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服務計算支撐技術

移動服務計算支撐技術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德乾,王京輝,王莉 著
圖書標籤:
  • 移動計算
  • 服務計算
  • 雲計算
  • 移動應用開發
  • 邊緣計算
  • 5G
  • 物聯網
  • 分布式係統
  • 網絡協議
  • 移動互聯網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286994
版次:1
商品編碼:10321164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0-08-01
頁數:207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移動服務計算支撐技術》主要闡述與如下幾個方麵相關的技術:無縫移動技術、服務發現技術、網絡擁塞控製技術、移動通信技術和移動多智能體係統。移動服務計算是一種以雲計算和普通計算為背景,以有綫和無綫互聯網為依托,以移動通信設備為載體的計算形式,是一種分布式服務計算。它對人們生活和工作中的各個方麵能夠産生重大影響。移動服務計算技術是一個不斷演進的過程。其支撐技術涉及計算、通信和數字媒體等技術的各個方麵,包括計算機的硬軟件、係統體係結構、網絡通信、應用係統、人機交互等。
《移動服務計算支撐技術》可供高年級本科生、研究生及教師學習和參考,也非常方便從事移動服務計算以及相關領域的科研和工程開發技術人員閱讀、參考。

目錄

前言
第1章 緒論
1.1 移動服務計算支撐技術概述
1.2 無縫移動技術
1.3 服務發現技術
1.4 網絡擁塞控製技術
1.5 移動通信技術
1.6 移動多智能體係統

第2章 主動無縫移動技術
2.1 概述
2.2 服務器推送技術
2.2.1 AJAX技術
2.2.2 Comet技術
2.2.3 服務器推送策略
2.2.4 服務器推送技術的應用模型案例
2.3 無縫移動技術
2.3.1 瀏覽器端視頻播放的前端技術
2.3.2 文件遷移的前端技術
2.3.3 服務器推送技術在主動式無縫移動中的應用
2.3.4 基於Fiddler2的應用測試
2.4 本章小結

第3章 P2P模式的服務發現技術
3.1 P2P模式的服務發現方法簡介
3.1.1 普適環境中的P2P應用
3.1.2 P2F技術簡介
3.1.3 P2F模式的網絡拓撲類型
3.1.4 基於P2P模式的服務發現算法
3.2 服務發現Chord方法分析
3.2.1 Chord算法介紹
3.2.2 Chord發現算法及其不足
3.2.3 Chord改進算法的研究與分析
3.3 NRFChord算法及實驗分析
3.3.1 Chord算法的改進方案
3.3.2 具體改進方法
3.3.3 P2P仿真器的設計與實現
3.4 本章小結

第4章 移動服務過程中的網絡擁塞控製技術
4.1 概述
4.2 網絡擁塞控製技術
4.3 TCP擁塞控製算法及性能比較
4.3.1 幾種典型的TCP擁塞控製算法
4.3.2 幾種典型的TCP算法的仿真及性能比較
4.4 基於網絡帶寬的自適應Freeze-TCP算法及分析
4.4.1 Freeze-TCP算法概述
4.4.2 Freeze-TCP算法的不足
4.4.3 基於帶寬預測的自適應Freeze-TCP算法
4.4.4 仿真及性能分析
4.5 本章小結

第5章 擴展頻譜通信和基帶調製解調理論
5.1 擴頻通信係統概述
5.2 直序擴頻係統
5.2.1 直序擴頻係統的組成與原理
5.2.2 直序擴頻信號的波形與頻譜
5.2.3 擴頻碼序列的相關性
5.2.4 m序列
5.2.5 直序擴頻信號的發送與接收
5.2.6 直序擴頻係統的同步
5.3 基帶調製和解調係統
5.3.1 基帶調製解調技術概述
5.3.2 BPSK的基本算法
5.3.3 QPSK的基本算法
5.3.4 BPSK和QPSK的性能分析
5.4 數字濾波器設計介紹
5.5 基帶調製解調的MATLAB仿真
5.5.1 BPSK算法的MATLAB仿真
5.5.2 QPSK算法的MATLAB仿真
5.5.3 MATLAB數字濾波器的設計
5.5.4 基帶調製的MATLAB仿真和結果信號分析
5.6 直序擴頻係統的MATLAB仿真和信號分析
5.6.1 直序擴頻係統的MATLAB仿真
5.6.2 直序擴頻係統的MATLAB仿真信號頻譜分析
5.7 本章小結

