高等院校信息安全专业规划教材:网络攻防技术

高等院校信息安全专业规划教材:网络攻防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灏 等 著
图书标签:
  • 信息安全
  • 网络攻防
  • 网络安全
  • 渗透测试
  • 漏洞分析
  • 安全规划
  • 高等教育
  • 教材
  • 网络技术
  • 攻防实践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276326
版次:1
商品编码:10134120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网络攻防技术》从网络安全所面临的不同威胁入手,结合网络攻击现状与发展趋势,由浅入深地介绍了网络攻击与防御的方法,向读者揭开“黑客”的神秘面纱。首先,详细地介绍了现有的主要攻击手段和方法,剖析了系统存在的缺陷和漏洞,披露了攻击技术的真相。然后,以此为基础,对网络防御中常用的技术和方法进行了系统的
  《网络攻防技术》主要特点:
  侧重理论和技术分析,使读者全面掌握网络攻击的手段和方法以及网络防御的基本原理。
  提供大量的范例和图示,供读者借鉴,使读者一目了然。

内容简介

  《网络攻防技术》由浅入深地介绍了网络攻击与防御技术。首先,从网络安全所面临的不同威胁入手,详细介绍了信息收集、口令攻击、缓冲区溢出、恶意代码、Web应用程序攻击、嗅探、假消息、拒绝服务攻击等多种攻击技术,并给出一定的实例分析,然后,从网络安全、访问控制机制、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蜜罐技术等方面系统介绍网络安全防御技术,进而分析了内网安全管理的技术和手段。
  《网络攻防技术》可作为高等院校网络信息安全课程的教材或者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网络信息安全专业技术人员、网络安全管理人员、网络使用者的一本实用的网络安全工具书。

内页插图

目录

编委会
丛书序
前言
教学和阅读建议
第1章 网络攻击技术概述
1.1 网络面临的安全威胁
1.2 网络攻击的分类
1.3 网络攻击的步骤
1.4 网络攻击的后果
1.5 攻击技术的发展趋势
1.6 网络攻击与社会工程学

第2章 信息收集技术
2.1 信息收集概述
2.1.1 信息收集的内容
2.1.2 信息收集的方法
2.2 网络信息挖掘
2.2 GoogleHacking
2.2.2 USENET新闻组
2.2.3 Whois服务
2.2.4 DNS域名服务
2.2.5 个人信息的收集
2.3 网络扫描技术
2.3.1 主机扫描
2.3.2 端口扫描
2.3.3 漏洞扫描
2.3.4 扫描的隐蔽性
2.4 网络拓扑探测
2.4.1 路由跟踪
2.4.2 SNMP信息收集
2.5 系统类型探测
2.5.1 利用端口扫描的结果
2.5.2 利用Banner
2.5.3 TCP/IP协议栈指纹
小结
习题

第3章 口令攻击
3.1 口令和身份认证
3.2 针对口令强度的攻击
3.2.1 强口令与弱口令
3.2.2 针对口令强度的攻击方法
3.2.3 Windows系统远程口令猜解
3.3 针对口令存储的攻击
3.3.1 针对口令存储的攻击方法
3.3.2 Windows系统账号口令攻击
3.4 针对口令传输的攻击
3.4.1 网络钓鱼攻击
3.4.2 嗅探攻击
3.4.3 键盘记录
3.4.4 重放攻击
3.5 口令攻击的防范
小结
习题

第4章 缓冲区溢出攻击
4.1 缓冲区溢出概述
4.1.1 缓冲区的分类
4.1.2 缓冲区溢出的概念
4.1.3 缓冲区溢出的危害
4.2 缓冲区溢出类型
4.2.1 栈溢出
4.2.2 堆溢出
4.3 溢出利用基本原理
4.3.1 溢出攻击基本流程
4.3.2 溢出利用关键技术
4.3.3 溢出利用的可靠性
4.4 Shellcode的编写
4.4.1 基本Shellcode类型
4.4.2 Shellcode的通用性
4.4.3 Shellcode代码定位
4.4.4 函数地址动态获取
4.4.5 Shellcode编码与解码
4.4.6 API函数名的压缩处理
4.5 溢出攻击及相关保护技术的发展
4.5.1 溢出攻击技术的发展
4.5.2 溢出保护技术的发展
小结
习题

