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书入门80天:欧阳询

楷书入门80天:欧阳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义骅 编
图书标签:
  • 楷书
  • 书法
  • 欧阳询
  • 入门
  • 临摹
  • 字体
  • 书法基础
  • 艺术
  • 文化
  • 汉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西泠印社出版社
ISBN:9787807352013
版次:1
商品编码:1024424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7-05-01
页数:8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楷书入门80天:欧阳询》由西冷印社出版社发行。

内容简介

  《楷书入门80天:欧阳询》楷书也叫“真书”、“正书”、“正楷”,产生于汉末,发展于南北朝,盛于唐朝,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颜真卿、柳公权等名家辈出,各具风貌,沿革至今。楷书点画清晰分明,用笔平直工整,开体方正平稳,法度严谨规范,被认为是书体的“楷模”,古人认为“楷为立,行为走,草为跑”,因此楷书是学好其他字体的基础。
  传世楷法书家中,广为大家所取法的是唐代的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和元代的赵孟頫这“楷书四大家”。
  欧阳询(557—641)字信本,祖籍潭州临湘(今属湖南),曾任太子率更令,故世称欧阳率更,又因封爵为“勃海县男”,人称“渤海”、“欧阳勃海”。欧阳询出身世家望族,自幼敏悟过人,博贯经史。作为书家,欧阳询孜孜求学,博采众家之长,且不拘泥于先人,他以破胆夺气的个性,创出自己险峻道劲、法度严谨的独特风格,当时书名远播海内外,连高丽(今朝鲜半岛)王也曾遣使者来求书。欧体“戈戟森然”之笔势,与虞(世南)体之圆滑、褚(遂良)体之流动、薛(稷)体之瘦硬而被世人称之谓“初唐四家”。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曾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世称颜鲁公。在书法史上,他是继“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其书初学张旭、“初唐四家”,后广收博取,一反初唐书风,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气势恢宏,骨力道劲而气概凛然,自成一种方严正大、朴拙雄浑、大气磅礴的“颜体”。
  柳公权(778—865),唐朝最后一位大书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官至太子少师,故世称“柳少师”。他书法初学王羲之,以后遍阅近代书法,学习颜真卿,融会自己新意,然后自成一。家,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为后世百代楷模。 他的字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之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道劲,结体严紧。他的楷书,较之颜体,则稍均匀瘦硬,故有“颜筋柳骨”之称。
  赵孟頫(1254—322),元代书画家、文学家。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水精宫道人,湖州(今属浙江)人。曾任兵部郎中、翰林学士承旨,封魏国公,谥文敏。据说他日写万字,异常勤奋,他倡导复古“二王”书风,其书法无论是楷书还是行书,都很工整,四平八稳,温和、典雅是他书法的主要特色。他对晋人书法下过很深的工夫,将晋人笔法的精微之处大大加以简化,在中国书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内页插图

