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曆代戰爭史(第13冊):元》講述濛古崛起、鐵木真稱汗、濛古擴張和元朝建立、統一中國時期的戰事。起於濛古崛起前東亞高原之一般形勢,迄於元統一後平定內部之爭各戰役。
《中國曆代戰爭史》是蔣介石親自下令颱灣三軍大學編撰的一部以戰爭為中心的中國通史。1955年,颱灣三軍大學奉蔣介石手令,成立“中國曆代戰爭史編纂委員會”,開始著手編纂工作。16年間,一批實戰經驗和學養兼具的將校軍官捉刀執筆,多位各學科造詣一流的教授親預審校,《中國曆代戰爭史》於1972年麵市。後來,颱灣各研究機構和多所大學,還包括美國華盛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鬍佛研究所等,紛紛緻函索求。為滿足廣泛的社會需要,該書於1975年開始修訂,析為18分冊,於1979再版。整個修訂工作,由錢穆、王雲五、陶希聖、蔣復璁、黃季陸、方豪、屈萬裏、宋晞等學術名傢擔任指導委員,成就瞭這部中國戰爭史的扛鼎之作。
《中國曆代戰爭史》全書結構依曆史朝代順序,分為上古至西周、春鞦、戰國、秦、楚漢戰爭、西漢、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遼金夏、元、明、清、太平天國十八個時代,上起黃帝敗蚩尤之涿鹿之戰,下終八國聯軍入北京,前後共四韆六百多年,分立十八捲。
對每一朝代,先是綜閤論述,包括地理位置、政治情況、社會狀況、國防措施、外交與謀略決策、戰略與戰術的運用、主要人物的影響等。然後,對每一朝代的重要戰役或會戰,各以專章論述。先論述戰役或會戰前的一般形式,戰爭起因、戰場地理形勢等,然後詳述雙方戰略指導、作戰經過、戰略與戰術的運用、戰後情況等,最後是綜閤評論。
《中國曆代戰爭史》敘述史實與戰事評說相結閤,態度嚴謹,文字典雅,是一部優秀的中國古代戰爭史的總結之作、一部前所未有的中國軍事史鴻篇巨製。至今在漢語文化圈中,還沒有齣現能齣其右的戰史著作。
自《中國曆代戰爭史》問世以來,海內外評議紛然,大陸軍方得悉後,即令軍事譯文齣版社翻印成書,即大陸1983年版。印成後,隻分發軍中師級以上將領及軍方研究機構。學人偶有得之,或傳觀,或口述,一時風糜。軍事譯文翻印之時,將前後附文及蔣介石題簽,盡數去除,大陸讀者至今未知此書前緣今世。本次引進齣版,除將黎明版繁體竪排改為簡體橫排外,其餘盡復舊觀,讀者將無復疑惑。
本書亮點:
一、專業視野,評論精彩
軍方專傢的全麵屆入,使戰爭檢討有瞭全新的視野對戰爭的檢討,講述每場戰爭時,最後部分即“申論”,是書中最精彩的部分。比如牧野之戰的申論:編纂者經周密論證,認為薑尚助周王訓練使用新武器——戰車,陣法上亦有中央突破與兩翼策應配閤。戰車速度快極,雖是堂堂之陣,而緻有突襲的效果,做戰之時,周軍以寡敵眾,當然誌在殺傷,終緻敵方前軍崩潰。這種解讀,既避免瞭“至仁”與“至不仁”這種無法窮究的論爭,也給“流血漂櫓”以嶄新的解釋。這種精彩解讀俯拾皆是。
二、重視地理,手繪地圖:
軍方專傢的參預,使本書對軍事地理有一空前的重視:一是講論戰前形勢時,必將雙方地理地形做相當論述;二是繪製瞭近800幅完密的戰爭地圖。曆史是活動的流體,皆依附於凝固的山川大地,前人講究“左圖右史”,即意在不割裂這一體兩麵。離開地理地形討論統帥和戰將的高下智愚,既失公允,亦失憑據。本書地圖,全係手繪,脫胎於軍事地圖,精確詳密,自不待言,亦使本書成為一部讓曆史真正落到地上的大著。
本書看點
一、對於普通讀者而言:
這是一個史跡斑斕、意氣縱橫的史學天地;一部承載得動中國綿長曆史、完美展現先人“故智”的煌煌巨作。
蔣介石手令編纂本書時,初衷是分發軍中校官,以提高他們的軍事素養。軍中校官,學識當然有限,故本書除開學術上的求真求善外,在結構上力求層層展開,語言則務求明晰如話。因史事浩繁,非精煉典雅之文字,難控篇幅,事實上,這種文白相雜的典雅之作,極為精彩,文風略與《紅樓夢》《儒林外史》等作品相當,絕無難讀之虞。
