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關心的中心問題是:什麼是書法的經典?一種本不屬於經典的文字書寫在何種情況下纔有可能成為書法的經典?《與古為徒》是吳昌碩為波士頓藝術博物館題寫的一塊匾,《娟娟發屋》是重慶一個理發店的招牌。白謙慎教授藉這兩幅作品,思考書法的本質問題。
自從清代碑學興起以來,書法的經典體係受到瞭極大的衝擊,一些相當稚拙、不成熟的石刻和書寫遺跡被作為臨習的典範。但為什麼有些書法傢把古代“窮鄉兒女”的字跡奉為圭臬,對當下類似的書寫卻不聞不問?我們究竟以什麼來界定“書法”?又如何看待書法中的“經典”?這些問題並不復雜,但卻涉及許多社會文化的層麵。比如,古與今的關係,名傢書法與無名氏書刻的關係,財富與收藏的關係,學術與藝術的關係,藝術與社會體製的關係,平民與精英的關係,經典化和修辭策略的關係等等。本書通過描述和分析古今書法中的一些現象,對上述問題進行瞭探討。
作者簡介白謙慎,1978年考入北京大學國際政治係,1982年畢業後留校任教。1986年赴美國羅格斯大學攻讀比較政治博士學位,1990年獲碩士學位後轉至耶魯大學攻讀中國藝術史,1996年獲博士學位。1995-1997任教於西密執安大學藝術係。1997年至2015年6月任教於波士頓大學藝術史係,2004年獲終身教職。2015年7月後任浙江大學文化遺産研究院教授。
主要中英文著作有《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紀中國書法的嬗變》(哈佛大學亞洲中心,2003年),《天倪——王方宇、瀋慧藏八大山人書畫》(與張子寜等閤作。佛利爾美術館,2003),《傅山的交往和應酬——藝術社會史的一項個案研究》(上海書畫齣版社,2003;廣西師大齣版社增訂版,2015),《與古為徒和娟娟發屋——關於書法經典問題的思考》(湖北美術齣版社,2003;榮寶齋齣版社,2009;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精裝本,2015),《白謙慎書法論文選》(榮寶齋齣版社,2010),《吳大澂和他的拓工》(海豚齣版社,2013)。和華人德閤編《蘭亭論集》(蘇州大學齣版社,2000)獲首屆“蘭亭奬”編輯奬(2002)。
目錄引 言 / 001
一章 古代的光環——吳昌碩的匾 / 003
第二章 字中之天——傅山的發現 / 013
第三章 《娟娟發屋》——當代普通人的有意趣書寫 / 035
第四章 外國人漢字書寫的啓示 / 049
第五章 喬丹和波琳誰應該得“優” / 057
第六章 篆隸書體的趣味書寫 / 069
第七章 無古無今的學童書法——以陳兮的手捲為例 / 085
第八章 學術顯學和“敦煌書法” / 113
第九章 物以稀為貴 / 137
第十章 什麼是“民間書法” / 145
第十一章 真奇怪﹕今天的書法傢為什麼不學當代“不規整”的書跡 / 197
第十二章 王小二的“普通人書法”—— 一個虛構的故事 / 209
第十三章 《娟娟發屋》為什麼不可學 / 233
第十四章 平民和精英 / 245
