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传 张宏杰版 兼具可读性与深度的朱元璋传记 柴静、莫言、白岩松联袂推荐

朱元璋传 张宏杰版 兼具可读性与深度的朱元璋传记 柴静、莫言、白岩松联袂推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宏杰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传记
  • 明朝历史
  • 朱元璋
  • 张宏杰
  • 人物传记
  • 历史人物
  • 柴静推荐
  • 莫言推荐
  • 白岩松推荐
  • 通俗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南博集天卷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8108483
商品编码:10338769069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05-01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近七十年来兼具可读性与深度的朱元璋传记,必将超过吴晗版《朱元璋传》。

2.柴静、莫言、白岩松、丁东联袂推荐!

3.朱元璋是成功者,从乞丐到开国皇帝,他成为了中国式成功的代表;他又是失败者,以奴性统治国家,打断中国人的脊梁,成为中国文化劣根性的元凶。朱元璋的成功与失败都离不开“中国”这一文化土壤。本书将朱元璋放入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下做了细致的剖析,力图为读者呈现一个多维度的朱元璋。

4.朱元璋是一条“嗜血的龙”,以残酷恐怖的屠杀手段,推翻八百年来的传统政治制度,将专制政治发挥到顶端,在民众的脑髓里注射从历代思想库中精炼出来的毒汁,使整个中国的神经被麻痹成植物状态,从根本上扼杀每个人的个性、主动性、创造性,把他们驯化成专门提供粮食的顺民。

5.朱元璋又是中国式成功的典范,善于笼络人心、优待知识分子、大局观好、有决断力,朱元璋所表现出的不同于元末豪强的“圣贤”之质,助他登上大位。


"


内容简介

" 公元1368年,四十岁的朱元璋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后,在应天府称帝,建立了后一个由汉人统治的庞大帝国。他也成为中国史上真正意义上的“农民帝王”。

如清人赵翼所言:“盖明祖一人,圣贤、豪杰、盗贼之性,实兼而有之者也。” 善于笼络人心、优待知识分子、大局观好、有决断力,朱元璋所表现出的不同于元末豪强的“圣贤”之质,助他登上大位。而成功后的朱元璋则露出青面獠牙,以残酷恐怖的屠杀手段,推翻八百年来的传统政治制度,将专制政治发挥到极限,在民众的脑髓里注射从历代思想库中精炼出来的毒汁,使整个中国的神经被麻痹成植物状态,从根本上扼杀每个人的个性、主动性、创造性,把他们驯化成专门提供粮食的顺民。

朱元璋的成功与失败都离不开“中国”这一文化土壤。本书将朱元璋放入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下做了细致的剖析,力图为读者呈现一个多维度的朱元璋。

"


作者简介

"张宏杰,蒙古族,1972年生于辽宁。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学士,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就职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著有《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坐天下》《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给曾国藩算算账》等。曾在《百家讲坛》主讲《成败论乾隆》,大型纪录片《孔子》《楚国八百年》《戊戌变法》总撰稿。

信箱:zhj1368@163.com

微博:http://weibo.com/zhjwb


已出版作品目录:


《千年悖论》

《坐天下》(第一版名为《坐天下很累》)

《中国人的性格历程》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饥饿的盛世》(第一版名为《乾隆皇帝的十张面孔》)

《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

《给曾国藩算算账》(京官时期)

《给曾国藩算算账》(湘军及总督时期)

《张宏杰讲乾隆成败》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


精彩书评

"张宏杰写朱元璋,将中国封建专制根源写得剥皮见骨,看得我心里悚然。

——柴 静


张宏杰是个观察和记录的高手。他冷静细致的笔法,把人性的复杂、深奥、奇特、匪夷所思出人意料而又情理之中表达得淋漓尽致,原本熟悉的历史事实在他的笔下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新鲜而又迷人。

——莫 言



历史上的帝王将相,贼子乱臣,在张宏杰笔下,都由冰冷的史料,变成了鲜活的形象,让我们直接感受古人的智慧、权谋、无奈、残暴和血腥。吴思和我是一代人,他读史不论多么深刻与老辣,我都不会惊讶。而张宏杰如此年轻,品读历史的目光却如此老到,则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

——丁 东


目录

" 目 录


上 从流氓到天子 —— 001


一、什么叫赤贫 / 002

二、初生鳞甲 / 025

三、崭露头角 / 038

四、成功的三个原因 / 060

五、问鼎天下 / 077


下 历史的惯性 —— 095


一、构建农民乌托邦 / 096

二、结网的蜘蛛 / 127

三、统一思想,禁止奇装异服 / 155

四、“化民成俗” / 168

五、从删《孟子》到给元朝皇帝磕头 / 188

六、洪武朝的知识分子政策 / 204

七、学习《大诰》运动 / 217

八、屠杀功臣始末 / 234

九、对老乡深情重义 / 268

十、朱元璋之死 / 290


尾声:从“黄册库”看明代“祖制”的命运 / 303"



