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浪漫媽媽理性娃》是一個感性媽媽和一個理性女兒的對話。
做父母的,花這麼多心思,其實不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一生中能走在正道上,做一個正派的人,做有益的事,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嗎?
一個人學問的高深程度當然不能說明他的人格是否完善,但是我相信前者對後者是有深刻影響的。因為做學問這件事就是需要學術精神作前提的,而學術精神中的實事求是、謹慎謙虛等等本來就是做人的要求。
青春有資本懷著走投無路的絕望情緒去犯錯誤;但是時間讓“青春的籌碼”越來越少的時候,應該想一想是不是該長大瞭,該遵守遊戲規則瞭,該找條容易走得順暢的路正正經經地走下去瞭。
時間忽緊忽慢不緊不慢地過去,每年每歲的成長都讓我驚嘆於媽媽愛的高深。在我這個年齡,已經開始明白以我現在的閱曆和智慧,對母愛尚不可知深淺,隻能牛飲而後快;這正是心懷無限歉疚和柔情、把自己押解公堂、自我拷問反省的時候。
雖然說“有兒纔知父母恩”,我還沒有深切地體會。但是每一天每一年過去,都會一次次驚嘆,原來父母的愛比我以往認為的,還要多得多。
媽媽經常說的話是,感謝緣分,讓我們是母女。沒有你,我就不是媽媽,做媽媽多麼快樂啊,所以我要謝謝你。
其實我是那麼那麼地感謝上帝,因為他讓我做瞭媽媽的女兒。
內容簡介
《浪漫媽媽理性娃》是一本傢庭教育、子女成長心得書,又是一本散文隨筆集,內容體例相近,通讀一過,固然饕餮盡興,擷齣其間一篇品賞,亦受益匪淺。例如“媽媽這樣說,女孩兒傢要有‘正形’”這一篇,作者寫對女孩兒身形與心形的感悟,作者在一種整肅心態的心境下赴山水之間,去萬佛湖畔,不是那種單一的散懷山水,放縱心跡,而是清養意趣,嗬護性情,讀後令人豐裕。《浪漫媽媽理性娃》中的散文隨筆承接瞭中國傳統文學作品的文化特徵,許多篇什既富含哲理,充滿詩趣,意境徘徊,而又鏈接當今時尚流行的親情勵誌主題,可謂一舉多得,令人稱道。
目錄
我們都愛讀這樣的書(序)
前言
生個閨女要富養
“讀人”經讀書更重要
父母其實也勢利
孩子是打不得的
彼此都要給個麵子
討人喜歡是一種本事
那是電視裏的老師
不要讓彆人去肯定自己
不要求學會做傢事
女孩子傢要有“正形”
對你的投入就是我的消費
父母乾嗎要端個架子
缺瞭一節“吃苦”課
孩子不僅僅是父母的
習慣比分數更重要
請你的日記加把鎖
我們都隻是一個棋子
學會認識“小人”
要和孩子一起進步
錢是有生命的夥伴
我來教你談戀愛
不要做“聽話”的孩子
做一個高貴的人
我們需要一個什麼樣的孩子
隻要你自己不後悔
要學會享受休閑
人還是有點精神的
請幫助我做個好媽媽
行盡江南都是詩
一生送你一句話
精彩書摘
生個閨女要富養
一
我一直認為,生個閨女要富養。
因為在寬鬆的傢境下養大的女兒傢更加自信和自愛,不易受外界的誘惑,在學習的階段不容易分心,在工的階段不容易受物質的引誘犯品德錯誤。到瞭擇偶的年齡,“富養”大的女孩子會用理性去判斷對錯取捨,而會用“他對我很好”這樣籠統的話來忽視其他的感覺。因為“他對我很好”這樣的話就包括瞭男人的一些小恩惠,容易被這些小恩惠打動的女孩兒傢大都是在娘傢缺乏被重視的感覺。
富養大的閨女是不屑於這樣的小恩惠而會注意大節的。
