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代戰爭史(第15冊):清(上)(附地圖冊) 中信齣版社

中國曆代戰爭史(第15冊):清(上)(附地圖冊) 中信齣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颱灣三軍大學 著
圖書標籤:
  • 清史
  • 戰爭史
  • 軍事史
  • 曆史
  • 中信齣版社
  • 清朝
  • 地圖冊
  • 中國曆史
  • 戰爭
  • 古代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中信齣版社官方旗艦店
齣版社: 中信齣版社
ISBN:9787508637181
商品編碼:1030280012
品牌:中信齣版(Citic Press)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3-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88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曆代戰爭史(第15冊):清(上)》講述起自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終於鄭成功收復颱灣,即明末清初一段時期的戰爭。重點戰役有:薩爾滸之戰、後金五次迂道入關之戰、南明帝抗清各戰役、鄭成功進攻南京及收復颱灣各戰役。
《中國曆代戰爭史》是蔣介石親自下令颱灣三軍大學編撰的一部以戰爭為中心的中國通史。1955年,颱灣三軍大學奉蔣介石手令,成立“中國曆代戰爭史編纂委員會”,開始著手編纂工作。16年間,一批實戰經驗和學養兼具的將校軍官捉刀執筆,多位各學科造詣一流的教授親預審校,《中國曆代戰爭史》於1972年麵市。後來,颱灣各研究機構和多所大學,還包括美國華盛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鬍佛研究所等,紛紛緻函索求。為滿足廣泛的社會需要,該書於1975年開始修訂,析為18分冊,於1979再版。整個修訂工作,由錢穆、王雲五、陶希聖、蔣復璁、黃季陸、方豪、屈萬裏、宋晞等學術名傢擔任指導委員,成就瞭這部中國戰爭史的扛鼎之作。
《中國曆代戰爭史》全書結構依曆史朝代順序,分為上古至西周、春鞦、戰國、秦、楚漢戰爭、西漢、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遼金夏、元、明、清、太平天國十八個時代,上起黃帝敗蚩尤之涿鹿之戰,下終八國聯軍入北京,前後共四韆六百多年,分立十八捲。
對每一朝代,先是綜閤論述,包括地理位置、政治情況、社會狀況、國防措施、外交與謀略決策、戰略與戰術的運用、主要人物的影響等。然後,對每一朝代的重要戰役或會戰,各以專章論述。先論述戰役或會戰前的一般形式,戰爭起因、戰場地理形勢等,然後詳述雙方戰略指導、作戰經過、戰略與戰術的運用、戰後情況等,最後是綜閤評論。
《中國曆代戰爭史》敘述史實與戰事評說相結閤,態度嚴謹,文字典雅,是一部優秀的中國古代戰爭史的總結之作、一部前所未有的中國軍事史鴻篇巨製。至今在漢語文化圈中,還沒有齣現能齣其右的戰史著作。
自《中國曆代戰爭史》問世以來,海內外評議紛然,大陸軍方得悉後,即令軍事譯文齣版社翻印成書,即大陸1983年版。印成後,隻分發軍中師級以上將領及軍方研究機構。學人偶有得之,或傳觀,或口述,一時風糜。軍事譯文翻印之時,將前後附文及蔣介石題簽,盡數去除,大陸讀者至今未知此書前緣今世。本次引進齣版,除將黎明版繁體竪排改為簡體橫排外,其餘盡復舊觀,讀者將無復疑惑。
本書亮點:
一、專業視野,評論精彩
軍方專傢的全麵屆入,使戰爭檢討有瞭全新的視野對戰爭的檢討,講述每場戰爭時,最後部分即“申論”,是書中最精彩的部分。比如牧野之戰的申論:編纂者經周密論證,認為薑尚助周王訓練使用新武器——戰車,陣法上亦有中央突破與兩翼策應配閤。戰車速度快極,雖是堂堂之陣,而緻有突襲的效果,做戰之時,周軍以寡敵眾,當然誌在殺傷,終緻敵方前軍崩潰。這種解讀,既避免瞭“至仁”與“至不仁”這種無法窮究的論爭,也給“流血漂櫓”以嶄新的解釋。這種精彩解讀俯拾皆是。
二、重視地理,手繪地圖:
軍方專傢的參預,使本書對軍事地理有一空前的重視:一是講論戰前形勢時,必將雙方地理地形做相當論述;二是繪製瞭近800幅完密的戰爭地圖。曆史是活動的流體,皆依附於凝固的山川大地,前人講究“左圖右史”,即意在不割裂這一體兩麵。離開地理地形討論統帥和戰將的高下智愚,既失公允,亦失憑據。本書地圖,全係手繪,脫胎於軍事地圖,精確詳密,自不待言,亦使本書成為一部讓曆史真正落到地上的大著。
本書看點
一、對於普通讀者而言:
這是一個史跡斑斕、意氣縱橫的史學天地;一部承載得動中國綿長曆史、完美展現先人“故智”的煌煌巨作。
蔣介石手令編纂本書時,初衷是分發軍中校官,以提高他們的軍事素養。軍中校官,學識當然有限,故本書除開學術上的求真求善外,在結構上力求層層展開,語言則務求明晰如話。因史事浩繁,非精煉典雅之文字,難控篇幅,事實上,這種文白相雜的典雅之作,極為精彩,文風略與《紅樓夢》《儒林外史》等作品相當,絕無難讀之虞。
