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书入门80天:欧阳询》由西冷印社出版社发行。
《楷书入门80天:欧阳询》楷书也叫“真书”、“正书”、“正楷”,产生于汉末,发展于南北朝,盛于唐朝,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颜真卿、柳公权等名家辈出,各具风貌,沿革至今。楷书点画清晰分明,用笔平直工整,开体方正平稳,法度严谨规范,被认为是书体的“楷模”,古人认为“楷为立,行为走,草为跑”,因此楷书是学好其他字体的基础。
传世楷法书家中,广为大家所取法的是唐代的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和元代的赵孟頫这“楷书四大家”。
欧阳询(557—641)字信本,祖籍潭州临湘(今属湖南),曾任太子率更令,故世称欧阳率更,又因封爵为“勃海县男”,人称“渤海”、“欧阳勃海”。欧阳询出身世家望族,自幼敏悟过人,博贯经史。作为书家,欧阳询孜孜求学,博采众家之长,且不拘泥于先人,他以破胆夺气的个性,创出自己险峻道劲、法度严谨的独特风格,当时书名远播海内外,连高丽(今朝鲜半岛)王也曾遣使者来求书。欧体“戈戟森然”之笔势,与虞(世南)体之圆滑、褚(遂良)体之流动、薛(稷)体之瘦硬而被世人称之谓“初唐四家”。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曾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世称颜鲁公。在书法史上,他是继“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其书初学张旭、“初唐四家”,后广收博取,一反初唐书风,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气势恢宏,骨力道劲而气概凛然,自成一种方严正大、朴拙雄浑、大气磅礴的“颜体”。
柳公权(778—865),唐朝最后一位大书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官至太子少师,故世称“柳少师”。他书法初学王羲之,以后遍阅近代书法,学习颜真卿,融会自己新意,然后自成一。家,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为后世百代楷模。 他的字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之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道劲,结体严紧。他的楷书,较之颜体,则稍均匀瘦硬,故有“颜筋柳骨”之称。
赵孟頫(1254—322),元代书画家、文学家。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水精宫道人,湖州(今属浙江)人。曾任兵部郎中、翰林学士承旨,封魏国公,谥文敏。据说他日写万字,异常勤奋,他倡导复古“二王”书风,其书法无论是楷书还是行书,都很工整,四平八稳,温和、典雅是他书法的主要特色。他对晋人书法下过很深的工夫,将晋人笔法的精微之处大大加以简化,在中国书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匠心独运,从拿到手的触感到翻开扉页的瞬间,都能感受到出版方在细节上的用心。封面采用了高级的哑光纸张,手感温润而不失质感,中央的烫金书法字体“楷书入门80天”显得古朴典雅,既有传统韵味又不失现代审美。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考究,米白色的纸张能有效减少长时间阅读带来的视觉疲劳,墨色浓淡适中,油墨附着力很好,即使用传统的毛笔蘸墨书写,也不易洇墨。装订方面,采用了线装与胶装结合的方式,使得全书可以平摊在书桌上,这对于需要对照临摹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不用费力去按压书页,可以非常专注于笔法练习。书本的开本尺寸也拿捏得恰到好处,既方便携带,又不牺牲了字帖的展示空间。即便是对书法了解不深的初学者,也能立刻被这种精致的视觉体验所吸引,感受到这不仅仅是一本学习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整体来看,从外在的包装到内在的纸张选择,都体现了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现代印刷技术的完美结合,让人在尚未开始学习之前,就已经对接下来的阅读和练习充满了期待和愉悦感。
