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 父母的觉醒(套装共2册)新世界出版社 亲子教育 家教书 畅销书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 父母的觉醒(套装共2册)新世界出版社 亲子教育 家教书 畅销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亲子教育
  • 家庭教育
  • 父母成长
  • 儿童心理
  • 育儿指南
  • 觉醒
  • 自我提升
  • 新世界出版社
  • 畅销书
  • 家庭关系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思睿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ISBN:9787510446191
版次:1
商品编码:10196839173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
  作者:(美)赛西·高夫//戴维·托马斯//梅丽莎·切瓦特桑|译者:刘华//陈立   定 价:36   开本:16开
  出版社:新世界   ISBN号:9787510446191   页数:215
  出版时间:2014-09-01   版次:1   商品类型:图书
  印刷时间:2014-12-01   印次:1   
编辑推荐

“我们教育孩子,往往不是因为爱,而是出于害怕。”我 们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各种营养品、兴趣班、早教班一哄而上,却忘 记了每个孩子各有不同的天赋,就像每颗种子都有不同的花开时间;我们怕孩子走 错人生路,所以一门心思的指导孩子、教授他们技能、纠正他们的过错,却忘记了亲子关系重要的元素,就是与孩子共享快乐时光,和他们一起欢笑、一同成 长。  

“我们教育子女更多的是在满足自己,而不是孩子们的需要。”很多人是在做自己童年时代憧憬的父母,把自己幼年希望拥有的东西奉 献给现在的子女,于是,教育子女更多的是在疗自己童年的伤;当父母对孩子发火时,有没有问过自己,到底是因为孩子做错了事而沮丧,还是自己本来就很烦?因为人们常常把这两种情绪搞混淆!  

教育子女不是要我们去书写他们的人生,而是为了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彻头彻尾地改变自己;只有明白这一点,我们才有机会进步、长大、成熟。父母成长了,就意味着他们能放开手脚去爱孩子,欣赏孩子,不再纠结于“如何做才会让孩子成功”等问题。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养儿育女让我们发现了前所未有的优点,我们竟然愿意为某个人倾尽全力,做到许多常人的事情;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自己比任何时候都要自私,甚至产生过一些令自己恐惧万分的念头。

做父母的就要敢于暴露自己的懦弱,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向孩子展示长大成人的实质——丰满、有血有肉的人生。

