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保健按摩师》根据《国家职业标准——保健按摩师(2006年版)》的要求,由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按照标准、教材、题库相衔接的原则组织编写,是职业技能鉴定的推荐辅导用书。《保健按摩师》介绍了初级、中级、高级保健按摩师应掌握的工作技能及相关知识,涉及接待与咨询、仰卧位保健按摩、俯卧位保健按摩、全身按摩、美容与美体按摩等内容。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部分 初级保健按摩师
第一章 接待与咨询
第一节 接待
第二节 咨询
第二章 仰卧位保健按摩
第一节 按摩前准备
第二节 头面部保健按摩
第三节 胸腹部保健按摩
第四节 上肢部保健按摩
第五节 下肢前侧、内侧、外侧部保健按摩
第三章 俯卧位保健按摩
第一节 颈肩部保健按摩
第二节 背腰部保健按摩
第三节 下肢后侧部保健按摩
第四节 常见意外情况紧急救护常识
第二部分 中级保健按摩师
第四章 接待与咨询
第五章 仰卧位保健按摩
第一节 头面部保健按摩
第二节 胸腹部保健按摩
第三节 上肢部保健按摩
第四节 下肢前侧、内侧、外侧部保健按摩
第六章 俯卧位保健按摩
第一节 颈肩部保健按摩
第二节 背腰部保健按摩
第三节 下肢后侧部保健按摩
第四节 足部反射区保健按摩
第三部分 高级保健按摩师
第七章 接待与咨询
第八章 全身按摩
第一节 淋巴引流保健按摩
第二节 常见不适证保健按摩
第九章 美容、美体按摩
第一节 美容按摩
第二节 美体按摩
精彩书摘
第三节 下肢后侧部保健按摩
一、下肢后侧部保健按摩手法和常用穴位
下肢后侧是足太阳经循行所过部位,足太阳经属于膀胱,联络于肾脏。按摩不仅可以疏通经络,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疲劳,对调整泌尿系统也具有重要作用。对于下肢酸胀沉痛、抽筋、水肿、背腰疼痛以及小便不利均有良好的效果。长时间站立和行走人员应以向心性手法操作为主。对老年人和患有骨癌者,按摩手法要轻,以免造成骨折。
【常用手法】按法、揉法、压法、拿法、推法、搓法、拍打法、扣击法、拔伸法。
【常用穴位】环跳、委中、承山、承扶、殷门、太溪、昆仑,以及足部的心反射区、肺反射区、脾反射区、肝反射区、肾反射区。
二、下肢后侧部保健按摩操作
1.拿揉臀部及下肢后侧
保健按摩师以两手拇指与四指相对,自上而下拿揉宾客臀部及下股后侧3~5分钟,以臀部、大腿后侧及小腿后侧肌群为拿揉重点。
前言/序言
为推动保健按摩师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开展,在保健按摩从业人员中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在完成《国家职业标准——保健按摩师(2006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制定工作的基础上,组织参加《标准》编写和审定的专家及其他有关专家,编写了《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保健按摩师(第2版)》(以下简称《教程》)。
《教程》紧贴《标准》,内容上,力求体现“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指导思想,突出职业培训特色;结构上,针对职业活动的领域,按照模块化的方式,分级别进行编写。《教程》的基础知识部分内容涵盖《标准》的“基本要求”;技能部分的章对应于《标准>的“职业功能”,节对应于《标准》的“工作内容”,节中阐述的内容对应于《标准》的“技能要求”和“相关知识”。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保健按摩师(第2版)(初级中级高级)》适用于对初级、中级、高级保健按摩师的培训,是职业技能鉴定的推荐辅导用书。
由于时间仓促,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欢迎读者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中华养生宝典:身心灵和谐之道》 一、 导论:古老智慧与现代健康的对话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对于身心健康的渴求日益增长。亚健康状态的普遍存在,慢性疾病的年轻化趋势,以及精神压力的不断累积,都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健康生活的本质。本书《中华养生宝典:身心灵和谐之道》并非一本关于职业技能培训的教材,而是一次回归中国传统养生智慧的深度探索,一次关于如何实现身心灵全面和谐的实践指南。它不专注于某个特定职业的技能塑造,而是致力于为每一个渴望健康、追求幸福的人们提供一套系统、全面、易于理解和实践的养生理念与方法。 本书的核心在于“身心灵和谐”。这意味着我们不再将健康视为孤立的身体机能,而是认识到身体、情绪、精神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整体。脱离了这种整体性的视角,任何单一的养生方法都可能显得片面和不足。