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服务计算支撑技术

移动服务计算支撑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德干,王京辉,王莉 著
图书标签:
  • 移动计算
  • 服务计算
  • 云计算
  • 移动应用开发
  • 边缘计算
  • 5G
  • 物联网
  • 分布式系统
  • 网络协议
  • 移动互联网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286994
版次:1
商品编码:1032116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8-01
页数:20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移动服务计算支撑技术》主要阐述与如下几个方面相关的技术:无缝移动技术、服务发现技术、网络拥塞控制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和移动多智能体系统。移动服务计算是一种以云计算和普通计算为背景,以有线和无线互联网为依托,以移动通信设备为载体的计算形式,是一种分布式服务计算。它对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各个方面能够产生重大影响。移动服务计算技术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其支撑技术涉及计算、通信和数字媒体等技术的各个方面,包括计算机的硬软件、系统体系结构、网络通信、应用系统、人机交互等。
《移动服务计算支撑技术》可供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及教师学习和参考,也非常方便从事移动服务计算以及相关领域的科研和工程开发技术人员阅读、参考。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移动服务计算支撑技术概述
1.2 无缝移动技术
1.3 服务发现技术
1.4 网络拥塞控制技术
1.5 移动通信技术
1.6 移动多智能体系统

第2章 主动无缝移动技术
2.1 概述
2.2 服务器推送技术
2.2.1 AJAX技术
2.2.2 Comet技术
2.2.3 服务器推送策略
2.2.4 服务器推送技术的应用模型案例
2.3 无缝移动技术
2.3.1 浏览器端视频播放的前端技术
2.3.2 文件迁移的前端技术
2.3.3 服务器推送技术在主动式无缝移动中的应用
2.3.4 基于Fiddler2的应用测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P2P模式的服务发现技术
3.1 P2P模式的服务发现方法简介
3.1.1 普适环境中的P2P应用
3.1.2 P2F技术简介
3.1.3 P2F模式的网络拓扑类型
3.1.4 基于P2P模式的服务发现算法
3.2 服务发现Chord方法分析
3.2.1 Chord算法介绍
3.2.2 Chord发现算法及其不足
3.2.3 Chord改进算法的研究与分析
3.3 NRFChord算法及实验分析
3.3.1 Chord算法的改进方案
3.3.2 具体改进方法
3.3.3 P2P仿真器的设计与实现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移动服务过程中的网络拥塞控制技术
4.1 概述
4.2 网络拥塞控制技术
4.3 TCP拥塞控制算法及性能比较
4.3.1 几种典型的TCP拥塞控制算法
4.3.2 几种典型的TCP算法的仿真及性能比较
4.4 基于网络带宽的自适应Freeze-TCP算法及分析
4.4.1 Freeze-TCP算法概述
4.4.2 Freeze-TCP算法的不足
4.4.3 基于带宽预测的自适应Freeze-TCP算法
4.4.4 仿真及性能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扩展频谱通信和基带调制解调理论
5.1 扩频通信系统概述
5.2 直序扩频系统
5.2.1 直序扩频系统的组成与原理
5.2.2 直序扩频信号的波形与频谱
5.2.3 扩频码序列的相关性
5.2.4 m序列
5.2.5 直序扩频信号的发送与接收
5.2.6 直序扩频系统的同步
5.3 基带调制和解调系统
5.3.1 基带调制解调技术概述
5.3.2 BPSK的基本算法
5.3.3 QPSK的基本算法
5.3.4 BPSK和QPSK的性能分析
5.4 数字滤波器设计介绍
5.5 基带调制解调的MATLAB仿真
5.5.1 BPSK算法的MATLAB仿真
5.5.2 QPSK算法的MATLAB仿真
5.5.3 MATLAB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5.5.4 基带调制的MATLAB仿真和结果信号分析
5.6 直序扩频系统的MATLAB仿真和信号分析
5.6.1 直序扩频系统的MATLAB仿真
5.6.2 直序扩频系统的MATLAB仿真信号频谱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通信系统的-IMs320C67llDSK实现
6.1 TMS320C6711DSP与DSK板的概述
6.1.1 Ⅸ沿系统的特点
6.1.2 TMS320C6711的性能
6.1.3 TMS320C6711DSK板的介绍
6.1.4 DSP软件开发过程
6.2 TMS320C6711DSK板的同步程序
6.2.1 运行库和源代码
6.2.2 同步通信程序结构
6.3 TMS320C6711DSK板的测试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TMS320C6713DSP板的应用示例
7.1 TMS320C6713DSP板的基本情况
7.1.1 TMS320C6713DSP的概述
7.1.2 TMS320C6713DSP板的基本情况
7.2 TMS320C6713DSP板软件前的配置示例
7.2.1 TMS320C6713DSP板的JTAG配置情况
7.2.2 TMS320C6713DSP板的寄存器配置
7.3 TMS320C6713 DSP板串口(MCBSP)程序的实现
7.3.1 MCBSP串口特征
7.3.2 串口模块的工作原理
7.3.3 McⅨ沿的程序实现
7.4 TMS320C6713 DSP板同步通信实现
7.4.1 通信调制过程的DSP程序
7.4.2 通信解调过程的DSP程序
7.5 TMS320C6713 DSP板同步通信调试和结果
7.5.1 核心同步程序调试
7.5.2 调试信号结果分析
7.6 TMS320C6713 DSP板的Loader过程
7.6.1 Loader过程
7.6.2 Flash烧写程序
7.6.3 Flash烧写的C语言编程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基于势函数的移动多智能体系统
8.1 概述
8.2 基于势函数的具有多leader的移动多智能体系统的运动控制
8.2.1 模型描述
8.2.2 智能体系统的控制律设计及稳定性分析
8.2.3 数值仿真与结果分析
8.3 基于势函数的移动多智能体系统的编队控制
8.3.1 模型描述
8.3.2 控制律的设计及稳定性分析
8.3.3 数值仿真与结果分析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移动多智能体示例系统的相关设计技术
9.1 概述
9.2 带时延的移动多智能体系统有限时间一致协议设计
9.2.1 模型描述
9.2.2 主要算法设计和分析
9.2.3 数值仿真与结果分析
9.3 在干扰环境下的有限时间稳定性分析及编队控制设计
9.3.1 预备知识
9.3.2 主要算法设计和分析
9.3.3 数值仿真与结果分析
9.4 本章小结

