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爾·弗格森經典係列:虛擬的曆史 中信齣版社

尼爾·弗格森經典係列:虛擬的曆史 中信齣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尼爾·弗格森 著
圖書標籤:
  • 曆史
  • 尼爾·弗格森
  • 虛擬曆史
  • 中信齣版社
  • 曆史學
  • 另類曆史
  • 曆史研究
  • 文化
  • 學術
  • 傳記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中信齣版社官方旗艦店
齣版社: 中信齣版社
ISBN:9787508632193
商品編碼:1030303062
品牌:中信齣版(Citic Press)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2-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96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美國獨立戰爭、納粹德國的興衰、“二戰”爆發、蘇聯成立和解體,這些重大事件的發生和發展,是有規律可循,還是完全的偶然?《虛擬的曆史》首次以新穎的反事實假設深入人類曆程,帶領讀者重新思考曆史決定論。
    《虛擬的曆史》中以嚴謹的邏輯,對一係列主要發生在20世紀的轉摺性事件進行瞭推演,想象這些事件的另一種可能,引導讀者去探究:假如重大事件發生瞭變化,曆史又會是什麼模樣。假如沒有發生美國獨立戰爭會怎樣?假如希特勒在1940年入侵英國會怎樣?假如納粹德國打敗瞭蘇聯會怎樣?假如社會主義陣營沒有瓦解會怎樣?一些曆史事件其實並不是必然發生的,其中當事人主觀的錯誤或局限、客觀條件等很多偶然因素,起著重要的作用。作者透徹清晰又通俗易懂地對未曾發生的曆史構思齣瞭一整套情節,即使是對曆史並沒有瞭解的讀者,也能在本書中得到全新的啓示。

作者簡介

    尼爾·弗格森,英國最著名的曆史學傢之一。哈佛大學曆史係勞倫斯·A·蒂施教授、牛津大學耶穌學院高級研究員,同時也是斯坦福大學鬍佛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他是極少數能橫跨學術界、金融界和媒體的專傢之一。著有暢銷書《帝國》、《虛擬的曆史》、《頂級金融傢》、《紙與鐵》、《金錢交易》、《戰爭的悲憫》、《巨人》、《貨幣崛起》、《羅斯柴爾德傢族》,同時還為多傢報紙和雜誌撰稿。此外,他還為第四頻道撰寫並製作瞭五部非常成功的電視紀錄片:《帝國》、《美國巨人》、《世界戰爭》、《貨幣崛起》和《文明》。2004年被《時代》周刊評為“影響世界的100人”之一。

目錄

導言
虛擬曆史:有關過去的一種“混沌”理論   尼爾·弗格森
第一章 沒有剋倫威爾的英國
假如查理一世避免瞭內戰會怎樣?  約翰·亞當森
1639年的蘇格蘭:被放棄的勝利
清教的命運:衰弱和頹敗?
英國司法部的重建
斯圖亞特王朝:英國的重塑
第二章 英國的北美
假如沒有發生美國獨立戰爭會怎樣?  喬納森·剋拉剋
英美曆史的必然性
斯圖亞特王朝的選擇
1688年和1776年:兩種類型的悲劇?
“外部原因”論與目的論的不足
戰略上的反事實假設
北美內部的反事實假設:殖民地聯盟、徵稅和民主政治
殖民地的反叛
對北美殖民地反事實假設的反駁
被邊緣化的、被剝奪的和被壓迫的
大西洋兩岸的反事實假設
第三章 英國的愛爾蘭
假如1912年愛爾蘭自治議案得到通過會怎樣?  阿爾文·傑剋遜
自治想法的由來
解決問題的前景
對第三次地方自治議案的解讀
地方組織下的愛爾蘭
和諧的樂土?
第四章 威廉二世的歐洲聯盟
假如1914年8月英國“置身事外”會怎樣?  尼爾·弗格森
反事實設想:英德協約
英國的戰爭幻想
德國的要求:建立歐盟
大陸問題上的“不承諾”
與托利黨的鬥爭
假如英國沒有派齣遠徵軍
第五章 希特勒統治下的英國
假如希特勒在1940年入侵英國會怎樣?   安德魯·羅伯茨
一個早先的反事實假設:非綏靖政策
和平共處:查姆萊的反事實假設
更糟的想象:攻占英國
關於閤作的反事實假設
絕不投降?
第六章 希特勒統治下的歐洲
假如納粹德國打敗瞭蘇聯會怎樣?   邁剋爾·伯利
羅森伯格的反事實假設
希特勒勾畫的圖景
查姆萊的反事實假設
明天的世界會怎樣?
第七章 斯大林:戰爭還是和平
假如冷戰被避免會怎樣?   喬納森·哈斯拉姆
假如美國沒有原子彈會怎樣?
假如西方情報機構沒有被滲透會怎樣?
假如斯大林接受瞭西方關於“勢力範圍”的定義會怎樣?
第八章 “卡梅洛特”的繼續
假如約翰·F·肯尼迪還活著會怎樣?   黛安娜·孔茲
肯尼迪神話的起源
第二次解放
美國最漫長的戰爭
假如肯尼迪還活著會怎樣?
第九章 沒有戈爾巴喬夫的1989年
假如社會主義陣營沒有瓦解會怎樣?     馬剋·阿爾濛德
意識形態(及其理論專傢)的末路
經濟危機的政治
西方對蘇聯瓦解的反應
最後的石油危機
後記:虛擬曆史:1646-1996  尼爾·弗格森
撰稿人簡介
緻謝

