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义考新校(套装共10册)

经义考新校(套装共10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彝尊 等 编
图书标签:
  • 经学
  • 古籍
  • 校勘
  • 注疏
  • 十三经
  • 汉唐
  • 文化
  • 历史
  • 文献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57677
版次:1
商品编码:10376365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0-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70
套装数量:1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经义考》为清初朱彝尊所著,收集先秦至清初研究经学的著作,著其作者、书名、卷数、存佚,并引历代学者之考论,再附以朱氏之按语,为我国最有系统之经学总目录,被誉为经学目录的集大成之作。现今《经义考》已经研究经学或传统学术所不可或缺的参考工具书,惜一直未有整理本。目前学界使用的主要为中华书局根据1936年版《四部备要》本缩印而成的,但由于其卷帙庞大,缩印后字非常小,且未加新式标点,学者使用颇感不便。为此台湾著名经学研究大家林庆彰教授,组织各方力量,费时十几年而成《经义考新校》。《经义考新校》以卢见曾刊本为底本,参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四部备要》本,详加校勘,并加新式标点。该书的最大亮点是吸收了后人的研究成果,如把翁方纲所作《经义考补正》、罗振玉《经义考校记》和《四库全书总目》中涉及《经义考》之资料,一并附于相关各条目下,以资参证。全书总字数约400万,分10册精装,附有书名和作者索引。

目录

经义考新校序
点校凡例
庐见曾序
庐见曾奏状
陈廷敬序
毛奇龄序
朱稻孙识语
庐见曾识语
御制题朱彝尊经义考
乾隆上论
三宝纪文
卷一 御注、敕撰
卷二 易一
卷三 易二
卷四 易三
卷五 易四
卷六 易五
卷七 易六
卷八 易七
卷九 易八
卷十 易九
……
卷二百九十五 通说一
卷二百九十六 通说二
卷二百九十七 通说三
卷二百九十八 通说四
卷二百九十九 家学(阙)
卷三百 自叙(阙)
本书工作人员简介