精彩书摘

" 二、结网的蜘蛛



古人对""治天下""有多种比拟,如“治国如治病”,""治大国如烹小鲜"",如""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这些比喻里,""天下""是一个动态的东西,需要治国者因时而异,因势而动。

朱元璋对治国的理解却与古人不同。他偏爱用""建房子"",""盖大厦""来比喻治理国家:""为天下者譬如作大厦。""又说,""我以为建基立业,犹之盖大房子,剪伐斫削要用武臣,藻绘粉饰就非文臣不可。用文而不用武,譬如连墙壁都未砌好,如何粉刷?用武而不用文,正如只有间架,粗粗糙糙,不加粉刷彩画,很不像样。""

农民的世界观是静态的。在农民的眼睛里,世界是永恒循环的。天圆地方,日升月落,小小的村野四周,景色永远不变。

朱元璋也希望能够构建一个千秋万世,永不垲灭的固态帝国。这个帝国能如同他安排的那样,永远在静态中循环,直到天荒地老。

这不仅仅是朱元璋一个人的梦想,也是每一个古代中国人的梦想。“平安”、“太平”、“安定”,一直是中国人心目中美好的词汇。



虽然同为农民天子,朱元璋的个性和刘邦完全不同。刘邦骨子里有股无法无天的放荡豁达,他见到始皇车驾,居然大言不惭地说:""大丈夫当如是也!""攻下咸阳之后,他沉湎于秦朝故宫的金帛子女,一门心思想住下来快活一番。还是在身边大臣苦口婆心的劝谏之下,才恋恋不舍地把宫室。可见其享乐主义的性格。而在朱元璋的字典中从来没有""休息""二字。穿上皇袍后,他没有把一分钟的时间浪费于享受胜利之中,而是匆匆奔向下一个目标:巩固帝业。在农村,家中有了几块银子,还要深埋进坑洞或灶间,何况这么大的家业,怎能不妥加打点!

遍数古今中外,找不到比朱元璋更热爱”安定”的统治者,在某种程度上,这种热爱甚至成了一种偏执和狂热。从心理学角度讲,朱元璋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强迫症患者。强迫症患者往往意志超人般坚强。他们倾向用自己的意志来规定世界,不能忍受的是混沌的无秩序状态。他们渴望把一切安排得条理分明,对任何事情都要求按部就班。比如,在生活中他会要求家里的一切物品都摆放有序:洗漱间挂的毛巾花纹要对齐,刷牙杯子的手柄要一致,厨房用品摆放位置要固定。甚至性生活都要严格按规定,固定在星期几。

朱元璋就是这样。如果他终生只是一个农民,他也一定是一个治家极严的家长,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家里一切东西都要摆得整整齐齐,田里的庄稼一定伺弄得精精神神。如果是一位公司老总,他一定会把公司管理得没有人敢大声说话。

成了“予一人”之后,朱元璋端居九重之上向下看去,中国社会还在沿续着元朝末年的惯性继续动荡着,到处充满混乱、矛盾和冲突,如同一个混沌、巨大、无序旋转着的星河。这让他感觉眩晕和害怕。他感觉社会各个阶层都在垂涎他的巨大家业。他怕乱,怕社会的自由演进,怕任何一颗社会原子逃离他的控制。

朱元璋的素质其实适合当一个村长,给他一个百十户人的村子,他能治理得井井有条。以他事必亲躬的工作作风,他会深入每家每户,掌握每只家畜的膘情。他会手把手地指导村民们每块地上应该种些什么。我们可以想象朱乡长拉着他那张驴脸,背着手,威严地行走在乡间的道路上,仔细观察每一株庄稼的长势。村民们见了他,远远地就向他行礼、打招呼。他微微点点头,走到他们身边,长篇大论地教导他们如何生产,如何生活,告诉他们尊老爱幼,热爱朝廷。

不幸的是,命运慷慨地把整个国家交给了他。对于朱元璋来说,中国社会过于庞大了,过于复杂了。国家可不是村子的累加,治国不同于治村。对于在农村骑惯了驴的朱元璋来说,巨大的中国如同一头没有见过的恐龙,他骑在上面,虽然紧紧地握住了缰绳,还是感觉有点力不从心。他熟悉驴子的秉性,可有点摸不透这头恐龙的脾气。

