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3册):元》讲述蒙古崛起、铁木真称汗、蒙古扩张和元朝建立、统一中国时期的战事。起于蒙古崛起前东亚高原之一般形势,迄于元统一后平定内部之争各战役。
《中国历代战争史》是蒋介石亲自下令台湾三军大学编撰的一部以战争为中心的中国通史。1955年,台湾三军大学奉蒋介石手令,成立“中国历代战争史编纂委员会”,开始着手编纂工作。16年间,一批实战经验和学养兼具的将校军官捉刀执笔,多位各学科造诣一流的教授亲预审校,《中国历代战争史》于1972年面市。后来,台湾各研究机构和多所大学,还包括美国华盛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胡佛研究所等,纷纷致函索求。为满足广泛的社会需要,该书于1975年开始修订,析为18分册,于1979再版。整个修订工作,由钱穆、王云五、陶希圣、蒋复璁、黄季陆、方豪、屈万里、宋晞等学术名家担任指导委员,成就了这部中国战争史的扛鼎之作。
《中国历代战争史》全书结构依历史朝代顺序,分为上古至西周、春秋、战国、秦、楚汉战争、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夏、元、明、清、太平天国十八个时代,上起黄帝败蚩尤之涿鹿之战,下终八国联军入北京,前后共四千六百多年,分立十八卷。
对每一朝代,先是综合论述,包括地理位置、政治情况、社会状况、国防措施、外交与谋略决策、战略与战术的运用、主要人物的影响等。然后,对每一朝代的重要战役或会战,各以专章论述。先论述战役或会战前的一般形式,战争起因、战场地理形势等,然后详述双方战略指导、作战经过、战略与战术的运用、战后情况等,最后是综合评论。
《中国历代战争史》叙述史实与战事评说相结合,态度严谨,文字典雅,是一部优秀的中国古代战争史的总结之作、一部前所未有的中国军事史鸿篇巨制。至今在汉语文化圈中,还没有出现能出其右的战史著作。
自《中国历代战争史》问世以来,海内外评议纷然,大陆军方得悉后,即令军事译文出版社翻印成书,即大陆1983年版。印成后,只分发军中师级以上将领及军方研究机构。学人偶有得之,或传观,或口述,一时风糜。军事译文翻印之时,将前后附文及蒋介石题签,尽数去除,大陆读者至今未知此书前缘今世。本次引进出版,除将黎明版繁体竖排改为简体横排外,其余尽复旧观,读者将无复疑惑。
本书亮点:
一、专业视野,评论精彩
军方专家的全面届入,使战争检讨有了全新的视野对战争的检讨,讲述每场战争时,最后部分即“申论”,是书中最精彩的部分。比如牧野之战的申论:编纂者经周密论证,认为姜尚助周王训练使用新武器——战车,阵法上亦有中央突破与两翼策应配合。战车速度快极,虽是堂堂之阵,而致有突袭的效果,做战之时,周军以寡敌众,当然志在杀伤,终致敌方前军崩溃。这种解读,既避免了“至仁”与“至不仁”这种无法穷究的论争,也给“流血漂橹”以崭新的解释。这种精彩解读俯拾皆是。
二、重视地理,手绘地图:
军方专家的参预,使本书对军事地理有一空前的重视:一是讲论战前形势时,必将双方地理地形做相当论述;二是绘制了近800幅完密的战争地图。历史是活动的流体,皆依附于凝固的山川大地,前人讲究“左图右史”,即意在不割裂这一体两面。离开地理地形讨论统帅和战将的高下智愚,既失公允,亦失凭据。本书地图,全系手绘,脱胎于军事地图,精确详密,自不待言,亦使本书成为一部让历史真正落到地上的大著。
本书看点
一、对于普通读者而言:
这是一个史迹斑斓、意气纵横的史学天地;一部承载得动中国绵长历史、完美展现先人“故智”的煌煌巨作。
蒋介石手令编纂本书时,初衷是分发军中校官,以提高他们的军事素养。军中校官,学识当然有限,故本书除开学术上的求真求善外,在结构上力求层层展开,语言则务求明晰如话。因史事浩繁,非精炼典雅之文字,难控篇幅,事实上,这种文白相杂的典雅之作,极为精彩,文风略与《红楼梦》《儒林外史》等作品相当,绝无难读之虞。
本书号为“历代战争史”,但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历代有作为的君臣良将,皆在战场和政治上扬名立万,本书自始至终,皆以这两把手术刀解剖他们,而不以这六十年来大家所熟知的,以阶级论来划分政治正确或不正确,或以忠奸智愚来将他们分门别类。编纂者抛弃意识形态和标签,务求将他们的政治智慧、军事天才和决然勇气,展示于读者目前。这种极务实的态度,延续了中国历代史家的真正传统。拨开云雾,朗月分外清洁;抛开浮荡,先人的智慧和勇气才显出分外的光芒。
