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犧牲的“局部”:淮北社會生態變遷研究(1680-1949)

被犧牲的“局部”:淮北社會生態變遷研究(1680-1949)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馬俊亞 著
圖書標籤:
  • 淮北
  • 地方史
  • 社會生態
  • 環境史
  • 近代中國
  • 曆史地理
  • 農業史
  • 社會變遷
  • 區域研究
  • 民國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1181324
版次:1
商品編碼:10392354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1-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90
字數:480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被犧牲的“局部”:淮北社會生態變遷研究(1680-1949)》結閤曆史文獻資料和作者多年來所做的田野調查,對明清以來淮北社會生態變遷的曆程及其原因進行瞭深入探討。分析瞭治水、漕運和鹽務等政策對淮北的地理、河道、水文、物産、民性及經濟結構與社會結構等的塑造乃至扭麯作用。認為淮北地區之所以從唐宋時代的魚米之鄉演變為窮鄉瘠壤,主要是封建中央政府以“顧全大局”的名義而有意犧牲這一“局部利益”的結果。

作者簡介

  馬俊亞,南京大學曆史係教授、曆史學博土、博士生導師,安徽大學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社會經濟史與區域社會生態。著有《規模經濟與區域發展——近代扛南地區企業經營現代化研究》、《混閤與發展——江南地區傳統社會經濟的現代演變》:譯作《史學傢:曆史神話的終結者》、《走嚮“最後關頭”:中國民族國傢構建中的日本因素》、《腹地的構建:華北內地的國傢、經濟和社會》;在Modern Asian Studies,Modern China,《曆史研究》等刊物發錶學術論文60餘篇。

目錄


鳴謝
導言
一、研究區域和時段
二、研究對象和理論體係
三、研究現狀

第一章 淮北治水事務中的地區衝突與政策偏嚮
第一節 泗州城的沉沒與河務中的政治
一、泗州之沉
二、必須顧全的大局
三、治水政治

第二節 清代的漕運方略與淮北的被犧牲
一、河運的專行
二、海運的廢棄
三、被犧牲的“局部”

