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在处理那些复杂的哲学基础问题时,展现出了惊人的清晰度和洞察力。很多关于考古学“本质”的讨论,比如它到底是一种自然科学还是一种人文科学,往往陷入无休止的争论,但这里的作者似乎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他没有回避那些根本性的方法论困境,反而将它们置于历史的演进中进行考察,让人明白今天的争论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特定阶段。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解释”与“再现”的章节,作者用了很多生动的例子来阐释,为什么我们不能简单地“复原”过去,而必须承认我们自身的位置和视角对解读材料的深刻影响。这种深刻的反思能力,使得这本书远超一般意义上的“思想史”,更像是一部关于认知和真理探寻的哲学之旅。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著作的广度令人赞叹,它成功地将那些看似分散的知识点编织成了一张密不透风的知识之网。从早期的古典学影响,到后来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潮渗透,再到后现代主义对客观性的颠覆,每一个重要的思想转折点都被精准地定位和解析。不同于我之前读过的几本相关书籍,这本的笔触在宏观叙事和微观案例分析之间切换得非常流畅,不会让读者在庞大的理论框架下迷失方向。作者仿佛是一位高明的导航员,总能在恰当的时候抛出一个具体的田野发现或某位学者的私人通信作为佐证,让抽象的概念瞬间变得鲜活和可触及。这种扎实的研究基础和游刃有余的表达技巧,使得它成为了一本既能用于学术参考,也适合深度爱好者阅读的佳作。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具有批判性,它没有将那些早期的“先驱者”神化,而是以一种冷静甚至略带解构的姿态去审视他们的贡献与局限。我欣赏作者对殖民主义考古学遗产的探讨,那部分内容写得极其深刻,揭示了知识的生产往往与权力结构密不可分。它迫使读者——尤其是像我这样长期接受特定教育体系熏陶的读者——重新审视自己所珍视的许多“经典”理论的根基是否牢靠。这种“去魅”的过程,虽然有时让人感到不适,但却是思想进步的必经之路。通过阅读这些反思,我感觉自己的学术视野被极大地拓宽了,不再满足于表面的知识积累,而是开始追问知识背后的“为什么”和“为谁服务”。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真是引人入胜,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原本枯燥的理论演变过程描绘得如同史诗般波澜壮阔。我尤其欣赏他对早期考古学思想流派之间那种微妙的继承与反叛关系的梳理,不像某些教科书那样只是简单地罗列观点,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些关键人物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思想挣扎与突破。读起来完全没有阅读学术著作的压力感,反而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行家,娓娓道来一整个学科如何从猎奇的遗物收集,逐步成长为一门严谨的科学。他对不同地域考古学发展路径的比较也十分精彩,清晰地展示了欧洲中心主义的叙事是如何被后来的多元视角所挑战和修正的。那种思想的交锋,那种范式的转换,都被细腻地捕捉了下来,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并且对后续的阅读产生了极大的期待。
评分整体来看,这本书的行文节奏掌控得极佳,它不像是一部冰冷的学术工具书,而更像是一部精心打磨的文学作品,充满了思想的张力与美感。作者在处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冲突时,表现出了一种罕见的同理心和客观性,既不偏袒任何一方,也不轻视任何一种努力。语言的锤炼也值得称道,大量使用精炼而富有节奏感的句子,使得复杂的理论在口头复述时也显得掷地有声。它成功地塑造了一种“对话”的氛围,仿佛作者正与历史上的智者们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深刻辩论,而读者正好是这场辩论的幸运旁听者。读完后,我对考古学这门学科的历史进程有了一种全新的、立体化的理解,它不再是一个静态的知识集合,而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持续张力的思想战场。
评分本书首次对中世纪以来的考古学思想(包括中国考古学)进行世界性审视,将考古学思想与理论的发展置于一个广阔的社会与知识背景之中,重点考察了考古学思想明显连续而又互动的趋势,试图确定这些趋势在何种程度上反映了——至少在西方——个人和考古学家的共同利益如何与中产阶级起伏的命运相关。虽然主观性的影响一直很大,但是作者认为,不断积累的考古资料会对阐释施予越来越大的制约。反过来,对这些资料的利用也会增强考古研究的客观性,并提高这些资料在了解整个人类历史以及人类一般条件上的价值。作为专业人士的重要参考书和欧美考古专业学生的必读教材,作者富有想象力的思考,必将促进中国考古学界充分和全面解了世界上各种理论方法的沿革和优劣,创造出具备自身特色的思想方法体系。
评分内容详实,陈淳老师的译作还是值得一看的,将近四分之一的参考文献呀,国内很难找到这些英文原著来对照,这一点很可惜。
评分very good book
评分总之,文献笔记部分可以详读;索引,是不错的考古学英文单词表及名词解释集;后记也很好。特里格教授因其杰出贡献而屡获殊荣,他是加拿大皇家学会会员。2001年被授予魁北克勋章,2005年被授予获加拿大勋章,该两枚勋章是魁北克省和加拿大公民的最高成就奖和终身荣誉奖。2006年12月1日,特里格教授因病去世,年仅69岁。对于这样一位充满睿智学者的过早离去,总让人觉得老天的不公。读他的文章,总让人有所启发和受益非浅,感受到认识的长进和理论探索的巨大魅力。最后我想引用特里格教授对中国同行讲的一段话作为结束。他说,无论新考古学还是美国考古学最近的理论阐述被认为如何卓越、如何具有科学的严密性,都无权称为世界考古学的模式。杰出的思想可以在所有国家的考古实践中发现,也应该到所有国家的考古工作中去寻找。(《时间与传统》中译本序)我觉得特里格教授有容乃大的考古学思想,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如果中国考古学要建立自己特色的考古学理论的话,也应该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只有充分和全面解了世界上各种理论方法的沿革和优劣,才能创造出具备自身特色的思想方法体系。
评分阅读《思想史》不仅可以了解人类了解自己历史的过程,也可以深刻体会到人类自身观念对这门学科发展的制约和推动。这门学科酝酿和发展的过程充满了宗教信仰的钳制、文艺复兴的洗礼、启蒙运动的熏陶、进化论思想的引导、种族主义思潮的逆流、民族主义浪潮的推动与制约、以及实证主义和相对主义的碰撞。这一跌宕起伏的思想发展过程,与世界各地重大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的积累过程一起构成了波澜壮阔的考古学发展史。读完这本《思想史》,使人深刻认识到,我们从考古发现探索过去,发现和材料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来观察和研究这些材料。这种探索和人们对历史的看法、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那一时代考古学家认知能力密切相关。
评分考古研究者应具有非常广的知识,各类书都应该阅读
评分适合学习到了一定阶段的专业学生阅读
评分很好的一本书!慢慢看吧!
评分《考古学思想史(第2版)》首次对自中世纪以来直至今日的考古学思想(包括中国考古学的)以一种世界性视野加以审视,将考古学思想与理论的发展置于一个广阔的社会与知识背景之中,重点考察了考古学思想明显连续而又互动的趋势,试图确定这些趋势在何种程度上反映了——至少在西方——个人和考古学家的共同利益如何与中产阶级起伏的命运相关。虽然主观性的影响一直很大,但是作者认为,不断积累的考古资料会对阐释施予越来越大的制约。反过来,对这些资料的利用也会增强考古研究的客观性,并提高这些资料在了解整个人类历史以及人类一般条件上的价值。作为专业人士的重要参考书和欧美考古专业学生的必读教材,本书中译本的出版,必将促进中国考古学界充分和全面了解世界上各种理论方法的沿革和优劣,从而创造出具备自身特色的思想方法体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