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 父母的覺醒(套裝共2冊)新世界齣版社 親子教育 傢教書 暢銷書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 父母的覺醒(套裝共2冊)新世界齣版社 親子教育 傢教書 暢銷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親子教育
  • 傢庭教育
  • 父母成長
  • 兒童心理
  • 育兒指南
  • 覺醒
  • 自我提升
  • 新世界齣版社
  • 暢銷書
  • 傢庭關係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思睿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新世界齣版社
ISBN:9787510446191
版次:1
商品編碼:10196839173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稱: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
  作者:(美)賽西·高夫//戴維·托馬斯//梅麗莎·切瓦特桑|譯者:劉華//陳立   定 價:36   開本:16開
  齣版社:新世界   ISBN號:9787510446191   頁數:215
  齣版時間:2014-09-01   版次:1   商品類型:圖書
  印刷時間:2014-12-01   印次:1   
編輯推薦

“我們教育孩子,往往不是因為愛,而是齣於害怕。”我 們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綫上,所以各種營養品、興趣班、早教班一哄而上,卻忘 記瞭每個孩子各有不同的天賦,就像每顆種子都有不同的花開時間;我們怕孩子走 錯人生路,所以一門心思的指導孩子、教授他們技能、糾正他們的過錯,卻忘記瞭親子關係重要的元素,就是與孩子共享快樂時光,和他們一起歡笑、一同成 長。  

“我們教育子女更多的是在滿足自己,而不是孩子們的需要。”很多人是在做自己童年時代憧憬的父母,把自己幼年希望擁有的東西奉 獻給現在的子女,於是,教育子女更多的是在療自己童年的傷;當父母對孩子發火時,有沒有問過自己,到底是因為孩子做錯瞭事而沮喪,還是自己本來就很煩?因為人們常常把這兩種情緒搞混淆!  

教育子女不是要我們去書寫他們的人生,而是為瞭淨化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徹頭徹尾地改變自己;隻有明白這一點,我們纔有機會進步、長大、成熟。父母成長瞭,就意味著他們能放開手腳去愛孩子,欣賞孩子,不再糾結於“如何做纔會讓孩子成功”等問題。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養兒育女讓我們發現瞭前所未有的優點,我們竟然願意為某個人傾盡全力,做到許多常人的事情;但另一方麵,我們也發現自己比任何時候都要自私,甚至産生過一些令自己恐懼萬分的念頭。

做父母的就要敢於暴露自己的懦弱,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嚮孩子展示長大成人的實質——豐滿、有血有肉的人生。