我们相信,真正的健康来自于内在的平衡与外在的协调,来自于对自身生命规律的尊重与顺应。 中华民族拥有数千年的养生文化积淀,从《黄帝内经》的阴阳五行,到道家的清静无为,再到儒家的中庸之道,无不蕴含着深刻的健康智慧。然而,这些宝贵的遗产在现代社会中常常被碎片化、误读,甚至被遗忘。《中华养生宝典》的诞生,正是为了将这些古老而智慧的养生精髓,以现代人的语言和视角进行梳理、解读和传播,使其重焕光彩,并与现代科学的健康理念相结合,形成一套融贯中西、契合时代的可行养生方案。 本书的目标读者并非仅限于特定行业的从业者,而是面向所有关心自身健康、希望提升生命质量的普通大众。无论您是初入养生之道的探索者,还是已有一定了解的实践者,本书都将为您提供新的视角、更深的体悟和更实用的指导。它将帮助您建立起一套属于自己的、可持续的健康生活体系,让您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一份内心的宁静与身体的活力。 二、 第一篇:身之养——夯实生命之基 “身之养”是养生最基础也是最直接的层面。本书第一篇将从多个维度深入探讨如何调养身体,使其成为健康生活的坚实基础。 饮食智慧: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精选食材与科学搭配 本书不提供具体的食谱或减肥计划,而是聚焦于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精髓,强调“辨证施食”和“均衡搭配”的原则。我们将深入解析不同食物的性味归经,以及它们对人体脏腑的益处和潜在影响。您将学习如何根据季节、体质、时令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食物,如何理解“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深层含义,并非教您具体的烹饪技巧,而是引导您建立对食物的认知,理解食物与健康的内在联系。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合理搭配,避免营养失衡,如何通过调整饮食来改善常见的消化问题、疲劳感等。这部分内容将帮助您成为自己身体的“营养师”,而不是依赖于外部的指导。 起居有常:顺应天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睡眠与作息的科学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并非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古人对人体与自然节律高度契合的深刻洞察。本书将深入剖析睡眠质量对人体的重要性,包括其对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情绪的影响。我们将探讨影响睡眠的常见因素,以及如何通过调整生活作息来优化睡眠。这并非指导您如何改善睡眠障碍(如失眠),而是从宏观层面讲解“起居有常”的养生哲学,帮助您理解顺应自然节律对于维持生命活力的根本意义,以及如何通过调整日常的起居习惯,建立健康的生物钟。 运动养生:筋骨为体,气血为用——内外兼修的运动之道 本书不教授具体的运动训练方法或体育技能,而是从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出发,探讨“动静结合”的运动理念。我们将介绍不同类型的养生运动,如太极、八段锦、五禽戏等,重点在于阐述它们的核心养生原理,即如何通过舒缓的运动来调和气血、舒展筋骨、疏通经络,从而达到强身健体、延缓衰老的目的。我们强调的并非竞技性的体育运动,而是注重内在感受、注重与身体的连接、注重身心合一的养生性运动。您将理解为何这些看似温和的运动能产生强大的健康效益,以及如何将它们融入日常生活,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健康习惯。 脏腑调养:人体如园,各有其职——了解身体的内在运作 “五脏六腑”是中国传统医学的核心概念。本书第一篇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各个脏腑的基本功能、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通过饮食、作息、情绪等方面的调养来维护它们的健康。这不是医学诊断或治疗,而是通过了解身体的内在运作规律,来主动进行预防和保养。您将学习到哪些食物、哪些生活习惯可能对特定脏腑产生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日常的调整来呵护这些重要的生命器官。 三、 第二篇:心之养——安顿情绪的港湾 情绪是影响我们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本书第二篇将深入探讨如何认识、管理和安顿我们的情绪,从而实现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七情六欲:喜怒忧思悲恐惊——情绪的本质与影响 本书将深入探讨中国传统医学对于“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的理解,并分析它们在不同程度和状态下对人体气血运行及脏腑功能的具体影响。