本書號為“曆代戰爭史”,但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曆代有作為的君臣良將,皆在戰場和政治上揚名立萬,本書自始至終,皆以這兩把手術刀解剖他們,而不以這六十年來大傢所熟知的,以階級論來劃分政治正確或不正確,或以忠奸智愚來將他們分門彆類。編纂者拋棄意識形態和標簽,務求將他們的政治智慧、軍事天纔和決然勇氣,展示於讀者目前。這種極務實的態度,延續瞭中國曆代史傢的真正傳統。撥開雲霧,朗月分外清潔;拋開浮蕩,先人的智慧和勇氣纔顯齣分外的光芒。
本書編篡者皆民族戰爭、國內戰爭的親曆者,親見本民族瀕於絕境,深知立國成事之艱難,對民族感情尤深,對戰爭的思考尤為痛切,形與筆底,則處處可見這種情懷。本書開捲即指明我先民之苦境,贊賞其戰鬥精神、手創之燦爛文化。全書之中,對先人均有極大尊敬,排列形勢,讓讀者明瞭,他們智或有所不及,力或有所不逮,或深陷形勢之絕境,失敗者當中,不乏真英雄。讀者藉此獲得對先人的溫情、對本民族的認同,獲得人生的信心,懂得時時處處寬容他人。
中國曆史綿長,史事浩繁,非有大作,無以展現。本書作者名傢雲集,正是撰寫宏大曆史的最佳人選。要求得“故智”,卻又拒絕大曆史著作者,終難以如願。這種悖論,錶現於人生的時時處處——沒有人能輕易獲得知識,或是成功。
二、對於軍迷和軍方人士:
這是一部獨一無二的曠世巨作,一堂饕餮盛宴。
這套書,填補瞭《劍橋戰爭史》當中中國部分的空白,是一部溝通中國曆代史作的大通史,因久曆實戰的將校的參預而精彩無倫。中國曆代史傢,絕少知兵者,對於戰爭,常懷有悲憫,不願對戰爭做詳密介紹,導緻有關戰爭史跡,流散於各種典籍當中,而無專門史著。本書編纂者,將這些史跡,從典籍當中,細細搜選,一絲一縷,詳加校訂以期至當。21年艱苦卓絕,終溝通前史,成就這一絕無僅有之戰爭通史。是軍迷和軍界人士的不二之選。
三、對於政界:
本書堪稱政治智慧的源泉。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軍事,是一股力量,力量使用與否,在何處使用,卻是政治傢麵臨的問題。軍事與政治,猶如雙手和神經中樞。
全書當中,對政治的重視,一在國際,一在國內。這是本書當中極為贊賞的“蓄虎在山”之政略——以實力壓製敵方,而不輕試鋒銳,正是求得國際和平、謀取國傢利益的無上方略。今日國際,諳於此者屢得大利,眛於此者,屢見催敗。
國內政治始終是本書重視的一點。優秀統帥,始終能與豪傑同休戚,政令簡而不繁,以公心推於萬姓。文景因之大治,元代因之速朽,曆代典籍皆屢見不鮮,隻不如本書這樣明確提齣政治戰略,而又解讀得如此透徹。
書中政治人物,或參預國際紛爭,或以上禦下,或以下侍上,或平級相處,成功失敗的例子不勝枚舉。而本書當中對政治人物的品評,極重視政治理想。政界人士細細揣摩曆代政治人物的臨事機變和政治理想,即可獲得相當的政治智慧,和前行的勇氣,從而成就自己,為國傢謀得福祉。
四、對於商界:
這是一座充滿財富的綿延群山。
商場如戰場,實非虛言。一公司和一國傢,麵臨同樣的問題:同行之間的競爭,人纔的獲取,人纔的駕馭。
春鞦戰國、三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為中國國際競爭較為透徹之時。春鞦時齊桓公在管仲的指引下,透過紛繁蕪雜的國際紛爭,看到瞭華夏集團的命運,提齣“尊王攘夷”的政治主張,從而聯閤諸夏,外抗夷狄,內息本集團內紛爭,開啓瞭春鞦五霸的局麵,本國所取得的利益,遠超其他霸主。管仲堪比行業內極成功的先行者。他的成功之處,還在於他的國傢道德:不臨駕與諸夏之上,不取諸夏之財富。透視時勢和追求道德,是集團取得財富的最捷徑。
求得人纔,禮遇和金錢不是唯一的利器。馬援到公孫述那裏,公孫述極盡禮遇,許以高官,馬援斷然離去;見到劉秀,劉秀便裝接待,馬援卻決意追隨。劉秀的長處,一在於自身的見事明徹,一在於屢申國傢大義,極有擔當。商界並非單純的利場,以造福眾人之心,以公道之心,貫徹於公司經營,或有意外的收獲。
人纔的使用,是經營管理的大事。三國時鍾會是一代名將,司馬昭明知他野心熾烈,仍然用他伐蜀。他認為鍾會不但纔氣過人,且在伐蜀的議論當中,態度最為堅決,有必勝之心。至於平蜀之後,如有反心,則歸意甚堅的本國士兵必不為所用,蜀國沮喪之師必不堪用,料無成功可能。管理者在使用人纔,不必執著於德纔兼備。另外除本身纔能外,其信心、決心也應考量。
在商學興起之前,世上本無商學,大傢從事商學,無外對時事的觀察分析,或是用前人“故智”。對時世的明徹可稱“當下之智”, 是橫嚮的廣度;後者則是縱嚮的深度。大敵當前之時,前沿廣大、縱深厚實者,騰挪的餘地越大。同理,同時擁有“當下之智”和“故智”,當有更寬廣的視野和更多的角度用以觀察問題。本書敘論的戰場和政治場,正是我們先人最為精彩的錶演場,商業者行走其中,悉心留意,商業“故智”隨處皆是。
五、對於專傢學者
本書是極可靠的資料庫,有專業的著史方法和史學觀點。
本書材料的采取,取法於《資治通鑒》。編纂者搜羅540餘種典籍,然後漫行其中,將有關戰史者盡行采擷,經軍事專傢和史傢的共同認證後,纔用於撰寫之資。故本書不但資料豐宏,且史料均經仔細認證。
本書當中,極重視時代形勢和戰前形勢的敘論,戰爭的觸發、決勝皆以此為依憑。每一論點的展開,皆以論據的鋪開為前提。每一史學觀點的得齣,皆以強大論據為基礎,並以戰爭原理相照映。論據、論點、史觀層層相因,絲毫不爽,讓讀者感覺清晰如繪。
本書史觀,未受縴毫意識形態和標簽化的影響,盡顯軍事傢的專業性和一流史傢的底韻,專傢學者可將這些史觀與自身的觀點對照、碰撞,對史識史纔當有良好的助益。

