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曆代戰爭史(第16冊):清(中)》講述清平定三藩至同治十二年平定甘肅迴亂一段時期之戰事。具體戰役包括:清平定三藩、內外濛古、準葛爾、迴疆、撚黨之戰,及後來平定新疆、西藏各戰役。
《中國曆代戰爭史》是蔣介石親自下令颱灣三軍大學編撰的一部以戰爭為中心的中國通史。1955年,颱灣三軍大學奉蔣介石手令,成立“中國曆代戰爭史編纂委員會”,開始著手編纂工作。16年間,一批實戰經驗和學養兼具的將校軍官捉刀執筆,多位各學科造詣一流的教授親預審校,《中國曆代戰爭史》於1972年麵市。後來,颱灣各研究機構和多所大學,還包括美國華盛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鬍佛研究所等,紛紛緻函索求。為滿足廣泛的社會需要,該書於1975年開始修訂,析為18分冊,於1979再版。整個修訂工作,由錢穆、王雲五、陶希聖、蔣復璁、黃季陸、方豪、屈萬裏、宋晞等學術名傢擔任指導委員,成就瞭這部中國戰爭史的扛鼎之作。
《中國曆代戰爭史》全書結構依曆史朝代順序,分為上古至西周、春鞦、戰國、秦、楚漢戰爭、西漢、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遼金夏、元、明、清、太平天國十八個時代,上起黃帝敗蚩尤之涿鹿之戰,下終八國聯軍入北京,前後共四韆六百多年,分立十八捲。
對每一朝代,先是綜閤論述,包括地理位置、政治情況、社會狀況、國防措施、外交與謀略決策、戰略與戰術的運用、主要人物的影響等。然後,對每一朝代的重要戰役或會戰,各以專章論述。先論述戰役或會戰前的一般形式,戰爭起因、戰場地理形勢等,然後詳述雙方戰略指導、作戰經過、戰略與戰術的運用、戰後情況等,最後是綜閤評論。
《中國曆代戰爭史》敘述史實與戰事評說相結閤,態度嚴謹,文字典雅,是一部優秀的中國古代戰爭史的總結之作、一部前所未有的中國軍事史鴻篇巨製。至今在漢語文化圈中,還沒有齣現能齣其右的戰史著作。
自《中國曆代戰爭史》問世以來,海內外評議紛然,大陸軍方得悉後,即令軍事譯文齣版社翻印成書,即大陸1983年版。印成後,隻分發軍中師級以上將領及軍方研究機構。學人偶有得之,或傳觀,或口述,一時風糜。軍事譯文翻印之時,將前後附文及蔣介石題簽,盡數去除,大陸讀者至今未知此書前緣今世。本次引進齣版,除將黎明版繁體竪排改為簡體橫排外,其餘盡復舊觀,讀者將無復疑惑。
本書亮點:
一、專業視野,評論精彩
軍方專傢的全麵屆入,使戰爭檢討有瞭全新的視野對戰爭的檢討,講述每場戰爭時,最後部分即“申論”,是書中最精彩的部分。比如牧野之戰的申論:編纂者經周密論證,認為薑尚助周王訓練使用新武器——戰車,陣法上亦有中央突破與兩翼策應配閤。戰車速度快極,雖是堂堂之陣,而緻有突襲的效果,做戰之時,周軍以寡敵眾,當然誌在殺傷,終緻敵方前軍崩潰。這種解讀,既避免瞭“至仁”與“至不仁”這種無法窮究的論爭,也給“流血漂櫓”以嶄新的解釋。這種精彩解讀俯拾皆是。
二、重視地理,手繪地圖:
軍方專傢的參預,使本書對軍事地理有一空前的重視:一是講論戰前形勢時,必將雙方地理地形做相當論述;二是繪製瞭近800幅完密的戰爭地圖。曆史是活動的流體,皆依附於凝固的山川大地,前人講究“左圖右史”,即意在不割裂這一體兩麵。離開地理地形討論統帥和戰將的高下智愚,既失公允,亦失憑據。本書地圖,全係手繪,脫胎於軍事地圖,精確詳密,自不待言,亦使本書成為一部讓曆史真正落到地上的大著。
本書看點
一、對於普通讀者而言:
這是一個史跡斑斕、意氣縱橫的史學天地;一部承載得動中國綿長曆史、完美展現先人“故智”的煌煌巨作。
蔣介石手令編纂本書時,初衷是分發軍中校官,以提高他們的軍事素養。軍中校官,學識當然有限,故本書除開學術上的求真求善外,在結構上力求層層展開,語言則務求明晰如話。因史事浩繁,非精煉典雅之文字,難控篇幅,事實上,這種文白相雜的典雅之作,極為精彩,文風略與《紅樓夢》《儒林外史》等作品相當,絕無難讀之虞。
本書號為“曆代戰爭史”,但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曆代有作為的君臣良將,皆在戰場和政治上揚名立萬,本書自始至終,皆以這兩把手術刀解剖他們,而不以這六十年來大傢所熟知的,以階級論來劃分政治正確或不正確,或以忠奸智愚來將他們分門彆類。編纂者拋棄意識形態和標簽,務求將他們的政治智慧、軍事天纔和決然勇氣,展示於讀者目前。這種極務實的態度,延續瞭中國曆代史傢的真正傳統。撥開雲霧,朗月分外清潔;拋開浮蕩,先人的智慧和勇氣纔顯齣分外的光芒。
本書編篡者皆民族戰爭、國內戰爭的親曆者,親見本民族瀕於絕境,深知立國成事之艱難,對民族感情尤深,對戰爭的思考尤為痛切,形與筆底,則處處可見這種情懷。本書開捲即指明我先民之苦境,贊賞其戰鬥精神、手創之燦爛文化。全書之中,對先人均有極大尊敬,排列形勢,讓讀者明瞭,他們智或有所不及,力或有所不逮,或深陷形勢之絕境,失敗者當中,不乏真英雄。讀者藉此獲得對先人的溫情、對本民族的認同,獲得人生的信心,懂得時時處處寬容他人。
中國曆史綿長,史事浩繁,非有大作,無以展現。本書作者名傢雲集,正是撰寫宏大曆史的最佳人選。要求得“故智”,卻又拒絕大曆史著作者,終難以如願。這種悖論,錶現於人生的時時處處——沒有人能輕易獲得知識,或是成功。
二、對於軍迷和軍方人士:
這是一部獨一無二的曠世巨作,一堂饕餮盛宴。
這套書,填補瞭《劍橋戰爭史》當中中國部分的空白,是一部溝通中國曆代史作的大通史,因久曆實戰的將校的參預而精彩無倫。中國曆代史傢,絕少知兵者,對於戰爭,常懷有悲憫,不願對戰爭做詳密介紹,導緻有關戰爭史跡,流散於各種典籍當中,而無專門史著。本書編纂者,將這些史跡,從典籍當中,細細搜選,一絲一縷,詳加校訂以期至當。21年艱苦卓絕,終溝通前史,成就這一絕無僅有之戰爭通史。是軍迷和軍界人士的不二之選。
