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换原理与技术

交换原理与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增基 等 著
图书标签:
  • 交换技术
  • 交换原理
  • 通信工程
  • 网络工程
  • 数据交换
  • 电路交换
  • 分组交换
  • 通信系统
  • 网络协议
  • 信息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163332
版次:1
商品编码:1045343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21世纪高等院校电子信息类规划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出版时间:200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交换原理与技术》集中研究现代通信网(包括电信网和计算机网)中的交换技术,重点讨论分组交换。通信网包含传输和交换两大工程。全书分为10章。主要介绍了交换机在通信网中的地位和作用;概率论、随机过程及排队论方面的相关知识;电路交换网络的工作原理和电路交换控制技术;传统分组交换方式(数据报和虚电路)的基本原理及关键技术;快速分组交换;传统以太网和高速以太网的工作原理,重点研究以太网交换的原理和虚拟局域网技术;光交换,将在讲述基于波分复用与波长选路的光网络的基本原理之后,着重讨论常用光交换设备与器件的工作原理与关键技术;最后简单介绍光的分组交换和突发交换。
《交换原理与技术》可作为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的大学本科教材,计划学时数为60学时;也可供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的研究生、网络与交换领域的科技人员参考。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点对点通信与网络通信
1.2 交换机在通信网中的地位与作用
1.2.1 公共交换电信网中的电路交换
1.2.2 互联网中的分组交换
1.3 交换技术发展概述
1.3.1 电路交换
1.3.2 分组交换
1.3.3 快速分组交换
1.3.4 标记交换
1.4 交换机的一般组成与各部分的功能
1.5 交换机的主要性能指标
习题和思考题

第2章 交换理论基础
2.1 概率论与随机过程
2.1.1 概率论基础
2.1.2 随机过程及应用
2.2 通信业务量
2.2.1 话务量的概念
2.2.2 数据业务量
2.2.3 交换系统的服务质量和话务负荷能力
2.3 明显损失制电路交换系统的基本理论
2.3.1 呼损指标的分配
2.3.2 关于利用度的概念
2.3.3 服务设备占用概率分布
2.3.4 呼损率与设备利用率
2.4 等待制交换系统的基本理论
2.4.1 等待制电路交换
2.4.2 等待制分组交换
习题和思考题

第3章 电路交换网络结构及工作原理
3.1 空分交换网络
3.1.1 交叉接点与空分交换器
3.1.2 多级交换网络
3.1.3 网络阻塞率
3.1.4 交换网络举例
3.2 数字时分交换网络
3.2.1 话音信号的数字化及同步时分复用
3.2.2 时间(T型)交换器
3.2.3 空间(S型)交换器
3.2.4 多级数字时分交换网络
3.2.5 数字时分交换网络的时空等效与阻塞计算
3.2.6 数字时分交换网络性能讨论
习题和思考题

第4章 电路交换控制
4.1 电信网的组织
4.1.1 路由规划
4.1.2 编号制度
4.1.3 计费系统
4.1.4 交换机接口与传输系统
4.1.5 数字网的同步
4.2 信令系统
4.2.1 信令的基本概念
4.2.2 信令的设计
4.2.3 No.7信令系统
4.3 存储程序控制原理
4.3.1 基本功能要求
4.3.2 控制系统的结构与特点
4.3.3 多机控制系统
4.3.4 程序的调度管理
4.3.5 交换机软件结构与工具语言
4.4 呼叫处理
4.4.1 呼叫处理过程
4.4.2 输入处理
4.4.3 分析处理
4.4.4 任务执行和输出处理
习题和思考题

