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纸与印刷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两项,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最杰出的贡献之二。本书对两千年前的这两项技术进行发掘与研究,从起源、概况到技术形成的过程等一一作了全面系统的介绍,内容详尽,图文并茂,对于我们研究传统造纸与印刷工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造纸与印刷》为一综合性的著述,注重纸和印刷在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范围包括历史上的每一个时代,上自二者最早出现,下迄19世纪末期,即手工业时代结束为止。全书分十章:首章绪论为全书的提要;纸和印刷(包括制墨和装订)各占三章;传播和影响也占三章,其中最后一章以纸和印刷对中国和世界文明的功能和影响作为结论。全书结构简明而有系统,内容分配平均,资料包括实物和文献,另有插图174幅,附录《中国印刷史书目》千余条,可供研究者作进一步的参考。
中国文化中造纸术与印刷术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与进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书按通史规模论述这两大发明的起源与发展,从所能知道的最初阶段写到19世纪末这两项手工艺为现代技术替代时为止,收入历年这个课题最前沿的研究成果涉及全部历史的各个时期,以及工艺、美学、用途、对全世界的传播和影响等各个方面,实为关于这一课题的扛鼎之作。
同时,本书的刊行也有力的回击与反驳了近年来韩国置疑和挑战我国印刷术发明地位行为。
张秉伦(1938年7月23日-2006年2月23日)当代中国科学史家、科学史教育家。安徽省泾县人,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然科学史研究室主任、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博士生导师。 1960年从巢县一中考入安徽大学生物系,毕业后到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室,从事科学技术史研究工作。197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调入中国科技大学自然科学史研究室,从事科技史研究、教学和研究生培养工作。1985年晋升为副教授,1990年晋升为教授,1995年任博士生导师,2006年病逝。
方晓阳,男,1956年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教授。兼任中国科技史学会技术史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民间工艺研究会理事、中国科技史学会技术史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民间工艺研究会理事、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普专项评审专家。
上篇 造纸
前言
第一章 造纸术的起源
第二章 麻纸技术
第三章 皮纸技术
第四章 竹纸技术
第五章 加工纸技术
附录
下篇 印刷
前言
第一章 印刷术发明的背景
第二章 用墨源流与制墨工艺
第三章 漏版印刷
第四章 雕版印刷
第五章 活字印刷
第六章 图绘印刷
第七章 套色印刷
第八章 纸币印刷
第九章 木版年画印刷
第十章 饾板与拱花印刷
第十一章 蜡版、磁板与泥版印刷
附录
这本书就像一位老友,在我感到迷茫的时候,悄然递上一杯温热的茶,然后娓娓道来那些关于纸张和印刷的古老故事。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一张普通的纸,一张印着字的纸,能够承载如此厚重的信息,能够影响人类的历史进程?这本书给了我一个非常深刻的答案。作者并没有用冰冷的技术术语来解释,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段段细腻的描写,让我感受到了造纸术和印刷术的伟大。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造纸过程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的关注,比如不同植物纤维的特性,不同地区的水质对纸张质量的影响,甚至是不同季节的气候如何影响纸张的干燥过程。这些细节的呈现,让我觉得作者对造纸这项古老技艺有着极其深厚的理解和感情。而印刷的部分,更是让我看到了“知识的普及”是如何一步步实现的。我能想象到,在活字印刷出现之前,书籍是多么的稀少珍贵,只有少数的达官贵人才能接触到。而活字印刷的发明,就像一扇门被推开,让知识的阳光普照到更多的人。书中对不同时期印刷技术的演变,从雕版到活字,再到后来的机械印刷,每一次的进步都充满了挑战和智慧。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活字印刷的描述印象深刻,作者不仅仅是介绍了它的原理,更描绘了印书坊里辛勤劳作的工匠们,他们如何一颗一颗地捡拾字模,如何排版,如何上墨,如何印刷。这些鲜活的场景,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对知识传播的热情和努力。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我了,那淡雅的宣纸质感,古朴的字体,仿佛穿越了时光,将我带回那个墨香四溢的时代。翻开书页,纸张的触感温润而厚实,散发着淡淡的纸浆清香,让人心生亲近。