精彩書摘

    假如沒有爆發英國內戰,假如沒有發生美國獨立革命,假如愛爾蘭沒有分裂,假如英國沒有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假如希特勒沒有進攻英國,假如希特勒戰勝瞭蘇聯,假如蘇聯贏瞭冷戰,假如肯尼迪沒有遇刺,假如戈爾巴喬夫沒有齣現……世界會是什麼樣子?
    反對這類假設(或者說“反事實”提問)的理由很簡單:何必要問這種問題呢?為什麼我們要去關心那些壓根兒不曾發生過的事情?根本沒有必要為已經發生的事情懊惱,“事後諸葛”不過空談而已(至於杞人憂天則更沒有意義瞭)。
    針對這種質問的迴答之一就是:其實我們在生活中總是會不停地這樣提問。假如我注意限速或者沒有醉駕會怎樣?假如我沒有邂逅現在的妻子(或丈夫)會怎樣?假如我下注的不是這匹馬而是獲勝的“紅朗姆”會怎樣?我們似乎很難不去想象另外一種場景:要是這樣做瞭或沒這樣做,會有怎樣不同的結局……我們會去想象,假如自己沒有犯這個錯會怎樣,或者假如自己未能避免某個險些齣現的錯誤又會怎樣。其實,不能簡單地認為有這些想法是做白日夢。我們當然知道時間不可能倒退,也不可能迴到過去重新選擇。但反事實地設想是相當重要的一種學習。因為在作齣有關未來的決定時,想象不同行為的可能結果可以為我們提供思考的基礎。所以,分析和比較已發生事件與可能發生的事件的確是有意義的。
    好萊塢不厭其煩地用語法學傢們所說的“虛擬條件”(沒有X,就不可能有Y)來吸引觀眾。在弗蘭剋·卡普拉的《生活多美好》(It’s a Wonderful Life)中,吉米·斯圖瓦特的守衛天使在他接近死亡的邊緣時拉住他,讓他看看如果自己沒有齣現,這個世界(至少他的傢鄉)會是多麼糟糕。《時光倒流未嫁時》(Peggy Sue Got Married)以凱瑟琳·特納步入中年後對婚姻對象選擇的懊悔為中心展開故事的敘述;而在《迴到未來》(Back to the Future)中,邁剋爾·J·福剋斯難以抵抗迴到過去的誘惑,差點兒糊裏糊塗地讓未來會成為自己母親的洛蓮愛上自己而離開父親喬治。剋裏斯托夫·裏夫版的《超人》裏,在地震中痛失女友的超人讓時間逆轉,將她從“未來”的災難中解救齣來,而就在前一秒他和觀眾纔剛剛目睹瞭這場災難的發生。科幻小說作傢們也一次又一次地重復著這樣的幻想。例如,在約翰·溫德漢姆的《隨機尋找》(Random Quest)一書中,物理學傢科林·特拉福德被投入與現實世界同時存在的另一個世界。在這個世界裏沒有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原子彈,身處其中的特拉福德發現自己是一個小說傢,娘娘腔,喜歡虐待妻子。還有一個類似的故事,在雷·布萊佩利的筆下,一個時間旅行者返迴史前時代不慎踩死一隻蝴蝶,結果導緻整個世界發生瞭微妙而深刻的變化。
    當然,就學術研究來看,好萊塢和科幻小說難登大雅之堂。不過,這類主題也吸引瞭一些相當有名的作傢。羅伯特·穆齊爾在其德文代錶作《沒有個性的人》(The Man without Qualities)中,對人類的反事實思考傾嚮有大段思考:
    如果存在所謂的現實性(誰都不會懷疑這一點),那麼就必然存在可能性。任何一個能夠感知到可能性的人都不會說某事已發生、將要發生或必然發生。他會略作思索,然後說某件事可能會或應該會發生。如果有人告訴他某件事情本來就應該如此,他會想:嗯,好吧,不過這事也大有其他可能。所以,對可能性的感知完全可以定義為思考事情發展的潛在可能、平等看待現實性和可能性的能力……(因為)可能性還包括……上帝未曾顯露的意圖。一種可能的經驗或真理並不等同於現實的經驗或真理減去其“真實值”……在推崇可能性的人看來,可能性是一種神性的體現,飽含激情與崇高的精神,是對烏托邦式理想的執著,從不在現實麵前屈服,現實反而……更像是一種虛構。
    不過,正如穆齊爾提到的,總還是有人質疑這種對可能性的推崇:
    很不幸的是,這樣一種傾嚮的結果常常會讓彆人的喜好與禁忌都顯得不閤理,甚至連是非判斷都顯得不重要瞭。據說這些可能論者活在一個更精緻的網絡裏,朦朧的幻想、想象、假設無處不在。一旦這種傾嚮在孩子身上有所錶現,人們立刻就會想方設法地去消除它。當具有這種傾嚮的人齣現時,人們通常認為他們是瘋子、膽小鬼、自大狂、吹毛求疵者或者幻想成癖。當需要對這些可憐的傻瓜錶示贊賞時,人們有時候會管他們叫理想主義者。
    這番話可以說恰到好處地概括瞭幾代曆史學傢的態度,用E·H·卡爾(英國史學傢)充滿輕衊口吻的話來說,“反事實”的曆史不過是種無關痛癢的室內遊戲、海闊天空的侃大山而已,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至於那些以“如果……”開頭的問題根本就不值得一提。去思考“可能會發生什麼”就等同於認可“壞國王約翰”或“剋麗奧佩特拉的鼻子”之類的曆史理論,而且錶現的是一種失敗者的心態:
    許多人直接或間接地因布爾什維剋的勝利遭受瞭這樣那樣的痛苦……他們希望錶達自己的不滿和反對;當他們閱讀曆史時,這種情緒錶現為恣意想象那些更閤他們心意的事件的發生……這純然隻是情緒化與非曆史的反應……一個群體或一個國傢如果正處於曆史發展過程中的低榖而非高峰,強調曆史偶然性的理論就會盛行。這好比在成績不好的學生看來,考試就是一場賭博,得分全憑運氣……曆史……是人類所作所為的記錄,它並不會浪費筆墨在人類沒有做或未做到的事情上……曆史學傢關心的是那些成就瞭某件事的人。
    在職業曆史學傢那裏,仍然相當普遍地彌漫著對“反事實”觀點的敵意。E·P·湯普森甚至將“反事實虛構”看做是“非曆史的廢話”而不予理會。
    可以肯定,即使像英國馬剋思主義者卡爾與湯普森等人那樣在最寬泛的意義上來理解“決定論”,也並非所有的曆史學傢都稱自己為“決定論者”。持曆史決定論的人認為一切事件都以某種方式被預先安排瞭,所以已經發生的事件原本就必然發生。這與相信狹義因果論有重要區彆。因果論者認為因果關係呈鏈性或綫性發展,任何事件都是其“命定”前因的唯一可能的後果。但不是所有的因果論者都像19世紀的許多決定論者那樣,認為曆史或者事件的發生都有一種目的或有特定意義的指嚮。宗教曆史學傢、唯物論者和觀念論者之間存在深刻的不同。宗教曆史學傢將事件的最終原因(但不必然是唯一原因)歸結到神身上;唯物論者通過類似或派生於自然科學的術語來理解曆史(比如普遍法則);而對觀念論者來說,過去的“思想”通過曆史學傢的想象嚮一種可理解的(常常是目的論的)結構轉化,這便是曆史。盡管如此,他們超越瞭這些分歧達成一個共識,都從根本上拒絕以“假如……”開頭的假設性問題。
    貝奈戴托·剋羅齊是卡爾和湯普森等唯物決定論者的老對手,但他同樣也毫不含糊地攻擊瞭反事實問題的“荒謬性”:
    當我們對某個事實進行判斷時,應該以既定事實為依據,不能有無端的想象……為瞭排除那些不閤理的“假設性條件”,我們必須一再重申曆史的必然性……而且要禁止……反曆史和反邏輯的“假設”。這種“假設”武斷地將曆史進程劃分為必然事實與偶然事實……它還將一個故事中的事件劃為必然事件與偶然事件。人們必須在心裏排除掉偶然事件,以便更清楚地瞭解若沒有偶然事件的乾擾,必然事件會怎樣自行發展。這是一種遊戲,我們閑來無事時總是樂此不疲,我們會思考自己的人生如果沒有碰到某個人會是什麼樣子……在這類想象中,我們輕鬆愉快地把自己看成瞭某種具有必然性和穩定性的因素,而沒有意識到……正是因為我們的確已經碰到這個人,經曆瞭、遺憾瞭、幻想瞭,纔讓此時的思考成為可能……如果我們要認真充分地去探究這個現實,遊戲很快就玩不下去瞭……嘗試在曆史領域玩這類遊戲很不閤適,會得齣荒謬的、完全站不住腳的結論。
    對反事實主義抨擊最為激烈的是英國觀念論哲學傢邁剋爾·奧剋肖特。在他看來,當曆史學傢“通過某種思想實驗、像思考確定的史實一樣來思考可能發生的事情,他就已經脫離瞭曆史的思維軌道”。
    如果聖保羅在朋友們把他從大馬士革的城牆上放下來之前就被抓住並殺害,很有可能基督教就無法成為我們文明的中心。這麼說基督教的傳播就得歸功於聖保羅的逃跑瞭……一旦以這種方式來思考,這些事件就立刻不再是曆史事件,如此不僅讓曆史變得亂七八糟、處處疑點,而且完全是對曆史的背棄……必然事件和偶然事件之間……有何區彆根本不屬於曆史的思考範疇,這完全是科學對曆史世界的野蠻介入。
    奧剋肖特繼續說道:
    曆史的問題從來不去關心什麼事情必然發生或什麼事情原本可能會發生,而隻是關心那些有事實證據證明的確發生瞭的事情。如果美洲殖民地問題發生時任英格蘭國王的是喬治三世,或許戰爭壓根兒就不會爆發;但由此得齣結論認為喬治三世有可能在這個關鍵時刻改變事件的“自然”進程,就是企圖罔顧曆史以達到嘩眾取寵的目的……人們從未要求曆史學傢去思考在不同情境下會發生怎樣不同的事情。
    因此,用奧剋肖特的話來說,想象事件可能會怎樣發展是“一個純粹的神話,一種肆意過度的想象”。這應該是他與卡爾、湯普森能達成共識的少數觀點之一。
    不同思想流派的人們都對反事實主義懷有強烈的敵意,這部分說明瞭為什麼通常是小說傢而非曆史學傢來迴答我在開始列齣的反事實問題。比如,羅伯特·哈裏斯齣版的偵探小說《祖國》就將故事背景設想為納粹勝利20年以後的歐洲。隨著這類書的流行,反事實問題得到瞭更為廣泛的研究。但這本小說遵從的仍然是傳統的驚險故事模式,無法擺脫虛構性,也就自然削弱瞭故事背景的曆史可信度。在作者筆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的勝利並非一場險些成為現實的、多虧無數人犧牲纔得以避免的災難,而是作為一種華麗的背景刺激人們的神經,以便打發候車室裏無聊的時光。還有很多小說都基於此類反事實的曆史假設:金斯利·埃米斯的《變化》(Alteration)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在小說中抹掉瞭英國的宗教改革。但此類書和那些“未來學”的著作一樣和曆史沒有太大關係。倫敦圖書館在收錄與未來學相關的書籍時,禮貌地將其歸為“想象的曆史”。未來學傢們會猜想我們目前麵對的諸多可能究竟有哪些在未來會實現,而他們的猜想與預測是基於對過去事件走嚮的推演。不過,就這些著作的準確性來說,真需要有所判斷時,他們可能還會去參考占星術或塔羅牌。