第5章 恶意代码
5.1 恶意代码概述
5.1.1 恶意代码发展历程
5.1.2 恶意代码的定义
5.1.3 恶意代码的攻击模型
5.2 恶意代码关键技术分析
5.2.1 恶意代码侵入技术
5.2.2 恶意代码隐蔽技术
5.2.3 恶意代码生存技术
5.3 恶意代码的防范技术
5.3.1 基于主机的恶意代码防范技术
5.3.2 基于网络的恶意代码防范技术
小结
习题

第6章 Web应用程序攻击
6.1 Web应用程序攻击概述
6.1.1 Web应用模型
6.1.2 Web应用程序面临的安全威胁
6.2 基于用户输入的攻击
6.2.1 脚本注入攻击
6.2.2 跨站脚本攻击
6.3 基于会话状态的攻击
6.3.1 相关概念
6.3.2 会话攻击原理
6.3.3 针对会话状态攻击的防范
6.4 Web应用程序的安全防范
小结
习题

第7章 网络嗅探
7.1 嗅探概述
7.1.1 嗅探的定义
7.1.2 嗅探的危害
7.1.3 嗅探的作用
7.1.4 嗅探器的分类
7.2 嗅探原理与实现
7.2.1 网卡及局域网的工作原理
7.2.2 共享型网络中的嗅探
7.2.3 交换网络中的嗅探
7.2.4 无线局域网中的嗅探
7.3 协议还原
7.3.1 主机封包
7.3.2 嗅探器抓包
7.3.3 嗅探器组包
7.4 嗅探器的检测与防范
7.4.1 嗅探器的检测
7.4.2 嗅探器的防范
小结
习题

第8章 假消息攻击
8.1 假消息攻击概述
8.1.1 TCP/IP协议与假消息攻击
8.1.2 假消息攻击的危害
8.1.3 中间人攻击
8.2 数据链路层的攻击
8.3 网络层的攻击
8.3.1 ICMP路由重定向
8.3.2 IP分片攻击
8.4 传输层的攻击
8.5 应用层的攻击
8.5.1 DNS欺骗攻击
8.5.2 SMB中间人攻击
小结
习题

第9章 拒绝服务攻击
9.1 拒绝服务攻击概述
9.2 拒绝服务攻击的成因与分类
9.2.1 拒绝服务攻击的成因
9.2.2 拒绝服务攻击的分类
9.3 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
9.3.1 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概述
9.3.2 僵尸网络的层次控制模型
9.3.3 僵尸网络的关键技术
9.4 拒绝服务攻击的发展趋势
9.5 拒绝服务攻击的对策
9.5.1 检测
9.5.2 防范
小结
习题

第10章 网络防御概述
10.1 网络安全模型
10.2 网络安全的评估标准
10.3 安全策略
10.3.1 什么是安全策略
10.3.2 合理制定安全策略
10.3.3 安全策略的实施方法
10.4 网络纵深防御
10.5 安全检测
10.5.1 漏洞扫描
10.5.2 入侵检测
10.6 安全响应
10.7 灾难恢复
10.8 网络安全管理

第11章 访问控制机制
11.1 访问控制概述
11.1.1 访问控制原理
11.1.2 访问控制模型
11.1.3 访问控制机制的实现
11.2 操作系统访问控制的相关机制
11.2.1 认证和授权机制
11.2.2 访问检查机制
11.2.3 可信通路机制
11.2.4 对象重用机制
11.2.5 审计机制
11.3 网络访问控制机制
11.3.1 网络访问控制模型和配置
11.3.2 网络访问控制系统实例
小结
习题

第12章 防火墙
12.1 防火墙概述
12.1.1 防火墙的定义
12.1.2 防火墙的安全策略
12.1.3 防火墙的功能
12.1.4 防火墙的不足
12.1.5 防火墙产品的发展历程
12.2 常用防火墙技术
12.2.1 包过滤
12.2.2 动态包过滤
12.2.3 应用代理
12.2.4 电路级代理
12.2.5 NAT4代理
12.3 防火墙部署
12.3.1 包过滤路由
12.3.2 应用代理网关(双宿主主机)
12.3.3 屏蔽主机
12.3.4 屏蔽子网
小结
习题

