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曆代戰爭史(第12冊):宋遼金夏(下)》與第11冊同為講述宋、遼、金、夏四朝之間之戰爭曆史,時間段限有所交叉。主要戰爭包括:北宋平定內亂各戰役、金滅北宋之戰以及金侵南宋之諸戰役。
《中國曆代戰爭史》是蔣介石親自下令颱灣三軍大學編撰的一部以戰爭為中心的中國通史。1955年,颱灣三軍大學奉蔣介石手令,成立“中國曆代戰爭史編纂委員會”,開始著手編纂工作。16年間,一批實戰經驗和學養兼具的將校軍官捉刀執筆,多位各學科造詣一流的教授親預審校,《中國曆代戰爭史》於1972年麵市。後來,颱灣各研究機構和多所大學,還包括美國華盛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鬍佛研究所等,紛紛緻函索求。為滿足廣泛的社會需要,該書於1975年開始修訂,析為18分冊,於1979再版。整個修訂工作,由錢穆、王雲五、陶希聖、蔣復璁、黃季陸、方豪、屈萬裏、宋晞等學術名傢擔任指導委員,成就瞭這部中國戰爭史的扛鼎之作。
《中國曆代戰爭史》全書結構依曆史朝代順序,分為上古至西周、春鞦、戰國、秦、楚漢戰爭、西漢、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遼金夏、元、明、清、太平天國十八個時代,上起黃帝敗蚩尤之涿鹿之戰,下終太平天國天京陷落,前後共四韆六百多年,分立十八捲。
對每一朝代,先是綜閤論述,包括地理位置、政治情況、社會狀況、國防措施、外交與謀略決策、戰略與戰術的運用、主要人物的影響等。然後,對每一朝代的重要戰役或會戰,各以專章論述。先論述戰役或會戰前的一般形式,戰爭起因、戰場地理形勢等,然後詳述雙方戰略指導、作戰經過、戰略與戰術的運用、戰後情況等, 後是綜閤評論。
《中國曆代戰爭史》敘述史實與戰事評說相結閤,態度嚴謹,文字典雅,是一部優秀的中國古代戰爭史的總結之作、一部前所未有的中國軍事史鴻篇巨製。至今在漢語文化圈中,還沒有齣現能齣其右的戰史著作。
自《中國曆代戰爭史》問世以來,海內外評議紛然,大陸軍方得悉後,即令軍事譯文齣版社翻印成書,即大陸1983年版。印成後,隻分發軍中師級以上將領及軍方研究機構。學人偶有得之,或傳觀,或口述,一時風糜。軍事譯文翻印之時,將前後附文及蔣介石題簽,盡數去除,大陸讀者至今未知此書前緣今世。本次引進齣版,除將黎明版繁體竪排改為簡體橫排外,其餘盡復舊觀,讀者將無復疑惑。
相關視頻請點擊: 作者簡介
颱灣三軍大學,身為廣東黃埔軍校,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遷往南京市黃埔路北端為陸軍軍官學校。1949年後遷往颱灣,1952年改名“國防大學”,1959年改名“三軍聯閤參謀大學”,1969年閤並颱灣各軍種的“指揮參謀大學”改名“三軍大學”。2000年再次改名“國防大學”。
1955年10月1日,敗退颱灣的蔣介石以“機密甲字第八十三號”手令,指示三軍大學編纂中國曆代戰爭史。1956年1月,颱灣三軍大學正式成立“中國曆代戰爭史編撰委員會”並開始工作,1972年5月全書編印完畢,曆時16年。更於1975年成立“中國曆代戰爭史修訂委員會”,曆時5年修訂,力求內容臻於嚴謹周密。
目錄
第十四捲 宋、遼、金、夏(下)
第七章 北宋平寇各戰役
第 節 戰前一般形勢
第二節 戰場地理形勢及戰略指導
第三節 平定蜀軍民之亂經過
第四節 平定儂智高之亂經過
第五節 平定方臘之亂經過
第六節 申 論
第八章 金滅北宋之戰
第 節 戰前一般形勢及戰爭導因
第二節 戰場地理形勢及戰略指導
第三節 金第 次入侵北宋作戰經過
第四節 金第二次入侵北宋作戰經過
第五節 申 論
第九章 金侵南宋之戰一
第 節 戰前一般形勢
第二節 南宋中興諸人物
第三節 戰場地理形勢及戰略指導
第四節 金第 次侵南宋之戰
第五節 金第二次侵南宋之戰
第六節 金第三次侵南宋之戰
第七節 戰後之政局
第八節 申 論
第十章 金侵南宋之戰二
第 節 戰前一般形勢
第二節 戰場地理形勢及作戰方略
第三節 陝西河南爭奪戰經過
第四節 戰後之政局
第五節 申 論
第十一章 金侵南宋之戰三
第 節 戰前一般形勢
第二節 金宋作戰決策及準備
第三節 作戰經過
第四節 戰後之政局
第五節 申 論
前言
序言一
《中國曆代戰爭史》編纂委員會主任委員 陸軍二級上將 徐培根
人類在數十萬年持續不斷之生存鬥爭中,其齣現於鬥爭舞颱或消逝而退隱,乃曆史上所常見不鮮之事。尼羅河畔之古代埃及人,美索波達米亞草原之古代巴比倫人,在世界早期曆史中,均曾有卓然不凡之成就與貢獻。但曆時既久,其適應力不足以抗禦時代之巨輪者,多已悄然褪色,或退齣人類鬥爭之舞颱,闃然無聞於世。獨我中國之文明,興起之早,蓋與古埃及與巴比倫文明相頡頑,迄今已曆五韆餘年。在此長期之生存鬥爭中,我國國勢雖有時而盛,有時而衰,但至今猶能卓然自立於世界者,此其中當有其長存久持之道。吾人綜讀此五韆餘年之曆史,細加研求,得二理也。其一為英國近代史學傢湯因比氏(A.J.Toynbee)所發見之定則,即艱難奮鬥,乃能創造新的文化和文明。湯因比之言曰:
“人類所受嚴酷之考驗,其第 個階段是由陰入於陽(即由靜入於動),其所經過是動的行為,這是人類受到敵人大挑撥(Temptation)而做齣的。人類付齣其智慧與努力之代價,曆盡艱難睏厄, 後終於剋服敵人獲得勝利,遂居於進步前驅之列。”
研究古代文化之亨廷頓(Ellsworth Huntington)在其所著《文明與氣候》(Civilization and Climate)一書中亦有如下之記述:
“許久許久以前,一群無衣的、無居室的、無火的野蠻人,來自熱帶中溫暖的故居,逐步嚮北方前進,由春季以迄夏末。他們沒有想到他們所離開的是溫暖之地,直至九月,纔於夜間感到砭骨的風寒。一天一天的過去,情形又更壞瞭。他們不知道原因所在,到處亂竄以期避開。其跑到彆處的通通死亡。他們有極少數的人,看到這樣刺人的天氣無法可避,乃運用人類 高之能力,以從事於有意的發明。有些掘地以蔽風雨,有些采取樹枝樹葉蓋起茅屋,搭起暖床,又有些一取獸皮以裹身。不久,這些野蠻人便朝嚮文明大步邁進瞭。裸體的有瞭衣服;沒有房子的有所遮蓋;一無儲備的則取肉類乾製而收拾起來,在鼕天並儲有硬殼果瞭。他們調整自己以適應艱苦之環境,終於步步嚮前得到瞭生存。”
像這樣人類與自然環境之鬥爭,在中國古代傳說上亦有很多之記述,如有巢氏構木為巢,燧人氏鑽木取火,禹平水土,益焚山澤,皆為我國先民與自然環境艱難奮鬥之事跡。其間軟弱無能者多已歸於淘汰滅亡,惟有堅強奮鬥者始能繼續生存。此可證明湯因比氏研究曆史所發見之原則,確為不易之定論。與湯因比氏研究曆史所得相同之結論,我國孟子亦有同樣之言論。孟子之言曰:
“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後能改;睏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傢拂士,齣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綜閤孟子與湯因比氏之所論,即所謂“多難興邦”與“逸豫喪邦”之意。其實世界各民族,每個民族都是經曆過許多艱難與睏厄,但其勝敗存亡迥然異數者,蓋非艱難睏厄之難易,而在經曆艱難睏厄時能堅忍不屈,動心忍性與增益所不能之為難能可貴也。中華民族在其長期奮鬥之曆史中,經曆內憂外患艱難之多,無異於世界古文明各民族,而卒能剋服艱難卓然自立者,賴有此動心忍性堅忍不屈之民族性也。
其二惟何?則為中華民族之政治思想,竟為天下一傢之世界思想也。《尚書?堯典》中首提“協和萬邦”。當時所謂萬邦,蓋即各氏族之眾多部落,而使和平輯睦以相處也。從史實上看,中華民族每當興盛時代,文治武功赫奕,四周鄰邦之依附者,完全為仰慕上國文化而貢納其方物。故鄰國之依附,乃為文化之交流,而非武力之徵服。而治國者從不以徵服異族為榮,反以所治之人民匹夫匹婦不得其所為恥。在統治中,必使各族平安相處,和協輯睦,文化混同,血緣交流,所謂“四海之內皆兄弟也”,為中國政治思想之極則。各民族在此恢弘容讓之氣氛中,如春風和雨之陶冶,自然涵容同化而不自覺,久之遂混化為一個民族,而其利害禍福無有畛畦之分矣。吾人就此五韆餘年之曆史中,當時有所謂夏、夷、黎、苗、獫狁、獯鬻、肅慎、東鬍、戎狄、荊楚、百濮、群蠻,乃至鮮卑、匈奴、氐、羌、羯、突厥、契丹、迴紇、吐蕃、女真、濛古、滿洲等不勝枚舉之各族,今日欲再追尋其痕跡而不可得,而各族之後裔,均渾然同處於中華民族之中而不自知,亦不以此而自外也。此豈世界其他民族之殘忍相殺,或近代弱肉強食之理論所可比擬哉?原來世界人類,均屬圓顱方趾,其是否同齣於一源,固有待於研究與考證,但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墜,凡有血氣,莫不尊親,則屬心同理,行同倫也,此為中國大同思想之根源,而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大而且久者,蓋實賴此一哲理之存在。
再就中國之軍事思想而言,所有我國古代兵學,對於用兵之戰爭均以仁愛為齣發點。《司馬法》曰:“古者以仁為本,以義治之之謂正;正不獲意則權,權齣於戰。是故殺人安人,殺之可也;攻其國,愛其民,攻之可也;以戰止戰,雖戰可也。”《太公六韜》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無取於民者,民利之,無取於國者,國利之;無取於天下者,天下利之。”《尉繚子》曰:“兵者所以誅暴亂,禁不義也。”又曰:“兵者凶器也;爭者逆德也;故王者伐暴亂,本仁義也;兵不攻無過之城,不殺無罪之人。”所以中國之軍事思想以安民利民為目的,而用兵則在誅伐暴亂,拯救人民為事,此與西方兵學傢以崇尚殺戮徵服者大異其趣。
吾人細讀中國五韆餘年之曆史,自原始之眾多異族並處,逐漸進於現今之民族混同,蓋無一不由前此二理之交互為用,前者齣於堅忍不屈,故能曆久彌遠而卓然自立;後者齣於仁愛一體,故能涵容混同而相助相成,二者皆為中華民族所以永存之道也。今就以史例言之,中國開國之初,即有夏黎兩族黃帝與蚩尤之戰爭。當時蚩尤聲勢之優越,黃帝固以艱難百摺,始能獲取勝利者,但黃帝既勝之後,夏黎兩族相處若一傢之人,故兩族同化 早。嗣後湯武戰勝桀紂,既勝之後,則用夏變夷,翕然同化。後至漢唐宋明各代,亦無不皆然。由以上之史例以觀,誠可證明中華民族之永存,實由於上述堅忍與仁愛之兩種民族性之交互為用,而又交互相成之功。
研究中國全部曆史,若隻求其興衰之道,則不免偏於政治與軍事之細節,而忽略其政治思想之弘大;若隻求其文化之弘大,則不免馳騖哲理,形成高遠之政論,二者皆未能闡明民族精神之所在。而我國曆史文化載籍浩繁,欲研求此種事理,則整理過往之史料而使成為一種有係統之記載,殆為今日史傢重要之責任。況當現代,世界已進至衛星飛彈氫彈鈷彈時代,人類已瀕臨毀滅之邊緣,則中華民族之卓然長存與涵容混同之史跡,殆可為世界人類和平永存之藉鏡。則斯編之輯,不僅可為中華民族後人在此劇烈競爭之時代中,知所以自處之道;抑且可告知世界人類,殘忍相殺,終非永存之唯 途徑,而翻然有所改變,斯則世界人類共同之福祉也。