评分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对于“气息”和“势”的讲解,处理得非常到位,这一点是很多侧重于机械模仿的字帖所欠缺的。它没有停留在单纯的“描红”或“临帖”层面,而是融入了对书家风格和创作意境的引导。例如,在介绍某一类字的结体规律时,作者会穿插一些关于“内紧外松”或“险中求正”的书法哲学概念,这些抽象的描述通过配图的形式变得具象化。书中对字的“疏密对比”和“墨分五色”的探讨,也远超出了入门教材的范畴。它会指导读者如何通过笔画的粗细变化,来体现字体的精神面貌,而不是仅仅满足于把字形“写对”。这种对书法“神韵”的引导,让学习者不仅仅是在复制一个静态的符号,而是在理解一种动态的生命力和节奏感。读完这些章节,我感觉自己对“美”的理解都提升了一个层次,不再是生硬地模仿,而是开始尝试去感受笔墨流淌之间的内在逻辑和情感表达。
评分这本书的逻辑递进安排,简直是为“零基础”人群量身定做的学习路径图,它没有直接抛出高难度的范本,而是从最基础的“点、横、竖、撇、捺”这些单一笔画的形态控制开始入手,每一步都设置了清晰的巩固练习。让我印象尤其深刻的是,它对“起笔、行笔、收笔”这三大要素的拆解和提炼。很多入门教材往往一笔带过,但这本书却用了好几页篇幅,专门针对每一个基础笔画,用不同力度的示范和详细的文字描述,告诉读者在入笔时“藏锋”与“露锋”的细微差别,以及收笔时“回锋”与“顿挫”的技巧运用。这种由微观到宏观的渐进式教学,建立起了一种扎实的基础框架。等到进入到部首和偏旁的学习阶段时,会发现以前学习的那些笔画知识点,已经自然而然地融会贯通到了整体结构的理解中。这种“先打地基,后建高楼”的学习思路,极大地减少了初学者在面对复杂字形时产生的挫败感,让人感到每一步的努力都是在为下一次的成功积累经验。
评分我一直对外貌协会的成员身份深信不疑,所以买书时,这本书的排版布局一下子抓住了我的眼球。它摒弃了那种密密麻麻、让人喘不过气来的传统字帖格式,而是采用了大量的留白设计。每一页的结构都经过了精心的编排,正文的范字被放置在了一个非常舒适的视觉区域,四周的空白不仅让眼睛得到了休息,更重要的是,这种空间感极大地增强了对单个字形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作者在讲解笔画结构和间架布局时,使用了清晰的图示和箭头指示,这些辅助图形并非简单地叠加在范字旁边,而是巧妙地融入了页面设计中,既不突兀,又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对重心和欹侧的处理,图解直观到让人一目了然,不再需要反复揣摩晦涩难懂的文字描述。这种现代排版思路的介入,让一本传统的书法教材焕发出了新的活力。我常常对着某一个结构复杂的字,发现排版师居然用一种近乎艺术化的方式,将虚实轻重分布得如此和谐,这极大地激发了我去主动学习和模仿的欲望,感觉学习过程不再是枯燥的重复,而是一种美的探索。
评分这本书的配套资源和延伸学习建议,体现了一种服务读者的长远眼光。虽然我主要关注的是纸质书本身,但附带的线上学习指导和一些辅助练习的电子资源,确实为我扫清了不少学习障碍。更重要的是,它在每篇学习单元的末尾,都会提供一些针对性的“常见错误解析”和“自我检测清单”。这些清单非常实用,比如它会列出“横画末端是否空洞”、“左右结构是否倾斜”等具体问题,让我在完成当天的练习后,可以像一个独立的“裁判”一样,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一次公正的评估。这种即时反馈的机制,有效地避免了错误习惯的固化。此外,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书家风格的简要介绍,也成功地在我心中播下了拓宽视野的种子。它让我明白,入门只是第一步,真正的书法学习是一个不断探索和超越自我的过程,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且富有远见的导师,为我指明了通往更广阔书法世界的方向。
评分物流的速度快捷,商品也很满意。
评分纸质感很好,字体清晰,非常满意,快递也很快,谢谢。
评分可以
评分不合适的商品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多读书读好书。
评分这本书还不错,値得一学。
评分很好的,挺不错
评分初学者蛮好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