前言/序言


《经义考新校(套装共10册)》是一部集大成的学术巨著,由众多学界泰斗历经数载,穷尽心力编纂而成,旨在对中国古典经学进行一次全面、深入且革新的梳理与考证。全书共分十卷,每一卷皆围绕某一经学分支或研究方向展开,力求呈现经学研究的最新进展与学术成果。 卷一:总论与经学史概观 此卷为全书的总纲,首先对经学在中国思想史、文化史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行了宏观的论述,阐释了经学何以成为中华文明的基石,其流变与发展如何深刻影响了历代政治、文化、教育乃至社会生活。接着,详细梳理了从先秦诸子百家到清末民初经学发展的历史脉络,重点剖析了不同时代、不同学派在经学解释、研究方法上的演变,以及其历史的局限与贡献。同时,本卷也对当下经学研究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新的研究范式与理论框架,为后续各卷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卷二:尚书与春秋经传研究 本卷专注于《尚书》与《春秋》这两部在中国早期历史典籍中占据核心地位的经典。《尚书》部分,深入考辨了《古文尚书》与《今文尚书》的真伪流传,结合出土文献如甲骨文、金文、简帛等,对《尚书》中的篇章、史事、人物、语言进行了细致的辨析与重构,力图恢复其原始面貌与历史真相。《春秋》部分,则对《春秋》经、《左传》、《公羊传》、《榖梁传》等传记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着重考察了其叙事方式、史学观、政治思想以及对后世史学的影响,并结合出土的春秋时期简册、铭刻等,对《春秋》经文的微言大义进行重新解读,纠正了前人的一些误解。 卷三:诗经与易经研究 此卷聚焦于《诗经》与《易经》。《诗经》部分,对《诗经》的篇章、作者、体裁、音乐性进行了深入的学术探讨,结合古代歌谣、民俗学、文献学等多种方法,重新考证了《诗经》各篇的成诗年代、地域背景及社会功能,并对历代《诗经》的注疏进行了评介,提出了新的诗篇解读视角,展现了《诗经》丰富的艺术魅力与深刻的思想内涵。 《易经》部分,是本书的重中之重。本卷不仅详细梳理了《易经》的起源、发展以及其在哲学、宇宙论、政治学、军事学、医学等多个领域的应用,更对《易经》的卦爻辞、彖传、象传、系辞等文本进行了严谨的考证与诠释。研究者们大量运用了出土文献(如马王堆帛书《易经》)、传世古籍以及考古发现,对《易经》的古义进行了大胆的复原,并结合现代科学的思维方式,对《易经》的象数、义理进行了全新的阐释,揭示了其超越时空的智慧。 卷四:礼记与论语研究 本卷致力于《礼记》与《论语》这两部儒家经典的深入研究。《礼记》部分,重点在于考辨《礼记》的篇章结构、编纂体系,以及其所承载的古代礼仪制度、政治思想、教育理念。《礼记》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载体,其内容包罗万象,本卷旨在通过文献比勘、礼制复原等方式,揭示《礼记》在中国古代社会运作中的核心作用,并对其中一些重要的篇章如《大学》、《中庸》进行了重点解读,阐释其思想精髓。《论语》部分,则是在已有大量研究的基础上,力图通过对《论语》文本的精细梳理,发掘孔子思想的深层含义,以及其对后世政治伦理、个人修养的影响。本卷结合出土的早期孔子论述文献,对《论语》的篇章顺序、语录的形成机制等进行了探讨,并对其中一些关键概念如“仁”、“礼”、“中庸”等进行了富有启发性的再阐释。 卷五:孟子与荀子研究 此卷聚焦于战国时期两位最重要的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荀子。对孟子部分,本卷深入考察了孟子“性善论”的思想渊源与发展,解析了其“仁政”学说的政治实践意义,并结合《孟子》文本的语言特点、逻辑结构,对其中重要的篇章进行了细读,力图展现孟子思想的深刻洞察力和批判精神。 荀子部分,则着重分析了荀子“性恶论”与“隆礼重法”的思想体系,考察了其在教育、政治、社会治理等方面的理论建构。本卷不仅细致辨析了《荀子》的文本差异与传抄问题,更结合先秦时期的社会变迁,阐释了荀子思想的现实关怀与时代意义。研究者们通过对比孟荀二家,揭示了儒家内部思想的多样性与发展性。 卷六:其他诸子学说研究 本卷将目光投向了先秦时期除了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对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重要学派进行了专题研究。道家部分,深入考辨了《老子》、《庄子》等核心经典的思想内涵、哲学体系,并探讨了道家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的独特地位及其对艺术、养生等方面的影响。墨家部分,则在考订《墨子》文本的基础上,着重阐释了其兼爱、非攻、尚贤、节用等思想,并分析了墨家在中国早期思想史上的实际影响力。法家部分,则对《韩非子》、《商君书》等进行了深入研究,解析了法家的政治哲学、君主专制理论及其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深远影响。此外,本卷还对名家、阴阳家等其他学派进行了梳理与评介,展现了先秦时期思想的百家争鸣局面。 卷七:汉代经学研究 此卷将研究重心移至汉代,重点阐述了汉代经学在政治、文化、教育领域的统治地位及其发展形态。本卷详细梳理了汉代今文经与古文经的争论,考辨了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的思想渊源与历史地位,并对汉代重要的经学家如郑玄、许慎等人的学术贡献进行了专题研究,特别是对《说文解字》等汉代重要的学术著作进行了深入的考证与评介。同时,本卷也探讨了汉代经学对后世产生的深刻影响,以及其在士人选拔、社会教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卷八:魏晋南北朝经学与玄学研究 本卷聚焦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该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转折时期,经学受到玄学的冲击与融合。本卷深入分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学的状况,以及玄学思想的兴起及其对经学解释、研究方法的改变。重点阐述了竹林七贤等代表人物的思想,以及他们如何将老庄哲学与儒家经典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玄学体系。同时,本卷也探讨了佛教传入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以及佛经与中国本土经学之间的相互借鉴与碰撞,展现了该时期思想文化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卷九:隋唐宋明经学研究 此卷将时间跨度拉长,涵盖了隋唐宋明四个重要朝代。在隋唐时期,本卷考察了科举制度的确立对经学研究的影响,以及韩愈、柳宗元等人的古文运动对经学文本的革新。在宋代,则重点阐释了宋明理学的兴起,包括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两大流派,深入分析了其对儒家经典的重新诠释,以及其在哲学、伦理、政治等方面的巨大影响。同时,本卷也梳理了宋代重要的经学家如司马光、王安石等人的学术思想。在明代,则进一步考察了宋明理学的发展与演变,以及王阳明心学在社会各层面的传播和影响,并对明代重要的经学著作进行了评介。 卷十:清代经学与近现代经学思潮 本卷是全书的收官之作,重点在于梳理清代经学发展的辉煌成就及其最后的转型。清代是中国古典经学研究的巅峰时期,本卷详细介绍了乾嘉学派的考据学,如顾炎武、阎若璩、戴震等学者的严谨治学精神和丰硕成果,对《十三经注疏》的整理与校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本卷也介绍了清代经学的其他重要流派,如宋学、汉学的演变与争论,以及王夫之、黄宗羲等人的思想。 进入近现代,本卷则探讨了经学在面对西方思想冲击下的转型与挑战。重点介绍了章太炎、梁启超、王国维等学者在经学研究上的新探索,以及他们如何将西方学术方法引入经学研究,并试图为中国传统文化寻找新的出路。本卷也对20世纪以来经学研究的最新发展进行了回顾与展望,如出土文献对经学研究的巨大推动作用,以及多学科交叉研究的趋势,为经学研究的未来指明了方向。 总而言之,《经义考新校(套装共10册)》不仅是对中国古典经学的一次系统性的梳理与考证,更是一次深具学术价值与创新意义的学术盛宴。它汇集了当代一流学者的智慧结晶,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全新的研究方法、宏大的学术视野,为我们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思想源流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源。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尤其是它对经典文献的梳理和考证,做得极其扎实。作者显然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每一个字、每一个引文都经过了反复的推敲和比对。我尤其欣赏的是,它不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的解读上,更是深入挖掘了不同时代背景下,学者们对同一段经义的不同理解和演变过程。这使得我阅读起来,仿佛穿越了时空,亲身参与到古代的学术辩论之中。书中的考证方法非常严谨,对于一些流传已久但可能存在争议的观点,作者都能拿出令人信服的旁证和确凿的证据来支撑自己的论断,或者清晰地指出其中存在的疑点。这种对学术良知的坚守,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根基的人来说,这绝对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和案头必备的参考资料。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学术框架,让你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清晰地看待那些晦涩难懂的古籍。