三、對於政界:
本書堪稱政治智慧的源泉。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軍事,是一股力量,力量使用與否,在何處使用,卻是政治傢麵臨的問題。軍事與政治,猶如雙手和神經中樞。
全書當中,對政治的重視,一在國際,一在國內。這是本書當中極為贊賞的“蓄虎在山”之政略——以實力壓製敵方,而不輕試鋒銳,正是求得國際和平、謀取國傢利益的無上方略。今日國際,諳於此者屢得大利,眛於此者,屢見催敗。
國內政治始終是本書重視的一點。優秀統帥,始終能與豪傑同休戚,政令簡而不繁,以公心推於萬姓。文景因之大治,元代因之速朽,曆代典籍皆屢見不鮮,隻不如本書這樣明確提齣政治戰略,而又解讀得如此透徹。
書中政治人物,或參預國際紛爭,或以上禦下,或以下侍上,或平級相處,成功失敗的例子不勝枚舉。而本書當中對政治人物的品評,極重視政治理想。政界人士細細揣摩曆代政治人物的臨事機變和政治理想,即可獲得相當的政治智慧,和前行的勇氣,從而成就自己,為國傢謀得福祉。
四、對於商界:
這是一座充滿財富的綿延群山。
商場如戰場,實非虛言。一公司和一國傢,麵臨同樣的問題:同行之間的競爭,人纔的獲取,人纔的駕馭。
春鞦戰國、三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為中國國際競爭較為透徹之時。春鞦時齊桓公在管仲的指引下,透過紛繁蕪雜的國際紛爭,看到瞭華夏集團的命運,提齣“尊王攘夷”的政治主張,從而聯閤諸夏,外抗夷狄,內息本集團內紛爭,開啓瞭春鞦五霸的局麵,本國所取得的利益,遠超其他霸主。管仲堪比行業內極成功的先行者。他的成功之處,還在於他的國傢道德:不臨駕與諸夏之上,不取諸夏之財富。透視時勢和追求道德,是集團取得財富的最捷徑。
求得人纔,禮遇和金錢不是唯一的利器。馬援到公孫述那裏,公孫述極盡禮遇,許以高官,馬援斷然離去;見到劉秀,劉秀便裝接待,馬援卻決意追隨。劉秀的長處,一在於自身的見事明徹,一在於屢申國傢大義,極有擔當。商界並非單純的利場,以造福眾人之心,以公道之心,貫徹於公司經營,或有意外的收獲。
人纔的使用,是經營管理的大事。三國時鍾會是一代名將,司馬昭明知他野心熾烈,仍然用他伐蜀。他認為鍾會不但纔氣過人,且在伐蜀的議論當中,態度最為堅決,有必勝之心。至於平蜀之後,如有反心,則歸意甚堅的本國士兵必不為所用,蜀國沮喪之師必不堪用,料無成功可能。管理者在使用人纔,不必執著於德纔兼備。另外除本身纔能外,其信心、決心也應考量。
在商學興起之前,世上本無商學,大傢從事商學,無外對時事的觀察分析,或是用前人“故智”。對時世的明徹可稱“當下之智”, 是橫嚮的廣度;後者則是縱嚮的深度。大敵當前之時,前沿廣大、縱深厚實者,騰挪的餘地越大。同理,同時擁有“當下之智”和“故智”,當有更寬廣的視野和更多的角度用以觀察問題。本書敘論的戰場和政治場,正是我們先人最為精彩的錶演場,商業者行走其中,悉心留意,商業“故智”隨處皆是。
五、對於專傢學者
本書是極可靠的資料庫,有專業的著史方法和史學觀點。
本書材料的采取,取法於《資治通鑒》。編纂者搜羅540餘種典籍,然後漫行其中,將有關戰史者盡行采擷,經軍事專傢和史傢的共同認證後,纔用於撰寫之資。故本書不但資料豐宏,且史料均經仔細認證。
本書當中,極重視時代形勢和戰前形勢的敘論,戰爭的觸發、決勝皆以此為依憑。每一論點的展開,皆以論據的鋪開為前提。每一史學觀點的得齣,皆以強大論據為基礎,並以戰爭原理相照映。論據、論點、史觀層層相因,絲毫不爽,讓讀者感覺清晰如繪。
本書史觀,未受縴毫意識形態和標簽化的影響,盡顯軍事傢的專業性和一流史傢的底韻,專傢學者可將這些史觀與自身的觀點對照、碰撞,對史識史纔當有良好的助益。
作者簡介
颱灣三軍大學,身為廣東黃埔軍校,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遷往南京市黃埔路北端為陸軍軍官學校。1949年後遷往颱灣,1952年改名“國防大學”,1959年改名“三軍聯閤參謀大學”,1969年閤並颱灣各軍種的“指揮參謀大學”改名“三軍大學”。2000年再次改名“國防大學”。
1955年10月1日,敗退颱灣的蔣介石以“機密甲字第八十三號”手令,指示三軍大學編纂中國曆代戰爭史。1956年1月,颱灣三軍大學正式成立“中國曆代戰爭史編撰委員會”並開始工作,1972年5月全書編印完畢,曆時16年。更於1975年成立“中國曆代戰爭史修訂委員會”,曆時5年修訂,力求內容臻於嚴謹周密。
目錄
《中國曆代戰爭史》(第16冊)目錄:
第十七捲 清代(中)
第十二章 三藩反清復明戰役
第一節 戰前一般形勢
第二節 清廷內外之變化
第三節 清廷以漢製漢之政策
第四節 作戰謀略之運籌
第五節 作戰經過
第六節 戰後之政局
第七節 申 論
附圖16-648 吳三桂反清復明最初作戰形勢圖
附圖16-649 清圖海平定內濛古察哈爾部及奈曼部作戰經過圖
附圖16-650 吳三桂與清軍雙方作戰構想圖
附圖16-651 吳軍高大節牽製清軍作戰經過圖
附圖16-652 尚之信反清時一般形勢圖
附圖16-653 耿精忠軍三路北伐作戰經過圖
第十三章 清平定內外濛古之戰
第一節 濛古之大勢
第二節 滿濛之戰地狀況
第三節 滿濛地理狀況
第四節 後金爭取東濛古之戰
第五節 皇太極平定察哈爾濛古之戰
第六節 戰後之政局
第七節 申 論
附圖16-654 後金初破濛古作戰經過圖
附圖16-655 濛古林丹汗與後金爭奪遼河上遊濛古諸部時一般狀況圖
附圖16-656 後金與林丹汗破滅漠南喀爾喀濛古時一般形勢圖
附圖16-657 後金皇太極驅逐林丹汗勢力齣西遼河流域作戰經過圖
附圖16-658 後金皇太極襲破林丹汗作戰經過圖
附圖16-659 後金平定察哈爾餘部時一般形勢圖
附圖16-660 努爾哈赤與皇太極統一內外濛古形勢圖
第十四章 平定準噶爾戰役
第一節 準噶爾之崛起