第13章 入侵检测
13.1 入侵检测系统概述
13.1.1 入侵检测的基本概念
13.1.2 入侵检测的作用
13.1.3 入侵检测系统模型
13.1.4 入侵检测系统的分类
13.2 入侵检测技术
13.2.1 信息收集技术
13.2.2 信息分析技术
13.2.3 入侵检测系统的部署
13.3 开源网络入侵检测软件——Snort
13.3.1 Snort概述
13.3.2 Snort的入侵检测功能
13.3.3 使用Snort
13.4 入侵检测的困难和发展趋势
13.4.1 入侵检测的困难
13.4.2 发展趋势
小结
习题

第14章 蜜罐技术
14.1 蜜罐技术概述
14.1.1 蜜罐的发展过程
14.1.2 蜜罐的定义
14.1.3 蜜罐的分类
14.1.4 蜜罐的安全价值和缺陷
14.2 蜜罐技术原理
14.2.1 欺骗技术
14.2.2 信息收集技术
14.2.3 数据控制技术
14.2.4 信息分析技术
14.3 蜜罐技术实例
14.3.1 虚拟蜜罐Honeyd
14.3.2 蜜罐网络Honeynet
小结
习题

第15章 内网安全管理
15.1 内网管理的目标
15.2 内网安全管理的内容
15.3 终端的接入控制
15.4 非法外联监控
15.5 移动介质安全管理
小结
习题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网络已经把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等行业和部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社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安全问题日趋严重。黑客利用网络漏洞对网络进行攻击、传播病毒和木马、控制他人的计算机和网络、篡改网页、破坏网络的正常运行、窃取和破坏计算机上的重要信息,严重影响了网络的健康发展。网络信息安全已成为事关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军事战争成败的重大战略性课题,在维护国家利益、保障国民经济稳定有序发展、打赢未来战争中占有重要地位。
  目前国内已有一批专门从事信息安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的研究机构与高科技企业,形成了我国信息安全产业的雏形。但由于国内信息安全技术人才相对不足,阻碍了我国信息安全事业的发展,为此,国内很多高校开设了信息安全专业,并将“网络攻防技术”作为该专业的一门主要课程。
  作为一本专门针对本科生网络安全课程的教材,本书比较详细地介绍了现有的主要攻击手段和方法,剖析了系统存在的缺陷和漏洞,让网络安全防护更有针对性。在此基础上,对网络防御中常用的技术和方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和介绍。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和掌握网络攻击的手段和方法, 系统掌握网络防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熟悉网络安全管理的相关知识,为将来从事网络安全的研究、安全技术的开发和网络安全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书涉猎面广,不仅突出实用性,而且强调对技术原理的掌握。限于篇幅,书中没有涉及信息安全的重要支撑技术——密码学,如读者有兴趣,请参阅有关书籍。
  本书共分15章,各章的内容既独立又有联系,主要内容如下:
  第1章介绍网络安全威胁、 网络攻击的分类、攻击的五个步骤,并且列出了网络攻击导致的后果,展望了网络攻击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
  第2章从网络信息挖掘、网络扫描技术、网络拓扑探测、系统类型探测四个方面对信息收集技术进行详细的介绍。
  第3章从口令的强度、存储和传输三个方面对常见的口令攻击技术和防范方法进行介绍。
  第4章介绍了缓冲区溢出的相关概念、类型,详细讨论了溢出利用的基本原理及如何编写Shellcode代码。
  第5章介绍恶意代码的现状、危害和发展历程,介绍几种主要的恶意代码类型,并归纳出恶意代码的攻击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恶意代码所使用的关键技术,详细阐述了基于主机的恶意代码防范技术和基于网络的恶意代码防范技术。
  第6章介绍了Web应用的基本模型和相关概念,详细讨论了对Web应用程序的两种常见的攻击方法,并给出了相应的防范策略。
  第7章介绍了嗅探器的原理及嗅探器的实现过程,并列出了一些编写方法,最后介绍了嗅探器的检测与防范方法。
  第8章按照TCP/IP协议的层次,对假消息攻击进行分类,并详细介绍每一层对应的攻击技术。
  第9章详细地介绍了拒绝服务攻击的概念、成因和原理。
  第10章主要探讨了网络安全模型、 网络安全的评估标准、安全策略、网络的纵深防御、安全检测、安全响应、灾难恢复和网络安全管理等方面。
  第11章介绍了访问控制的原理、模型及实现,详细介绍了操作系统访问控制机制和网络访问控制机制。
  第12章重点介绍了目前广泛采用的防火墙技术, 包括它们所能提供的安全特性与优缺点。
  第13章介绍了与防火墙完全不同的一种网络安全技术——入侵检测,讨论了入侵检测系统的模型、技术,并介绍了几种开源的网络入侵检测软件。