富養不僅僅指的是傢庭現有的經濟條件,最最重要的還是對女兒的珍愛。
對女兒的珍愛與器重比寬裕的傢境更重要。
所有的教育永遠都是一把雙刃劍,每一個問題都有它的兩麵性。強調瞭這一麵,你一定會忽視另一麵。
所以幾乎所有的父母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都有很多的心得,也有很多的遺憾。我也一樣。
我很疼自己的孩子,甚至到瞭嬌慣的程度,和很多的媽媽都一樣,為瞭孩子做很多該做的事情,也做很多不該做的事情。譬如當我的孩子睡覺的時候,所有的人都必須放低聲音,恨不得要傢人踮著腳尖走路。用爸爸的話來說:女兒一睡覺,巴不得我們全傢都不要喘氣纔好。
所以我的孩子睡覺習慣不“潑實”,很嬌,有點聲響就會驚醒。結果在過集體生活的時候就會有個很不適應的過程,有個痛苦的階段。特彆在她上瞭大學住進瞭集體宿捨以後,因為不同時間的起居習慣,我的孩子受瞭很多的苦。我心疼她,打算給她調一個環境。懂事的孩子說:假如那個環境還是有和我習慣不一樣的人呢?是不是還是要換呢?這不是彆人的錯,是我的錯,所以讓我來習慣彆人吧。 她一定吃瞭很多的苦。
如果我再有一個孩子,在她睡覺的時候,我一定該乾哈乾啥,讓她習慣嘈雜的環境,即便是再吵,她也能在睏瞭的時候睡個好覺。
我從來不讓她開口找我要東西,特彆是生活用品。能夠想到的我會早早想到,甚至可以說到瞭有一點點過分的程度。因為我一直覺得女孩子不可以開口找彆人“要”東西,即便是找父母要也不可以。這會使她沒有麵子。而女孩子的麵子和自尊心是父母永遠要維護的第一要素。
結果是,我的孩子從小到大養成瞭對任何東西都“不稀罕”的習慣。我很羨慕有些傢庭的孩子對爸爸媽媽的禮物錶現齣的那種很“驚喜”的感覺。我們不是很富裕的傢庭,但是我們的孩子卻有著比很多富裕傢庭的孩子對禮品或者贈與更漠然的應對。
我很難過,為這一點。
因為覺得“驚喜”和“在乎”是一種快樂,我給我的物質過剩剝奪瞭她的快樂。我給她的東西也許不是她想要的。
如果我再有一個孩子,我一定會把握好這種分寸,既不傷害她的麵子,又會讓她因為父母的愛而感到開心和驕傲。
我是個理性的母親,但是我也做過很多不是那麼理性的事情。
小時候,孩子不好好吃飯,吃兩口就跑。我就跟在後麵追。那時候我們住在一個很大的機關大院裏,院子裏長著很多樹和花。於是我們倆就繞著樹和花跑。她被捉到就“咯咯”笑,滿院子的花好像都在笑,滿院子好像都是她的笑臉和笑聲。趁她笑得開心,我就趕緊喂她一口飯,直喂到她差點嗆到,直喂到她做嘔吐狀,我纔認為她吃飽瞭。
我是恢復高考後第一屆入學的大學生,專業是師範教育。當時的我非常崇尚法國著名啓濛思想傢、哲學傢、教育傢、文學傢盧梭的教育學思想。盧梭認為,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必須遵循自然,順應人的自然本性。
因為非常欣賞這個觀點,所以我在孩子還沒有上幼兒園的時候,盡力“放”她玩耍,並且和她一起“瘋”。看到很多做父母的早早就給自己的孩子上瞭“套兒”,跳舞,畫畫,背唐詩等等,我很不以為然。因為我覺得孩子學習的時間多得很,用不著早早地就剝奪瞭孩子玩耍的天性。
當一種做法形成瞭慣性後,想改變是要有意識的。因為一直是“放養”孩子,等到她上幼兒園的時候,也就很放心地把她交到瞭老師手裏。我以為所有的老師都會像我一樣愛所有的孩子。但是我錯瞭。直到有一夫,她告訴我,有一次,她眼皮上的傷是老師用橡皮筋彈破的,我的心都在發抖:為什麼還會有這樣的老師?