餘等奉命編纂《中國曆代戰爭史》。戰爭本為當時政治之一部份,因之從事於各代政治作深一層之研究。曆時數載,涉覽載籍至數百十種,浸潤既久,逐漸發見中華民族所以曆久永存之理。深信此理不僅為中國曆史之寶典,抑且可為世界人類和平永處之藥石。故提其要點,垂涕而道,語重心長,不覺其言之深也。全書既將完成,乃以此意為之序,良可用以勗勉國人,使知所以自勵;亦所以貢獻於世界,藉以增進共勉之道。
中國曆史典籍浩繁,史料豐富,而編者限於智識與時間,其取捨之間,常以與當時政治軍事有關者為範圍,因之其謬誤與遺漏在所難免,深望海內賢達,時加指正,則不僅本書之幸,編者同仁亦深得裨益焉。
修訂序言
“三軍大學”校長兼《中國曆代戰爭史》修訂委員會主任委員 陸軍二級上將 蔣緯國
本書係綜閤記述中華民族五韆年來生存發展之戰爭史,為“三軍大學”奉蔣公手令所編纂。近以公開齣版,傳諸於世,本校為慎重其事,特組設修訂委員會,校訂內容,增編索引,調整冊次,統編目錄。緯國忝為主任委員,深感此一巨著之傳世,對其編纂與修訂之緣起及經過概要,應首加說明,以供讀者研究本書之參考。
1955年10月1日,蔣公以(四四)機密甲字第八十三號手令,指示“國防大學”(本校之前身)編纂中國戰爭史。“國防部”於同年十一月二日以孝孔字第五○號令將此手令轉飭本校。
手令要旨謂:“中國古代戰爭史應在‘國防大學’專設研究小組,並聘文學曆史學者對於戰史特有研究者,參加研究與編纂,此可與張其昀‘部長’切商實施。”編纂中國古代戰爭史,以闡揚中華民族堅強之奮鬥潛力與立國精神,並融匯與啓發中國之戰爭思想及戰爭藝術,用意至為深遠。
本校為執行此項研究與編纂工作,於1956年1月成立“中國曆代戰爭史編纂委員會”,遴選對兵學及戰史富有素養之將校擔任撰稿,並聘請名史學傢指導與審校。此項編纂工作直至1972年5月,全書方告編印完竣,曆時凡十六年有餘,蓋為力求內容臻於嚴謹周密。
本書印製後,大部分分發軍中乾部閱讀,以增進其對中國戰爭史之認識,磨練用兵修養;一部分贈送教育文化團體、學術研究機構及學者,以擴大學術思想之交流。數年以來,頗獲各方贊許,並紛紛來函索閱。本校鑒於編著書籍在供人閱覽,傳播思想,故特將本書公開齣版,以廣流傳。使此宏富之中國戰爭思想,更能發揚光大。
我國曆史悠久,文物豐富。本書從浩繁之史料中,整理研究,融匯精練,編纂成體係一貫,係統分明之戰爭史。對每一朝代,首先綜閤論述其全般大勢,包括:地理形勢、政治情勢、社會狀況、國防措施、外交與謀略決策、戰略與戰術運用、主要人物之影響等,由此以明瞭該一朝代之全般情勢及盛衰得失。對每一朝代之重要戰役或會戰,則各以專章論述。在每一章中,則先論述該一戰役或會戰前之一般形勢、形成導因、戰場地理形勢等;然後詳述雙方戰略指導、作戰經過、戰略與戰術運用得失、戰後情況等; 後對該戰役或會戰加以綜閤申論,以檢討其成敗,並引戰爭原理原則相印證。由此以吸取戰史之教訓,啓發戰爭指導之智慧。
本校依據過去編纂及今日修訂本書之體認,深感對我國古代戰史之價值,應在此加以闡述;對歐美人士曾有誤解我國戰史者,應在此加以辨正,俾使史實之真諦易於發揚。過去我國史書上對戰史之記載,常偏重於戰爭理論;對執行戰爭之方法與技術,則散見於各種記載中,零碎片斷,難於尋覓。因而使人認為我國戰史缺乏人、時、地、物之精確數字,疏忽作戰行動之詳確空間與所用之戰具。此或由於史書成於儒傢之手,而儒傢重“王道”,輕“霸道”,避免渲染戰爭之殺伐行為,有以緻之。更或由於古代史學傢認為戰爭哲理可以持久,而戰爭之方法與技術,隨力量、空間、時間之不同而變化,難以為訓。至於野戰戰略方麵,或因秘而不宣,或因寫史者未能體會,故多未作有係統之分析,或僅作語焉不詳之記載。後世之兵學傢與史學傢,亦鮮有緻力於搜集此等零散之史料,未能專力研究整理而補充之。歐美人士以現代之眼光看我國古代戰史,每認為我戰史空泛,而輕視之。本校編纂本書時,對人、時、地、物之考證,曾力求詳確;並根據當時之情勢,作閤理之研判,以求彌補(凡研判者均注明係研判所得)。本校依據編修本書二十年來之體會,認為我國古代戰史用現代純軍事觀點視之,雖有若乾缺陷,但在戰爭理論與指導上,則極具價值,如建國大政、國防經營、建軍製度、戰爭策劃、戰略與戰術之運用等,皆有豐富之經驗與輝煌之成就,實具有永恒之學術價值。
尤有進者我國有悠久光榮之曆史,地廣民眾,雄居亞洲要域,以此背景締造之戰爭史實有其獨特之價值,簡言之,概可以大戰略、國傢戰略、軍事戰略、野戰戰略及戰術等四項說明之。雖然在我國古代戰史中,未曾明列此等項目,但其內容均有包涵,隻不過以不同之術語與辭句錶達而已。為使研究我國古代戰史者,易於與現代之戰略區分發生連係,故特以此四項闡述之。
第 ,在大戰略方麵:我國過去各朝代對大戰略之運用極為講求,尤其在紛亂之時代,常有突齣之錶現。所謂大戰略,亦即友邦間為謀求共同目標而發揮統閤力量之戰略。至當代各種戰略之定義已另撰《為戰略正名釋義》,刊於本書第十八冊之末。在我國春鞦戰國時代,中原諸侯與楚、秦之鬥爭,各邦國大戰略之運用,已極具戰爭藝術化之能事。其中如春鞦時代,晉、齊、秦聯盟以破楚之城濮之戰,秦、楚聯盟以對抗晉、吳聯盟所形成之長期爭霸鬥爭;戰國時代之蘇秦閤縱以抗秦、張儀連衡以破六國等,即為顯著之史例。誠然,各朝代對大戰略之運用,巧拙有彆,因而産生不同之結果。但我國曆史學傢對此等曆史事實之評述,則幾乎抱有同一之觀點,即贊譽信守國際道義,並稱許長治久安之政治與軍事戰略;對於國際間之背義或暴虐行為,必力加譴責。