我一直对纸张的起源和发展充满了好奇,它不仅仅是书写的载体,更承载了人类文明的进步。这本书的开篇,便如同一场盛大的开幕式,为我徐徐展开了造纸术的壮丽画卷。作者以极其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东汉时期蔡伦的伟大革新,他如何集思广益,巧妙地利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廉价易得的原料,一步步攻克技术难题,最终发明了质地优良、成本低廉的植物纤维纸。我仿佛能看到蔡伦在昏暗的作坊里,汗珠顺着额头滑落,眼中闪烁着对完美纸张的执着。而更令我着迷的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对蔡伦功绩的简单颂扬,而是深入剖析了造纸术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的发展演变。从最初的粗糙到后来的细腻,从宫廷御用纸到民间普及用纸,每一次的材料改良、工艺革新,都如同一次文明的跃迁,深刻影响着知识的传播方式和思想的交流速度。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不同地区造纸工艺的对比描述印象深刻,比如南方地区偏爱使用竹子,纸张更显轻薄透亮;而北方则多用麻,纸张更为厚实耐用。这种地域性的差异,不仅仅是技术的差异,更是文化和生活方式差异的体现,让我对“纸”这个看似简单的物件,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纸张,背后凝聚了多少先人的智慧和汗水,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更是文明传承的基石。
评分印刷术的章节,简直是一场视觉与思想的盛宴!在阅读之前,我脑海中对印刷的印象还停留在黑白分明的古籍上,认为它不过是机械地复制文字。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以极其详尽的笔触,从雕版印刷的起源讲起,那刀刻斧凿的精细工艺,每一个字、每一幅画都倾注了印工的心血。我仿佛看到了宋朝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那个瞬间,泥活字在手中缓缓捏成,再经过窑烧定型,然后一颗颗排列在铁板上,蘸墨,压印,一张张承载着知识的纸页就此诞生。这个过程是如此的充满创造力,如此的令人振奋。作者不仅介绍了活字印刷术的技术细节,更深入探讨了它对中国乃至世界文明产生的革命性影响。它极大地降低了书籍的制作成本,使得知识不再是少数精英的专利,而是能够更广泛地传播给普通民众。这对于普及教育、启迪民智、推动社会进步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书中对不同时期印刷技术的演变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从最初的木活字、泥活字,到后来的金属活字,再到近代西方的铜版印刷、现代的胶印技术,每一次的革新都伴随着效率的提升和成本的下降。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这些技术时,并没有枯燥地罗列数据和名词,而是穿插了大量生动有趣的史实和故事,让这些冷冰冰的技术焕发出生机。例如,书中提到为了适应不同汉字的数量和书写习惯,活字印刷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挑战,以及印书匠人们如何不断摸索和改进,这些细节都让我感受到了人类在追求知识传播过程中那股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
评分这本书的开篇,就以一种极其引人入胜的方式,将我带入了“纸”的世界。作者的文字,仿佛带着一股淡淡的墨香,让我闻到了历史的味道。我一直对纸张的起源和发展充满了好奇,它不仅仅是书写的载体,更是文明传承的基石。书中对造纸术的早期历史,尤其是东汉时期蔡伦的改进,进行了非常详细的描绘。我仿佛看到了蔡伦在简陋的作坊里,如何巧妙地利用废弃的材料,通过反复的试验,最终发明了质地优良、成本低廉的植物纤维纸。这种对细节的关注,让我觉得作者对造纸这项古老技艺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而当我翻阅到印刷的部分,更是被深深地震撼了。作者并没有简单地介绍印刷的技术原理,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进行解读。我被书中对雕版印刷的细致描摹所吸引,那些刀痕中的力量感,字里行间的温度,无不传递着古代匠人的匠心独运。而当谈及活字印刷时,更是对毕昇的智慧深感敬佩,那小小的活字,却能承载起浩瀚的书海,彻底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模式。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所习以为常的印刷品,背后凝聚了多少先人的智慧和汗水,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更是文明传承的基石。