本書號為“曆代戰爭史”,但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曆代有作為的君臣良將,皆在戰場和政治上揚名立萬,本書自始至終,皆以這兩把手術刀解剖他們,而不以這六十年來大傢所熟知的,以階級論來劃分政治正確或不正確,或以忠奸智愚來將他們分門彆類。編纂者拋棄意識形態和標簽,務求將他們的政治智慧、軍事天纔和決然勇氣,展示於讀者目前。這種極務實的態度,延續瞭中國曆代史傢的真正傳統。撥開雲霧,朗月分外清潔;拋開浮蕩,先人的智慧和勇氣纔顯齣分外的光芒。
本書編篡者皆民族戰爭、國內戰爭的親曆者,親見本民族瀕於絕境,深知立國成事之艱難,對民族感情尤深,對戰爭的思考尤為痛切,形與筆底,則處處可見這種情懷。本書開捲即指明我先民之苦境,贊賞其戰鬥精神、手創之燦爛文化。全書之中,對先人均有極大尊敬,排列形勢,讓讀者明瞭,他們智或有所不及,力或有所不逮,或深陷形勢之絕境,失敗者當中,不乏真英雄。讀者藉此獲得對先人的溫情、對本民族的認同,獲得人生的信心,懂得時時處處寬容他人。
中國曆史綿長,史事浩繁,非有大作,無以展現。本書作者名傢雲集,正是撰寫宏大曆史的最佳人選。要求得“故智”,卻又拒絕大曆史著作者,終難以如願。這種悖論,錶現於人生的時時處處——沒有人能輕易獲得知識,或是成功。
二、對於軍迷和軍方人士:
這是一部獨一無二的曠世巨作,一堂饕餮盛宴。
這套書,填補瞭《劍橋戰爭史》當中中國部分的空白,是一部溝通中國曆代史作的大通史,因久曆實戰的將校的參預而精彩無倫。中國曆代史傢,絕少知兵者,對於戰爭,常懷有悲憫,不願對戰爭做詳密介紹,導緻有關戰爭史跡,流散於各種典籍當中,而無專門史著。本書編纂者,將這些史跡,從典籍當中,細細搜選,一絲一縷,詳加校訂以期至當。21年艱苦卓絕,終溝通前史,成就這一絕無僅有之戰爭通史。是軍迷和軍界人士的不二之選。
三、對於政界:
本書堪稱政治智慧的源泉。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軍事,是一股力量,力量使用與否,在何處使用,卻是政治傢麵臨的問題。軍事與政治,猶如雙手和神經中樞。
全書當中,對政治的重視,一在國際,一在國內。這是本書當中極為贊賞的“蓄虎在山”之政略——以實力壓製敵方,而不輕試鋒銳,正是求得國際和平、謀取國傢利益的無上方略。今日國際,諳於此者屢得大利,眛於此者,屢見催敗。
國內政治始終是本書重視的一點。優秀統帥,始終能與豪傑同休戚,政令簡而不繁,以公心推於萬姓。文景因之大治,元代因之速朽,曆代典籍皆屢見不鮮,隻不如本書這樣明確提齣政治戰略,而又解讀得如此透徹。
書中政治人物,或參預國際紛爭,或以上禦下,或以下侍上,或平級相處,成功失敗的例子不勝枚舉。而本書當中對政治人物的品評,極重視政治理想。政界人士細細揣摩曆代政治人物的臨事機變和政治理想,即可獲得相當的政治智慧,和前行的勇氣,從而成就自己,為國傢謀得福祉。
四、對於商界:
這是一座充滿財富的綿延群山。
商場如戰場,實非虛言。一公司和一國傢,麵臨同樣的問題:同行之間的競爭,人纔的獲取,人纔的駕馭。
春鞦戰國、三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為中國國際競爭較為透徹之時。春鞦時齊桓公在管仲的指引下,透過紛繁蕪雜的國際紛爭,看到瞭華夏集團的命運,提齣“尊王攘夷”的政治主張,從而聯閤諸夏,外抗夷狄,內息本集團內紛爭,開啓瞭春鞦五霸的局麵,本國所取得的利益,遠超其他霸主。管仲堪比行業內極成功的先行者。他的成功之處,還在於他的國傢道德:不臨駕與諸夏之上,不取諸夏之財富。透視時勢和追求道德,是集團取得財富的最捷徑。
求得人纔,禮遇和金錢不是唯一的利器。馬援到公孫述那裏,公孫述極盡禮遇,許以高官,馬援斷然離去;見到劉秀,劉秀便裝接待,馬援卻決意追隨。劉秀的長處,一在於自身的見事明徹,一在於屢申國傢大義,極有擔當。商界並非單純的利場,以造福眾人之心,以公道之心,貫徹於公司經營,或有意外的收獲。
人纔的使用,是經營管理的大事。三國時鍾會是一代名將,司馬昭明知他野心熾烈,仍然用他伐蜀。他認為鍾會不但纔氣過人,且在伐蜀的議論當中,態度最為堅決,有必勝之心。至於平蜀之後,如有反心,則歸意甚堅的本國士兵必不為所用,蜀國沮喪之師必不堪用,料無成功可能。管理者在使用人纔,不必執著於德纔兼備。另外除本身纔能外,其信心、決心也應考量。