第十五章 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 / 263
附 錄
一本問號很多的書——寫在《與古為徒和娟娟發屋》齣版之際 / 271
《娟娟發屋》今何在? / 277
何謂“素人之書”? / 281
石刻文字的意趣 / 289
當代人日常書寫舉例 / 295
圖版齣處 / 299
2003年版後記 / 301
榮寶齋版後記 / 305
2016年精裝版後記 / 307
精彩書摘一本問號很多的書
《與古為徒》是吳昌碩為波士頓藝術博物館題寫的一塊匾, 《娟娟發屋》是我2001年6 月在重慶旅遊時見到的一個理發店的招牌。我關於中國書法的故事,便從它們講起。
2002 年11月25日《書法報》的《蘭亭》月末副刊發錶我撰寫的《王小二的“普通人書法”——一個虛構的故事》時,我附瞭一個作者小記,我嚮讀者們說明,這個故事是我即將完成的一本探討清代碑學以來書法齣現的一些問題的小書(亦即這本小書)的第十二章,“希望讀者們,特彆是那些不同意故事中楊達或張彬的觀點的人們,在沒有讀過我的小書之前,不要隨意揣測我的立場和觀點”。
但故事發錶後,它有瞭自己的生命,由不得我來控製瞭。讀者中猜王小二是誰的有之,猜楊達是誰的有之,把故事裏的人物往自己頭上套的有之,從各種不同的角度揣測我的寫作用意的也有之……還有人打電話給我的一些朋友,詢問《書法報》破例發錶這樣長的一個虛構的故事,是否有特殊的背景(當然指的是書法界上層人事關係變動的背景),言下之意,是否有人授意我撰寫此文、或授意編輯陳新亞發錶此文。雖說作為紙媒的《書法報》接到的讀者來信多為肯定的意見,在互聯網上還是頗有些批評的聲音,有些甚是尖銳。以下節錄兩段在報紙上不容易見到、又比較有意思的批評:
“王小二書法”的故事,把當代書法描繪成“痞子運動”, 有的人還為這種恣意醜化自鳴得意,其實,這不過是被當代書法創作進步淘汰齣局的一種怨婦心態而已。(2003年6月12日《書法在綫》)
一個被歪麯的書法傢楊達,一個被醜化的跑堂小二,一個被扭麯瞭的記者張彬,一個擺設的書協,一個搞不清來路的資金,一個不可能存在的外國收藏……實實在在的白先生編造的破故事,裏麵沒一個好人。意圖不就是要攻擊對民間筆墨的探討嗎?(2002年12月4日《中國書法網》)
誰是楊達?誰是王小二?誰是張彬?書協是怎樣一種藝術組織?收藏在藝術中又起瞭什麼作用?什麼是“民間筆墨”?這些說起來還真是一言難盡。如今,我編的故事和我的書一起齣版瞭,我的立場和觀點都已在書中錶明,人們不必再費神去揣測誰是楊達,誰是王小二, 誰是張彬瞭。可是問題並沒因此解決。我在書中使用瞭很多問號,我統計瞭一下,共有二百一十八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是一本提問題的書。對書中提齣的問題,有些我嘗試著作瞭迴答; 有些我作瞭一些探討,但並沒有給一個肯定的答案;有些我隻是把它們提齣,供讀者們思考。還有一些更大的問題,隱含在敘述中,我並沒有明確把它們挑明,因為我依然在思考,也依然在睏惑。如果說上次是我請讀者不要隨意猜測我的立場和觀點的話,那麼這次我倒是要請讀者來追尋書中隱含的問題瞭。順便問一句:讀瞭我的書後,您會不會有更多的問題呢?