第三節 官場積習與水患世界的形成
一、“蓄清刷黃”的固持
二、河務習氣
三、壑鄰之源
小結

第二章 淮北鹽業中的集團博弈與利益分配
第一節 國傢機器的自利化
一、皇族、官吏、公務人員
二、國傢機器職能的異化
三、鹽業中的官場政治

第二節 商人尋求租金的最大化
一、商人及其經濟權力
二、穩固的利益集團
三、市場化浪潮與利益再分配

第三節 生産者的貧睏化
一、鹽民的身份限製
二、貧睏的階層

第四節 淮北社會的邊緣化
一、私鹽世界的形成
二、梟匪樂園
小結

第三章 淮北農業生態與農村經濟結構的變遷
第一節 治水與農、伊生態的破壞
一、水文環境的改變
二、水利的缺失
三、墟裏滄桑

第二節 稻作農業的變遷
一、天然的沃土:水稻種植的普及
二、人為的瘠壤:水稻種植區的南移

第三節 農傢手工經濟結構的演變
一、從桑麻之境到不蠶之土
二、“沉舟側畔韆帆過”
三、工業化的差異
小結

第四章 淮北社會的畸態與社會結構的異化
第一節 農傢日常生活的異常景象
一、“官之害甚於水”
二、匱乏的林薪
三、飢餓的生靈
四、非人的女

第二節 社會結構與社會形態的畸形化
一、權力統治財産
二、啞鈴形的社會結構
三、地主的領主化

第三節 病變社會中的民性
一、民性的演化
二、小利滅親
三、遍地起賊
四、財富的原罪

第四節 “下江南”
一、南方曆史上的淮北人
二、明清以後淮北人“下江南”
三、地緣矛盾與社會分層
小結
結語
徵引文獻
後記

前言/序言







被犧牲的“局部”:淮北社會生態變遷研究(1680-1949) 導言 本書《被犧牲的“局部”:淮北社會生態變遷研究(1680-1949)》並非一篇宏大的敘事,也非對某個單一領域的深入掘進。它試圖呈現的是一種更為精微的觀察視角,聚焦於中國近代以來一個特定區域——淮北——在社會結構重塑與自然環境變遷雙重壓力下的生存圖景。我們將時間軸拉長,從清代康乾盛世的末期(1680年)一直梳理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1949年),意圖探尋在這漫長的兩百餘年間,是什麼樣的力量驅動著這片土地的社會經濟形態發生深刻的變革,又是什麼樣的代價,使得這些變革得以在“局部”區域上演。 本書的核心關切在於“犧牲”二字。它並非簡單地指代戰爭的殘酷或政治鬥爭的犧牲品,而是更廣泛地指嚮一種結構性的、難以避免的代價。在國傢現代化進程的宏大敘事中,總有一些區域、一些群體、一些生態環境,在曆史的車輪滾滾嚮前時,不得不成為“被犧牲”的局部。淮北,這片承載著中國傳統農業文明重要基因的土地,在麵對外部世界的變化、內部經濟的轉型、以及自然力量的無情挑戰時,其社會生態係統是如何被重塑,又是如何承受這些重塑所帶來的不可逆轉的變遷。 第一部分:封建王朝末期的淮北——孕育與張力 我們將時間起點設定在1680年,彼時清朝國力尚盛,社會相對穩定。此時的淮北,在大的國傢框架下,呈現齣怎樣的社會生態圖景? 農業經濟的根基與拓展: 淮北地處黃河故道與淮河水係之間,廣袤的平原為農業發展提供瞭得天獨厚的條件。我們將考察這一時期當地主要的農作物種植結構,土地的耕作方式,以及農戶的生産組織形態。例如,人口的增長是否帶來瞭土地的開墾壓力?水利設施的建設情況如何?鹽業、礦業等非農産業在這一時期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對當地經濟的多元化有何影響?我們還會關注不同社會階層在農業生産中的地位,如地主、自耕農、佃農之間的關係,以及這些關係如何影響著生産效率與資源分配。 傳統社會結構的維係與演變: 在封建宗法製度的框架下,淮北的社會結構呈現齣怎樣的特徵?傢族、宗族在地方治理、社會秩序維持方麵發揮著怎樣的作用?我們將深入探討士紳階層的構成、權力運作及其與地方政府的關係。此外,民間信仰、習俗、節日等文化元素如何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構建齣一種獨特的區域文化認同,並影響著人們的行為模式與價值觀念。 生態環境的初步挑戰: 盡管整體上處於一個相對穩定的時期,但淮北的生態環境也並非全然平靜。我們將考察這一時期黃河、淮河等水係對當地造成的自然災害(如洪澇、乾旱)的頻率與影響。人口增長對森林、草地等自然資源的壓力是否開始顯現?早期的人類活動(如墾殖、采礦)對局部生態環境的初步改變,是否埋下瞭日後更深刻環境問題的伏筆? 第二部分:從動蕩到變革的過渡——19世紀的衝擊與調整 進入19世紀,中國社會經曆瞭前所未有的動蕩。西方列強的入侵、內部的農民起義,都給傳統的社會經濟秩序帶來瞭巨大的衝擊。 自然災害的加劇與生態惡化的跡象: 19世紀,氣候變化(如小冰河時期的影響)可能加劇瞭自然災害的頻次與強度。黃河水患的頻繁發生,是否導緻瞭更大範圍的土地荒漠化或鹽堿化?人口壓力與自然災害的疊加,是否導緻瞭生態環境的進一步惡化,如森林資源的過度砍伐,土壤肥力的下降?我們將通過地方誌、檔案資料等,力圖還原這一時期生態環境的真實狀況。 社會結構的鬆動與變異: 太平天國運動、撚軍起義等大規模的武裝衝突,對淮北的社會秩序造成瞭毀滅性的打擊。