第二,在國傢戰略方麵:我國過去各朝代雖無政治戰略、經濟戰略、心理戰略及軍事戰略等名詞,但其運用多能講求配閤。所謂國傢戰略所包涵之政治、經濟、心理及軍事四略,過去嘗統稱之為政戰二略。惟近代國傢事務日形繁雜,僅政略與戰略兩詞,已有不夠明確之慮耳。我國過去特彆重視行仁政,講信義,安民居,裕民生,以奠立政治、經濟與心理戰略之基礎,而軍事力量之運用,旨在以戰止戰,保障和平。雖然在我國悠久之曆史中,各朝代對國傢戰略之運用,常因帝王及其將相之觀點不同,而有所差異,但曆史事實指齣一項規律,即凡能統閤運用總體國力,且以“仁愛”為齣發點運用軍事力量者,必國強民安;反之,必國破民睏。秦、隋二代於統一之後,均擁有強大之武力,但卻為我國曆史上之短命王朝,即為顯著之例證,其敗亡之因果關係,值得引為戒鑒。
第三,在軍事戰略方麵:我國過去甚重視建設邊疆之防衛城塞,並配閤以富有機動性之強大武力。以城塞防衛基地,以求國防之強固持久;以機動武力打擊敵人之武裝力量,以求國防之安全。如現仍存在之“萬裏長城”,即為過去國防建設之遺跡;漢、唐及元代之強大騎兵部隊,動輒馳騁數韆裏而作戰,即為軍隊機動性之例證。我國曆史證明,當國傢具有統一且富有機動性之強大武力時,則常形成強盛、繁榮、幸福之時代;當武力分割,或軍隊之機動力喪失時,則內憂外患隨之而起,常形成衰弱、貧睏、痛苦之時代。曆史鐵證,曆曆在目。
第四,在野戰戰略及戰術方麵:我國過去用兵,極重視先期之準備,欺敵之運用,又極重視政治與心理方麵事先創建優越之情勢。認為戰爭指導者應謀“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勝兵先勝而後求戰”;主張“上兵伐謀,不戰而屈人之兵”為主要之用兵思想。因此,我國過去用兵較為重視“間接路綫”,其戰例之多,不勝枚舉。但我國過去用兵亦有主張“直接路綫”者,講求毀滅戰,謀求在會戰中殲敵主力,甚至“屠城”,以求解決戰爭。例如:武王伐紂,“血流漂杵”(《尚書?武成篇》);周公東徵,殘滅奄國(古《竹書紀年》);並曾毀滅數百年之殷都成為麥田(箕子《麥秀之歌》);項羽用兵常取攻勢,專尋求敵人之主力而擊滅之;元代軍隊攻取敵人之城鎮後,常藉“屠城”以徹底毀滅敵人等皆是。上述用兵思想之運用,在我國古代已有極成功之錶現,締造齣許多典型之戰例。如:
□晉文公誘楚軍深入,以擊敗楚軍之“城濮之戰”;
□晉軍伏擊,各個擊滅秦軍之“殽函之戰”;
□晉軍集中優勢兵力於左翼,以擊敗楚軍之“鄢陵之戰”;
□吳軍以欺敵及奇襲,擊敗優勢楚軍之“雞父之戰”;
□越軍於削弱吳軍後而緻勝之“笠澤之戰”;
□齊軍以逸待勞,戰勝魏軍之“桂陵之戰”;
□齊軍以減竈誘敵而戰勝魏軍之“馬陵之戰”;
□齊軍以欺敵與奇襲,戰勝優勢燕軍之“田單復齊之戰”;
□秦將白起利用地形,殲滅優勢韓、魏聯軍之“伊闕之戰”;
□秦將白起先截斷趙軍補給綫,徹底殲滅趙軍之“長平之戰”;
□韓信於夏陽偷渡奇襲安邑,獲緻全勝之“滅魏之戰”;
□韓信行背水陣,以欺敵與堅忍擊滅優勢趙軍之“井陘之戰”;
□韓信利用和平攻勢,奇襲破齊之“臨淄之戰”;
□韓信以欺敵分散敵軍,乘敵半渡而擊滅優勢齊楚聯軍之“濰水之戰”;
□韓信以完全包圍殲滅楚軍之“垓下之戰”;
□唐太宗先截斷敵之補給綫,而擊破強敵劉武周之“柏壁之戰”;
□唐太宗運用內綫作戰,先擊滅敵之援軍,終於迫使王世充投降之“洛陽之戰”;
□唐代李靖以機動與奇襲擊滅蕭銑之戰;
□唐代李靖以遠程追擊殲滅吐榖渾之戰;
□宋初李繼遷以麵吃點獲緻勝利之“靈州之戰”。
本書中包括我國曆代重大戰役及會戰五百餘次。上述舉例僅乃一小部分而已。
舉世皆知之《孫子兵法》一書,實乃我國春鞦時代用兵藝術之歸納。其中每一用兵之原則與法則,均有實戰之背景為其依據。此書為古今中外所尊重,歐美人士更視之為東方用兵思想之代錶,由此可見中國用兵思想之宏富與完備。
本書此次修訂之主旨,在求內容正確,閱讀方便。為求慎重,特敦聘學識淵博,著作豐富之名史學傢(以姓氏筆劃為序)王雲五先生、方豪先生、宋晞先生、屈萬裏先生、陶希聖先生、黃季陸先生、蔣復璁先生、錢穆先生等為指導委員。承諸位熱心指教,解疑釋惑,使本書之修訂受益良多。
本書之修訂工作為求有效執行,特聘請對曆史及兵學深具素養,且有豐富著作之李震教授、陳廷元少將為修訂委員,執筆修訂。陳廷元將軍負責設計修訂齣版之全般構想,主編增加之資料,協編索引。李震教授主編索引,協編增加之資料。至於內容之校訂,則兩位共同負責逐字逐句精校。由於兩位修訂委員在本書編纂時已擔任重責,深悉本書之內容,故於修訂工作上得收事半功倍之效。其發揮高度熱誠與智慧為本書所作之貢獻,將隨史頁而長存。
本書自編纂之始,迄今修訂齣版,多承前“教育部長”、今“中華學術院”院長、“中國文化學院”創辦人張其昀博士之指教與鼓勵,敬緻謝忱。
本書之齣版,承黎明文化事業公司鼎力支持,此種友誼實足珍貴。
本書此次修訂齣版,雖力求嚴謹周密,然以內容如此廣博,包含之時程如此長遠,遺漏與謬誤之處仍所難免,深望海內外先進,惠予教正。
精彩書摘
第八章 金滅北宋之戰
(附圖12-420 12-421 12-422)
一、宋金聯盟:徽宗重和初年(1118年)遣使聯金,謀夾攻遼,以取燕雲之地。宣和四年(1122年)齣兵夾攻,敗績。明年四月,自金人手中收復燕山六州之地。
二、金第 次伐宋:宣和七年(1125年)十月,金兩路南下。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金兵圍汴京,宋求和。二月金兵始退。
三、金第二次伐宋:靖康元年八月,金兵復兩路南伐,十一月再圍汴京。十二月欽宗齣降。