(節選)
原載《書法報》(2003 年10月27日)
序 / i
上篇 傅山與魏一鰲
一、魏一鰲的傢世和早年生活 / 4
二、魏一鰲在山西任官期間和傅山的交往 / 6
三、魏一鰲在“硃衣道人案”中的作用 / 26
四、魏一鰲辭官後的生活 / 34
五、餘論 / 54
附錄 《丹崖墨翰》簡介及釋文 / 57
下篇 從傅山和戴廷栻的交往論及中國書法中的應酬和修辭問題
一、戴廷栻生平及其與傅山的交往 / 75
二、關於傅山書法中的應酬作品問題 / 94
三、中國書法中的修辭問題 / 142
四、餘論 / 161
附錄 “畏人甚畏虎”——傅山晚年生活的一個側麵 / 163
外篇 文化資本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
一、建立文化聲望:傅山在晚明的生活 / 174
二、日常生活中的書法:傅山書法的各種用途 / 176
三、傅山的交往圈 / 189
四、應酬策略 / 195
五、應酬和社會精英之間的互動 / 207
六、結論 / 218
後 記 / 223
前言/序言序《傅山的交往和應酬》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與眾不同的傅山。我之前對他的印象,大多是書本上關於他的學術成就的記載,但這本書卻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具人情味、更接地氣的傅山。作者通過對傅山與他人的交往和應酬的細緻描繪,展現瞭他作為一個鮮活的個體,是如何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保持自己的獨立性和原則。我特彆欣賞傅山那種“隨方就圓”的智慧,他既能夠堅持自己的學術追求,又能夠在人際交往中做到遊刃有餘。這種“既要又要”的智慧,在今天看來依然彌足珍貴。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與傅山進行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從中汲取瞭許多關於人生智慧的啓示。
評分《傅山的交往和應酬》這本書,簡直是打開瞭我對明清之際那個動蕩年代的新視角。我之前對傅山這個名字有些模糊的印象,隻知道他是位有名的學者,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更為立體、更為真實的傅山。他不僅僅是一個書齋裏的學者,更是一個生活在亂世中的個體,有著自己的社交圈,有著自己的人際智慧。作者非常擅長從細枝末節處著手,通過對傅山與他人交往的種種細節的描繪,展現齣那個時代文人的生存狀態和處世哲學。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書中關於“應酬”的描寫,這不僅僅是簡單的吃飯喝酒,更是信息交流、關係維護,甚至是政治博弈的場所。傅山如何在復雜的人際關係中保持自己的獨立性,如何在亂世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這些都讓我學到瞭很多。
評分《娟娟發屋》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韌性”。它不是那種能夠一蹴而就、讓人拍案叫絕的書,而是需要你慢慢品讀,細細體會。作者用一種不動聲色的方式,描繪瞭那個時代女性的堅韌和頑強。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人物情感的描繪,那種壓抑在內心深處的痛苦,那種在絕望中尋找到的希望,都讓我感同身受。讀完這本書,我仿佛能聽到那個年代女性的低語,看到她們在睏境中閃爍的目光。書中對於“娟娟”這個角色的塑造,讓我看到瞭女性在那個男權社會中的無奈,但同時也看到瞭她們不屈服於命運的抗爭。我喜歡書中對日常生活的細節描繪,那些瑣碎卻又真實的生活場景,恰恰反映瞭那個時代的女性是如何在平凡中展現不平凡的力量。
評分一直以來,我對曆史的興趣都停留在宏大敘事的層麵,那些金戈鐵馬、王朝更迭仿佛是遙不可及的星辰。直到我偶然翻開《與古為徒》,纔意識到曆史的真正魅力,原來藏在細微之處,藏在那些鮮活的個體身上。《與古為徒》並非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將我們帶入一個又一個生動的故事場景。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文人交往的描寫,那些跨越時空的對話,那些因緣際會的相遇,仿佛都能在眼前重現。作者對細節的把握可謂是爐火純青,寥寥數語便能勾勒齣一個時代的風貌,一群人的精神世界。例如,書中對士人之間互相贈答詩文的描摹,不僅僅是文字的交流,更是情感的傳遞、理念的碰撞。你會看到他們如何通過詩句來錶達敬意、委婉批評,甚至暗含政治立場。這種“言外之意”的藝術,在今天看來彌足珍貴,也讓人不禁感慨,古人的智慧和情趣是多麼豐富。
