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牺牲的“局部”:淮北社会生态变迁研究(1680-1949)

被牺牲的“局部”:淮北社会生态变迁研究(1680-194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俊亚 著
图书标签:
  • 淮北
  • 地方史
  • 社会生态
  • 环境史
  • 近代中国
  • 历史地理
  • 农业史
  • 社会变迁
  • 区域研究
  • 民国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81324
版次:1
商品编码:1039235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90
字数:48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被牺牲的“局部”:淮北社会生态变迁研究(1680-1949)》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和作者多年来所做的田野调查,对明清以来淮北社会生态变迁的历程及其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分析了治水、漕运和盐务等政策对淮北的地理、河道、水文、物产、民性及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等的塑造乃至扭曲作用。认为淮北地区之所以从唐宋时代的鱼米之乡演变为穷乡瘠壤,主要是封建中央政府以“顾全大局”的名义而有意牺牲这一“局部利益”的结果。

作者简介

  马俊亚,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历史学博土、博士生导师,安徽大学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社会经济史与区域社会生态。著有《规模经济与区域发展——近代扛南地区企业经营现代化研究》、《混合与发展——江南地区传统社会经济的现代演变》:译作《史学家:历史神话的终结者》、《走向“最后关头”:中国民族国家构建中的日本因素》、《腹地的构建:华北内地的国家、经济和社会》;在Modern Asian Studies,Modern China,《历史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目录


鸣谢
导言
一、研究区域和时段
二、研究对象和理论体系
三、研究现状

第一章 淮北治水事务中的地区冲突与政策偏向
第一节 泗州城的沉没与河务中的政治
一、泗州之沉
二、必须顾全的大局
三、治水政治

第二节 清代的漕运方略与淮北的被牺牲
一、河运的专行
二、海运的废弃
三、被牺牲的“局部”

