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原理

通信原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韩声栋 等 著
图书标签:
  • 通信原理
  • 信号与系统
  • 调制解调
  • 信道编码
  • 信息论
  • 无线通信
  • 数字通信
  • 模拟通信
  • 通信系统
  • 电磁场与电磁波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241034
版次:1
商品编码:10299525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通信原理》通过讲述和分析模拟和数字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性能,阐述通信基本理论。内容包括:随机信号和噪声分析、模拟调制方法、模拟信号数字化、数字基带传输、自适应均衡、数字调制技术、纠检错编码和接收方案。全书叙述严谨,物理概念清楚,数学分析翔实,每章均有必要的例题和适量的习题,便于教学使用。

目录

前言
第1章 通信系统概论
1.1 通信系统的模型
1.1.1 通信系统的组成
1.1.2 模拟通信、数字通信和数据通信
1.2 通信系统的质量指标
1.2.1 模拟通信系统的质量指标
1.2.2 数字通信系统的质量指标
1.3 传输信道
1.3.1 无记忆信道
1.3.2 恒参信道
1.3.3 变参信道
1.4 信息的度量与信道容量
1.4.1 信息的度量
1.4.2 信道容量
习题
第2章 随机信号和噪声
2.1 随机过程基本概念
2.1.1 随机过程的定义
2.1.2 随机过程的概率分布函数和概率密度函数
2.1.3 相关函数和协方差函数
2.1.4 随机过程分类
2.2 广义平稳过程及各态遍历性
2.2.1 广义平稳过程相关函数的性质
2.2.2 时间平均及各态遍历性
2.3 随机过程的功率谱密度
2.3.1 功率谱密度的定义
2.3.2 功率谱与自相关函数的关系
2.3.3 功率谱密度性质
2.3.4 互功率谱密度及其性质
2.4 线性系统对随机信号的响应
2.4.1 输出过程统计特性
2.4.2 输出输入过程相互关系
2.4.3 线性组合网络
2.5 高斯过程和白噪声过程
2.5.1 高斯过程
2.5.2 白噪声过程
2.6 离散时间随机信号
2.6.1 相关函数和协方差函数
2.6.2 相关函数(序列)的Z变换以及功率谱
2.6.3 随机序列通过线性系统
2.7 窄带随机过程
2.7.1 平稳窄带过程的正交表示
2.7.2 窄带高斯过程的包络和相位表示
2.8 正弦信号加窄带噪声的包络和相位
2.8.1 包络A(t)的分布
2.8.2 相位ψ(t)的分布
习题
第3章 模拟调制系统
第4章 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
第5章 数字基带传输和时域均衡
第6章 匹配滤波器
第7章 最佳接收
第8章 数字信号带通传输
第9章 同步
第10章 差错控制编码
附录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第4章 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
与模拟通信相比,数字通信具有许多明显的优点。近几十年来,实现数字化传输信息的通信系统一直是发展现代通信的主要方向。随着计算机科学和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迅速发展,已经形成了通信与计算机技术紧密结合而构成的综合业务数字通信网(ISDN)。它可以把电话、电报、传真、可视会议电话、计算机数据以及图像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合在一起进行传输和交换。这个新一代的通信和信息网络在传输、存储和交换语言、图像等模拟信号时也要应用数字形式。
为了实现模拟信号在数字通信系统和综合业务数字通信网中的传输,必须对模拟信号先进行数字化处理。这种模拟信号变换为数字信号的模/数(A/D)变换方法,目前广泛采用脉冲编码调制(PCM)和增量调制(DM)两种方法。这两种编码调制方法在处理(A/D)变换过程中,通常需要经过取样、量化和编码三道程序,且在进行取样、量化处理过程中,都是将模拟信号的波形离散化,然后再进行编码,因而PCM和DM都属于波形编码。
本章主要讨论模拟信号数字化中包括取样、量化和编码的处理过程,分析PCM和DM系统的工作原理及性能指标,以及扼要阐述差值脉冲编码调制(DPCM)的自适应预测和自适应量化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并简要介绍时分多路复用(TDM)的数字传输。
……

