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养分热力学

土壤养分热力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一平 著
图书标签:
  • 土壤学
  • 土壤养分
  • 热力学
  • 农业化学
  • 环境科学
  • 土壤化学
  • 热力学性质
  • 养分循环
  • 土壤物理
  • 农业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262288
版次:1
商品编码:1031993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2
字数:37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是在“土壤水分热力学”、“土壤有机质热力学”为主题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科研基金等课题同步开展的土壤养分热力学研究工作基础上,依据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及国内外有关资料编写而成的。书中阐述了土壤养分热力学的基本理论、研究途径和方法;土壤离子活度及养分位的特点;土壤离子吸附、交换的热力学特征;土壤氮素转化热力学及土壤微生物参与反应的热力学条件;基于“扩散动力学”概念,拓展论述了溶质运移动力学及热力学的研究成果;同时,针对农业生产中水热条件对土壤养分状态的显著影响,就土壤养分转化及挥发逸出的水热耦合效应和能量特征进行了较系统的论证。此外,针对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问题,还概述了土壤以及修饰改性土中重金属吸附、运移等方面的热力学研究资料。

内容简介

《土壤养分热力学》阐述了土壤养分热力学的基本理论、研究途径和方法;土壤离子活度及养分位的特点;土壤离子吸附、交换、扩散、运移的热力学特征;土壤氮素转化热力学及土壤微生物参与反应的热力学条件;以及土壤养分转化、挥发逸出的水热耦合效应和能量特征;并针对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对土壤及修饰改性土中重金属吸附、运移等方面的热力学研究进行了较系统的论述。
《土壤养分热力学》可作为土壤学、植物营养与施肥、地理学、环境科学、生态学、微生物学等教学、科研人员和研究生的参考书。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土壤养分热力学基础
1.1 化学势与活度
1.2 活度系数与离子强度
1.3 土壤离子的吸附结合能
1.4 养分位
1.5 土壤离子吸附反应热力学的研究途径
1.5.1 土壤离子吸附反应热力学研究的平衡法
1.5.2 土壤离子吸附反应热力学研究的动力学法
1.5.3 土壤离子吸附反应热力学研究的离子活度法
1.6 土壤离子交换热力学的研究途径
1.6.1 土壤离子交换热力学研究的平衡法
1.6.2 土壤离子交换热力学研究的动力学法
1.7 土壤养分扩散运移的热力学研究途径
1.7.1 土壤养分扩散的热力学研究途径
1.7.2 土壤养分运移的热力学研究途径

第二章 土壤离子活度及养分位
2.1 离子缔合对土壤溶液浓度及活度的影响
2.2 不同土壤钾离子活度及其影响因素
2.2.1 不同土壤钾离子浓度、活度及活度系数
2.2.2 不同土壤钾离子活度的影响因素
2.3 石灰位及其影响因素
2.4 磷酸盐位及其在土壤磷固定转化和诊断研究中的应用
2.4.1 标准磷位图谱
2.4.2 磷位在土壤磷固定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2.4.3 磷位在土壤磷转化特征研究中的应用
2.4.4 磷位值与土壤有效磷源
2.4.5 石灰性土壤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磷位的影响
2.4.6 磷酸盐位在非石灰性土壤需磷诊断上的应用
2.5 土壤钾钙养分位

第三章 土壤离子吸附及其热力学特征
3.1 土壤离子吸附的机制
3.2 吸附等温线吸附模型及土壤离子吸附的影响因素
3.2.1 吸附等温线
3.2.2 描述吸附等温线的吸附模型
3.2.3 多粒级组分的吸附等温线及吸附模型
3.2.4 土壤离子吸附的影响因素及其定量关系
3.2.5 非饱和土壤离子吸附等温线的测定(滤纸法)
3.3 土壤离子吸附的热力学特征
3.3.1 磷吸附的热力学特征
3.3.2 铵固定的热力学特征
3.3.3 土壤钾吸附解吸的热力学特征
3.3.4 土壤对微量元素吸附的热力学特征
3.4 土壤及有机修饰改性土对重金属离子吸附的热力学特征
3.4.1 土壤对重金属离子吸附的热力学特征
3.4.2 有机修饰改性土对重金属离子吸附的热力学特征