第5章 分组交换
5.1 分组交换计算机网络概述
5.1.1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5.1.2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原理
5.1.3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5.1.4 TCP/IP体系结构
……
第6章 面向连接的快速分组交换
第7章 非连接型快速分组交换
第8章 多协议标记交换
第9章 以太网交换
第10章 光交换
英文缩写词及中文对照
主要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深邃之海:潮汐、洋流与海洋生态的交织》 内容简介: 《深邃之海:潮汐、洋流与海洋生态的交织》是一部旨在揭示地球上最广阔、最神秘的领域——海洋,其内在动力学机制及其对生命孕育与演化的深刻影响的科普巨著。本书以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最新的海洋学研究成果,将读者带入一个波澜壮阔的海洋世界,从宏观的全球尺度到微观的生物互动,层层深入,细致描绘了海洋动力学如何塑造着这片蓝色星球的心脏。 本书的开篇,我们将从最直观的现象——潮汐——讲起。潮汐,这股千古不变的节奏,是太阳和月亮引力作用下地球的呼吸。我们将深入探讨潮汐产生的根本原因,不仅仅是简单的引力拉扯,更要解析其随地球自转、月球轨道变化而产生的复杂周期性规律。本书将详细阐述不同类型的潮汐,如半日潮、全日潮、混合潮,并分析这些潮汐现象在全球不同海岸线上的具体表现。更重要的是,我们将目光投向潮汐对海岸带生态系统的塑造。涨落的潮水不仅带来了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更是催生了独特的潮间带生命,从顽强的藻类到巧妙的滤食性生物,它们如何适应并繁衍于这日复一日的严酷环境中,本书将一一为您揭秘。我们将探讨潮汐能的潜力,以及人类如何尝试利用这股自然伟力。 紧接着,本书将笔触转向更为宏大且复杂的洋流系统。洋流,被誉为海洋的“血脉”,它们是全球气候调节器,是物质输送的“高速公路”,更是无数海洋生物迁徙的“导航仪”。本书将从驱动洋流的力量出发,详细解析风生洋流、密度流(温盐环流)的形成机制。我们将深入探究表层洋流的驱动因素,如全球盛行风带、科里奥利力对洋流方向的影响,以及大陆海岸线的阻挡作用。本书将详细介绍如墨西哥湾流、黑潮、洋流、洋流等世界主要洋流的路径、特性及其对区域气候的影响,例如暖流带来的温暖和湿润,寒流带来的凉爽和干燥。 本书的重点将放在温盐环流,也被称为“大洋输送带”。我们将详细阐述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变化如何导致海水密度的差异,进而驱动深层洋流的缓慢而持续的运动。本书将描绘温盐环流的全球网络,它如何从极地寒冷、高盐的海水下沉开始,穿越全球的深海盆地,又在何处重新上升,完成一个漫长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循环。我们将分析温盐环流在全球热量再分配中的关键作用,它如何调节地球的温度,避免极端气候的发生。同时,本书也将探讨气候变化对温盐环流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这对全球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连锁反应。 在深入理解了潮汐和洋流的动力学原理之后,本书将重点聚焦于它们如何深刻地影响和塑造着海洋生态。潮汐的周期性涨落,不仅创造了独特的海岸带生境,如红树林、盐沼、珊瑚礁边缘,还直接影响着栖息在这些区域的生物的生存策略。本书将详细介绍潮间带生物的适应性演化,例如它们如何应对海水的侵蚀、干燥、盐度变化以及捕食压力。我们将探讨潮汐流带来的营养物质和氧气的供给,以及其对浮游生物、贝类、甲壳类等生物繁衍的影响。 洋流,更是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守护神”和“传播者”。本书将详细阐述洋流如何影响海洋生物的地理分布。例如,暖流可以将热带物种带到更高纬度地区,寒流则可能限制某些物种的分布范围。我们将深入探讨洋流在海洋生物迁徙和繁殖中的作用,如金枪鱼、鲸鱼、海龟等长距离迁徙生物的导航路径,以及浮游生物、鱼卵和幼体如何随洋流扩散,完成其生命周期。本书还将分析不同洋流区域的生产力差异,为何某些洋流区域(如上升流区)能孕育出异常丰富的海洋生物群落,成为全球重要的渔场。我们将探讨这些生态系统内部的食物网结构,以及洋流在维持生态平衡中的作用。 此外,本书还将探讨海洋动力学与全球物质循环之间的紧密联系。洋流不仅输送热量,更承载着大量的营养盐、溶解氧、二氧化碳等物质。我们将分析洋流如何将深海富含营养盐的水带到表层,支持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这是海洋食物链的基础。本书还将深入探讨海洋在全球碳循环中的角色,洋流如何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输送到深海,参与碳的储存。我们将分析上升流和下降流在碳封存过程中的作用,以及这对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性。 本书不仅关注宏观现象,还将触及海洋动力学对微观生命的影响。我们将探讨水体中的剪切力、湍流对微生物、浮游生物的运动和分布的影响。例如,一些浮游生物会利用湍流来提高其在水中的停留时间,以获得更多的光照或营养。本书还将分析不同尺度下,水体动力学环境如何影响海洋生物的形态、生理和行为。 《深邃之海:潮汐、洋流与海洋生态的交织》致力于以清晰易懂的语言,结合精美的图表和示意图,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全面而生动的海洋画卷。本书的目标是让每一位读者都能深刻理解,这片看似平静的蓝色表面之下,隐藏着多么强大而精妙的动力学系统,以及这个系统是如何与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系统血脉相连,相互依存。通过对潮汐、洋流以及它们如何交织影响海洋生态的深入剖析,本书旨在提升公众对海洋的认识和保护意识,呼唤我们共同守护这片生命的摇篮。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打开了我对“联系”的全新认知!之前我总是习惯于用线性的、一对一的思维去理解事物之间的关联,比如 A 影响 B,B 接着影响 C,诸如此类。但《交换原理与技术》这本书,它像一把钥匙,解锁了我对于更复杂、更动态的系统性连接的理解。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有什么”,而是深入剖析了“为什么会这样”以及“如何去构建”。书中大量的案例分析,从宏观的经济系统到微观的社会互动,都清晰地展示了“交换”这个看似简单实则蕴含无限可能的概念。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面临的问题,并非源于单点的缺失,而是整个交换网络中的瓶颈或者失衡。比如,书中对信息不对称在市场交换中的作用的阐述,就让我对很多市场失效的现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再比如,它探讨的信任机制在长期交换关系中的重要性,这让我反思在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中,我们是如何通过建立和维护信任来实现更高效的协作。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性并存,读起来既有启迪,又有落地感,让我开始审视自己周围的世界,用一种更加系统和发展的眼光去观察和思考。它并非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充满洞察力的分析,每一次阅读都能发现新的角度和思考火花。