第10章 基于卡尔曼滤波的移动多智能体系统协同计算技术
10.1 概述
10.2 leader智能体的滤波器结构及模型分析
10.2.1 滤波器结构
10.2.2 模型分析与数学描述
10.3 移动多智能体系统的运动模型
10.4 数值仿真与结果分析
10.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因为服务器掌握着系统的主要资源,所以能够最先获得系统的状态变化和事件的发生。当这些变化发生时,服务器需要主动地向客户端实时地发送消息,如股票的变化。对于传统的桌面系统,这种需求没有任何问题,因为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通常存在着持久的连接,这个连接可以双向传递各种数据,而基于HTTP协议的Web应用却不行。
虽然AJAX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它没有从本质上改变客户端请求和服务器端响应的模式。这种模式在可交互方面比较出色,但是在远程控制等应用中,往往需要使用大量的请求来监督回送的数据。使用AJAX技术只是完善了人-浏览器-服务器模式数据的交换和传输模式,但对于人-浏览器-人这样的交互模式的实现效率非常低,并且难以控制。这主要是由于传统的Web服务器无法保留请求的连接,从而限制了网络应用的发展。
2.2.2 Comet技术
浏览器作为Web应用的前台,自身的处理功能有限。浏览器的发展需要客户端升级本身的软件系统,同时由于客户端浏览器软件的多样性,在某种意义上,也影响了浏览器新技术的推广。在Web应用中,浏览器的主要工作是发送请求、解析服务器返回的信息并以不同的风格显示。AJAX技术是浏览器技术发展的成果,通过在浏览器端发送异步请求,提高了单用户操作的响应性。由于Web本质上是一个多用户的系统,对任何用户来说,都可以认为服务器是另外一个用户。现有的AJAX技术并不能解决在一个多用户的Web应用中,将更新的信息实时传送给客户端,从而使用户可能在“过时”的信息下进行操作。而如果使用AJAX技术,则需要对后台数据进行非常频繁的轮询操作,降低了网络的传输效率。
Comet就是客户端发送一个请求,服务器接收它,并使用一个无限循环将客户端需要的数据推送到响应(response)中,进行刷新,但是该响应并不关闭,而是继续接收新的数据并刷新,直到客户端断开连接,该循环才结束退出。我们可以认为AJAX解决了单用户响应的问题,而Comet则解决了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进行协同多用户的响应问题。Comet的优点在于它可以在任何时候向客户端发送数据,而不仅仅只是响应用户的输入请求。由于发送的数据是在一个已有的单链接上进行的,所以可以减少建立连接的开销以及客户端发送请求的等待时间,从而大大降低发送数据的延迟时间。