第四章 土壤离子交换热力学特征
4.1 离子交换等温线及其类型
4.2 表征离子交换特征的热力学参数
4.3 不同土壤K-Ca交换热力学特征
4.3.1 平衡法途径对不同土壤K-Ca交换热力学特征的研究
4.3.2 动力学途径对不同土壤K-Ca交换热力学特征的研究
4.3.3 土壤K-ca交换热力学特征的影响因素
4.4 微量元素锌铜离子交换热力学特征
4.4 1不同土壤Zn-Ca交换热力学特征
4.4.2 膨润土Cu-Ca交换热力学特征
4.5 重金属镉离子交换热力学特征

第五章 土壤离子扩散运移及其热力学特征
5.1 土壤离子扩散定量关系及机理
5.1.1 扩散定律的热力学推导及扩散系数的剖析
5.1.2 离子在土壤中的扩散机理
5.1.3 土壤中离子的扩散公式
5.2 土壤离子扩散的热力学特征
5.2.1 不同土壤反应性溶质磷扩散的热力学特征
5.2.2 不同土壤非反应性溶质氯离子扩散的热力学特征
5.3 土壤溶质运移机制及运移状态下的吸附等温线
5.3.1 土壤溶质运移机制和基本方程
5.3.2 土壤溶质运移状态下的吸附等温线及其斜率
5.4 土壤溶质运移的热力学特征
5.4.1 铵、钾运移的动力学及热力学特征
5.4.2 饱和流及入渗过程中土壤剖面铵吸持动力学和能量特征
5.4.3 磷运移动力学及热力学特征
5.4.4 锌运移动力学及热力学特征
5.4.5 镉运移动力学及热力学特征

第六章 无机氮转化的热力学及土壤微生物参与反应的热力学条件
6.1 无机氮转化的热力学
6.1.1 氧化还原平衡
6.1.2 无机氮转化的反应自由能
6.1.3 不同氮组分的pe+pH与组分活度的关系
6.2 甲烷产生的机制及水稻土产甲烷的热力学条件
6.2.1 甲烷产生的机制及产甲烷反应的自由能参数计算
6.2.2 水稻土产甲烷的热力学条件
6.2.3 添加氧化铁对水稻土甲烷形成及其热力学条件的影响
6.3 水稻土中铁还原过程的热力学条件
6.3.1 水稻土缺氧培养过程中Fe2+的产生
6.3.2 铁还原反应的自由能参数计算
6.3.3 不同氧化铁还原过程Gibbs自由能(△GFe)变化

第七章 土壤养分转化及挥发逸出的水热耦合效应和能量特征
7.1 土壤钾素转化的水热耦合效应及能量特征
7.1.1 水分和温度对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
7.1.2 水热耦合作用对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及水热耦合效应特征参数
7.1.3 水热耦合作用下土壤钾转化动态特征及动力学方程
7.1.4 水热耦合作用下土壤钾转化的能量特征
7.2 施肥土壤氨挥发的水热耦合效应及能量特征
7.2.1 不同水热条件下施肥土壤氨挥发的动态特征
7.2.2 施肥土壤氨挥发水热耦合效应动力学方程及特征参数
7.2.3 水热耦合作用下施肥土壤氨挥发的能量特征
7.3 水热条件对土壤氧化亚氮排放逸出的影响及其能量特征
7.3.1 温度对土壤氧化亚氮排放影响的定量模式及特征参数
7.3.2 水分对土壤氧化亚氮排放影响的定量模式及特征参数
7.3.3 水热耦合作用下土壤氧化亚氮排放动态及能量特征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土壤养分热力学基础
土壤养分对植物的有效性是农业生产中备受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土壤养分的有效性不仅与养分的数量有关,而且与养分的能量状态关系密切,特别是一些对养分具有较强吸持力的土壤,养分的能量状态成为制约有效性的关键因素。因此,国内外学者对土壤养分能量及其转化特征进行了较多研究,朱祖祥在“土壤中有效养料的能量概念”(熊毅等,1965)一文中,对土壤交换性离子养分的有效度等问题进行了较全面的概述,并在“土壤磷酸盐位的理论与应用”(朱祖祥,1979)一文中对土壤养料的能量概念和数量概念进行了分析,认为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并指出只有能量水平达到一定标准,其数量因素才有意义,促进了土壤养分能量概念的应用和土壤养分能量状态研究的深化。
热力学是研究物质系统能量转化与趋向的科学,应用热力学原理研究土壤养分能量状态和变化趋向,是土壤养分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已取得较多研究成果,本章侧重对土壤养分热力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及研究途径作较系统的论述。
1.1化学势与活度
化学势(化学位)与活度是热力学中的重要参数,在土壤养分热力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化学热力学中将(ex/eni)T,P,n。定义为偏摩尔量(partial molar quantity),式中X代表任意一容量性质,如自由能(G)、内能(U)等,该式表示保持温度(T)、压力(P)和除i以外其他组分的摩尔数不变的情况下,向体系中加入1摩尔i种物质所引起整个体系的热力学性质的变化量。相应(eG/eni)T,P,n,称为组分i的偏摩尔自由能(Gi),并以专用符号μi代表。