内容提要: 《遇 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是三位美国教育专家写给天下父母的心灵成长课。书中认为,我们教育孩子,往往不因为爱,而是出于害怕。正是父母心中的这些怕与 爱,让家庭教育陷入误区。比如,很多人是在做自己童年时代憧憬的父母,把自己幼年希望拥有的东西奉献给现在的子女,于是,教育子女更多的是在满足父母自 己,而不是孩子们的需要。再如,大多数父母一门心思地指导子女、教授他们技能、纠正他们的过错,却忘记了亲子关系重要的元素,那就是与孩子们共享快乐时 光,与他们一起欢笑、一起成长。根据几十年的心理辅导以及教育子女的经验,作者指出,要解决女子的问题,得先解决父母的问题——后者才是重要的。正如书 中所言:“之所以成为父母,不是要我们去书写孩子的人生,而是为了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彻头彻尾地改变自己,只有明白这一点,我们才有机会进步、长大、 成熟。” 目录: 前 言 让我们彼此关照,共同成长 4
第1章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
第2章 父母心中的爱与怕
第3章 有什么样的童年,就会成为什么样的父母
第4章 真正接纳孩子的情绪
第5章 传递有价值的“价值观念”
第6章 从孩子的角度看待人生
第7章 积极参与孩子的成长
第8章 永远不要贬低你的孩子
第9章 爱的逻辑与谎言
第10章 心智成熟的旅程
前言让我们彼此关照,共同成长
第1章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
之所以成为父母,不是要我们去书写孩子的人生,而是为了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彻头彻尾地改变自己。只有明白这一点,我们才有机会进步、长大、成熟。
第2章 父母心中的爱与怕
养育儿女是一个漫长的旅途,旅途上每一位父母都会体验这两种感情,一举一动有时是因为爱,更多的则是出于害怕。
第3章 有什么样的童年,就会成为什么样的父母
很多人是在做自己童年时代憧憬的父母,把自己幼年希望拥有的东西奉献给现在的子女。于是,教育子女更多的是在满足父母自己,而不是孩子们的需要。
第4章 真正接纳孩子的情绪
父母可以问问自己,到底是因为孩子做错了事感到沮丧呢,还是本来就比较心烦,因为人们常常把这两种情绪搞混淆。
第5章 传递有价值的“价值观念”
可以说,焦虑感是孩童时代的通病,所以可预见性和坚持原则对孩子们来说至关重要,这样可以创造一种安全感。
第6章 从孩子的角度看待人生
那些妨碍父母与孩子一起玩耍的原因,多半都是些埋藏于心底的担心和害怕。
第7章 积极参与孩子的成长
大多数父母都一门心思地指导子女、教授他们技能、纠正他们的过错,却忘记了亲子关系重要的元素,那就是与孩子们共享快乐时光,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成长。
第8章 永远不要贬低你的孩子
真正的鼓励不是一种需要掌握的技能,而是一种展露在外的修养,只有那些对孩子保持足够的敏感和爱的人才能拥有。
第9章 爱的逻辑与谎言
父母成长了,就意味着他们能放开手脚去爱孩子,欣赏孩子,不再纠结于“如何做才会让孩子成功”等问题。
第10章 心智成熟的旅程
做父母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暴露自己的懦弱,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向孩子展示长大成人的实质——丰满、有血有肉的人生。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父母的觉醒
  作者:(美)沙法丽·萨巴瑞|译者:王臻   定 价:32.8   开本:16开
  出版社:上海社科院   ISBN号:9787552003796   页数:262
  出版时间:2013-09-01   版次:1   商品类型:图书
  印刷时间:2013-09-01   印次:1   
内容提要: 《父 母的觉醒》是一本从心理与情感层面讲述教养之道的书。“觉醒”意味着对我们经历的一切事情保持清醒,按照现实的本来面目去接受和应对它,而不去妄图控制或 改变它。也就是说,我们在教养孩子的时候,要依从他们的本性,接纳他们的本真。父母的觉醒与改变是教育的真正开始。父母只有安顿好自己的身心,才能帮助孩 子成长为一个健全的人。作者沙法丽·萨巴瑞博士提出,父母与孩子是人生旅途中的伙伴,平等互助是亲子关系的核心内容。如果父母能够放弃虚荣心、自负感、控 制欲,尊重孩子的天性,就能与孩子建立起亲密和谐的关系。如果父母愿意敞开胸怀,在实践中学习,在与孩子的互动中找寻答案,就能与孩子一起获得进步与拓 展。萨巴瑞博士运用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鼓励广大父母用爱意与真诚穿越家庭教育的困境,破解亲子关系的难题,实现精神的觉醒;其深刻的教养之道不仅将孩 子身体、思维、心灵的培养融为一体,也让父母得到完整的成长。或许你初为人父人母,正处于惊喜与疲惫交织的情形当中;或许你作为青春期孩子的家长,面对叛 逆的儿女常常感到心力交瘁;或许你是一位单亲父母,辛苦地独自抚养孩子,得不到太多帮助……相信《父母的觉醒》一定会为你卸下一些包袱,打破一些迷思,带 去一些启发,帮助你把孩子培养成身心健全的人,让你与孩子彼此促进,共同成长。 作者简介: 沙 法丽·萨巴瑞(ShefaliTsabary),出生于印度,于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获得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萨巴瑞博士早年受到东方正念思想的影响,后又将 其同西方心理学理论加以融合,从而形成了自己有关正念生活与觉醒教育的理念。她运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帮助过各类人群,比如亚洲海啸的幸存者、经济欠发达国家 的女性、年老体弱者、企业领袖等。她曾在世界各地举办研讨会,并在各大公司、学校与家长团体发表演讲。东西合璧的特点让她赢得了全球范围内的受众。萨巴瑞 博士现同丈夫、女儿一起在纽约生活。 目录: 时机很关键
后记 理解我们共同的不觉醒
我们都身在其中
成为活在当下的父母