第6章 通信係統的-IMs320C67llDSK實現
6.1 TMS320C6711DSP與DSK闆的概述
6.1.1 Ⅸ沿係統的特點
6.1.2 TMS320C6711的性能
6.1.3 TMS320C6711DSK闆的介紹
6.1.4 DSP軟件開發過程
6.2 TMS320C6711DSK闆的同步程序
6.2.1 運行庫和源代碼
6.2.2 同步通信程序結構
6.3 TMS320C6711DSK闆的測試
6.4 本章小結

第7章 TMS320C6713DSP闆的應用示例
7.1 TMS320C6713DSP闆的基本情況
7.1.1 TMS320C6713DSP的概述
7.1.2 TMS320C6713DSP闆的基本情況
7.2 TMS320C6713DSP闆軟件前的配置示例
7.2.1 TMS320C6713DSP闆的JTAG配置情況
7.2.2 TMS320C6713DSP闆的寄存器配置
7.3 TMS320C6713 DSP闆串口(MCBSP)程序的實現
7.3.1 MCBSP串口特徵
7.3.2 串口模塊的工作原理
7.3.3 McⅨ沿的程序實現
7.4 TMS320C6713 DSP闆同步通信實現
7.4.1 通信調製過程的DSP程序
7.4.2 通信解調過程的DSP程序
7.5 TMS320C6713 DSP闆同步通信調試和結果
7.5.1 核心同步程序調試
7.5.2 調試信號結果分析
7.6 TMS320C6713 DSP闆的Loader過程
7.6.1 Loader過程
7.6.2 Flash燒寫程序
7.6.3 Flash燒寫的C語言編程
7.7 本章小結

第8章 基於勢函數的移動多智能體係統
8.1 概述
8.2 基於勢函數的具有多leader的移動多智能體係統的運動控製
8.2.1 模型描述
8.2.2 智能體係統的控製律設計及穩定性分析
8.2.3 數值仿真與結果分析
8.3 基於勢函數的移動多智能體係統的編隊控製
8.3.1 模型描述
8.3.2 控製律的設計及穩定性分析
8.3.3 數值仿真與結果分析
8.4 本章小結

第9章 移動多智能體示例係統的相關設計技術
9.1 概述
9.2 帶時延的移動多智能體係統有限時間一緻協議設計
9.2.1 模型描述
9.2.2 主要算法設計和分析
9.2.3 數值仿真與結果分析
9.3 在乾擾環境下的有限時間穩定性分析及編隊控製設計
9.3.1 預備知識
9.3.2 主要算法設計和分析
9.3.3 數值仿真與結果分析
9.4 本章小結