這些衝突如何瓦解瞭原有的宗族力量?地方精英的命運如何?流民、貧睏人口的增加,是否導緻瞭社會結構的分層與裂變?我們將關注戰爭對農業生産、手工業、商業的破壞,以及由此引發的社會治安問題。 傳統經濟模式的衰落與初步的近代化嘗試: 隨著國傢對外開放度的增加,西方商品開始湧入,對傳統的手工業和商業産生瞭衝擊。與此同時,一些近代化的經濟因素,如新的農作物(如鴉片、棉花)的引入,是否改變瞭原有的農業生産結構?是否有零星的近代企業(如煤礦、紡織廠)在淮北齣現?這些初期的近代化嘗試,對當地的社會經濟結構帶來瞭怎樣的初步影響? 第三部分:近代的黎明與“犧牲”的邏輯——1900-1949 進入20世紀,特彆是1911年辛亥革命之後,中國進入瞭一個更為劇烈的社會變革時期。國傢層麵的現代化動員,以及戰爭的持續,使得淮北的社會生態變遷進入瞭一個新的階段。 國傢現代化建設的投影與失衡: 盡管國力衰弱,但國傢層麵的現代化建設仍在艱難推進。鐵路的修建、新式教育的推廣、官僚體係的改革等,這些近代化浪潮如何觸及淮北?它們帶來瞭哪些新的機遇與挑戰?例如,鐵路的修建是否改變瞭物資的流通方嚮,從而影響瞭當地的商業格局?新式教育的普及,是否改變瞭社會階層的流動模式? 資源開發的雙刃劍: 淮北豐富的煤炭資源,在20世紀初得到瞭大規模的開發。我們將深入研究煤炭開采對當地社會經濟的深刻影響。一方麵,煤炭資源帶來瞭經濟發展的動力,創造瞭就業機會,吸引瞭外來人口;另一方麵,大規模的礦産開發也必然伴隨著嚴重的生態破壞,如采煤塌陷、汙染、植被破壞等。這些環境代價,是否被視為“被犧牲”的局部?礦業開發是否加劇瞭貧富分化,並導緻瞭新的社會矛盾? 戰爭陰影下的生態與社會: 抗日戰爭、國共內戰等一係列戰爭,對淮北的社會生態係統造成瞭更加直接和殘酷的破壞。戰爭不僅摧毀瞭生産力,加劇瞭人口死亡率,也帶來瞭環境的蹂躪。例如,日軍的“三光政策”對農業生産和自然環境的破壞;戰爭帶來的大規模人口遷徙,又如何改變瞭當地的人口結構和社會關係?我們還會關注戰爭時期,為瞭戰爭服務而進行的資源掠奪和環境改造,是否進一步加速瞭生態的惡化。 社會結構的新變動與舊的解體: 在近代化與戰爭的雙重作用下,傳統的傢族宗法製度進一步解體。新的社會群體(如産業工人、知識分子、軍人)開始齣現,並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社會階層之間的流動性是否增強?社會矛盾是否激化?例如,土地問題在近代時期是否依然尖銳?農民的生存狀況如何?地主、富農、貧農等不同階層的命運變化,以及由此産生的社會動蕩。 生態環境的進一步惡化與脆弱性: 綜閤前述因素,1949年前夕的淮北,其生態環境呈現齣怎樣的麵貌?大規模的開墾、濫伐、汙染,加上頻繁的戰爭和自然災害,是否導緻瞭水土流失、土地鹽堿化、生物多樣性銳減等嚴重問題?我們試圖勾勒齣,在經曆瞭近三百年的變遷之後,淮北的生態環境已經變得多麼脆弱,它承載和“犧牲”瞭多少? 結論:一個“局部”的啓示 本書旨在通過對淮北地區269年間社會生態變遷的細緻梳理,揭示在宏大的曆史敘事背後,那些被忽視的“局部”所承受的代價。我們所探究的“被犧牲”,並非僅僅是物質層麵的損失,更是對地方性知識、傳統生活方式、以及自然環境承載力的消解。淮北的命運,或許是中國許多類似“局部”地區近代以來命運的縮影。本書希望能引發讀者對於曆史進程中“犧牲”的本質、代價的分配,以及區域性發展與整體性進步之間復雜關係的深刻反思。它並非要為淮北的過去描繪一幅悲情畫捲,而是試圖通過曆史的鏡子,照見當下,並啓發我們如何在未來的發展中,更好地平衡“局部”與“整體”,減少不必要的“犧牲”。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極具吸引力,“被犧牲的‘局部’:淮北社會生態變遷研究(1680-1949)”。光是這幾個字,就已經勾勒齣瞭一個充滿曆史厚重感和現實關懷的研究圖景。我尤其對“被犧牲的‘局部’”這個錶述感到好奇,這暗示著在宏大的曆史敘事中,某個區域的獨特發展路徑和所付齣的代價可能被忽視瞭。淮北,一個我並不算熟悉的地理區域,但一旦與“社會生態變遷”和長達兩個半世紀的時間跨度聯係起來,立刻激發瞭我探索其背後復雜動力和深層邏輯的欲望。1680年到1949年,這跨越瞭清朝鼎盛時期、晚清的動蕩以及民國初年的轉型,這期間中國經曆瞭怎樣的政治、經濟、文化巨變,而這些巨變又是如何在這個特定的“局部”——淮北——留下印記,並深刻地塑造瞭當地的社會結構和生態環境? 我想象作者必然要深入挖掘大量的史料,可能是地方誌、檔案文獻、甚至是田野調查的口述曆史,纔能描繪齣如此漫長而精細的變遷圖景。我期待書中能夠呈現齣不同曆史時期淮北居民的生活狀態,他們是如何適應環境的,又是如何被環境所改變的。同時,“生態”二字也讓我聯想到,在工業化尚未完全展開但人口增長、資源開發已經開始的漫長過程中,淮北的自然景觀、土地利用模式、水係變化等等,是否也經曆瞭不為人知的“犧牲”? 這種犧牲是主動的適應還是被動的承受? 是局部利益的交換還是整體發展的必然代價? 這都為我的閱讀之旅增添瞭無數懸念。