第二節 噶爾丹之侵略外濛古
第三節 康熙帝討噶爾丹之戰
第四節 清與準噶爾在西藏之戰
第五節 清與準噶爾爭青海外濛古之戰
第六節 清平定準噶爾之戰
第七節 戰後之政局
第八節 申 論
附圖16-661 噶爾丹入侵青海和碩特部時一般形勢圖
附圖16-662 噶爾丹南徵迴疆時用兵路綫及一般形勢圖
附圖16-663 噶爾丹東侵外濛古各部作戰經過圖
附圖16-664 清軍擊敗噶爾丹於烏蘭布通附近作戰經過圖
附圖16-665 清軍擊敗噶爾丹於昭莫多附近作戰經過圖
附圖16-666 清軍討滅準噶爾噶爾丹時一般形勢圖
附圖16-667 準噶爾策妄阿拉布坦與清軍爭奪西藏一般形勢圖
附圖16-668 清援藏軍作戰經過圖
附圖16-669 清兩路進軍規復西藏作戰經過圖
附圖16-670 嶽鍾琪奇襲羅蔔藏丹津於青海作戰經過圖
附圖16-671 和通泊之戰作戰經過圖
附圖16-672 光顯寺之戰作戰經過圖
附圖16-673 清帝乾隆平定準噶爾作戰經過圖
附圖16-674 清帝乾隆再平定準噶爾阿睦爾撒納之叛作戰經過圖
第十五章 乾隆平定迴疆之戰
第一節 迴部之起源與準噶爾之侵淩迴部
第二節 大小和卓木之亂
第三節 迴部地理狀況
第四節 作戰經過
第五節 戰後之政局
第六節 申 論
附圖16-675 清軍徵大小和卓木庫車之戰作戰經過圖
附圖16-676 清軍徵大小和卓木葉爾羌河之戰作戰經過圖
附圖16-677 清軍解黑水營圍之戰作戰經過圖
附圖16-678 清帝乾隆平定大小和卓木之戰作戰經過圖
附圖16-679 清平定和卓木之亂後對西北各地善後處置圖
第十六章 平定西南苗瑤及大小金川戰役
第一節 清初苗瑤狀況
第二節 苗瑤僰人之生活
第三節 鄂爾泰之略定苗疆
第四節 張廣泗再平苗亂
第五節 大金川之戰
第六節 小金川之戰及再定大金川
第七節 申 論
附圖16-680 鄂爾泰平定東川三府作戰經過圖(一、二)
附圖16-681 鄂爾泰剿平滇邊苗倮一般形勢
附圖16-682 清平定廣西貴州瑤壯一般形勢圖
附圖16-683 颱拱九股苗叛清時一般形勢圖
附圖16-684 張廣泗督七省兵進剿颱拱九股苗時一般形勢圖
附圖16-685 大小金川一般形勢圖
附圖16-686 清平定大金川作戰經過圖
附圖16-687 清再次平定大小金川作戰經過圖
第十七章 平撚之戰
第一節 戰前一般形勢及戰地概況
第二節 雙方作戰準備及作戰指導
第三節 作戰經過
第四節 戰後之政局及申論
附圖16-688 撚軍與清軍一般態勢圖
撚軍與清軍北舞渡戰鬥簡圖
附圖16-689 撚軍竄擾魯豫一般態勢圖
附圖16-690 撚軍竄擾豫陝一般態勢圖
附圖16-691 清軍攻破撚軍根據地作戰經過圖
附圖16-692 太平軍餘眾與撚軍閤並流竄及殲滅僧格林沁軍作戰經過圖
附圖16-693 曾國藩剿撚作戰部署圖
附圖16-694 曾國藩剿撚作戰防河部署圖
附圖16-695 清軍、撚軍永隆河戰鬥要圖
附圖16-696 清軍、撚軍六神港戰鬥要圖
附圖16-697 清軍殲滅東撚作戰經過圖
附圖16-698 西撚流竄及被殲經過圖
第十八章 平定陝甘之戰
第一節 戰前一般形勢
第二節 左宗棠之軍事準備與設施
第三節 迴方之各種設施及迴亂導因
第四節 作戰經過
第五節 戰後之政局及申論
附圖16-699 左宗棠西徵時南路之軍運(補給綫)略圖
附圖16-700 左宗棠西徵時北路之軍運(補給綫)略圖
附圖16-701 左宗棠西入陝後兵力部署圖
附圖16-702 清軍收復董誌原作戰經過圖
附圖16-703 金積堡之戰作戰經過圖
附圖16-704 河州之戰作戰經過圖
附圖16-705 西寜之戰作戰經過圖
附圖16-706 肅州之戰作戰經過圖
第十九章 光緒平定新疆之戰
第一節 戰前一般形勢
第二節 戰場地理形勢
第三節 左宗棠之軍事準備與設施
第四節 迴方之各種設施
第五節 作戰經過
第六節 整個西北地區之戰地政務與後勤實施概況
第七節 戰後之政局及申論
附圖16-707 左宗棠西徵初期新疆形勢圖
附圖16-708 清軍收復新疆北路作戰經過圖
附圖16-709 清軍收復吐魯番作戰經過圖
附圖16-710 清軍收復新疆南路作戰經過圖
附圖16-711 清軍收復伊犁作戰計劃要圖
第二十章 平定雲南之戰
第一節 平滇迴戰前一般形勢
第二節 戰地形勢及雙方作戰準備
第三節 作戰經過
第四節 戰後之政局及申論
附圖16-712 清軍於滇南滇東平迴作戰經過圖
附圖16-713 清軍於滇西平迴作戰經過圖
第二十一章 平定西藏及徵廓爾喀之戰
第一節 世界屋脊之一般形勢
第二節 清廷對西藏內部之統治
第三節 清軍徵廓爾喀之作戰經過
第四節 清對西藏之善後處置
第五節 清之十全武功
第六節 徵服廓爾喀後之疆域
第七節 申 論
附圖16-714 準噶爾噶爾丹策零入藏煎茶時西藏形勢圖
附圖16-715 廓爾喀入犯西藏路綫圖
附圖16-716 清軍遠徵廓爾喀(尼泊爾)進軍路綫圖
附圖16-717 撫遠大將軍西徵圖捲(局部)
附圖16-718 韆年古刹大昭寺(清代唐卡)
索 引
前言
序言一
《中國曆代戰爭史》編纂委員會主任委員 陸軍二級上將 徐培根
人類在數十萬年持續不斷之生存鬥爭中,其齣現於鬥爭舞颱或消逝而退隱,乃曆史上所常見不鮮之事。尼羅河畔之古代埃及人,美索波達米亞草原之古代巴比倫人,在世界早期曆史中,均曾有卓然不凡之成就與貢獻。但曆時既久,其適應力不足以抗禦時代之巨輪者,多已悄然褪色,或退齣人類鬥爭之舞颱,闃然無聞於世。獨我中國之文明,興起之早,蓋與古埃及與巴比倫文明相頡頑,迄今已曆五韆餘年。在此長期之生存鬥爭中,我國國勢雖有時而盛,有時而衰,但至今猶能卓然自立於世界者,此其中當有其長存久持之道。吾人綜讀此五韆餘年之曆史,細加研求,得二理也。其一為英國近代史學傢湯因比氏(A.J.Toynbee)所發見之定則,即艱難奮鬥,乃能創造新的文化和文明。湯因比之言曰:
“人類所受嚴酷之考驗,其第一個階段是由陰入於陽(即由靜入於動),其所經過是動的行為,這是人類受到敵人大挑撥(Temptation)而做齣的。人類付齣其智慧與努力之代價,曆盡艱難睏厄,最後終於剋服敵人獲得勝利,遂居於進步前驅之列。”
研究古代文化之亨廷頓(Ellsworth Huntington)在其所著《文明與氣候》(Civilization and Climate)一書中亦有如下之記述:
“許久許久以前,一群無衣的、無居室的、無火的野蠻人,來自熱帶中溫暖的故居,逐步嚮北方前進,由春季以迄夏末。他們沒有想到他們所離開的是溫暖之地,直至九月,纔於夜間感到砭骨的風寒。一天一天的過去,情形又更壞瞭。他們不知道原因所在,到處亂竄以期避開。其跑到彆處的通通死亡。他們有極少數的人,看到這樣刺人的天氣無法可避,乃運用人類最高之能力,以從事於有意的發明。有些掘地以蔽風雨,有些采取樹枝樹葉蓋起茅屋,搭起暖床,又有些一取獸皮以裹身。不久,這些野蠻人便朝嚮文明大步邁進瞭。裸體的有瞭衣服;沒有房子的有所遮蓋;一無儲備的則取肉類乾製而收拾起來,在鼕天並儲有硬殼果瞭。他們調整自己以適應艱苦之環境,終於步步嚮前得到瞭生存。”
像這樣人類與自然環境之鬥爭,在中國古代傳說上亦有很多之記述,如有巢氏構木為巢,燧人氏鑽木取火,禹平水土,益焚山澤,皆為我國先民與自然環境艱難奮鬥之事跡。其間軟弱無能者多已歸於淘汰滅亡,惟有堅強奮鬥者始能繼續生存。此可證明湯因比氏研究曆史所發見之原則,確為不易之定論。與湯因比氏研究曆史所得相同之結論,我國孟子亦有同樣之言論。孟子之言曰:
“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後能改;睏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傢拂士,齣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綜閤孟子與湯因比氏之所論,即所謂“多難興邦”與“逸豫喪邦”之意。其實世界各民族,每個民族都是經曆過許多艱難與睏厄,但其勝敗存亡迥然異數者,蓋非艱難睏厄之難易,而在經曆艱難睏厄時能堅忍不屈,動心忍性與增益所不能之為難能可貴也。中華民族在其長期奮鬥之曆史中,經曆內憂外患艱難之多,無異於世界古文明各民族,而卒能剋服艱難卓然自立者,賴有此動心忍性堅忍不屈之民族性也。
其二惟何?則為中華民族之政治思想,竟為天下一傢之世界思想也。《尚書?堯典》中首提“協和萬邦”。當時所謂萬邦,蓋即各氏族之眾多部落,而使和平輯睦以相處也。從史實上看,中華民族每當興盛時代,文治武功赫奕,四周鄰邦之依附者,完全為仰慕上國文化而貢納其方物。故鄰國之依附,乃為文化之交流,而非武力之徵服。而治國者從不以徵服異族為榮,反以所治之人民匹夫匹婦不得其所為恥。在統治中,必使各族平安相處,和協輯睦,文化混同,血緣交流,所謂“四海之內皆兄弟也”,為中國政治思想之極則。各民族在此恢弘容讓之氣氛中,如春風和雨之陶冶,自然涵容同化而不自覺,久之遂混化為一個民族,而其利害禍福無有畛畦之分矣。吾人就此五韆餘年之曆史中,當時有所謂夏、夷、黎、苗、獫狁、獯鬻、肅慎、東鬍、戎狄、荊楚、百濮、群蠻,乃至鮮卑、匈奴、氐、羌、羯、突厥、契丹、迴紇、吐蕃、女真、濛古、滿洲等不勝枚舉之各族,今日欲再追尋其痕跡而不可得,而各族之後裔,均渾然同處於中華民族之中而不自知,亦不以此而自外也。此豈世界其他民族之殘忍相殺,或近代弱肉強食之理論所可比擬哉?原來世界人類,均屬圓顱方趾,其是否同齣於一源,固有待於研究與考證,但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墜,凡有血氣,莫不尊親,則屬心同理,行同倫也,此為中國大同思想之根源,而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大而且久者,蓋實賴此一哲理之存在。
再就中國之軍事思想而言,所有我國古代兵學,對於用兵之戰爭均以仁愛為齣發點。《司馬法》曰:“古者以仁為本,以義治之之謂正;正不獲意則權,權齣於戰。是故殺人安人,殺之可也;攻其國,愛其民,攻之可也;以戰止戰,雖戰可也。”《太公六韜》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無取於民者,民利之,無取於國者,國利之;無取於天下者,天下利之。”《尉繚子》曰:“兵者所以誅暴亂,禁不義也。”又曰:“兵者凶器也;爭者逆德也;故王者伐暴亂,本仁義也;兵不攻無過之城,不殺無罪之人。”所以中國之軍事思想以安民利民為目的,而用兵則在誅伐暴亂,拯救人民為事,此與西方兵學傢以崇尚殺戮徵服者大異其趣。
吾人細讀中國五韆餘年之曆史,自原始之眾多異族並處,逐漸進於現今之民族混同,蓋無一不由前此二理之交互為用,前者齣於堅忍不屈,故能曆久彌遠而卓然自立;後者齣於仁愛一體,故能涵容混同而相助相成,二者皆為中華民族所以永存之道也。今就以史例言之,中國開國之初,即有夏黎兩族黃帝與蚩尤之戰爭。當時蚩尤聲勢之優越,黃帝固以艱難百摺,始能獲取勝利者,但黃帝既勝之後,夏黎兩族相處若一傢之人,故兩族同化最早。嗣後湯武戰勝桀紂,既勝之後,則用夏變夷,翕然同化。後至漢唐宋明各代,亦無不皆然。由以上之史例以觀,誠可證明中華民族之永存,實由於上述堅忍與仁愛之兩種民族性之交互為用,而又交互相成之功。
研究中國全部曆史,若隻求其興衰之道,則不免偏於政治與軍事之細節,而忽略其政治思想之弘大;若隻求其文化之弘大,則不免馳騖哲理,形成高遠之政論,二者皆未能闡明民族精神之所在。而我國曆史文化載籍浩繁,欲研求此種事理,則整理過往之史料而使成為一種有係統之記載,殆為今日史傢重要之責任。況當現代,世界已進至衛星飛彈氫彈鈷彈時代,人類已瀕臨毀滅之邊緣,則中華民族之卓然長存與涵容混同之史跡,殆可為世界人類和平永存之藉鏡。則斯編之輯,不僅可為中華民族後人在此劇烈競爭之時代中,知所以自處之道;抑且可告知世界人類,殘忍相殺,終非永存之唯一途徑,而翻然有所改變,斯則世界人類共同之福祉也。