明年三月,金立張邦昌為楚帝。四月,金兵俘徽、欽二帝北還。北宋亡。
第 節 戰前一般形勢及戰爭導因
一、宋金聯盟
宋太宗自太平興國四年(979年),依周世宗宋太祖以來,謀恢復燕雲十六州之一貫國策,發動“北驅鬍虜”之戰,中經高梁河、岐溝關之大敗後,彼此曆年爭戰,直至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遼兵直寇汴京(今河南開封)北郊之澶州(今河北濮陽),真宗被逼屈辱求和,定下澶淵之盟。此一經曆二十六年之戰爭,宋不但不能收復失地,且終於屈辱。當宋真宗與遼締和時,猶謂:“數十年後,必有起而抗之者。”故此事之於宋人,固未嘗一日或忘者也。(《續通鑒長編》捲五八景德元年十二月戊戌條)
至徽宗政和初年(遼天祚帝延禧天慶元年,1111年),會遼天祚帝延禧在位十年,荒淫失道,國勢大衰。而女真方興未艾。宋此時以為收復失地與洗雪國恥之時機將至,尤以蔡京與童貫主之 力。乃謀遣使連金以圖遼。且其時童貫方得誌於夏(?)遂謂遼亦可圖。貫乃於同年九月,請使遼以覘其國情。徽宗從之,以端明殿學士鄭允中充賀生辰使,童貫副之。朝中或言,以宦官為使,豈國無人?徽宗謂遼人聞貫破夏,故欲見之,因使覘其國,乃策之善者。遂行。童貫至遼,遼君臣相聚指笑曰:“南朝人纔如此!”(《續通鑒》捲九一,九月條)
時有燕人馬植者,本遼大族,仕至光祿卿,行汙而內亂,不齒於人。會童貫使遼道經盧溝(今盧溝橋附近),植夜見其侍史,自言有滅遼之策,因得見貫。貫與語,大奇之,載與俱歸。易姓名曰李良嗣,薦諸朝。植即獻策曰:“女直(即女真,遼人避興宗號改之)恨遼人入骨。而天祚荒淫失道。本朝若自登萊(今山東蓬萊縣)涉海,結好女直,與之相約攻遼,其國可圖也。”徽宗召植問之,植對曰:“遼國必亡。陛下念舊民遭塗炭之苦,復中國往昔之疆;代天譴責,以治伐亂,王師一齣,必壺漿來迎。萬一女直得誌,先發製人,事不侔矣。”(此事有謂在政和五年者)徽宗嘉納之。賜姓趙氏,以為秘書丞。圖遼之議,遂從自始。由此可知宋朝對馬植甚為重視。(同上)
至政和七年(遼天慶七年,金天輔元年,1117年)七月,時正當女真屢破遼軍,女真部酋阿骨打既稱帝,國號金,且既攻陷遼東京之後,會其時遼蘇州(今遼寜金縣)之漢人高藥師、曹孝纔,及僧即榮等,率其親屬二百餘人,以大舟浮海,欲趨高麗避亂,為風飄流至於宋界基島(在今渤海海峽,似在山東蓬萊縣東北),與宋人言曰:“女真既斬高永昌(據東京叛遼,其事已見上述),渤海(國名,久已為遼太祖阿保機所滅,遺族猶分據各地,故猶稱之)漢人群聚為盜(聚族走保山寨以自保之漢人),遼地方政府不能製。女真攻遼,奪其地,既過遼河之西。”雲雲。宋知登州王師中具奏其事。朝廷聞之,甚喜。乃召太師蔡京,領樞密院童貫等共議。貫等因此共奏,謂國初時,女真常貢獻,而太宗屢詔市馬女真,其後始絕。宜降詔遵故事,以市物為名,就令訪聞事體虛實。乃詔師中選差將校七人,各藉以官名,用平海指揮兵船,載高藥師等賫市馬詔以往。藥師等兵船至海北,見女真邏者,竟不敢登岸而還,卻稱已入蘇州界,女真不納,幾為邏者所殺。宋青州(今山東益都)安撫使崔直躬,具奏其事。徽宗怒,詔該等齣使之人,皆編配遠惡之地。仍委童貫專任通好女真事,監司帥臣,不許乾預。貫乃更令王師中,彆選能吏以往。時武義大夫馬政,責官青州,寓傢牟平(山東今縣),師中薦之。遂於重和元年(1118年)二月十八日,遣馬政同高藥師等,再使女真,講買馬舊好。同年閏九月六日,政與平海指揮使呼慶,隨藥師曹孝纔等自登州渡海,纔達北岸,為邏者所執,並奪其物,且屢欲殺之。既而縛送於金主所居之拉林河(吉林省今河)。金主問遣使之由,政曰:“主上聞貴朝攻破契丹五十餘城,欲與通好,共行吊伐。若允許,後當遣使來議。”金主與眾議數日,遂於同年十二月,質登州小校王美、劉亮等,而遣索多(一作撒睹)及李慶善等,賫國書並北珠、生金、貂革、人參、鬆子,與政等來報。(《續通鑒長編》捲三六,七月,捲三七,二月及《三朝北盟會編》捲四)
宣和元年(遼天祚天慶九年,金天輔三年,1119年)正月,金使李善慶等至汴京。徽宗詔蔡京、童貫及鄧文誥與之議事。又補善慶為修武郎、索多為從義郎,勃達為秉義郎,皆給金俸。於是集群臣議報女真之儀。趙良嗣請以國書報聘,直秘閣趙有開以為“女直之酋止節度使,世受契丹封爵,常慕中朝,恨不得臣屬。何必過為尊崇,用詔書足矣。”問善慶何如,對以“二者皆可用,惟朝廷所選擇”。遂從有開言,用詔書。有開與善慶等至登州,未行而有開死,會河北奏得諜者,言契丹已割遼東地,封女真為東懷王,且妄言女真常祈修好,詐以錶聞。乃召馬政等勿行,隻差軍校呼慶持登州牒,送李善慶等歸。(《續通鑒長編》捲三九正月)
是年六月,呼慶等至金,金主責以中輟,且言登州不當行牒。呼慶對以“本朝知貴朝與契丹通好,又以使人至登州緣疾告終,因遣慶與貴朝使臣同行,欲得早到軍前,權令登州移交,非有它故。若貴朝果不與契丹通好,本朝定彆遣使人共議。”金主不聽,遂拘留慶等。又以索多受宋官,杖而奪之。(《續通鑒》捲九三及《三朝北盟會編》捲四)
是時,特進少宰兼中書侍郎王黼,因朝廷已納趙良嗣之計,將會金以圖遼,會牒雲:“遼主有亡國之相。”黼因奏請遣畫學正陳堯臣率畫學生二人使遼,繪遼主像以歸。言於徽宗曰:“遼主,望之不似人君,臣謹畫其容以進。若以相法言之,亡在旦夕。幸速進兵,兼弱攻昧,此其時也。”並圖其山川險易以上。徽宗大喜,取燕雲之計,遂決。
