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頌.中國古代法書選

石門頌.中國古代法書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魏文源 編
圖書標籤:
  • 書法
  • 法書
  • 中國書法
  • 石門頌
  • 古代書法
  • 藝術
  • 文化
  • 曆史
  • 字帖
  • 臨摹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文軒網旗艦店
齣版社: 江蘇美術齣版社
ISBN:9787534431371
商品編碼:1027048849
叢書名: 中國古代法書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0-07-01

具體描述

作  者: 魏文源 編者 定  價:11 齣 版 社:江蘇美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0年07月01日 裝  幀:平裝 ISBN:9787534431371 暫無

內容簡介

《石門頌》亦稱《楊孟文頌》,屬摩崖書。碑文記載楊孟文開鑿石門通道之事,東漢建和二年二(148年)刻在陝西褒城縣東北,斜榖石門崖壁。碑髙327厘米。寬254厘米,22行,每行30或31字不等,額題《故司隸校尉楗為楊君頌》十字。
此碑為隸書,用筆逆鋒迴轉,圓勁流暢,揮灑自如;結字大小不一,灑脫自然,縱橫跌宕,人稱漢隸之「草書」。清王昶《金石萃編》說:「是刻書體勁挺有姿緻,各具深趣,推為東漢人傑作。」楊守敬《平碑記》雲:「其行筆真如野鶴閑鷗,飄飄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從此齣。」張祖翼跋碑雲:「三百年來習漢碑者不知凡幾,竟無人學《石門頌》者,蓋其雄厚奔放之氣,膽怯者不敢學,力弱者不能學也。」
好的,為您撰寫一本與《石門頌.中國古代法書選》內容無關的圖書簡介。 --- 《山川形勝賦》:魏晉風骨與盛唐氣象的交融 作者: 佚名輯錄,李玄明考證 齣版社: 翰墨軒文化齣版社 頁數: 680頁 裝幀: 精裝,內含高清圖版與注釋 定價: 280.00 元 --- 內容簡介: 《山川形勝賦》並非一部專注於書法技法的典籍,亦非對某一特定碑刻的深度剖析。它是一部恢宏的文學、地理與文化史的綜閤性著作,聚焦於中國曆史上兩個關鍵性、充滿創造力的時期——魏晉南北朝(以其士人精神與山水詩的興起為標誌)和盛唐(以其開闊的胸襟與對山河的宏大書寫為象徵)。本書旨在通過梳理曆代士人、文官、僧侶及旅行傢們對名山大川的文字描摹與情感投射,構建一幅立體的、動態的古代中國“地理風情畫捲”。 本書共分上下兩捲,匯集瞭自漢末至唐中葉,上百篇重要的“山水形勝賦”以及相關的遊記、詩歌、題刻小文。它拒絕瞭單純的地理誌編纂體例,轉而采用瞭一種基於“精神坐標”的敘事結構。 上捲:魏晉清曠——“心之所嚮,素履以往” 上捲側重於魏晉時期,士人們在亂世中尋求精神寄托的文化心理投射。這一時期的山水文學,不再是漢代賦體中那種程式化的鋪陳,而帶有強烈的個人體驗和哲思色彩。 玄學與山水: 重點探討瞭竹林七賢、郭璞等人的作品如何將老莊思想融入對自然景物的描繪之中,如《招隱士》(“彼 সাধন寂兮,獨與老子俱還”)中流露齣的超脫與避世情懷。我們收錄瞭大量現存殘篇的輯錄與考證,力圖還原當時文人如何通過“寄情山水”來安頓失落的政治抱負。 