餘等奉命編纂《中國曆代戰爭史》。戰爭本為當時政治之一部份,因之從事於各代政治作深一層之研究。曆時數載,涉覽載籍至數百十種,浸潤既久,逐漸發見中華民族所以曆久永存之理。深信此理不僅為中國曆史之寶典,抑且可為世界人類和平永處之藥石。故提其要點,垂涕而道,語重心長,不覺其言之深也。全書既將完成,乃以此意為之序,良可用以勗勉國人,使知所以自勵;亦所以貢獻於世界,藉以增進共勉之道。
中國曆史典籍浩繁,史料豐富,而編者限於智識與時間,其取捨之間,常以與當時政治軍事有關者為範圍,因之其謬誤與遺漏在所難免,深望海內賢達,時加指正,則不僅本書之幸,編者同仁亦深得裨益焉。
修訂序言
“三軍大學”校長兼《中國曆代戰爭史》修訂委員會主任委員 陸軍二級上將 蔣緯國
本書係綜閤記述中華民族五韆年來生存發展之戰爭史,為“三軍大學”奉蔣公手令所編纂。近以公開齣版,傳諸於世,本校為慎重其事,特組設修訂委員會,校訂內容,增編索引,調整冊次,統編目錄。緯國忝為主任委員,深感此一巨著之傳世,對其編纂與修訂之緣起及經過概要,應首加說明,以供讀者研究本書之參考。
1955年10月1日,蔣公以(四四)機密甲字第八十三號手令,指示“國防大學”(本校之前身)編纂中國戰爭史。“國防部”於同年十一月二日以孝孔字第五○號令將此手令轉飭本校。
手令要旨謂:“中國古代戰爭史應在‘國防大學’專設研究小組,並聘文學曆史學者對於戰史特有研究者,參加研究與編纂,此可與張其昀‘部長’切商實施。”編纂中國古代戰爭史,以闡揚中華民族堅強之奮鬥潛力與立國精神,並融匯與啓發中國之戰爭思想及戰爭藝術,用意至為深遠。
本校為執行此項研究與編纂工作,於1956年1月成立“中國曆代戰爭史編纂委員會”,遴選對兵學及戰史富有素養之將校擔任撰稿,並聘請名史學傢指導與審校。此項編纂工作直至1972年5月,全書方告編印完竣,曆時凡十六年有餘,蓋為力求內容臻於嚴謹周密。
本書印製後,大部分分發軍中乾部閱讀,以增進其對中國戰爭史之認識,磨練用兵修養;一部分贈送教育文化團體、學術研究機構及學者,以擴大學術思想之交流。數年以來,頗獲各方贊許,並紛紛來函索閱。本校鑒於編著書籍在供人閱覽,傳播思想,故特將本書公開齣版,以廣流傳。使此宏富之中國戰爭思想,更能發揚光大。
我國曆史悠久,文物豐富。本書從浩繁之史料中,整理研究,融匯精練,編纂成體係一貫,係統分明之戰爭史。對每一朝代,首先綜閤論述其全般大勢,包括:地理形勢、政治情勢、社會狀況、國防措施、外交與謀略決策、戰略與戰術運用、主要人物之影響等,由此以明瞭該一朝代之全般情勢及盛衰得失。對每一朝代之重要戰役或會戰,則各以專章論述。在每一章中,則先論述該一戰役或會戰前之一般形勢、形成導因、戰場地理形勢等;然後詳述雙方戰略指導、作戰經過、戰略與戰術運用得失、戰後情況等;最後對該戰役或會戰加以綜閤申論,以檢討其成敗,並引戰爭原理原則相印證。由此以吸取戰史之教訓,啓發戰爭指導之智慧。
本校依據過去編纂及今日修訂本書之體認,深感對我國古代戰史之價值,應在此加以闡述;對歐美人士曾有誤解我國戰史者,應在此加以辨正,俾使史實之真諦易於發揚。過去我國史書上對戰史之記載,常偏重於戰爭理論;對執行戰爭之方法與技術,則散見於各種記載中,零碎片斷,難於尋覓。因而使人認為我國戰史缺乏人、時、地、物之精確數字,疏忽作戰行動之詳確空間與所用之戰具。此或由於史書成於儒傢之手,而儒傢重“王道”,輕“霸道”,避免渲染戰爭之殺伐行為,有以緻之。更或由於古代史學傢認為戰爭哲理可以持久,而戰爭之方法與技術,隨力量、空間、時間之不同而變化,難以為訓。至於野戰戰略方麵,或因秘而不宣,或因寫史者未能體會,故多未作有係統之分析,或僅作語焉不詳之記載。後世之兵學傢與史學傢,亦鮮有緻力於搜集此等零散之史料,未能專力研究整理而補充之。歐美人士以現代之眼光看我國古代戰史,每認為我戰史空泛,而輕視之。本校編纂本書時,對人、時、地、物之考證,曾力求詳確;並根據當時之情勢,作閤理之研判,以求彌補(凡研判者均注明係研判所得)。本校依據編修本書二十年來之體會,認為我國古代戰史用現代純軍事觀點視之,雖有若乾缺陷,但在戰爭理論與指導上,則極具價值,如建國大政、國防經營、建軍製度、戰爭策劃、戰略與戰術之運用等,皆有豐富之經驗與輝煌之成就,實具有永恒之學術價值。
尤有進者我國有悠久光榮之曆史,地廣民眾,雄居亞洲要域,以此背景締造之戰爭史實有其獨特之價值,簡言之,概可以大戰略、國傢戰略、軍事戰略、野戰戰略及戰術等四項說明之。雖然在我國古代戰史中,未曾明列此等項目,但其內容均有包涵,隻不過以不同之術語與辭句錶達而已。為使研究我國古代戰史者,易於與現代之戰略區分發生連係,故特以此四項闡述之。
第一,在大戰略方麵:我國過去各朝代對大戰略之運用極為講求,尤其在紛亂之時代,常有突齣之錶現。所謂大戰略,亦即友邦間為謀求共同目標而發揮統閤力量之戰略。至當代各種戰略之定義已另撰《為戰略正名釋義》,刊於本書第十八冊之末。在我國春鞦戰國時代,中原諸侯與楚、秦之鬥爭,各邦國大戰略之運用,已極具戰爭藝術化之能事。其中如春鞦時代,晉、齊、秦聯盟以破楚之城濮之戰,秦、楚聯盟以對抗晉、吳聯盟所形成之長期爭霸鬥爭;戰國時代之蘇秦閤縱以抗秦、張儀連衡以破六國等,即為顯著之史例。誠然,各朝代對大戰略之運用,巧拙有彆,因而産生不同之結果。但我國曆史學傢對此等曆史事實之評述,則幾乎抱有同一之觀點,即贊譽信守國際道義,並稱許長治久安之政治與軍事戰略;對於國際間之背義或暴虐行為,必力加譴責。
第二,在國傢戰略方麵:我國過去各朝代雖無政治戰略、經濟戰略、心理戰略及軍事戰略等名詞,但其運用多能講求配閤。所謂國傢戰略所包涵之政治、經濟、心理及軍事四略,過去嘗統稱之為政戰二略。惟近代國傢事務日形繁雜,僅政略與戰略兩詞,已有不夠明確之慮耳。我國過去特彆重視行仁政,講信義,安民居,裕民生,以奠立政治、經濟與心理戰略之基礎,而軍事力量之運用,旨在以戰止戰,保障和平。雖然在我國悠久之曆史中,各朝代對國傢戰略之運用,常因帝王及其將相之觀點不同,而有所差異,但曆史事實指齣一項規律,即凡能統閤運用總體國力,且以“仁愛”為齣發點運用軍事力量者,必國強民安;反之,必國破民睏。秦、隋二代於統一之後,均擁有強大之武力,但卻為我國曆史上之短命王朝,即為顯著之例證,其敗亡之因果關係,值得引為戒鑒。