從此後,我就沒有忽視過我的孩子,我為她做所有母親應該做的事情。
我告訴過我的孩子,大部分的老師都是愛孩子的,但是也有不好的老師,譬如他會打孩子。萬一有老師打你,就撲上去,使勁咬他。不準他打你。
如果有男老師要找你單獨談話,告訴他,我媽媽說,不可以。男老師不可以找女學生單獨談話。
在我的孩子還沒有自我保護能力的時候,我像一頭母老虎,誰都不要想碰我孩子的一根毫毛。如果有,我會和他拼命。
但是我和其他的母親也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很多。
我不要她做任何傢務事。也不要學著做。她自小到大,我們傢都有保姆。我告訴她,你在媽媽身邊的時候,能享福就享福,等你有瞭自己的傢,該你做的事你再去做吧,我相信你肯定行的。傢務事還能有多大學問?一個人,能力錶現在各個方麵。
但是這樣她會不會失去最基本的生活能力呢?
一年級的時候,一位老師告訴我,我的孩子拿瞭同學一塊橡皮是“偷東西”的時候,我告訴她,我的孩子是要為瞭錶現勇敢,不要用這樣的詞匯去評價我的孩子和所有的孩子。這種詞匯不可強調。因為當這種詞匯在孩子的意識中定型瞭以後,就會成為孩子的行為習慣。孩子所有的行為都是無意識的,要把他們往光明的詞匯上指引。
那個老師很尷尬,從此後她對我很尊重。
但是這樣我會不會使孩子失去對老9幣的崇拜與認同呢?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有一個階段父母的教育會逐漸失去分量,這個時候,老師的話是很有用的,我會不會錯過這個時機呢?
呀,真是揉碎瞭天下父母心啊。
二
從知道自己有瞭孩子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做父母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因為我是把做父母看做是一種社會職務。
社會上每一個人都有自己多重的社會身份,我對自己做母親的身份是最有興趣的。因為所有的身份彆人都可以取代可以承擔,隻有“母親”這個身份是唯一的,是一對一的。特彆是獨生子女的母親。而每個“母親”的分量加起來就是實實在在的“祖國”和實實在在的“未來”。
我們戀愛瞭。我們結婚瞭。我們由兩情相悅而兩性結閤,我們可以做父母瞭。
我們當然能做父母。因為我們健康而完整。我們被彼此接納而形成一個新的生命——我們的孩子。從這個角度來說,做父母是那麼簡單的一件事情。
那麼能夠生孩子是不是就可以證明我們是一對心理亦閤格且健康的男女呢?我想,這個答案不是每對父母都敢大聲地給予肯定答復的。
人在社會上擔任的角色及分工是各式各樣且直有交叉的。一個成年的女人,除瞭社會工作之外,她還擔任著妻子、母親、姐姐、嫂嫂、弟媳、女兒、婆婆等等各式各樣不同的“職務”。就是媽媽說的多重的社會身份。而這每一種社會身份,每一種“職務”都需要她付齣一定的精力、能力和心血。這其中,母親這個職務對她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因為這個職務掌握著另一個或幾個人從齣生到成人階段最關鍵的培育、引導和教育,掌握著另一個或幾個人心靈的完整、靈魂的豐滿、性格的健全和心理的健康。在一個人的一生中,母親的力量、榜樣和影響會貫穿著兒女終身成長的過程。從生理意義上來說,沒有健康的母親便沒有健康的孩子;從心理意義上來說,沒有人格上優秀的母親便沒有齣色的孩子。父親亦然。所以說,如何做父母是一個人做人做事綜閤能力的最具體最完整的體現。從這個角度來說,做父母是何其難啊!
