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唐宋考古文稿輯叢(精)

魏晉南北朝唐宋考古文稿輯叢(精)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宿白 編
圖書標籤:
  • 考古
  • 魏晉南北朝
  • 唐宋
  • 曆史
  • 文物
  • 中國古代史
  • 文化
  • 學術
  • 精裝
  • 文獻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新華書店青島專營店
齣版社: 文物
ISBN:9787501031146
商品編碼:10373871001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1-01-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稱: 魏晉南北朝唐宋考古文稿輯叢(精) 齣版社: 文物 齣版時間:2011-01-01
作者:宿白 開本:16開 印刷時間: 2011-01-01
定價: 160 頁數:431 印次:1
ISBN號:9787501031146 商品類型:圖書 版次:1

編輯推薦語

三國兩晉南北朝考古資料的發現與著錄,唐代即已開始。北宋提倡恢復古禮,研討古器物蔚成風氣。宋元地方經濟發展,促進瞭都邑誌書的纂修,因此,較詳細地著錄三國兩晉南北朝遺跡遺物,應自宋元始。清代提倡金石考據之學,石刻的菀輯和古器物的考訂,規模廣泛又駕宋元之上。宿白編著的《魏晉南北朝唐宋考古文稿輯叢》對魏晉南北朝唐宋時期的墓葬及宗教遺跡做瞭考古研究。

目錄

一、城址·墓葬及其他
三國兩晉南北朝考古(1986)
北魏洛陽城和北邙陵墓(1978)
隋唐長安城和洛陽城(1978)
隋唐城址類型初探(提綱)(1990)
現代城市中古代城址的初步考察(2001)
武威行(1992)
宣化考古三題
——宣化古建築·宣化城沿革·下裏八遼墓群(1998)
青州城考略(1999)
太原北齊婁叡墓參觀記(1983)
寜夏固原北周李賢墓劄記(1989)
西安地區的唐墓形製(1995)
西安地區唐墓壁畫的布局和內容(1982)
關於河北四處古墓的劄記(1996)
中國境內發現的中亞與西亞遺物(1986)
中國境內發現的東羅馬遺物(1986)
中國古代金銀器和玻璃器(1992)
西藏發現的兩件有關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文物(1996)
三記拉薩大昭寺藏鎏金銀壺
二、宗教遺跡
四川錢樹和長江中下遊部分器物上的佛像
——中國南方發現的早期佛像劄記(2004)
4至6世紀中國中原北方主要佛像造型的幾次變化(2005)
東漢魏晉南北朝佛寺布局初探(1997)
隋代佛寺布局(1997)
試論唐代長安佛教寺院的等級問題(2009)
唐代長安以外佛教寺院的布局與等級初稿
武威天梯山早期石窟參觀記(2002)
西部大開發中維修和保護新疆石窟寺遺跡應注意事項(2001)
有關新疆拜城剋孜爾石窟調查工作紀略
試釋雲岡石窟的分期
——《雲岡石窟捲》畫冊讀後(2010)
定州工藝與靜誌、淨眾兩塔地宮文物(1997)
青州龍興寺沿革(1999)
青州龍興寺窖藏所齣佛像的幾個問題(1999)
大功德主苻(苻磷?)重修安陽修定寺塔事輯(2003)
獨樂寺觀音閣與薊州玉田韓傢(1985)
記新剝齣的薊縣觀音閣壁畫(1972)
我和中國佛教考古學(1999)
永樂宮創建史料編年(1962)
永樂宮調查日記
——附永樂宮大事年錶(1963)
附錄
朝鮮安嶽所發現的鼕壽墓(1952)
日本奈良法隆寺參觀記(2003)
後記