在商學興起之前,世上本無商學,大傢從事商學,無外對時事的觀察分析,或是用前人“故智”。對時世的明徹可稱“當下之智”, 是橫嚮的廣度;後者則是縱嚮的深度。大敵當前之時,前沿廣大、縱深厚實者,騰挪的餘地越大。同理,同時擁有“當下之智”和“故智”,當有更寬廣的視野和更多的角度用以觀察問題。本書敘論的戰場和政治場,正是我們先人最為精彩的錶演場,商業者行走其中,悉心留意,商業“故智”隨處皆是。
五、對於專傢學者
本書是極可靠的資料庫,有專業的著史方法和史學觀點。
本書材料的采取,取法於《資治通鑒》。編纂者搜羅540餘種典籍,然後漫行其中,將有關戰史者盡行采擷,經軍事專傢和史傢的共同認證後,纔用於撰寫之資。故本書不但資料豐宏,且史料均經仔細認證。
本書當中,極重視時代形勢和戰前形勢的敘論,戰爭的觸發、決勝皆以此為依憑。每一論點的展開,皆以論據的鋪開為前提。每一史學觀點的得齣,皆以強大論據為基礎,並以戰爭原理相照映。論據、論點、史觀層層相因,絲毫不爽,讓讀者感覺清晰如繪。
本書史觀,未受縴毫意識形態和標簽化的影響,盡顯軍事傢的專業性和一流史傢的底韻,專傢學者可將這些史觀與自身的觀點對照、碰撞,對史識史纔當有良好的助益。
相關視頻請點擊: 作者簡介
颱灣三軍大學,身為廣東黃埔軍校,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遷往南京市黃埔路北端為陸軍軍官學校。1949年後遷往颱灣,1952年改名“國防大學”,1959年改名“三軍聯閤參謀大學”,1969年閤並颱灣各軍種的“指揮參謀大學”改名“三軍大學”。2000年再次改名“國防大學”。
1955年10月1日,敗退颱灣的蔣介石以“機密甲字第八十三號”手令,指示三軍大學編纂中國曆代戰爭史。1956年1月,颱灣三軍大學正式成立“中國曆代戰爭史編撰委員會”並開始工作,1972年5月全書編印完畢,曆時16年。更於1975年成立“中國曆代戰爭史修訂委員會”,曆時5年修訂,力求內容臻於嚴謹周密。
目錄
《中國曆代戰爭史》(第13冊)
第十五捲 元 代
第一章 元開國前東亞高原之一般情勢
第一節 中國北方諸遊牧民族之關係
第二節 濛古之興起
第三節 濛古開國始祖鐵木真
第四節 元之軍政製度
第五節 成吉思汗之治軍與用兵(戰略戰術)
附圖13-435 南宋初建時中國北方各遊牧人群牧地分布圖
附圖13-436 南宋初年濛古發祥地一般地形圖
第二章 鐵木真統一濛古各部族戰役
第一節 戰前一般形勢
第二節 戰場地理形勢
第三節 濛古開國諸重要人物
第四節 雙方戰略指導
第五節 作戰經過
第六節 戰後之政局
第七節 申 論
附圖13-437 鐵木真汗對劄木閤聯軍白雲東山作戰經過圖
附圖13-438 鐵木真汗與王罕助金討塔塔兒作戰經過圖
附圖13-439 鐵木真汗迴軍擊滅主兒勤部作戰經過圖
附圖13-440 鐵木真汗助王罕復國作戰經過圖
附圖13-441 鐵木真汗與王罕西徵乃蠻之地北部作戰經過圖
附圖13-442 鐵木真汗與王罕共擊泰亦赤兀諸部作戰經過圖
附圖13-443 鐵木真汗與王罕共擊劄木閤聯軍闊亦田之戰作戰經過圖
附圖13-444 鐵木真汗與王罕統一濛古諸部作戰經經過圖
第三章 鐵木真滅剋烈部王罕之戰
第一節 戰前一般形勢
第二節 戰場地理形勢
第三節 雙方戰略指導
第四節 鐵木真汗奇襲王罕之作戰經過
第五節 戰後之政局
第六節 申 論
附圖13-445 王罕奇襲鐵木真汗西方基地及閤剌閤勒隻特之戰作戰經過圖
附圖13-446 鐵木真汗奇襲剋烈部王罕作戰經過圖
第四章 鐵木真滅乃蠻大陽汗之戰
第一節 戰前一般形勢
第二節 戰場地理形勢
第三節 雙方戰略指導
第四節 作戰經過
第五節 戰後之政局
第六節 申 論
附圖13-447 濛古與乃蠻在色楞格盆地西沿兩軍對峙一般態勢圖
附圖13-448 鐵木真汗擊滅乃蠻作戰經過圖
第五章 五徵西夏之戰
第一節 戰前一般情勢
第二節 戰場地理形勢
第三節 雙方戰略指導
第四節 作戰經過
第五節 戰後之政局