前言/序言

  移动服务计算是一种以云计算和普适计算为背景,以有线和无线互联网为依托,以移动通信设备为载体的计算形式,是一种分布式服务计算。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层出不穷,移动服务计算在各个领域都有着或即将有着广泛的应用,这种应用的普及会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移动服务计算如同云计算和普适计算一样,也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目前,还有许多不同层面的关键技术需要研究、开发和实现。移动服务计算的支撑技术涉及计算、通信和数字媒体等各个方面,包括计算机的软硬件、系统体系结构、网络通信、应用系统、人机交互等。本书主要阐述与如下几个方面相关的技术:无缝移动技术、服务发现技术、网络拥塞控制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和移动多智能体系统。
  本书共分10章。其中,第1~4章由张德干撰写,第5~7章由王京辉撰写,第8~10章由王莉撰写。全书由张德干统稿。本书得到国家863计划项目(No:2007AA01218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No:60773073)、教育部重点项目(No:208010)、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10JCYBJC00500)、天津理工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智能计算及软件新技术”天津市重点实验室和“计算机视觉与系统”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相关基金的资助。
  本书由王怀彬教授和宁红云教授审阅。
  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多位教授和专家学者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同时,得到了韩静等同事和研究生张小丽、李林青、凌辰、陈绪延、刘微微、李超、王园园等的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书中不当之处,真诚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数字时代的数据洪流:信息存储、管理与分析的演进之路》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数据已成为驱动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然而,海量数据的产生、传输、存储、管理以及深度挖掘,却对我们原有的技术体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书并非探讨移动服务在云计算背景下的特定技术实现,而是将目光投向信息技术发展的更宏观的维度,深入剖析支撑这一切“数据洪流”背后,那些 foundational(基础性的)、pervasive(普遍性的)以及 evolvable(可演进的)技术原理与实践。 第一篇:信息存储的基石——从比特到字节的演化 数据,归根结底是信息的载体。在数字时代,这些信息以比特(bit)的形式存在,并组合成字节(byte),最终构成我们所见的丰富多彩的世界。本篇将追溯信息存储技术的演进历程,揭示其背后的物理原理与工程智慧。 第一章:磁性存储的辉煌与新生 早期磁性介质: 从磁带到软盘,探讨磁粉、磁畴以及磁性材料的物理特性如何记录信息。讲解磁头技术、读写原理以及数据密度提升的关键瓶颈。 硬盘驱动器的崛起: 深入分析硬盘内部结构,包括盘片、读写头、主轴电机、音圈电机等组件的功能。讲解SATA、SAS等接口标准的发展,以及RAID(冗余独立磁盘阵列)技术如何通过多磁盘协同工作,提高数据冗余度和读写性能。 磁性存储的未来展望: 简要提及HAMR(热辅助磁记录)和MAMR(微波辅助磁记录)等前沿技术,它们如何突破传统磁记录的物理极限,为数据中心提供更大容量的存储解决方案。 第二章:半导体存储的革命 闪存技术: 详细介绍NAND闪存和NOR闪存的结构与工作原理。讲解浮栅存储器(floating-gate memory)、电荷捕获存储器(charge-trap memory)等关键概念。深入剖析页(page)、块(block)、擦除(erase)和编程(program)等操作,以及磨损均衡(wear leveling)和垃圾回收(garbage collection)等管理技术的重要性,它们直接关系到闪存的寿命和性能。 固态硬盘(SSD)的架构: 分析SSD的控制器、DRAM缓存、NAND闪存芯片等组成部分。讲解AHCI、NVMe等接口标准如何为SSD带来远超HDD的传输速度。 DRAM与SRAM: 阐述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和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作为计算机内存的核心作用。对比它们的结构、读写速度、功耗以及成本差异,解释它们在计算机体系结构中的位置。 第三章:新兴存储技术与光盘时代的余韵 光学存储: 回顾CD、DVD、Blu-ray等光盘存储技术的原理。讲解激光、衍射、纠错码等技术在光盘读取和写入中的应用。虽然在数据中心应用不如前两者广泛,但在部分特定领域仍有其价值。 相变存储(PCM)与磁性随机存取存储器(MRAM): 介绍这些新兴的非易失性存储技术,它们结合了RAM的高速读写和Flash的非易失性特点,可能在未来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长期归档存储: 探讨磁带库、蓝光光盘阵列等用于长期数据归档的解决方案,分析其成本效益和数据可靠性。 第二篇:信息管理与组织——驾驭数据洪流的智慧 拥有海量数据仅仅是第一步,如何有效地组织、管理、检索和访问这些数据,才是发挥其价值的关键。本篇将聚焦于信息管理的核心技术与理论。 第四章:数据库系统的演进 关系型数据库(RDBMS): 深入讲解关系模型、SQL语言、ACID(原子性、一致性、隔离性、持久性)事务以及索引(如B-tree、Hash索引)等概念。分析MySQL、PostgreSQL、Oracle等典型关系型数据库的架构与优化技术。 NoSQL数据库的兴起: 介绍键值存储(Key-Value Stores)、文档数据库(Document Databases)、列族数据库(Column-Family Databases)和图数据库(Graph Databases)等不同类型的NoSQL数据库。分析它们在处理大数据、高并发、灵活数据模型等方面的优势,以及CAP(一致性、可用性、分区容忍性)理论在分布式数据库设计中的作用。 