第10章 基於卡爾曼濾波的移動多智能體係統協同計算技術
10.1 概述
10.2 leader智能體的濾波器結構及模型分析
10.2.1 濾波器結構
10.2.2 模型分析與數學描述
10.3 移動多智能體係統的運動模型
10.4 數值仿真與結果分析
10.5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因為服務器掌握著係統的主要資源,所以能夠最先獲得係統的狀態變化和事件的發生。當這些變化發生時,服務器需要主動地嚮客戶端實時地發送消息,如股票的變化。對於傳統的桌麵係統,這種需求沒有任何問題,因為客戶端和服務器之間通常存在著持久的連接,這個連接可以雙嚮傳遞各種數據,而基於HTTP協議的Web應用卻不行。
雖然AJAX技術得到瞭廣泛應用,但是它沒有從本質上改變客戶端請求和服務器端響應的模式。這種模式在可交互方麵比較齣色,但是在遠程控製等應用中,往往需要使用大量的請求來監督迴送的數據。使用AJAX技術隻是完善瞭人-瀏覽器-服務器模式數據的交換和傳輸模式,但對於人-瀏覽器-人這樣的交互模式的實現效率非常低,並且難以控製。這主要是由於傳統的Web服務器無法保留請求的連接,從而限製瞭網絡應用的發展。
2.2.2 Comet技術
瀏覽器作為Web應用的前颱,自身的處理功能有限。瀏覽器的發展需要客戶端升級本身的軟件係統,同時由於客戶端瀏覽器軟件的多樣性,在某種意義上,也影響瞭瀏覽器新技術的推廣。在Web應用中,瀏覽器的主要工作是發送請求、解析服務器返迴的信息並以不同的風格顯示。AJAX技術是瀏覽器技術發展的成果,通過在瀏覽器端發送異步請求,提高瞭單用戶操作的響應性。由於Web本質上是一個多用戶的係統,對任何用戶來說,都可以認為服務器是另外一個用戶。現有的AJAX技術並不能解決在一個多用戶的Web應用中,將更新的信息實時傳送給客戶端,從而使用戶可能在“過時”的信息下進行操作。而如果使用AJAX技術,則需要對後颱數據進行非常頻繁的輪詢操作,降低瞭網絡的傳輸效率。
Comet就是客戶端發送一個請求,服務器接收它,並使用一個無限循環將客戶端需要的數據推送到響應(response)中,進行刷新,但是該響應並不關閉,而是繼續接收新的數據並刷新,直到客戶端斷開連接,該循環纔結束退齣。我們可以認為AJAX解決瞭單用戶響應的問題,而Comet則解決瞭在保證性能的前提下進行協同多用戶的響應問題。Comet的優點在於它可以在任何時候嚮客戶端發送數據,而不僅僅隻是響應用戶的輸入請求。由於發送的數據是在一個已有的單鏈接上進行的,所以可以減少建立連接的開銷以及客戶端發送請求的等待時間,從而大大降低發送數據的延遲時間。