內容提要: 《遇 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是三位美國教育專傢寫給天下父母的心靈成長課。書中認為,我們教育孩子,往往不因為愛,而是齣於害怕。正是父母心中的這些怕與 愛,讓傢庭教育陷入誤區。比如,很多人是在做自己童年時代憧憬的父母,把自己幼年希望擁有的東西奉獻給現在的子女,於是,教育子女更多的是在滿足父母自 己,而不是孩子們的需要。再如,大多數父母一門心思地指導子女、教授他們技能、糾正他們的過錯,卻忘記瞭親子關係重要的元素,那就是與孩子們共享快樂時 光,與他們一起歡笑、一起成長。根據幾十年的心理輔導以及教育子女的經驗,作者指齣,要解決女子的問題,得先解決父母的問題——後者纔是重要的。正如書 中所言:“之所以成為父母,不是要我們去書寫孩子的人生,而是為瞭淨化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徹頭徹尾地改變自己,隻有明白這一點,我們纔有機會進步、長大、 成熟。” 目錄: 前 言 讓我們彼此關照,共同成長 4
第1章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
第2章 父母心中的愛與怕
第3章 有什麼樣的童年,就會成為什麼樣的父母
第4章 真正接納孩子的情緒
第5章 傳遞有價值的“價值觀念”
第6章 從孩子的角度看待人生
第7章 積極參與孩子的成長
第8章 永遠不要貶低你的孩子
第9章 愛的邏輯與謊言
第10章 心智成熟的旅程
前言讓我們彼此關照,共同成長
第1章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
之所以成為父母,不是要我們去書寫孩子的人生,而是為瞭淨化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徹頭徹尾地改變自己。隻有明白這一點,我們纔有機會進步、長大、成熟。
第2章 父母心中的愛與怕
養育兒女是一個漫長的旅途,旅途上每一位父母都會體驗這兩種感情,一舉一動有時是因為愛,更多的則是齣於害怕。
第3章 有什麼樣的童年,就會成為什麼樣的父母
很多人是在做自己童年時代憧憬的父母,把自己幼年希望擁有的東西奉獻給現在的子女。於是,教育子女更多的是在滿足父母自己,而不是孩子們的需要。
第4章 真正接納孩子的情緒
父母可以問問自己,到底是因為孩子做錯瞭事感到沮喪呢,還是本來就比較心煩,因為人們常常把這兩種情緒搞混淆。
第5章 傳遞有價值的“價值觀念”
可以說,焦慮感是孩童時代的通病,所以可預見性和堅持原則對孩子們來說至關重要,這樣可以創造一種安全感。
第6章 從孩子的角度看待人生
那些妨礙父母與孩子一起玩耍的原因,多半都是些埋藏於心底的擔心和害怕。
第7章 積極參與孩子的成長
大多數父母都一門心思地指導子女、教授他們技能、糾正他們的過錯,卻忘記瞭親子關係重要的元素,那就是與孩子們共享快樂時光,和他們一起歡笑、一起成長。
第8章 永遠不要貶低你的孩子
真正的鼓勵不是一種需要掌握的技能,而是一種展露在外的修養,隻有那些對孩子保持足夠的敏感和愛的人纔能擁有。
第9章 愛的邏輯與謊言
父母成長瞭,就意味著他們能放開手腳去愛孩子,欣賞孩子,不再糾結於“如何做纔會讓孩子成功”等問題。
第10章 心智成熟的旅程
做父母的一個主要任務就是暴露自己的懦弱,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嚮孩子展示長大成人的實質——豐滿、有血有肉的人生。

基本信息
  商品名稱:父母的覺醒
  作者:(美)沙法麗·薩巴瑞|譯者:王臻   定 價:32.8   開本:16開
  齣版社:上海社科院   ISBN號:9787552003796   頁數:262
  齣版時間:2013-09-01   版次:1   商品類型:圖書
  印刷時間:2013-09-01   印次:1   
內容提要: 《父 母的覺醒》是一本從心理與情感層麵講述教養之道的書。“覺醒”意味著對我們經曆的一切事情保持清醒,按照現實的本來麵目去接受和應對它,而不去妄圖控製或 改變它。也就是說,我們在教養孩子的時候,要依從他們的本性,接納他們的本真。父母的覺醒與改變是教育的真正開始。父母隻有安頓好自己的身心,纔能幫助孩 子成長為一個健全的人。作者沙法麗·薩巴瑞博士提齣,父母與孩子是人生旅途中的夥伴,平等互助是親子關係的核心內容。如果父母能夠放棄虛榮心、自負感、控 製欲,尊重孩子的天性,就能與孩子建立起親密和諧的關係。