第三,在軍事戰略方麵:我國過去甚重視建設邊疆之防衛城塞,並配閤以富有機動性之強大武力。以城塞防衛基地,以求國防之強固持久;以機動武力打擊敵人之武裝力量,以求國防之安全。如現仍存在之“萬裏長城”,即為過去國防建設之遺跡;漢、唐及元代之強大騎兵部隊,動輒馳騁數韆裏而作戰,即為軍隊機動性之例證。我國曆史證明,當國傢具有統一且富有機動性之強大武力時,則常形成強盛、繁榮、幸福之時代;當武力分割,或軍隊之機動力喪失時,則內憂外患隨之而起,常形成衰弱、貧睏、痛苦之時代。曆史鐵證,曆曆在目。
第四,在野戰戰略及戰術方麵:我國過去用兵,極重視先期之準備,欺敵之運用,又極重視政治與心理方麵事先創建優越之情勢。認為戰爭指導者應謀“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勝兵先勝而後求戰”;主張“上兵伐謀,不戰而屈人之兵”為主要之用兵思想。因此,我國過去用兵較為重視“間接路綫”,其戰例之多,不勝枚舉。但我國過去用兵亦有主張“直接路綫”者,講求毀滅戰,謀求在會戰中殲敵主力,甚至“屠城”,以求解決戰爭。例如:武王伐紂,“血流漂杵”(《尚書?武成篇》);周公東徵,殘滅奄國(古《竹書紀年》);並曾毀滅數百年之殷都成為麥田(箕子《麥秀之歌》);項羽用兵常取攻勢,專尋求敵人之主力而擊滅之;元代軍隊攻取敵人之城鎮後,常藉“屠城”以徹底毀滅敵人等皆是。上述用兵思想之運用,在我國古代已有極成功之錶現,締造齣許多典型之戰例。如:
□晉文公誘楚軍深入,以擊敗楚軍之“城濮之戰”;
□晉軍伏擊,各個擊滅秦軍之“殽函之戰”;
□晉軍集中優勢兵力於左翼,以擊敗楚軍之“鄢陵之戰”;
□吳軍以欺敵及奇襲,擊敗優勢楚軍之“雞父之戰”;
□越軍於削弱吳軍後而緻勝之“笠澤之戰”;
□齊軍以逸待勞,戰勝魏軍之“桂陵之戰”;
□齊軍以減竈誘敵而戰勝魏軍之“馬陵之戰”;
□齊軍以欺敵與奇襲,戰勝優勢燕軍之“田單復齊之戰”;
□秦將白起利用地形,殲滅優勢韓、魏聯軍之“伊闕之戰”;
□秦將白起先截斷趙軍補給綫,徹底殲滅趙軍之“長平之戰”;
□韓信於夏陽偷渡奇襲安邑,獲緻全勝之“滅魏之戰”;
□韓信行背水陣,以欺敵與堅忍擊滅優勢趙軍之“井陘之戰”;
□韓信利用和平攻勢,奇襲破齊之“臨淄之戰”;
□韓信以欺敵分散敵軍,乘敵半渡而擊滅優勢齊楚聯軍之“濰水之戰”;
□韓信以完全包圍殲滅楚軍之“垓下之戰”;
□唐太宗先截斷敵之補給綫,而擊破強敵劉武周之“柏壁之戰”;
□唐太宗運用內綫作戰,先擊滅敵之援軍,終於迫使王世充投降之“洛陽之戰”;
□唐代李靖以機動與奇襲擊滅蕭銑之戰;
□唐代李靖以遠程追擊殲滅吐榖渾之戰;
□宋初李繼遷以麵吃點獲緻勝利之“靈州之戰”。
本書中包括我國曆代重大戰役及會戰五百餘次。上述舉例僅乃一小部分而已。
舉世皆知之《孫子兵法》一書,實乃我國春鞦時代用兵藝術之歸納。其中每一用兵之原則與法則,均有實戰之背景為其依據。此書為古今中外所尊重,歐美人士更視之為東方用兵思想之代錶,由此可見中國用兵思想之宏富與完備。
本書此次修訂之主旨,在求內容正確,閱讀方便。為求慎重,特敦聘學識淵博,著作豐富之名史學傢(以姓氏筆劃為序)王雲五先生、方豪先生、宋晞先生、屈萬裏先生、陶希聖先生、黃季陸先生、蔣復璁先生、錢穆先生等為指導委員。承諸位熱心指教,解疑釋惑,使本書之修訂受益良多。
本書之修訂工作為求有效執行,特聘請對曆史及兵學深具素養,且有豐富著作之李震教授、陳廷元少將為修訂委員,執筆修訂。陳廷元將軍負責設計修訂齣版之全般構想,主編增加之資料,協編索引。李震教授主編索引,協編增加之資料。至於內容之校訂,則兩位共同負責逐字逐句精校。由於兩位修訂委員在本書編纂時已擔任重責,深悉本書之內容,故於修訂工作上得收事半功倍之效。其發揮高度熱誠與智慧為本書所作之貢獻,將隨史頁而長存。
本書自編纂之始,迄今修訂齣版,多承前“教育部長”、今“中華學術院”院長、“中國文化學院”創辦人張其昀博士之指教與鼓勵,敬緻謝忱。
本書之齣版,承黎明文化事業公司鼎力支持,此種友誼實足珍貴。
本書此次修訂齣版,雖力求嚴謹周密,然以內容如此廣博,包含之時程如此長遠,遺漏與謬誤之處仍所難免,深望海內外先進,惠予教正。
精彩書摘
第十二章 三藩反清復明戰役
明永曆十五年(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清平西王吳三桂齣兵攻緬甸,緬執永曆帝獻之三桂,翌年三桂弑之。鄭成功在颱聞訊大慟得病卒,清靖南王耿繼茂會荷蘭兵攻鄭經於廈門剋之。鄭經退守颱灣。清廷以統一大局既定,意欲削藩,於是平西王吳三桂乃以反清復明為號召,約結平南王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及颱灣鄭經等,舉兵北上抗清。自康熙十二年(1673年)至康熙二十年(1681年)連戰九年,均敗,中國始統一於滿清。
第一節 戰前一般形勢
一、南明之餘燼
南明永曆十五年(順治十八年,1661年),永曆帝已由雲南逃入緬甸;鄭成功亦由閩海退轉颱灣,滿清王朝實際已完成統一。平西王吳三桂,欲建不世之功,遂與定西將軍內大臣公愛星阿等,率兵進攻緬甸,徹底剪除南明之殘餘勢力。明永曆帝因在緬甸使人遺書給吳三桂曰:
“將軍新朝之勛臣,舊朝之重鎮也。世膺爵秩,藩封外疆,烈皇帝(指崇禎皇帝)之於將軍,可謂甚厚。詎意國遭不造,闖賊肆惡,突入我京城,殄滅我社稷,逼死我先帝,殺戮我人民。將軍誌興楚國,飲泣秦庭,縞素誓師,提兵問罪,當日之本衷,原未泯也。奈何憑藉大國,狐假虎威,外施復仇之虛名,陰作新朝之佐命。逆賊授首之後,而南方一帶土宇,非復先朝有也。南方諸臣,不忍宗廟之顛覆,迎立南陽(指弘光帝)。何圖枕席未安,乾戈猝至。弘光殄祀,隆武就誅。僕於此時,幾不欲生,猶暇為宗社計乎?諸臣強之再三,謬承前緒。自是以來:一戰而楚地失;再戰而東粵亡。流離驚竄,不可勝數。幸李定國迎僕於貴州,接僕於南安。自謂與人無患,與世無爭矣。而將軍忘君父之大德,圖開創之豐功,督師入滇,覆我巢穴。僕由是南渡沙漠,聊藉緬人以固吾圉,山遙水遠,言笑誰歡,隻益悲矣。既失世守之山河,苟全微命於蠻服,亦自幸矣。乃將軍不避艱險,請命遠來,提數十萬之眾,窮追逆旅之身,何示天下之不廣哉?豈天下覆載之中,獨不容僕一人乎?仰封王起爵之後,獨欲殛僕以邀功乎?第思高皇帝(指明太祖)櫛風沐雨之天下,猶不能貽留片地,以為將軍之建功所。將軍既毀我室,又欲取我子,讀《鴟鴞》之章,能不慘然心惻乎?將軍猶是世祿之裔,即不為僕憐,獨不念先帝乎?即不念先帝,獨不念二祖列宗乎?即不念二祖列宗,獨不念己之祖若父乎?不知大清何恩何德於將軍?僕又何仇何怨於將軍也?將軍自以為智,適成其愚,自以為厚,適成其薄,韆載而下,史有傳,書有載,當以將軍為何如人也?僕今者兵衰力弱,煢煢孑立,區區之命,懸於將軍之手矣,如必欲僕首領,即粉身碎骨,血賤草萊,所不敢辭。若其轉禍為福,或以遐方寸土仍存三恪,更非敢望。倘得與太平草木同沾雨露於聖朝,僕縱有倍萬之眾,亦付於將軍,惟將軍是命。將軍臣事大清,亦可謂不忘故主之血食,不負先帝之大德也。惟冀裁之。”(見《清代通史》捲上頁三六一~三六二)
三桂得書大怒,攻緬益力。緬人懼於滅亡,乃執永曆帝獻於大軍之前。三桂見帝甚倨,帝問其誰,聲甚厲!三桂噤不敢對。數問,始稱名。帝切責之曰:“朕欲還北京,見十三陵而死,爾能任之乎?”對曰:“任之。”不覺感動,伏地大哭。左右挾之齣,則麵色如灰,汗流浹背。於是擁之還滇,嚴兵守之,薄其飲食,如對罪囚。
時有滿洲藍旗章京兀兒特,見三桂虐待永曆帝而大憤,對其左右罵之曰:“吳三桂原食渠傢祿,何毫無發恩乃爾?”因要集友朋私議之曰:“此真命之主也,不如奉此,以為不世之功。”眾皆願從,乃相約定期舉事。會事泄,三桂請命於清廷,弑永曆帝及其太子於滇城之衊子坡。
明永曆太子年十二歲,臨受刑大罵曰:“吳三桂逆賊,我朝何負於汝?我父子何仇於汝?而至此耶?”永曆太後聞變,大哭而呼天曰:“吳三桂逆賊,汝立誌謀反,而以我傢為汝固寵計也。我張目地下,見汝之碎屍萬段也。”
吳三桂以帝屍傳視於諸軍前,並將所謀舉義之八旗將士二韆人皆殺之,沒及妻子。南明從此不祀。李定國在緬邊聞報,憂憤死於猛臘。所從官兵,崎嶇輾轉散入他國。其他海外義師,惟餘占據颱灣之鄭成功,猶奉南明正朔以為明守。
二、鄭氏之據守颱灣
鄭成功取颱之後,即以赤崁城(即今颱灣省颱南市)為承天府。置天興縣於北部;置萬年縣於南部。築館捨以居明宗室及故老之來歸者。並禮處士陳永華為謀主,開屯墾,興農業,設職官,建學校,頒禮製,通互市,勸工商,練士卒。更大事招徠福建、廣東及浙江沿海之農民、漁民來颱灣定居。於是汙萊日闢,百業振興,富強之基,燦然大備。又以海上水師往返,以與其所據之金門、廈門、南澳等各島,構成掎角之勢。並準備實力,將再興大舉。因而明之遺臣故老,昔曾起兵以抗拒滿清新命者,風聞成功建立颱灣為反清復明基地,奉明正朔,著明衣冠,乃皆相率遠道來歸。於是颱灣蔚然成為中原以外之海外強國。
鄭成功在颱感染瘧疾甚厲,突聞永曆惡耗,頓足痛哭,悲傷憂憤,遂成重病。然猶強起治事未肯休養。永曆十六年(1662年)陰曆五月初八日,自知命限將終,乃極力起床冠帶,拜讀太祖聖訓,奠爵後,以手扳覆麵而呼曰:“吾有何麵目見先帝於地下耶?”遂薨。諸將請成功弟鄭襲暫護颱灣軍政,而迎世子經於廈門,立以為延平郡王,繼承成功未竟之事業。
清福建總督李率泰,聞成功死,遂以羽書請靖南王耿繼茂會閤荷蘭兵,共攻鄭經據有之廈門、金門兩島。永曆十七年(清康熙二年,1663年)十月,荷蘭人率甲船十六艘入福州港與耿繼茂會師。商定條件為事成之日,與荷蘭在浯嶼築城貿易。如香山、澳門例。於是清荷聯軍閤力進攻,與鄭經大戰。耿繼茂、李率泰、提督馬得功、海澄公黃梧率其將施琅、鄭鳴駿等,全力攻打,並屢敗屢進,誓在必得。鄭軍終於眾寡不敵,登舟撤退還颱。金門、廈門、浯嶼各島全失。僅存銅山島(即今福建省詔安東之東山島),依南澳以行聯守。不久,清廷又令尚之信與耿繼茂會兵進攻銅山、南澳。鄭經以其內部不穩,乃放棄銅山、南澳,而全移於颱灣。
清廷以成功死後,鄭軍內部有骨肉之爭,外失金、廈各島,僅餘颱、澎孤懸海外,為明室無望之守,當然難期長久。因欲以高官厚祿招降或分化之。遂遣其大臣明珠、蔡毓榮來颱,說經。經乃以琉球、朝鮮為例,請以颱灣為屬國而不肯無條件投降。清廷不許,經即仍奉永曆正朔,在颱灣整軍經武,準備伺機反攻大陸。
三、張煌言勢力之消滅
明魯王硃以海之部將張煌言,自成功圍攻南京失敗後失掉聲援,在蕪湖、銅陵一帶立足不牢,化裝奔迴浙江天颱山區。集舊部勸激義士,復擁有浙江省數縣之地。及成功取颱後,張煌言即書勸成功起兵進據浙江沿海,據為基地,以便再度齣師攻取南京。及鄭成功歿,煌言亦心灰誌頹,盡散其眾,攜二僕逃於定海以東普陀山之範嶴隱居。康熙三年即明永曆十八年(1664年)七月,為浙江總督趙匡臣所得。欲收降之,煌言不肯曰:“予窮海孤臣,豈至今日而復改節也。”因遂遇害。臨刑賦絕命詩曰:“海甸縱橫二十年,孤臣心事竟茫然;桐江空係嚴光釣,震澤難迴範蠡船。生此鴻毛猶負國,死留碧血欲支天,魯戈莫挽將頹日,敢望韆鞦青史傳。”(見《清代通史》捲上,頁三七五)
至此,南明勢力僅餘颱灣屯居之鄭經集團,仍奉大明正朔於不墜而已,但內部不穩卻欲振無力。
四、明思宗諸子案之時起
明思宗殉國,其太子及諸王,未死而逃於民間者據傳有第三與第四子。民間稱之為三太子、四太子。明之故臣遺老,為奔走其反清復明運動,自然到處尋訪,刻意追求,欲擁立之以復明室。而滿清則欲斬草除根以清亂源,當然更加注意,不稍忽,於是遂有諸太子案起。
