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良玉女士、钟茂森教授母子对谈录:能孝敬自己的父母,是小孝;能孝敬天下的父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大孝;能成就圣贤、普利众生,使千秋万代人获益无穷,是至孝。我支持儿子走上大孝,奔向至孝。是此孝子,志在对贤,维兹贤母,世代堪鉴,赵良玉女士,钟茂森教授,母子对谈录。
基于一份社会的责任,一位慈母的大爱,赵良玉女士为我们讲述三十年教子之心得,把钟茂森博士在传统文化家 庭教育下的成长历程真诚奉献给大家。
《母慈子孝(彩色珍藏版)》的主要内容,是赵女士以及钟博士给长辈们的献词书稿。以及母子之闯几十年来的卡片信函,几乎记录了钟博士走过的每一个人生的重要阶段。毙够为19岁的凡予规划人生到55岁,慈母的精神之园也一定是碧树参天,而这种坚毅的力量,也随生命之始深植于儿子的心田。一份书稿,一份人生记忆,每读一次,对我们都是一次生命的启逮,文字背后的一段教人生风景,无不蕴涵着赵女士之贤母懿德。乃至家族的凡代风范,诚言幸哉!
赵女士与钟博士母子“孝”的生命体验,已经为我们证得,“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孝为先;更证得“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人生如果有快捷方式,唯行孝至德证道。
从赵女士的分享中,我们感受到钟博士非自幼聪明睿智,而今其道德学问深受海内外同仁大众之敬仰,究其根本,缘自慈母点点滴滴的教化,所谓“闺阃乃圣贤所出之地,母教为天下和平之源”。
赵良玉,女,曾担任《广东食品报》副主编、《中国食品报》记者和广东省社会福利集团公司公关部经理等职务。身为母亲,赵女士对母教的作用有着深刻的体认,三十多年来,尤其重视以孝道为根本的家庭教育,并着力于通过传统文化,对孩子进行道德品质的培养,从而激发孩子对自身的高要求,成就孩子卓越一生的同时,也为社会输送了优秀的人才。
钟茂森,教授,赵良玉女士之子,1995年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后赴美留学,26岁时获得美国路易斯安那理工大学商学院金融学博士学位。先后在美国德州大学、堪萨斯州州立大学以及澳洲昆士兰大学担任教授,曾在世界知名的金融经济学刊物上发表20余篇论文,多次应邀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会议上做主题演讲。钟教授有感于当今世界亟需传统圣贤教育师资,毅然舍弃金融学术领域的成就和追求,辞去终身教授、金融主席教授的薪职,全身心投入义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工作,现任澳大利亚净宗学院副院长、香港佛陀教育协会董事;兼任中国中山大学、安徽大学、台湾成功大学客座教授,美国加州州立大学研究员。
一、家庭教育的老师——母亲的第一责任
母亲:
在八年前(1999年),茂森26岁时,在他博士毕业前夕,他寄给我一封热情洋溢的信,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儿子:
亲爱的妈妈:
我欣喜地向您报告,我的论文即将完成,我在今年八月份便能圆满博士毕业。非常感激您四年来对我的鼓励和支持,使我在学业道路上一帆风顺。我如今即将戴上博士帽,第一个感念的就是您——我伟大的母亲!