我们不会提供具体的情绪疏导技术,而是帮助您认识到情绪并非“好”或“坏”,而是生命状态的自然流露。您将理解,过度的、不当的情绪波动是如何导致身心失衡的,以及如何通过学习来更好地识别和理解自己的情绪反应。 静心之法:观呼吸,体冥想——内在的宁静之道 本书将介绍一些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静心方法,例如通过“观呼吸”来觉察当下,通过简单的“内观”练习来体会身心的放松。这并非强制性的宗教冥想,而是引导您在日常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学会与自己的内在对话。您将了解到,通过这些简单的方法,如何降低外界的干扰,如何安抚躁动的思绪,从而提升内心的平静度和专注力。 情志相干:心无挂碍,身无病痛——情绪与疾病的关联 本书将进一步探讨情绪与身体疾病之间的深层联系。您将理解,长期的负面情绪,如抑郁、焦虑、愤怒等,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身体的健康状况。这不是关于如何诊断或治疗疾病,而是强调“治未病”的理念,即通过积极的情绪管理来预防疾病的发生。您将学会如何用更积极、更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从而减少情绪对身体造成的负面冲击。 情志疏导:顺应自然,顺势而为——释放负面情绪的智慧 本书将分享一些中国传统智慧中关于如何“顺应自然,顺势而为”来处理负面情绪的观点。我们不提供具体的咨询技巧,而是强调如何通过理解人生的自然起伏,如何通过与自然的连接,如何通过积极的自我认知来释放那些不必要的心理负担。您将学习到,与其对抗情绪,不如理解情绪,顺着情绪的流动,找到适合自己的释放方式。 四、 第三篇:灵之养——绽放生命的光彩 “灵之养”是养生的高阶层面,它关乎生命的活力、智慧的增长以及精神的升华。本书第三篇将探索如何滋养我们的精神,实现生命的内在光彩。 知之有度:学习与成长,探索生命的意义 本书将倡导一种持续学习、不断探索的精神。这并非强调应试教育或专业技能的学习,而是鼓励您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学习新的知识,拓展思维的边界。您将理解,知识的积累和思维的活跃,对于保持头脑的年轻和心智的健康至关重要。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阅读、思考、交流等方式,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提升生命的质量。 静思致远:内省与自律,认识真实的自我 “内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修养方式。本书将引导您进行自我反思,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理解自己的行为模式。这不是自我批判,而是通过诚实的自我审视,来找到成长的方向,提升自我管理的能力。您将学习如何通过“静思”,来保持内心的清醒与独立,不被外界的纷扰所左右,从而活出真实的自我。 德之修养:仁爱与慈悲,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概念。本书将强调仁爱、慈悲、感恩等品德的修养,以及它们对于个体和群体和谐的重要性。您将理解,一个有德行的人,更容易获得内心的安宁和外在的尊重。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积极的待人接事,如何通过对他人的关怀与帮助,来滋养自己的心灵,从而构建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让生命散发出温暖的光芒。 生命能量:能量的流动与转化,追求更高的生命境界 本书将以一种更具哲学性的视角,探讨生命的能量。我们不会提供神秘的能量疗法,而是引导您理解生命能量的流动与转化。您将了解到,积极的情绪、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心态,都能提升生命的能量。同时,通过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和对精神世界的滋养,您的生命能量将得到更深层次的转化和升华。这部分内容旨在帮助您认识到,养生并不仅仅是为了延长寿命,更是为了提升生命的质量,实现生命的价值,最终达到一种超然物外、生命自在的境界。 五、 结语:将养生融入生活,点亮生命之光 《中华养生宝典:身心灵和谐之道》最终的落脚点在于“实践”。本书并非一套理论的堆砌,而是希望激发您内在的动力,将书中所学转化为日常生活的点滴行动。我们相信,真正的养生之道,在于将身、心、灵的和谐理念,融入每一个细微的生活习惯中,在于日复一日的坚持与体悟。 本书不提供任何形式的证书、培训、考试或认证,它只提供知识、理念和启发。您不必担心是否能达到某种“专业”标准,只需以开放的心态去学习,以诚恳的态度去实践,去感受生命因养生而产生的积极变化。 愿《中华养生宝典:身心灵和谐之道》能成为您生命旅途中的一盏明灯,照亮您追求健康、幸福、和谐的道路,让您的生命之光,得以更加璀璨地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