分布式数据库: 探讨数据分片(sharding)、数据复制(replication)、分布式事务(distributed transactions)以及一致性协议(如Paxos、Raft)等关键技术,它们是构建大规模、高可用数据库系统的基石。 第五章:文件系统与存储虚拟化 传统文件系统: 分析FAT、NTFS、ext4等文件系统的结构,包括目录结构、文件分配表、inode等概念,以及它们在文件查找、读写、删除等操作中的性能特点。 分布式文件系统(DFS): 介绍HDFS(Hadoop Distributed File System)、CephFS等分布式文件系统的设计理念,如何将海量数据分散存储在多台机器上,并提供高吞吐量的数据访问。 存储虚拟化: 解释存储虚拟化技术如何将物理存储资源抽象化,提供统一的管理接口,并实现数据迁移、快照、复制等高级功能。分析块级虚拟化、文件级虚拟化以及对象级存储(Object Storage)等不同形式。 第六章:数据仓库与商业智能(BI) 数据仓库的设计: 讲解星型模型(Star Schema)、雪花模型(Snowflake Schema)等数据模型,以及维度(dimension)、事实(fact)等概念。 ETL(Extract, Transform, Load)过程: 详细描述从源系统提取数据、进行清洗转换、加载到数据仓库的整个流程。 商业智能工具: 介绍BI工具如何利用数据仓库中的数据进行报表生成、数据分析、仪表板展示,帮助企业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第三篇:数据分析与挖掘——从信息到知识的升华 拥有了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海量数据,并对其进行了有效的管理,下一步便是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洞察,将数据转化为知识和智能。本篇将深入探讨数据分析与挖掘的常用技术与方法。 第七章:大数据处理框架 批处理: 深入分析Hadoop MapReduce模型的工作原理,以及其在处理海量离线数据时的效率。 流处理: 介绍Apache Storm、Apache Flink、Apache Kafka Streams等流处理框架,它们如何处理实时产生的数据流,实现实时分析和响应。 内存计算: 探讨Apache Spark等内存计算框架如何通过将数据加载到内存中,显著提高数据处理的速度。 第八章: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技术 监督学习: 讲解回归(Regression)、分类(Classification)等算法,如线性回归、逻辑回归、支持向量机(SVM)、决策树、随机森林等。 无监督学习: 介绍聚类(Clustering)和降维(Dimensionality Reduction)等技术,如K-means、PCA(主成分分析)等。 深度学习基础: 简要介绍神经网络(Neural Networks)、卷积神经网络(CNN)、循环神经网络(RNN)等深度学习模型的概念,以及它们在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的巨大潜力。 数据挖掘流程: 涵盖数据预处理(清洗、集成、转换、规约)、模式发现、模式评估以及知识表示等典型的数据挖掘过程。 第九章:数据可视化与知识呈现 可视化原理: 探讨如何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折线图、柱状图、散点图、热力图等)来有效地展示数据特征与趋势。 交互式可视化: 介绍如何通过交互式仪表板和可视化工具,让用户能够深入探索数据,发现隐藏的模式。 叙事性可视化: 强调如何将数据分析结果以引人入胜的故事形式呈现,使其更易于理解和传播。 结论: 《数字时代的数据洪流:信息存储、管理与分析的演进之路》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关于信息技术核心支撑体系的全面视角。我们不仅回顾了历史,更着眼于当下,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从最底层的比特存储,到复杂的数据库系统,再到深度的数据分析,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人类智慧的结晶。理解这些基础性的技术,对于我们在数字时代更好地驾驭数据,驱动创新,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书并非移动服务计算的单一技术栈指南,而是为了建立对整个数据价值链更深刻的认知,为理解和应对未来挑战奠定坚实的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云原生架构与实践》简直就是为我这种想要深入理解云原生技术,但又苦于资料零散、概念晦涩的开发者量身打造的。它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概览,而是真正深入到核心技术的讲解,从Docker容器化技术的基石,到Kubernetes强大的编排能力,再到服务网格(Service Mesh)如何解决微服务通信的复杂性,每个章节都像剥洋葱一样,层层递进,直至核心。作者的讲解非常清晰,大量的图示和代码示例让抽象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CI/CD流水线自动化的部分,它详细介绍了Jenkins、GitLab CI等工具如何协同工作,实现代码提交到部署的全自动化,这对我日常的开发和运维工作效率提升简直是质的飞跃。而且,书中对微服务治理的探讨也相当深入,包括服务发现、熔断、限流、容错等关键技术点,都给出了详实的解决方案和最佳实践。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构建可扩展、高可用、易于管理的现代化应用有了前所未有的信心,也为我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我最近在学习《计算机网络通信协议深度解析》这本书,感觉收益良多。之前我对TCP/IP协议栈的理解大多停留在概念层面,知道有HTTP、FTP这些应用层协议,知道TCP和UDP是传输层协议,但具体它们是如何工作的,背后的原理是什么,却一知半解。这本书则不然,它像侦探一样,一层层地剖析了各个协议的细节。从MAC地址、IP地址的寻址机制,到ARP协议如何实现地址解析,再到TCP的三次握握手、四次挥手是如何保证可靠传输的,以及UDP的无连接、不可靠但高效的特性,书中的讲解都非常细致且富有条理。它还深入探讨了DNS、DHCP等协议在网络中的关键作用,以及HTTP/2、HTTP/3带来的性能提升。通过这本书,我不仅能够更清晰地理解网络通信的整个流程,也为我排查网络故障、优化网络性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感觉自己对互联网的运作方式有了更深刻的洞察。