本书编篡者皆民族战争、国内战争的亲历者,亲见本民族濒于绝境,深知立国成事之艰难,对民族感情尤深,对战争的思考尤为痛切,形与笔底,则处处可见这种情怀。本书开卷即指明我先民之苦境,赞赏其战斗精神、手创之灿烂文化。全书之中,对先人均有极大尊敬,排列形势,让读者明了,他们智或有所不及,力或有所不逮,或深陷形势之绝境,失败者当中,不乏真英雄。读者藉此获得对先人的温情、对本民族的认同,获得人生的信心,懂得时时处处宽容他人。
中国历史绵长,史事浩繁,非有大作,无以展现。本书作者名家云集,正是撰写宏大历史的最佳人选。要求得“故智”,却又拒绝大历史著作者,终难以如愿。这种悖论,表现于人生的时时处处——没有人能轻易获得知识,或是成功。
二、对于军迷和军方人士:
这是一部独一无二的旷世巨作,一堂饕餮盛宴。
这套书,填补了《剑桥战争史》当中中国部分的空白,是一部沟通中国历代史作的大通史,因久历实战的将校的参预而精彩无伦。中国历代史家,绝少知兵者,对于战争,常怀有悲悯,不愿对战争做详密介绍,导致有关战争史迹,流散于各种典籍当中,而无专门史著。本书编纂者,将这些史迹,从典籍当中,细细搜选,一丝一缕,详加校订以期至当。21年艰苦卓绝,终沟通前史,成就这一绝无仅有之战争通史。是军迷和军界人士的不二之选。
三、对于政界:
本书堪称政治智慧的源泉。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军事,是一股力量,力量使用与否,在何处使用,却是政治家面临的问题。军事与政治,犹如双手和神经中枢。
全书当中,对政治的重视,一在国际,一在国内。这是本书当中极为赞赏的“蓄虎在山”之政略——以实力压制敌方,而不轻试锋锐,正是求得国际和平、谋取国家利益的无上方略。今日国际,谙于此者屡得大利,眛于此者,屡见催败。
国内政治始终是本书重视的一点。优秀统帅,始终能与豪杰同休戚,政令简而不繁,以公心推于万姓。文景因之大治,元代因之速朽,历代典籍皆屡见不鲜,只不如本书这样明确提出政治战略,而又解读得如此透彻。
书中政治人物,或参预国际纷争,或以上御下,或以下侍上,或平级相处,成功失败的例子不胜枚举。而本书当中对政治人物的品评,极重视政治理想。政界人士细细揣摩历代政治人物的临事机变和政治理想,即可获得相当的政治智慧,和前行的勇气,从而成就自己,为国家谋得福祉。
四、对于商界:
这是一座充满财富的绵延群山。
商场如战场,实非虚言。一公司和一国家,面临同样的问题:同行之间的竞争,人才的获取,人才的驾驭。
春秋战国、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为中国国际竞争较为透彻之时。春秋时齐桓公在管仲的指引下,透过纷繁芜杂的国际纷争,看到了华夏集团的命运,提出“尊王攘夷”的政治主张,从而联合诸夏,外抗夷狄,内息本集团内纷争,开启了春秋五霸的局面,本国所取得的利益,远超其他霸主。管仲堪比行业内极成功的先行者。他的成功之处,还在于他的国家道德:不临驾与诸夏之上,不取诸夏之财富。透视时势和追求道德,是集团取得财富的最捷径。
求得人才,礼遇和金钱不是唯一的利器。马援到公孙述那里,公孙述极尽礼遇,许以高官,马援断然离去;见到刘秀,刘秀便装接待,马援却决意追随。刘秀的长处,一在于自身的见事明彻,一在于屡申国家大义,极有担当。商界并非单纯的利场,以造福众人之心,以公道之心,贯彻于公司经营,或有意外的收获。
人才的使用,是经营管理的大事。三国时钟会是一代名将,司马昭明知他野心炽烈,仍然用他伐蜀。他认为钟会不但才气过人,且在伐蜀的议论当中,态度最为坚决,有必胜之心。至于平蜀之后,如有反心,则归意甚坚的本国士兵必不为所用,蜀国沮丧之师必不堪用,料无成功可能。管理者在使用人才,不必执着于德才兼备。另外除本身才能外,其信心、决心也应考量。
在商学兴起之前,世上本无商学,大家从事商学,无外对时事的观察分析,或是用前人“故智”。对时世的明彻可称“当下之智”, 是横向的广度;后者则是纵向的深度。大敌当前之时,前沿广大、纵深厚实者,腾挪的余地越大。同理,同时拥有“当下之智”和“故智”,当有更宽广的视野和更多的角度用以观察问题。本书叙论的战场和政治场,正是我们先人最为精彩的表演场,商业者行走其中,悉心留意,商业“故智”随处皆是。