前言/序言

  土壤养分是土壤肥力的重要物质基础,是植物营养的主要源泉。土壤养分的有效性不仅与养分的数量有关,而且与养分的能量水平关系密切,特别是一些具有较强吸持力的土壤,养分的能量状态成为制约有效性的关键因素。朱祖祥(1979)在“土壤磷酸盐位的理论与应用”一文中对土壤养分的能量和数量关系进行了明确的分析,指出只有能量水平达到一定标准,其数量因素才有意义,表明了土壤养分能量对养分有效性的重要作用。因此,国内外学者对土壤养分能量及其转化特征倍加关注,进行了较多研究。
  热力学是研究物质系统能量转化与趋向的科学,应用热力学原理研究土壤养分能量状态和变化趋向,是土壤养分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已在土壤离子活度、养分位、离子吸附、交换热力学特征等方面获得较大研究进展。但是,迄今尚无反映土壤养分热力学研究成果的专著,仅Sposito(1981)所著The Thermodynamics of Soil Solutions一书,侧重热力学原理在土壤溶液中的应用,从理论上进行了较系统论述,但对土壤养分各领域热力学研究成果涉及较少。因此,全面汇总撰写这方面的专著,对促进土壤养分热力学发展和土壤养分领域研究的深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是在“土壤水分热力学”、“土壤有机质热力学”为主题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科研基金等课题同步开展的土壤养分热力学研究工作基础上,依据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及国内外有关资料编写而成的。书中阐述了土壤养分热力学的基本理论、研究途径和方法;土壤离子活度及养分位的特点;土壤离子吸附、交换的热力学特征;土壤氮素转化热力学及土壤微生物参与反应的热力学条件;基于“扩散动力学”概念,拓展论述了溶质运移动力学及热力学的研究成果;同时,针对农业生产中水热条件对土壤养分状态的显著影响,就土壤养分转化及挥发逸出的水热耦合效应和能量特征进行了较系统的论证。此外,针对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问题,还概述了土壤以及修饰改性土中重金属吸附、运移等方面的热力学研究资料。
  本书主要内容来自课题组张一平、白锦鳞、陈思根的相关研究,以及樊小林、徐明岗、杨亚提、何绪生、吕家珑、张增强、王玉、曲东、高鹏程、白红英、孟昭福、尉芹、杜建军等同志在博士论文、硕士论文等研究工作中所取得的有关成果,这些成果对本书编写作出了重要贡献。沈阳农业大学刘孝义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吕殿青研究员对我们的土壤热力学研究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甘化民博士积极促进了我校土壤热力学研究与国外的合作交流;本书是《土壤水分热力学》、《土壤有机质热力学》、《土壤养分热力学》三部土壤热力学系列专著之一,为这三部土壤热力学专著的出版,科学出版社彭胜潮、韩鹏、关焱编辑付出了大量心血和辛劳;本书出版得到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基金资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热力学原理与现代材料设计》 一、 导论:跨越物质世界的能量之链 在浩瀚的物质宇宙中,能量以其无处不在的形态,驱动着一切变化与转化。从微观粒子纷繁复杂的碰撞,到宏观天体壮丽的运行,热力学作为一门研究能量转换及其规律的学科,为我们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深层运行机制。它不仅是理解自然现象的基石,更是现代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强大引擎。本书《热力学原理与现代材料设计》旨在深入探讨热力学的基本原理,并重点阐述这些原理如何被巧妙地应用于现代材料的设计与开发中,从而推动着科技的进步,影响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热力学,这门源远流长的学科,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工业革命时期,为了提高蒸汽机的效率而产生的。它以能量守恒和熵增原理为核心,构建了一套严谨的数学框架,能够定量地描述和预测宏观系统的行为。本书将从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出发,逐步深入到其核心定律,并在此基础上,展现热力学在材料科学这一前沿领域的辉煌应用。