地域的初探: 對江南地區的吳郡、會稽一帶的山水文學進行瞭詳盡梳理,如陸機、謝靈運(早期)的作品中,江南山水由“蠻夷之地”嚮“文人樂土”轉變的軌跡。這不僅是文學的進步,更是士族文化南遷後,對新環境進行“文化地理定名”的過程。 碑刻銘文的側影: 穿插收錄瞭一些具有地方色彩的早期摩崖題記或墓誌銘中的山水描寫,以佐證文學敘事與地方現實的相互影響。 下捲:盛唐氣象——“錦綉河山,氣吞萬裏如虎” 下捲聚焦於大唐盛世,此時期的山水書寫達到瞭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其特點是恢弘的氣勢、對邊疆的關注以及對個體生命力與自然偉力的並置。 邊塞與浪漫: 本捲大量收錄瞭如岑參、高適等邊塞詩人筆下的西域風光,以及李白筆下蜀道之難、廬山之奇。這些描繪突破瞭傳統的中原視角,展現瞭盛唐帝國對廣闊疆域的自豪感和探索精神。我們細緻分析瞭這些賦文如何運用誇張、比擬等手法,將山水描寫提升至史詩般的層麵。 行記與實錄的結閤: 重點考察瞭玄奘西行、鑒真東渡等重大曆史事件中,隨行僧侶或記錄者所留下的地理見聞錄。這些文字雖然以記敘為主,卻飽含對未知地域的敬畏與探索的勇氣,與純粹的文學創作形成瞭互補的參照。 皇傢園林與自然觀: 探討瞭唐代宮廷對山水意象的運用,如對麯江、驪山的歌詠,以及盛唐審美中“雄偉”壓倒“清幽”的傾嚮。 本書的特色與價值: 1. 跨學科的融閤視角: 本書並非單純的文學選本。它融閤瞭曆史地理學、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以及古典文學批評的成果。通過對這些“形勝賦”的分析,我們得以窺見古人認知世界、劃分地域、安頓身心的方式。 2. 精選與考辨: 輯錄者耗費數十年心力,對散佚於不同誌書、彆集、題跋中的相關文本進行瞭甄彆、匯集與校注。許多篇目是首次以“山川形勝”這一主題進行係統性的重組與呈現。 3. 圖錄補充: 隨書附贈特製圖錄,收錄瞭宋元以來與這些名山大川相關的經典畫作(如李思訓的青綠山水、荊浩的北方山勢),旨在實現“文圖互證”,讓讀者在文字描摹之外,獲得直觀的視覺體驗。 4. 超越書法的關注點: 與單純聚焦於筆墨結構的書法選本不同,《山川形勝賦》關注的是“文字”如何承載“空間感”和“時代精神”。它展現的是士人麵對浩瀚自然時,其文化精神的形態,而非其書寫工具的運用技巧。 《山川形勝賦》是獻給所有對中國古代士人精神、山水文化、以及魏晉盛唐氣象抱有濃厚興趣的讀者的一部思想與美學盛宴。它引導我們跟隨古人的腳步,重新丈量那片充滿傳奇與哲思的土地。 --- 適讀人群: 曆史愛好者、中國古代文學研究者、文化地理學研究者、對魏晉至唐代社會風貌感興趣的普通讀者。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我購買這本書更多是齣於一種“收集癖”和對特定書風的偏愛。我個人對那種氣勢磅礴、開闊大方的魏晉風度有著莫名的嚮往,而這本書裏挑選的作品,恰好滿足瞭這種心理需求。那些綫條的粗細對比雖然不如唐楷那般工整嚴謹,卻有著一種天然去雕飾的率真與力量感。我最欣賞的是它在選篇上的獨到眼光,沒有盲目追求“名氣最大”的幾件,而是穿插瞭一些風格略異但同樣精妙的碑刻側影。這使得整個閱讀體驗如同在曆史的畫廊中漫步,每走一步都有新的發現。當我嘗試用毛筆去臨摹那些看似隨性實則蘊含著深厚功力的筆畫時,那種由衷的、發自內心的敬畏感油然而生。它不是那種教科書式的展示,更像是一本私藏的、可以時常翻閱、從中汲取靈感的“武功秘籍”,每次翻閱都能帶來新的感悟和對自身不足的清醒認識。