五、对于专家学者
本书是极可靠的资料库,有专业的著史方法和史学观点。
本书材料的采取,取法于《资治通鉴》。编纂者搜罗540余种典籍,然后漫行其中,将有关战史者尽行采撷,经军事专家和史家的共同认证后,才用于撰写之资。故本书不但资料丰宏,且史料均经仔细认证。
本书当中,极重视时代形势和战前形势的叙论,战争的触发、决胜皆以此为依凭。每一论点的展开,皆以论据的铺开为前提。每一史学观点的得出,皆以强大论据为基础,并以战争原理相照映。论据、论点、史观层层相因,丝毫不爽,让读者感觉清晰如绘。
本书史观,未受纤毫意识形态和标签化的影响,尽显军事家的专业性和一流史家的底韵,专家学者可将这些史观与自身的观点对照、碰撞,对史识史才当有良好的助益。
相关视频请点击: 作者简介
台湾三军大学,身为广东黄埔军校,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迁往南京市黄埔路北端为陆军军官学校。1949年后迁往台湾,1952年改名“国防大学”,1959年改名“三军联合参谋大学”,1969年合并台湾各军种的“指挥参谋大学”改名“三军大学”。2000年再次改名“国防大学”。
1955年10月1日,败退台湾的蒋介石以“机密甲字第八十三号”手令,指示三军大学编纂中国历代战争史。1956年1月,台湾三军大学正式成立“中国历代战争史编撰委员会”并开始工作,1972年5月全书编印完毕,历时16年。更于1975年成立“中国历代战争史修订委员会”,历时5年修订,力求内容臻于严谨周密。
目录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3册)
第十五卷 元 代
第一章 元开国前东亚高原之一般情势
第一节 中国北方诸游牧民族之关系
第二节 蒙古之兴起
第三节 蒙古开国始祖铁木真
第四节 元之军政制度
第五节 成吉思汗之治军与用兵(战略战术)
附图13-435 南宋初建时中国北方各游牧人群牧地分布图
附图13-436 南宋初年蒙古发祥地一般地形图
第二章 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族战役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
第二节 战场地理形势
第三节 蒙古开国诸重要人物
第四节 双方战略指导
第五节 作战经过
第六节 战后之政局
第七节 申 论
附图13-437 铁木真汗对札木合联军白云东山作战经过图
附图13-438 铁木真汗与王罕助金讨塔塔儿作战经过图
附图13-439 铁木真汗回军击灭主儿勤部作战经过图
附图13-440 铁木真汗助王罕复国作战经过图
附图13-441 铁木真汗与王罕西征乃蛮之地北部作战经过图
附图13-442 铁木真汗与王罕共击泰亦赤兀诸部作战经过图
附图13-443 铁木真汗与王罕共击札木合联军阔亦田之战作战经过图
附图13-444 铁木真汗与王罕统一蒙古诸部作战经经过图
第三章 铁木真灭克烈部王罕之战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
第二节 战场地理形势
第三节 双方战略指导
第四节 铁木真汗奇袭王罕之作战经过
第五节 战后之政局
第六节 申 论
附图13-445 王罕奇袭铁木真汗西方基地及合剌合勒只特之战作战经过图
附图13-446 铁木真汗奇袭克烈部王罕作战经过图
第四章 铁木真灭乃蛮大阳汗之战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
第二节 战场地理形势
第三节 双方战略指导
第四节 作战经过
第五节 战后之政局
第六节 申 论
附图13-447 蒙古与乃蛮在色楞格盆地西沿两军对峙一般态势图
附图13-448 铁木真汗击灭乃蛮作战经过图
第五章 五征西夏之战
第一节 战前一般情势
第二节 战场地理形势
第三节 双方战略指导
第四节 作战经过
第五节 战后之政局
第六节 申 论
附图13-449 铁木真汗第一次进攻西夏作战经过图
附图13-450 成吉思汗第三次进攻西夏作战经过图