呼慶留金凡六月,數見金主,執其前說,再三辯論。金主與宗翰等議,乃遣慶歸宋。臨行語曰:“誇海求好,非吾傢本心。吾既獲遼人數路(時金已盡得遼西之地,翌年五月剋遼上京),其它州郡,可以俯拾。所以遣使報聘者,欲交鄰耳。暨聞使曰不以書來,而以詔詔我,此非所宜。使人雖卒,自閤復遣。止遣汝輩,尤為非禮,是見翻悔;本欲留汝,念過在汝朝,非汝罪也。歸見皇帝,若果欲結好,請早示國書;或仍用詔,決難從命。且我嘗遣使求遼主冊吾為帝,取其鹵簿,使人未歸。爾傢來通好,而遼主冊吾為東懷國,立我為至聖至明皇帝。吾怒其禮儀不備,又念汝傢已通好,遂鞭其來使,不受其法駕等物。乃本國守兩傢之約,不謂貴朝如此見悔。汝可速歸,為我言所以!”(《續通鑒長編》捲四十,六月及《三朝北盟會編》捲四十,二月)
宣和二年(1120年)正月,呼慶還至汴京,具道金主所言,並其國書達於朝。童貫因建議遣趙良嗣等持禦筆報金,仍以買馬為名,實約夾攻遼取燕京舊地,第麵約不賫國書。二月,宋遂遣中奉大夫右文殿修撰趙良嗣、忠訓郎王環使金。四月,良嗣等至蘇州(今遼寜金縣),是時會金主已集兵在青牛山,準備進攻遼上京,良嗣等乃至金主軍前。金主遣隨軍前往,並謂之曰:“汝可觀吾用兵,以蔔去就!”遂攻上京剋之。良嗣齣徽宗禦筆與金主議,以燕京一帶,本漢舊地,約以夾攻破遼之後,金取其中京大定府(今熱河寜城縣),宋取燕京析津府(今北平。約以燕山山脈為界也)。金主曰:“契丹無道,其土疆皆我有,尚何言?顧南朝方通歡,且燕京皆漢地,當與南朝。”良嗣曰:“今日約定,不可與契丹復和。”金主曰:“有契丹乞和,亦須以燕京與爾傢方許和。”遂議宋輸金歲幣,良嗣初許三十萬,辯論久之,卒與同契丹舊數(歲幣五十萬,見宋遼之戰章)。金主又謂良嗣曰:“吾軍已行,九月至西京(今山西大同縣),汝等到南朝,請發兵相應!”遂以手劄付之,約以“本國兵徑自平地鬆林趨古北口,南朝兵自雄州(河北今縣)趨北溝(永定河)夾攻。不如約即地不可得”。金師至鬆林,會大暑,馬牛疫,金主乃還,遣驛追良嗣至,易國書,約來年同舉。再遣薩喇(亦作锡剌)、哈魯(舊作曷魯)等持國書與良嗣偕往報聘。(《續通鑒》捲九三,五月、八月,《長編》捲四一,九月)
九月,薩喇等至汴京。宋再遣登州鈐轄馬政與薩喇等同往報聘,書為“大宋皇帝緻書於大金皇帝”,約以“確示同心之好,共圖問罪之師”,“誠意不渝,義當如約”。並告以既差太傅知樞密院事童貫,勒兵相應,請示舉軍的日,以憑夾攻。又約以“所有五代以後陷沒幽薊等州,舉漢地及漢民,並居庸、古北(皆今地)、鬆亭(今河北遷安縣西北喜峰口附近)、榆關(今臨榆縣),已議收復,所有兵馬彼此不得過關外。據諸色人及貴朝舉兵之後,背散到彼餘處人戶,不在收留之數。絹銀依與契丹數目,歲交。仍置榷場。計議之後,契丹請和聽命,各無允從”。宋朝廷初議,隻欲得燕京舊地,及趙良嗣還朝,言嘗問金主,燕京一帶舊漢地並西京亦是。金主曰:“西京我安用?止為拏阿適(遼主天祚小字),西一臨爾。事竟,亦與汝傢。”又言平營二州(今河北盧龍、昌黎),本燕地。金主曰:“此不須議,故事目並及山後寰、應、朔、蔚、媯、儒、新、武諸州(今山西馬邑鎮、應縣、朔縣,察哈爾蔚縣、懷來、延慶、涿鹿、宣化)。”但當馬政等於九月到達金拉林河時,竟又議論月餘不決。金主初不認事目內,已許西京之語,且言,平、灤(河北今縣)、營三州,不係燕京所管。政等不能對,唯唯而已。金主又與其群臣謀,謂:“北朝(指遼)所以雄盛者,緣得漢地燕人。今一旦割還南朝,不唯國勢微削,兼退守五關之北,無以臨製南方,坐承其弊。若我將來滅契丹,盡有其地與宋為鄰,時或以兵壓境,更南展提封,有何不可!”其群臣皆以為然。唯粘沒喝(即宗翰)雲:“南朝四麵被邊,若無兵力,安能立國,未可輕之。”馬政等留金又十餘日,金始草國書,再遣哈魯與政等往宋。國書大略雲:“前日趙良嗣等曰,許燕京路州鎮,已載國書,若不夾攻,應難如約。今若更欲西京,請便計度收取,若難果意,冀為報示!”兩國之釁,由此生矣。(同上九月條)
宣和三年(遼保大元年,金天輔五年,1121年)五月,金使哈魯等至汴京,詔國子司業權邦彥、觀察使童師禮館待之。未幾,師禮傳旨邦彥等曰:“遼已知金人海上往還,難以復如前議,諭其使者令歸。”邦彥驚曰:“如此則失其歡心,麯在朝廷矣。”師禮入奏,復傳旨候童貫徐議之。時貫方將兵討方臘於江南也。(同上捲九四)
是年八月,宋用宰相王黼之議,遣呼慶使金使還,但付國書不復遣使。書辭略雲:“具承契好之修,深悉疆封之諭。維夙惇於大信,已備於前書。所有漢地等事,並如初議。俟聞舉軍到西京的期,以憑夾攻。”時徽宗深悔前舉,意欲罷結約。黼與太尉梁師成又與童貫更相矛盾,故徽宗心中甚闌,是以於國書中浮沉其辭如此。(同上)
二、夾攻遼之戰(參看附圖12-420)
是年(宣和三年)童貫已平方臘,十月,復以貫領陝西兩河宣撫使。時金亦將進攻遼之中京。明年(宣和四年)三月,金兵已剋遼中京,兵至北安州(今熱河承德縣南),將越燕山山脈南下燕京。時徽宗以方臘方平,頗悔與金夾攻之約。王黼以為“中國與遼,雖為兄弟之邦,然百餘年來,彼之所以開邊慢我者多矣。且兼弱攻昧,武之善經。今不取燕雲,女真必強,中原故地,將不復為我有”。徽宗乃決意用兵。使黼於三省置經撫房,專治對遼用兵之事,不關樞密。於是遂大括天下丁夫,計口齣算,得錢二韆六百萬緡以充戰費。黼又遺童貫書曰:“太師(以平方臘功,加太師,封楚國公)若北行,願效死力。”時中書捨人宇文虛中,以宣和間承平日久,兵將驕惰。王黼、童貫、蔡攸(京子),貪功開邊,將興燕雲之役,引女真夾攻契丹,以虛中為貫參議官。虛中以廟謨失策,主帥非人,將有納侮自焚之禍。因上書諫曰:“用兵之法,必先計強弱,策虛實,知彼知己,當圖萬全。今邊圉無應敵之具,府庫無數月之儲,安危存亡,係茲一舉,豈可輕議!且中國與契丹講和,今踰百年。自遭女真侵削以來,嚮慕本朝,一切恭順。今捨恭順之契丹,不羈封殖為我蕃籬,而遠踰海外引強悍之女真以為鄰域。女真藉百勝之勢,虛喝驕矜,不可以禮義服,不可以言說誘,持卞莊兩鬥之計,引兵踰境,以百年怠惰之兵,當新銳難抗之敵,以寡謀安逸之將,角逐於血肉之林。臣恐中國之禍,未有寜息之期也。”王黼大怒,降虛中為集英殿修撰。虛中建十一策,上二十議,皆不報。時會遼耶律淳遣使告在燕京即帝位(時遼天祚帝敗走夾山,國中無主。其事已詳金滅遼之戰章),且言免宋納遼之歲幣,結前盟好。徽宗乃集群議,皆謂機不可失,乃命童貫為河北河東路宣撫使,以開府儀同三司蔡攸為副,將兵十萬北上以應金,且招諭幽燕。仍以三策付貫:“如燕人悅而取之,因復舊疆土也;耶律淳納款稱藩次也;燕人未服按兵巡邊下也。”貫、攸受命,二人實不習事,而自謂功業可垂手緻。入辭之日,肆言無忌。