第三节 官场积习与水患世界的形成
一、“蓄清刷黄”的固持
二、河务习气
三、壑邻之源
小结

第二章 淮北盐业中的集团博弈与利益分配
第一节 国家机器的自利化
一、皇族、官吏、公务人员
二、国家机器职能的异化
三、盐业中的官场政治

第二节 商人寻求租金的最大化
一、商人及其经济权力
二、稳固的利益集团
三、市场化浪潮与利益再分配

第三节 生产者的贫困化
一、盐民的身份限制
二、贫困的阶层

第四节 淮北社会的边缘化
一、私盐世界的形成
二、枭匪乐园
小结

第三章 淮北农业生态与农村经济结构的变迁
第一节 治水与农、伊生态的破坏
一、水文环境的改变
二、水利的缺失
三、墟里沧桑

第二节 稻作农业的变迁
一、天然的沃土:水稻种植的普及
二、人为的瘠壤:水稻种植区的南移

第三节 农家手工经济结构的演变
一、从桑麻之境到不蚕之土
二、“沉舟侧畔千帆过”
三、工业化的差异
小结

第四章 淮北社会的畸态与社会结构的异化
第一节 农家日常生活的异常景象
一、“官之害甚于水”
二、匮乏的林薪
三、饥饿的生灵
四、非人的女

第二节 社会结构与社会形态的畸形化
一、权力统治财产
二、哑铃形的社会结构
三、地主的领主化

第三节 病变社会中的民性
一、民性的演化
二、小利灭亲
三、遍地起贼
四、财富的原罪

第四节 “下江南”
一、南方历史上的淮北人
二、明清以后淮北人“下江南”
三、地缘矛盾与社会分层
小结
结语
征引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被牺牲的“局部”:淮北社会生态变迁研究(1680-1949) 导言 本书《被牺牲的“局部”:淮北社会生态变迁研究(1680-1949)》并非一篇宏大的叙事,也非对某个单一领域的深入掘进。它试图呈现的是一种更为精微的观察视角,聚焦于中国近代以来一个特定区域——淮北——在社会结构重塑与自然环境变迁双重压力下的生存图景。我们将时间轴拉长,从清代康乾盛世的末期(1680年)一直梳理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1949年),意图探寻在这漫长的两百余年间,是什么样的力量驱动着这片土地的社会经济形态发生深刻的变革,又是什么样的代价,使得这些变革得以在“局部”区域上演。 本书的核心关切在于“牺牲”二字。它并非简单地指代战争的残酷或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而是更广泛地指向一种结构性的、难以避免的代价。在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宏大叙事中,总有一些区域、一些群体、一些生态环境,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不得不成为“被牺牲”的局部。淮北,这片承载着中国传统农业文明重要基因的土地,在面对外部世界的变化、内部经济的转型、以及自然力量的无情挑战时,其社会生态系统是如何被重塑,又是如何承受这些重塑所带来的不可逆转的变迁。 第一部分:封建王朝末期的淮北——孕育与张力 我们将时间起点设定在1680年,彼时清朝国力尚盛,社会相对稳定。此时的淮北,在大的国家框架下,呈现出怎样的社会生态图景? 农业经济的根基与拓展: 淮北地处黄河故道与淮河水系之间,广袤的平原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将考察这一时期当地主要的农作物种植结构,土地的耕作方式,以及农户的生产组织形态。例如,人口的增长是否带来了土地的开垦压力?水利设施的建设情况如何?盐业、矿业等非农产业在这一时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对当地经济的多元化有何影响?我们还会关注不同社会阶层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如地主、自耕农、佃农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如何影响着生产效率与资源分配。 传统社会结构的维系与演变: 在封建宗法制度的框架下,淮北的社会结构呈现出怎样的特征?家族、宗族在地方治理、社会秩序维持方面发挥着怎样的作用?我们将深入探讨士绅阶层的构成、权力运作及其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此外,民间信仰、习俗、节日等文化元素如何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构建出一种独特的区域文化认同,并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模式与价值观念。 生态环境的初步挑战: 尽管整体上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但淮北的生态环境也并非全然平静。我们将考察这一时期黄河、淮河等水系对当地造成的自然灾害(如洪涝、干旱)的频率与影响。人口增长对森林、草地等自然资源的压力是否开始显现?早期的人类活动(如垦殖、采矿)对局部生态环境的初步改变,是否埋下了日后更深刻环境问题的伏笔? 第二部分:从动荡到变革的过渡——19世纪的冲击与调整 进入19世纪,中国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动荡。西方列强的入侵、内部的农民起义,都给传统的社会经济秩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自然灾害的加剧与生态恶化的迹象: 19世纪,气候变化(如小冰河时期的影响)可能加剧了自然灾害的频次与强度。黄河水患的频繁发生,是否导致了更大范围的土地荒漠化或盐碱化?人口压力与自然灾害的叠加,是否导致了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如森林资源的过度砍伐,土壤肥力的下降?我们将通过地方志、档案资料等,力图还原这一时期生态环境的真实状况。 社会结构的松动与变异: 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等大规模的武装冲突,对淮北的社会秩序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这些冲突如何瓦解了原有的宗族力量?地方精英的命运如何?流民、贫困人口的增加,是否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分层与裂变?我们将关注战争对农业生产、手工业、商业的破坏,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治安问题。 传统经济模式的衰落与初步的近代化尝试: 随着国家对外开放度的增加,西方商品开始涌入,对传统的手工业和商业产生了冲击。与此同时,一些近代化的经济因素,如新的农作物(如鸦片、棉花)的引入,是否改变了原有的农业生产结构?是否有零星的近代企业(如煤矿、纺织厂)在淮北出现?这些初期的近代化尝试,对当地的社会经济结构带来了怎样的初步影响? 第三部分:近代的黎明与“牺牲”的逻辑——1900-1949 进入20世纪,特别是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中国进入了一个更为剧烈的社会变革时期。国家层面的现代化动员,以及战争的持续,使得淮北的社会生态变迁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投影与失衡: 尽管国力衰弱,但国家层面的现代化建设仍在艰难推进。铁路的修建、新式教育的推广、官僚体系的改革等,这些近代化浪潮如何触及淮北?它们带来了哪些新的机遇与挑战?例如,铁路的修建是否改变了物资的流通方向,从而影响了当地的商业格局?新式教育的普及,是否改变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模式? 资源开发的双刃剑: 淮北丰富的煤炭资源,在20世纪初得到了大规模的开发。我们将深入研究煤炭开采对当地社会经济的深刻影响。一方面,煤炭资源带来了经济发展的动力,创造了就业机会,吸引了外来人口;另一方面,大规模的矿产开发也必然伴随着严重的生态破坏,如采煤塌陷、污染、植被破坏等。这些环境代价,是否被视为“被牺牲”的局部?矿业开发是否加剧了贫富分化,并导致了新的社会矛盾? 战争阴影下的生态与社会: 抗日战争、国共内战等一系列战争,对淮北的社会生态系统造成了更加直接和残酷的破坏。战争不仅摧毁了生产力,加剧了人口死亡率,也带来了环境的蹂躏。例如,日军的“三光政策”对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的破坏;战争带来的大规模人口迁徙,又如何改变了当地的人口结构和社会关系?我们还会关注战争时期,为了战争服务而进行的资源掠夺和环境改造,是否进一步加速了生态的恶化。 社会结构的新变动与旧的解体: 在近代化与战争的双重作用下,传统的家族宗法制度进一步解体。新的社会群体(如产业工人、知识分子、军人)开始出现,并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性是否增强?社会矛盾是否激化?例如,土地问题在近代时期是否依然尖锐?农民的生存状况如何?地主、富农、贫农等不同阶层的命运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动荡。 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与脆弱性: 综合前述因素,1949年前夕的淮北,其生态环境呈现出怎样的面貌?大规模的开垦、滥伐、污染,加上频繁的战争和自然灾害,是否导致了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严重问题?我们试图勾勒出,在经历了近三百年的变迁之后,淮北的生态环境已经变得多么脆弱,它承载和“牺牲”了多少? 结论:一个“局部”的启示 本书旨在通过对淮北地区269年间社会生态变迁的细致梳理,揭示在宏大的历史叙事背后,那些被忽视的“局部”所承受的代价。我们所探究的“被牺牲”,并非仅仅是物质层面的损失,更是对地方性知识、传统生活方式、以及自然环境承载力的消解。淮北的命运,或许是中国许多类似“局部”地区近代以来命运的缩影。本书希望能引发读者对于历史进程中“牺牲”的本质、代价的分配,以及区域性发展与整体性进步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刻反思。它并非要为淮北的过去描绘一幅悲情画卷,而是试图通过历史的镜子,照见当下,并启发我们如何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好地平衡“局部”与“整体”,减少不必要的“牺牲”。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极具吸引力,“被牺牲的‘局部’:淮北社会生态变迁研究(1680-1949)”。光是这几个字,就已经勾勒出了一个充满历史厚重感和现实关怀的研究图景。我尤其对“被牺牲的‘局部’”这个表述感到好奇,这暗示着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某个区域的独特发展路径和所付出的代价可能被忽视了。淮北,一个我并不算熟悉的地理区域,但一旦与“社会生态变迁”和长达两个半世纪的时间跨度联系起来,立刻激发了我探索其背后复杂动力和深层逻辑的欲望。1680年到1949年,这跨越了清朝鼎盛时期、晚清的动荡以及民国初年的转型,这期间中国经历了怎样的政治、经济、文化巨变,而这些巨变又是如何在这个特定的“局部”——淮北——留下印记,并深刻地塑造了当地的社会结构和生态环境? 我想象作者必然要深入挖掘大量的史料,可能是地方志、档案文献、甚至是田野调查的口述历史,才能描绘出如此漫长而精细的变迁图景。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不同历史时期淮北居民的生活状态,他们是如何适应环境的,又是如何被环境所改变的。同时,“生态”二字也让我联想到,在工业化尚未完全展开但人口增长、资源开发已经开始的漫长过程中,淮北的自然景观、土地利用模式、水系变化等等,是否也经历了不为人知的“牺牲”? 这种牺牲是主动的适应还是被动的承受? 是局部利益的交换还是整体发展的必然代价? 这都为我的阅读之旅增添了无数悬念。

