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关心的中心问题是:什么是书法的经典?一种本不属于经典的文字书写在何种情况下才有可能成为书法的经典?《与古为徒》是吴昌硕为波士顿艺术博物馆题写的一块匾,《娟娟发屋》是重庆一个理发店的招牌。白谦慎教授借这两幅作品,思考书法的本质问题。
自从清代碑学兴起以来,书法的经典体系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一些相当稚拙、不成熟的石刻和书写遗迹被作为临习的典范。但为什么有些书法家把古代“穷乡儿女”的字迹奉为圭臬,对当下类似的书写却不闻不问?我们究竟以什么来界定“书法”?又如何看待书法中的“经典”?这些问题并不复杂,但却涉及许多社会文化的层面。比如,古与今的关系,名家书法与无名氏书刻的关系,财富与收藏的关系,学术与艺术的关系,艺术与社会体制的关系,平民与精英的关系,经典化和修辞策略的关系等等。本书通过描述和分析古今书法中的一些现象,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讨。
作者简介白谦慎,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1982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86年赴美国罗格斯大学攻读比较政治博士学位,1990年获硕士学位后转至耶鲁大学攻读中国艺术史,1996年获博士学位。1995-1997任教于西密执安大学艺术系。1997年至2015年6月任教于波士顿大学艺术史系,2004年获终身教职。2015年7月后任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
主要中英文著作有《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哈佛大学亚洲中心,2003年),《天倪——王方宇、沈慧藏八大山人书画》(与张子宁等合作。佛利尔美术馆,2003),《傅山的交往和应酬——艺术社会史的一项个案研究》(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广西师大出版社增订版,2015),《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关于书法经典问题的思考》(湖北美术出版社,2003;荣宝斋出版社,2009;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精装本,2015),《白谦慎书法论文选》(荣宝斋出版社,2010),《吴大澂和他的拓工》(海豚出版社,2013)。和华人德合编《兰亭论集》(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获首届“兰亭奖”编辑奖(2002)。
目录引 言 / 001
一章 古代的光环——吴昌硕的匾 / 003
第二章 字中之天——傅山的发现 / 013
第三章 《娟娟发屋》——当代普通人的有意趣书写 / 035
第四章 外国人汉字书写的启示 / 049
第五章 乔丹和波琳谁应该得“优” / 057
第六章 篆隶书体的趣味书写 / 069
第七章 无古无今的学童书法——以陈兮的手卷为例 / 085
第八章 学术显学和“敦煌书法” / 113
第九章 物以稀为贵 / 137
第十章 什么是“民间书法” / 145
第十一章 真奇怪﹕今天的书法家为什么不学当代“不规整”的书迹 / 197
第十二章 王小二的“普通人书法”—— 一个虚构的故事 / 209
第十三章 《娟娟发屋》为什么不可学 / 233
第十四章 平民和精英 / 245
第十五章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 263
附 录
一本问号很多的书——写在《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出版之际 / 271
《娟娟发屋》今何在? / 277
何谓“素人之书”? / 281
石刻文字的意趣 / 289
当代人日常书写举例 / 295
图版出处 / 299
2003年版后记 / 301
荣宝斋版后记 / 305
2016年精装版后记 / 307
精彩书摘一本问号很多的书
《与古为徒》是吴昌硕为波士顿艺术博物馆题写的一块匾, 《娟娟发屋》是我2001年6 月在重庆旅游时见到的一个理发店的招牌。我关于中国书法的故事,便从它们讲起。
2002 年11月25日《书法报》的《兰亭》月末副刊发表我撰写的《王小二的“普通人书法”——一个虚构的故事》时,我附了一个作者小记,我向读者们说明,这个故事是我即将完成的一本探讨清代碑学以来书法出现的一些问题的小书(亦即这本小书)的第十二章,“希望读者们,特别是那些不同意故事中杨达或张彬的观点的人们,在没有读过我的小书之前,不要随意揣测我的立场和观点”。
但故事发表后,它有了自己的生命,由不得我来控制了。读者中猜王小二是谁的有之,猜杨达是谁的有之,把故事里的人物往自己头上套的有之,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揣测我的写作用意的也有之……还有人打电话给我的一些朋友,询问《书法报》破例发表这样长的一个虚构的故事,是否有特殊的背景(当然指的是书法界上层人事关系变动的背景),言下之意,是否有人授意我撰写此文、或授意编辑陈新亚发表此文。虽说作为纸媒的《书法报》接到的读者来信多为肯定的意见,在互联网上还是颇有些批评的声音,有些甚是尖锐。以下节录两段在报纸上不容易见到、又比较有意思的批评:
“王小二书法”的故事,把当代书法描绘成“痞子运动”, 有的人还为这种恣意丑化自鸣得意,其实,这不过是被当代书法创作进步淘汰出局的一种怨妇心态而已。(2003年6月12日《书法在线》)
一个被歪曲的书法家杨达,一个被丑化的跑堂小二,一个被扭曲了的记者张彬,一个摆设的书协,一个搞不清来路的资金,一个不可能存在的外国收藏……实实在在的白先生编造的破故事,里面没一个好人。意图不就是要攻击对民间笔墨的探讨吗?(2002年12月4日《中国书法网》)