第六章 蒙古侵金之战一--边堡塞内诸战役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
第二节 战场地理形势
第三节 双方战略指导
第四节 作战经过
第五节 战后之政局
第六节 申 论
附图13-451 金之疆域概要图
附图13-452 蒙古形势图
附图13-453 蒙古侵金乌沙堡作战经过图
附图13-454 蒙、金会河堡作战经过图
附图13-455 蒙古者别军奇袭金东京作战经过图
第七章 蒙古侵金之战二--黄河以北诸战役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与战略指导
第二节 战场地理情势
第三节 作战经过
第四节 战后之政局
第五节 申 论
附图13-456 蒙、金作战地区形势图
附图13-457 蒙古军奇袭居庸关作战经过图
附图13-458 蒙古军扫荡中原作战经过图
附图13-459 蒙古军围攻金中都态势图
附图13-460 辽代要地简图
附图13-461 蒙古军撤木合击袭金南京作战经过图
附图13-462 蒙古木华黎攻略金北京作战经过图
附图13-463 蒙古木华黎军于溜石山歼灭张致军作战经过图
第八章 蒙古灭夏、金诸战役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
第二节 战场地理形势
第三节 双方战略指导
第四节 作战经过
第五节 战后之政局
第六节 申 论
附图13-464 蒙古灭夏、金作战地区概况图
附图13-465 蒙古窝阔台进军秦晋图(一、二)
附图13-466 金军调整部署图
附图13-467 蒙古军伐金作战部署图
附图13-468 蒙古拖雷进军陕、川经过图
附图13-469 蒙、金钧州会战前双方部署图
附图13-470 蒙、金两军钧州会战经过图
附图13-471 蒙古速不台围攻金汴京及哀宗出走蔡州
作战经过图
第九章 蒙古西征之一--成吉思汗征花剌子模诸战役及初期四大汗国之建立
第一节 蒙古与西方各国一般形势
第二节 各国间之战略指导
第三节 各国间之重要军事设施
第四节 战地概况及作战指导
第五节 作战经过--征花剌子模诸战役
第六节 战后之政局及申论
附图13-472 成吉思汗西征作战地域形势图
附图13-473 蒙古军西征集中机动态势图
附图13-474 蒙古军对锡尔河、阿母河诸城堡之攻略及阿拉丁流亡经过图
附图13-475 蒙古军者别、速不台追击作战经过图
附图13-476 蒙古军进攻阿富汗及扫荡呼拉商作战经过图
第十章 蒙古西征之二--拔都西征欧洲诸战役
第一节 征俄罗斯之役
第二节 征匈牙利之役
第三节 战后之政局
第四节 申 论
附图13-477 蒙古拔都西征作战地区概况图
附图13-478 钦察汗国形势图
附图13-479 蒙古拔都征俄作战经过图
附图13-480 蒙古拔都征匈牙利作战经过图
附图13-481 蒙古拔都西征里格尼志会战要图
附图13-482 蒙古拔都西征赛育河会战要图
第十一章 蒙古西征之三--旭烈兀征木剌夷、报达诸战役及后期四大汗国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
第二节 战地概况
第三节 战争之导因
第四节 双方战略指导
第五节 作战经过
第六节 战后之政局
第七节 申 论
附图13-483 蒙古旭烈兀征波斯作战地区概况图
附图13-484 蒙古旭烈兀征木剌夷作战经过图
附图13-485 蒙古旭烈兀征报达(巴格达)作战经过图
附图13-486 蒙古围攻巴格达城部署图
附图13-487 蒙古四大汗国疆域图
第十二章 蒙宋战争之一--蒙古二大汗侵宋各战役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及战争导因
第二节 战场地理形势
第三节 窝阔台大汗征宋之战
第四节 蒙哥大汗征宋之战
第五节 战后之政局及申论
附图13-488 南宋与蒙古邻接地区形势图
附图13-489 南宋与蒙古疆界图
附图13-490 南宋、蒙古军沔州地区作战经过图(一、二)
附图13-491 南宋、蒙古军大安镇地区作战经过图
附图13-492 南宋、蒙古军阳平关地区作战经过图
附图13-493 蒙古阔端军进攻四川作战经过图
附图13-494 蒙古阔出军进攻鄂、川作战经过图