我們常常把“父母”這個職務僅僅理解是一種自然角色。其實,父母更應該是一種社會職務,是一種盡職於社會、盡職於人生的職責所在。
孩子是誰的?這個問題好像不需要解答。然而我們卻忽視瞭一個事實:孩子屬於父母的僅僅是血緣上的關聯。在他(她)們注定要擔任的各種社會和傢庭角色中,隻有在“兒女”這個詞匯裏,他(她)們纔屬於父母。而其他的更多地隸屬於社會和工作,隸屬於社會一種生物圈內環環相連的一個鏈節。他們在做兒女之外,還擔負著一種或幾種社會角色。在完成瞭婚姻所屬範疇的等等程序後,他們也將循著我們走過的生活軌跡,為人妻、為人夫、為人媳、為人婿、為人父、為人母瞭。
那麼,我們的孩子在將來的生活和工作中能否做一個好公民好父母呢?
這取決於我們,取決於我們這些已經做瞭生理意義上的父母,但卻不敢毫不遲疑地說做瞭一個心理及人格健全的父母的人們。
為瞭這個話題,我一直艱難地探索和奮鬥著,認真地學習和總結著,仔細地揣摩和思忖著。
因為這些問題不僅僅是為瞭我們的孩子,而且是為瞭我們的孩子將要主宰的明天。
嚴格地說,我是一個稱職的母親,因為我一直在思考怎麼做母親這樣一個命題。
……
前言/序言
你想和兒女進行最深入、最融洽的溝通嗎?
你想得到父母最生動、最坦誠的理解嗎?
那麼好吧,讓我們一起走進這本書。
《浪漫媽媽理性娃》是一本很有趣,很有味,很有情,很多思,很好讀的書。
說“有趣”,是說這本書中的文章充滿瞭趣味,讀起來絕不枯燥乏趣。作者善於拈拾生活中草根百姓的智慧和活語言,舉一反三,舉重若輕,引人入勝。例如說獨生子女教育,卻不直接說,倒說起瞭蒸饅頭,令人過目不忘。
說“有味”,是說這本書耐得住咀嚼。這不是一本傢庭教育、母女相處的教科書或教輔書,卻摒棄空泛,從生活中來,從衣食住行中來,處處充溢著母女人倫的實踐心得,讀起來興味無窮,迴味長遠。文章的編排也頗具匠心,母女二人,一唱一和,一條觀念,兩種視角,相互映襯,相互補充。母女間雙嚮的交流和互動是本書的一大特點,一大亮點。
說“有情”,是說這本書洋溢著濃濃的至愛親情。這種親情不僅僅是那種單純的生物學本能,還有浸淫於特定人文環境中的理性授受,這就使這本書所期冀推廣的親情內涵變得實在而豐厚。母女間於日常生活中有意無意傳承的生活經驗,在本書中被賦予一定的文化色彩,文明原則,它們既是價值判斷係統,又是生活衣食方式,很易於讀者接受。
說“多思”,是說這本書擺明的多種主題引人思考,這當然也是作者試圖將自己有益的“思想”信息,透過文本傳遞給相知共鳴的讀者。除卻愛的主題以外,這本書還討論瞭諒解、寬容、妥協、反省、共享、與人相處、兼濟社會等文化命題。這些命題也是全球化背景下人們極為關注的關鍵詞。
說“好讀”,是說這本書文風樸實,意味盎然。《浪漫媽媽理性娃》是一本傢庭教育、子女成長心得書,又是一本散文隨筆集,內容體例相近,通讀一過,固然饕餮盡興,擷齣其間一篇品賞,亦受益匪淺。例如“媽媽這樣說,女孩兒傢要有‘正形’”這一篇,作者寫對女孩兒身形與心形的感悟,作者在一種整肅心態的心境下赴山水之間,去萬佛湖畔,不是那種單一的散懷山水,放縱心跡,而是清養意趣,嗬護性情,讀後令人豐裕。這本書中的散文隨筆承接瞭中國傳統文學作品的文化特徵,許多篇什既富含哲理,充滿詩趣,意境徘徊,而又鏈接當今時尚流行的親情勵誌主題,可謂一舉多得,令人稱道。
包括這本書的草稿在內的寜平的三本書,我太太都是一天一本讀完的,她的反復的推薦,使我的好奇心得到瞭無限的膨脹。
我們都愛讀這樣的書。讀這樣的書,不僅僅得以休閑,還對生活極富助益。
我與寜平大姐已有二十多年的友誼。二十年前許多個經典的大雪的清晨,我們都能在星期日夜以繼日的休閑之後,在一陣突如其來的噴香籠罩之中吃上一大碗熱氣騰騰的清水掛麵荷包蛋——是寜平的先生不事張揚而又善解人意的傑作——使我們疲乏卻仍興奮的身心如坐春風。
感謝寜平傢忘不掉的甜滋滋的荷包蛋!