评分

《被牺牲的‘局部’:淮北社会生态变迁研究(1680-1949)》——光是这个书名,就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忽视的声音和被遗忘的角落。我一直对那些从宏大叙事中“掉队”的区域研究非常感兴趣,因为我总觉得,最真实的中国,最深刻的社会变迁,往往就隐藏在那些不那么显眼的地方。淮北,作为中国的一个重要但可能不那么“光鲜”的区域,在1680年至1949年间经历了怎样的社会生态变迁? 我对“被牺牲”这个词尤其敏感,它暗示着一种非自愿的、甚至是无奈的付出。我想象作者一定深入研究了淮北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资源压力、人口迁移、经济模式的转变,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共同作用,塑造了当地的社会结构和生态环境。例如,清朝时期的人口增长是否导致了土地的过度开发,从而引发了长期的生态问题? 晚清民国时期,战乱和经济动荡又对淮北的社会生态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那些发生在“局部”的变迁,是否也映射出更广泛的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普遍存在的矛盾和挑战? 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精细入微的观察,让我看到淮北人民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挣扎求存,他们的生活方式、文化习俗是如何在社会和环境的双重压力下悄然改变,甚至被“牺牲”。这种牺牲,或许是资源的枯竭,或许是传统生活的式微,或许是社会结构的瓦解。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被牺牲的‘局部’:淮北社会生态变迁研究(1680-1949)》,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批判性和探索性。它让我联想到,在讨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宏大叙事中,总有一些区域,它们的经历和代价,很容易被主流的历史解读所忽略。淮北,作为一个相对内陆的区域,其在1680年至1949年间的社会生态变迁,究竟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 我猜想,作者一定从地理、气候、地质、水文等自然科学的角度,深入分析了淮北的生态环境基础,并将其与人口的增长、农业技术的进步、土地的利用方式等社会经济因素紧密结合,来考察这种变迁的动态过程。例如,黄河的多次改道,是否对淮北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结构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当地的土地资源是如何被开发的,又是否因此出现了生态失衡? 而在晚清民国时期,外来经济和政治力量的介入,又如何进一步改变了淮北的社会经济形态,并对其生态环境造成了怎样的“牺牲”? 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一种因果链条式的分析,清晰地展示出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这种“牺牲”,究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代价,还是由于不合理的政策和发展模式所导致的,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反思的。这本书的意义,或许就在于它能够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被边缘化的区域,理解它们在国家整体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所付出的独特代价。