评分

这十卷书,沉甸甸的,拿在手上就能感受到岁月的厚重和知识的分量。我主要关注的是其中关于某一特定时期的儒家思想发展脉络的梳理。书中对该时期几位重要人物学术思想的交叉影响,进行了极其精妙的勾勒。作者似乎有着一种将散落的珍珠串联成项链的魔力,把原本看似不相关的考据点,巧妙地整合到了一个宏大的叙事框架之中。阅读过程中,我多次被作者细腻的笔触所折服,它不仅告诉你“是什么”,更告诉你“为什么会这样”,以及“后来又如何发展”。这种深度挖掘的能力,让人不得不佩服其深厚的学养。这本书的索引和注释系统也做得非常出色,查阅起来极为方便,这对于我们进行二次研究是非常重要的支持。这是一部真正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学术巨著,值得反复研读,每次都会有新的收获。

评分

这套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它所汇集的考证材料,更在于它所体现出的那种追求“新解”的学术精神。它并没有满足于前人已有的成果,而是站在一个更新的、更广阔的视野上去重新审视那些被视为定论的“经义”。这种“考新校”的努力,体现了一种批判性的继承。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历史上有争议的诠释时,所采取的审慎态度。他不像某些激进的学者那样急于推翻一切,而是采取一种“存疑并存,但力求阐明其异”的态度。这种中正平和的论述风格,使得全书的论证显得尤为可靠和大气。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也变得更加开阔,不再轻易被既有的框架所束缚,学会了从多个维度去审视一个问题。对于追求学术深度和广度的同道中人来说,这套书是开启新思路的金钥匙。

评分

老实说,一开始我还有点担心,这么厚重的十卷本,会不会读起来太过于艰涩难懂,毕竟涉及到大量的古代文献和复杂的校勘工作。但翻开之后,我发现我的担忧是多余的。这本书的编排设计非常人性化,每一条考证都有清晰的上下文引用和详细的注释说明,即便是初涉此领域的读者,也能通过作者的引导,逐步进入状况。特别是它在处理那些涉及到异文对照和版本差异时,展现出的耐心和细致,让人肃然起敬。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不同版本间的区别,而是深入探讨这些区别背后的思想动因和历史背景。我甚至发现了几处以往阅读其他注疏中未曾注意到的细微之处,这极大地丰富了我对原典的理解层次。这套书,与其说是一套书,不如说是一场与历代先贤的深度对话,让你真切感受到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生命力。

评分

我最近沉迷于这套书,简直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它不像有些学术著作那样枯燥乏味,反而充满了探索的乐趣。作者的文笔流畅自然,虽然是考据性的著作,但叙述起来却颇具章法,逻辑层层递进,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劲。最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于一些关键概念的辨析,做到了抽丝剥茧,层层深入。比如,书中对于“体用之辨”在不同儒家学派中的诠释差异,分析得入木三分,让我原本模糊的概念一下子清晰了起来。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阅读其他通俗读物所无法给予的。而且,书中对于古籍版本流变的研究,也极其细致,这对于我们做文献工作的人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它提醒我们,文本的背后是鲜活的历史和无尽的争论,没有绝对的“定论”,只有不断趋近于真相的过程。这套书,真正体现了什么叫“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评分

很满意!很满意!很满意!

评分

1、618没抢到,非常遗憾,懒得再等一年,于是趁99-15时收了,价格其实还是偏高,就当打牌输了吧囧。

评分

布面精装,非常雅致。林庆彰先生热衷于做这种基础性的工作,令人钦佩。这可以说是一本经学的重要工具书。它将翁方纲、罗振玉及四库总目的内容附在各条之后,又出校记,有时校记的文字也很长。十册在手,可以说对中国古代的经学著作可以一览无遗了。

评分

图书包装很好,内容也好

评分

先说说京东:典籍中大部头一点的能在5折以下拿到,至少在当下是很不容易的,【经义考新校】880【续资治通鉴长编】980【通典】580【文献通考】1880【清史列传】480【晋书斠注】380【读史方舆纪要】) 596【十七史详节】480等都是在3.3-5折间拿到的,在京东购书真的很划算,书是正版的,质量也很好,订送货速度非常快,,服务也到位,京东的配送是国内超一流的,别小看了配送,流程复杂的很,没的说。

评分

1、618没抢到,非常遗憾,懒得再等一年,于是趁99-15时收了,价格其实还是偏高,就当打牌输了吧囧。

评分

5、林庆彰先生自言吸收了彭林等教授的意见在点校方面做了修改,应该略好于台版《點校補正經義考》。

评分

四库总目的经部提要,很多是依据此书的。

评分

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