祝賀寜平大姐辛勤勞動後的最新收獲!
也願天下所有的母親和女兒,理解他人,善待自己,親情永久!
《浪漫媽媽理性娃》:這是一本描繪現代傢庭中,一對性格迥異母女之間細膩情感與成長的故事。故事圍繞著母親林語和女兒蘇曉曉展開。 林語,一位充滿浪漫情懷的女性,她相信生活就該如詩如畫,擁抱一切美好的事物。她的世界裏,色彩斑斕,充滿瞭奇思妙想和對生活的熱愛。她會為瞭一個夕陽的色彩而停下匆忙的腳步,會因為一首動人的鏇律而潸然淚下,也會在每一個細微的生活片段中尋找詩意。她對待蘇曉曉,總希望女兒也能感受到這份生活的熱忱,但她的浪漫,有時也會讓她在現實的生活麵前顯得有些許不切實際,例如在理財上,她更傾嚮於“感覺”而不是“數字”。她堅信,生活的美好,遠比賬本上的數字更重要。這種觀念,常常讓理性務實的蘇曉曉感到頭疼。 蘇曉曉,她的女兒,則是一個天生的“理性娃”。從小到大,她就像一本活生生的教科書,條理清晰,邏輯嚴謹。她的房間總是整潔有序,她的學習計劃一絲不苟,她的思維方式更是直接而高效。她喜歡用數據說話,用事實分析,將復雜的問題分解成一個個可操作的步驟。對於母親時不時冒齣的感性衝動,曉曉總是習慣性地皺起眉頭,然後用她冷靜的分析和現實的考量來“糾正”母親的“不理性”。她常常覺得,生活中的一切都應該有跡可循,有章可循,纔不會偏離預設的軌道。 故事的起點,或許是曉曉升入高中後,麵臨著更加復雜的人生選擇。她習慣於將一切都規劃得井井有條,從學習計劃到社團活動,甚至連周末的閱讀內容都早已安排妥當。然而,林語卻在這個時候,提齣瞭一個讓曉曉幾乎無法接受的“浪漫”建議——參加一個為期一個月的非洲誌願者項目。 “非洲?媽媽,你瘋瞭嗎?”曉曉第一反應就是拒絕。在她看來,這完全是浪費時間和精力,而且毫無“益處”。她甚至已經為這個月規劃好瞭學習進度,還有一項重要的競賽準備。 林語卻微笑著,眼中閃爍著嚮往的光芒。“曉曉,那是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孩子們,去看看世界另一麵的風土人情。生活不隻是學習和考試,還有愛和奉獻,還有那些用眼睛看不見的寶貴經曆。”林語的語氣充滿瞭感染力,仿佛非洲的陽光已經灑在瞭她的心頭。 曉曉卻隻看到瞭“風險”、“不確定性”和“脫離計劃”。她嘗試用各種數據和可能性來反駁母親,比如路途的艱辛,疾病的風險,還有迴國後學業上的落後。但林語隻是溫柔地看著她,不爭辯,隻是用一種更加堅定的眼神迴視。 “曉曉,有些東西,是無法用數據衡量的。”林語輕輕地說。 這個非洲之行,成瞭母女之間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碰撞”。曉曉在母親的堅持下,極不情願地踏上瞭這片陌生的土地。起初,她依然用她那套“理性”的眼光審視著一切。她會計算著每天的食物消耗,記錄著當地的水源安全性,甚至開始分析孩子們貧睏的原因和可能的解決方案。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非洲的現實慢慢地滲透進曉曉那顆堅硬的理性外殼。她看到瞭孩子們眼中閃爍的純真和對知識的渴望,即使他們身處貧睏,依然有著最簡單、最純粹的快樂。她親手為孩子們分發食物,教他們簡單的中文,看著他們臉上綻放齣的笑容,曉曉的心中湧動著一種前所未有的情感。這種情感,不是課本上能學到的,不是數據能解釋的。 她開始放下她的筆記本,放下她的計算器。她學著和當地的孩子們一起玩耍,學著去傾聽他們的故事,學著去感受那種雖然物質匱乏,卻充盈著人間真情的溫暖。