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国科学技术经典文库”之一,全书共分16个章节,主要对从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中提炼出来的一些数学问题作了讲述,具体内容包括确定性系统和常微分方程、随机过程与偏微分方程、傅里叶分析的进一步讨论、正则扰动理论、奇异扰动理论引论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本书主要讲述从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中提炼出来的一些数学问题。
重点介绍如何归纳和提出问题,并论述如何求解和分析所得的结果,全书分 三大部分:第Ⅰ部分,概述数学和自然科学的关系,全面介绍应用数学的含 义、内容和方法,叙述确定性问题的提法和随机过程及其数学表述,给出了 傅里叶分析等常用数学工具;第Ⅱ部分论述解常微分方程的基本方法;第Ⅲ 部分叙述连续介质场理论。
本书可供大学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以及从事工程技术、物理学与应用数 学研究的有关人员学习参考。
**部分 数学与自然科学相互作用总览
**章 什么是应用数学?
1.1 应用数学的本质
1.1.1 应用数学的范围、目的与实践
1.1.2 应用数学与纯粹数学的对比
1.1.3 应用数学与理论科学的对比
1.1.4 工程学中的应用数学
1.1.5 本卷计划
1.1.6 把应用数学统一起来的某些概念
1.2 星系结构分析导引
1.2.1 支配星系行为的物理定律
1.2.2 宇宙的构造组元
1.2.3 星系分类
1.2.4 星系的组成
1.2.5 恒星体系的动力学
1.2.6 横越银盘的恒星分布
1.2.7 星系螺旋的密度波理论
1.3 黏菌阿米巴的聚集
1.3.1 关于黏菌阿米巴的一些事实
1.3.2 数学模型的表述
1.3.3 **解:均匀态
1.3.4 把聚集的开始当作失稳问题来分析
1.3.5 对于分析进行解释
附录1.1 关于应用数学的某些见解
……
第2章 确定性系统和常微分方程
第3章 随机过程与偏微分方程
第4章 叠加法、热流动和傅里叶分析
第5章 傅里叶分析的进一步讨论
第Ⅱ部分 用常微分方程说明的一些基本过程
第6章 简化、量纲分析和尺度化
第7章 正则扰动理论
第8章 一个生理流动问题的求解及其所示明的技巧
第9章 奇异扰动理论引论
**0章 奇异扰动理论在生化动力学问题中的一个应用
**1章 应用于单摆问题的三种技巧
第Ⅲ部分 连续介质场理论引论
**2章 杆的纵向运动
**3章 连续介质
**4章 连续介质力学的场方程
**5章 无黏性流体的流动
**6章 位势理论
参考书目
提示和答案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科学史和方法论的读者,我特别关注这类“经典文库”在传承和诠释上的力度。好的经典重版,绝非简单的印刷,更重要的是前言、注释以及编排的匠心。我希望这本书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能够体现出对历史脉络的清晰梳理,让读者不仅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比如,在阐述某个核心数学工具的引入时,能否追溯到其在特定自然科学领域应用的开端和关键转折点?这种历史的纵深感,能够极大地增强阅读的趣味性和理解的深刻性。如果能辅以适当的图表和历史背景介绍,来解释那些抽象概念是如何一步步在实践中被磨砺和确立的,那将会让这本书的价值倍增,成为一个连接过去与现在的优秀桥梁。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校对质量,从我快速浏览的几页来看,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字体选择大气沉稳,行距和字距的把握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这对于一本理论深度如此之高的书籍来说至关重要。在学术著作中,一个微小的印刷错误都可能导致对公式和逻辑的误解,而这本书的专业性体现在了每一个细节上。清晰的章节划分和详尽的目录结构,也为查找和回顾特定知识点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种对印刷质量的执着,其实是对读者时间的一种尊重,确保了我们能够心无旁骛地专注于内容本身,而不是被外部的瑕疵所干扰,这体现了出版方对学术严谨性的承诺。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初步印象是,它似乎代表着一种对基础理论的深刻致敬与梳理。从书名就能感受到一种宏大的视角,它试图将“确定性问题”这一核心概念,置于整个自然科学的广阔背景下进行考察,并且强调了“应用数学”作为工具的重要性。我推测,这本书的叙事逻辑一定是非常严密且具有层次感的,它可能不会停留在表面的现象描述,而是会深入到问题的本质结构和数学建模的精妙之处。这种研究范式,对于那些希望从根本上理解科学规律的读者来说,无疑具有极强的吸引力。我期待着书中能够展现出数学语言如何精准地捕捉和描述自然界的稳定规律,以及在面对复杂系统时,如何通过数学框架构建出可预测的模型,这无疑是一次智力上的高强度训练。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硬壳精装,纸张的质感也相当出色,拿在手里分量十足,一看就知道是下过一番功夫的精品。封面设计得简洁而富有深意,那种沉稳的色调让人立刻感受到内容的专业和严谨。我喜欢它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烫金的字体,在灯光下微微泛着低调的光泽,显示出一种内敛的学术气质。虽然我个人对具体内容还没有完全深入探究,但仅仅从“中国科学技术经典文库”这个系列的定位来看,就知道它在学术界的分量了。这种将经典进行系统性整理和出版的努力,本身就值得赞赏,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每一次翻阅,都能感受到那种对知识的敬畏之心,这种实体书的体验是电子版无法替代的,它提供了一种仪式感,让你更愿意沉下心来去面对那些深刻的理论。
评分我个人非常看重一本书所能激发出的“思考的火花”。一本优秀的数学应用书籍,不应该只是提供结论和公式的堆砌,而应该引导读者去思考“为什么是这个方法?”和“有没有更好的路径?”。基于其“经典”的定位,我猜测这本书必然会呈现出多种解决同一问题的不同数学视角,从而拓宽读者的思维边界。我期待着它能挑战我们对“确定性”的传统理解,或许在某些看似确定性的领域中,潜藏着深刻的概率或混沌理论的影子,而这本书正是用严谨的数学工具来揭示这些微妙的界限。这种引导性的写作风格,远比教科书式的说教更具启发性,它鼓励读者主动去构建知识体系,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既有框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