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史料搜集之详尽,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在描绘不同文学流派兴衰时,那种引经据典的严谨态度,让人对书中的论断深信不疑。它不仅仅是一部文学史,更像是一部社会文化史的侧影。比如,书中探讨唐宋散文的风格差异时,巧妙地联系到了当时的官僚体制和士大夫阶层的心态变化,这种跨学科的视角,使得分析一下子变得高屋建瓴。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争议性话题时的中正平和,既不盲目推崇“大师”,也不轻易贬低“过时”的作品,而是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场域进行考察。这种成熟的史学态度,让读者在吸收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带着批判性思维去审视历史的叙事。对于想要进行深度学术研究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参考文献和脚注部分,无疑是一座等待挖掘的宝藏,它指引着更多深入探寻的方向。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我担心这是一部过于学术化、晦涩难懂的“大部头”,但翻开之后,这种顾虑完全烟消云散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感极强,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我们穿越时空,细致地介绍了中国文学史上各个黄金时期的风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语言转型”的论述,他/她没有停留在简单的白话文运动的口号层面,而是深入到语言颗粒度、语感变化对叙事效率和情感表达的根本性影响。书中那些精彩的案例分析,比如某篇散文对白描手法的极致运用,或者某部早期小说如何艰难地在传统与“新潮”之间寻找立足点,都让人读得津津有味。文笔间流淌着对文学的深厚热爱,那种对文字的敬畏和对创作者艰辛的理解,透过纸面都能强烈地感受到。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中国文学”这四个字的理解,变得更加立体和丰满了,不再是教科书上干巴巴的年代划分,而是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和内在的张力。
评分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我的感受,那就是“系统性”与“启发性”的完美统一。很多文学史书籍在讲述到某个断代史时,往往会显得虎头蛇尾,或者在不同阶段之间衔接生硬。但这部作品在时间的长河中穿梭,过渡自然得像是呼吸一样顺畅。作者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完整的逻辑链条,清晰地展示了散文与小说这两种文体是如何相互借鉴、彼此影响,共同推动着中国现代文学的面貌的形成。特别是关于“民间叙事”在小说发展中的潜移默化作用的论述,角度新颖,发人深省。它促使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看似传统的、民间的故事,如何为后来的现代主义叙事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这本书绝非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参考书,它更像是一位常驻身边的良师益友,每次重读都能带来新的感悟,引导我从更宏大、更本质的角度去理解中国文学的生命力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高雅的艺术鉴赏之旅。作者的文字本身就具有一种散文般的美感,即便在论述结构严谨的文学理论时,也保持着一种独特的韵律和节奏感。他/她笔下的作家群像,栩栩如生,仿佛能看到鲁迅在闰土篇中眼神的锐利,也能感受到冰心在散文中母爱的细腻与温柔。这种将“历史叙事”与“审美体验”完美结合的能力,是极其难能可贵的。我个人偏爱书中对现代小说开端阶段的描写,那种探索期特有的笨拙、兴奋与挣扎,被作者捕捉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同身受。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更是让我们“体会到”了创作者在那个特定时刻“如何思考”和“感受世界”。这种以情动人的叙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使得非专业人士也能领略到中国文学史的壮阔与深邃。
评分这部书的深度和广度简直让人叹为观止!作者在梳理中国散文与小说发展脉络时,展现出了惊人的洞察力和扎实的学识功底。他/她不仅仅是在罗列作家和作品,更是在挖掘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思潮如何渗透并塑造了文学的表达方式。我特别欣赏作者对晚清小说“革命”思潮的剖析,那种将文学视为社会变革先声的观点,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对一些被边缘化的作家和作品的重新发掘,也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看到了文学史中那些被忽略的、却同样璀璨的星辰。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引导去思考,文学是如何映照和介入现实的,这种思辨性的阅读体验,是很多纯粹的文学史著作所无法提供的。全书的行文流畅,逻辑清晰,即便是面对复杂的历史演变和流派纷争,作者也能化繁为简,引人入胜,让人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时,丝毫没有感到疲惫,反而充满了探索的乐趣。
评分书籍很好,平原教授的书没错,物流超快!提出表扬!
评分还是希望多搞点促销活动,力度蛮大的,但很多书还没买成就缺货了,太遗憾了。不过还是赞一下减价活动。
评分《司马法》主要记载了从殷商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作战原则和方法,是现代人研究古代军事思想的可靠文献,《史记》对此书即有记录,称之为《司马穰苴兵法》。
评分陈老师的书都不错。很经典,值得一读!
评分欣赏“爱美的”学问家,就是主张专业之外的读书。为专业而读书,这不必你强调,任何一个接受过学院训练的人都会这么做。缺的是专业以外的阅读。是的,从专业角度,天文我不懂,地理我不懂,考古我不懂,宗教我也不懂,可我有兴趣,会阅读我能找到感兴趣的相关书籍。
评分有一次,谭其骧说起螃蟹太贵,想吃也吃不起。我说:“你都吃不起,还有谁吃得起?螃蟹再贵,你想吃总可以买两个吧!”原来他家里一起吃饭的人大小九口,家人要单独给他准备什么吃的,他总是不愿意,说要吃就大家一起吃,但要九个人一起吃一次螃蟹,他的确花不起这个钱了
评分陈平原,广东潮州人,文学博士,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及系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近年关注的课题包括20世纪中国文学、中国小说与中国散文、现代中国教育及学术、图像与文字等。曾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1),获全国高校第一、二、三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著作奖(1995、1998、2003),第一、二届王瑶学术奖优秀论文一等奖(2002、2006),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6),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2006),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2009)等。先后出版《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千古文人侠客梦》、《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中国散文小说史》、《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大学何为》、《北京记忆与记忆北京》、 《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等著作30种。另外,出于学术民间化的追求,1991——2000年与友人合作主编人文集刊《学人》,2001年起主编学术集刊《现代中国》。治学之余,撰写随笔,借以关注现实人生,并保持心境的洒脱与性情的温润。
评分陈平原:是困境,但不是不能打破。看老一辈学者的学养及趣味,就不是这个样子,那是他们小时候所受的教育决定的。走到今天这一步,跟最近二十年中国的教育体制有密切关系。中学文理分科,大学突出实用性,人文学日渐边缘化,这决定了一代人的学养及趣味。
评分很不错的书,很满意这次购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