《山海遺珍:早期中國古代物質文化研究》 本書並非對某一特定時期文獻的匯編,而是聚焦於中國早期文明進程中的物質遺存,以考古發掘為主要依據,係統梳理和深入探討中國古代社會在不同階段的物質生産、技術水平、生活方式、信仰習俗以及社會結構。 全書分為三個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新石器時代至青銅時代的技術嬗變與社會 formative 此部分將選取具有代錶性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如仰韶、龍山文化遺址,重點考察陶器製作的技術進步,從簡單粗糙的夾砂陶到精緻的彩陶、灰陶、黑陶,分析其造型、紋飾演變背後所蘊含的審美觀念和技術傳承。同時,將深入研究早期玉器、骨器、石器等工具的形製、功用及其在早期社會生産和禮儀活動中的地位。 繼而,本書將目光投嚮夏商周時期,以殷墟、三星堆、金沙遺址等為綫索,聚焦青銅文明的輝煌。我們將詳細解析不同時期青銅器的鑄造工藝,從範鑄法到失蠟法的演進,探討其在軍事、祭祀、宴飲等領域的廣泛應用。對青銅器銘文的解讀,也將作為重要的輔助手段,揭示當時的政治製度、社會組織、宗教信仰和文字發展。此外,還將關注這一時期墓葬的形製、隨葬品的多寡與種類,以此推測當時的社會等級分化和權力結構。 第二部分:鐵器時代的氣象與文化交融 進入春鞦戰國時期,鐵器的廣泛使用成為文明發展的關鍵驅動力。本書將通過對各地鐵器遺址的考察,分析鐵質農具、兵器、工具的製造技術及其對農業生産、軍事擴張、手工業發展的巨大影響。我們將探討鐵器時代社會經濟結構的變遷,例如,土地所有權的變化,以及由此引發的社會階層流動。 這一時期,地域文化差異日益明顯,諸侯爭霸也促進瞭文化的交流與融閤。本書將選取不同地域(如中原、楚國、吳越、巴蜀等)的典型墓葬和遺址,對比其器物風格、喪葬習俗、建築形製,展現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同時,也會關注民族融閤的考古證據,如北方草原文化與中原文化的交匯,南方百越文化與中原文化的互動,分析這些融閤如何豐富瞭中華文明的內涵。 第三部分:漢唐盛世的物質承載與多元精神 漢代,中央集權的強化和經濟的繁榮,使得物質文化呈現齣新的麵貌。本書將重點關注漢代墓葬中齣土的精美漆器、銅鏡、畫像石(磚)、陶俑等,解析其藝術風格、製作工藝,以及它們所反映的漢代社會生活、思想觀念和對“死後世界”的想象。絲綢之路的開通,也為我們提供瞭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珍貴考古資料,如塔裏什遺址、尼雅遺址等齣土的異域物品,將為我們展示漢代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 唐代,作為一個開放包容的帝國,其物質文化更是兼收並蓄,異彩紛呈。本書將深入分析唐代墓葬中豐富的隨葬品,如唐三彩、金銀器、玻璃器、外來瓷器等,展現大唐長安的繁華景象和兼容並蓄的文化胸懷。我們將探討唐代陶瓷業的巔峰成就,從南青北白到釉下彩的齣現,以及其對外傳播的影響。同時,也會關注唐代佛教、道教等宗教在物質文化中的體現,如佛寺遺址、經幢、造像等,揭示當時多元的精神信仰 landscape。 本書的寫作,將堅持以考古發現為基礎,理論分析為輔,力求客觀、嚴謹地還原中國早期古代物質文化的真實麵貌。我們期望通過對這些“山海遺珍”的細緻解讀,幫助讀者更深入地理解中國古代社會的演進軌跡,感受中華文明的深厚底蘊與不朽魅力。

用戶評價

評分

對於我這樣一名對中國古代科技史略有關注的讀者來說,《魏晉南北朝唐宋考古文稿輯叢(精)》中的一些章節簡直是打開瞭新世界的大門。書中不乏對當時手工業技術,特彆是冶金、陶瓷、紡織、建築等領域的考古學研究。例如,對於唐宋時期先進的冶鐵技術,通過對相關遺址齣土的工具、兵器以及冶煉遺跡的分析,讓我們能夠瞭解當時金屬加工的精湛水平。在陶瓷方麵,對唐宋時期著名窯口的考古發掘,不僅豐富瞭我們對瓷器藝術史的認知,更重要的是,揭示瞭當時陶瓷生産的工藝流程、技術創新以及規模化生産的可能性。我記得其中有一篇文章,對唐代墓葬中齣土的精美絲織品進行瞭詳細的分析,從織造技術到圖案紋飾,都展現瞭當時中國絲織業的高度發達,以及其在國際貿易中的重要地位。這些內容,都讓我對古代中國人的智慧和創造力肅然起敬。

評分

這部《魏晉南北朝唐宋考古文稿輯叢(精)》對於理解中國古代社會結構和階層分化,提供瞭極其重要的考古學證據。尤其是在對魏晉南北朝時期士族門閥製度下的墓葬研究中,作者們通過對不同等級墓葬的規模、形製、隨葬品的數量和種類進行詳細的比對,清晰地展現瞭當時社會等級森嚴的特點。某些文章對南方士族和北方少數民族首領墓葬的比較研究,也揭示瞭不同文化背景下社會結構的差異和融閤。我個人對書中關於唐宋時期城市考古的部分非常感興趣,特彆是對都城遺址、州縣城市遺址的發掘和研究。通過對這些遺址中發現的建築基址、道路係統、排水係統、以及齣土的各類生活用具,我們可以窺見當時城市的功能布局、居民的日常生活方式,以及城市的管理和規劃水平。某些文章對宋代城市商業活動的考古學還原,通過對街區遺址、店鋪遺址、以及與商業活動相關的遺物的分析,更是生動地再現瞭那個繁華的商業時代。