明永曆十三年即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六月,有浙江金華二十歲男子張縉,既為僧名超福,嘗得一篆文銅印重二斤,其文為“忠孝德全福祿壽永”八字,遂竄入義烏郭門外之伏虎庵,事僧百峰為師,自稱為崇禎帝之四太子硃慈英,本名硃盟。縣人信為真,擬為舉事,事泄,乃棄其僧服馱印馬上逃至江寜,轉入河南,在柘城為人所執。係送北京刑部,詢知其始生三歲,李自成破北京為賊帥所掠,至山海關,有李弁者負之南遁,間關過長江,匿於主事耿元度傢。既而江南大亂,復與耿奔走吳越間,從故翰林何應元遊學,遂剃發為僧,居天颱山中數年,不見容於人,故北渡見執。問耿元度、何應元何在,答雲死已許久。問李弁,亦不得其下落。刑部以其興妖言當棄市,奏明清聖祖,於是此真僞不辨之硃四太子遂身首異處於北京。而民間傳說尚又有真正硃四太子硃三太子仍留在人間,非但明之故老求而擁戴之,即漢人不甘心受滿清剃發之辱者,鹹欲求得擁戴,以顛覆滿清,恢復大明。
京師人有楊起隆者,自稱為崇禎皇帝之子,更有名張子房、金玉環、鄭得勝等人結為羽黨以輔佐之。常潛聚於降清之明將周全斌傢,全斌之子周公直,全斌傢人陳益等參與輔佐,糾聚眾人以謀起兵復明,改元廣德。其黨以白布裹頭,約於京城內外,放火舉事。鑲黃旗監生郎廷樞首告其事,滿軍京師都統圖海、漢軍京師都統祖承烈等,以兵圍周公直傢,生擒其黨硃尚賢等數百人,而楊起隆、張子房、金玉環、鄭得勝等逃脫,按傢搜查,終無所獲。於是盛傳朝廷將盡驅逐漢民移居城外之說,因而漢民傢傢皇皇不安,正值此時而吳三桂自稱擁戴硃五太子反清復明於雲南。清廷懼於變起肘腋,亟謀有以安定人心,乃詐稱楊起隆自號為硃三太子,除將所捕得之數百人盡磔於市外,更齣布告安民。康熙帝下諭於兵部、刑部雲:
“近因逆匪楊起隆,詐稱硃三,煽惑愚民,潛謀不軌。其黨相繼緝獲,俱經審明,重者正法。其牽纍者,業行省釋。除首逆楊起隆、張子房、金玉環、鄭得勝,仍嚴緝外,其餘與黨,概從寬免緝。以後著改行從善,恪守法紀,勿得自乾憲典。軍民人等,俱宜各安生業,不得聽信僞言自生疑懼,旁人亦不許妄行首告,藉端嚇詐,擾害善良。爾二部即齣示通行曉諭!”
自此曉諭之後,漢民之在京城內者,乃稍安定。
關於硃三太子,以楊起隆終未捕得歸案之故,民間傳說極多。明史崇禎周皇後有三皇子名硃慈炯,在崇禎十四年封為定王,年方十歲。除定王硃慈炯外,崇禎尚有四皇子硃慈英、五皇子硃慈燁。五皇子在崇禎十七年北京淪陷時年甫三歲,為太監抱持齣宮,不知去嚮。據吳三桂自稱,其在大破闖賊李自成於真定時,得遇崇禎五皇子硃慈燁,以年甫三歲,有刺服為記,寄命托孤之意,因留養於其傢,以待時機。三桂有此一說,故其反清復明之號召力立時增大數倍。
……
編輯推薦
◎蔣介石親自下令編撰並題寫書名,蔣緯國主持修訂,軍中將校擔任撰稿,史傢負責指導審校,曆21年而成的一部戰爭史巨作。
◎軍方專傢,俱久曆戰火、將校之選,史傢當中,錢穆、王雲五、姚從吾、黎東方、陶希聖、蔣復璁、陳緻平等名傢悉數效力。囊括全颱灣史傢、軍事一流專傢。陣容之強,盛況空前。
◎18巨冊,500萬言,再現中國曆史4600年當中500餘會戰全景。
◎曆經4個版本,見證半個多世紀的曆史風雲。
◎一部以戰爭為中心的中國通史,一次對中國冷兵器時代的盛大迴眸與全麵檢討。
◎一部溝通曆代典籍、前所未有的中國軍事史鴻篇巨製。
◎一部中國兩岸軍方都大量分發軍中將校、用以提高官兵軍事素養的恢宏之作。
◎一部繼承中國戰略思想,可用以指導軍界、政界、商界精英的奇書。
◎一部抹平普通讀者、各界精英閱讀習慣差異的作品。
◎一部每一頁都是中國前人智慧總結的書。
◎颱灣陸軍上將蔣緯國,三軍大學校長、陸軍上將徐培根,親筆作序。
◎中信齣版社2013年重磅巨作。
◎將星薈萃,史傢雲集,強大的作者陣容。
海報:
媒體評論
研究中國全部曆史,若隻求其興衰之道,則不免偏於政治與軍事之細節,而忽略其政治思想之弘大;若隻求其文化之弘大,則不免馳騖哲理,形成高遠之政論,二者皆未能闡明民族精神之所在。……戰爭本為當時政治之一部份,因之從事於各代政治作深一層之研究。曆時數載,涉覽載籍至數百十種,浸潤既久,逐漸發見中華民族所以曆久永存之理。深信此理不僅為中國曆史之寶典,抑且可為世界人類和平永處之藥石。
——《中國曆代戰爭史》編纂委員會主任委員 陸軍二級上將 徐培根
本書係綜閤記述中華民族五韆年來生存發展之戰爭史,為“三軍大學”奉蔣公手令所編纂。……以闡揚中華民族堅強之奮鬥潛力與立國精神,並融匯與啓發中國之戰爭思想及戰爭藝術,用意至為深遠。
——《中國曆代戰爭史》修訂委員會主任委員 陸軍二級上將 蔣緯國
18捲本《中國曆代戰爭史》有許多後齣著述不及的長處,其作者軍事素養深厚,有的還頗富指揮戰爭的實踐經驗。他們在認真分析相關史料的基礎上,對戰前戰略態勢,雙方兵力部署和武器裝備戰法,戰爭進程及成敗原因的分析較全麵,認識較深刻,頗能“言人所不言”。
該書戰略分析層次清晰,注重創新性。戰略分析通常可以分成對國傢戰略、軍事戰略和具體戰爭計劃與實施方案等不同層次,上一層戰略製約著下一層戰略。本著這一認識,《中國曆代戰爭史》對每一曆史時代都有高屋建瓴式的總體敘述,使讀者可以全麵瞭解當時的戰略格局、參戰國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情況,在此基礎上再對參戰各方戰略加以分析,就如同層層剝筍,有很強的說服力。
該書能在大陸地區正式齣版,並以橫排方式適應大陸讀者的閱讀習慣,相信將會對大陸讀者學習和瞭解中國古代近代戰爭史,促進軍事曆史研究的發展頗有助益。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戰略部研究員 劉慶
專業軍事人員與權威曆史學傢的聯手,是本書質量的最大保障。前者保障瞭“戰爭”研究的專業性,後者保障瞭“史”的底蘊。
——知名曆史學者、《布局天下》作者 饒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