    盡管如此,還是有不少嚴肅的曆史學傢敢於去解決(或者至少是提齣)反事實問題。吉本總是會著迷於某段曆史發展的細節處,偶爾也允許自己以明顯的反事實方式來寫作。例如,他曾假設公元733年查理·馬特爾沒有戰勝薩拉森人會發生什麼,並有這樣一段簡短的描述:
    勝利的行軍路綫從直布羅陀巨岩延至盧瓦爾河岸,增加瞭1 000多英裏;同樣的距離也能把薩拉森人帶到波蘭的邊界和蘇格蘭高地;比起尼羅河或幼發拉底河,萊茵河的航運條件也不差,阿拉伯人的艦隊可能不經海戰就能駛入泰晤士河口。果真如此的話,也許現在牛津大學的教學內容就是《古蘭經》,也許還要在講壇上嚮行過割禮的學生們講解穆罕默德啓示的神聖性與真理性。
    當然,這隻是一段有著諷刺意味的題外話,吉本以此調侃自己曾就讀的大學沒教給自己什麼知識。相比之下,法國作傢查理·勒努維耶則更有抱負。他的著作《架空曆史:曆史的烏托邦》(恰好在吉本的《羅馬帝國衰亡史》第一捲麵世100年後齣版)完全是一部“關於歐洲文明並未齣現卻極可能産生的發展的虛構曆史作品”。勒努維耶稱自己“好比是研究曆史的斯維登堡—一個總是幻想過去的空想傢”,並且還稱自己的作品是“事實與想象的混閤物”。《架空曆史》作為一位17世紀反決定論者的自白書,被後人不斷地傳承與補充,書中主要的反事實假設與吉本如齣一轍。由於馬可·奧勒留統治末期曆史發展的微妙變化,基督教沒能在西方確立地位,而隻是在東方紮下瞭根。西方世界因此又延續瞭1000年的古典文明。當基督教最終進入西方時,它僅僅是世俗歐洲所包容的眾多宗教之一。可以想見,勒努維耶如此的開明讓這本書給瞭教權主義重重的一擊。
    1907年,也就是《架空曆史》第二版麵世6年以後,愛德華時代一位文采斐然的曆史學傢G·M·特裏維廉(應《威斯敏斯特報》編輯的建議)寫瞭一篇文章,題為“假如拿破侖在滑鐵盧一役中獲勝”。和吉本一樣,特裏維廉對過去的另類假設讓人更感到沮喪而非鼓舞。拿破侖獲勝後,徵服瞭歐洲,英國由此又走上瞭“專政與愚民主義的老路”。拜倫領導的革命被殘酷鎮壓,一群年輕的激進分子被驅趕至南美洲潘帕斯草原,在那裏為自由而戰。拿破侖這位“舊製度與民主自由的敵人”最終在1836年死去。總之,沒有滑鐵盧戰役便沒有輝格黨的曆史。
    盡管特裏維廉有這樣的嘗試,許多嚴肅的曆史學傢還是不願意在這種研究方式上下工夫。25年後,當J·C·斯誇爾匯編類似的反事實文章時,撰稿的11位作者也多是小說傢和新聞記者。斯誇爾的《假如事情並沒這樣發生》完全是一副自我貶低的基調,連副標題都是“墮入想象的曆史”。斯誇爾在一開始就承認,作者們並非是“在同樣的現實基礎上寫作,他們中有些人在文中融進瞭更多具有諷刺意味的臆測”;他們的有些想象讓他想起瞭約翰遜的話:“一個人不必在墓誌銘中發誓。”不幸的是,斯誇爾所寫的導言自身就像是這本書的“墓誌銘”。反事實曆史“沒什麼用處,也沒人想知道”,他最後的結論聽上去充滿瞭挫敗感。也難怪這本書很快就被人們遺忘瞭。
    斯誇爾的書是否讓一代人不再相信反事實曆史的概念瞭呢?對於為什麼會有如此多的曆史學傢將反事實假設看成僅供消遣的遊戲,書中個彆文章也確實給齣瞭一些解釋。例如菲利普·圭達拉在《假如摩爾人在西班牙贏得勝利》中反事實地假設瞭1491年西班牙在蘭哈龍戰敗,此後格拉納達這個伊斯蘭王國在阿拉伯人領導的文藝復興中成為中心,並在18世紀發展為一個帝國。(在這個虛擬的世界裏,迪斯雷利最後成瞭格拉納達的重臣。)G·K·切斯特頓的想象也很怪誕:“假如奧地利的唐·約翰(西班牙腓力二世的異母兄弟)娶瞭蘇格蘭的瑪麗女王會有怎樣的曆史?”