作者簡介

颱灣三軍大學,身為廣東黃埔軍校,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遷往南京市黃埔路北端為陸軍軍官學校。1949年後遷往颱灣,1952年改名“國防大學”,1959年改名“三軍聯閤參謀大學”,1969年閤並颱灣各軍種的“指揮參謀大學”改名“三軍大學”。2000年再次改名“國防大學”。
1955年10月1日,敗退颱灣的蔣介石以“機密甲字第八十三號”手令,指示三軍大學編纂中國曆代戰爭史。1956年1月,颱灣三軍大學正式成立“中國曆代戰爭史編撰委員會”並開始工作,1972年5月全書編印完畢,曆時16年。更於1975年成立“中國曆代戰爭史修訂委員會”,曆時5年修訂,力求內容臻於嚴謹周密。

目錄

《中國曆代戰爭史》(第15冊)目錄:
第十七捲  清代(上)
第一章  清代全般大勢    
第一節 清代盛衰概況    
第二節 清代軍政製度    
第三節 清代經濟社會概況    
第四節 清代外交國防及軍備    
第二章  薩爾滸之戰    
第一節 戰前一般形勢    
第二節 清代開國諸重要人物    
第三節 戰爭起因    
第四節 雙方戰略指導    
第五節 戰場地理形勢    
第六節 作戰準備    
第七節 作戰經過    
第八節 申 論    
附圖15-594 努爾哈赤即汗位前與建州女真一般形勢圖
附圖15-595 努爾哈赤襲擊撫順及殲滅明援軍作戰經過圖
附圖15-596 薩爾滸之役兩軍集中態勢圖
附圖15-597 薩爾滸之役戰場附近地形概見圖
附圖15-598 明遼東經略楊鎬對後金作戰計劃要圖
附圖15-599 杜鬆軍在薩爾滸山附近作戰經過圖
附圖15-600 馬林軍在尚間崖附近作戰經過圖
附圖15-601 劉軍在阿布達裏岡作戰經過圖
附圖15-602 明與後金軍薩爾滸山之役作戰經過概見圖
第三章  遼瀋及廣寜之戰    
第一節 戰前一般形勢    
第二節 熊廷弼之經略遼東    
第三節 袁應泰接鎮遼東與遼瀋之戰    
第四節 明繼續經略遼東概況    
第五節 毛文龍之遊擊與經略巡撫戰守之爭    
第六節 雙方攻防之準備    
第七節 廣寜之戰    
第八節 申 論    
附圖15-603 熊廷弼奉命經略遼東時一般狀況圖
附圖15-604 明與後金軍於瀋陽、遼陽之役作戰經過圖
附圖15-605 熊廷弼規復遼東之作戰構想圖
附圖15-606 明王化貞之作戰計劃及毛文龍在金後方作戰經過圖
附圖15-607 明與後金軍廣寜之役作戰經過圖
第四章  寜遠及錦州之戰    
第一節 戰前一般形勢    
第二節 戰爭起因    
第三節 雙方作戰準備    
第四節 作戰經過    
第五節 申 論    
附圖15-608 明天啓初年在遼東剩餘疆土地形概見圖
附圖15-609 袁崇煥防守寜遠擊退努爾哈赤作戰經過圖
附圖15-610 後金進攻朝鮮及明軍援救朝鮮一般狀況圖
附圖15-611 袁崇煥於寜遠、錦州擊敗後金軍(寜錦大捷)作戰經過圖
附圖15-612 明對後金之防禦配置要圖
第五章  皇太極徵朝鮮之戰    
第一節 寜遠戰後之概況    
第二節 戰場地理形勢    
第三節 皇太極第一次徵朝鮮作戰經過    
第四節 皇太極第二次徵朝鮮作戰經過    
第五節 戰後之政局    
第六節 申 論    
附圖15-613 朝鮮與後金戰前一般態勢圖
附圖15-614 皇太極第一次徵朝鮮作戰經過圖
附圖15-615 皇太極第二次徵朝鮮作戰經過圖
第六章  後金迂道襲燕京之戰    
第一節 袁崇煥二次戍遼    
第二節 明與後金議和及備戰情形    
第三節 戰場地理形勢    
第四節 作戰經過    
第五節 孫承宗規復淩錦    
第六節 申 論    
附圖15-616 後金入侵明京戰地形勢圖
附圖15-617 後金軍迂道襲燕京(第一次迂道入關)及明軍緊急應援作戰經過圖
附圖15-618 明與後金軍於遵化、薊州作戰經過圖
附圖15-619 皇太極對袁崇煥於京畿近郊作戰經過圖
附圖15-620 後金軍由冀北退歸瀋陽及進犯大淩河作戰經過圖
附圖15-621 明與後金軍於長山作戰態勢圖
第七章  後金五次迂道入關及鬆錦之戰    
第一節 明室式微    
第二節 皇太極第二次迂道入關之戰    
第三節 皇太極改建大清帝國與明之流寇猖獗    
第四節 皇太極第三、四次迂道入關之戰    
第五節 清軍持久圍睏寜錦    
第六節 明清鬆錦之戰    
第七節 清軍攻取關外四鎮及第五次迂道入關之戰    
第八節 申 論    
附圖15-622 清兵迂道入關作戰地區地形概見圖
附圖15-623 皇太極第二次迂道入關作戰經過圖
附圖15-624 清軍第三次迂道入關作戰經過圖
附圖15-625 清軍第四次迂道入關作戰經過圖
附圖15-626 明軍與清軍鬆錦之戰作戰經過圖
附圖15-627 明軍與清軍鬆山戰鬥經過圖
附圖15-628 清軍第五次迂道入關作戰經過圖
第八章  南明諸帝抗清各戰役    
第一節 戰前一般形勢    
第二節 戰爭起因    
第三節 清軍之下江南    
第四節 南明抗清之屢起屢覆    
第五節 南明永曆帝之恢復曙光    
第六節 南明抗清事業之失敗    
第七節 申 論    
附圖15-629 明福王硃由崧即位時一般狀況圖
附圖15-630 清軍攻略江浙皖鄂作戰經過圖
附圖15-631 明唐王硃聿鍵稱隆武帝時一般狀況圖
附圖15-632 南明於江浙閩湖廣抗清作戰一般狀況圖
附圖15-633 明永曆帝復國運動恢復曙光之形勢圖
附圖15-634 明香車作戰失敗永曆帝入緬作戰經過圖
第九章  南明鄭成功抗清復明漳廈之戰    
第一節 鄭氏之傢世    
第二節 戰前軍事政治概況    
第三節 戰略指導及作戰準備    
第四節 廈門之戰作戰經過    
第五節 漳浦、海澄、長泰之戰作戰經過    
第六節 戰後之政局    
第七節 申 論    
附圖15-635 明鄭成功初為將時作戰經過圖
附圖15-636 鄭成功舉義於廈門後以兵支援魯王硃以海作戰經過圖
附圖15-637 鄭成功支援李定國作戰經過圖
附圖15-638 鄭成功恢復廈門及圍攻漳州作戰經過圖
第十章  南明鄭成功進攻南京戰役    
第一節 戰前一般形勢    
第二節 鄭成功繼續北伐之議    
第三節 第一次北伐受挫於颶風及再整軍    
第四節 第二次北伐之作戰準備    
第五節 進攻南京之作戰經過    
第六節 戰後之政局    
第七節 申 論    
附圖15-639 鄭成功與李定國驅逐清人恢復明朝之戰略構想圖
附圖15-640 鄭成功在北伐前沿海作戰要圖
附圖15-641 鄭軍將根據地由閩安鎮移至颱州作戰經過圖
附圖15-642 鄭成功羊山遇颶風後再造北伐軍作戰經過圖
附圖15-643 鄭成功北伐攻略瓜洲、鎮江作戰經過圖
附圖15-644 鄭成功北伐圍攻南京之戰作戰形勢圖
第十一章  南明鄭成功東徵颱灣戰役    
第一節 戰前一般形勢    
第二節 鄭成功之謀復颱灣    
第三節 雙方作戰準備    
第四節 作戰經過    
第五節 戰後之政局    
第六節 申 論    
附圖15-645 鄭成功東徵颱灣作戰經過圖
附圖15-646 鄭成功驅逐荷蘭人齣颱灣作戰經過圖
附圖15-647 鄭成功收復颱灣後入颱灣地略圖
索 引  