第六節 申 論
附圖13-449 鐵木真汗第一次進攻西夏作戰經過圖
附圖13-450 成吉思汗第三次進攻西夏作戰經過圖
第六章 濛古侵金之戰一--邊堡塞內諸戰役
第一節 戰前一般形勢
第二節 戰場地理形勢
第三節 雙方戰略指導
第四節 作戰經過
第五節 戰後之政局
第六節 申 論
附圖13-451 金之疆域概要圖
附圖13-452 濛古形勢圖
附圖13-453 濛古侵金烏沙堡作戰經過圖
附圖13-454 濛、金會河堡作戰經過圖
附圖13-455 濛古者彆軍奇襲金東京作戰經過圖
第七章 濛古侵金之戰二--黃河以北諸戰役
第一節 戰前一般形勢與戰略指導
第二節 戰場地理情勢
第三節 作戰經過
第四節 戰後之政局
第五節 申 論
附圖13-456 濛、金作戰地區形勢圖
附圖13-457 濛古軍奇襲居庸關作戰經過圖
附圖13-458 濛古軍掃蕩中原作戰經過圖
附圖13-459 濛古軍圍攻金中都態勢圖
附圖13-460 遼代要地簡圖
附圖13-461 濛古軍撤木閤擊襲金南京作戰經過圖
附圖13-462 濛古木華黎攻略金北京作戰經過圖
附圖13-463 濛古木華黎軍於溜石山殲滅張緻軍作戰經過圖
第八章 濛古滅夏、金諸戰役
第一節 戰前一般形勢
第二節 戰場地理形勢
第三節 雙方戰略指導
第四節 作戰經過
第五節 戰後之政局
第六節 申 論
附圖13-464 濛古滅夏、金作戰地區概況圖
附圖13-465 濛古窩闊颱進軍秦晉圖(一、二)
附圖13-466 金軍調整部署圖
附圖13-467 濛古軍伐金作戰部署圖
附圖13-468 濛古拖雷進軍陝、川經過圖
附圖13-469 濛、金鈞州會戰前雙方部署圖
附圖13-470 濛、金兩軍鈞州會戰經過圖
附圖13-471 濛古速不颱圍攻金汴京及哀宗齣走蔡州
作戰經過圖
第九章 濛古西徵之一--成吉思汗徵花剌子模諸戰役及初期四大汗國之建立
第一節 濛古與西方各國一般形勢
第二節 各國間之戰略指導
第三節 各國間之重要軍事設施
第四節 戰地概況及作戰指導
第五節 作戰經過--徵花剌子模諸戰役
第六節 戰後之政局及申論
附圖13-472 成吉思汗西徵作戰地域形勢圖
附圖13-473 濛古軍西徵集中機動態勢圖
附圖13-474 濛古軍對锡爾河、阿母河諸城堡之攻略及阿拉丁流亡經過圖
附圖13-475 濛古軍者彆、速不颱追擊作戰經過圖
附圖13-476 濛古軍進攻阿富汗及掃蕩呼拉商作戰經過圖
第十章 濛古西徵之二--拔都西徵歐洲諸戰役
第一節 徵俄羅斯之役
第二節 徵匈牙利之役
第三節 戰後之政局
第四節 申 論
附圖13-477 濛古拔都西徵作戰地區概況圖
附圖13-478 欽察汗國形勢圖
附圖13-479 濛古拔都徵俄作戰經過圖
附圖13-480 濛古拔都徵匈牙利作戰經過圖
附圖13-481 濛古拔都西徵裏格尼誌會戰要圖
附圖13-482 濛古拔都西徵賽育河會戰要圖
第十一章 濛古西徵之三--旭烈兀徵木剌夷、報達諸戰役及後期四大汗國
第一節 戰前一般形勢
第二節 戰地概況
第三節 戰爭之導因
第四節 雙方戰略指導
第五節 作戰經過
第六節 戰後之政局
第七節 申 論
附圖13-483 濛古旭烈兀徵波斯作戰地區概況圖
附圖13-484 濛古旭烈兀徵木剌夷作戰經過圖
附圖13-485 濛古旭烈兀徵報達(巴格達)作戰經過圖
附圖13-486 濛古圍攻巴格達城部署圖
附圖13-487 濛古四大汗國疆域圖
第十二章 濛宋戰爭之一--濛古二大汗侵宋各戰役
第一節 戰前一般形勢及戰爭導因
第二節 戰場地理形勢
第三節 窩闊颱大汗徵宋之戰
第四節 濛哥大汗徵宋之戰
第五節 戰後之政局及申論
附圖13-488 南宋與濛古鄰接地區形勢圖
附圖13-489 南宋與濛古疆界圖
附圖13-490 南宋、濛古軍沔州地區作戰經過圖(一、二)
附圖13-491 南宋、濛古軍大安鎮地區作戰經過圖
附圖13-492 南宋、濛古軍陽平關地區作戰經過圖
附圖13-493 濛古闊端軍進攻四川作戰經過圖
附圖13-494 濛古闊齣軍進攻鄂、川作戰經過圖
附圖13-495 濛古口溫不花軍進攻南宋作戰經過圖
附圖13-496 元憲宗濛哥南徵作戰經過圖
附圖13-497 元憲宗濛哥進攻南宋戰略構想要圖
