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校园图(2006年版) [The Map of Xiamen University Campus]

厦门大学校园图(2006年版) [The Map of Xiamen University Campu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福建省地图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厦门大学
  • 校园地图
  • 地图集
  • 厦门
  • 2006年
  • 地理
  • 教育
  • 旅游
  • 指南
  • 平面图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厦门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517352
版次:1
商品编码:10217971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The Map of Xiamen University Campus
开本:2开
出版时间:2006-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
字数:10000
正文语种:中文,英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厦门大学是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创办,是中国教育部直属综合性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之一。学校设有研究生院和18个学院、45个系、80多个研究结构、71个本科专业、217个硕士研究生131个博士研究生专业。目前在校学生近3近三万人,教职工4900多人。学校现占地8000多亩,其中校本部位于厦门岛南端,占地近2500亩,漳州校区占地2568亩,集美校区占地3000亩。三校区环绕厦门湾,依山傍海,风景秀丽。
《厦门大学校园图(2006年版)》带你走遍厦门大学各个角落,让你走到哪都不怕在校园里迷路,让你对厦门大学有个更好更深的了解。

内页插图

前言/序言


厦门大学校园图(2006年版) 致远 · 拓新 · 锦绣未来 2006年,在这所坐落于中国东南沿海,被誉为“南方之强”的百年学府——厦门大学,迎来了其发展历程中的又一个重要节点。作为中国首个在经济特区设立的大学,厦门大学始终走在改革开放与高等教育创新的前沿。而今,一份凝聚着时代印记与校园精神的《厦门大学校园图(2006年版)》呈现在我们面前,它不仅仅是一份简单的地图,更是对厦门大学在21世纪初发展风貌的一次生动记录,是对一代代厦大人奋斗足迹的温情回溯,更是对未来发展蓝图的深邃展望。 一、 时代的烙印:2006年的校园气象 2006年,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经济腾飞和社会变革,高等教育也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厦门大学,作为一所历史悠久且充满活力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正以前所未有的步伐向前迈进。此时的校园,既承载着百年的历史积淀,又洋溢着蓬勃的创新活力。 规模的拓展与区域的优化: 2006年,厦门大学的校园建设正处于一个持续发展和优化的时期。在这一年版的校园图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校园的整体布局,以及各个功能区域的划分。思明校区,作为厦门大学的传统核心区域,依旧是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的重镇。这里,承载着经典的建筑群,如建南大会堂、科学艺术中心、集美教学楼等,见证了无数厦大学子的成长与蜕变。同时,新建或改建的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等现代化设施,也在这幅地图上标注出来,彰显了学校在硬件条件上的不断提升,为更前沿的科学研究和更优质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坚实保障。 学科建设的布局: 2006年,厦门大学在学科建设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这幅校园图,虽然不是学科分类图,但从教学楼、科研楼的分布,以及一些标志性研究机构的标注,我们可以窥见学校在不同学科领域的发展重点。例如,化学、经济学、法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等学科,作为厦大的传统优势和重点发展方向,其相关的教学与科研空间,往往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这反映了学校在优化资源配置、集中优势力量、打造特色学科方面的战略考量。 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校园图不仅仅是地理信息的载体,更是校园文化的重要体现。2006年的厦门大学,既有“嘉庚精神”的深刻影响,也有面向未来的创新意识。地图上标注的各个湖泊(如芙蓉湖、情人湖)、绿地、运动场、学生宿舍区、食堂等,共同勾勒出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校园画卷。