評分

我一直認為,理解一個區域的曆史,必須從其微觀的社會脈絡和微觀的生態環境入手,而《被犧牲的‘局部’:淮北社會生態變遷研究(1680-1949)》這個書名,恰恰點明瞭這種研究的獨特視角。通常我們談論中國曆史,更多關注的是全國性的宏大敘事,比如王朝的興衰、重大戰役的進程、思想文化的演變。但曆史的真實性,往往就隱藏在那些被忽略的“局部”之中。淮北,作為中國重要的地理闆塊,其在1680年至1949年間的社會生態變遷,很可能摺射齣中國整體轉型時期的一些普遍性問題,同時又具有其自身獨特的區域性特徵。我設想作者一定對淮北地區的地理、氣候、物産有著深刻的理解,並且能夠將其與當地的社會製度、經濟活動、人口遷移等因素相結閤,進行係統性的分析。比如,清代的人口壓力如何影響瞭土地的開墾和利用? 到瞭晚清,西方工業文明的傳入,是否也改變瞭淮北傳統的農業生産模式? 甚至是戰爭的頻繁發生,又會對當地的社會結構和生態環境造成怎樣的破壞? 我期待書中能夠展現齣一種動態的、相互作用的圖景,而不是靜態的描繪。究竟是社會因素決定瞭生態的變遷,還是生態的限製反過來塑造瞭社會的發展? 這種“被犧牲”究竟意味著什麼? 是指為瞭某種整體利益而犧牲瞭當地的資源? 還是指在發展過程中,當地居民的利益被邊緣化,他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傳統被破壞? 這些疑問都驅使著我想要翻開這本書,去探尋那些隱藏在曆史深處的答案。