评分我一直深信,许多看似平凡的物件,背后都蕴含着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这本书,恰恰让我看到了“纸”与“印刷”这两个平凡物件背后,所承载的千年文明的厚重。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并没有简单地介绍技术,而是通过大量的历史细节和生动的人物故事,将造纸与印刷的演变过程娓娓道来。我仿佛置身于古代的作坊,亲眼见证着造纸术的发明与发展,感受着古人对纸张品质的不懈追求。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造纸工艺的介绍,让我领略到了人类在材料利用和工艺创新方面的智慧。而当进入印刷的章节,更是让我看到了“知识的传播”是如何一步步被加速和普及的。我一直对古代书籍的制作感到好奇,而这本书则为我一一揭开了谜底。从精美的雕版印刷,到革命性的活字印刷,每一种技术的出现,都如同一次文明的飞跃。尤其是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那个时刻,那种对知识传播的巨大推动作用,让我深受震撼。它极大地降低了书籍的制作成本,使得知识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能够更广泛地传播给普通大众。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丰富的信息资源,都离不开这两项古老发明的贡献。
评分我一直认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的传播效率。而“纸”与“印刷”这两项伟大的发明,无疑是信息传播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这本书,就像一本生动的教科书,为我详细地阐述了这两项发明的起源、发展以及它们对人类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具有感染力,他并没有堆砌枯燥的学术理论,而是通过大量的史实和生动的描写,将造纸与印刷的演变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我仿佛看到了古人在荒野中采集植物,在简陋的作坊里,用双手一点点地将植物纤维转化为纸张,那种艰辛与智慧交织的画面。书中对不同时期造纸工艺的细致描绘,让我对纸张的制作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那些默默奉献的古代匠人充满了敬意。而当进入印刷的章节,更是让我感受到了“知识普及”的力量。我一直对古代书籍的制作感到好奇,而这本书则为我揭示了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的神奇之处。尤其是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那个时刻,仿佛是一道划破黑暗的闪电,彻底改变了知识传播的格局。它极大地提高了书籍的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使得知识得以更广泛地传播,为后来的文艺复兴、科学革命奠定了基础。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丰富的信息资源,都离不开这两项古老发明的贡献。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承载着历史厚重感的物件情有独钟,而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满足了我对“纸”与“印刷”这两个概念的深切渴望。作者的文笔犹如一位经验丰富的匠人,用精湛的技艺,一点点地剥开历史的层层外衣,将造纸与印刷这两个看似独立的领域,巧妙地编织成一张宏大的文明图景。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早期造纸的描述,那不仅仅是技术的发展,更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巧妙运用和对物质性能的深刻洞察。作者细致地描绘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造纸方法,从最初的麻纸、藤纸,到后来更广泛应用的竹纸、木浆纸,每一种纸的诞生都离不开对植物纤维特性的理解和加工方式的不断探索。我仿佛看到了古人在山野之间,采集植物,经过浸泡、舂捣、抄造、晾晒等一系列繁复的工序,最终获得一张张珍贵的纸张。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以及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在今天的快节奏生活中已不多见,却在这本书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现。而当笔锋一转,进入印刷的章节,更是让人眼界大开。作者并没有简单地介绍印刷术的机械原理,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进行解读。从笨重的雕版印刷,到灵活的活字印刷,再到后来更高效的机械印刷,每一次技术的飞跃,都如同一次文明的加速器,极大地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思想的交流。我被书中对雕版印刷的细致描摹所吸引,那些刀痕中的力量感,字里行间的温度,无不传递着古代匠人的匠心独运。而当谈及活字印刷时,更是对毕昇的智慧深感敬佩,那小小的活字,却能承载起浩瀚的书海,彻底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模式。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够将那些看似普通、甚至被我们忽略的物品,挖掘出其背后蕴含的巨大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我一直对“纸”这个概念充满敬意,它是知识的载体,是文化的传承者。这本书,让我对“纸”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用非常细腻的笔触,为我描绘了造纸术的起源和发展,从最初的偶然发现,到后来的精进工艺,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和智慧。