前言/序言


《星辰大海的召唤:导航与测控的奥秘》 一、 序言:穿越时空的信号之舞 浩瀚的宇宙,静谧而深邃。自古以来,人类从未停止过仰望星空,探索未知的渴望如同燃烧的火焰,驱使着我们不断向前。从辨别星辰以辨别方向,到如今操纵探测器深入宇宙深处,这一切的成就,都离不开一个神秘而强大的领域——导航与测控。它不仅仅是冷冰冰的科学技术,更是连接地球与遥远星辰的无形纽带,是一场跨越时空的信号之舞,是人类探索宇宙的翅膀。 本书《星辰大海的召唤:导航与测控的奥秘》将带您踏上一段穿越时空的旅程,深入揭示支撑现代航海、航空、航天乃至全球定位的基石。我们将一同探寻那些看似寻常却至关重要的技术原理,理解它们如何将我们精准地送达目的地,如何将遥远探测器的微弱信号捕捉并解读,化为我们认识宇宙的宝贵信息。这不是一本枯燥的技术手册,而是一次充满智慧与想象力的探索,一次对人类智慧在对抗空间与时间维度上取得辉煌成就的礼赞。 二、 第一章:古老的星图与时代的脉搏——从天文导航到惯性导航的演进 在没有电子设备的年代,人类的祖先早已懂得借助星辰来指引方向。本章将回顾人类最早的导航智慧,从古代航海家们对日月星辰运行规律的观察与应用,到各种星盘、六分仪等精密仪器的诞生。我们将深入了解这些古老工具背后的几何学与天文学原理,它们如何在茫茫大海和广袤陆地上扮演“灯塔”的角色。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单纯依靠外部天体进行导航的局限性逐渐显现,尤其是在恶劣天气或特殊环境下。惯性导航系统(INS)的出现,犹如一场革命。本章将详细阐述惯性导航的核心——陀螺仪和加速度计的工作原理。您将了解到,惯性导航系统如何通过测量载体的角速度和线加速度,在不依赖任何外部信号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推算载体的位置、速度和姿态。我们将探讨不同类型的惯性导航系统,从早期的机械式陀螺仪到现代的光纤陀螺仪和激光陀螺仪,以及它们在航空、航海、导弹制导等领域的广泛应用。这将让您深刻理解,为什么即使在电磁干扰或信号丢失的情况下,惯性导航依然能提供可靠的位置信息,成为关键时刻的“生命线”。 三、 第二章:看不见的指引——无线电导航与雷达的奇迹 当星光无法穿透迷雾,当陆地消失在地平线,无线电波便成为了新的指引者。本章将聚焦于无线电导航技术,带您认识那些在空中或海面上默默工作的无线电信标。我们将从最基础的无线电波传播原理讲起,探讨不同频率的无线电波特性以及它们如何被用于导航。 您将了解到,如NDB(无方向信标)、VOR(甚高频全向信标)等经典无线电导航系统的工作机制。例如,VOR系统如何利用相位差来确定飞机相对于信标站的角度,以及DME(测距设备)如何与VOR结合,提供距离信息,从而实现精密的二维定位。 雷达(RADAR)作为一项颠覆性的技术,其在导航与测控领域的贡献更是不可估量。本章将深入剖析雷达的工作原理,即通过发射电磁波并接收其反射信号来探测目标、测定距离、速度和方向。我们将探讨不同类型的雷达,如脉冲雷达、连续波雷达,以及它们在气象探测、空中交通管制、舰船避碰、以及军事侦察等方面的强大功能。您将了解到,雷达如何“看见”远方的障碍物,如何在夜间或浓雾中指引航行,并为空中交通的安全保驾护航。 四、 第三章:卫星时代的黎明——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的精确脉搏 二十世纪末,人类进入了卫星导航的新纪元。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们出行、生活乃至工作的方方面面。本章将是本书的重点之一,我们将全面解析GNSS的宏大体系。 首先,我们将详细介绍当前最主流的GNSS——美国的GPS(全球定位系统)、俄罗斯的GLONASS(格洛纳斯系统)、欧洲的Galileo(伽利略系统)以及中国的北斗(BeiDou)卫星导航系统。您将了解它们的系统构成,包括空间段(卫星星座)、地面控制段和用户段。 我们将深入探讨GNSS的核心工作原理——伪随机码(PRN)的测距原理。您将了解到,GNSS接收器如何通过接收多颗卫星发射的信号,测量信号从卫星到达接收器的传播时间,并结合卫星的轨道信息,最终计算出接收器在三维空间中的精确位置。我们将解析“几何因子”(GDOP)等关键概念,理解为何卫星的分布会影响定位的精度。 此外,本章还将涵盖GNSS的高级应用与精度提升技术,如差分GPS(DGPS)、实时动态GPS(RTK)等,这些技术如何通过引入地面参考站来克服单点定位的误差,将精度提升到厘米级甚至毫米级。您将认识到,正是GNSS,让精准农业、自动驾驶、高精度地图测绘等前沿应用得以实现,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世界。 五、 第四章:来自深空的耳语——航天测控的挑战与辉煌 当我们的目光投向更遥远的宇宙,导航与测控所面临的挑战变得愈发严峻,而其意义也更加非凡。本章将聚焦于航天测控技术,探索我们如何与在数百万甚至数亿公里之外的航天器保持“沟通”。 我们将解析航天测控的基本任务:测定航天器的轨道参数(位置、速度),对航天器进行指令发送与遥测数据接收。您将了解到,由于距离遥远,信号的传播需要耗费大量时间,而且信号极其微弱,这给测控带来了巨大的技术难题。 本章将详细介绍深空测控网络(如NASA的Deep Space Network, DSN)的组成与运作。