我们相信,对热力学原理的深刻理解,是材料科学家们进行创新设计、突破技术瓶颈的必备知识。 二、 热力学基本原理:解锁物质转化的奥秘 本书的第一部分将聚焦于热力学的基本原理。我们将从最基础的概念讲起,如温度、热量、功、内能、焓、熵和自由能等。这些概念是理解后续所有热力学讨论的基础。我们将详细阐述热力学第一定律,即能量守恒定律,它告诉我们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随后,我们将深入探讨热力学第二定律,它引入了熵的概念,揭示了自然界过程的不可逆性和自发性方向。熵的增加,代表着系统趋向于无序和能量的耗散,这是理解许多自然现象的关键。 除了这两大基本定律,我们还将介绍热力学第三定律,它定义了绝对零度的概念,并指出了在绝对零度下晶体物质的熵趋于零。此外,本书还将涉及一些重要的热力学概念,如平衡态、准静态过程、可逆过程与不可逆过程等,并会通过大量的实例来帮助读者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我们将力求用清晰易懂的语言,结合直观的图示,让读者能够真正掌握这些热力学的基本法则。 三、 状态函数与相变:物质形态的内在逻辑 理解物质的内在属性及其随环境变化而表现出的不同状态,是热力学应用的重要基础。本书的第二部分将深入探讨状态函数的作用,以及物质在不同相之间的转变——相变。我们将详细介绍如何运用状态函数来描述系统的宏观性质,例如压强、体积、温度等。这些函数具有路径无关性,只取决于系统的当前状态,这使得我们能够更有效地分析和预测系统的行为。 相变是物质世界中一种普遍且至关重要的现象,从水的结冰融化,到金属的凝固熔化,再到复杂化合物的晶体结构转变,相变无不深刻地影响着材料的性能。本书将详尽地讲解不同类型的相变,如固-液、液-气、固-固相变等,并重点介绍相变的驱动力——自由能。我们将分析相图,这是一种强大的工具,能够直观地展示物质在不同温度、压强下的相态,以及相变发生的条件。理解相图,对于预测和控制材料的相结构,进而优化材料性能至关重要。 四、 化学热力学与反应平衡:化学变化的能量学视角 化学反应是物质世界中最活跃的转化之一,而化学热力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工具来理解和预测化学反应的方向、程度以及能量变化。本书第三部分将深入化学热力学的领域。我们将介绍吉布斯自由能(Gibbs Free Energy)的概念,并重点阐述它如何决定一个化学反应在给定温度和压强下的自发性。负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化意味着反应可以自发进行,而正值则表示反应不会自发发生,需要外界能量的输入。 我们将详细讨论化学平衡的概念。任何可逆反应都存在一个平衡状态,在该状态下,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和产物的浓度保持不变。本书将介绍如何利用平衡常数(Equilibrium Constant)来量化平衡状态的相对稳定性,并探讨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如温度、压强以及反应物和产物的浓度变化(勒夏特列原理)。此外,我们还将涉及电化学热力学,例如能斯特方程(Nernst Equation),它将电化学电池的电动势与化学反应的自由能变化联系起来,为电池的设计和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 五、 热力学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从基础原理到创新设计 本书的第四部分是本书的重头戏,它将热力学原理与现代材料科学的实践紧密结合。我们将系统地展示热力学如何在材料的设计、制备、表征和应用等各个环节发挥关键作用。 合金设计与相图应用: 讲解如何利用二元、三元甚至多元合金相图来指导合金的成分设计,预测合金的相结构,避免形成有害的脆性相,从而获得具有优异力学性能的材料。例如,在不锈钢、铝合金等材料的开发中,对相图的精确理解是不可或缺的。 陶瓷与玻璃的制备: 探讨陶瓷烧结过程中,固相反应、液相烧结等热力学过程如何影响陶瓷的致密度和微观结构。对于玻璃的形成、转变温度以及退火过程,热力学原理也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相变强化与热处理: 深入分析热处理过程中,如淬火、回火、退火等,如何通过控制相变来改变金属材料的组织结构,从而获得所需的强度、硬度和韧性。例如,钢的热处理过程就是典型的热力学调控应用。 薄膜沉积与界面现象: 讲解物理气相沉积(PVD)和化学气相沉积(CVD)等薄膜制备过程中,热力学驱动力如何影响薄膜的生长模式、晶体结构和表面形貌。