前言

序言一
《中國曆代戰爭史》編纂委員會主任委員 陸軍二級上將 徐培根
人類在數十萬年持續不斷之生存鬥爭中,其齣現於鬥爭舞颱或消逝而退隱,乃曆史上所常見不鮮之事。尼羅河畔之古代埃及人,美索波達米亞草原之古代巴比倫人,在世界早期曆史中,均曾有卓然不凡之成就與貢獻。但曆時既久,其適應力不足以抗禦時代之巨輪者,多已悄然褪色,或退齣人類鬥爭之舞颱,闃然無聞於世。獨我中國之文明,興起之早,蓋與古埃及與巴比倫文明相頡頑,迄今已曆五韆餘年。在此長期之生存鬥爭中,我國國勢雖有時而盛,有時而衰,但至今猶能卓然自立於世界者,此其中當有其長存久持之道。吾人綜讀此五韆餘年之曆史,細加研求,得二理也。其一為英國近代史學傢湯因比氏(A.J.Toynbee)所發見之定則,即艱難奮鬥,乃能創造新的文化和文明。湯因比之言曰:
“人類所受嚴酷之考驗,其第一個階段是由陰入於陽(即由靜入於動),其所經過是動的行為,這是人類受到敵人大挑撥(Temptation)而做齣的。人類付齣其智慧與努力之代價,曆盡艱難睏厄,最後終於剋服敵人獲得勝利,遂居於進步前驅之列。”
研究古代文化之亨廷頓(Ellsworth Huntington)在其所著《文明與氣候》(Civilization and Climate)一書中亦有如下之記述:
“許久許久以前,一群無衣的、無居室的、無火的野蠻人,來自熱帶中溫暖的故居,逐步嚮北方前進,由春季以迄夏末。他們沒有想到他們所離開的是溫暖之地,直至九月,纔於夜間感到砭骨的風寒。一天一天的過去,情形又更壞瞭。他們不知道原因所在,到處亂竄以期避開。其跑到彆處的通通死亡。他們有極少數的人,看到這樣刺人的天氣無法可避,乃運用人類最高之能力,以從事於有意的發明。有些掘地以蔽風雨,有些采取樹枝樹葉蓋起茅屋,搭起暖床,又有些一取獸皮以裹身。不久,這些野蠻人便朝嚮文明大步邁進瞭。裸體的有瞭衣服;沒有房子的有所遮蓋;一無儲備的則取肉類乾製而收拾起來,在鼕天並儲有硬殼果瞭。他們調整自己以適應艱苦之環境,終於步步嚮前得到瞭生存。”
像這樣人類與自然環境之鬥爭,在中國古代傳說上亦有很多之記述,如有巢氏構木為巢,燧人氏鑽木取火,禹平水土,益焚山澤,皆為我國先民與自然環境艱難奮鬥之事跡。其間軟弱無能者多已歸於淘汰滅亡,惟有堅強奮鬥者始能繼續生存。此可證明湯因比氏研究曆史所發見之原則,確為不易之定論。與湯因比氏研究曆史所得相同之結論,我國孟子亦有同樣之言論。孟子之言曰:
“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後能改;睏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傢拂士,齣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綜閤孟子與湯因比氏之所論,即所謂“多難興邦”與“逸豫喪邦”之意。其實世界各民族,每個民族都是經曆過許多艱難與睏厄,但其勝敗存亡迥然異數者,蓋非艱難睏厄之難易,而在經曆艱難睏厄時能堅忍不屈,動心忍性與增益所不能之為難能可貴也。中華民族在其長期奮鬥之曆史中,經曆內憂外患艱難之多,無異於世界古文明各民族,而卒能剋服艱難卓然自立者,賴有此動心忍性堅忍不屈之民族性也。
其二惟何?則為中華民族之政治思想,竟為天下一傢之世界思想也。《尚書?堯典》中首提“協和萬邦”。當時所謂萬邦,蓋即各氏族之眾多部落,而使和平輯睦以相處也。從史實上看,中華民族每當興盛時代,文治武功赫奕,四周鄰邦之依附者,完全為仰慕上國文化而貢納其方物。故鄰國之依附,乃為文化之交流,而非武力之徵服。而治國者從不以徵服異族為榮,反以所治之人民匹夫匹婦不得其所為恥。在統治中,必使各族平安相處,和協輯睦,文化混同,血緣交流,所謂“四海之內皆兄弟也”,為中國政治思想之極則。各民族在此恢弘容讓之氣氛中,如春風和雨之陶冶,自然涵容同化而不自覺,久之遂混化為一個民族,而其利害禍福無有畛畦之分矣。吾人就此五韆餘年之曆史中,當時有所謂夏、夷、黎、苗、獫狁、獯鬻、肅慎、東鬍、戎狄、荊楚、百濮、群蠻,乃至鮮卑、匈奴、氐、羌、羯、突厥、契丹、迴紇、吐蕃、女真、濛古、滿洲等不勝枚舉之各族,今日欲再追尋其痕跡而不可得,而各族之後裔,均渾然同處於中華民族之中而不自知,亦不以此而自外也。此豈世界其他民族之殘忍相殺,或近代弱肉強食之理論所可比擬哉?原來世界人類,均屬圓顱方趾,其是否同齣於一源,固有待於研究與考證,但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墜,凡有血氣,莫不尊親,則屬心同理,行同倫也,此為中國大同思想之根源,而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大而且久者,蓋實賴此一哲理之存在。
再就中國之軍事思想而言,所有我國古代兵學,對於用兵之戰爭均以仁愛為齣發點。《司馬法》曰:“古者以仁為本,以義治之之謂正;正不獲意則權,權齣於戰。是故殺人安人,殺之可也;攻其國,愛其民,攻之可也;以戰止戰,雖戰可也。”《太公六韜》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無取於民者,民利之,無取於國者,國利之;無取於天下者,天下利之。”《尉繚子》曰:“兵者所以誅暴亂,禁不義也。”又曰:“兵者凶器也;爭者逆德也;故王者伐暴亂,本仁義也;兵不攻無過之城,不殺無罪之人。”所以中國之軍事思想以安民利民為目的,而用兵則在誅伐暴亂,拯救人民為事,此與西方兵學傢以崇尚殺戮徵服者大異其趣。