您将了解到,为什么需要部署分布在全球不同地区的巨型天线阵列,以及它们如何协同工作,以确保在航天器绕过地球的盲区时,也能持续地接收和发送信号。 我们将深入探讨实现远距离通信的关键技术,如大功率发射、高增益天线、低噪声放大器、以及先进的信号处理技术。您还将了解到,多普勒测速和相位测量等技术如何被用于精确测定航天器的轨道,以及如何通过复杂的轨道动力学计算,来预测和修正航天器的飞行轨迹。从月球探测器到火星漫游车,再到远征木星、土星的探测器,正是这些精密的航天测控技术,让我们能够“听到”来自深空的耳语,并将人类的足迹延伸到太阳系的每一个角落。 六、 第五章:动态世界的守护者——现代交通与工业中的导航测控 导航与测控早已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现代社会运转不可或缺的“守护者”。本章将展示导航与测控技术在现代交通与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 在航空领域,除了之前提到的VOR/DME,您将了解到空中交通管制(ATC)系统如何利用雷达和ADS-B(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等技术,实时监控飞机的运行,确保空中交通的安全与高效。 在航海领域,GPS和电子海图显示与信息系统(ECDIS)的结合,极大地提高了船舶导航的精度和安全性。本章还将探讨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的作用,它如何实现船舶之间的信息交换,从而提升态势感知能力,避免碰撞。 在陆地交通领域,智能手机上的地图应用,车载导航系统,以及日益成熟的自动驾驶技术,都离不开高精度GNSS和惯性导航的支撑。我们将探讨它们如何融合,为我们提供精准的路径规划和实时的交通信息。 在工业领域,高精度定位技术在工程测量、建筑施工、矿山开采、以及机器人导航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大型桥梁或摩天大楼的建设过程中,如何利用RTK技术进行精确放样;在AGV(自动导引车)的应用中,如何通过激光雷达或视觉SLAM技术实现自主导航。 七、 结论:星辰大海,永不止步的探索 《星辰大海的召唤:导航与测控的奥秘》一书,旨在带领您领略导航与测控领域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与辉煌成就。从古老星图的智慧,到现代卫星的精准脉搏,再到深空探测器的遥远呼唤,每一个技术的背后,都凝聚着无数科学家的心血与智慧。 导航与测控,不仅仅是冰冷的科学公式和复杂的仪器设备,更是人类征服空间、拓展视野、实现梦想的强大驱动力。它们让我们能够跨越山川湖海,穿越时空维度,将人类的活动范围不断延伸。 本书的旅程即将结束,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永无止境。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未来的导航与测控必将更加精准、智能、融合。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导航与测控技术能够帮助我们实现更加宏伟的梦想——登陆火星,探索更遥远的星系,甚至开启全新的宇宙时代。 愿本书能激发您对这一神秘领域的兴趣,让您在仰望星空时,感受到那股穿越时空的信号之舞,以及导航与测控技术赋予我们的,无穷的力量与希望。星辰大海,永远召唤着我们,而导航与测控,将是我们最可靠的向导。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通信原理》,我的第一感觉是它的编排结构非常清晰,目录设计得很合理,让我能够快速找到感兴趣的内容。我翻阅了其中关于信息论和信道编码的章节,感觉内容非常丰富。书中对信息的定义、度量以及各种编码方式的介绍,都做得十分细致。我注意到作者在讲解编码技术时,不仅仅是罗列公式,还结合了一些实际的通信场景,比如如何通过编码来纠正传输过程中产生的错误。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于我这种需要理解通信系统工作原理的读者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此外,我发现书中对信道的模型和特性分析也花了相当大的篇幅,这对于理解不同通信系统在实际环境中的表现至关重要。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就是“厚重”且“扎实”。从目录来看,它涵盖了通信系统的方方面面,从信号的产生、传输到接收,再到信息编码、调制解调、信道特性分析等,几乎是一个完整的通信系统概览。我浏览了其中的一些章节,发现作者在讲解概念时,往往会先给出清晰的定义,然后辅以详细的数学推导,最后再结合一些实际的通信应用案例来加深理解。这种由浅入深、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对于我这种希望深入理解通信原理的读者来说,无疑是非常有益的。尤其是关于信息论的部分,虽然我还没深入研究,但仅仅从目录和引言来看,就感觉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熵、信源编码、信道容量等关键概念,这些都是构建高效可靠通信系统的理论基础。