前言/序言

  移動服務計算是一種以雲計算和普適計算為背景,以有綫和無綫互聯網為依托,以移動通信設備為載體的計算形式,是一種分布式服務計算。隨著移動通信技術的不斷發展,基於移動互聯網的應用層齣不窮,移動服務計算在各個領域都有著或即將有著廣泛的應用,這種應用的普及會提高人們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質量。
  移動服務計算如同雲計算和普適計算一樣,也是一個不斷演進的過程。目前,還有許多不同層麵的關鍵技術需要研究、開發和實現。移動服務計算的支撐技術涉及計算、通信和數字媒體等各個方麵,包括計算機的軟硬件、係統體係結構、網絡通信、應用係統、人機交互等。本書主要闡述與如下幾個方麵相關的技術:無縫移動技術、服務發現技術、網絡擁塞控製技術、移動通信技術和移動多智能體係統。
  本書共分10章。其中,第1~4章由張德乾撰寫,第5~7章由王京輝撰寫,第8~10章由王莉撰寫。全書由張德乾統稿。本書得到國傢863計劃項目(No:2007AA012188)、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麵上項目(No:60773073)、教育部重點項目(No:208010)、天津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No:10JCYBJC00500)、天津理工大學計算機與通信工程學院“智能計算及軟件新技術”天津市重點實驗室和“計算機視覺與係統”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相關基金的資助。
  本書由王懷彬教授和寜紅雲教授審閱。
  本書在撰寫過程中,多位教授和專傢學者提齣瞭建設性意見,同時,得到瞭韓靜等同事和研究生張小麗、李林青、淩辰、陳緒延、劉微微、李超、王園園等的支持和幫助,在此一並錶示衷心的感謝。
  書中不當之處,真誠歡迎讀者批評指正。
《數字時代的數據洪流:信息存儲、管理與分析的演進之路》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數據已成為驅動社會進步與經濟發展的核心要素。然而,海量數據的産生、傳輸、存儲、管理以及深度挖掘,卻對我們原有的技術體係提齣瞭前所未有的挑戰。本書並非探討移動服務在雲計算背景下的特定技術實現,而是將目光投嚮信息技術發展的更宏觀的維度,深入剖析支撐這一切“數據洪流”背後,那些 foundational(基礎性的)、pervasive(普遍性的)以及 evolvable(可演進的)技術原理與實踐。 第一篇:信息存儲的基石——從比特到字節的演化 數據,歸根結底是信息的載體。在數字時代,這些信息以比特(bit)的形式存在,並組閤成字節(byte),最終構成我們所見的豐富多彩的世界。本篇將追溯信息存儲技術的演進曆程,揭示其背後的物理原理與工程智慧。 第一章:磁性存儲的輝煌與新生 早期磁性介質: 從磁帶到軟盤,探討磁粉、磁疇以及磁性材料的物理特性如何記錄信息。講解磁頭技術、讀寫原理以及數據密度提升的關鍵瓶頸。 硬盤驅動器的崛起: 深入分析硬盤內部結構,包括盤片、讀寫頭、主軸電機、音圈電機等組件的功能。講解SATA、SAS等接口標準的發展,以及RAID(冗餘獨立磁盤陣列)技術如何通過多磁盤協同工作,提高數據冗餘度和讀寫性能。 磁性存儲的未來展望: 簡要提及HAMR(熱輔助磁記錄)和MAMR(微波輔助磁記錄)等前沿技術,它們如何突破傳統磁記錄的物理極限,為數據中心提供更大容量的存儲解決方案。 第二章:半導體存儲的革命 閃存技術: 詳細介紹NAND閃存和NOR閃存的結構與工作原理。講解浮柵存儲器(floating-gate memory)、電荷捕獲存儲器(charge-trap memory)等關鍵概念。深入剖析頁(page)、塊(block)、擦除(erase)和編程(program)等操作,以及磨損均衡(wear leveling)和垃圾迴收(garbage collection)等管理技術的重要性,它們直接關係到閃存的壽命和性能。 固態硬盤(SSD)的架構: 分析SSD的控製器、DRAM緩存、NAND閃存芯片等組成部分。講解AHCI、NVMe等接口標準如何為SSD帶來遠超HDD的傳輸速度。 DRAM與SRAM: 闡述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DRAM)和靜態隨機存取存儲器(SRAM)作為計算機內存的核心作用。對比它們的結構、讀寫速度、功耗以及成本差異,解釋它們在計算機體係結構中的位置。 第三章:新興存儲技術與光盤時代的餘韻 光學存儲: 迴顧CD、DVD、Blu-ray等光盤存儲技術的原理。講解激光、衍射、糾錯碼等技術在光盤讀取和寫入中的應用。雖然在數據中心應用不如前兩者廣泛,但在部分特定領域仍有其價值。 相變存儲(PCM)與磁性隨機存取存儲器(MRAM): 介紹這些新興的非易失性存儲技術,它們結閤瞭RAM的高速讀寫和Flash的非易失性特點,可能在未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長期歸檔存儲: 探討磁帶庫、藍光光盤陣列等用於長期數據歸檔的解決方案,分析其成本效益和數據可靠性。 第二篇:信息管理與組織——駕馭數據洪流的智慧 擁有海量數據僅僅是第一步,如何有效地組織、管理、檢索和訪問這些數據,纔是發揮其價值的關鍵。本篇將聚焦於信息管理的核心技術與理論。 第四章:數據庫係統的演進 關係型數據庫(RDBMS): 深入講解關係模型、SQL語言、ACID(原子性、一緻性、隔離性、持久性)事務以及索引(如B-tree、Hash索引)等概念。分析MySQL、PostgreSQL、Oracle等典型關係型數據庫的架構與優化技術。 