附录 觉醒指南——父母对自己提出的问题 精彩试读: 一 天早晨,我女儿兴致勃勃地将我从梦中推醒。“仙女送给你一个惊喜的礼物,”她冲我耳语道,“瞧瞧仙女送了你什么!”我一伸手,从枕头底下摸出一张一美元的 纸币,只见它从正中间被撕成了半截。女儿说:“仙女送了你半块钱,还有半块在爸爸枕头下面。”这一下,我睡意全消。与此同时,我发觉眼前的处境有些左右为 难。一时间,我的脑海里充满了各种念头:“钱不是长在树上的,我的女儿一定要正确理解金钱的价值;我该不该借此机会教导她,让她不要浪费金钱,告诉她撕成 两半的钞票就不能用了呢?”当时我意识到,自己作出的反应有可能让孩子精神大振,也有可能伤了她的心。所幸的是,那一刻我决定把问题搁置起来,不忙着给她 “上课”;我只是告诉她,我很为她自豪,因为她那么慷慨地贡献出了自己仅有的一块钱;我还要感谢仙女,因为她很高尚,而且一碗水端平,明察秋毫地把钱平分 给了我和她爸爸。女儿听了这些以后眼中放出了光芒,整个卧室好像都为之一亮。我们所养育的是一副个性独立的精神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状况,我们需 要在理智与心灵之间挣扎一番——或者可以说是“自负心”和“真心”之间的挣扎。“真心”指的是真实的自我,它是事物的纯粹写照。教养孩子的过程就好比走钢 丝,一步走错就会伤害一个小小的心灵;同样,一个适当的鼓励就可以让他们在空中昂首阔步。每时每刻,我们的所作所为都有可能打断他们的进步,让他们裹足不 前;也有可能让他们感到振奋,对他们形成促进。我们的孩子只会忠于他的自我角色,那时候,他们全然不关心我们这些家长所揪心的事情。自己在他人眼里是怎样 的,有什么突出的成绩,有没有优异的特长,表现如何……这些事情都是成人们全心关注的,孩子却浑然不放在心上。孩子不会心思很沉重地看待世间的各种事情, 他们只会一头扎进经验的王国里,对任何冒险都愿意放手尝试一番。在“仙女”造访我的卧室的那个早晨,我女儿压根没想过金钱的价值,也没想过用分给我“半块 钱”来满足我的自负心理;她也没有考虑过那么急急忙忙把我吵醒是不是太早了一点儿。她所表现出来的仅仅是真实、美好、自主的创造力——欢欢喜喜地展示自己 的慷慨大方,然后看着父母因为“仙女”的意外访问而高兴,她自己也就跟着高兴。身为家长,我本人就必须反复面对这样的局面:女儿就在眼前,期待着我的反 馈。此刻,她就像个成年人一般,一个和我一样的成年人,具有一整套同我一样的经验和感受——期盼、希望、兴奋、想象、天才的创意、疑惑的感觉、体味喜悦的 能力,凡此种种与我们并无二致。然而同许多家长一样,我也常常受到自己思维模式的局限,在需要我反馈的时候错失了机会。我发现自己不知不觉地就会讲大道 理,好为人师;如此一来,在女儿独特而神奇的表达方式面前就常常显得懵懂而迟钝,甚至不曾意识到:她正在展示一个人间仅有的自我呀。有一点很关键:我们必 须认识到,我们不是在培养一个“迷你版”的自己,而是在塑造一个具有独立特征的灵魂。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铆足精神,努力把我们自己同我们的孩子区分开 来。我们不能把孩子当成一件拥有物。只有从灵魂深处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调整好自己,心甘情愿地按照孩子的需求去教养他们,而不是按照我们的需求去 勉强地塑造他们。对每个孩子的个体需求,我们往往不能满足。相反,我们偏向于将自己的主张和期望投射在他们身上。即使我们有善意的动机,想要鼓励孩子做 真实的自己,但许多家长仍旧会落入俗套,不经意间将自己的计划强加在孩子身上。其结果是,长幼关系每每会封锁而不是激活孩子的精神。恰恰由于这个关键原 因,许多孩子长大后遭遇了麻烦,还有很多人遭受到机能障碍之苦。我们每个人初为人父、人母的时候,都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这些憧憬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些空泛 的幻想。我们会持有一些从来没有检验过的想法、信念、价值观、假设。很多父母甚至认为,根本没必要对自己的世界观提出疑问,因为我们相信自己是“正确 的”,于是就不再需要反思了。如此一来,我们就形成了僵化的思维模式,在没有审视自己的世界观之前,就期望孩子按照我们既有的想法去表达他们自己。我们没 有意识到,把自己的思维强加给后代对他们的精神其实是一种桎梏。举例来说,如果父母在某方面能力超群,就自然而然地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某种特长。如果你是 艺术家,很可能就会敦促孩子去开发艺术专长。如果你在学校里是读书的奇才,就会一厢情愿地希望孩子也聪颖善学。如果你在学业上并不出色,甚至毕生为学习所 累,就会担心孩子也和你一样,于是竭尽所能地避免他们重蹈覆辙。我们想把自认为“好的”教给孩子。然而,在努力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容易忘记这么一条:父 母首先应当努力做到的是让孩子享有身为自己的权利,让他们在自己的命运轨迹下生活,那才是他们人格精神的真实反映。在儿童的世界里,充满了“这是……”, 而不是“这不是……”。他们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充满潜能的内心世界。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命规划图。如果你相信,可以说这是因缘注定。因为每一 个孩子体内都藏着一幅蓝图,他们早早地就开始接触本质的自我,同时开始体会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身为家长,注定要去帮他们实现这些心愿。麻烦的 事情是:如果不认真观察他们,我们就会剥夺天赐他们的权利,让他们无法走上的命运轨迹。我们往往会将自己对前途的规划强加在他们身上,那样一来,我们 等于是用自己武断的想法改写了他们的命运。我们往往无法与孩子的心灵达成同步,对此也不必惊奇。如果连自己的心声都没有倾听过,又怎么倾听孩子的?如果我 们做不到感受自己的心灵,又如何去感受孩子的心灵、倾听他们的心声?作为父母,如果我们自己失去了内心的方向,想必我们的儿女也将在迷茫和疏离中长大,甚 至不可避免地时常感到沮丧。一旦同自己的内心世界失去了联系,我们教养孩子的能力就会大为降低,本质的力量就难以发挥;而要想开明地教养儿童,需要的 恰恰是发挥这种力量。说到这里,我的意图是想将本书作为一枚救生圈抛向父母——尤其是那些孩子正值青春期的父母。我的许多切身经验告诉我,一切努力都不会 为时过晚,纵然你已经同十几岁的孩子经历过一番挣扎却无法建立起情感纽带。当然,如果你的孩子年纪更小,你的努力起步更早,那么建立的纽带自然更为牢固。 P3-6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