这些空间不仅是师生工作学习的场所,更是他们交流思想、碰撞灵感、丰富生活的载体。图中标注的文化广场、博物馆、艺术展览空间(若有),则进一步凸显了学校在培育学生人文素养、倡导高雅艺术方面的努力。 二、 地图的语言:细节之处见匠心 《厦门大学校园图(2006年版)》以其严谨的绘制和精细的标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校园的独特视角。 清晰的标识系统: 图上对教学楼、行政楼、科研楼、图书馆、体育设施、学生生活区、食堂、商店、医院、邮局、银行等各类建筑和场所,都有清晰的名称和编号标注。这不仅方便了初来乍到的访客,也为校内师生日常活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图例的清晰明了,是地图专业性的重要体现。 交通网络的呈现: 2006年的校园交通网络,在地图上得到了细致的展现。无论是主干道、次干道,还是校园内的小径,都得到了准确的描绘。对于校内外的交通节点、公交车站、出租车停靠点等的标注,也为师生的出行提供了直观的指引。校园内自行车停放点、校内班车线路(若有)的展示,更是体现了对绿色出行和便捷生活的关注。 景观与人文的融合: 厦门大学素有“中国最美大学”的美誉,其校园景观之美,早已声名远播。在这幅2006年版的校园图中,我们同样可以感受到这种将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巧妙融合的特色。地图上对标志性的建筑,如早期建筑群、现代化的教学楼,以及对自然景致,如郁郁葱葱的树木、波光粼粼的湖泊、蜿蜒的小溪、以及海岸线风光(若校园临海)的标注,都力求体现校园的独特韵味。一些人文景观,如名人雕塑、纪念碑、历史遗迹等,也可能被收录其中,它们共同构成了厦门大学独特的文化符号。 功能区域的划分与协同: 校园图的绘制,往往会根据功能需求对区域进行划分,如教学区、科研区、生活区、运动区、行政区等。2006年版的校园图,通过对这些区域的合理布局和标注,能够直观地展现学校整体的运作模式和资源配置。例如,毗邻的教学楼和图书馆,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便利;集中的学生宿舍和食堂,则保障了日常生活所需;而独立的科研楼和实验室,则为科学探索提供了专业空间。这种合理的空间布局,是优化教学科研环境、提升管理效率的重要体现。 三、 价值的超越:不止于“图” 《厦门大学校园图(2006年版)》的价值,远不止于一张简单的指路工具。 历史的见证者: 2006年,是厦门大学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坐标。这张地图,如同一张定格了当年校园风貌的快照,记录了彼时的建筑、道路、绿化、功能分区等,为后人研究厦门大学的发展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它见证了学校在这一时期所取得的成就,也承载了那个年代厦大学子的共同记忆。 情感的连接器: 对于毕业多年的校友而言,这张地图勾起了无数美好的回忆。那些曾经熟悉的教学楼、图书馆、食堂、宿舍,甚至是一条林荫小道,都可能唤醒他们与母校相关的点点滴滴。对于在校的师生,它则是一份了解校园、熟悉环境、规划活动的实用指南,更是增进归属感和认同感的重要载体。 规划的蓝图: 对于学校管理者和规划者而言,这张地图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校园发展规划和布局理念。它记录了当时已建成的部分,也可能为后续的规划与建设提供了参考。通过与不同时期校园图的对比,可以清晰地看到厦门大学不断发展壮大的轨迹。 形象的展示者: 对于外界而言,这张地图是了解厦门大学校园整体面貌、规模、特色及其发展状况的一个窗口。它以一种直观、客观的方式,向社会展示了这所著名学府的风采。 结语 2006年的《厦门大学校园图》,是一份承载着历史、凝聚着情感、展现着风貌的珍贵印记。它不仅记录了厦门大学在21世纪初的校园景象,更象征着这所大学在时代的洪流中,不断追求卓越、勇于创新的精神。当我们翻开这份泛黄或依然崭新的图卷,感受到的不仅是地理空间的标注,更是那份对知识的渴求,对未来的憧憬,以及那份属于厦门大学独有的、深沉的校园情怀。这张图,就是厦门大学在2006年,向前奔跑、砥砺前行的一个生动缩影,是那个时代校园发展脉搏的一次有力跳动。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拿到《厦门大学校园图(2006年版)》时,我首先被它扑面而来的怀旧气息所感染。虽然我并没有在2006年就读于厦大,但作为一个喜爱收集各地城市地图的人,这张图依然有着独特的魅力。它不仅仅是一张简单的平面图,更像是某种“时间印记”。我尝试着从一个“访客”的角度去解读这张图。假设我第一次来到厦大,手持这张地图,我将会如何开始我的探索?我会先找到标志性的建筑,比如依山傍海的科学艺术中心,还是充满历史韵味的建南大会堂?图上的细节,例如不同区域的绿化程度、道路的宽窄、甚至是一些小的休憩区域的标注,都能让我对校园的氛围有一个初步的认知。我还会注意到,图中可能还标注了一些当时的餐饮区域、商店或者学生活动场所,这些信息对于第一次来访的人来说,无疑是极具价值的。我甚至可以想象,手持这张图,在校园里漫步,每找到一个标注的地点,内心都会涌起一股小小的成就感。这张图,就像是一个精心设计的“寻宝图”,引导着我们去发现厦大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去感受它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气息。