评分

仅仅从书名《被牺牲的‘局部’:淮北社会生态变迁研究(1680-1949)》来看,我立刻联想到的是那种扎根于土地、历经风雨却又常常被时代浪潮淹没的普通人命运。1680年到1949年,这三百年的时间里,淮北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经历了什么? 我脑海中浮现的画面,不是宏大的政治事件,而是具体的、细致入微的生活细节。我猜想,书中一定描绘了淮北人民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坚韧,他们在土地上的耕耘与收获,他们如何在不同的政治经济环境下调整自己的生存策略。而“社会生态变迁”这个词,则将这种个体命运与更广阔的社会和自然环境联系起来。这不仅仅是关于人与人的关系,更是关于人与自然的互动,是关于资源的可持续性,是关于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我好奇的是,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淮北的生态环境是否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 曾经肥沃的土地是否因为过度开垦而变得贫瘠? 曾经充沛的水源是否因为不合理的利用而日渐枯竭? 而这种生态的变化,又如何反过来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甚至导致了他们的“被牺牲”? 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一种“整体性”的理解,将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和环境因素融为一体,展现出淮北作为一个“局部”在整个中国历史进程中的独特位置和命运。它可能不像沿海发达地区那样成为时代变迁的弄潮儿,但它可能更深刻地体现了在剧烈变革时期,边缘地带所经历的阵痛和牺牲。

评分

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区域的历史,必须从其微观的社会脉络和微观的生态环境入手,而《被牺牲的‘局部’:淮北社会生态变迁研究(1680-1949)》这个书名,恰恰点明了这种研究的独特视角。通常我们谈论中国历史,更多关注的是全国性的宏大叙事,比如王朝的兴衰、重大战役的进程、思想文化的演变。但历史的真实性,往往就隐藏在那些被忽略的“局部”之中。淮北,作为中国重要的地理板块,其在1680年至1949年间的社会生态变迁,很可能折射出中国整体转型时期的一些普遍性问题,同时又具有其自身独特的区域性特征。我设想作者一定对淮北地区的地理、气候、物产有着深刻的理解,并且能够将其与当地的社会制度、经济活动、人口迁移等因素相结合,进行系统性的分析。比如,清代的人口压力如何影响了土地的开垦和利用? 到了晚清,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是否也改变了淮北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 甚至是战争的频繁发生,又会对当地的社会结构和生态环境造成怎样的破坏? 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一种动态的、相互作用的图景,而不是静态的描绘。究竟是社会因素决定了生态的变迁,还是生态的限制反过来塑造了社会的发展? 这种“被牺牲”究竟意味着什么? 是指为了某种整体利益而牺牲了当地的资源? 还是指在发展过程中,当地居民的利益被边缘化,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被破坏? 这些疑问都驱使着我想要翻开这本书,去探寻那些隐藏在历史深处的答案。

评分

一、南方历史上的淮北人

评分

第三节 病变社会中的民性

评分

99页,河务官吏从不怕黄河、淮河等溃溢决塞,最怕的反而是这些灾河不为害,一旦水不为害,国家停止投入大量的治水资金,官吏们也就失去了生财的机会。

评分

值得推荐,可以给我们多方面的思想启迪。

评分

——此观点我首次看到。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振聋发聩。

评分

一、水文环境的改变

评分

55页,传统的统治者多相信自己比其他统治者更伟大,能够解决其他统治者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而河务则可以营造出极为直观的宏大工程,给好大喜功的统治者以视觉上的满足。因此,许多治水工程,当时常常被夸为泽及万世,一劳永逸地解决了积患,实际上,真正有价值的工程并不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