附图13-495 蒙古口温不花军进攻南宋作战经过图
附图13-496 元宪宗蒙哥南征作战经过图
附图13-497 元宪宗蒙哥进攻南宋战略构想要图
附图13-498 宋、蒙军合州作战经过图
附图13-499 蒙古忽必烈军进围鄂州作战经过图
附图13-500 蒙古忽必烈、兀良合台军夹攻鄂州作战经过图
第十三章 蒙宋战争之二--忽必烈灭宋各战役
第一节 战前一般情势
第二节 战争之导因及战略指导
第三节 蒙军中央突破--襄樊攻防战
第四节 元军大举南征--鄂州、丁家洲、江陵之战
第五节 江淮战役及临安外围攻防战--宋亡
第六节 战后之政局
第七节 申 论
附图13-501 元世祖忽必烈伐南宋作战地域图
附图13-502 宋、元军襄樊地区作战态势图
附图13-503 宋、元军鄂州地区作战经过图
附图13-504 宋、元军鄂州攻防战斗态势图
附图13-505 宋、元军临安作战经过图
第十四章 元初靖乱各战役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
第二节 战地状况
第三节 海都、笃哇合从拒命
第四节 战略指导及靖乱诸将
第五节 作战经过
第六节 战后之政局及申论
附图13-506 元初靖乱作战前一般态势图
附图13-507 元床兀儿军达鲁忽河、阿雷河作战经过图
附图13-508 元海山军和林保卫战经过图
索 引
前言
序言一
《中国历代战争史》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 陆军二级上将 徐培根
人类在数十万年持续不断之生存斗争中,其出现于斗争舞台或消逝而退隐,乃历史上所常见不鲜之事。尼罗河畔之古代埃及人,美索波达米亚草原之古代巴比伦人,在世界早期历史中,均曾有卓然不凡之成就与贡献。但历时既久,其适应力不足以抗御时代之巨轮者,多已悄然褪色,或退出人类斗争之舞台,阒然无闻于世。独我中国之文明,兴起之早,盖与古埃及与巴比伦文明相颉顽,迄今已历五千余年。在此长期之生存斗争中,我国国势虽有时而盛,有时而衰,但至今犹能卓然自立于世界者,此其中当有其长存久持之道。吾人综读此五千余年之历史,细加研求,得二理也。其一为英国近代史学家汤因比氏(A.J.Toynbee)所发见之定则,即艰难奋斗,乃能创造新的文化和文明。汤因比之言曰:
“人类所受严酷之考验,其第一个阶段是由阴入于阳(即由静入于动),其所经过是动的行为,这是人类受到敌人大挑拨(Temptation)而做出的。人类付出其智慧与努力之代价,历尽艰难困厄,最后终于克服敌人获得胜利,遂居于进步前驱之列。”
研究古代文化之亨廷顿(Ellsworth Huntington)在其所著《文明与气候》(Civilization and Climate)一书中亦有如下之记述:
“许久许久以前,一群无衣的、无居室的、无火的野蛮人,来自热带中温暖的故居,逐步向北方前进,由春季以迄夏末。他们没有想到他们所离开的是温暖之地,直至九月,才于夜间感到砭骨的风寒。一天一天的过去,情形又更坏了。他们不知道原因所在,到处乱窜以期避开。其跑到别处的通通死亡。他们有极少数的人,看到这样刺人的天气无法可避,乃运用人类最高之能力,以从事于有意的发明。有些掘地以蔽风雨,有些采取树枝树叶盖起茅屋,搭起暖床,又有些一取兽皮以裹身。不久,这些野蛮人便朝向文明大步迈进了。裸体的有了衣服;没有房子的有所遮盖;一无储备的则取肉类干制而收拾起来,在冬天并储有硬壳果了。他们调整自己以适应艰苦之环境,终于步步向前得到了生存。”
像这样人类与自然环境之斗争,在中国古代传说上亦有很多之记述,如有巢氏构木为巢,燧人氏钻木取火,禹平水土,益焚山泽,皆为我国先民与自然环境艰难奋斗之事迹。其间软弱无能者多已归于淘汰灭亡,惟有坚强奋斗者始能继续生存。此可证明汤因比氏研究历史所发见之原则,确为不易之定论。与汤因比氏研究历史所得相同之结论,我国孟子亦有同样之言论。孟子之言曰: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综合孟子与汤因比氏之所论,即所谓“多难兴邦”与“逸豫丧邦”之意。其实世界各民族,每个民族都是经历过许多艰难与困厄,但其胜败存亡迥然异数者,盖非艰难困厄之难易,而在经历艰难困厄时能坚忍不屈,动心忍性与增益所不能之为难能可贵也。中华民族在其长期奋斗之历史中,经历内忧外患艰难之多,无异于世界古文明各民族,而卒能克服艰难卓然自立者,赖有此动心忍性坚忍不屈之民族性也。