谁是杨达?谁是王小二?谁是张彬?书协是怎样一种艺术组织?收藏在艺术中又起了什么作用?什么是“民间笔墨”?这些说起来还真是一言难尽。如今,我编的故事和我的书一起出版了,我的立场和观点都已在书中表明,人们不必再费神去揣测谁是杨达,谁是王小二, 谁是张彬了。可是问题并没因此解决。我在书中使用了很多问号,我统计了一下,共有二百一十八个。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本提问题的书。对书中提出的问题,有些我尝试着作了回答; 有些我作了一些探讨,但并没有给一个肯定的答案;有些我只是把它们提出,供读者们思考。还有一些更大的问题,隐含在叙述中,我并没有明确把它们挑明,因为我依然在思考,也依然在困惑。如果说上次是我请读者不要随意猜测我的立场和观点的话,那么这次我倒是要请读者来追寻书中隐含的问题了。顺便问一句:读了我的书后,您会不会有更多的问题呢?
(节选)
原载《书法报》(2003 年10月27日)
序 / i
上篇 傅山与魏一鳌
一、魏一鳌的家世和早年生活 / 4
二、魏一鳌在山西任官期间和傅山的交往 / 6
三、魏一鳌在“朱衣道人案”中的作用 / 26
四、魏一鳌辞官后的生活 / 34
五、余论 / 54
附录 《丹崖墨翰》简介及释文 / 57
下篇 从傅山和戴廷栻的交往论及中国书法中的应酬和修辞问题
一、戴廷栻生平及其与傅山的交往 / 75
二、关于傅山书法中的应酬作品问题 / 94
三、中国书法中的修辞问题 / 142
四、余论 / 161
附录 “畏人甚畏虎”——傅山晚年生活的一个侧面 / 163
外篇 文化资本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一、建立文化声望:傅山在晚明的生活 / 174
二、日常生活中的书法:傅山书法的各种用途 / 176
三、傅山的交往圈 / 189
四、应酬策略 / 195
五、应酬和社会精英之间的互动 / 207
六、结论 / 218
后 记 / 223
前言/序言序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历史,是藏在那些平凡人的生活细节里的。《与古为徒》这本书,让我找到了这种“考古”般的乐趣。它没有讲帝王将相的宏大叙事,而是将我们带回到一个个具体的时代背景下,去观察那些文人是如何生活的,是如何与他人交往的。我最喜欢书中对那些“小事”的描写,比如他们如何写信,如何作诗,如何互相赠送礼物。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却能够勾勒出一个时代的风貌,一群人的精神世界。我常常会在读到书中关于某个文人因为一次诗文交流而结下深厚友谊,或者因为一次礼物的赠送而化解误会时,感到由衷的欣喜。这让我觉得,历史的进程,原来是由无数个这样温暖而真实的人际互动构成的。
评分《娟娟发屋》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是悄无声息的,但却又是深刻的。它没有那种惊天动地的故事,也没有那种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它却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方式,展现了那个时代女性的生存状态。我最被打动的是书中对人物情感的细腻捕捉,那种压抑的、隐忍的情感,那种在绝望中升腾起的微弱希望,都让我深深地为之动容。我喜欢书中对“娟娟”这个角色的塑造,她不是一个脸谱化的符号,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挣扎的真实个体。读这本书,我仿佛听到了那个时代女性低沉的叹息,也看到了她们在困境中闪耀的微光。我常常会陷入沉思,在那样一个时代,女性是如何找到自己的价值,如何坚持自己的尊严。
评分《傅山的交往和应酬》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明清之际那个动荡年代的新视角。我之前对傅山这个名字有些模糊的印象,只知道他是位有名的学者,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为立体、更为真实的傅山。他不仅仅是一个书斋里的学者,更是一个生活在乱世中的个体,有着自己的社交圈,有着自己的人际智慧。作者非常擅长从细枝末节处着手,通过对傅山与他人交往的种种细节的描绘,展现出那个时代文人的生存状态和处世哲学。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应酬”的描写,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吃饭喝酒,更是信息交流、关系维护,甚至是政治博弈的场所。傅山如何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如何在乱世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这些都让我学到了很多。
评分《娟娟发屋》这本书,我真的要好好说一说。起初,看到书名,我以为是讲民国时期的市井生活,或者是什么浪漫爱情故事,结果完全出乎意料,它展现的是一个更深沉、更复杂的时代侧面。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对人物心理的刻画更是入木三分。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会忘记自己是在读书,而是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与书中的人物一同呼吸,一同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特别是书中对于女性命运的探讨,让我深受触动。在那个男权至上的时代,女性是如何在夹缝中生存,如何寻找自己的价值,如何面对生活的种种困境,这些都让我重新审视了历史的另一面。我最难忘的是书中对“娟娟”这个角色的塑造,她身上既有传统女性的隐忍和坚韧,又有对自由和尊严的渴望,这种矛盾又统一的性格,让我觉得她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书本上的一个符号。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历史的兴趣都停留在宏大叙事的层面,那些金戈铁马、王朝更迭仿佛是遥不可及的星辰。直到我偶然翻开《与古为徒》,才意识到历史的真正魅力,原来藏在细微之处,藏在那些鲜活的个体身上。《与古为徒》并非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将我们带入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故事场景。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文人交往的描写,那些跨越时空的对话,那些因缘际会的相遇,仿佛都能在眼前重现。作者对细节的把握可谓是炉火纯青,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一个时代的风貌,一群人的精神世界。例如,书中对士人之间互相赠答诗文的描摹,不仅仅是文字的交流,更是情感的传递、理念的碰撞。你会看到他们如何通过诗句来表达敬意、委婉批评,甚至暗含政治立场。这种“言外之意”的艺术,在今天看来弥足珍贵,也让人不禁感慨,古人的智慧和情趣是多么丰富。