评分

这张《厦门大学校园图(2006年版)》不仅仅是为学生和教师提供的实用工具,对于像我这样对城市文化和地域特色有着深度挖掘兴趣的人来说,它更是一份难得的研究资料。我并非厦大的学生,但我一直以来都对中国的高等学府有着特别的关注,尤其是那些拥有深厚历史底蕴和独特校园文化的大学。2006年,这是一个相对较近的年份,但对于研究校园的变迁而言,它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参照意义。通过这张图,我不仅可以了解当时校园的整体布局,更可以从中分析出一些关于学校发展方向和资源配置的线索。例如,图中教育、科研、生活、运动等不同功能区域的划分和比例,能够反映出当时学校在各方面的发展重点。我还会仔细观察,图中是否标注了一些当时正在建设或者规划中的区域,这些信息对于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非常有帮助。而且,不同建筑的风格和年代的标注,也能帮助我勾勒出厦大校园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建筑特色。这张图,就像是一份“快照”,将2006年的厦大校园定格,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其历史发展和空间演变的重要切入点。

评分

作为一名对城市规划和历史变迁有着浓厚兴趣的观察者,我一直认为,一张详尽的地图,远不止于指引方向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部无声的历史书,记录着一个地方的成长轨迹。这份2006年版的《厦门大学校园图》,恰恰给了我这样的感受。在仔细研究了这张图之后,我深深地被它所呈现出的厦大校园的布局和规划所吸引。我们可以看到,在2006年,厦大的校园在保持其固有的历史风貌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图中那些精细标注的建筑名称、道路走向、绿化区域,都展现了当时校园建设者的细致与用心。我特别关注的是,图中对于一些标志性建筑,比如建南大会堂、颂恩楼、芙蓉隧道等,是如何被呈现和定位的。这不仅能帮助我们了解这些建筑在校园整体布局中的位置,也能从侧面反映出它们在当时校园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时,我也在思考,这张图中所呈现的布局,与如今的厦大校园相比,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哪些区域进行了扩建,哪些建筑是新建的,又有哪些老建筑被保留了下来?这张地图,就像是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时间胶囊,让我们能够定格住2006年厦大校园的原貌,也为我们研究其未来的发展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评分

这本《厦门大学校园图(2006年版)》的出现,对我来说,就像是在一个熟悉的故地重游,却又能发现许多新的细节和故事。作为一个曾经在厦大度过青葱岁月的校友,我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2006年,那是我刚刚步入大学校园的那一年,一切都充满了新奇与探索。翻开这本书,那些曾经熟悉的建筑、道路、景观,仿佛一下子又鲜活起来。我记得刚来的时候,对于偌大的校园感到一丝迷茫,总是在林荫道上小心翼翼地辨认方向。这张图,就像是当时我的“救星”,它不仅仅是一张地图,更是我探索校园的“地图集”。我清晰地记得,在初夏的午后,我曾无数次地坐在芙蓉湖边,望着湖中的荷花,手中就常常拿着这样一张地图,规划着下一步要去哪里。那时的我,对厦大的历史底蕴充满了好奇,也常常会沿着地图的指引,去寻找那些隐藏在校园深处的名人故居或者历史遗迹。这张图,对我来说,意味着一份珍贵的记忆,它记录了我与厦大初遇时的青涩与喜悦,也承载了我无数次穿梭于教学楼、宿舍、图书馆的日子。每一次看到它,都会勾起我心中无数的回忆,让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充满阳光与梦想的年代。

评分

这张《厦门大学校园图(2006年版)》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情感的连接”。我虽然没有在2006年到过厦大,但通过这张地图,我仿佛能够“穿越”到那个时间点,去感受那里的氛围。地图上的每一个线条,每一个标识,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故事。我尝试着去想象,在2006年的那个春天,或者夏天,当这张地图被发放给新生时,他们会是怎样的心情?是带着初来乍到的好奇,还是对未来的憧憬?我会在地图上寻找那些可能承载着学生们美好回忆的地方,比如可能的热门食堂、社团活动聚集地,或者只是一个简单的林荫小道。我还会注意到,图中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描绘,是否也包含了与校园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公共设施,比如商店、银行或者公交车站,这些细节能够帮助我更全面地理解当时厦大校园的生活图景。这张图,对我来说,不只是一张纸,更是一扇窗,透过它,我能够窥见一个时代、一个地方、一群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它唤起了我对那个未曾亲历的时代的好奇,也让我对厦大这所大学的魅力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评分

是实用的地图,旅游用好

评分

虽然是06年版,但老校区几乎没有变动,还是很实用的

评分

去到之后发现进门那里就有卖,那里的还好看很多就是贵咯,不过在那里买比较有纪念意义嘛

评分

内容不错,如旅游值得一看

评分

是实用的地图,旅游用好

评分

正宗出版社出的校园地图,很少见。而且很喜欢厦门,收藏一张。

评分

版本太老了,参考一下就行了

评分

以为厦大很大,看了地图觉得很小。

评分

是实用的地图,旅游用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