附圖13-498 宋、濛軍閤州作戰經過圖
附圖13-499 濛古忽必烈軍進圍鄂州作戰經過圖
附圖13-500 濛古忽必烈、兀良閤颱軍夾攻鄂州作戰經過圖
第十三章 濛宋戰爭之二--忽必烈滅宋各戰役
第一節 戰前一般情勢
第二節 戰爭之導因及戰略指導
第三節 濛軍中央突破--襄樊攻防戰
第四節 元軍大舉南徵--鄂州、丁傢洲、江陵之戰
第五節 江淮戰役及臨安外圍攻防戰--宋亡
第六節 戰後之政局
第七節 申 論
附圖13-501 元世祖忽必烈伐南宋作戰地域圖
附圖13-502 宋、元軍襄樊地區作戰態勢圖
附圖13-503 宋、元軍鄂州地區作戰經過圖
附圖13-504 宋、元軍鄂州攻防戰鬥態勢圖
附圖13-505 宋、元軍臨安作戰經過圖
第十四章 元初靖亂各戰役
第一節 戰前一般形勢
第二節 戰地狀況
第三節 海都、篤哇閤從拒命
第四節 戰略指導及靖亂諸將
第五節 作戰經過
第六節 戰後之政局及申論
附圖13-506 元初靖亂作戰前一般態勢圖
附圖13-507 元床兀兒軍達魯忽河、阿雷河作戰經過圖
附圖13-508 元海山軍和林保衛戰經過圖
索 引
前言
序言一
《中國曆代戰爭史》編纂委員會主任委員 陸軍二級上將 徐培根
人類在數十萬年持續不斷之生存鬥爭中,其齣現於鬥爭舞颱或消逝而退隱,乃曆史上所常見不鮮之事。尼羅河畔之古代埃及人,美索波達米亞草原之古代巴比倫人,在世界早期曆史中,均曾有卓然不凡之成就與貢獻。但曆時既久,其適應力不足以抗禦時代之巨輪者,多已悄然褪色,或退齣人類鬥爭之舞颱,闃然無聞於世。獨我中國之文明,興起之早,蓋與古埃及與巴比倫文明相頡頑,迄今已曆五韆餘年。在此長期之生存鬥爭中,我國國勢雖有時而盛,有時而衰,但至今猶能卓然自立於世界者,此其中當有其長存久持之道。吾人綜讀此五韆餘年之曆史,細加研求,得二理也。其一為英國近代史學傢湯因比氏(A.J.Toynbee)所發見之定則,即艱難奮鬥,乃能創造新的文化和文明。湯因比之言曰:
“人類所受嚴酷之考驗,其第一個階段是由陰入於陽(即由靜入於動),其所經過是動的行為,這是人類受到敵人大挑撥(Temptation)而做齣的。人類付齣其智慧與努力之代價,曆盡艱難睏厄,最後終於剋服敵人獲得勝利,遂居於進步前驅之列。”
研究古代文化之亨廷頓(Ellsworth Huntington)在其所著《文明與氣候》(Civilization and Climate)一書中亦有如下之記述:
“許久許久以前,一群無衣的、無居室的、無火的野蠻人,來自熱帶中溫暖的故居,逐步嚮北方前進,由春季以迄夏末。他們沒有想到他們所離開的是溫暖之地,直至九月,纔於夜間感到砭骨的風寒。一天一天的過去,情形又更壞瞭。他們不知道原因所在,到處亂竄以期避開。其跑到彆處的通通死亡。他們有極少數的人,看到這樣刺人的天氣無法可避,乃運用人類最高之能力,以從事於有意的發明。有些掘地以蔽風雨,有些采取樹枝樹葉蓋起茅屋,搭起暖床,又有些一取獸皮以裹身。不久,這些野蠻人便朝嚮文明大步邁進瞭。裸體的有瞭衣服;沒有房子的有所遮蓋;一無儲備的則取肉類乾製而收拾起來,在鼕天並儲有硬殼果瞭。他們調整自己以適應艱苦之環境,終於步步嚮前得到瞭生存。”
像這樣人類與自然環境之鬥爭,在中國古代傳說上亦有很多之記述,如有巢氏構木為巢,燧人氏鑽木取火,禹平水土,益焚山澤,皆為我國先民與自然環境艱難奮鬥之事跡。其間軟弱無能者多已歸於淘汰滅亡,惟有堅強奮鬥者始能繼續生存。此可證明湯因比氏研究曆史所發見之原則,確為不易之定論。與湯因比氏研究曆史所得相同之結論,我國孟子亦有同樣之言論。孟子之言曰:
“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後能改;睏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傢拂士,齣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綜閤孟子與湯因比氏之所論,即所謂“多難興邦”與“逸豫喪邦”之意。其實世界各民族,每個民族都是經曆過許多艱難與睏厄,但其勝敗存亡迥然異數者,蓋非艱難睏厄之難易,而在經曆艱難睏厄時能堅忍不屈,動心忍性與增益所不能之為難能可貴也。中華民族在其長期奮鬥之曆史中,經曆內憂外患艱難之多,無異於世界古文明各民族,而卒能剋服艱難卓然自立者,賴有此動心忍性堅忍不屈之民族性也。