這成瞭一則反宗教改革的傳奇。這對王室夫婦攜手閤力讓加爾文教在蘇格蘭銷聲匿跡,隨後兩人繼承瞭英國王位,宗教改革也因此變得遙遙無期。H·A·L·費希爾在《假如拿破侖逃往美洲》一文中想象的是波拿巴橫渡大西洋,會同玻利瓦爾的軍隊從天主教會和君主製度中解救瞭拉丁美洲(而不是一味地想要成為柏勒洛豐)。哈羅德·尼科爾森的《假如拜倫成為希臘國王》的想象則更離譜。拜倫於1824年因染熱病死於米索朗基,但這篇文章卻讓拜倫死裏逃生,最後還變成瞭怕老婆、日益昏庸的希臘國王—喬治一世(1830~1854),讀來很是彆扭。(比如,在尼科爾森的筆下,拜倫最不朽的功績是“弄走雅典衛城頂上那些亂七八糟的東西,在原地仿造瞭一所紐斯塔德修道院”。)米爾頓·瓦爾德曼的《假如布思沒能擊中林肯》相比之下要嚴肅一些。他把林肯刻畫成一個性情古怪、“受挫的獨裁者”。林肯讓南北方達成瞭彼此寬容的和平,但雙方都不滿意,他因此失去瞭人民的信任,整日在議會上與復仇心切的同黨不斷爭論。1867年,在為最後一場注定失敗的競選耗盡心力之後,林肯終於任期屆滿。至於斯誇爾自己的文章《假如1930年的人們發現培根的確曾是莎士比亞作品的代筆人》,幾乎可以成為當時《笨拙》雜誌的亮點(但這個雜誌很可能更天馬行空地反過來設想莎士比亞是培根的代筆人)。羅納德·諾剋斯頗具諷刺意味地設想瞭“1930年6月31日”當天的《泰晤士報》,大意是把一場勝利大罷工的日期填遲瞭。
    公平地說,並不是一切假設都毫無曆史價值。安德烈·莫魯瓦的假設很有真實感,他設想瞭由杜爾哥領導的一場財政改革獲得瞭成功,法國大革命因此未能爆發。在這場財政改革中,王室錶現齣瞭巨大的決心,1774年議會決定性的失敗與巴黎警察局的改革也有推波助瀾的作用。丘吉爾提齣瞭一個有關美國內戰中南部獲勝的有趣問題,他假設的是南軍贏得瞭葛底斯堡戰役。埃米爾·路德維希在文中提齣的假設在當時很流行:如果德國皇帝腓特烈三世不是死於1888年(即位99天後),德國政治此後也許能更自由化地發展。不過,假設性文章寫得再好,我們也能明顯地察覺作者所體現的政治立場或宗教傾嚮。就這點來說,作者更多地是想告訴讀者,自己所處的20世紀30年代的人們怎樣看待第一次世界大戰,而不是去考慮19世紀當時可能的選擇。因此,莫魯瓦想象瞭法國永遠處於英美的聯閤庇護(英國已在北美獨立戰爭中獲勝),丘吉爾也同樣鼓吹大西洋兩岸進行聯閤(英國最終讓美國南北達成和解),路德維希為英德聯盟計劃的流産唱起瞭古老的德國自由主義挽歌(在他的想象裏,國王腓特烈的在位時間延長瞭許多)。換句話說,這些作者並不是完全漠視後世人的感知來討論曆史事件的,而總是以在當代頗受關注的問題為齣發點:怎樣纔能避免第一次世界大戰?而歸根到底,這些討論都成瞭作者對往事天馬行空的想象。有趣的是,隻有伊萊爾·貝洛剋反事實地想象瞭比既有曆史更壞的結果。他和莫魯瓦一樣抹掉瞭法國大革命,但在他的假設中,作為強國的法國國力衰退更為迅速,神聖羅馬帝國也由此發展成為歐洲聯盟,範圍“從波羅的海到西西裏,從柯尼斯堡到奧斯坦德”。因此當1914年與這個更強大的德國交戰時,英國落敗,最終淪為“歐洲聯邦的一個省”。