  第14章介绍了蜜罐技术的基本概念和技术原理,并详细讨论了两种典型的蜜罐应用实例。
  第15章介绍了内网安全管理的内容及目标,并讨论了终端的接入控制、非法外联监控、移动存储介质等安全管理内容。
  本书由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网络工程系组织编写,具体分工如下:第1、10章由吴灏编写;第2、3章由曹宇、胡雪丽编写;第4章由魏强编写;第5章由王亚琪编写;第6章由奚琪编写;第7、8章由彭建山编写;第9章由耿俊燕编写;第11章由尹中旭编写;第12、13章由朱俊虎编写;第14章由曾勇军、徐长征编写;第15章由吴濒、邵峥嵘编写。全书由吴灏教授统稿,胡雪丽协助。此外,王高尚、曹琰、崔颖、任栋、刘国栋、朱磊、李正也参与了本书的编写工作。
  由于网络攻防技术的快速发展,再加之作者水平有限,疏漏和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和有关专家不吝赐教。
《网络攻防技术》—— 赋能未来网络安全守护者 在这个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时代,网络安全已不再是可有可无的选项,而是关乎国家安全、企业生存、个人隐私的基石。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攻击的手段日益复杂,形式层出不穷,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构成了严峻挑战。与此同时,培养一批具备高水平专业素养的网络安全人才,成为抵御这些威胁、保障网络空间安全的关键。 《网络攻防技术》正是应运而生,它旨在为高等院校信息安全专业学生提供一套系统、深入、实用的教材,全面覆盖网络攻防的核心理论、关键技术与前沿发展。本书并非仅仅罗列技术名词,而是着力于构建学生对网络世界运行机制的深刻理解,培养他们从攻击者和防御者的双重视角审视安全问题,从而具备发现、分析、应对各类网络安全威胁的能力。 全景式构建网络攻防知识体系 本书内容涵盖了网络攻防技术的各个重要环节,力求为学生打造一个立体、完整的知识框架。 第一篇:网络攻防基础理论与思维模式 本篇旨在为读者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培养正确的安全思维。 网络安全概述与发展历程: 追溯网络安全概念的演变,从早期简单的病毒威胁到如今高度复杂的 APT 攻击,梳理网络安全面临的挑战和发展趋势,让学生理解网络安全学科的重要性与时代背景。 攻防对抗的基本原理: 深入剖析攻防双方的核心目标、常见策略与反制手段。通过对比不同攻击模式(如漏洞利用、社会工程、恶意软件等)与防御机制(如身份认证、访问控制、入侵检测等),引导学生理解攻防的本质是信息不对称和资源博弈。 安全审计与风险评估: 介绍进行安全审计和风险评估的方法论,包括资产识别、威胁建模、漏洞扫描、弱点分析等,教会学生如何系统地发现和量化网络资产的安全风险。 法律法规与伦理道德: 强调网络安全从业者的法律责任和职业道德,介绍相关的法律法规(如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引导学生在合法合规的框架内进行技术实践。 第二篇:网络攻击技术深度解析 本篇将聚焦于当前主流和新兴的网络攻击技术,揭示攻击者的惯用伎俩。 网络侦察与信息收集: 详细介绍各种主动和被动的侦察技术,包括端口扫描、服务探测、漏洞扫描工具的使用,以及社会工程学在信息收集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攻击者是如何为后续攻击做准备的。 漏洞分析与利用: 深入讲解软件漏洞的产生原理(如缓冲区溢出、格式化字符串漏洞、整数溢出等),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漏洞获取系统控制权。本书将详细解析典型漏洞的利用过程,并介绍常用的漏洞利用框架(如 Metasploit)的使用。 恶意软件分析与对抗: 涵盖病毒、蠕虫、木马、勒索软件等各类恶意软件的原理、传播方式、行为特征及其检测与清除技术。学生将学习如何通过静态和动态分析手段来理解和对抗恶意软件。 Web 应用攻击技术: 详细阐述 SQL 注入、跨站脚本(XSS)、跨站请求伪造(CSRF)、文件上传漏洞、认证绕过等常见的 Web 应用安全漏洞及其攻击手法,并介绍相应的防范策略。 操作系统与网络协议攻击: 讲解针对 Windows、Linux 等主流操作系统的攻击技术,如权限提升、服务漏洞利用等。同时,深入分析 TCP/IP 协议栈中的常见漏洞,如 SYN Flood、ARP 欺骗、DNS 劫持等,并剖析其攻击原理和防御措施。 无线网络攻击: 探讨 Wi-Fi 破解、中间人攻击(MITM)等针对无线网络的攻击技术,以及保护无线网络安全的关键措施。 密码攻击与破解: 介绍各种密码破解技术,包括字典攻击、暴力破解、彩虹表攻击等,并讲解如何通过强密码策略、多因素认证等方式来抵御密码破解。 第三篇:网络防御技术与实践 在深入理解攻击技术的基础上,本篇将重点阐述如何构建有效的网络防御体系。 网络边界安全防护: 讲解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IDS)/入侵防御系统(IPS)、VPN 等网络边界安全设备的部署、配置与管理,以及如何通过它们来抵御外部攻击。 主机安全加固: 阐述操作系统安全配置、用户权限管理、安全审计日志、主机防火墙的设置等,提升终端设备的安全性。 