評分

僅僅從書名《被犧牲的‘局部’:淮北社會生態變遷研究(1680-1949)》來看,我立刻聯想到的是那種紮根於土地、曆經風雨卻又常常被時代浪潮淹沒的普通人命運。1680年到1949年,這三百年的時間裏,淮北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經曆瞭什麼? 我腦海中浮現的畫麵,不是宏大的政治事件,而是具體的、細緻入微的生活細節。我猜想,書中一定描繪瞭淮北人民在麵對自然災害時的堅韌,他們在土地上的耕耘與收獲,他們如何在不同的政治經濟環境下調整自己的生存策略。而“社會生態變遷”這個詞,則將這種個體命運與更廣闊的社會和自然環境聯係起來。這不僅僅是關於人與人的關係,更是關於人與自然的互動,是關於資源的可持續性,是關於經濟發展對環境的影響。我好奇的是,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淮北的生態環境是否發生瞭不可逆轉的變化? 曾經肥沃的土地是否因為過度開墾而變得貧瘠? 曾經充沛的水源是否因為不閤理的利用而日漸枯竭? 而這種生態的變化,又如何反過來影響瞭當地居民的生活,甚至導緻瞭他們的“被犧牲”? 我期待書中能夠呈現齣一種“整體性”的理解,將經濟、社會、文化、政治和環境因素融為一體,展現齣淮北作為一個“局部”在整個中國曆史進程中的獨特位置和命運。它可能不像沿海發達地區那樣成為時代變遷的弄潮兒,但它可能更深刻地體現瞭在劇烈變革時期,邊緣地帶所經曆的陣痛和犧牲。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被犧牲的‘局部’:淮北社會生態變遷研究(1680-1949)》,本身就帶有強烈的批判性和探索性。它讓我聯想到,在討論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宏大敘事中,總有一些區域,它們的經曆和代價,很容易被主流的曆史解讀所忽略。淮北,作為一個相對內陸的區域,其在1680年至1949年間的社會生態變遷,究竟有著怎樣不為人知的故事? 我猜想,作者一定從地理、氣候、地質、水文等自然科學的角度,深入分析瞭淮北的生態環境基礎,並將其與人口的增長、農業技術的進步、土地的利用方式等社會經濟因素緊密結閤,來考察這種變遷的動態過程。例如,黃河的多次改道,是否對淮北的地理環境和社會結構産生瞭決定性的影響? 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當地的土地資源是如何被開發的,又是否因此齣現瞭生態失衡? 而在晚清民國時期,外來經濟和政治力量的介入,又如何進一步改變瞭淮北的社會經濟形態,並對其生態環境造成瞭怎樣的“犧牲”? 我期待書中能夠呈現齣一種因果鏈條式的分析,清晰地展示齣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相互製約的復雜關係。這種“犧牲”,究竟是曆史發展的必然代價,還是由於不閤理的政策和發展模式所導緻的,是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和反思的。這本書的意義,或許就在於它能夠讓我們重新審視那些被邊緣化的區域,理解它們在國傢整體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們所付齣的獨特代價。

評分

《被犧牲的‘局部’:淮北社會生態變遷研究(1680-1949)》——光是這個書名,就讓我立刻聯想到那些在曆史洪流中被忽視的聲音和被遺忘的角落。我一直對那些從宏大敘事中“掉隊”的區域研究非常感興趣,因為我總覺得,最真實的中國,最深刻的社會變遷,往往就隱藏在那些不那麼顯眼的地方。淮北,作為中國的一個重要但可能不那麼“光鮮”的區域,在1680年至1949年間經曆瞭怎樣的社會生態變遷? 我對“被犧牲”這個詞尤其敏感,它暗示著一種非自願的、甚至是無奈的付齣。我想象作者一定深入研究瞭淮北地區在不同曆史時期所麵臨的資源壓力、人口遷移、經濟模式的轉變,以及這些因素如何共同作用,塑造瞭當地的社會結構和生態環境。例如,清朝時期的人口增長是否導緻瞭土地的過度開發,從而引發瞭長期的生態問題? 晚清民國時期,戰亂和經濟動蕩又對淮北的社會生態造成瞭怎樣的影響? 那些發生在“局部”的變遷,是否也映射齣更廣泛的中國社會轉型時期普遍存在的矛盾和挑戰? 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精細入微的觀察,讓我看到淮北人民如何在曆史的洪流中掙紮求存,他們的生活方式、文化習俗是如何在社會和環境的雙重壓力下悄然改變,甚至被“犧牲”。這種犧牲,或許是資源的枯竭,或許是傳統生活的式微,或許是社會結構的瓦解。

評分

幫做環境史的同學買的。

評分

活動時買的,價格便宜,印刷不錯。

評分

黃酒氣味苦、甘、辛。鼕天溫飲黃酒,可活血祛寒、通經活絡,有效抵禦寒冷刺激,預防感冒。適量常飲有助於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並可補血養顔。

評分

評分

二、匱乏的林薪

評分

一、研究區域和時段

評分

—— 一語中的。

評分

深入的認識自己的傢鄉

評分

值得推薦,可以給我們多方麵的思想啓迪。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