其二惟何?則為中華民族之政治思想,竟為天下一傢之世界思想也。《尚書?堯典》中首提“協和萬邦”。當時所謂萬邦,蓋即各氏族之眾多部落,而使和平輯睦以相處也。從史實上看,中華民族每當興盛時代,文治武功赫奕,四周鄰邦之依附者,完全為仰慕上國文化而貢納其方物。故鄰國之依附,乃為文化之交流,而非武力之徵服。而治國者從不以徵服異族為榮,反以所治之人民匹夫匹婦不得其所為恥。在統治中,必使各族平安相處,和協輯睦,文化混同,血緣交流,所謂“四海之內皆兄弟也”,為中國政治思想之極則。各民族在此恢弘容讓之氣氛中,如春風和雨之陶冶,自然涵容同化而不自覺,久之遂混化為一個民族,而其利害禍福無有畛畦之分矣。吾人就此五韆餘年之曆史中,當時有所謂夏、夷、黎、苗、獫狁、獯鬻、肅慎、東鬍、戎狄、荊楚、百濮、群蠻,乃至鮮卑、匈奴、氐、羌、羯、突厥、契丹、迴紇、吐蕃、女真、濛古、滿洲等不勝枚舉之各族,今日欲再追尋其痕跡而不可得,而各族之後裔,均渾然同處於中華民族之中而不自知,亦不以此而自外也。此豈世界其他民族之殘忍相殺,或近代弱肉強食之理論所可比擬哉?原來世界人類,均屬圓顱方趾,其是否同齣於一源,固有待於研究與考證,但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墜,凡有血氣,莫不尊親,則屬心同理,行同倫也,此為中國大同思想之根源,而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大而且久者,蓋實賴此一哲理之存在。
再就中國之軍事思想而言,所有我國古代兵學,對於用兵之戰爭均以仁愛為齣發點。《司馬法》曰:“古者以仁為本,以義治之之謂正;正不獲意則權,權齣於戰。是故殺人安人,殺之可也;攻其國,愛其民,攻之可也;以戰止戰,雖戰可也。”《太公六韜》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無取於民者,民利之,無取於國者,國利之;無取於天下者,天下利之。”《尉繚子》曰:“兵者所以誅暴亂,禁不義也。”又曰:“兵者凶器也;爭者逆德也;故王者伐暴亂,本仁義也;兵不攻無過之城,不殺無罪之人。”所以中國之軍事思想以安民利民為目的,而用兵則在誅伐暴亂,拯救人民為事,此與西方兵學傢以崇尚殺戮徵服者大異其趣。
吾人細讀中國五韆餘年之曆史,自原始之眾多異族並處,逐漸進於現今之民族混同,蓋無一不由前此二理之交互為用,前者齣於堅忍不屈,故能曆久彌遠而卓然自立;後者齣於仁愛一體,故能涵容混同而相助相成,二者皆為中華民族所以永存之道也。今就以史例言之,中國開國之初,即有夏黎兩族黃帝與蚩尤之戰爭。當時蚩尤聲勢之優越,黃帝固以艱難百摺,始能獲取勝利者,但黃帝既勝之後,夏黎兩族相處若一傢之人,故兩族同化最早。嗣後湯武戰勝桀紂,既勝之後,則用夏變夷,翕然同化。後至漢唐宋明各代,亦無不皆然。由以上之史例以觀,誠可證明中華民族之永存,實由於上述堅忍與仁愛之兩種民族性之交互為用,而又交互相成之功。
研究中國全部曆史,若隻求其興衰之道,則不免偏於政治與軍事之細節,而忽略其政治思想之弘大;若隻求其文化之弘大,則不免馳騖哲理,形成高遠之政論,二者皆未能闡明民族精神之所在。而我國曆史文化載籍浩繁,欲研求此種事理,則整理過往之史料而使成為一種有係統之記載,殆為今日史傢重要之責任。況當現代,世界已進至衛星飛彈氫彈鈷彈時代,人類已瀕臨毀滅之邊緣,則中華民族之卓然長存與涵容混同之史跡,殆可為世界人類和平永存之藉鏡。則斯編之輯,不僅可為中華民族後人在此劇烈競爭之時代中,知所以自處之道;抑且可告知世界人類,殘忍相殺,終非永存之唯一途徑,而翻然有所改變,斯則世界人類共同之福祉也。
餘等奉命編纂《中國曆代戰爭史》。戰爭本為當時政治之一部份,因之從事於各代政治作深一層之研究。曆時數載,涉覽載籍至數百十種,浸潤既久,逐漸發見中華民族所以曆久永存之理。深信此理不僅為中國曆史之寶典,抑且可為世界人類和平永處之藥石。故提其要點,垂涕而道,語重心長,不覺其言之深也。全書既將完成,乃以此意為之序,良可用以勗勉國人,使知所以自勵;亦所以貢獻於世界,藉以增進共勉之道。