同时,也将探讨界面能和界面扩散等热力学因素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纳米材料的形成与稳定性: 分析纳米材料由于其高表面积而表现出的独特热力学性质,例如表面能对纳米颗粒尺寸的依赖性。理解纳米材料的形成机制,如熔体纺丝、溶胶-凝胶法等,离不开热力学原理的指导。 高分子材料的相行为: 探讨高分子链的构象、结晶行为、玻璃化转变温度等,以及这些性质与分子结构、链缠结、分子量等热力学因素之间的关系。 热电材料与能量转换: 介绍热电材料如何利用塞贝克效应和珀尔帖效应将热能与电能相互转换,并阐述热电优值(ZT值)的计算与优化,这其中涉及到材料的热导率、电导率以及Seebeck系数的综合考量,均与热力学密切相关。 催化剂的设计与性能: 分析催化剂的活性位点、表面吸附、反应活化能等,这些都与催化剂材料的热力学稳定性、表面能以及反应动力学紧密相关。 六、 现代计算材料科学与热力学模拟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值模拟已经成为材料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本书的最后一章将重点介绍如何利用计算热力学方法来辅助材料的设计与开发。我们将介绍几种重要的计算方法,如: 第一性原理计算(Ab initio calculations): 基于量子力学原理,从原子层面计算材料的能量、结构、电子性质等。这可以为材料的设计提供更基础的理论支持。 分子动力学模拟(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s): 模拟大量原子的运动轨迹,从而研究材料在不同温度、压强下的动力学过程,例如扩散、相变等。 蒙特卡洛模拟(Monte Carlo simulations): 利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来研究系统的统计性质,常用于研究相变、晶体生长等过程。 CALPHAD 方法(CALculation of PHAse Diagrams): 基于热力学数据库和模型,通过计算来预测复杂的相图,为多组分合金的设计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我们将通过实际案例,展示这些计算方法如何在材料相图预测、缺陷形成能计算、界面能估算等方面发挥作用,极大地缩短了材料的研发周期,并降低了实验成本。 七、 结论:热力学——永不止步的探索 《热力学原理与现代材料设计》的写作,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热力学知识体系,并清晰地展现其在日新月异的材料科学领域中的重要作用。从基础原理的解析,到相变与化学反应的能量学视角,再到具体材料设计中的应用,本书力求勾勒出热力学这门经典学科在现代科技发展中的不朽价值。 我们相信,掌握了热力学原理,就如同掌握了物质世界运行的通用语言。这门学科不仅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已有的现象,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提供了创新的思维工具和强大的预测能力,指引我们走向更先进、更智能、更可持续的未来材料设计之路。希望本书能激发读者对热力学和材料科学的浓厚兴趣,并鼓励大家在各自的领域中,用热力学的智慧,探索更多未知的可能。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在专业书籍中是比较少见的。《土壤养分热力学》在视觉传达上做到了严谨与清晰的统一。大量的插图并非仅仅是装饰,它们是辅助理解复杂过程的关键。比如,书中用立体图解的方式展示了土壤颗粒表面的双电层结构,并通过动态箭头指示了外部离子是如何在电势梯度下进行重新分布的,这比纯文字描述有效得多。我过去阅读相关主题时,常常需要在脑海中构建一个三维模型,但这本书直接将模型呈现在眼前,极大地降低了认知负荷。此外,书中对“非理想溶液”行为的探讨,特别是当土壤溶液浓度较高时,活度系数的修正如何影响平衡常数,这一点处理得非常细致。作者没有回避这些“麻烦”的细节,反而将其作为理解真实土壤环境的关键突破口。我感觉,这本书不是写给那些只想知道“怎么做”的农技人员看的,而是写给那些想知道“为什么会这样”的科研工作者和深度学习者准备的。它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套严密的分析框架,让你能够用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去解释土壤中发生的每一个看似随机的养分现象。