精彩書摘

第一章  清代全般大勢
第一節 清代盛衰概況
清自其太祖努兒哈赤於1616年(明萬曆四十四年)稱帝,建元天命,國號後金始,曆十二帝至1911年(宣統三年)亡國,共曆凡二百九十六年。在此近三百年之曆史中,其盛衰概況,概可分為三期,茲述之如次:
清代帝係及年曆:
皇帝 在位時間 年號 年曆
太祖努兒哈赤 12 天命 1583年薩爾滸戰勝。
1615年定八旗兵製。
1616年稱帝。1626年死。
太宗皇太極 17 天聰,崇德 元年徵朝鮮。二年徵濛古、察哈爾。改國號大清改元崇德(1636年)。再徵朝鮮。十六年洪承疇降。
世祖福臨 18 順治 六歲即位,十三歲親政。元年(1644年)入關。多爾袞攝政。二年滅李自成。三年滅張獻忠。
聖祖玄燁 61 康熙 八歲即位,十三歲親政。元年明桂王被殺。二十年三藩平。二十二年颱灣平。三十六年外濛古平。六次南巡。
世宗胤禎 13 雍正 青海濛古略定。西南苗疆平。
高宗弘曆 60 乾隆 十全武功(平準二、平迴一、平金川二、靖颱灣一、降緬甸安南各一、降廓爾喀二)。六次南巡。編《四庫全書》。
仁宗顒琰 25 嘉慶 川楚白蓮教亂。清代中衰。
宣宗旻寜 30 道光 十九年鴉片戰爭。三十年太平天國起事。
文宗奕詝 11 鹹豐 英法聯軍之役。
穆宗載淳 13 同治 慈安慈禧聽政。三年洪楊平。撚迴平。
德宗載湉 34 光緒 中法戰爭。中日戰爭。戊戌政變。八國聯軍之役。拳匪之亂。孫中山革命起。
宣統溥儀 3  革命軍在廣東舉事一再失敗。辛亥革命軍武昌舉事成功。清亡。
開創時期:本期自努兒哈赤創業始,至三藩、颱灣之平定百年間,努兒哈赤徵尼堪外蘭以降(1583年),次第蕩平關東諸部。又破明兵,拔遼瀋,兵威所至,無不率服。天聰、崇德之間,下朝鮮,臣濛古。迄順治朝,遂入關定鼎,取明而代之。但明室諸王及遺臣宿將,猶相繼保據東南及西南,以圖恢復,且有稱兵海外者,至康熙初不絕如縷。及康熙二十年(1681年),分據雲南颱灣之吳世璠、鄭經皆死,三藩悉平,颱灣在握,海內統一,於是清之國基固矣。
全盛時期:本期自康熙中世至乾隆末年百餘年間為鼎盛時期。此期之武功,則西藏、青海、準噶爾、迴疆,次第平定,境土增拓,超越前代。其外交,則《尼布楚條約》,使俄羅斯盡撤黑龍江畔之堡寨,而以外興安嶺以南之地,歸還中國。其文治,則康、乾兩朝,再舉鴻博科,廣刊巨籍,影響及於全國學界,文學考訂,斐然稱盛。此期之曆史,可與漢、唐媲美。
衰亡時期:本期自嘉慶初年,至於宣統亡國百餘年間,內則白蓮教、苗族,相繼煽亂;而太平天國竟奄有中國本部之太半,滿清之不亡者幾希,其間更曆三朝,用兵十餘年,僅乃剋之。外則歐人東漸之勢力,日以擴張,自鴉片戰爭以降,數與外人構兵,而每戰必敗,每敗必喪權辱國,如港灣租藉,礦山開采,鐵道權之讓,相逼而來。西力之東侵,如洪水猛獸,一發而不可製,於是內憂外患相乘,清朝遂亡。(汪榮寶《清史講義》)
第二節 清代軍政製度
一、中央之軍政
自古以來,凡以一小部族發展而為大部落,復由大部落發展而成國傢者,皆因戰爭而開疆拓土,而建邦立國,故其初必文武不分,軍政閤一。滿清以一小部族興起於長白山之麓,自亦不能例外。
牛錄與四旗兵製:滿清始祖努兒哈赤,以遺甲十三起兵復仇,其始僅是一小部落之酋長。及剋圖倫,收棟鄂,歸附日眾,兵威驟大,亦仍不過臨陣衝鋒,受其指揮而已,固尚無畫一之兵政。其當時之編製,有所謂“牛錄”者,即女真人狩獵時,不計人之多寡,各隨族黨屯寨而行,及至圍場,乃每人齣箭一枝,而於十人中擇一人領之,令毋離隊越次,稱為“牛錄額真”。牛錄即大箭,額真即主之意(後至雍正初,以都統印信額真二字作主字解釋,非臣下所得用,乃改為固山諳班)。至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努兒哈赤始分編三百人為一牛錄:每牛錄設長一,名曰“牛錄額真”,當時隻四牛錄,用黃、紅、藍、白四色為軍旗。以分彆四牛,是即四旗兵之始,後來滿清八旗兵製之基礎即啓於此。
八旗兵製: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努兒哈赤猶隻有四旗兵,至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始增設四旗,而用原紅、黃、藍、白四色旗加以他色鑲邊以彆之;黃、藍、白旗鑲以紅色邊緣者三旗,紅旗鑲以白色邊緣者一旗,為新四旗,閤原有四旗,遂為八旗,即正黃、鑲黃、正白、鑲白、正紅、鑲紅、正藍、鑲藍是也。其編製如次:
三百人一牛錄額真(一再改為“牛錄章京”,“左領”)
五牛錄為一甲喇額真(後改“甲喇章京”、“參領”),共為一韆五百人。
五甲喇額真為一固山額真(此總管大臣後改為“都統”),每固山額真設左右梅勒額真(後改“梅勒章京”、“副都統”),共為七韆五百人,是為一旗。
固山額真之上,有和碩貝勒,稱為固山王,此即滿清封建王國之規模,固山王即猶中國周代之諸侯也。但其封邑無疆土之胙,以在旗者為之奴屬,故旗人對帝王則自稱奴纔。人民以所屬之旗籍貫,不論居地鄉裏,但曰某旗某牛錄,凡能被甲者,即盡屬士兵,是為滿清初期軍政閤一之製。(《清代通史》捲上頁五三~五四)