我诚挚邀请您来我们学校——美国路易斯安那理工大学商学院(Louisiana Tech University)参加我的博士毕业典礼。我将陪您参观美丽的校园;我将穿上博士礼服与您摄影留念;我将介绍您认识每一位优秀的教授和同学;另外,我将陪您游览美国主要风景区。您的旅途费用将由我全部负担。随信附上经济担保与银行证明(供签证使用)。我相信,您的赴美旅途一定充满欢乐。
儿:茂森敬呈
1999年3月31日
……
《礼记.学记》云:“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都在谆谆告诫教育的重要,而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更是“至要莫若教子”。
近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海内外掀起了复兴传统文化的热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成为家国天下和谐幸福的法宝良箴,有识之士寻求教育方略的眼光也都逐渐回归于中华先祖五千年之浩瀚文明。
国家将兴,必有祯祥;世界和谐,我之责任。值此胜缘,基于一份社会的责任,一位慈母的大爱,赵良玉女士为我们讲述三十年教子之心得,把钟茂森博士在传统文化家庭教育下的成长历程真诚奉献给大家。
在2006年夏,赵女士和钟博士母子曾应邀到黑龙江省大庆市演讲,其间反应热烈,大会的编导人员把它录制成了影碟,定名为《母慈子孝》,并在网上广为流传;2007年赵女士和钟博士母子又应邀在香港进行七个小时报告,大众反响更为热烈。
这本《母慈子孝(彩色珍藏版)》的书封设计就足够吸引人,那种沉静而温暖的色彩搭配,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翻开书页,精美的插画更是让人惊喜,每一笔都充满了艺术感,仿佛能触碰到纸张的温度。我特别喜欢其中几幅描绘家庭温馨场景的画面,孩子依偎在母亲怀里,或是父亲与孩子在阳光下嬉戏,这些画面不是简单的人物描摹,而是捕捉到了生活中转瞬即逝的细腻情感,让人不禁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或者与家人共度的美好时光。文字部分我也仔细品读了,虽然没有直接说教,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亲情和理解,像春风拂面,润物无声。我尤其被其中一段关于母亲如何在孩子犯错时,用耐心和智慧去引导的描写所打动,那种不是严厉的责骂,而是深沉的爱与包容,让我看到了亲子教育更高级的一种方式。这本书不仅仅是讲故事,更像是在邀请读者去体会,去感悟,去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又无比珍贵的亲情羁绊。它的印刷质量也非常好,纸张厚实,色彩饱满,即使是反复翻阅,也不会感到廉价。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值得珍藏的书,无论是作为礼物送给亲人,还是自己收藏,都能从中获得一份宁静与感动。
评分拿到《母慈子孝(彩色珍藏版)》这本书,我首先被它精致的装帧设计所吸引,那种复古的质感和内敛的色彩,让人觉得它是一件有故事的艺术品。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诗意的表达,又不失生活化的气息。它并没有刻意去堆砌华丽的词藻,而是用最朴实的语言,描绘出最动人的情感。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一段关于母亲在孩子长大离家后,如何处理自己失落感的情节。作者并没有将母亲塑造成一个永远坚强的形象,而是展现了她内心深处的孤独和不舍,以及她如何用一种更加成熟的方式去面对。这种真实的描绘,让我觉得非常贴近生活。书中穿插的彩色插画,也不是简单的装饰,而是与文字相辅相成,共同营造了一种温馨而怀旧的氛围。我尤其喜欢几幅描绘秋天落叶,或是冬日炉火的画面,它们都恰如其分地烘托了书中的情感基调。这本书让我思考了许多关于成长、关于告别、关于如何在亲子关系中找到新的平衡。它不是那种让人读完就忘的书,而是会在你内心留下一些淡淡的印记,让你在日后回味的时候,依然能够感受到那份温暖。
评分《母慈子孝(彩色珍藏版)》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非常独特而深刻的阅读体验。它没有像很多教育类书籍那样,罗列出一大堆理论和方法,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展现了亲子之间最真挚的情感交流。我非常欣赏书中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特别是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惑和挣扎的描写,都显得非常真实。例如,书中有一个桥段,是描写一个青少年因为学业压力而变得叛逆,而他的母亲并没有一味地指责,而是选择用倾听和陪伴来试图理解他内心的痛苦。这样的处理方式,让我看到了亲子关系中智慧和耐心的一面。彩色插画的运用,更是为这本书增添了不少亮点。每一幅插画都像是为文字量身定制的,它们用丰富的色彩和生动的笔触,将书中的情感更加具象化,让读者仿佛置身于故事之中。我尤其喜欢一幅描绘黄昏时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的画面,那种温馨而宁静的氛围,让人心生向往。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爱”的定义,它不仅仅是付出,更是一种理解、一种尊重、一种懂得。它让我觉得,即便生活中有再多的不如意,亲情永远是那个最坚实的依靠。