NoSQL數據庫的興起: 介紹鍵值存儲(Key-Value Stores)、文檔數據庫(Document Databases)、列族數據庫(Column-Family Databases)和圖數據庫(Graph Databases)等不同類型的NoSQL數據庫。分析它們在處理大數據、高並發、靈活數據模型等方麵的優勢,以及CAP(一緻性、可用性、分區容忍性)理論在分布式數據庫設計中的作用。 分布式數據庫: 探討數據分片(sharding)、數據復製(replication)、分布式事務(distributed transactions)以及一緻性協議(如Paxos、Raft)等關鍵技術,它們是構建大規模、高可用數據庫係統的基石。 第五章:文件係統與存儲虛擬化 傳統文件係統: 分析FAT、NTFS、ext4等文件係統的結構,包括目錄結構、文件分配錶、inode等概念,以及它們在文件查找、讀寫、刪除等操作中的性能特點。 分布式文件係統(DFS): 介紹HDFS(Hadoop Distributed File System)、CephFS等分布式文件係統的設計理念,如何將海量數據分散存儲在多颱機器上,並提供高吞吐量的數據訪問。 存儲虛擬化: 解釋存儲虛擬化技術如何將物理存儲資源抽象化,提供統一的管理接口,並實現數據遷移、快照、復製等高級功能。分析塊級虛擬化、文件級虛擬化以及對象級存儲(Object Storage)等不同形式。 第六章:數據倉庫與商業智能(BI) 數據倉庫的設計: 講解星型模型(Star Schema)、雪花模型(Snowflake Schema)等數據模型,以及維度(dimension)、事實(fact)等概念。 ETL(Extract, Transform, Load)過程: 詳細描述從源係統提取數據、進行清洗轉換、加載到數據倉庫的整個流程。 商業智能工具: 介紹BI工具如何利用數據倉庫中的數據進行報錶生成、數據分析、儀錶闆展示,幫助企業做齣更明智的決策。 第三篇:數據分析與挖掘——從信息到知識的升華 擁有瞭結構化和非結構化的海量數據,並對其進行瞭有效的管理,下一步便是從中挖掘齣有價值的洞察,將數據轉化為知識和智能。本篇將深入探討數據分析與挖掘的常用技術與方法。 第七章:大數據處理框架 批處理: 深入分析Hadoop MapReduce模型的工作原理,以及其在處理海量離綫數據時的效率。 流處理: 介紹Apache Storm、Apache Flink、Apache Kafka Streams等流處理框架,它們如何處理實時産生的數據流,實現實時分析和響應。 內存計算: 探討Apache Spark等內存計算框架如何通過將數據加載到內存中,顯著提高數據處理的速度。 第八章:機器學習與數據挖掘技術 監督學習: 講解迴歸(Regression)、分類(Classification)等算法,如綫性迴歸、邏輯迴歸、支持嚮量機(SVM)、決策樹、隨機森林等。 無監督學習: 介紹聚類(Clustering)和降維(Dimensionality Reduction)等技術,如K-means、PCA(主成分分析)等。 深度學習基礎: 簡要介紹神經網絡(Neural Networks)、捲積神經網絡(CNN)、循環神經網絡(RNN)等深度學習模型的概念,以及它們在圖像識彆、自然語言處理等領域的巨大潛力。 數據挖掘流程: 涵蓋數據預處理(清洗、集成、轉換、規約)、模式發現、模式評估以及知識錶示等典型的數據挖掘過程。 第九章:數據可視化與知識呈現 可視化原理: 探討如何選擇閤適的圖錶類型(摺綫圖、柱狀圖、散點圖、熱力圖等)來有效地展示數據特徵與趨勢。 交互式可視化: 介紹如何通過交互式儀錶闆和可視化工具,讓用戶能夠深入探索數據,發現隱藏的模式。 敘事性可視化: 強調如何將數據分析結果以引人入勝的故事形式呈現,使其更易於理解和傳播。 結論: 《數字時代的數據洪流:信息存儲、管理與分析的演進之路》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關於信息技術核心支撐體係的全麵視角。我們不僅迴顧瞭曆史,更著眼於當下,並對未來的發展趨勢進行瞭展望。從最底層的比特存儲,到復雜的數據庫係統,再到深度的數據分析,每一個環節都凝聚著人類智慧的結晶。理解這些基礎性的技術,對於我們在數字時代更好地駕馭數據,驅動創新,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本書並非移動服務計算的單一技術棧指南,而是為瞭建立對整個數據價值鏈更深刻的認知,為理解和應對未來挑戰奠定堅實的基礎。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雲原生架構與實踐》簡直就是為我這種想要深入理解雲原生技術,但又苦於資料零散、概念晦澀的開發者量身打造的。它不是那種泛泛而談的概覽,而是真正深入到核心技術的講解,從Docker容器化技術的基石,到Kubernetes強大的編排能力,再到服務網格(Service Mesh)如何解決微服務通信的復雜性,每個章節都像剝洋蔥一樣,層層遞進,直至核心。作者的講解非常清晰,大量的圖示和代碼示例讓抽象的概念變得觸手可及。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CI/CD流水綫自動化的部分,它詳細介紹瞭Jenkins、GitLab CI等工具如何協同工作,實現代碼提交到部署的全自動化,這對我日常的開發和運維工作效率提升簡直是質的飛躍。而且,書中對微服務治理的探討也相當深入,包括服務發現、熔斷、限流、容錯等關鍵技術點,都給齣瞭詳實的解決方案和最佳實踐。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構建可擴展、高可用、易於管理的現代化應用有瞭前所未有的信心,也為我未來的職業發展打下瞭堅實的基礎。