宣和四年四月,金兵已攻陷遼西京,五月童貫至高陽關(河北今縣),即用知雄州和詵計,降黃榜及旗,述吊民伐罪之意,且雲若有豪傑,能以燕京來獻者,即除節度使。遂命都統製種師道,盡護諸軍北進。師道以為不可乘人之危,貫不聽。即分二路進兵,師道總東路之兵嚮白溝(今雄縣北),辛興宗總西路之兵趨範村(今涿縣西南)。遼耶律淳聞之,遣耶律達實(耶律大石,後創建西遼國者)、蕭乾禦之。師道軍次白溝,遼軍鼓噪來攻,師道前軍統製楊可世與戰,敗績,士卒傷者甚眾。幸師道先令士卒各持一巨梃自防,賴以未緻大敗,遂退還雄州(河北今縣)。遼兵追擊,至於城下。辛興宗與蕭乾戰,亦敗於範村。於是遼遣使來言:“女真之叛本朝,亦南朝之甚惡也。今射一時之利,棄百年之好,結新起之鄰,基它日之禍,謂為得計可乎?救災恤鄰,古今通義,唯大國圖之。”貫不能對。師道復請許之和,貫不納,而密劾師道助賊。王黼怒,責授師道右衛將軍緻仕。六月,徽宗聞兵敗,懼甚,詔班師。真可謂虎頭蛇尾者矣。(皆《續通鑒》捲九四)
七月,王黼聞耶律淳病卒,復命童貫蔡攸等治兵,以河陽三城節度使劉延慶為都統製。時金兵方大破遼天祚行帳於今歸綏地區,駐兵山後諸州。忽聞童貫舉兵趨燕,兵號二百萬。金主乃召群臣謀議,恐宋獨取燕京,而歲幣不可得,即遣高慶裔等乘迴船於九月間自登州至汴京,議夾攻之師期。徽宗遣趙良嗣報之,且言不負初約。慶裔,渤海人,桀黠知書史,雖外為恭順,而屑屑較求,乞上殿奏事。朝廷以兩國往來之議未定,請姑俟他日,並以契丹修好之初,亦嘗如此答之。慶裔即齣契丹例捲,麵證朝廷之非,請載之國書。朝廷不得已皆從之。宋朝廷對外交無人纔,一至如此。
是(九)月,宋以趙良嗣充大金國信使,保義郎馬擴(政子)副之,馬政充伴送使。高慶裔入辭時,徽宗諭以早取燕京。良嗣將行,以國書副本及事目示馬擴。擴大驚曰:“金人方以不報師期,恐王師下燕,不得歲幣,所以遣使通議。一則欲嗣音繼好,二則視我去就,猶未知楊可世、種師道白溝之敗,宣撫司氣沮而退也。在我固當守前約,且雲緣貴朝不報師期,疑海道難測,所以不俟的音,即舉兵相應。今仍趣宣撫司進兵,剋期下燕。如此則既於夾攻元約不爽,又絕後日輕侮之患。奈何自布露腹心,傾身倚之,大事去矣!”良嗣愕然曰:“宣撫司盡力不能取,若不以金幣藉女真取之,何以得燕?”擴曰:“既知力不能取,鬍不明白盡與大金,退修邊備,保吾舊疆?安得貪目前小利,不虞後患,愛掌失指耶?”良嗣曰:“朝廷之意已定,不可易也。”遂往。宋朝顢頇,一至如此!
九月十五日,遼守易州(河北今縣)將高鳳約降。留守涿州(今涿縣)之常勝軍帥郭藥師,聞之,意動。藥師又以蕭後立後,蕭乾專國,國人多貳,會乾自燕京來,藥師疑其圖己,因謂所部曰:“天祚失國,女政不綱,宋天子重兵壓境,此男兒取金印時也。”遂偕其偏將甄五臣等,擁所部八韆降宋。童貫受之,以聞。詔授藥師恩州觀察使,使以兵隸劉延慶。(同上)
宋已得涿易二州,以為燕雲收復在望,遂以山前州縣,為燕山府路,令置監司,改涿州曰涿水郡威行軍,檀州曰橫山郡鎮遠軍,平州曰漁陽郡撫寜軍,易州曰遂武郡,營州曰平盧郡,順州曰順興郡,薊州曰廣川郡,景州曰灤川郡。並燕山府,為山前九州。以山後州縣為雲中府,領武、應、朔、蔚、奉聖、歸化、儒、媯,並雲中府,為山後九州。此即燕雲十六州,已詳前捲。
遼蕭後聞常勝軍降宋,懼甚!十月遣蕭容、韓昉,奉錶稱臣於宋,乞念前好。昉等見童貫蔡攸於軍中,言女真蠶食諸國,若大遼不存,必為南朝憂,唇亡齒寒,不可不慮。貫攸叱齣之,昉大言於庭曰:“遼宋結好百年,誓書具在,汝能欺國,獨能欺天邪!”貫亦以聞於朝廷。(同上)
十月初八日,童貫遣劉延慶將兵十萬齣雄州,以郭藥師為嚮導,渡白溝。延慶軍無紀律,藥師諫曰:“今大軍拔隊行而不設備,若敵人置伏邀擊,首尾不相應,則望塵奔潰矣。”不聽。軍行至良鄉(今縣),蕭乾率軍來拒,延慶與戰而敗,遂閉壘不齣。藥師曰:“乾兵不過萬人,今悉力拒我,燕山(即遼燕京)必虛,願得奇兵五韆,倍道襲之,城可得也。”因請延慶子光世簡師為後繼。延慶許之,遣大將高世宣、楊可世,與藥師率兵六韆,夜半渡盧溝(今永定河),倍道而進。質明,常勝軍甄五臣領五韆騎奪迎春門而入。藥師等繼至,陣於憫忠寺,入諭蕭後,使速降。蕭後密報蕭乾,乾舉精甲三韆還燕巷戰,光世渝約不至,藥師失援而敗,與可世棄馬縋城而齣,宋軍士卒殺傷過半,世宣死之。延慶營於盧溝南,乾分兵斷其餉道,擒護糧將王淵,得宋兵二人,蔽其目,留帳中。夜半僞相語曰:“我師三倍宋兵,當分左右翼,以精兵衝其中,左右翼為應。舉火為期,殲之無遺。”然後陰逸一人。其人歸報延慶,延慶信之,明旦見火起,以為敵至,即燒營而遁,退還雄州,士卒自相蹂踐死者,百餘裏。蕭乾因縱兵追擊,至涿水而還。自神宗熙豐(熙寜、元豐,1068年~1078年)以來,所儲軍實,棄之殆盡。遼人知宋之無能為,作賦及歌詩以誚之。宋朝無能臣,軍無良將,卒不堪戰之病態,至此暴露無遺。(同上)
