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意义》作者特里·伊格尔顿批评了亚里士多德以来以“幸福”作为人生的意义基础的传统,认为这是一种自欺欺人。当他说这是“西方文化的一个普遍的特点,即不承认那些令人不快的真相,迫切想要把苦难扫到地毯下面”时,我几乎怀疑是否要把这里的“西方”改为“中国”。其实西方文化正视死亡也是一个自苏格拉底、柏拉图以来的巨大传统,柏拉图甚至说“学习哲学就是学习死亡”,看来作者并不熟悉这一点。但作者在批评了各种幸福的涵义之后,也提出了一个真正富有洞见的命题:“人生若不包含人们没准备好为之赴死的东西,这种人生就不可能富有成就”。他认为,“人生即是死亡的预期。我们只有心怀死亡才能活下去。”这都很不错。可是他把这种观点与“人生的意义在于思考人生的意义”这种“颇具诱惑力”但却是“同义反复”的命题对立起来,则似乎有些欠考虑。英国学者通常不习惯于思辨,当他们强调实践的时候,他们认为这就是对思辨*好的驳斥,就像第欧根尼用走动来反驳芝诺的运动悖论一样。
特里·伊格尔顿编著的《人生的意义》内容介绍:我们都曾对人生的意 义感到困惑。这个问题是否有答案?答案是否取决于我们?或者它不过是一 个伪问题?在这部充满睿智和生气又能激发思考的作品中,特里·伊格尔顿 展现了许多世纪以来的思想者,从莎士比亚、叔本华到马克思、萨特、贝克 特,对人生意义问题的探索。作者知道,“本书的许多读者很可能会像怀疑 圣诞老人的存在一样怀疑人生意义”,但同时又认为,在需要寻求共同意义 的当今之世,我们有必要回答这个所有问题背后的问题。一起来翻阅《人生 的意义》吧!
特里·伊格尔顿(1943-):当代**文学批评家和文化理论家。1964年大学毕业后任雷蒙·威廉斯的助理研究员。1969年到牛津大学任教,长期担任凯瑟琳学院沃顿英文和文学理沦讲座教授,现任曼彻斯特大学英文讲座教授。从60年代末开始,伊格尔顿以“新乌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评析当代西方各种美学和文学批评流派,分析和评价英美一些作家的作品,在当代美学尤其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界影响广泛。主要著作有:《批评与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文学理论引论》、《审美意识形态》、《后现代主义幻象》、《理论之后》、《莎士比亚与社会:莎士比亚戏剧论文集》、《力量的神话:对勃朗特姐妹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等。
序言
引言
**章 提问与回答
第2章 意义的问题
第3章 意义的没落
第4章 人生是你创造的吗?
索引
英文原文
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说,这本书的节奏控制堪称一绝。它并非一气呵成的线性叙事,而是采用了多维度的视角切换,偶尔会穿插一些看似与主线无关的哲学小故事或历史片段,但这些“岔路”最终都会以一种令人拍案叫绝的方式汇入主题的江河。这种结构上的设计,极大地缓解了长时间对抽象概念进行思考可能带来的疲劳感。每当我觉得思绪有些飘散时,作者总能适时地抛出一个极具画面感的比喻,立刻将我的注意力重新聚焦。比如,作者用来解释“目的性”的那个关于灯塔与海雾的比喻,其意境之深远,读完后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都时不时地会在脑海中回放。这表明作者不仅在思考,也在精心地雕琢如何将思考的成果以最有效、最美感的方式传递给读者。
评分总体而言,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极为坚实且灵活的认知框架,去审视那些平日里被我们本能地回避或简单化处理的终极问题。它没有许诺找到一个普世的、一劳永逸的“人生意义”公式,反而强调了意义的流变性、主观性和创造性。最让我感到由衷敬佩的是,作者在行文中始终保持着一种谦卑的学术态度,他承认知识的局限性,并鼓励读者继续前行和探索。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并不是被“告知”了什么,而是被“赋能”了——被赋予了更清晰的工具和更广阔的视野去构建属于自己的、鲜活的生命意义。这绝非一本可以速读的书,它需要时间去消化,去反刍,更需要将其中的洞见融入到日常的每一次呼吸和决定之中。它更像是一本需要伴随人一生的工具书,而不是一次性的精神快餐。
评分读完前半部分,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处理复杂哲学思辨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偏执的清晰逻辑和语言的精准度。它不像某些同类书籍那样,为了追求晦涩而故意使用艰深的术语,反而选择了用极其日常、甚至略带诗意的语言来解构那些最令人困惑的概念。这种“大智若愚”的叙事手法,使得原本可能望而生畏的议题变得触手可及。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在对比存在主义与目的论时所使用的句式结构,那种对比关系的构建极其精妙,仿佛在搭建一座思想的迷宫,但每一步都有清晰的指引,让人沉醉于探索的过程本身。书中的引文和注释系统也做得极为考究,它们不是简单的点缀,而是为读者的深入思考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撑,让这本书在保持其可读性的同时,也具备了很高的学术价值。这感觉就像是有人为你打开了一扇通往智慧花园的后门,里面既有精心修剪的风景,也有野蛮生长的思想的藤蔓。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个体能动性”和“环境决定论”之间微妙平衡的探讨。许多探讨人生意义的书籍,要么将人塑造成完全自由的选择者,要么将人描绘成社会洪流中的一粒沙子。而这本书则以一种近乎中庸的姿态,展现了两者如何相互作用、彼此塑造的复杂动态过程。我记得有一章专门分析了“意义的构建”如何依赖于个体对既有社会框架的挪用和颠覆,这种分析的深度和广度令人印象深刻。作者的笔调在此时显得尤其有力,没有使用任何煽情的词汇,仅仅是冷静地铺陈事实和逻辑推演,就足以让人感受到个体在历史洪流中挣扎、定位的艰辛与荣耀。它不提供廉价的鸡汤,而是提供了一套审视自身处境的全新工具箱,让你能够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己选择的重量和边界。这种坦诚的姿态,是严肃思考者最宝贵的品质。
评分这本书的开篇就给人一种沉甸甸的哲学思考的重量感,作者似乎不急于给出任何既定的答案,而是巧妙地设置了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场景和看似日常的对话,引导读者自己去探索“意义”这个宏大命题。我尤其欣赏它在引入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意义”观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而深邃的笔力。比如,当谈到古希腊的“幸福”与现代社会的“成功”之间的张力时,文字的流动犹如涓涓细流,不激昂,却能润物无声地触动你内心深处对于“何以为人”的根本疑问。它不是一本枯燥的哲学教科书,更像是一位智者在你耳边娓娓道来的箴言,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与自己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书中的案例选取极其巧妙,既有宏大的历史叙事,也有微观到个人的情感抉择,让人感觉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能从中找到一种共鸣和某种程度上的慰藉,仿佛找到了一个可以安放灵魂的坐标系。这种体验是罕见的,它超越了单纯的知识传递,更像是一次精神的洗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