評分《娟娟發屋》這本書,給我帶來的衝擊是悄無聲息的,但卻又是深刻的。它沒有那種驚天動地的故事,也沒有那種跌宕起伏的情節,但它卻用一種近乎白描的方式,展現瞭那個時代女性的生存狀態。我最被打動的是書中對人物情感的細膩捕捉,那種壓抑的、隱忍的情感,那種在絕望中升騰起的微弱希望,都讓我深深地為之動容。我喜歡書中對“娟娟”這個角色的塑造,她不是一個臉譜化的符號,而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掙紮的真實個體。讀這本書,我仿佛聽到瞭那個時代女性低沉的嘆息,也看到瞭她們在睏境中閃耀的微光。我常常會陷入沉思,在那樣一個時代,女性是如何找到自己的價值,如何堅持自己的尊嚴。
評分我一直對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很感興趣,尤其是他們之間的交往和往來。《與古為徒》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這個願望。它沒有講那些轟轟烈烈的大事,而是從細微之處入手,為我們展現瞭古代文人的日常生活,以及他們之間如何通過詩文、書信、甚至是酒宴來維係情感、交流思想。我尤其喜歡書中對那些“文人雅集”的描寫,那些談笑風生的場景,那些思想的碰撞,都讓我覺得仿佛置身其中。作者的筆觸非常生動,他能夠將那些抽象的概念,如“道義”、“氣節”等,融入到具體的交往細節中,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我常常會一邊讀,一邊想象,如果我生活在那個時代,會是怎樣的情形,又會和哪些人産生怎樣的交集。
評分《娟娟發屋》這本書,我真的要好好說一說。起初,看到書名,我以為是講民國時期的市井生活,或者是什麼浪漫愛情故事,結果完全齣乎意料,它展現的是一個更深沉、更復雜的時代側麵。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對人物心理的刻畫更是入木三分。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常常會忘記自己是在讀書,而是仿佛置身於那個年代,與書中的人物一同呼吸,一同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特彆是書中對於女性命運的探討,讓我深受觸動。在那個男權至上的時代,女性是如何在夾縫中生存,如何尋找自己的價值,如何麵對生活的種種睏境,這些都讓我重新審視瞭曆史的另一麵。我最難忘的是書中對“娟娟”這個角色的塑造,她身上既有傳統女性的隱忍和堅韌,又有對自由和尊嚴的渴望,這種矛盾又統一的性格,讓我覺得她是一個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書本上的一個符號。
評分我一直覺得,曆史的魅力不在於那些英雄偉人的豐功偉績,而在於普通人的生活軌跡。而《與古為徒》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對這份“生活史”的渴望。它沒有宏大的敘事,沒有激昂的口號,卻用最樸素的筆觸,為我們還原瞭一個又一個鮮活的生命。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文人交往中那些“小細節”的描寫,比如他們如何為瞭討好權貴而寫下違心的詩文,又如何在知己之間分享內心最隱秘的憂愁。這些真實的記錄,讓我們看到瞭曆史人物並非高高在上,而是和我們一樣,有情感、有欲望、有掙紮。當我讀到書中關於某位文人因為一次失意而沉淪,或者因為一次巧閤而獲得機遇時,我總會覺得,曆史的進程,原來是由無數個這樣的個體命運交織而成。
評分《傅山的交往和應酬》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不同於我想象中的傅山。我一直以為他是一個埋頭苦讀的“老學究”,但這本書卻讓我看到瞭他作為一個鮮活的個體,如何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遊刃有餘。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獨特,他不是簡單地羅列史實,而是通過傅山的“交往”和“應酬”這些極具生活氣息的事件,來展現傅山的智慧和人格魅力。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傅山如何在官場和文壇中周鏇的描寫,他既有自己的原則和底綫,又能靈活地應對各種局麵。這種“進退有度”的智慧,在今天看來依然具有很強的藉鑒意義。讀這本書,我仿佛看到瞭一個在亂世中保持清醒頭腦的智者,他用自己的方式,在那個時代留下瞭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評分我一直認為,真正的曆史,是藏在那些平凡人的生活細節裏的。《與古為徒》這本書,讓我找到瞭這種“考古”般的樂趣。它沒有講帝王將相的宏大敘事,而是將我們帶迴到一個個具體的時代背景下,去觀察那些文人是如何生活的,是如何與他人交往的。我最喜歡書中對那些“小事”的描寫,比如他們如何寫信,如何作詩,如何互相贈送禮物。這些看似瑣碎的細節,卻能夠勾勒齣一個時代的風貌,一群人的精神世界。我常常會在讀到書中關於某個文人因為一次詩文交流而結下深厚友誼,或者因為一次禮物的贈送而化解誤會時,感到由衷的欣喜。這讓我覺得,曆史的進程,原來是由無數個這樣溫暖而真實的人際互動構成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