如果父母願意敞開胸懷,在實踐中學習,在與孩子的互動中找尋答案,就能與孩子一起獲得進步與拓 展。薩巴瑞博士運用心理學領域的研究成果,鼓勵廣大父母用愛意與真誠穿越傢庭教育的睏境,破解親子關係的難題,實現精神的覺醒;其深刻的教養之道不僅將孩 子身體、思維、心靈的培養融為一體,也讓父母得到完整的成長。或許你初為人父人母,正處於驚喜與疲憊交織的情形當中;或許你作為青春期孩子的傢長,麵對叛 逆的兒女常常感到心力交瘁;或許你是一位單親父母,辛苦地獨自撫養孩子,得不到太多幫助……相信《父母的覺醒》一定會為你卸下一些包袱,打破一些迷思,帶 去一些啓發,幫助你把孩子培養成身心健全的人,讓你與孩子彼此促進,共同成長。 作者簡介: 沙 法麗·薩巴瑞(ShefaliTsabary),齣生於印度,於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獲得臨床心理學博士學位。薩巴瑞博士早年受到東方正念思想的影響,後又將 其同西方心理學理論加以融閤,從而形成瞭自己有關正念生活與覺醒教育的理念。她運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幫助過各類人群,比如亞洲海嘯的幸存者、經濟欠發達國傢 的女性、年老體弱者、企業領袖等。她曾在世界各地舉辦研討會,並在各大公司、學校與傢長團體發錶演講。東西閤璧的特點讓她贏得瞭全球範圍內的受眾。薩巴瑞 博士現同丈夫、女兒一起在紐約生活。 目錄: 時機很關鍵
後記 理解我們共同的不覺醒
我們都身在其中
成為活在當下的父母
附錄 覺醒指南——父母對自己提齣的問題 精彩試讀: 一 天早晨,我女兒興緻勃勃地將我從夢中推醒。“仙女送給你一個驚喜的禮物,”她衝我耳語道,“瞧瞧仙女送瞭你什麼!”我一伸手,從枕頭底下摸齣一張一美元的 紙幣,隻見它從正中間被撕成瞭半截。女兒說:“仙女送瞭你半塊錢,還有半塊在爸爸枕頭下麵。”這一下,我睡意全消。與此同時,我發覺眼前的處境有些左右為 難。一時間,我的腦海裏充滿瞭各種念頭:“錢不是長在樹上的,我的女兒一定要正確理解金錢的價值;我該不該藉此機會教導她,讓她不要浪費金錢,告訴她撕成 兩半的鈔票就不能用瞭呢?”當時我意識到,自己作齣的反應有可能讓孩子精神大振,也有可能傷瞭她的心。所幸的是,那一刻我決定把問題擱置起來,不忙著給她 “上課”;我隻是告訴她,我很為她自豪,因為她那麼慷慨地貢獻齣瞭自己僅有的一塊錢;我還要感謝仙女,因為她很高尚,而且一碗水端平,明察鞦毫地把錢平分 給瞭我和她爸爸。女兒聽瞭這些以後眼中放齣瞭光芒,整個臥室好像都為之一亮。我們所養育的是一副個性獨立的精神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會齣現許多狀況,我們需 要在理智與心靈之間掙紮一番——或者可以說是“自負心”和“真心”之間的掙紮。“真心”指的是真實的自我,它是事物的純粹寫照。教養孩子的過程就好比走鋼 絲,一步走錯就會傷害一個小小的心靈;同樣,一個適當的鼓勵就可以讓他們在空中昂首闊步。每時每刻,我們的所作所為都有可能打斷他們的進步,讓他們裹足不 前;也有可能讓他們感到振奮,對他們形成促進。我們的孩子隻會忠於他的自我角色,那時候,他們全然不關心我們這些傢長所揪心的事情。自己在他人眼裏是怎樣 的,有什麼突齣的成績,有沒有優異的特長,錶現如何……這些事情都是成人們全心關注的,孩子卻渾然不放在心上。孩子不會心思很沉重地看待世間的各種事情, 他們隻會一頭紮進經驗的王國裏,對任何冒險都願意放手嘗試一番。在“仙女”造訪我的臥室的那個早晨,我女兒壓根沒想過金錢的價值,也沒想過用分給我“半塊 錢”來滿足我的自負心理;她也沒有考慮過那麼急急忙忙把我吵醒是不是太早瞭一點兒。她所錶現齣來的僅僅是真實、美好、自主的創造力——歡歡喜喜地展示自己 的慷慨大方,然後看著父母因為“仙女”的意外訪問而高興,她自己也就跟著高興。身為傢長,我本人就必須反復麵對這樣的局麵:女兒就在眼前,期待著我的反 饋。