她發現,當她放下“效率”和“目標”時,生活反而變得更加豐盈。她開始理解母親所謂的“浪漫”,那是一種對生活的熱愛,一種超越功利的人文關懷。 而林語,在曉曉去非洲的這段時間裏,她也並非完全置身事外。她每天都會收到曉曉發來的照片和隻言片語。起初,曉曉的描述總是夾雜著對當地環境的不適應和對母親“不靠譜”的抱怨。但漸漸地,林語看到瞭曉曉眼中開始齣現的柔軟和感悟。她看到瞭曉曉學會瞭用雙手去傳遞溫暖,用微笑去點亮希望。林語為女兒的成長感到欣慰,她知道,曉曉正在一點點地擁抱生活的另一麵。 同時,林語在傢裏,也麵臨著一些挑戰。她一貫的“浪漫”和“隨性”,有時會讓傢裏的經濟齣現一些小小的“緊張”。例如,她可能會一時興起,購買一堆價格不菲的鮮花,或是突然決定去一個遙遠的地方旅行,而這些開銷,在曉曉的賬本上,都是“不必要”的。 在曉曉去非洲期間,林語也需要獨自麵對這些“現實”問題。她不得不開始學習如何更精打細算,如何在滿足自己對生活品質追求的同時,也考慮到傢庭的經濟承受能力。她開始學習一些基礎的理財知識,開始嘗試自己動手做一些平時不太會做的傢務。這些都是她過去從未認真思考過的事情,但為瞭傢庭,為瞭能讓曉曉迴來後有一個穩定的後方,她也在努力地調整自己。 當曉曉從非洲歸來時,她已經不再是那個隻知道埋頭苦學的“理性娃”瞭。她的眼神中多瞭幾分滄桑,但更多的是一種成熟和包容。她開始能夠理解母親那些看似“不切實際”的浪漫,也開始欣賞母親身上那種對生活的熱情。 一天晚上,曉曉主動和林語坐下,拿齣瞭一份她自己製作的傢庭財務計劃。“媽媽,你看,我這次迴來,也學到瞭一些東西。我覺得,我們可以試著規劃一下,這樣既能保證我們的生活品質,也能為一些‘浪漫’的計劃留齣空間。”曉曉的聲音裏,不再是生硬的理性,而是多瞭幾分溫柔的建議。 林語看著女兒,眼中閃爍著感動的淚光。她知道,女兒長大瞭。她也明白,生活並非隻有一種模式。浪漫與理性,感性與邏輯,它們並非是對立的,而是可以相互補充,相互成就的。 故事的結尾,並沒有刻意去強調誰改變瞭誰,而是展現瞭一種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接納。曉曉依然是那個有條理、有邏輯的女孩,但她的世界觀被大大地拓展瞭,她學會瞭在理性的框架內,注入更多的感性溫度。林語也依然是那個熱愛生活、充滿浪漫的母親,但她也開始認識到,生活需要適度的規劃和現實的考量,她的浪漫,也因為有瞭女兒的“理性”的提醒,變得更加踏實和可行。 《浪漫媽媽理性娃》是一部關於成長、關於理解、關於愛的故事。它展現瞭現代傢庭中,父母與子女之間復雜而又美好的情感紐帶。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它提醒著我們,無論多麼理性或多麼浪漫,最終讓我們前行的,是對生活的熱愛,對傢人的愛,以及那份在碰撞與磨閤中不斷升華的親情。故事中,沒有激烈的衝突,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隻有那些如同涓涓細流般的人物互動,和在日常點滴中悄然發生的深刻改變。它如同一個溫暖的擁抱,讓讀者在其中找到共鳴,也思考著自己與傢人之間的關係,以及如何在這個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浪漫與理性之間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