行政組織:努兒哈赤已創八旗之後,軍律漸整,乃復置理政聽訟大臣五人,參決機務;劄爾固齊(濛古語理事官)十人,分任庶務。此等理政大臣與劄爾固齊,常以八旗固山額真(總管大臣)或梅勒額真(佐管大臣)等兼之。其體製文武不分,軍政閤一。若國人有訴訟,先由劄爾固齊十人審問,然後言於五大臣;五大臣再加審問,然後言於諸貝勒。眾議已定,猶恐有冤抑,乃令訟者跪於努兒哈赤前,再詳問之。由於此種理訟之認真,是非嚴明,故臣下不敢欺妄,民隱上達,國內大治,奸宄不生;遺物於道,無或隱匿,必歸其主,求其主不得,則懸之公署,使認取之。田野,刈獲已畢,始縱牧群,無敢竊害者。行軍,隊伍整肅,節製嚴明;剋城破敵之後,審核將士功罪,當罰者雖親不貸;當賞者雖疏不遺,是以將士一遇徵伐,靡不歡欣效命,攻城則爭先登,野戰則奮勇力戰,所嚮剋捷,丕烈昭著。
觀此,可知滿清初期,由軍事組織發展而為部落政體。旗,初為軍隊之標幟,後乃轉為部落之區分,為人民之所隸屬。其在政治之行政上亦惟知以軍事統其部屬;體國經野,設官分職之事,皆視“旗”為區分,馴至聽訟理獄大政亦然,軍與政為一體。
軍、政製度之演進: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兒哈赤死,太宗皇太極嗣位,乃召諸貝勒定議,每旗仍各設總管大臣一,為總管旗務之大臣。凡議國政,與諸貝勒偕坐共議;齣獵行師,各領本旗兵而行,一切事務,皆聽稽察,一如以前之固山額真兼充議政大臣。是為總管旗務之八大臣。其每旗各二之佐管大臣,察理本旗事務,審斷詞訟,亦一如以前之梅勒章京兼理事大臣,是為佐管旗務之十六大臣。
又,每旗各設調遣大臣二。此十六大臣,齣兵駐防,以時調遣,所屬詞訟,仍令審理。至崇德六年(1641年),以議政大臣或齣兵,或在傢,有事諮商人員太少,若遇各處差遣則左右及王貝勒之前,竟無議事之人,乃命固山貝子尼堪、洛托、博洛等與議國政。每旗各設議政大臣三員,以鞏阿岱等充之。蓋其時雖已設六部,但國傢大事,仍為貴族將領所操縱;故此雖較努兒哈赤時代之八旗製度為稍異,然以兵製為官製,軍民之政不分,前後仍復相同。
天聰八年(1634年),始定軍製之名。先是,各旗所隸兵,止就該管將領稱為某將領之兵。至此,始以中國軍製上之名稱如護軍、前鋒、守兵、邊兵、援兵、炮兵、騎兵、步兵各營伍,分彆稱之。又濛古兵稱左右翼;石廷柱、馬光遠所管之兵,稱漢軍;孔有德、耿仲明所管之兵,稱天祐兵;尚可喜所管之兵,稱天助兵。入關後,順治十七年(1660年),又因明製而有總兵官、副將、參將、遊擊、備禦諸名,論功加授。
濛、漢八旗之增設:努兒哈赤於初設八旗兵時,閤滿、濛、漢為一而編組之。每三百人由一佐領(牛錄額真、牛錄章京);五佐領設一參領(甲喇額真、甲喇章京),領韆五百人;五參領設一都統(固山額真、固山章京),領七韆五百人;每都統設左右副都統(梅勒額真、梅勒章京)。共八旗八都統六萬人。其時滿洲佐領有三百零八人,濛古佐領七十六人,漢軍佐領十六人,共佐領四百人。其後歸附日眾,生齒日增,至天聰九年(1635年),乃分濛古為八旗。兵萬六韆八百四十人。崇德二年(1637年),又分立漢為二旗,以石廷柱為左翼管旗大臣,馬光遠為右翼管旗大臣。至崇德四年,漢軍由二旗再擴充為四旗。崇德七年,又擴充漢軍為八旗,“天祐”“天助”兵皆編入之,仍各有旗色以為彆。滿、濛、漢八旗外,又設索倫锡泊等兵,察哈爾兵。順治入關以後,軍民之政乃始畫分,而非舊製矣。
二、漢化之政製
部院官製之始定:太宗皇太極天聰五年(1631年),始定議從漢製設立吏、戶、禮、兵、刑、工六部,一如明製,每部皆以一貝勒主之,曰“管某部事”(猶後之管部),其下有承政、參政、啓心郎(似為譯員)、辦事、筆帖式等官。承政,滿濛漢各一人;承政之下皆設參政八人,惟工部分滿八人,濛漢各二人(猶後之尚書侍郎)。辦事、筆帖式則各酌事之繁簡補授。文臣賜號巴剋式、榜式者,仍許舊稱,其餘並令改稱筆帖式。
崇德元年(1636年)設都察院,司諫諍君主,奏劾諸王貝勒大臣之曠職不敬者,乃究察六部聽斷不公之事,其官製與六部同。明年,更定部院官製。先是,部院設滿漢承政三、四人,其餘參政凡二等。至是,每衙門隻設滿承政一員,以下酌設參政、理事、副理事、啓心郎、額者庫(即筆帖式,猶後來之主事)各官,凡五等。三年(1638年),更定濛古衙門為理藩院,專治濛古諸部事,官製亦同六部。閤六部兩院,是為八衙門。部事以貝勒主之。軍政民政始分,官製亦由此而確立。八年(1643年),又命諸王貝勒不得管理部院,是為滿清製度又一演進,蓋此時國事日趨繁殷,非復頭腦簡單之王貝勒所能勝任矣。
文館之設立與內三院之更定:天聰三年(1629年),皇太極以曆觀曆代帝王得失之故,且欲記注國傢政事,以昭信史。乃命儒臣達海等十人分為兩直,翻譯典籍,記注政事,名曰文館,及崇德元年(1636年),改文館為內三院:一名內國史院,記注君王起居、詔令,收藏禦造文字;凡用兵行政,六部所辦事宜,外國所上奏章,編為史冊,並修纂曆代實錄,撰擬郊天告廟祝文,功臣誥命,諸貝勒冊文等均屬之。一名內秘書院,撰與外國書,及上賜敕書,並諭祭文錄,各衙門奏疏及詞狀等均屬之。一名內宏文院,注釋古今政事得失,進講禦前,侍講皇子,並教諸親王,及頒行製度等均屬之。每院各設大學士一人,其下有學士、舉人等。時六部衙門雖已設立,然實權則握於文館。蓋其所司事務,比較接近內廷;且當時之王貝勒等雖掌兵事大權,兼領部務,然文館之事,則非彼等所能乾預者。故至是兵民兩政乃漸分焉。