评分

初次接触《通信原理》这本书,我被它精炼的语言和严谨的逻辑所吸引。书的整体风格偏向于学术性,但并不显得过于晦涩。我注意到书中对于信号的分类、频谱的分析以及信息编码的原理都有着非常细致的阐述。例如,在讲解数字调制技术时,作者不仅列举了BFSK、BPSK等几种典型的调制方式,还深入分析了它们在不同信道条件下的性能表现。此外,我发现书中还涉及了一些关于概率论和随机过程的知识,这对于理解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如误码率、信噪比等,是必不可少的。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各种公式的推导过程,清晰明了,易于跟随。这有助于我不仅记住结论,更能理解其背后的数学原理。

评分

《通信原理》这本书,我刚拿到手里,封面设计得倒是挺规整的,一股浓浓的技术范儿扑面而来。书的纸张厚实,印刷清晰,感觉是那种耐翻阅的书。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只是大致翻看了目录和一些章节的引言,感觉内容涵盖得相当广泛,从最基础的信号概念,到复杂的编码解码技术,再到各种通信系统的模型,似乎都囊括其中。我尤其留意到了一些关于信息论和随机过程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往往是理解通信原理的基石,一旦这块基础打牢了,后面理解各种调制解调、信道编码等就会事半功倍。当然,对我来说,其中一些数学公式和定理推导部分,初看起来还是有些挑战性的,需要静下心来一点点啃。不过,这本书的排版也还算友好,关键概念和公式都做了醒目的标记,这对于我这种需要反复琢磨的读者来说,是很贴心的设计。我计划先从基础章节开始,逐步深入,希望这本书能真正带我走进通信世界的奇妙旅程,理解那些隐藏在电话、网络背后的奥秘。

评分

拿到这本《通信原理》,我第一感觉是它非常适合作为一名通信工程专业的入门读物。翻开第一页,我就被里面严谨的数学推导和丰富的图示所吸引。书中对信号的定义、频谱分析、傅里叶变换这些基础概念的讲解,可以说是面面俱到,而且逻辑清晰,循序渐进。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讲解过程中,并没有局限于枯燥的理论,而是穿插了大量的实际通信系统中的例子,比如模拟调制和数字调制的原理,以及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这使得原本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加具象化,也更容易被我理解和接受。特别是关于噪声和干扰对通信系统的影响,书中分析得非常透彻,并给出了相应的抑制方法,这对于设计和优化通信系统至关重要。我尤其看重这部分内容,因为在实际的通信工程中,如何有效地对抗噪声,提高通信质量,始终是一个核心问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