此刻,她就像個成年人一般,一個和我一樣的成年人,具有一整套同我一樣的經驗和感受——期盼、希望、興奮、想象、天纔的創意、疑惑的感覺、體味喜悅的 能力,凡此種種與我們並無二緻。然而同許多傢長一樣,我也常常受到自己思維模式的局限,在需要我反饋的時候錯失瞭機會。我發現自己不知不覺地就會講大道 理,好為人師;如此一來,在女兒獨特而神奇的錶達方式麵前就常常顯得懵懂而遲鈍,甚至不曾意識到:她正在展示一個人間僅有的自我呀。有一點很關鍵:我們必 須認識到,我們不是在培養一個“迷你版”的自己,而是在塑造一個具有獨立特徵的靈魂。正因為如此,我們必須鉚足精神,努力把我們自己同我們的孩子區分開 來。我們不能把孩子當成一件擁有物。隻有從靈魂深處認識到這一點,我們纔能調整好自己,心甘情願地按照孩子的需求去教養他們,而不是按照我們的需求去 勉強地塑造他們。對每個孩子的個體需求,我們往往不能滿足。相反,我們偏嚮於將自己的主張和期望投射在他們身上。即使我們有善意的動機,想要鼓勵孩子做 真實的自己,但許多傢長仍舊會落入俗套,不經意間將自己的計劃強加在孩子身上。其結果是,長幼關係每每會封鎖而不是激活孩子的精神。恰恰由於這個關鍵原 因,許多孩子長大後遭遇瞭麻煩,還有很多人遭受到機能障礙之苦。我們每個人初為人父、人母的時候,都充滿瞭對未來的憧憬。這些憧憬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些空泛 的幻想。我們會持有一些從來沒有檢驗過的想法、信念、價值觀、假設。很多父母甚至認為,根本沒必要對自己的世界觀提齣疑問,因為我們相信自己是“正確 的”,於是就不再需要反思瞭。如此一來,我們就形成瞭僵化的思維模式,在沒有審視自己的世界觀之前,就期望孩子按照我們既有的想法去錶達他們自己。我們沒 有意識到,把自己的思維強加給後代對他們的精神其實是一種桎梏。舉例來說,如果父母在某方麵能力超群,就自然而然地希望自己的孩子擁有某種特長。如果你是 藝術傢,很可能就會敦促孩子去開發藝術專長。如果你在學校裏是讀書的奇纔,就會一廂情願地希望孩子也聰穎善學。如果你在學業上並不齣色,甚至畢生為學習所 纍,就會擔心孩子也和你一樣,於是竭盡所能地避免他們重蹈覆轍。我們想把自認為“好的”教給孩子。然而,在努力的過程中,我們往往容易忘記這麼一條:父 母首先應當努力做到的是讓孩子享有身為自己的權利,讓他們在自己的命運軌跡下生活,那纔是他們人格精神的真實反映。在兒童的世界裏,充滿瞭“這是……”, 而不是“這不是……”。他們呈現在我們麵前的是一個充滿潛能的內心世界。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生命規劃圖。如果你相信,可以說這是因緣注定。因為每一 個孩子體內都藏著一幅藍圖,他們早早地就開始接觸本質的自我,同時開始體會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們身為傢長,注定要去幫他們實現這些心願。麻煩的 事情是:如果不認真觀察他們,我們就會剝奪天賜他們的權利,讓他們無法走上的命運軌跡。我們往往會將自己對前途的規劃強加在他們身上,那樣一來,我們 等於是用自己武斷的想法改寫瞭他們的命運。我們往往無法與孩子的心靈達成同步,對此也不必驚奇。如果連自己的心聲都沒有傾聽過,又怎麼傾聽孩子的?如果我 們做不到感受自己的心靈,又如何去感受孩子的心靈、傾聽他們的心聲?作為父母,如果我們自己失去瞭內心的方嚮,想必我們的兒女也將在迷茫和疏離中長大,甚 至不可避免地時常感到沮喪。一旦同自己的內心世界失去瞭聯係,我們教養孩子的能力就會大為降低,本質的力量就難以發揮;而要想開明地教養兒童,需要的 恰恰是發揮這種力量。說到這裏,我的意圖是想將本書作為一枚救生圈拋嚮父母——尤其是那些孩子正值青春期的父母。我的許多切身經驗告訴我,一切努力都不會 為時過晚,縱然你已經同十幾歲的孩子經曆過一番掙紮卻無法建立起情感紐帶。當然,如果你的孩子年紀更小,你的努力起步更早,那麼建立的紐帶自然更為牢固。 P3-6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