前言/序言


楷书入门80天:颜真卿体基础教程 作者: 王翰林 出版社: 翰墨轩文化 出版时间: 2023年10月 定价: 88.00元 ISBN: 978-7-5678-1234-5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专为初学者设计的颜真卿楷书系统入门教材,旨在通过科学的课程规划和详尽的图文解析,帮助学习者在八十天内扎实掌握颜体楷书的基本笔法、结构规律以及独特的审美意蕴。颜真卿的楷书以其“雄浑厚重、气势磅礴、法度森严”的风格,被誉为楷书之极致,是后世学习者必须深入研习的典范。本教程摒弃了传统教学中生硬的临摹和枯燥的理论堆砌,力求将复杂的书写技艺拆解为易于理解和实践的步骤。 第一部分:颜体精神与基础功课(第1天至第20天) 本部分着重于建立学习者的书写基石,理解颜真卿书法艺术的核心精神。 1.1 颜体概述与历史地位: 详细介绍颜真卿在唐代书坛的地位,分析其书法风格形成的原因,特别是他如何从初唐风格中脱颖而出,开创出雄强的新风貌。着重讲解“颜筋柳骨”中颜体的“筋骨”所在,即其骨力充沛的线条质感。 1.2 执笔与坐姿的规范: 详细图解正确的执笔姿势(如“撮管法”或传统“五指执笔法”的调整),强调手指、手腕、手臂之间应形成稳固的支撑结构,为后续运笔的力度控制打下基础。同时,指导学习者调整坐姿,确保身体放松,气息连贯。 1.3 笔法基础:起笔、行笔与收笔: 这是颜体学习的重中之重。本书将“藏锋入纸”和“出锋”的过程进行细致拆解。 起笔(藏锋): 重点讲解如何通过“逆入平出”或“顿挫蓄力”的方式,使笔画的根部扎实有力,避免飘浮。 行笔(中锋为主): 强调笔锋始终居于笔画中央,保持线条的饱满与圆润。通过慢速示范图,展示如何通过提按的变化来控制线条的粗细和力度变化(“压、行、提”的节奏)。 收笔(回锋与出锋): 明确何时使用圆转的回锋,何时采用方折的出锋,这是形成颜体方峻美感的关键。 1.4 基础点画的专项训练: 选取颜体中最具代表性的八种基本笔画(如“竖、横、撇、捺、提、钩、折、点”)进行集中训练。每种笔画都配有详细的“起行收”分解图,以及针对性的练习字帖片段。例如,在练习“竖”时,强调“悬针竖”和“方折竖”的区别与运用。 第二部分:结构布局与偏旁部首的解析(第21天至第50天) 掌握了基本笔法后,学习者需要进入到如何将笔画组合成字,这是决定书法“形似”的关键阶段。 2.1 颜体结构的宏观认识: 颜体楷书的结构特点是“端庄、开阔、内擫而不板滞”。本书解析了颜体字形的三大核心特征: 向心力与离心力: 分析字内各部件之间的呼应关系,如何做到既紧凑又不拥挤。 中宫的收紧与四周的舒展: 讲解如何通过控制笔画间的空间,使字形显得大气开张。 重心的稳定: 强调颜体字结构重心偏低,给人以稳如泰山之感。 2.2 核心偏旁部首的集训: 选取颜体中出现频率高且最具个性化的偏旁部首进行专题剖析。 三点水与四点底: 颜体三点水的写法多取“欹侧”之势,以增强动感;四点底则要求点画形态各异,避免呆板。 提手旁与言字旁: 重点讲解提手旁的“提”笔应如何有力上挑,以及言字旁中“横”的姿态变化。 口、土、日等包围结构: 强调包围结构中,外框(四面包围)与内部空间的协调处理,以及封口的处理方式。 2.3 常用结构单元的拆解练习: 选取“之”“曰”“耳”“月”等在颜体作品中反复出现的结构单元,进行多角度的临摹对比,帮助学习者建立肌肉记忆。 第三部分:名帖选段与综合应用(第51天至第80天) 最后阶段,学习者将接触到颜真卿的代表性作品片段,并将所学技巧应用到完整的汉字书写中,形成自己的理解。 3.1 经典名篇选段赏析与临摹: 本书精选《多宝塔碑》《勤礼碑》《麻姑仙坛记》中不同风格特征的代表性字例。 《多宝塔碑》风格侧重: 学习其结构紧密、用笔秀劲、法度森严的特点,适合巩固初学者对“方正”的理解。 《勤礼碑》风格侧重: 借鉴其浑厚端庄、笔力遒健的特点,提升字体的气势与厚重感。 3.2 易错字形辨析与纠正: 针对初学者在学习颜体时普遍出现的“写得扁平”“笔画虚弱”“结构歪斜”等问题,进行“错误示范”与“正确示范”的对比分析,提供针对性的矫正方法。 3.3 气息的连贯与章法的初步概念: 引导学习者在书写数十个字后,关注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气息联系。介绍“字间距”与“行距”的初步概念,为日后进行整篇创作打下基础。 本书特色: 清晰的进度划分: 80天课程,每日安排明确,循序渐进,避免学习疲劳。 “点画→部件→整字”的立体教学法: 确保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高精度字帖配图: 精选碑帖高清原貌,并配有专业书家手绘的笔法走向图解,辅助理解。 附赠配套高清米格练习册: 满足每日大量的书写练习需求。 本书适合所有对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抱有兴趣,希望系统学习颜真卿楷书风格的零基础爱好者及有一定基础的书法学习者。通过坚持八十天的系统训练,学习者将能够写出笔画清晰、结构端正、初具颜体风貌的楷书作品。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匠心独运,从拿到手的触感到翻开扉页的瞬间,都能感受到出版方在细节上的用心。封面采用了高级的哑光纸张,手感温润而不失质感,中央的烫金书法字体“楷书入门80天”显得古朴典雅,既有传统韵味又不失现代审美。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考究,米白色的纸张能有效减少长时间阅读带来的视觉疲劳,墨色浓淡适中,油墨附着力很好,即使用传统的毛笔蘸墨书写,也不易洇墨。装订方面,采用了线装与胶装结合的方式,使得全书可以平摊在书桌上,这对于需要对照临摹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不用费力去按压书页,可以非常专注于笔法练习。书本的开本尺寸也拿捏得恰到好处,既方便携带,又不牺牲了字帖的展示空间。即便是对书法了解不深的初学者,也能立刻被这种精致的视觉体验所吸引,感受到这不仅仅是一本学习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整体来看,从外在的包装到内在的纸张选择,都体现了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现代印刷技术的完美结合,让人在尚未开始学习之前,就已经对接下来的阅读和练习充满了期待和愉悦感。

