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池塘养鱼是我国农村目前主要的淡水鱼养殖方式。池塘养鱼易于人工控制,管理方便,生产过程能全面掌控,可以进行高密度精养。目前,我国池塘养殖面积大约为3600万亩,已占内陆水域养殖面积的43%;池塘养殖产量达1252万吨,占内陆水产生产总量的70.5%。随着创新成果的不断出现,我国池塘养鱼业在广度和深度上仍存在广阔发展前景。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带着泥土芬芳的朴实感,与封面上那几尾跃然纸上的鱼儿,立刻就将你拉到了一个充满生机的池塘边。我本是个城市里长大的孩子,对农业的了解仅限于教科书上的寥寥数语,但这本画册般的书籍,通过大量高清的实景照片和详尽的图解,让我对“高效益”这三个字有了具象化的理解。比如,它对不同季节水质变化的细微观察,那种用肉眼就能分辨出氨氮、亚硝酸盐指标波动的描述,简直像是一份武林秘籍,详细到连光照角度对藻类生长的影响都有记录。特别是其中关于“套养”模式的案例分析,那种将不同规格、不同习性的鱼类巧妙地安排在一个有限空间内实现物料循环的智慧,让人拍案叫绝。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理论堆砌,而是真正地将几十年一线养殖的经验,用最直观的方式呈现了出来,即便是初次接触养殖的人,也能从中窥见成功养殖的门道。那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人不禁感叹,真正的技术,是藏在每一个不起眼的环节里的。
评分我注意到,这本书的结构布局非常巧妙,它不是按照传统的“养殖周期”线性展开,而是采用了“问答”的形式,这种设计极大地提高了阅读效率。当你遇到具体问题时,可以直接在目录中定位,找到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像翻阅字典那样耗费心力。尤其赞赏的是,它对“饲料配方优化”那一章节的处理方式。它没有直接给出某一个固定配方,而是提供了一套“原料替代与营养调整的思维框架”。比如,在某种廉价原料短缺时,如何根据鱼类的消化酶活性和不同氨基酸的需求进行动态调整,书中给出了详细的计算模型和实际操作步骤。这种授予读者“渔”而不是“鱼”的能力,才是真正高效益技术的体现。此外,对不同养殖模式(如网箱、土池、水泥池)下的营养投喂差异化处理,也显示了作者对应用场景的深刻理解,避免了“一刀切”的教条主义。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叙述风格,我必须给它一个“接地气到冒烟”的评价。它完全没有那种学究气的腔调,读起来就像是村里那位经验最丰富、最受尊敬的老把式在炕头上拉着你唠家常。很多专业术语,它都用一种非常形象的比喻来解释,比如讲解“增氧”的重要性时,作者没有直接给出溶解氧的阈值,而是描述成“鱼儿开始张着嘴,像跑完八百米一样喘气”的状态,这种画面感极强,一下子就能让读者明白问题的严重性。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风险控制”的讨论,那种近乎悲观的谨慎,告诫读者在追求高产量的同时,绝不能放松对病害的预防。书中对几种常见病的原发诱因分析得极其透彻,远超出了简单的“用药指南”层面,而是深入到了环境因子和应激反应的联动机制。这种深入骨髓的经验总结,不是书本能轻易教出来的,它凝聚了无数次失败后的沉淀,对于正在养殖路上摸索的人来说,这简直是避雷指南。
评分从技术深度上来说,这本书完全可以作为一本中级技术参考手册来使用,它在一些前沿技术的引入上做得非常大胆和前瞻。例如,书中对“生态修复技术”的探讨,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种草养螺”,而是深入到微生物制剂在底泥修复中的应用比例和接种时机。对于目前普遍存在的抗生素滥用问题,书中提供了一套详细的、以中草药提取物和益生菌为主导的“绿色替代方案”,并给出了不同浓度的实验数据对比,说服力极强。这种将传统经验与现代生物技术有机结合的尝试,使得整本书的立意拔高了一个层次。它不仅仅是教人如何“养好鱼”,更是在倡导一种可持续的、对环境友好的现代渔业发展理念,这在当前的环保高压态势下,显得尤为重要和及时。
评分坦白讲,当我翻阅完这本书后,最直观的感受是,这本书的“可操作性”达到了一个惊人的高度,它似乎自带了一种“操作手册”的属性。无论是关于“鱼苗挑选”的标准,那种从鱼眼大小、体型匀称度到活力指数的量化描述,还是在“捕捞与暂养”环节中,如何通过降温、加盐等手段最大程度降低应激反应的流程图,都像是为现场操作人员量身定制的SOP(标准作业程序)。书中附带的光盘内容(我指的是其文字描述中暗示的丰富多媒体支持的理念),更加强化了这种实操性,因为它深知,对于农民朋友来说,看一遍不如实际操作一遍来得深刻。它没有停留于“做什么”,而是清晰地告诉读者“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这种对细节的极致把控,确保了技术成果能够真正落地生根,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