评分《傅山的交往和应酬》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傅山。我之前对他的印象,大多是书本上关于他的学术成就的记载,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具人情味、更接地气的傅山。作者通过对傅山与他人的交往和应酬的细致描绘,展现了他作为一个鲜活的个体,是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原则。我特别欣赏傅山那种“随方就圆”的智慧,他既能够坚持自己的学术追求,又能够在人际交往中做到游刃有余。这种“既要又要”的智慧,在今天看来依然弥足珍贵。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与傅山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从中汲取了许多关于人生智慧的启示。
评分《娟娟发屋》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韧性”。它不是那种能够一蹴而就、让人拍案叫绝的书,而是需要你慢慢品读,细细体会。作者用一种不动声色的方式,描绘了那个时代女性的坚韧和顽强。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人物情感的描绘,那种压抑在内心深处的痛苦,那种在绝望中寻找到的希望,都让我感同身受。读完这本书,我仿佛能听到那个年代女性的低语,看到她们在困境中闪烁的目光。书中对于“娟娟”这个角色的塑造,让我看到了女性在那个男权社会中的无奈,但同时也看到了她们不屈服于命运的抗争。我喜欢书中对日常生活的细节描绘,那些琐碎却又真实的生活场景,恰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女性是如何在平凡中展现不平凡的力量。
评分我一直对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很感兴趣,尤其是他们之间的交往和往来。《与古为徒》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个愿望。它没有讲那些轰轰烈烈的大事,而是从细微之处入手,为我们展现了古代文人的日常生活,以及他们之间如何通过诗文、书信、甚至是酒宴来维系情感、交流思想。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那些“文人雅集”的描写,那些谈笑风生的场景,那些思想的碰撞,都让我觉得仿佛置身其中。作者的笔触非常生动,他能够将那些抽象的概念,如“道义”、“气节”等,融入到具体的交往细节中,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我常常会一边读,一边想象,如果我生活在那个时代,会是怎样的情形,又会和哪些人产生怎样的交集。
评分我一直觉得,历史的魅力不在于那些英雄伟人的丰功伟绩,而在于普通人的生活轨迹。而《与古为徒》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对这份“生活史”的渴望。它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激昂的口号,却用最朴素的笔触,为我们还原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文人交往中那些“小细节”的描写,比如他们如何为了讨好权贵而写下违心的诗文,又如何在知己之间分享内心最隐秘的忧愁。这些真实的记录,让我们看到了历史人物并非高高在上,而是和我们一样,有情感、有欲望、有挣扎。当我读到书中关于某位文人因为一次失意而沉沦,或者因为一次巧合而获得机遇时,我总会觉得,历史的进程,原来是由无数个这样的个体命运交织而成。
评分《傅山的交往和应酬》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不同于我想象中的傅山。我一直以为他是一个埋头苦读的“老学究”,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他作为一个鲜活的个体,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游刃有余。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他不是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通过傅山的“交往”和“应酬”这些极具生活气息的事件,来展现傅山的智慧和人格魅力。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傅山如何在官场和文坛中周旋的描写,他既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又能灵活地应对各种局面。这种“进退有度”的智慧,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读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在乱世中保持清醒头脑的智者,他用自己的方式,在那个时代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