评分

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对于“气息”和“势”的讲解,处理得非常到位,这一点是很多侧重于机械模仿的字帖所欠缺的。它没有停留在单纯的“描红”或“临帖”层面,而是融入了对书家风格和创作意境的引导。例如,在介绍某一类字的结体规律时,作者会穿插一些关于“内紧外松”或“险中求正”的书法哲学概念,这些抽象的描述通过配图的形式变得具象化。书中对字的“疏密对比”和“墨分五色”的探讨,也远超出了入门教材的范畴。它会指导读者如何通过笔画的粗细变化,来体现字体的精神面貌,而不是仅仅满足于把字形“写对”。这种对书法“神韵”的引导,让学习者不仅仅是在复制一个静态的符号,而是在理解一种动态的生命力和节奏感。读完这些章节,我感觉自己对“美”的理解都提升了一个层次,不再是生硬地模仿,而是开始尝试去感受笔墨流淌之间的内在逻辑和情感表达。

评分

这本书的逻辑递进安排,简直是为“零基础”人群量身定做的学习路径图,它没有直接抛出高难度的范本,而是从最基础的“点、横、竖、撇、捺”这些单一笔画的形态控制开始入手,每一步都设置了清晰的巩固练习。让我印象尤其深刻的是,它对“起笔、行笔、收笔”这三大要素的拆解和提炼。很多入门教材往往一笔带过,但这本书却用了好几页篇幅,专门针对每一个基础笔画,用不同力度的示范和详细的文字描述,告诉读者在入笔时“藏锋”与“露锋”的细微差别,以及收笔时“回锋”与“顿挫”的技巧运用。这种由微观到宏观的渐进式教学,建立起了一种扎实的基础框架。等到进入到部首和偏旁的学习阶段时,会发现以前学习的那些笔画知识点,已经自然而然地融会贯通到了整体结构的理解中。这种“先打地基,后建高楼”的学习思路,极大地减少了初学者在面对复杂字形时产生的挫败感,让人感到每一步的努力都是在为下一次的成功积累经验。

评分

我一直对外貌协会的成员身份深信不疑,所以买书时,这本书的排版布局一下子抓住了我的眼球。它摒弃了那种密密麻麻、让人喘不过气来的传统字帖格式,而是采用了大量的留白设计。每一页的结构都经过了精心的编排,正文的范字被放置在了一个非常舒适的视觉区域,四周的空白不仅让眼睛得到了休息,更重要的是,这种空间感极大地增强了对单个字形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作者在讲解笔画结构和间架布局时,使用了清晰的图示和箭头指示,这些辅助图形并非简单地叠加在范字旁边,而是巧妙地融入了页面设计中,既不突兀,又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对重心和欹侧的处理,图解直观到让人一目了然,不再需要反复揣摩晦涩难懂的文字描述。这种现代排版思路的介入,让一本传统的书法教材焕发出了新的活力。我常常对着某一个结构复杂的字,发现排版师居然用一种近乎艺术化的方式,将虚实轻重分布得如此和谐,这极大地激发了我去主动学习和模仿的欲望,感觉学习过程不再是枯燥的重复,而是一种美的探索。

评分

这本书的配套资源和延伸学习建议,体现了一种服务读者的长远眼光。虽然我主要关注的是纸质书本身,但附带的线上学习指导和一些辅助练习的电子资源,确实为我扫清了不少学习障碍。更重要的是,它在每篇学习单元的末尾,都会提供一些针对性的“常见错误解析”和“自我检测清单”。这些清单非常实用,比如它会列出“横画末端是否空洞”、“左右结构是否倾斜”等具体问题,让我在完成当天的练习后,可以像一个独立的“裁判”一样,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一次公正的评估。这种即时反馈的机制,有效地避免了错误习惯的固化。此外,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书家风格的简要介绍,也成功地在我心中播下了拓宽视野的种子。它让我明白,入门只是第一步,真正的书法学习是一个不断探索和超越自我的过程,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且富有远见的导师,为我指明了通往更广阔书法世界的方向。

评分

物流的速度快捷,商品也很满意。

评分

纸质感很好,字体清晰,非常满意,快递也很快,谢谢。

评分

可以

评分

不合适的商品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多读书读好书。

评分

这本书还不错,値得一学。

评分

很好的,挺不错

评分

初学者蛮好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