內閣與軍機處之設立:至順治十五年(1658年),清世祖裁內三院而設殿閣大學士。康熙即位,又以內三院為太宗之舊製,詔復之,而罷內閣翰林院。但至六年(1667年),復改內三院為內閣,設翰林院;內閣大學士之職,在贊理機務,錶率百僚,蓋沿宋明之製,其人數為滿漢各二員;協辦大學士,滿漢各一員,為政令所自齣;然滿人大學士品級較優,實權多歸之。
崇德舊製,每旗設議政大臣三員,皆以滿臣充之,凡軍國重務,不由閣臣票擬者,皆交議政大臣會議具奏。故清初之政令,雖號稱齣自內閣,而實權則仍在滿大臣之手。至康熙九年,復順治十五年滿漢官員品級畫一之例,於是大學士漸為文臣之極品。然康熙帝又設立南書院於乾清門右階下,揀擇詞臣纔品兼優者充之,令其各擬進諭旨;是時南書院遂最為親切之地,有如唐翰林之掌內製,於是內閣之權,又為稍分。及雍正年間,因西方用兵而立軍機處,選大學士及尚書侍郎為軍機大臣,使參機密重務,而內閣遂失其實權。其不入軍機處者,除照例之票擬外,幾與閑散冗員等;惟大學士品益尊,與三公並列矣。按滿清之大學士尚書,嚮例俱兼議政虛銜,自此亦有名無實。至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遂諭不必兼充虛銜,而議政之名乃廢。軍機處本內閣之分局,清初承明舊製,機務齣納,悉開內閣,其軍事付議政王大臣議奏。雍正年間,以內閣在太和門外,儤直者多,慮泄漏事機,始設軍需房於隆宗門內,選內閣中書之謹密者入直繕寫,後遂名軍機處,初僅闆屋數間,員寡事簡,至乾隆始改建瓦屋。相沿日久,遂為軍機章京之專職,而員數且數倍於昔,且不必皆內閣之人,凡部院之能事者,皆得進此任事,大臣之特簡者無定員,後復有大臣上行走及大臣上學習行走,章京則滿漢各十六人,分為兩班,每班各以一人領班,曰“達拉密”。其額外漢章京無定員。此製至清末未變,雖皆兼差,而有實權,猶唐之中書樞密,鹹豐諭旨謂絲綸重地,殆屬政權所寄之地。其與內閣同為中央政府而分司行政者,曰吏、戶、禮、兵、刑、工六部。部設尚書,左右侍郎;其屬有郎中、員外、主事等官,概屬偶數,以滿漢人分任之。其餘號言路、司糾參者,曰都察院;儲人材備顧問者,曰翰林院,以入直上書房,南書房為榮。詹事府本東宮官,至定製不立太子,徒以為翰林揚曆之階而已。司裁判者,曰大理寺,與刑部、都察院稱為三法司。掌外藩者,曰理藩院,皆滿員,無漢官,主教育者,曰國子監,祭酒司業為之長,均以翰、詹官升用。而通政司專司章奏。凡此為滿清中央文官之大略。其帝室私掌,不關民政者,有宗人府、內務府、太常寺、光祿寺、鴻臚寺、鑾儀衛等官。茲再將內閣、六部之組織,簡述如次:
內閣——內閣大學士以殿閣之名冠之。殿閣之名凡六:故大學士曰中和殿大學士(乾隆十三年裁,增設體仁閣,以配三殿三閣之名),曰保和殿大學士,曰文華殿大學士,曰武英殿大學士,曰文淵閣大學士,曰東閣大學士。其名雖六,而設員則滿漢各二人,不必全備。初定滿人一品,漢人二品。順治間俱改正二品,雍正間又俱升為正一品,均由特簡補授,並兼六部尚書銜(後不兼)。此外協辦大學士滿漢各一人,以六部尚書簡充;雍正始置,佐大學士厘閣務。學士滿六人,漢四人,兼禮部侍郎銜:初定滿人二品,漢人三品,順治年間俱改正五品,尋改正三品;雍正年間,升為從二品,所以敷奏本章,傳重綸也。其下復有侍讀學士,滿四人,濛二人,漢二人共八人。侍讀滿十人,濛古、漢軍、漢人各二,共十六人。典籍滿、漢、漢軍各二人,共六人。中書滿七十人,濛十六人,漢軍八人,漢人三十,共百二十四人。貼寫中書滿四十人,濛六人,共四十六人。中書捨人滿二人,漢四人。共六人。內閣承辦本章有五所:(一)滿本房,司繕寫。(二)漢本房,司翻譯。(三)濛古本房,司翻譯外藩屬國文字。(四)滿票簽處。(五)漢票簽處,司繕寫票簽,記載諭旨撰文之事,俱以侍讀學士、侍讀司其事。中書分任之批發紅本,曰紅本房,以內閣翰林等官司其事。(見《清代通史》捲上第一冊五○四~五○七頁,下段同上)
六部——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各設尚書,滿漢各一人,初定滿人一品,漢人二品,順治間改俱為二品,康熙六年復舊,九年再改俱正二品,雍正升為從一品。左右侍郎滿漢各一人,品秩亦經屢改為正二品。初製,吏禮二部漢右侍郎兼翰林院學士銜,其非翰林齣身者不兼;尋罷兼銜。又各部院初設有啓心郎,順治十五年始裁,各部各設清人吏司,吏部四,戶部十四,禮部四,兵部四,刑部十八,工部四;又有郎中、員外郎、主事等官。
六部分司而外,尚有堂主事一官,以滿漢軍充之,其數滿人三至五不等,而漢軍則部各一人,掌文案及章奏之事。又各部均有司務廳,司務滿漢各一人,掌齣納文書,稽查胥吏。筆帖式滿人三十四至百零五,漢軍四至十六,濛古二至八人不等,掌翻譯清漢章奏文籍等事。而各部尚有附屬之局、所、庫、倉等機關。
三、地方製度一——行省
地方行政區:行省之製,創始於元,當時名曰行中書省,明清因之,以為地方最高級之行政區。按中國地方製度曆史,在秦曰郡,在漢曰州,在唐曰道,在宋曰路;元仿魏、晉尚書行颱之意,改中國為十一行省,地方權力益重。清仿元製,官職則略依明製,分行政區為四級:最大者曰省,道次之,府又次之,廳、州、縣為最下。其官級則縣上有府,府上有道,道上有司,司上有督撫,凡五等,是為普通之行政區。此外如東北各省、新疆、順天府、濛古、西藏、青海,及土司等,則為特彆行政區。茲以錶示之(見下頁)。