Web 应用安全防护: 介绍 Web 应用防火墙(WAF)、输入验证、输出编码、安全编码实践等,从开发和部署层面防范 Web 应用漏洞。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讲解数据加密技术(对称加密、非对称加密、哈希函数)、访问控制策略、数据备份与恢复、以及如何遵守 GDPR、CCPA 等数据隐私法规。 安全事件响应与取证: 介绍安全事件的发生、报告、分析、遏制、根除和恢复流程。学习安全事件响应的步骤和方法,以及网络取证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以便在发生安全事件后能够有效追踪溯源。 安全监控与态势感知: 讲解日志管理、安全信息和事件管理(SIEM)系统、威胁情报的应用,以及如何构建安全监控体系,实现对网络安全态势的实时感知和预警。 漏洞扫描与管理: 介绍使用专业的漏洞扫描工具进行系统和应用的漏洞扫描,以及如何对发现的漏洞进行优先级排序、修复和跟踪。 第四篇:前沿攻防技术与发展趋势 为了使学生能够紧跟时代步伐,本篇将探讨当前网络攻防领域的热点和未来发展方向。 云计算与容器化安全: 深入分析云计算环境(如 AWS, Azure, GCP)和容器化技术(如 Docker, Kubernetes)带来的新型安全挑战,以及相应的防御策略。 物联网(IoT)安全: 探讨物联网设备广泛部署带来的安全风险,如设备劫持、数据泄露等,并介绍物联网安全的设计原则和防护技术。 人工智能(AI)在网络攻防中的应用: 分析 AI 技术在自动化攻击(如智能恶意软件、自动化漏洞挖掘)和自动化防御(如智能入侵检测、威胁预测)中的作用,展望 AI 对未来网络安全格局的影响。 零信任安全模型: 介绍零信任安全模型的核心理念和实现方法,以及它如何改变传统的网络安全边界防护思路。 高级持续性威胁(APT)与溯源分析: 深入剖析 APT 攻击的特点、攻击链和防御策略,以及如何在复杂的 APT 攻击后进行有效的溯源分析。 红蓝对抗与攻防演练: 讲解红蓝对抗的意义、组织形式和技术要点,以及如何通过实际攻防演练来提升团队的网络安全实战能力。 教学特色与配套资源 《网络攻防技术》在内容编排上,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每个章节都力求概念清晰、逻辑严谨,并通过大量的图表、案例分析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 丰富的实战案例: 书中引用了大量真实的国内外网络安全事件,对事件的发生过程、攻击手法、防御措施进行深入剖析,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学习攻防技术。 配套实验指导: 为方便学生动手实践,本书提供了详细的实验指导,涵盖了从基础的端口扫描到复杂的漏洞利用与防御,让学生在虚拟或隔离环境中进行安全操作,积累实战经验。 行业前沿视角: 本书内容紧跟行业发展动态,引入最新的攻防技术和安全理念,确保学生所学知识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高质量的学习资源: 配合教材,将提供电子课件、参考代码、推荐阅读清单等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培养目标 通过学习《网络攻防技术》,学生将能够: 1. 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 深刻理解网络安全的基本原理、攻防对抗的模型和方法论。 2. 熟悉主流攻击技术: 能够识别、分析并掌握常见的网络攻击技术,了解攻击者的思维模式。 3. 掌握有效的防御手段: 能够设计、部署和管理各种网络安全防护措施,抵御常见的网络威胁。 4. 具备安全分析与响应能力: 能够对安全事件进行初步的分析、响应和取证。 5. 培养持续学习能力: 能够跟踪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具备自我学习和解决复杂安全问题的能力。 6. 树立安全合规意识: 深刻理解网络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伦理要求。 《网络攻防技术》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信息安全专业学子通往网络安全领域的导航图。它将帮助未来的网络安全守护者们,在瞬息万变的数字世界中,成为一名技艺精湛、意识敏锐、责任感强的优秀人才,为构建一个更安全、更可靠的网络空间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之所以被这本书吸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明确的“高等院校信息安全专业规划教材”的定位。这意味着它不是一本简单的技术手册,而是一套经过精心设计、系统编排的学习体系。我期待它能够涵盖网络攻防技术的方方面面,从基础的网络协议分析,到复杂的漏洞挖掘和利用,再到各种实际场景下的攻防对抗。