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书画出版社编著的《行草(中册)》所选率皆书苑菁华,量多面广,佐临习外,尚是一部研究、欣赏价值极高的行、草收艺汇观。草书均附释文,以便自学临习。帖的简介和作者小传统附帖末。初学者可结合自己具体情况进行自学,有一定基础者,亦可借此深造,以期达到“*上一层楼”的目的。
唐孙过庭书谱
唐李怀琳*交书
唐杜牧张好好诗
唐张旭肚痛帖
唐张旭**帖
唐张旭古诗四帖
唐颜真卿刘中使帖
唐颜真卿祭侄稿
唐颜真卿湖州帖
唐颜真卿争座帖
唐徐浩朱巨川止口身
唐李邕云麾将军碑
唐林藻深慰帖
唐释怀素小草千字文
唐释怀素苦笋帖
唐释怀素自叙帖
唐释怀素论书帖
唐柳公权蒙诏帖
唐释高闲千文残卷
唐人月仪帖
说实话,我本来对这种“丛帖”类的书籍抱持着一丝怀疑,总觉得它们更像是给入门者准备的速成指南,深度和内涵可能不足。但翻开这本《行草(中册)》后,我的看法立刻改变了。它没有采用那种简单粗暴的“描红”式教学,而是深入到了笔势的转换和章法的布局。我关注到了其中关于“连绵”与“断续”处理的章节,作者用极其细腻的笔触解析了古人如何在一气呵成的连带中,巧妙地利用提按顿挫来制造节奏的张弛。这不仅仅是教你怎么写“连”,更是教你如何控制气息,如何让墨迹在纸面上产生“呼吸感”。我尝试着对照着书中的解析,对着几张自己临摹的废稿进行比对,赫然发现自己过去只是在“机械地模仿形状”,而没有理解到其内在的力道运行轨迹。作者在讲解中引用了多位大家不同时期的风格特点作为对比分析,这种多维度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对行草书理解的边界,让我意识到“多看、多想、少动笔”在初期练习中的重要性,而不仅仅是一味地重复抄写。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主要体现在它对“个性化表达”的引导上,而不是对“标准化复制”的强调。在很多练习册中,学生总是担心自己的字不像范本,从而束缚了手脚。但这本书却花了大量篇幅来探讨如何从古人的精髓中提炼出适合自己的线条语言。它鼓励读者去对比不同碑帖在处理相同结构时的差异,引导我们去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是“怎么”写。例如,它对某一特定字的几种不同处理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并阐释了每种处理所带来的不同“情绪表达”,有的显得沉稳厚重,有的则轻盈灵动。这种辩证的学习方法,极大地激发了我个人创作的欲望。我不再满足于简单地描摹,而是开始尝试在临习中加入自己对某个字的情感理解,试图让笔下的墨迹,真正成为我此刻心境的真实写照。这本书,更像是一座引人深思的艺术殿堂的钥匙,而不是一堆现成的答案。
评分这本书,初拿到手的时候,那种油墨的香气扑面而来,让人瞬间沉浸在一种对传统艺术的敬畏之中。我一直对手写艺术抱有浓厚的兴趣,但苦于没有系统的方法入门,市面上的教程五花八门,要么过于晦涩难懂,要么流于表面。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大气,硬壳精装,内页纸张的质地也处理得恰到好处,既能很好地承载墨色,又不会显得过于光滑而影响运笔的涩感。特别是扉页上那几句关于“心手相应,气韵生动”的阐述,一下子就抓住了我对书法学习的期望——它不仅仅是技巧的堆砌,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言中对于“行草”这个书体复杂性的剖析,他没有急于展示炫技的作品,而是先引导读者去理解草书在楷书和行书基础上的演变逻辑,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思路,对于像我这样基础不太牢固的学习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已经在书桌上铺开了练习纸,准备开始临摹那些看似随性却蕴含着严格法度的笔画结构了。这本书的排版布局也极具匠心,留白得当,让每一幅范例都能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展示,阅读体验极佳。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的艺术爱好者,我最头疼的就是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中的手感。很多书法教材在谈论“飞白”或“枯笔”时,往往只用一两句话带过,留下“全凭感觉”的玄虚感。然而,这本书在讲解这些技法时,却给出了非常具体可操作的建议。比如,在处理浓淡墨色变化时,它详细描述了毛笔含墨量、行笔速度以及笔锋的提拉角度之间的微妙关系,甚至提到了纸张对吸墨性的影响,这一点真是太贴近实践了。我立刻找来了一张比较吸墨的毛边纸,按照书中的指导试着写了几行小字,惊喜地发现,过去难以控制的“飞白”效果,这次竟然有了清晰的脉络可循,不再是随机的断裂,而是有意识地留白,为整体增添了古拙之美。这种“把内功心法亮出来”的坦诚,让我对作者产生了极大的信赖感,感觉自己终于有了一位可以随时请教的“名师”在身边指导,而不是对着冰冷的范本发愁。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与内容安排简直是为长期钻研者量身定制的。不同于市面上那些将所有内容挤压在一起的快餐式教材,这本书的“中册”定位显得尤为精准。它假定读者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笔画形态,将重点完全放在了“结构组合”和“气势连贯”上。我特别欣赏它对“字内空间经营”的讲解。它不再是单独分析某一个笔画的粗细,而是着眼于整个字形内部,如“之”字中间的那个收束,如何与周边的撇捺形成呼应,如何利用空间的疏密来控制视觉重心。这种宏观的视角,一下子提升了我的审美层次。更值得称赞的是,书中特意辟出了一块区域,专门讨论了“通篇气息的贯通性”,提供了从开篇到收尾如何保持情绪和笔力的稳定性的方法论。这对于写大幅作品尤其重要,往往初写时意气风发,写到后半段就力不从心,这本书给出了非常实用的“中场调整策略”。
评分very good 买了2本,纸质很好,给力
评分very good 买了2本,纸质很好,给力
评分very good 买了2本,纸质很好,给力
评分好
评分很好!
评分很好!
评分很好!
评分好
评分可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