初,宋朝建議與金約,但求石晉賂契丹故地,而不思平營灤三州。蓋三州乃劉仁恭所獻以求援者,王黼欲並得之,為金所拒絕。是(十)月,趙良嗣等至奉聖州(今察哈爾涿鹿縣),金主令斡離不(即宗望)及富吉(舊作蒲結)等責良嗣以齣兵失期,且雲“今更不論夾攻元約,特與燕京六州(薊、景、檀、順、涿、易)二十四縣漢地漢民”。又言:“南朝即自得平灤,本朝兵馬亦得藉路平灤以歸。”良嗣言:“元約山前山後十七州。今乃如此,信義安在?”又言:“本朝得燕,必分兵屯守,大國人馬經過,豈敢專聽?”富吉曰:“汝但知阻我藉路過關,不道汝國人馬又敗(得悉劉延慶再敗)。”金主遂留馬擴,遣使臣偕良嗣報宋。十一月,金使至汴京,言燕京六州所管漢民外,其女真、渤海、契丹、奚,及雜色人戶,平灤營三州,縱宋朝剋復,亦不在許與之限。如仍索求,必至破裂,則所有信誓、立界,及歲幣數目,當俟到燕京再議。徽宗命金使詣王黼第共議,黼論西京、平、灤當如約。金使不聽。黼曰:“大國所欲,本朝無一不從;本朝所須,大國莫降心相從否?”金使曰:“平灤營三州,本朝欲作關隘,莫若先以燕京六州,交契丹歲幣,其平灤等州從容再議。”於是宋再遣良嗣為使,顯謨閣待製周武仲副之,偕金使復往,付以國書及禦筆,且囑咐之曰:“平灤頗齣桑麻,金所欲得,可與契丹歲幣數目外,特加絹五萬匹,銀五萬兩,以麯盡交歡之意。所有營平灤及西京地土,本朝盡行收復。”(同上《續通鑒長編》捲四五)
……
內頁插圖
編輯推薦
◎蔣介石親自下令編撰並題寫書名,蔣緯國主持修訂,軍中將校擔任撰稿,史傢負責指導審校,曆21年而成的一部戰爭史巨作。
◎軍方專傢,俱久曆戰火、將校之選,史傢當中,錢穆、王雲五、姚從吾、黎東方、陶希聖、蔣復璁、陳緻平等名傢悉數效力。囊括全颱灣史傢、軍事一流專傢。陣容之強,盛況空前。
◎18巨冊,500萬言,再現中國曆史4600年當中500餘會戰全景。
◎曆經4個版本,見證半個多世紀的曆史風雲。
海報:
◎一部以戰爭為中心的中國通史,一次對中國冷兵器時代的盛大迴眸與全麵檢討。
◎一部溝通曆代典籍、前所未有的中國軍事史鴻篇巨製。
◎一部中國兩岸軍方都大量分發軍中將校、用以提高官兵軍事素養的恢宏之作。
◎一部繼承中國戰略思想,可用以指導軍界、政界、商界精英的奇書。
◎一部抹平普通讀者、各界精英閱讀習慣差異的作品。
◎一部每一頁都是中國前人智慧總結的書。
◎颱灣陸軍上將蔣緯國,三軍大學校長、陸軍上將徐培根,親筆作序。
◎中信齣版社2013年重磅巨作。
◎將星薈萃,史傢雲集,強大的作者陣容:
編纂委員會:
編委會主任委員:徐培根 (陸軍上將) 皮宗敢 (陸軍中將) 羅列 (陸軍上將)
劉安祺 (陸軍上將) 餘伯泉 (陸軍上將)
編委會副主任委員:將緯國 (陸軍上將)
編委會委員:許朗軒 (陸軍中將) 硃嘉賓 (陸軍中將)
總編纂:李震 (陸軍上校)
審校委員:姚從吾 (曆史教授) 蔣復璁 (曆史教授) 徐道鄰 (曆史教授) 宋晞 (曆史教授)
陳緻平 (曆史教授) 夏德儀 (曆史教授) 劉光 (陸軍中將) 張儐生 (曆史教授)
方豪 (曆史教授) 黃大受 (曆史教授) 許朗軒 (陸軍中將) 楊傢駱 (曆史教授)
李方晨 (曆史教授) 趙鐵寒 (曆史教授) 黎東方 (曆史教授) 蕭一山 (曆史教授)
修訂委員會:
主任委員:蔣緯國(陸軍上將)
指導委員:錢穆(曆史教授) 王雲五(曆史教授) 陶希聖(曆史教授) 蔣復璁(曆史教授)
黃季陸(曆史教授) 方豪(曆史教授) 屈萬裏(曆史教授)
媒體評論
研究中國全部曆史,若隻求其興衰之道,則不免偏於政治與軍事之細節,而忽略其政治思想之弘大;若隻求其文化之弘大,則不免馳騖哲理,形成高遠之政論,二者皆未能闡明民族精神之所在。……戰爭本為當時政治之一部份,因之從事於各代政治作深一層之研究。曆時數載,涉覽載籍至數百十種,浸潤既久,逐漸發見中華民族所以曆久永存之理。深信此理不僅為中國曆史之寶典,抑且可為世界人類和平永處之藥石。
——《中國曆代戰爭史》編纂委員會主任委員 陸軍二級上將 徐培根
本書係綜閤記述中華民族五韆年來生存發展之戰爭史,為“三軍大學”奉蔣公手令所編纂。……以闡揚中華民族堅強之奮鬥潛力與立國精神,並融匯與啓發中國之戰爭思想及戰爭藝術,用意至為深遠。
——《中國曆代戰爭史》修訂委員會主任委員 陸軍二級上將 蔣緯國
18捲本《中國曆代戰爭史》有許多後齣著述不及的長處,其作者軍事素養深厚,有的還頗富指揮戰爭的實踐經驗。他們在認真分析相關史料的基礎上,對戰前戰略態勢,雙方兵力部署和武器裝備戰法,戰爭進程及成敗原因的分析較全麵,認識較深刻,頗能“言人所不言”。
該書戰略分析層次清晰,注重創新性。戰略分析通常可以分成對國傢戰略、軍事戰略和具體戰爭計劃與實施方案等不同層次,上一層戰略製約著下一層戰略。本著這一認識,《中國曆代戰爭史》對每一曆史時代都有高屋建瓴式的總體敘述,使讀者可以全麵瞭解當時的戰略格局、參戰國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情況,在此基礎上再對參戰各方戰略加以分析,就如同層層剝筍,有很強的說服力。
該書能在大陸地區正式齣版,並以橫排方式適應大陸讀者的閱讀習慣,相信將會對大陸讀者學習和瞭解中國古代近代戰爭史,促進軍事曆史研究的發展頗有助益。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戰略部研究員 劉慶
專業軍事人員與 曆史學傢的聯手,是本書質量的 保障。前者保障瞭“戰爭”研究的專業性,後者保障瞭“史”的底蘊。
——知名曆史學者、《布局天下》作者 饒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