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详实的理论讲解,并且辅以大量的图示和代码示例,让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我尤其看重“网络攻防技术”这个主题,我希望它能够深入剖析各种攻击的原理,例如SQL注入、跨站脚本攻击、缓冲区溢出、DNS欺骗等等,并且能够详细讲解这些攻击是如何实现的,以及攻击者利用这些漏洞可以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相应的防御策略和技术,让我能够从攻防两端来理解网络安全,从而更好地保护系统和数据。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学习网络攻防技术的“百科全书”和“实战指南”,帮助我构建起全面、扎实的技术知识体系,为我未来在信息安全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的主要原因,是被其“网络攻防技术”这个书名所深深吸引。作为一名信息安全领域的初学者,我深知掌握网络攻防技术的重要性。只有深刻理解攻击者的思维方式和技术手段,才能更好地构筑起防御体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深入了解各种网络攻击的原理,例如SQL注入、XSS攻击、DDoS攻击、缓冲区溢出等等,并且能够理解它们是如何被利用来破坏系统的。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实际的攻击案例分析,让我能够直观地看到攻击是如何发生的,以及攻击者是如何一步步得逞的。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介绍各种防御技术和安全加固措施,例如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安全审计、代码审计等等。我希望通过学习这些防御技术,能够提高自己识别和防范网络威胁的能力。这本书的“高等院校信息安全专业规划教材”的定位,也让我对其内容的权威性和系统性充满信心。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系统的网络攻防技术知识体系,帮助我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我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开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学习网络攻防技术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参考书。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尤其是书名《高等院校信息安全专业规划教材:网络攻防技术》,给了我一种专业、严谨的感觉。作为一名对信息安全领域充满热情的学生,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地、深入地介绍网络攻防技术的教材。市面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技术书籍,但很多都过于碎片化,或者内容陈旧,难以满足我学习的需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填补这一空白,它不仅能讲解各种攻击技术,更重要的是,它能揭示这些技术背后的原理,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防御。我期待书中能够包含大量的实例分析,从实际案例出发,讲解攻击的发生过程、利用的漏洞、以及攻击者可能采取的手段。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各种防御技术,包括如何识别漏洞、如何修复漏洞、以及如何构建安全的系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不仅成为一个“知道攻击是什么”的人,更能成为一个“能够抵御攻击”的人。作为一本“规划教材”,我更看重它的系统性和前瞻性,希望它能够为我提供一个清晰的学习脉络,让我能够有条不紊地掌握网络攻防技术的核心知识,为我未来在信息安全领域的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高等院校信息安全专业规划教材:网络攻防技术》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在如今信息安全威胁日益严峻的环境下,掌握网络攻防技术已成为信息安全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之一。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带领我深入了解网络攻击的方方面面,从最基础的网络协议漏洞,到最前沿的APT攻击技术。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讲解各种攻击的原理,并提供大量的实例分析,让我能够理解攻击者是如何思考和行动的。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系统地介绍防御策略和技术,包括如何进行漏洞扫描和渗透测试,如何部署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以及如何进行安全加固和应急响应。