評分

這本《石門頌》的影印本,簡直是書法愛好者的一場視覺盛宴。初翻開時,那種撲麵而來的古樸氣息就讓人心神為之一振。紙張的質感處理得相當到位,既有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臨摹時的觸感。每一筆的起收、行筆中的提按頓挫,都清晰可見,仿佛能觸摸到漢代篆刻傢手中刻刀的力度與韻味。尤其是對“魏碑”那種雄強、古拙的風格的呈現,堪稱一絕。那些橫畫的蠶頭燕尾,竪畫的方摺,在墨跡的濃淡變化中顯得格外生動有力,絕非一般印刷品能比擬的。我特彆喜歡其中幾頁對一些關鍵筆畫的局部放大,這種細緻入微的處理,對於鑽研筆法結構的人來說,無疑是無價之寶。它不僅僅是提供瞭一個觀摩的樣本,更像是提供瞭一堂無聲的、頂級的書法課。光是對著其中一碑拓片的綫條反復揣摩,就能體會到古人那種“拙中寓巧”的境界。那種渾厚的氣度,不是模仿就能得來的,必須深入理解其背後的時代精神和審美取嚮,而這本選本,無疑是通往那扇大門的絕佳鑰匙。

評分

作為一名長期在古代碑刻文獻領域探索的研究者,我對各類法帖的齣版質量嚮來有著近乎苛刻的要求。遺憾地說,這本選集在某些方麵,著實讓人感到一絲不快。首先,裝幀的設計過於現代和趨同化,缺乏對所選碑帖本身曆史厚重感的應有尊重。那些選擇的字體樣本,雖然清晰度尚可,但在墨色還原的層次感上,總覺得少瞭一層“氣”。原碑那種飽經風霜的蒼茫感和微妙的洇化效果,在這裏被處理得過於“乾淨”和扁平化瞭,仿佛失去瞭生命的張力。更讓我不解的是,部分碑文的時代背景和流傳簡史介紹過於簡略,對於初學者而言,這塊“引子”的作用未能充分發揮。一個好的法書選本,理應是連接古今的橋梁,而不隻是簡單的圖像堆砌。它應該引導讀者進入那個特定時代的藝術語境,但很明顯,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略顯倉促和不足,留下瞭不少值得商榷的空間。

評分

這本書的實用價值,對於正在努力提升書寫硬筆書法水平的朋友們來說,可能比想象中要來得直接和有效。盡管我們現在多用鋼筆和簽字筆,但基礎筆畫的結構和力度掌控,依然需要從這些古代的“硬筆”——碑刻——中去學習。這裏的範例,尤其是在結構布局上,提供瞭極好的參考。例如,如何在一個有限的方寸空間內,將筆畫處理得既飽滿又不擁擠,那種對空間的巧妙經營,是非常值得現代人藉鑒的。我注意到,某些碑帖的結構處理,比後世的楷書更加“放得開”,這種瀟灑勁兒,如果能被現代的書寫習慣吸收,絕對能讓日常的書寫擺脫呆闆。不過,有一點需要指齣,這本書的注解部分如果能增加更多關於“入筆”和“齣筆”的圖示解析,那就更完美瞭,這樣可以幫助那些對具體技法把握不準的讀者,少走一些彎路,真正做到從“看”到“寫”的轉化。

評分

這次的閱讀體驗,讓我對中國古代的書法審美有瞭一種更深層次的體會,那種感覺,難以用言語完全捕捉,更像是一種心境的沉澱。這本書的裝幀雖然簡潔,卻意外地營造齣一種“大音希聲”的韻味,讓人可以排除外界的乾擾,將全部注意力集中在那些沉默的石刻文字上。我尤其關注瞭其中幾件作品的“風化”程度對書法美感的影響。那些被歲月侵蝕齣的斑駁和殘缺,非但沒有損害其藝術價值,反而增添瞭一種蒼涼而高遠的意境。這種“不完美中的完美”,正是中國古典藝術迷人之處。它教會我們,真正的藝術生命力,不在於錶麵的光鮮亮麗,而在於其內在骨骼的堅韌與張力。捧著它,仿佛能聽到遠古的鍾聲在耳邊迴響,提醒著我,在追求速度和效率的今天,我們更需要這種慢下來的、有深度的審美熏陶。這是一次心靈上的洗禮,而非簡單的文字信息獲取。

評分

評分

eysy3ydruhdt

評分

評分

評分

eysy3ydruhdt

評分

評分

eysy3ydruhdt

評分

評分

eysy3ydruhdt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