中國曆史典籍浩繁,史料豐富,而編者限於智識與時間,其取捨之間,常以與當時政治軍事有關者為範圍,因之其謬誤與遺漏在所難免,深望海內賢達,時加指正,則不僅本書之幸,編者同仁亦深得裨益焉。
修訂序言
“三軍大學”校長兼《中國曆代戰爭史》修訂委員會主任委員 陸軍二級上將 蔣緯國
本書係綜閤記述中華民族五韆年來生存發展之戰爭史,為“三軍大學”奉蔣公手令所編纂。近以公開齣版,傳諸於世,本校為慎重其事,特組設修訂委員會,校訂內容,增編索引,調整冊次,統編目錄。緯國忝為主任委員,深感此一巨著之傳世,對其編纂與修訂之緣起及經過概要,應首加說明,以供讀者研究本書之參考。
精彩書摘
第一章 濛元開國前東亞高原之一般情勢
第三節 濛古開國始祖鐵木真
一、鐵木真之傢世
濛古成吉思汗,《元史》稱之為元太祖,名鐵木真,齣生於斡難河(今鄂嫩河)、怯綠連河(今剋魯倫河)上源肯特山以東遊牧地,濛古尼倫部孛兒隻斤族中。其父名也速該,是孛兒隻斤部落之首長,曾常與其族泰亦赤兀部爭權勢,又曾被鄰近其他濛古部落奉為盟長。唯因內部人事不和,故未得稱汗。其與西南鄰部剋烈部長膜忽裏勒(即後來之王罕)友善,並曾助剋烈部平定內亂,逐除外患;亦曾與剋烈部助金國戰爭,而受金國調遣,更曾為族長報仇,進攻塔塔兒部,又曾與金國作戰。及也速該盛年為仇人毒害而死,其所管濛古本部,因其子鐵木真年方一十三歲,未必即能統馭部眾,同時又受其族(泰亦兀部)引誘,故多紛紛棄其寡婦孤兒,改投強盛之鄰部(泰亦赤兀部)。
鐵木真之母訶額倫夫人,東鬍宏吉剌彆部斡勒忽納特部人,世居堅河(即今興安省根河)流域,衊兒乞部長脫黑脫阿之弟也客赤列都,曾娶之為妻。因自母傢隨婿歸還貝加爾湖西畔之衊兒乞部,途經斡難河(今鄂嫩河)時,適也速該放鷹見之,羨慕此新婦姿色美麗,即召其兄捏坤太石、弟荅裏颱斡赤斤、率眾同往追趕。及至,即逐走其夫,擄訶額倫而歸。也速該遂以訶額倫為妻,因而生長子鐵木真、次子拙赤閤撒兒、三子閤赤溫、四子帖木格斡赤斤,後又生一女名帖木侖。
鐵木真之叔曾祖俺巴孩,為其東鄰塔塔兒部所俘,縛送於金朝。金用治叛逆之刑,釘死於木驢之上。濛古諸部以此,常與金人及塔塔兒部為仇作戰,相殺十三次,未能報仇。1155年二月,也速該率眾又往攻塔塔兒部,俘塔塔兒部小頭目二人,其中一人名鐵木真。凱鏇之時,適聞其妻訶額倫産子,濛古人習慣,常以初見之人或初聞之事為新生兒命名,故也速該為紀念此次武功,特命名其新生長子曰鐵木真。
鐵木真十三歲時,隨父往舅傢宏吉剌部乞婚,中途遇見宏吉剌部人特薛禪;特薛禪奇鐵木真之貌,認為眼明而有光,乃邀其父子到傢中,將女兒孛兒帖許字之。也速該亦以特薛禪見多識廣,可以為師,乃留其子鐵木真於特薛禪傢,令其曆練學習,而自己獨歸。不幸途中遇塔塔兒人,憶及前仇,乃暗置毒藥於食物中毒殺之。臨死之前托其妻子於晃豁壇部察剌閤老人之子濛力剋。濛力剋,遂成為鐵木真之後父,忠心輔佐幼主,至於成立。
鐵木真另有同父異母之兄弟二人,一名彆剋帖兒,一名彆勒古颱。彆剋帖兒年與鐵木真相若,有力而狡黠,常憑力氣以欺侮鐵木真,鐵木真設計除之,彆勒古颱則始終效忠無虧。
二、鐵木真之幼年時代
當鐵木真齣世時,曾多方獲得濛古社會賢達,及濛古老人之匡輔與教導。
據《元朝秘史》中記載,老人著名者有四人。即:(1)晃豁壇部濛力剋之父察剌閤;(2)兀良閤特部者勒衊之父劄兒赤兀歹;(3)巴鄰部部長後人兀孫;(4)劄剌兒部木華黎之父古溫豁阿。此四位老人,不惟具有深心遠誌,見博識廣;亦可以說:鐵木真之所以成為成吉思汗,與建立大帝國真正之原因,就是由於此四位老人熱心輔導之力。
據傳說鐵木真齣生時,右手握著髀石般之血塊。者勒衊之父兀良閤特部鐵匠,名劄兒赤兀歹老人,聽此傳說,即從不兒罕山(即今外濛古肯特山),背負其打鐵鼓爐之風匣,來至斡難河(今鄂嫩河)右岸迭裏溫孛答(即鐵木真齣生地黑山之意),要求看看新生嬰兒鐵木真,送鐵木真一件貂鼠襖,作為見麵禮。並聲言,他亦新生一子,名叫者勒衊,將來長大,一定送來充任鐵木真之貼己伴當。
......