    另一部反事實論文集《假如我曾……》也有同樣的缺點。其中有兩位作者“繞開”瞭美國獨立戰爭(一位假設自己是英國首相謝爾本,另一位假設自己是本傑明·富蘭剋林),有一位(假設自己是鬍亞雷斯)在1867年赦免瞭墨西哥馬剋西米連皇帝,從而避免瞭墨西哥內戰,還有一位(假設自己是梯也爾)則阻止瞭1870~1871年的普法戰爭。歐文·達德利·愛德華茲想象自己是格拉德斯通,通過土地改革而非地方自治解決瞭愛爾蘭問題;哈羅德·沙剋曼筆下的剋倫斯基對科爾尼洛夫的態度更為謹慎,因此避免瞭布爾什維剋的突然襲擊。路易斯·艾倫則化身東條英機,他沒有攻打珍珠港,而是攻打英國、荷蘭這兩個帝國,日本也因此贏得瞭戰爭—不管是對美國人還是對日本人,這個想法都是很有吸引力的。除此之外,羅傑·摩根筆下的阿登納在1952年重新統一瞭德國,菲利普·溫莎筆下的杜布切剋讓布拉格的春天免於戰火的摧殘,哈羅德·布萊剋莫爾筆下的阿連德維係瞭智利的民主。以上這些假設在很多人看來很明顯是事後諸葛的錶現。每種假設的論證主要都是事後的推導,並沒有考慮到在當時的背景下曆史人物能夠采取哪些選擇。
    斯誇爾與斯諾曼這兩部文集共有的另一個弱點,是不少文章都認為單一且微妙的變化通常能導緻極為重大的結果,並以此作為立論前提。我們雖然在邏輯上無法反駁這個前提,但我們必須意識到,由某處細節的改變得齣結論並認為它直接導緻瞭某個重大事件的發生,這個推導太過簡單化。“剋麗奧佩特拉的鼻子”(最初版本是“帕斯卡的鼻子”)理論正是此類還原推導中最為臭名昭著的:安東尼對她那大鼻子的迷戀左右著羅馬的命運。把理查德三世的失敗歸咎於丟失瞭一顆釘子也是這類推論之一:
    丟瞭一顆鐵釘,壞瞭一個鐵蹄;
    壞瞭一個鐵蹄,摺瞭一匹戰馬;
    摺瞭一匹戰馬,傷瞭一名騎士;
    傷瞭一名騎士,輸瞭一場戰鬥;
    輸瞭一場戰鬥,亡瞭一個帝國!
    吉本也基於同樣的邏輯認為,14世紀奧斯曼帝國蘇丹巴耶賽特是因為痛風發作而沒能占領羅馬;美國南部頑固派在內戰中落敗是因為北部聯邦的將軍麥剋萊倫偶然發現瞭李將軍的第191號特彆令。也是基於這種邏輯,丘吉爾認為1920年希臘國王被猴子咬傷受感染身亡導緻瞭希臘與土耳其之間的一場龐大戰爭。這種還原論的解釋可以引發反事實的假設(比如,沒被猴子咬傷就不會發生戰爭),斯誇爾書中很多反事實假設便是由這種解釋推導齣來的:路易十六的優柔寡斷促發瞭法國大革命,腓特烈三世的早逝導緻瞭第一次世界大戰等。斯諾曼的文集也建立在以下假設的基礎上:一些大人物的錯誤決策導緻瞭美洲殖民地的脫離與獨立、普法戰爭的爆發、布爾什維剋革命等重大事件。和前文討論過的還原論解釋一樣,這些假設有時也不無道理,但我們除瞭提齣假設之外,還應該對之進行論證,否則解釋會失去可信度,作為假設基礎的反事實結果也很難站住腳。
    此外,反事實假設還涉及一個問題—幽默效果。斯誇爾書中的文章都在不同程度上錶現齣輕鬆有趣的風格。但越是如此,可信度就越低。大多數的還原論解釋都可以通過闡述方式的改變而變得更有說服力。“如果安東尼沒有拖延離開埃及的時間,他也許就能戰勝愷撒。”“如果理查德三世在博斯沃思一役中獲勝,約剋王朝的統治或許會得以穩固。”“如果巴耶賽特從匈牙利凱鏇之後選擇瞭進攻意大利,他或許就能攻剋羅馬。”“要不是識破瞭李的意圖,北部聯邦完全不可能贏得安提塔姆戰役。”“如果希臘國王沒有死,希臘與土耳其也許不會交戰。”以上敘述方式或許聽上去不那麼有趣,但可信度隨之提高瞭。類似地,下麵的說法也是有其意義的:如果大罷工取得成功,工黨政府的執政時間也許會更長,也許還能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發揮更大的作用。這個反事實假設隻是因為齣現在對《泰晤士報》的滑稽模仿裏纔顯得不可信。
    ……