评分

这本《土壤养分热力学》光是书名就透着一股深奥的学术气息,让人不禁联想到那些在实验室里、在田埂边,为了一点点养分的有效性而绞尽脑汁的科研人员。我本来以为这本书会是那种干巴巴的、充斥着复杂公式和晦涩理论的教科书,读起来估计得抱着咖啡才能撑下去。然而,当我真正翻开它时,却发现了一种意想不到的流畅感。作者似乎非常擅长将宏大的理论框架,用一种非常贴近实际观察的方式展现出来。比如,书中对土壤水势与养分迁移之间关系的阐述,就不是那种纯粹的数学推导,而是结合了实际的土壤剖面结构和气候条件进行深入剖析。我记得有一个章节详细描述了粘土矿物表面电荷变化如何影响磷酸根的吸附解吸平衡,那段文字写得极其细腻,仿佛能看到那些微观粒子在水分的驱动下进行着无声的“博弈”。对于一个不是专业土壤学出身,但对农业生态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让我得以窥见土壤这个复杂系统的“内在驱动力”,它不再仅仅是植物生长的载体,而是一个遵循着严格物理化学规律的动态系统。这种理论与实践的巧妙结合,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让我感觉每翻一页,都能为自己的知识体系添砖加瓦,尤其是在思考如何进行精准农业和可持续土壤管理时,书中提供的理论基础显得尤为宝贵。

评分

我对市面上那些宣称“深入浅出”的科学普及读物一直持保留态度,很多时候它们为了追求通俗易懂,往往牺牲了核心概念的精确性,读完后感觉像是听了一场精彩的脱口秀,但知识点却飘忽不定。这本《土壤养分热力学》却是个例外,它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前提下,成功地构建了一种独特的叙事节奏。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入新概念时所采用的类比手法,比如用“能量的坡度”来解释离子扩散的方向性,这个比喻生动地将抽象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具象化了。而且,书中对不同土壤类型(如富含有机质的黑土与高岭土为主的红壤)在热力学特征上的差异分析,做得非常到位。读到关于有机质分解的自发性与活化能的部分时,我立刻联想到了自己后院堆肥的情景,书中的理论清晰地解释了为什么特定的条件组合会加速或减缓腐殖质的形成过程。这种将自然现象纳入严格的热力学框架进行审视的方式,给了我一种全新的认知工具。它不再是孤立地看待土壤的肥力,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在特定温度、压力和化学势作用下寻求最低能量状态的宏观系统。这种深度思考的引导,远超出了我对一本专业书籍的预期,让我对“养分”这个词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

说实话,当我听说这是一本关于“热力学”的土壤书时,我脑子里浮现的画面是枯燥的图表和无穷无尽的吉布斯自由能计算。我的耐心是有限的,如果一本书不能在开头几章抓住读者的注意力,我通常会果断放弃。然而,《土壤养分热力学》展示了一种令人惊讶的叙事弹性。它似乎懂得如何平衡学术的深度与读者的接受度。其中关于离子交换平衡的章节,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方程组,而是通过对“吸附-解吸”这一动态过程的细致刻画,展示了平衡态的本质。作者非常巧妙地穿插了一些历史上的科学发现背景,比如早期土壤化学家是如何一步步认识到这些平衡现象的,这使得阅读过程更像是在跟随科学家的足迹进行探索,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既有结论。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土壤溶液中溶解度的讨论,它不仅仅停留在溶解度的数值上,而是深入探讨了温度和盐度对特定离子(比如钙镁离子)在不同土壤体系中有效性的微妙影响,这对于指导高盐碱地区农业改良具有直接的实践意义。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体现了作者高超的驾驭能力,它既能满足专业人士对细节的苛求,也能让非专业读者在不被公式淹没的情况下,把握核心的科学逻辑。

评分

读完《土壤养分热力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彻底重塑了我对“土壤肥力”这个概念的理解。过去我可能更多地将其与土壤的颜色、质地或化肥的用量挂钩,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肥力的核心在于能量的有效转化和储存。书中对土壤有机质作为一种“能量库”的论述,结合了热力学中的储能和耗散概念,提供了一个非常高屋建瓴的视角。最让我受益匪浅的是对土壤缓冲能力的定量化分析。它不再是用“这土壤酸碱度稳定”这种模糊的描述,而是通过计算特定缓冲体系下的化学势变化,来精确评估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这种精确性对于制定长期的生态修复策略至关重要。例如,在面对酸雨或过度施肥带来的负面影响时,理解其背后的热力学驱动力,远比单纯地试图“中和”要来得根本。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是那种沉稳而有力的,没有花哨的辞藻,每一个论断都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石之上,像一座精心构建的知识殿堂,邀请读者登高望远,洞察自然的根本法则。它真正做到了将“动力学”的“变化”与“热力学”的“极限”完美结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