评分第一次翻阅《母慈子孝(彩色珍藏版)》这本书,我就被它封面那种柔和的色调和充满意境的图案所吸引,感觉像是进入了一个宁静的世界。我特别欣赏的是它对家庭成员之间那种微妙情感的捕捉。书中很多段落,没有直接点明“爱”这个字,但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那种细致入微的关心和体谅,完全传递了过来。比如,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回到家后,母亲并没有立刻追问原因,而是先给他准备一杯温热的牛奶,然后安静地坐在他身边,直到孩子自己愿意开口。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处理方式,我印象非常深刻。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没有把亲子关系描绘得过于完美,而是展现了其中的一些不完美和挑战,但最终都通过理解和包容得到了化解。彩色插画的融入,让那些原本可能显得平淡的文字,瞬间变得生动有趣,也更能唤起读者的共鸣。例如,有一幅插画描绘了父子俩一起修理老旧自行车的场景,画面中弥漫着一种温馨的劳动气息,也暗示了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总的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亲情,更是一种关于如何去爱、如何去理解的指南,它教会我,即便在最平凡的日子里,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评分我最近读完一本叫做《母慈子孝(彩色珍藏版)》的书,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受是,它像一本打开的相册,里面记录着许多温暖的瞬间,也引发了我对过去的回忆。书中一些情节的描绘,让我联想到了我小时候和父母相处的点点滴滴,那些我曾经觉得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如今读来却充满了感激。它并没有刻意渲染什么波澜壮阔的亲情史诗,而是把焦点放在了日常生活的细节上,比如一次不经意的关怀,一次耐心的倾听,一次简单的拥抱。我记得其中有一个场景,是描写父亲在孩子考试失利后,没有责备,而是默默地为孩子准备了一份他最喜欢的夜宵,并在一旁静静地陪伴。这样的描写,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母慈子孝”并非只存在于特殊的日子,而是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个缝隙里。这本书的排版也很舒服,字迹清晰,行距适中,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劲。彩色插画的运用,更是增添了一份生动的色彩,让这些文字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有了鲜活的生命力。对我而言,这本书更像是一种情感的抚慰,让我意识到,即便生活再忙碌,也不能忽略了身边最亲近的人。
评分当你心情愉快时,读书能让你发现身边更多美好的事物,让你更加享受生活。读书是一种最美丽的享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 玉。” 每到夜间,猛烈的清醒便倏然而至。在这清醒面前,我束手无策。我被强大的力量牢牢固定在清醒的核心。那力量过于强大,我只能始终清醒着直至天亮。在夜的黑暗中,我一直醒觉如昼。甚至不会思考。聆听着时钟镌刻时间的声音,我唯有凝望黑暗一点点变深,再一点点峦淡 直到天快亮,总算有一缕睡意前来造访。我的指尖似乎微微触摸到睡眠的边缘。然而就在一层薄墙之隔的邻室,我的意识却清醒无比,在凝目守望着我。我的肉体蹒跚地彷徨在微明中,又始终感觉自身意识的视线与气息近在身畔。我是企待睡去的肉体,也是行将醒来的意识。我也在儿女的大力推荐之下细细阅读了这么一“大部头”,越看越有味道,自己在生活中常常忽视的细节美感,竟在作者简单、细腻的笔触下放大了无数倍,让人回味无穷。例如在《春》里讲的“米”、“蜜饯”、“菜园”等,这些都是我们日常司空见惯的东西,平时也不会去留心每种米营养材质的差异,而只会关心每天的米价是否涨价;以前只会在菜场上买生长成熟的果蔬,不会去注意每种蔬菜瓜果从小到成熟的形态,而书上的图片就会显示小瓜到大瓜的变化,这充分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细节的关注,而这往往是我们当今时代最缺乏的东西。谢谢儿女给我看了这么一本书,在阅读的过程中深深地体会到自己在生活中的不足,希望以后能对生活的细节更加留心,用“心”去看;更重要的是以身作则,让好的行为好的教育通过自身的行动感染身边的人,让他们也去“传承”这生活中的智慧。一位叫亚克敦的英国人,他的书斋里杂乱的堆满了各科各类的图书,而且每本书上都有着手迹。读到这里是不是有一种敬佩之意油然而升。因为“有了书,就象鸟儿有了翅膀”吗! 然而,我们很容易忽略的是:有好书并不一定能读好书。正如这位亚克敦,虽然他零零碎碎地记住了不少知识,可当人家问他时,他总是七拉八扯说不清楚。这里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他不善长于读书,而只会“依葫芦画瓢”。 朱熹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所谓“循序渐进”,就是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诼渐深入或提高。也就是说我们并不要求书有几千甚至几万,根本的目的在于对自己的书要层层深入,点点掌握,关键还在于把握自己的读书速度。至于“熟读”,顾名思义,就是要把自己看过的书在看,在看,看的滚瓜烂熟,,能活学活用。而“精思”则是“循序渐进”,“熟读”的必然结果,也必然是读书的要决。有了细致、精练的思索才能更高一层的理解书所要讲的道理
评分6条
评分书中自有黄金屋,母慈子孝
评分219条
评分纸质非常好,物流很快,既便宜又有保障,买了很多了,很信赖
评分列子现x代版(插y图本)
评分有k吸收力的心灵
评分21k6条
评分稍微翻了翻,值得妈妈们看一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