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哉,数学之为用

大哉,数学之为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宏量 著
图书标签:
  • 数学史
  • 数学应用
  • 科学普及
  • 数学文化
  • STEM教育
  • 实用数学
  • 数学思维
  • 趣味数学
  • 教育
  • 科普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149736
版次:1
商品编码:1039717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9-01
页数:309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作者从事大学数学教育工作60年来,特别是作者在华罗庚教授生命的最后20年,跟随华老在全国各省市开展推广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工作的回顾和总结。其中包括大量的历史珍贵资料的概括和提炼;大量生动而发人深思的,用数学方法解决国民经济和生产建设中的各种实际问题的案例;华罗庚院士的许多鲜为人知的书信、诗文和趣事;在全国许多省市的特殊见闻;国内外许多著名人士、专家学者和友好人士对华罗庚教授一生业绩的评价等。书后附录的“华罗庚年表”和大事记更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历史资料,也是作者几十年的精心收集和不断提炼所形成的,比较详细地记录华罗庚教授生平的索引。

作者简介

赵宏量,1932年生,云南曲靖人,中共党员,西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从1955年起至今一直在高校从事高等几何、运筹学等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其中于1966年初~1968年底的3年中,参加三线建设工作,担任西南三线国家科委施工统筹方法战斗组组长。该组集体参与的特大项目《在复杂地质险峻山区修建成昆铁路新技术》获得首届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目录

引子——数学之美·数学之奇/01
第一章 中国现代应用数学的发端/10
第二章 国家科委施工统筹方法战斗组/24
第三章 战斗组与华罗庚和艾提的联系/33
第四章 华罗庚重获新生/59
第五章 中国优选法的开端及发展/71
第六章 粉碎“四人帮”华罗庚第三次出山/97
第七章 华罗庚四进天府之国/126
第八章 华罗庚西欧四国之行/140
第九章 80年代第一春/158
第十章 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的创立/182
第十一章 华罗庚教授生命的最后一年/204
附录1 华罗庚年表/232
附录2 “双法”简介/248
附录3 华罗庚教授在中国推广“双法”大事记/263
参考文献/304
后记/306

精彩书摘

1966年9月初,根据“西工指”的新指示,战斗组6名同志重返工地,在“西工指”技术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下进行了一周的学习总结,重新以“国家科委施工统筹方法战斗组”的名义工作,并任命赵宏量为战斗组组长。战斗组先后分赴铺轨架桥、机械筑路、机械修理等单位,宣传和推行统筹方法,我们一直坚持工作了3年时间,于1968年12月写了一份近万字的战斗组总结材料以及画了近百张各种施工计划流线图上报给“西工指”。同时,我们也将该汇报提纲给在北京的华罗庚教授和艾提主任寄去一份。
1969年2月我收到艾提主任由北京寄给我的一封信,信中说道:宏量同志:你1月20日的来信于前天收到,总结汇报提纲于25日收到,我觉得总结写得比较全面,从在贵州安顺开办中国第一个训练班写起,一直叙述到施工统筹方法战斗组于1968年12月份暂时撤离工地时止,重要的成果都写进去了。我只有好好学习,提不出什么意见。26日是个星期天,我将总结初稿送给华先生看了,准备即送去科委审阅。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古今科技纵横谈》的图书简介: --- 《古今科技纵横谈》 内容简介 《古今科技纵横谈》是一部旨在探索人类科技文明发展脉络的综合性著作。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视角,系统梳理了从古代文明的萌芽到现代信息时代的科技演进历程,力求揭示不同时代背景下,技术创新与社会变迁之间的深刻互动关系。 本书并非简单的时间线梳理,而是着重于对关键技术突破及其背后原理的深入剖析。它深入探讨了早期文明在农业、水利工程、冶金术以及天文观测等方面的成就,例如古埃及金字塔的建造技术、美索不达米亚的泥板记录系统,以及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的深远影响。 在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部分,本书着重探讨了理论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基础科学如何相互渗透,共同催生了蒸汽机、电报、内燃机等颠覆性技术。我们详尽分析了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如何为机械工程奠定基础,以及法拉第和麦克斯韦在电磁学领域的发现如何开启了电气时代。这种对基础理论与工程应用之间关系的考察,是理解技术进步本质的关键所在。 本书的特色之一在于其全球视野。我们并未将目光局限于西方技术史,而是对世界各地的技术发展进行了平等的审视。例如,书中详细介绍了伊斯兰黄金时代在代数、光学和医学方面的卓越贡献,以及印度在数字系统和材料科学上的早期创新。通过这种跨文化的比较研究,读者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到技术进步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进入20世纪,本书的笔触聚焦于两次世界大战后的科技爆炸。量子力学的诞生、核能的开发、半导体技术的突破,以及计算机科学的兴起,被视为人类认知和改造世界能力的一次质的飞跃。我们对集成电路的出现、个人电脑的普及以及互联网的形成进行了细致的描摹,探讨了信息技术如何重塑了经济结构、社会交往乃至个人生活方式。 《古今科技纵横谈》同样关注技术的伦理和社会影响。在探讨现代生物技术(如基因编辑)和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时,本书提出了诸多发人深省的问题:技术进步的边界在哪里?我们如何平衡创新速度与社会责任?这些议题引导读者超越单纯的技术赞颂,进行更深层次的反思。 在结构上,本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古代文明的技术基石 本部分涵盖了古代的度量衡、建筑奇迹、农业灌溉体系以及早期工具制造的演变,重点分析了这些早期技术如何支持了复杂社会结构的形成。 第二部分:中世纪的技术交汇与酝酿 着重考察了丝绸之路沿线及地中海区域的技术知识流动,特别是火药、航海技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以及光学和化学在中东地区的深入发展。 第三部分:科学革命与工业驱动力 详细阐述了数学、物理学、化学的理论突破如何直接转化为工程实践,推动了机械化生产和能源革命。蒸汽机、电力系统的建立是本部分的重点。 第四部分:现代的加速与未来展望 聚焦于信息时代、太空探索、生物工程等前沿领域。探讨了从晶体管到万维网的演变路径,并对当前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前瞻性的分析。 本书的语言力求清晰、准确,避免过度专业的术语堆砌,旨在让对科技史感兴趣的普通读者、工程师、历史学者乃至政策制定者都能从中获益。通过对古今技术的系统梳理和比较,《古今科技纵横谈》旨在帮助读者理解我们所处的科技世界是如何一步步构建起来的,以及未来可能走向何方。它是一部关于人类智慧如何通过物质媒介实现自我超越的史诗。 ---