我仿佛看到了古人在处理植物纤维时所付出的努力,如何去除杂质,如何均匀分布纤维,如何才能制作出既坚韧又吸墨的纸张。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造纸方法的介绍,让我惊叹于人类的创造力,也让我体会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技术发展的多样性。而印刷术的部分,更是让我看到了“知识的传播”是如何被颠覆和加速的。我一直对古代的书籍制作过程感到好奇,而这本书则为我一一揭开了谜底。从精美的雕版印刷,到革命性的活字印刷,每一种技术的出现,都如同一次文明的跃迁。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活字印刷的发明过程的描述,那不仅仅是一个技术上的突破,更是对信息传播模式的一次彻底革新。它让书籍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成本大幅降低,使得知识得以更广泛地传播,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我们今天所享受的便捷的信息获取方式,是建立在这些古老发明的基础之上的。
评分我一直认为,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但回溯历史,我们所拥有的信息,都离不开“纸”这个载体以及“印刷”这项技术。这本书,正是对这两项伟大发明的一次深度解读。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深厚,他能够将枯燥的技术细节,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我仿佛看到了,在古老的东方,先人们是如何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如何利用植物纤维,一步步地探索出造纸的奥秘。书中对不同时期造纸工艺的描述,让我对纸张的演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从最初的粗糙到后来的精细,每一步都充满了智慧和汗水。我特别欣赏作者对那些看似微小的技术改进,是如何对整个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分析。而印刷术的部分,更是让我看到了“知识的传播”是如何被加速和普及的。我一直对古代的书籍制作过程感到好奇,而这本书为我一一揭开了谜底。从精美的雕版印刷,到革命性的活字印刷,每一种技术的出现,都如同一次文明的飞跃。尤其是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那个时刻,那种对知识传播的巨大推动作用,让我深受震撼。它极大地降低了书籍的制作成本,使得知识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能够更广泛地传播给普通大众。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丰富的信息资源,都离不开这两项古老发明的贡献。
评分我一直觉得,我们今天所见的许多“现代”事物,其根源都深埋在遥远的古代。这本书,就是一次让我穿越时空,去探寻“纸”与“印刷”这两个伟大发明的根源之旅。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独特,他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论文式写作,而是充满了故事性和画面感。我仿佛能看到,在遥远的中国,先人们是如何从自然界中发现造纸的奥秘,如何用最原始的工具,将植物的纤维转化为承载文字的轻盈载体。书中对不同造纸原料的介绍,让我大开眼界,原来麻、树皮、竹子,这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植物,在古代却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而对不同时期造纸工艺的细致描述,更是让我惊叹于古人的智慧和耐心。从最初粗糙的纸张,到后来越来越精细,越来越适合书写的纸张,每一步的进步都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当阅读到印刷的部分,我更是被深深地震撼了。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是深入剖析了印刷术的发明和发展,如何深刻地改变了人类文明的进程。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的对比描述,雕版印刷的厚重与艺术感,活字印刷的灵活性与效率,都让我对这两种技术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而当书中提到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时,那种革新性的力量,那种对知识传播的巨大推动作用,更是让我热血沸腾。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所享受到的信息便利,都离不开这些古老发明的奠基。
评分还没来得及看,觉得文章没有书摘推荐得那么好
评分不错
评分还没来得及看,觉得文章没有书摘推荐得那么好
评分还没来得及看,觉得文章没有书摘推荐得那么好
评分不错
评分还没来得及看,觉得文章没有书摘推荐得那么好
评分还没来得及看,觉得文章没有书摘推荐得那么好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