其二惟何?则为中华民族之政治思想,竟为天下一家之世界思想也。《尚书?尧典》中首提“协和万邦”。当时所谓万邦,盖即各氏族之众多部落,而使和平辑睦以相处也。从史实上看,中华民族每当兴盛时代,文治武功赫奕,四周邻邦之依附者,完全为仰慕上国文化而贡纳其方物。故邻国之依附,乃为文化之交流,而非武力之征服。而治国者从不以征服异族为荣,反以所治之人民匹夫匹妇不得其所为耻。在统治中,必使各族平安相处,和协辑睦,文化混同,血缘交流,所谓“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为中国政治思想之极则。各民族在此恢弘容让之气氛中,如春风和雨之陶冶,自然涵容同化而不自觉,久之遂混化为一个民族,而其利害祸福无有畛畦之分矣。吾人就此五千余年之历史中,当时有所谓夏、夷、黎、苗、猃狁、獯鬻、肃慎、东胡、戎狄、荆楚、百濮、群蛮,乃至鲜卑、匈奴、氐、羌、羯、突厥、契丹、回纥、吐蕃、女真、蒙古、满洲等不胜枚举之各族,今日欲再追寻其痕迹而不可得,而各族之后裔,均浑然同处于中华民族之中而不自知,亦不以此而自外也。此岂世界其他民族之残忍相杀,或近代弱肉强食之理论所可比拟哉?原来世界人类,均属圆颅方趾,其是否同出于一源,固有待于研究与考证,但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坠,凡有血气,莫不尊亲,则属心同理,行同伦也,此为中国大同思想之根源,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大而且久者,盖实赖此一哲理之存在。
再就中国之军事思想而言,所有我国古代兵学,对于用兵之战争均以仁爱为出发点。《司马法》曰:“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之之谓正;正不获意则权,权出于战。是故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太公六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无取于民者,民利之,无取于国者,国利之;无取于天下者,天下利之。”《尉缭子》曰:“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又曰:“兵者凶器也;争者逆德也;故王者伐暴乱,本仁义也;兵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所以中国之军事思想以安民利民为目的,而用兵则在诛伐暴乱,拯救人民为事,此与西方兵学家以崇尚杀戮征服者大异其趣。
吾人细读中国五千余年之历史,自原始之众多异族并处,逐渐进于现今之民族混同,盖无一不由前此二理之交互为用,前者出于坚忍不屈,故能历久弥远而卓然自立;后者出于仁爱一体,故能涵容混同而相助相成,二者皆为中华民族所以永存之道也。今就以史例言之,中国开国之初,即有夏黎两族黄帝与蚩尤之战争。当时蚩尤声势之优越,黄帝固以艰难百折,始能获取胜利者,但黄帝既胜之后,夏黎两族相处若一家之人,故两族同化最早。嗣后汤武战胜桀纣,既胜之后,则用夏变夷,翕然同化。后至汉唐宋明各代,亦无不皆然。由以上之史例以观,诚可证明中华民族之永存,实由于上述坚忍与仁爱之两种民族性之交互为用,而又交互相成之功。
研究中国全部历史,若只求其兴衰之道,则不免偏于政治与军事之细节,而忽略其政治思想之弘大;若只求其文化之弘大,则不免驰骛哲理,形成高远之政论,二者皆未能阐明民族精神之所在。而我国历史文化载籍浩繁,欲研求此种事理,则整理过往之史料而使成为一种有系统之记载,殆为今日史家重要之责任。况当现代,世界已进至卫星飞弹氢弹钴弹时代,人类已濒临毁灭之边缘,则中华民族之卓然长存与涵容混同之史迹,殆可为世界人类和平永存之借镜。则斯编之辑,不仅可为中华民族后人在此剧烈竞争之时代中,知所以自处之道;抑且可告知世界人类,残忍相杀,终非永存之唯一途径,而翻然有所改变,斯则世界人类共同之福祉也。