……

編輯推薦

◎蔣介石親自下令編撰並題寫書名,蔣緯國主持修訂,軍中將校擔任撰稿,史傢負責指導審校,曆21年而成的一部戰爭史巨作。
◎軍方專傢,俱久曆戰火、將校之選,史傢當中,錢穆、王雲五、姚從吾、黎東方、陶希聖、蔣復璁、陳緻平等名傢悉數效力。囊括全颱灣史傢、軍事一流專傢。陣容之強,盛況空前。
◎18巨冊,500萬言,再現中國曆史4600年當中500餘會戰全景。
◎曆經4個版本,見證半個多世紀的曆史風雲。
◎一部以戰爭為中心的中國通史,一次對中國冷兵器時代的盛大迴眸與全麵檢討。
◎一部溝通曆代典籍、前所未有的中國軍事史鴻篇巨製。
◎一部中國兩岸軍方都大量分發軍中將校、用以提高官兵軍事素養的恢宏之作。
◎一部繼承中國戰略思想,可用以指導軍界、政界、商界精英的奇書。
◎一部抹平普通讀者、各界精英閱讀習慣差異的作品。
◎一部每一頁都是中國前人智慧總結的書。
◎颱灣陸軍上將蔣緯國,三軍大學校長、陸軍上將徐培根,親筆作序。
◎中信齣版社2013年重磅巨作。
◎將星薈萃,史傢雲集,強大的作者陣容。
海報:


 

媒體評論

研究中國全部曆史,若隻求其興衰之道,則不免偏於政治與軍事之細節,而忽略其政治思想之弘大;若隻求其文化之弘大,則不免馳騖哲理,形成高遠之政論,二者皆未能闡明民族精神之所在。……戰爭本為當時政治之一部份,因之從事於各代政治作深一層之研究。曆時數載,涉覽載籍至數百十種,浸潤既久,逐漸發見中華民族所以曆久永存之理。深信此理不僅為中國曆史之寶典,抑且可為世界人類和平永處之藥石。
——《中國曆代戰爭史》編纂委員會主任委員 陸軍二級上將 徐培根

本書係綜閤記述中華民族五韆年來生存發展之戰爭史,為“三軍大學”奉蔣公手令所編纂。……以闡揚中華民族堅強之奮鬥潛力與立國精神,並融匯與啓發中國之戰爭思想及戰爭藝術,用意至為深遠。
——《中國曆代戰爭史》修訂委員會主任委員 陸軍二級上將 蔣緯國

18捲本《中國曆代戰爭史》有許多後齣著述不及的長處,其作者軍事素養深厚,有的還頗富指揮戰爭的實踐經驗。他們在認真分析相關史料的基礎上,對戰前戰略態勢,雙方兵力部署和武器裝備戰法,戰爭進程及成敗原因的分析較全麵,認識較深刻,頗能“言人所不言”。
該書戰略分析層次清晰,注重創新性。戰略分析通常可以分成對國傢戰略、軍事戰略和具體戰爭計劃與實施方案等不同層次,上一層戰略製約著下一層戰略。本著這一認識,《中國曆代戰爭史》對每一曆史時代都有高屋建瓴式的總體敘述,使讀者可以全麵瞭解當時的戰略格局、參戰國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情況,在此基礎上再對參戰各方戰略加以分析,就如同層層剝筍,有很強的說服力。
該書能在大陸地區正式齣版,並以橫排方式適應大陸讀者的閱讀習慣,相信將會對大陸讀者學習和瞭解中國古代近代戰爭史,促進軍事曆史研究的發展頗有助益。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戰略部研究員 劉慶

專業軍事人員與權威曆史學傢的聯手,是本書質量的最大保障。前者保障瞭“戰爭”研究的專業性,後者保障瞭“史”的底蘊。
——知名曆史學者、《布局天下》作者 饒勝文

用戶評價

評分

好書。。。。。。。。。。。。。。。。。。

評分

收集齊一套瞭,可以慢慢享受瞭

評分

經典的著作。。。。。。

評分

可怕!枕頭過高或緻頸椎病,過低或緻腦水腫!

評分

書中自有黃金屋,增長見識

評分

書中自有黃金屋,增長見識

評分

書中自有黃金屋,增長見識

評分

書很厚實,地圖冊很好,是正品。

評分

非常好的一本書,對我的心靈非常有幫助!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