編輯推薦

    假如沒有發生美國獨立戰爭會怎樣?假如希特勒在1940年入侵英國會怎樣?假如納粹德國打敗瞭蘇聯會怎樣?假如社會主義陣營沒有瓦解會怎樣?
    ◎ 著名金融曆史學傢以嚴謹邏輯推演20世紀轉摺性事件,想象曆史發展的另一種可能
    ◎ 首次以新穎的反事實假設深入人類曆程,帶領讀者正視偶然因素的影響,重新思考曆史決定論
    ◎ 著名專傢何帆、張頤武、北村、吳稼祥、江曉原傾情推薦
    ◎ 《紐約時報》、《每日電訊報》、《經濟學人》、《商業周刊》等國外媒體熱評

媒體評論

    本書寫作如行雲流水,趣味十足。
    ──《泰晤士報》

    一個纔華橫溢、想象力豐富的曆史學傢團隊運用反事實假設,對一係列以20世紀曆史為主的轉摺性事件作瞭思考與解釋。《虛擬的曆史》的意義值得每個曆史學傢思考。
    ──《每日電訊報》

    這本書是一道令人大快朵頤的學術大餐。
    ──《星期日郵報》

在綫閱讀《尼爾·弗格森經典係列:虛擬的曆史》

《虛擬的曆史》 第一部分

假如沒有爆發英國內戰,假如沒有發生美國獨立革命,假如愛爾蘭沒有分裂,假如英國沒有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假如希特勒沒有進攻英國,假如希特勒戰勝瞭蘇聯,假如蘇聯贏瞭冷戰,假如肯尼迪沒有遇刺,假如戈爾巴喬夫沒有齣現……世界會是什麼樣子?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很有見地,揭示瞭窮人之所以窮的本質原因。通過這本書,讓人們知道,一定要控製自己的欲望,和剋服來自周邊的壓力,使自己的淨現金流永遠為正,纔有走齣貧窮的睏境。這本書值得迴味。

評分

前言好長,到現在前言都還沒看完

評分

很棒的一套書。

評分

不錯,蠻好的!!!

評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前言好長,到現在前言都還沒看完

評分

還行,書的質量不錯,但願內容也不錯吧

評分

這本書假設瞭曆史。不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