余等奉命编纂《中国历代战争史》。战争本为当时政治之一部份,因之从事于各代政治作深一层之研究。历时数载,涉览载籍至数百十种,浸润既久,逐渐发见中华民族所以历久永存之理。深信此理不仅为中国历史之宝典,抑且可为世界人类和平永处之药石。故提其要点,垂涕而道,语重心长,不觉其言之深也。全书既将完成,乃以此意为之序,良可用以勗勉国人,使知所以自励;亦所以贡献于世界,借以增进共勉之道。
中国历史典籍浩繁,史料丰富,而编者限于智识与时间,其取舍之间,常以与当时政治军事有关者为范围,因之其谬误与遗漏在所难免,深望海内贤达,时加指正,则不仅本书之幸,编者同仁亦深得裨益焉。
修订序言
“三军大学”校长兼《中国历代战争史》修订委员会主任委员 陆军二级上将 蒋纬国
本书系综合记述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生存发展之战争史,为“三军大学”奉蒋公手令所编纂。近以公开出版,传诸于世,本校为慎重其事,特组设修订委员会,校订内容,增编索引,调整册次,统编目录。纬国忝为主任委员,深感此一巨著之传世,对其编纂与修订之缘起及经过概要,应首加说明,以供读者研究本书之参考。
精彩书摘
第一章 蒙元开国前东亚高原之一般情势
第三节 蒙古开国始祖铁木真
一、铁木真之家世
蒙古成吉思汗,《元史》称之为元太祖,名铁木真,出生于斡难河(今鄂嫩河)、怯绿连河(今克鲁伦河)上源肯特山以东游牧地,蒙古尼伦部孛儿只斤族中。其父名也速该,是孛儿只斤部落之首长,曾常与其族泰亦赤兀部争权势,又曾被邻近其他蒙古部落奉为盟长。唯因内部人事不和,故未得称汗。其与西南邻部克烈部长膜忽里勒(即后来之王罕)友善,并曾助克烈部平定内乱,逐除外患;亦曾与克烈部助金国战争,而受金国调遣,更曾为族长报仇,进攻塔塔儿部,又曾与金国作战。及也速该盛年为仇人毒害而死,其所管蒙古本部,因其子铁木真年方一十三岁,未必即能统驭部众,同时又受其族(泰亦兀部)引诱,故多纷纷弃其寡妇孤儿,改投强盛之邻部(泰亦赤兀部)。
铁木真之母诃额伦夫人,东胡宏吉剌别部斡勒忽纳特部人,世居坚河(即今兴安省根河)流域,蔑儿乞部长脱黑脱阿之弟也客赤列都,曾娶之为妻。因自母家随婿归还贝加尔湖西畔之蔑儿乞部,途经斡难河(今鄂嫩河)时,适也速该放鹰见之,羡慕此新妇姿色美丽,即召其兄捏坤太石、弟荅里台斡赤斤、率众同往追赶。及至,即逐走其夫,掳诃额伦而归。也速该遂以诃额伦为妻,因而生长子铁木真、次子拙赤合撒儿、三子合赤温、四子帖木格斡赤斤,后又生一女名帖木仑。
铁木真之叔曾祖俺巴孩,为其东邻塔塔儿部所俘,缚送于金朝。金用治叛逆之刑,钉死于木驴之上。蒙古诸部以此,常与金人及塔塔儿部为仇作战,相杀十三次,未能报仇。1155年二月,也速该率众又往攻塔塔儿部,俘塔塔儿部小头目二人,其中一人名铁木真。凯旋之时,适闻其妻诃额伦产子,蒙古人习惯,常以初见之人或初闻之事为新生儿命名,故也速该为纪念此次武功,特命名其新生长子曰铁木真。
铁木真十三岁时,随父往舅家宏吉剌部乞婚,中途遇见宏吉剌部人特薛禅;特薛禅奇铁木真之貌,认为眼明而有光,乃邀其父子到家中,将女儿孛儿帖许字之。也速该亦以特薛禅见多识广,可以为师,乃留其子铁木真于特薛禅家,令其历练学习,而自己独归。不幸途中遇塔塔儿人,忆及前仇,乃暗置毒药于食物中毒杀之。临死之前托其妻子于晃豁坛部察剌合老人之子蒙力克。蒙力克,遂成为铁木真之后父,忠心辅佐幼主,至于成立。
铁木真另有同父异母之兄弟二人,一名别克帖儿,一名别勒古台。别克帖儿年与铁木真相若,有力而狡黠,常凭力气以欺侮铁木真,铁木真设计除之,别勒古台则始终效忠无亏。
二、铁木真之幼年时代
当铁木真出世时,曾多方获得蒙古社会贤达,及蒙古老人之匡辅与教导。
据《元朝秘史》中记载,老人著名者有四人。即:(1)晃豁坛部蒙力克之父察剌合;(2)兀良合特部者勒蔑之父札儿赤兀歹;(3)巴邻部部长后人兀孙;(4)札剌儿部木华黎之父古温豁阿。此四位老人,不惟具有深心远志,见博识广;亦可以说:铁木真之所以成为成吉思汗,与建立大帝国真正之原因,就是由于此四位老人热心辅导之力。
据传说铁木真出生时,右手握着髀石般之血块。者勒蔑之父兀良合特部铁匠,名札儿赤兀歹老人,听此传说,即从不儿罕山(即今外蒙古肯特山),背负其打铁鼓炉之风匣,来至斡难河(今鄂嫩河)右岸迭里温孛答(即铁木真出生地黑山之意),要求看看新生婴儿铁木真,送铁木真一件貂鼠袄,作为见面礼。并声言,他亦新生一子,名叫者勒蔑,将来长大,一定送来充任铁木真之贴己伴当。
......