评分

我刚拜读完《人工智能伦理与社会影响》这本书,真是大开眼界。在当前AI技术飞速发展的浪潮下,我们往往聚焦于算法的强大和应用的便捷,却忽略了背后深刻的伦理困境和潜在的社会变革。这本书以一种非常人性化的视角,探讨了AI可能带来的偏见、歧视、隐私侵犯、失业危机以及自主武器的道德问题。它没有回避这些尖锐的议题,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和哲学思辨,引导读者深入思考。比如,书中对“算法黑箱”的讨论,以及如何构建更公平、透明的AI系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也强调了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的重要性,以确保AI的发展能够真正造福人类,而不是加剧社会不公。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AI技术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对自己在未来的AI应用和发展中应该扮演的角色有了更清晰的思考。它让我意识到,技术的发展绝不能脱离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

评分

我近期翻阅了《嵌入式系统硬件设计实战》这本书,简直是嵌入式开发爱好者的福音。我一直对各种智能设备背后的硬件电路充满了好奇,但苦于缺乏系统性的指导。这本书就填补了我的这一空白。它从最基础的数字电路、模拟电路知识讲起,逐步深入到微处理器架构、存储器接口、外围设备连接等关键环节。作者的讲解非常务实,结合了大量实际的电路图、PCB设计图以及元器件选型建议,让我能直观地感受到硬件设计的复杂性和趣味性。书中关于功耗管理、信号完整性、电磁兼容性(EMC)等高级议题的探讨,也让我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STM32系列微控制器的详细案例分析,从原理图讲解到PCB布局指导,再到实际调试技巧,都非常到位,让我跃跃欲试,想要亲手搭建自己的嵌入式项目。这本书是踏入嵌入式硬件设计领域的绝佳敲门砖。

评分

我最近入手了这本《大数据分析的数学原理》,说实话,在读之前我对大数据分析的很多算法都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总觉得欠缺了点什么。这本书恰恰弥补了我的这个盲点。它没有直接堆砌代码,而是从数学的根基出发,详细阐述了机器学习、统计学、概率论等在海量数据分析中扮演的角色。比如,它深入剖析了线性代数中的矩阵分解在推荐系统中的应用,解释了如何用概率统计的原理来理解数据中的不确定性,还对各种优化算法的数学推导进行了详尽的说明。这对于我理解诸如梯度下降、主成分分析(PCA)等算法的内在逻辑至关重要。书中循序渐进的讲解方式,即使是对数学不太敏感的读者,也能逐渐跟上思路。通过这本书,我不仅学会了如何“使用”这些大数据工具,更重要的是理解了它们“为什么”能够工作,这让我在使用这些技术时更加得心应手,也更有信心去探索更深层次的应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