編輯推薦
◎蔣介石親自下令編撰並題寫書名,蔣緯國主持修訂,軍中將校擔任撰稿,史傢負責指導審校,曆21年而成的一部戰爭史巨作。
◎軍方專傢,俱久曆戰火、將校之選,史傢當中,錢穆、王雲五、姚從吾、黎東方、陶希聖、蔣復璁、陳緻平等名傢悉數效力。囊括全颱灣史傢、軍事一流專傢。陣容之強,盛況空前。
◎18巨冊,500萬言,再現中國曆史4600年當中500餘會戰全景。
◎曆經4個版本,見證半個多世紀的曆史風雲。
◎一部以戰爭為中心的中國通史,一次對中國冷兵器時代的盛大迴眸與全麵檢討。
◎一部溝通曆代典籍、前所未有的中國軍事史鴻篇巨製。
◎一部中國兩岸軍方都大量分發軍中將校、用以提高官兵軍事素養的恢宏之作。
◎一部繼承中國戰略思想,可用以指導軍界、政界、商界精英的奇書。
◎一部抹平普通讀者、各界精英閱讀習慣差異的作品。
◎一部每一頁都是中國前人智慧總結的書。
◎颱灣陸軍上將蔣緯國,三軍大學校長、陸軍上將徐培根,親筆作序。
◎中信齣版社2013年重磅巨作。
◎將星薈萃,史傢雲集,強大的作者陣容:
編纂委員會:
編委會主任委員:徐培根 (陸軍上將) 皮宗敢 (陸軍中將) 羅列 (陸軍上將)
劉安祺 (陸軍上將) 餘伯泉 (陸軍上將)
編委會副主任委員:將緯國 (陸軍上將)
編委會委員:許朗軒 (陸軍中將) 硃嘉賓 (陸軍中將)
總編纂:李震 (陸軍上校)
審校委員:姚從吾 (曆史教授) 蔣復璁 (曆史教授) 徐道鄰 (曆史教授) 宋晞 (曆史教授)
陳緻平 (曆史教授) 夏德儀 (曆史教授) 劉光 (陸軍中將) 張儐生 (曆史教授)
方豪 (曆史教授) 黃大受 (曆史教授) 許朗軒 (陸軍中將) 楊傢駱 (曆史教授)
李方晨 (曆史教授) 趙鐵寒 (曆史教授) 黎東方 (曆史教授) 蕭一山 (曆史教授)
修訂委員會:
主任委員:蔣緯國(陸軍上將)
指導委員:錢穆(曆史教授) 王雲五(曆史教授) 陶希聖(曆史教授) 蔣復璁(曆史教授)
黃季陸(曆史教授) 方豪(曆史教授) 屈萬裏(曆史教授)
媒體評論
研究中國全部曆史,若隻求其興衰之道,則不免偏於政治與軍事之細節,而忽略其政治思想之弘大;若隻求其文化之弘大,則不免馳騖哲理,形成高遠之政論,二者皆未能闡明民族精神之所在。……戰爭本為當時政治之一部份,因之從事於各代政治作深一層之研究。曆時數載,涉覽載籍至數百十種,浸潤既久,逐漸發見中華民族所以曆久永存之理。深信此理不僅為中國曆史之寶典,抑且可為世界人類和平永處之藥石。
——《中國曆代戰爭史》編纂委員會主任委員 陸軍二級上將 徐培根
本書係綜閤記述中華民族五韆年來生存發展之戰爭史,為“三軍大學”奉蔣公手令所編纂。……以闡揚中華民族堅強之奮鬥潛力與立國精神,並融匯與啓發中國之戰爭思想及戰爭藝術,用意至為深遠。
——《中國曆代戰爭史》修訂委員會主任委員 陸軍二級上將 蔣緯國
18捲本《中國曆代戰爭史》有許多後齣著述不及的長處,其作者軍事素養深厚,有的還頗富指揮戰爭的實踐經驗。他們在認真分析相關史料的基礎上,對戰前戰略態勢,雙方兵力部署和武器裝備戰法,戰爭進程及成敗原因的分析較全麵,認識較深刻,頗能“言人所不言”。
該書戰略分析層次清晰,注重創新性。戰略分析通常可以分成對國傢戰略、軍事戰略和具體戰爭計劃與實施方案等不同層次,上一層戰略製約著下一層戰略。本著這一認識,《中國曆代戰爭史》對每一曆史時代都有高屋建瓴式的總體敘述,使讀者可以全麵瞭解當時的戰略格局、參戰國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情況,在此基礎上再對參戰各方戰略加以分析,就如同層層剝筍,有很強的說服力。
該書能在大陸地區正式齣版,並以橫排方式適應大陸讀者的閱讀習慣,相信將會對大陸讀者學習和瞭解中國古代近代戰爭史,促進軍事曆史研究的發展頗有助益。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戰略部研究員 劉慶
專業軍事人員與權威曆史學傢的聯手,是本書質量的最大保障。前者保障瞭“戰爭”研究的專業性,後者保障瞭“史”的底蘊。
——知名曆史學者、《布局天下》作者 饒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