编辑推荐
◎蒋介石亲自下令编撰并题写书名,蒋纬国主持修订,军中将校担任撰稿,史家负责指导审校,历21年而成的一部战争史巨作。
◎军方专家,俱久历战火、将校之选,史家当中,钱穆、王云五、姚从吾、黎东方、陶希圣、蒋复璁、陈致平等名家悉数效力。囊括全台湾史家、军事一流专家。阵容之强,盛况空前。
◎18巨册,500万言,再现中国历史4600年当中500余会战全景。
◎历经4个版本,见证半个多世纪的历史风云。
◎一部以战争为中心的中国通史,一次对中国冷兵器时代的盛大回眸与全面检讨。
◎一部沟通历代典籍、前所未有的中国军事史鸿篇巨制。
◎一部中国两岸军方都大量分发军中将校、用以提高官兵军事素养的恢宏之作。
◎一部继承中国战略思想,可用以指导军界、政界、商界精英的奇书。
◎一部抹平普通读者、各界精英阅读习惯差异的作品。
◎一部每一页都是中国前人智慧总结的书。
◎台湾陆军上将蒋纬国,三军大学校长、陆军上将徐培根,亲笔作序。
◎中信出版社2013年重磅巨作。
◎将星荟萃,史家云集,强大的作者阵容:
编纂委员会:
编委会主任委员:徐培根 (陆军上将) 皮宗敢 (陆军中将) 罗列 (陆军上将)
刘安祺 (陆军上将) 余伯泉 (陆军上将)
编委会副主任委员:将纬国 (陆军上将)
编委会委员:许朗轩 (陆军中将) 朱嘉宾 (陆军中将)
总编纂:李震 (陆军上校)
审校委员:姚从吾 (历史教授) 蒋复璁 (历史教授) 徐道邻 (历史教授) 宋晞 (历史教授)
陈致平 (历史教授) 夏德仪 (历史教授) 刘光 (陆军中将) 张傧生 (历史教授)
方豪 (历史教授) 黄大受 (历史教授) 许朗轩 (陆军中将) 杨家骆 (历史教授)
李方晨 (历史教授) 赵铁寒 (历史教授) 黎东方 (历史教授) 萧一山 (历史教授)
修订委员会:
主任委员:蒋纬国(陆军上将)
指导委员:钱穆(历史教授) 王云五(历史教授) 陶希圣(历史教授) 蒋复璁(历史教授)
黄季陆(历史教授) 方豪(历史教授) 屈万里(历史教授)
媒体评论
研究中国全部历史,若只求其兴衰之道,则不免偏于政治与军事之细节,而忽略其政治思想之弘大;若只求其文化之弘大,则不免驰骛哲理,形成高远之政论,二者皆未能阐明民族精神之所在。……战争本为当时政治之一部份,因之从事于各代政治作深一层之研究。历时数载,涉览载籍至数百十种,浸润既久,逐渐发见中华民族所以历久永存之理。深信此理不仅为中国历史之宝典,抑且可为世界人类和平永处之药石。
——《中国历代战争史》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 陆军二级上将 徐培根
本书系综合记述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生存发展之战争史,为“三军大学”奉蒋公手令所编纂。……以阐扬中华民族坚强之奋斗潜力与立国精神,并融汇与启发中国之战争思想及战争艺术,用意至为深远。
——《中国历代战争史》修订委员会主任委员 陆军二级上将 蒋纬国
18卷本《中国历代战争史》有许多后出著述不及的长处,其作者军事素养深厚,有的还颇富指挥战争的实践经验。他们在认真分析相关史料的基础上,对战前战略态势,双方兵力部署和武器装备战法,战争进程及成败原因的分析较全面,认识较深刻,颇能“言人所不言”。
该书战略分析层次清晰,注重创新性。战略分析通常可以分成对国家战略、军事战略和具体战争计划与实施方案等不同层次,上一层战略制约着下一层战略。本着这一认识,《中国历代战争史》对每一历史时代都有高屋建瓴式的总体叙述,使读者可以全面了解当时的战略格局、参战国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情况,在此基础上再对参战各方战略加以分析,就如同层层剥笋,有很强的说服力。
该书能在大陆地区正式出版,并以横排方式适应大陆读者的阅读习惯,相信将会对大陆读者学习和了解中国古代近代战争史,促进军事历史研究的发展颇有助益。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略部研究员 刘庆
专业军事人员与权威历史学家的联手,是本书质量的最大保障。前者保障了“战争”研究的专业性,后者保障了“史”的底蕴。
——知名历史学者、《布局天下》作者 饶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