不过,村长自有村长的办法。为了一个人的“省心”,他必须使其他人都“静心”或者“无心”。在朱元璋看来,要保证天下千秋万代永远姓朱,彻底、稳妥的办法是把帝国的每一个成员都牢牢地、永远地控制起来,让每个人都没有可能乱说乱动。就象传说中的毒蜘蛛,朱元璋盘踞在帝国的中心,放射出无数条又粘又长的蛛丝,把整个帝国缠裹得结结实实。他希望他的蛛丝能缚住帝国时间之钟,让帝国千秋万代,永远处于停滞状态。然后,他又要在民众的脑髓里注射从历代思想库中精炼出来的毒汁,使整个中国的神经被麻痹成植物状态,换句话说,就是从根本上扼杀每个人的个性、主动性、创造性,把他们驯化成专门提供粮食的顺民。这样,他及他的子子孙孙,就可以安安心心地享用人民的膏血,即使是无能的后代,也不至于被推翻。



把社会改造成原子状态并不是朱元璋的终目的。因为散沙在风吹日晒之下,也会自由流动,形成沙丘,构成新的不均匀不稳定状态。朱元璋采取了""草格子治沙法"",用政权把沙子们固定下来。他的草格子就是一系列固化社会的诏令。

元代统治者马上治国,武勇有余,文采不足。蒙古人奴视汉人,统治手段粗暴野蛮,在中国政治技术史形成一个大的倒退。而朱元璋承大元之余绪,把元代统治者的野蛮强横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大明王朝继承了元代严格的职业世袭制,把全国人口分为农民、军人、工匠三大类,在三大类中再分若干小类,比如工匠之中,还分为厨子、裁缝、船夫等。军户之中,还细分为力士、弓兵、铺兵等。民户之中,除了普通农民外,还有沿海晒盐的灶户,为军队养马的马户,给皇帝家看坟的陵户,管园的园户,种茶的茶户。此外还有什么米户、囤户、菜户、渔户、窑户、酒户、蛋户、站户、坛户、女户、丐户等等,计80种以上(《赋役黄册与明代等级身份》,栾成显)。“籍不准乱,役皆永充”。也就是说,职业先天决定,代代世袭,任何人没有选择的自由。比如,如果你是军人,那么你的子子孙孙世世都是军人,除非做官做到兵部尚书一职,不许脱离军籍。同理,如果你爸爸是裁缝,那么你和你的后代永远都得以裁缝为生,不管你是六指还是残疾。

把人口分门别类后,朱元璋建立了中国古代史上同时也是世界古代史上严厉周密的户口制度,也称黄册制度。

人口统计登记在现在也仍然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精确、科学的组织,动员庞大的人力物力。可以想见,在当时的通讯、交通、统计技术条件下,进行精确的人口登记会遇到多大的难度。不过,朱元璋的严刑竣法威力无穷。他在洪武初年发布的命令说:""如今天下太平了也,只是户口还不明白了俚。……我这里大军如今不出征了,都教这些军人去各州县里,下到地里去一本本地核查,看老百姓们写的真不真。经核查属实的便是好百姓,不属实的便拿来做军。如果有官吏敢隐藏户口的,将那官吏处斩。百姓们有躲避了的,依律要定了罪,通拿来做军。钦此。""他规定,全国人民一律编入户口,户口本上,要详细写明他家人口的姓名,职业,年龄以及田产等基本信息。这道杀气腾腾的命令宣布了中国户籍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帝国的军队组成一支支工作队,手持武器,深入各地的乡村田野,挨家挨户进行人口登记造册,因为户口册的封面用黄纸,所以称为“黄册”。

洪武时期的人口登记工作是在不断强化的血淋淋的法条下进行的。洪武二十四年,因为在人口登记中发现了弄虚作假行为,朱元璋又下命令,所有户口本都必须由家长本人亲自填写或者亲自口报,绝不许别人代为包办,如果有包办作弊,或者隐瞒人口不报的,经手人员""一体处死,隐瞒人户,家长处死,人口迁发化外""。

这样规模浩大的人口登记每十年重新进行一次,每家每户微小的变化,都细致地表现在户口本上。在高压政策、精密组织以及朱元璋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合力之下,洪武年间的人口调查工作准确度极高。全国的户口被调查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下面就是一份明代户口本上的内容:

林荣一,嘉兴府嘉兴县零宿乡二十三都宿字圩民户。计家五口。

男丁二口:成丁一口,林荣一,年三十九岁。

不成丁一口,男阿寿,年五岁。

妇女三口:妻章一娘,年四十岁;女阿换,年十二岁;次女阿周,年八岁。

产业:屋一间一披,田自己民田,地六亩三分五毫。

洪武四年月日

配合人口制度,朱元璋又建立起鱼鳞册制度,即全国土地登记制度,每家每户的土地有几亩几块,每一块的位置,大小,四至,都写得清清楚楚,全国一家不漏。下面是一块地的土地产权证登记内容:

土名:李树园,地一分四厘。

地属二十都四图三甲,程九龙。

东至方良珊田,西至张丹民田,南至方良珊田联,北至方良珊田。



今天的玄武湖,是南京吸引人的名胜之一,常年游人如织,热闹非凡。

游人们可能很难想到,在三百多年前,这里却是一片禁区,警卫森严,人际罕至。

森严到什么程度呢?

如果你在大明王朝时代来到玄武湖,会看到一列列全副武装的军队,神情严肃地来回巡察。史载其时的制度是军官“带同弓兵、军士、地方火甲人等昼夜往来, 沿湖巡察”(《后湖志》),以防止任何人试图接近湖区。你试图眺望一下湖水,就有可能被逮捕。

沿湖周围的土地,不许农民耕种。原有的农田,一律任其荒芜。湖边不但不许打渔,也不许采樵放牧,有人试图闯进湖区,就会遭到严厉惩处。“ 湖曰禁湖, 地曰禁地, 例必曰禁例,而船必曰禁船, 以至樵采渔牧之有罚, 巡视守护之有人, 而擅越湖者必以重治。”(《后湖志》)

不仅老百姓不能接近, 就是官员甚至天子近臣也不能擅自来到这里。弘治元年年十一月, 奉皇帝钦命到两广公干的太监郭镛路过南京。此人是皇帝的宠信,在宫中地位颇高。听说玄武湖风景甚佳,遂带领随从二十余人, 驾船到此一游。不料当朝监察御史孙纹当即以“ 故违禁例”、“ 擅游禁地”之名,讯即将此事报告给皇上,说“太监郭墉……虽祖宗严禁之地偃然不顾,前去游憩,……坏国家之成法,起都人之惊猜,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不可一世的郭镛因此丢掉了两广公干的美差,灰溜溜回到了北京。

一片普通的湖泊,为什么如此戒备森严呢?

原来,玄武湖中的岛屿上,建有“黄册库”,存放着大明王朝的户口本。

对户口黄册何以如此紧张?因为户口制度是大明王朝一切制度的基础,是约束大明百姓的紧箍咒。

具体地说,户口制度维系着明代的职业世袭制,防止百姓自由迁徒,保证国家税收。离开了这些户口本儿,大明王朝就没法运转。

如前所述,明代实行身份职业世袭制。职业先天决定,代代世袭。这一制度自然方便了社会的管理,却在社会成员之间制造了巨大的不平等。比如军户,就承担着比一般家庭沉重得多的任务。首先,每一个军户家庭必须出至少一个男人到所属军队卫、所当兵,叫“正军”。今天参军入伍,路费军装士兵生活都由国家负担,而明代此类费用却都是由“军户”自己承担。“正军”一旦接到国家发来的入伍命令,他的家庭就要为他出“购置军装之费”,“买娶军妻之费”,“解送道路之费”,“军丁口粮之费”,所以“正军”上路,往往会使许多军户家庭一下子花掉所有家底。另外,还要另出一个男人随“正军”一起来到军队,他的任务是在军队屯田种地,打出粮食换钱,供给“正军”吃穿花用。虽然说名义上国家规定,“军户”家庭享受一定特殊政策,可以减免些赋役,但其实减得少之又少。

因此明代“人耻为军”。正如“充军”这个词所揭示的,明代人一旦去参军,就如同当了犯人,“有如弃市”(《大学衍义补》,固国本)。军户之子,连娶老婆都困难,许多人四十岁了还结不了婚,大家都怕一旦嫁入“军户”,自己也就成了囚徒:“武陵多戍籍,民家虑与为婚姻,徭赋将累已,男女年至四十尚不婚。”(《明史》卷一五八,《黄宗载传》)

因此人们当然千方百计想摆脱军籍身份。在大明王朝建立不久,就出现了大量军人逃亡潮。据明史卷九二兵志四记载,到洪武三年,全国有记载的逃亡军人,就达四万七千九百余。这是统治者绝对无法接受的,因为这样就无法维持国防力量。