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攻防知识体系,提高我识别、分析和应对网络安全威胁的能力。作为一本“规划教材”,我更看重它的系统性和权威性,希望它能够为我提供一个清晰的学习框架,让我能够有条不紊地学习和掌握网络攻防技术,为我未来在信息安全领域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气,一眼就能看出它是一本面向高等院校信息安全专业的专业教材。书名“网络攻防技术”直指核心,预示着它将带领读者深入探索网络世界的阴暗面和光明面,了解攻击者是如何利用漏洞制造威胁,以及防御者又是如何构建坚实的盾牌。我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是因为我对网络安全领域充满了好奇,尤其是那些神秘莫测的攻击手段,它们是如何实现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技术逻辑?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这种求知欲。我期待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梭于错综复杂的网络协议、精妙绝伦的加密算法以及五花八门的攻击工具之间。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能包含大量的实践案例和实验指导,让我能够亲手去尝试、去感受、去理解那些抽象的概念。毕竟,对于技术书籍而言,理论的深度固然重要,但实践的温度更是决定其价值的关键。我深信,一本优秀的教材,应当是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是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实际能力的强大引擎。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的良师益友,帮助我在信息安全这条道路上,迈出坚实而自信的第一步,为将来的学术研究和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封面上的“高等院校信息安全专业规划教材”这几个字,更是给了我极大的信心,意味着这本书的权威性和系统性,它将以一种严谨、科学的态度,为我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填补我在这一领域的空白。我对此充满期待,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它,开启我的网络攻防技术探索之旅。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源于它所承诺的“网络攻防技术”内容。作为信息安全领域的学生,我深知掌握攻防两端知识的重要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深入理解各种网络攻击的原理和实现方式,比如如何利用各种漏洞进行渗透,如何进行社会工程学攻击,以及如何利用恶意软件来达成目的。我希望书中能够包含大量的实操案例,让我能够通过动手实践来加深对攻击技术的理解。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讲解各种防御技术,包括如何识别和分析安全威胁,如何部署和配置安全设备,以及如何进行安全加固和应急响应。我希望通过学习,能够培养我独立分析和解决网络安全问题的能力。作为一本“高等院校信息安全专业规划教材”,我更看重它的系统性和权威性。我希望它能够为我提供一个清晰的学习路径,从基础到进阶,逐步深入,帮助我建立起扎实的网络攻防技术知识体系,为我未来从事信息安全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更多地来自于它所传达出的“规划教材”的定位。在信息安全这个日新月异的领域,知识更新的速度非常快,很多零散的资料很容易过时,或者缺乏系统性。而一本经过精心规划的教材,则意味着它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清晰的学习路径,从基础概念到高级技术,循序渐进地展开。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构建起一个扎实的理论基础,包括但不限于网络协议的深入理解、操作系统原理在安全中的应用、以及各类常见的安全漏洞的成因和防范措施。同时,我也希望它能够涵盖当前主流的网络攻防技术,例如Web安全、移动安全、渗透测试、恶意代码分析等,并且能够对这些技术进行深入的剖析,不仅仅是罗列概念,更要解释清楚“为什么”和“怎么做”。我希望作者能够用清晰易懂的语言,配合丰富的图示和案例,来阐述复杂的概念,让我能够真正理解并掌握这些知识。对于“攻防技术”这个词,我理解它不仅仅是进攻,也包含了相应的防御手段。因此,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在讲解攻击技术的同时,也详细介绍相应的防御策略和技术,让我能够从攻防双方的视角来全面地认识网络安全。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一个系统学习网络攻防技术的希望,我希望它能够成为我在这条道路上坚实的基石。