用户评价

评分

刚翻开《大哉,数学之为用》,就被它那充满气势的标题所吸引。作为一名对科学有着浓厚兴趣但数学基础薄弱的读者,我常常感到有些畏惧。然而,这本书彻底打消了我的顾虑。它没有冗长的公式推导,也没有艰涩的专业术语,而是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故事叙述方式,带领我走进了数学的殿堂。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数论的章节,那些关于素数分布的未解之谜,以及欧拉、高斯等数学巨匠的探索历程,读来如同侦探小说般扣人心弦。书中将数学理论与历史事件巧妙地联系起来,比如哥德巴赫猜想的提出,不仅仅是数学家个人的追求,也折射出那个时代知识探索的氛围。它让我意识到,数学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无数智慧的火花碰撞、积累的结果。这本书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数学的迷茫,让我看到了隐藏在数字背后的深刻哲理和无尽魅力。

评分

“大哉,数学之为用”——当我合上这本书的时候,脑海中回荡的,是对数学界那群伟大的灵魂的深深致敬。我过去一直觉得数学是关于计算和逻辑的,直到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它更是一种探索未知、理解世界的哲学。书中关于集合论的介绍,让我重新审视了“无限”这个概念,那些看似矛盾但又自洽的论证,彻底颠覆了我以往的认知。我惊叹于康托尔如何在那个时代,就已经开始触及如此深刻的数学本质。同时,书中对数学在现代科学,尤其是计算机科学中的作用的阐述,也让我感触良多。从图灵机的构想到算法的精妙,数学的逻辑力量是如何驱动着数字时代的飞速发展,书中都有精彩的解读。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是,数学不仅仅是研究数字本身,更是研究逻辑、结构、模式和关系的学问,它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塑造着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而我们却常常浑然不知。

评分

我最近读完的《大哉,数学之为用》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远超我的预期。我原以为会是枯燥的数学史,没想到它竟是一部关于人类理性探索的壮丽史诗。书中对于代数发展历程的解读,尤其是关于负数概念的诞生,以及由此引发的逻辑革命,让我大开眼界。过去,负数常常被我视为一种方便的工具,但在书中,我看到的是数学家们如何为了一个看似“不存在”的概念,进行了数个世纪的艰苦思辨和证明。这种为了真理不懈追求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作者巧妙地将数学概念的演进与当时的社会思潮、哲学观念相结合,展现了数学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人类整体文明相互渗透、共同发展的。书中对概率论的讨论也极为精彩,它揭示了我们如何从不确定性中寻求规律,以及这种规律如何在科学研究、金融决策甚至日常生活中发挥作用。读完后,我仿佛看到了一幅宏大的画卷,上面描绘着人类智慧的火炬如何在黑暗中传递,而数学,正是那最耀眼的光芒之一。

评分

“大哉,数学之为用”——我是在一家街角独立书店偶然瞥见这个名字的。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古朴而深邃的韵味,仿佛一声穿越时空的呼唤,直击人心。我不是数学科班出身,但一直对知识的海洋充满好奇。坦白说,当初拿起这本书,更多的是被它那充满哲学意味的书名所吸引,好奇在“大哉”之下,数学究竟展现出何种宏伟的姿态。翻开第一页,便是一股扑面而来的理性之光,字里行间传递的并非枯燥的公式堆砌,而是数学思想的脉络与演进。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几何学如何影响人类空间认知的那部分印象深刻。从古希腊先哲们对形状与比例的冥想,到如今建筑学、艺术设计中无处不在的黄金分割,数学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塑造着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我常常会停下来,回想书中描绘的那些数学家们,他们是如何在抽象的符号中捕捉到宇宙运行的规律,那种超越时代的智慧,让我感到由衷的敬畏。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的启迪,它让我看到,原来数学并非冰冷的逻辑,而是连接自然、艺术、哲学乃至人类文明的一条隐秘而坚韧的纽带。

评分

《大哉,数学之为用》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智者,在我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为我揭示世界的另一面。我之前对微积分的概念一直感到模糊,觉得它高深莫测。但在这本书里,作者用一种极其生动形象的方式,将导数与变化率、积分与累积量的概念娓娓道来。我仿佛能看到牛顿和莱布尼茨当年在书桌前,如何凭借惊人的洞察力,捕捉到了事物瞬息万变的动态。书中还穿插了许多数学在物理学、工程学等领域的实际应用案例,让我深刻体会到,那些看似抽象的数学公式,是如何支撑起我们现代社会运转的基石。无论是桥梁的建造,飞机的飞行,还是我们每天使用的电子产品,背后都离不开数学的精密计算。这本书让我对“用”这个字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工具的运用,更是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征服自然的有力武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去感受数学那种无所不在的力量,它既是冰冷的逻辑,也是温暖的创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