而黄册制度或者说户口制度,可以有效防止人们改变户籍。朱元璋建立黄册制度,要求全国每家每户,每十年一次,将自己的户口黄册报送到京师保存。全国山陬海隅每村每乡每个人的个人信息,都被国家机器所清楚掌握。这样官府如果怀疑你是“逃军”,就会要求你出示自己的户口黄册,和南京黄册库中的黄册进行对比。这一对比,就能发现你祖上是什么职业,让你逃无可逃。这就是所谓“惟据旧籍以查驳,庶欺隐者、改窜者始不能逃。”(《后湖志》)所以后来在弘治五年,南京户科给事中杨廉根据朱元璋的立法精神,这样说明黄册制度的重要性:“惟祖宗旧例,藏民册后湖,法禁严重,不许诸人窥伺,其深谋远虑固非一端。至于今日各处远年之册无多,而军民各籍大势不敢紊乱者,诚惧册籍之独存于后湖也。”

也就是说,正是因为有黄册底本存放在南京,各地老百姓才没法买通官员,改换户口。用韦庆远的说法,黄册就是全国百姓的“紧箍咒”、“捆仙索”,是足以制每家每户于死命的后。

实行黄册制度的第二个目的,是防止百姓随便迁徒。朱元璋要求全国人民子承父业,一辈子不许随便迁移,不许随便改变职业。“如今士农工商都要各守本业,医生和算卦的只能在本乡活动,不得远游。”如果某地发生灾荒,人们跑到外地要饭谋生,在造黄册时被发现,“所在有司,必须穷究所逃去处,移文勾取赴官,依律问罪。”(《明会典》卷二十,黄册)也就是说“地方有关部门必然穷究你逃到何处,行文到那里,令当地官府捉拿你回原籍,依大明律问你的罪。”官府会要求你报出自己的户口信息,和本地直至南京黄册库中的信息进行核对,这样,你想谎报户口,随便到其他地方落户的企图就落空了。都要被押送回原籍,继续入黄册。

黄册制度的第三个作用是保证赋税。黄册与今天户口制度不同的地方在于,它不光是用来记录人口信息,还要记载这一家的产业,用以确定应该承担多少赋役。因此,黄册既有人称为户籍黄册,又有人称之为赋役黄册。

历代王朝后期都会出现一种社会情形,就是豪强地主贵族等势力之家,招收人口,隐瞒土地,造成国家税收大量流失。黄册制度可以有效防止普通百姓寄名到大户人家逃税。同时,豪家大户通过种种手段逃避税赋,将负担转移到普通百姓身上,由此造成两极分化越来越烈,终会吞没这个王朝。黄册制度也可以把这一现象压制在低范围。因此嘉靖年间有官员说:“国家之急务,莫先于恤民。恤民之实,在平赋役而已。赋役之平,在慎攒造(黄册)而已矣。故册籍之造弗慎,赋役之派弗均,奸豪得计,民弱受害,国计之亏缩,民生之凋疲,恒必由之”(万文彩《为申严赋役黄册事例以杜奸弊题本》,《后湖志》卷十)这些话确实说出了朱元璋的心声。可以说,没有黄册制度,朱元璋大移民、大土改、平均土地、财产的成果就无法保持。


全国人民都植物化,这毕竟只是朱元璋一个人美好的梦想。人毕竟是拥有双腿的动物,走亲访友,外出经商的权利实在无法剥夺。

如果大明天下的百姓迫不得已想到外地办事怎么办?朱元璋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开“介绍信”。如果需要出门,请你到官府登记,经过严格的审批手续后给你开“介绍信”,或者叫“通行证”,用当时的话来讲,叫做“路引”。朱元璋规定,全国人民,凡出门百里之外,就必须办理通行证。到每村每镇,吃饭投宿,都要检查通行证。朱元璋教导人民:""各地百姓,遇到生人,要仔细检查他的通行证,看看他的穿着打扮,行动作派是不是和通行证上写的职业相同。""如果不带通行证出门,要受到严惩:""凡没有通行证私自出门者,打八十棍。经过关口不走正门,过河不由法定渡口而过的,打九十棍,偷越国境的,处绞刑。""

人本来是土地的主人,但是朱元璋却使土地成为农民的主人。全国农民都变成土地的附属物。


用户评价

评分

蛮好

评分

蛮好

评分

朱元璋传 张宏杰版 兼具可读性与深度的朱元璋传记 柴静、莫言、白岩松联袂推荐

评分

书挺好,包装好,快递速度还行,值得看。。。。。。。

评分

非常不错的书,值得鉴赏!

评分

朱元璋传 张宏杰版 兼具可读性与深度的朱元璋传记 柴静、莫言、白岩松联袂推荐

评分

蛮好

评分

快递服务超级差

评分

蛮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