评分

坦白说,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通过信息安全专业的学长推荐,才得知了这本书的存在。当时,我正苦于找不到一本能够系统性地讲解网络攻防技术的教材,市面上零散的资料和网络上的碎片化信息,总是让我感觉抓不住重点,甚至有些不知所云。学长极力称赞这本书的编排合理,内容详实,并且能够紧密结合当前网络安全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这让我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特别提到,这本书在讲解各种攻击技术时,并没有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剖析了其背后的原理和实现方式,这一点对于想要深入理解网络安全攻防本质的我来说,无疑是最大的吸引力。我一直认为,了解攻击的本质,才能更好地进行防御。如果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那么所谓的防御也只是纸上谈兵。因此,我迫切地希望这本书能够满足我这一深层次的学习需求。我希望它能够像一个详尽的指南,一步步地引导我揭开网络攻击的神秘面纱,理解黑客是如何思考和行动的。同时,我也希望它能够教会我如何运用各种工具和技术来模拟攻击,从而更好地检测和修复系统中的安全漏洞。总而言之,我对这本书的期望非常高,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可能是我在信息安全领域学习道路上的一座里程碑。它的存在,让我看到了解决当前学习困境的希望,也让我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了更加坚定的信心。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期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网络攻防技术”这个标题所蕴含的深度和广度。作为一名对信息安全领域充满探索欲的学习者,我渴望能够系统地了解各种网络攻击的原理、实现方式以及相应的防御策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深入到网络世界的“幕后”,去理解那些隐藏在代码和协议背后的攻击逻辑。从Web应用层的SQL注入、XSS攻击,到系统底层的缓冲区溢出、内存破坏,再到网络层面的DDoS攻击、中间人攻击,我希望能够对这些常见的攻击手段有全面的认识,并且能够理解其背后的技术细节。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了解攻击”的层面,而是能够教会我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去进行有效的防御。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各种安全加固技术、漏洞检测方法,以及应急响应流程。作为一本“高等院校信息安全专业规划教材”,我更是看重它的系统性和权威性,希望它能够为我提供一个清晰的学习脉络,让我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网络攻防技术的精髓,为我未来在信息安全领域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而专业,尤其是书名“高等院校信息安全专业规划教材:网络攻防技术”,准确地传达了其内容和定位,这正是吸引我购买的主要原因。我一直对网络安全领域充满浓厚的兴趣,并且深知掌握网络攻防技术对于理解信息安全至关重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全面、系统、深入的学习平台,帮助我理解各种网络攻击的原理,例如SQL注入、跨站脚本攻击、缓冲区溢出、木马病毒等等,并了解它们是如何被攻击者利用来破坏系统和窃取数据的。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相应的防御技术和策略,包括如何识别漏洞、如何进行安全加固、如何部署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以及如何进行应急响应。我期待书中能够包含大量的实例分析和实践指导,让我能够通过动手操作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实际的网络攻防能力。作为一本“规划教材”,我更看重它的权威性和系统性,希望它能够为我提供一个清晰的学习路径,帮助我逐步掌握网络攻防技术的核心知识,为我未来在信息安全领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评分

《Szk高等院校信c息安全专业V规划w教材:D网络攻防G技M术L》(吴灏,等)QZ【摘要X

评分

看起来是正版,挺好的

评分

可以,不错

评分

《zk高等院校信息安全专业规划w教材:D网络攻防G技M术L》(吴灏,等)Q【摘要X

评分

《k高等院校信息安全专业规划w教材:D网络攻防G技术》(吴灏,等)Q【摘要X 书评 试读b】- 图书

评分

《高等院校信息安n全专业规划教r材:r网络攻防技术》(吴灏,等)【摘要A

评分

《高等院校信Td息安V全s专业规X划教d材:BD网络攻防技术》(hh吴Ng灏,g等h)【摘要U

评分

书是正版,质量不错,

评分

看起来是正版,挺好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