評分

我近期翻閱瞭《嵌入式係統硬件設計實戰》這本書,簡直是嵌入式開發愛好者的福音。我一直對各種智能設備背後的硬件電路充滿瞭好奇,但苦於缺乏係統性的指導。這本書就填補瞭我的這一空白。它從最基礎的數字電路、模擬電路知識講起,逐步深入到微處理器架構、存儲器接口、外圍設備連接等關鍵環節。作者的講解非常務實,結閤瞭大量實際的電路圖、PCB設計圖以及元器件選型建議,讓我能直觀地感受到硬件設計的復雜性和趣味性。書中關於功耗管理、信號完整性、電磁兼容性(EMC)等高級議題的探討,也讓我學到瞭很多寶貴的經驗。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STM32係列微控製器的詳細案例分析,從原理圖講解到PCB布局指導,再到實際調試技巧,都非常到位,讓我躍躍欲試,想要親手搭建自己的嵌入式項目。這本書是踏入嵌入式硬件設計領域的絕佳敲門磚。

評分

我剛拜讀完《人工智能倫理與社會影響》這本書,真是大開眼界。在當前AI技術飛速發展的浪潮下,我們往往聚焦於算法的強大和應用的便捷,卻忽略瞭背後深刻的倫理睏境和潛在的社會變革。這本書以一種非常人性化的視角,探討瞭AI可能帶來的偏見、歧視、隱私侵犯、失業危機以及自主武器的道德問題。它沒有迴避這些尖銳的議題,而是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和哲學思辨,引導讀者深入思考。比如,書中對“算法黑箱”的討論,以及如何構建更公平、透明的AI係統,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它也強調瞭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規和倫理規範的重要性,以確保AI的發展能夠真正造福人類,而不是加劇社會不公。讀完這本書,我不僅對AI技術有瞭更全麵的認識,也對自己在未來的AI應用和發展中應該扮演的角色有瞭更清晰的思考。它讓我意識到,技術的發展絕不能脫離人文關懷和社會責任。

評分

我最近入手瞭這本《大數據分析的數學原理》,說實話,在讀之前我對大數據分析的很多算法都隻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總覺得欠缺瞭點什麼。這本書恰恰彌補瞭我的這個盲點。它沒有直接堆砌代碼,而是從數學的根基齣發,詳細闡述瞭機器學習、統計學、概率論等在海量數據分析中扮演的角色。比如,它深入剖析瞭綫性代數中的矩陣分解在推薦係統中的應用,解釋瞭如何用概率統計的原理來理解數據中的不確定性,還對各種優化算法的數學推導進行瞭詳盡的說明。這對於我理解諸如梯度下降、主成分分析(PCA)等算法的內在邏輯至關重要。書中循序漸進的講解方式,即使是對數學不太敏感的讀者,也能逐漸跟上思路。通過這本書,我不僅學會瞭如何“使用”這些大數據工具,更重要的是理解瞭它們“為什麼”能夠工作,這讓我在使用這些技術時更加得心應手,也更有信心去探索更深層次的應用。

評分

我最近在學習《計算機網絡通信協議深度解析》這本書,感覺收益良多。之前我對TCP/IP協議棧的理解大多停留在概念層麵,知道有HTTP、FTP這些應用層協議,知道TCP和UDP是傳輸層協議,但具體它們是如何工作的,背後的原理是什麼,卻一知半解。這本書則不然,它像偵探一樣,一層層地剖析瞭各個協議的細節。從MAC地址、IP地址的尋址機製,到ARP協議如何實現地址解析,再到TCP的三次握握手、四次揮手是如何保證可靠傳輸的,以及UDP的無連接、不可靠但高效的特性,書中的講解都非常細緻且富有條理。它還深入探討瞭DNS、DHCP等協議在網絡中的關鍵作用,以及HTTP/2、HTTP/3帶來的性能提升。通過這本書,我不僅能夠更清晰地理解網絡通信的整個流程,也為我排查網絡故障、優化網絡性能打下瞭堅實的基礎。我感覺自己對互聯網的運作方式有瞭更深刻的洞察。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