評分

我不得不說,這套《魏晉南北朝唐宋考古文稿輯叢(精)》的齣現,對於研究唐宋時期墓葬考古的學者和愛好者來說,無疑是一場及時雨。特彆是其中關於唐代墓葬的研究,很多文章都聚焦於一些新近發掘的、具有代錶性的墓葬,比如一些官員墓、貴族墓,甚至是女性墓葬。作者們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齣土物,而是將其置於更廣闊的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背景下來解讀。例如,對唐代墓葬壁畫的研究,不僅分析瞭畫麵的內容、藝術風格,更深入探討瞭這些壁畫所承載的社會觀念、宗教信仰以及當時的服飾、生活用品的流行趨勢。我尤其欣賞其中幾篇關於絲綢之路沿綫墓葬的研究,它們清晰地展示瞭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廣度,從齣土的鬍人俑、波斯銀幣,到墓葬建築風格中受到的外來影響,都為我們描繪瞭一個開放包容的盛唐氣象。宋代的部分同樣精彩,對宋代瓷器墓葬的深入研究,尤其是對龍泉窯、景德鎮窯等重要窯口的最新考古發現的梳理和分析,提供瞭寶貴的一手資料。讀這些文章,仿佛置身於古代的作坊,看著工匠們如何將泥土變成精美的瓷器,又如何將它們小心翼翼地放入墓中,寄托著生者的哀思和對逝者的懷念。

評分

我必須承認,我最初是被《魏晉南北朝唐宋考古文稿輯叢(精)》書名中“唐宋”二字吸引。我對唐宋時期的曆史有著特彆的情感,那是一個開放、自信、充滿活力的時代。而這部文稿輯叢,恰恰在考古學層麵,為我打開瞭觀察那個時代的全新視角。書中對於唐宋時期社會生活的研究,通過對普通百姓墓葬、城市民居遺址、以及各類生活用具的齣土物分析,展現瞭那個時代的市井風情和日常生活細節。比如,對唐宋時期女性墓葬的研究,就讓我們能夠窺見當時女性的社會地位、生活習慣以及她們的喜怒哀樂。對宋代城市商業的考古學解讀,更是讓我對那個時代的高度發達的商業經濟有瞭更直觀的認識,從早市到夜市,從商品種類到交易方式,都得到瞭細緻的呈現。我特彆欣賞其中幾篇關於唐宋時期對外交流的考古學研究,那些來自域外的器物,以及航海技術的考古學證據,都生動地證明瞭那個時代中國在世界舞颱上的重要地位。

評分

這部《魏晉南北朝唐宋考古文稿輯叢(精)》絕對是考古學界的一部重量級著作,拿在手裏就有一種厚重感,精裝的封麵設計也透著一股沉靜內斂的學術氣息。我最近一直在細細地研讀其中的文章,感覺收獲頗豐。尤其是那些關於魏晉南北朝時期墓葬考古的部分,作者們對齣土器物的年代判斷、墓葬形製演變、以及隨葬品反映的社會等級和文化交流的分析,都做得非常細緻入微。比如,某篇文章對於洛陽地區魏晉時期磚室墓的精細分類和年代標注,就打破瞭我以往一些模糊的認知,讓我對那個動蕩卻又充滿文化張力的時代有瞭更深的理解。再者,文章對器物材質、工藝的考證也極盡所能,從陶器、青瓷到金銀器,每一件都仿佛在訴說著它們的前世今生,以及當時人們的生活場景。有時候讀著讀著,就能想象齣那些風塵僕僕的考古隊員們在烈日下、在寒風中,小心翼翼地發掘,一步步揭開曆史的麵紗。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正是學術研究的魅力所在,也是這部文稿輯叢最令人稱道的地方。它不是簡單的史料堆砌,而是經過嚴謹的考證和深入的分析,呈現齣瞭一幅幅鮮活的曆史圖景。對於熱愛曆史、尤其是對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和喪葬習俗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絕對是不可多得的寶藏。

評分

這部《魏晉南北朝唐宋考古文稿輯叢(精)》之所以能夠被譽為“精”,絕不僅僅是因為它的裝幀,更在於其內容的深度和廣度。我尤其欣賞其中關於少數民族文化與漢族文化交融的研究。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和南方都有大量的少數民族南下或漢族北上,這種大規模的人口遷徙和文化碰撞,在考古遺存中留下瞭深刻的印記。書中不少文章,通過對墓葬形製、隨葬品、以及建築風格的對比分析,生動地展現瞭不同民族之間在服飾、飲食、宗教信仰、喪葬習俗等方麵的相互影響和融閤。例如,對北方鮮卑族墓葬中齣現漢族器物的分析,以及對南方漢族墓葬中齣現少數民族風格器物的解讀,都為我們理解那個時代民族關係的復雜性和動態性提供瞭重要的綫索。這種跨文化的研究視角,是這部文稿輯叢的亮點之一。

評分

作為一名對中國古代史,特彆是斷代史有著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在翻閱《魏晉南北朝唐宋考古文稿輯叢(精)》時,被其中蘊含的豐富信息和嚴謹的學術態度深深吸引。我並非專業考古學傢,但書中對於考古發現的解讀,很多都采取瞭一種非常平實易懂的語言,同時又不失學術的嚴謹性。例如,在涉及魏晉南北朝時期少數民族墓葬的研究中,作者們在解釋那些帶有鮮明民族特色的器物時,會詳細介紹其文化淵源,並與其他族群的文化進行對比,這使得我對當時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有瞭更直觀的認識。有時候,一篇關於某一個小型墓葬的報告,也能讀齣很多門道。它可能揭示瞭一個不起眼的小地主的生活狀態,或者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工匠的技藝傳承。這種“見微知著”的解讀方式,讓我感受到考古學的魅力,它不僅僅是發掘宏偉的宮殿和陵墓,更是關注每一個個體,還原一個時代的真實生活。本書的裝幀也做得相當用心,紙張質量很好,印刷清晰,圖片也都很高質量,這使得閱讀體驗非常舒適,也方便瞭我們對照文字和圖像進行研究。

評分

《魏晉南北朝唐宋考古文稿輯叢(精)》這部書,對於我理解中國古代宗教信仰的變遷和發展,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書中涉及瞭佛教、道教,以及民間信仰的考古學研究。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的傳入和傳播,對中國社會文化産生瞭深遠的影響。通過對佛教寺院遺址、石窟寺、以及佛教造像的考古發現,作者們不僅展示瞭佛教藝術的演變,更重要的是,深入探討瞭佛教在不同地域、不同社會階層中的傳播情況,以及其與中國本土文化的融閤過程。對唐代佛教的集中研究,更是展現瞭佛教在中國古代社會的鼎盛時期,其在藝術、建築、思想等各個層麵的影響。而宋代的道教考古,也為我們瞭解宋代道教的發展和普及提供瞭重要的實物證據。通過對道觀遺址、符籙、以及道教神像的分析,我們可以更清晰地看到道教在宋代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評分

我特彆想贊揚的是,《魏晉南北朝唐宋考古文稿輯叢(精)》在對唐宋時期經濟發展和對外貿易的考古學解讀上,提供瞭許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視角。書中一些文章,通過對唐宋時期港口城市遺址、商貿街區遺址齣土的遺物進行分析,比如大量的外銷瓷器、銅錢、以及來自海外的香料、珠寶等,有力地證明瞭當時中國在世界貿易體係中的重要地位。對福建、廣東沿海地區唐宋時期沉船遺址的考古發掘,更是直接呈現瞭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景象,那些沉睡海底的文物,無聲地訴說著韆年前的輝煌。我記得其中有一篇文章,詳細分析瞭唐代長安城及周邊地區齣土的佛教造像,這不僅僅是對藝術史的研究,更是對當時宗教傳播、社會思潮變遷的深刻洞察。造像的材質、工藝、風格,都反映瞭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佛教藝術特點,以及與外來佛教文化的融閤過程。這種將物質遺存與精神文化緊密結閤的分析,是這部文稿輯叢的一大特色,也讓讀者能夠更全麵地理解那個時代的精神風貌。

評分

在閱讀《魏晉南北朝唐宋考古文稿輯叢(精)》的過程中,我深切感受到考古學對於曆史真相的還原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一些史書中記載模糊或存在爭議的時期和事件,通過考古學傢的細緻發掘和嚴謹分析,能夠提供寶貴的物證,從而修正或補充曆史的記載。例如,在對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民族政權的考古研究中,許多文章通過對鮮卑、匈奴、柔然等民族墓葬的齣土物,以及其聚落遺址的分析,澄清瞭許多關於這些民族的社會組織、經濟生活、文化習俗的誤解,讓我們能夠更客觀地認識那個時代的民族融閤和文化交流。再者,書中對唐宋時期一些重大事件的考古學印證,比如對安史之亂後部分地區社會經濟的破壞程度的考古學評估,或者對宋朝對外戰爭中武器裝備的考古學分析,都提供瞭非常具體的曆史證據。這種以物證史的治學方法,令人信服。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