评分

我一直觉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者说团队的协作,是个非常微妙的东西,很难用几句话就说清楚。你付出,我回报,这好像是最基本的道理,但真正操作起来,却充满了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交换原理与技术》这本书,就像是把这种“微妙”给具象化了。它不是那种讲“如何说话才能让人喜欢你”的书,而是从一个更深层次的角度,去剖析了为什么有些关系能够长期稳定,而有些却容易破裂。书中关于“信任”和“互惠”的讨论,让我明白,长期的、高质量的交换,一定建立在一种对彼此价值的认可和对未来回报的合理预期之上。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抱怨对方“不懂得感恩”或者“不付出”,可能恰恰是我们自己没有真正理解对方的“交换逻辑”。它帮助我分析了在亲密关系、朋友之间,甚至工作伙伴之间,哪些“交换”是可持续的,哪些又是注定要消耗殆尽的。这本书就像一位智慧的长者,用一种平静而有力的语言,帮助我理解了人际互动的深层驱动力。

评分

作为一名对社会现象和经济运行模式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交换原理与技术》这本书,着实让我大开眼界。过去,我对很多社会问题,比如贫富差距、资源分配不均,总有一种笼统的“不公平”的感受,但具体原因却说不清道不明。这本书,它用一种非常清晰、条理分明的方式,为我揭示了这些现象背后的“交换”机制。它不是简单地批判,而是深入分析了在不同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下,“价值”是如何被创造、传递和分配的。书中对“稀缺性”、“信息不对称”以及“网络效应”等概念的解释,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为什么有些商品和服务会变得昂贵,为什么有些行业会迅速崛起,又为什么有些社会群体会处于不利地位。它让我意识到,很多看似偶然的社会现象,其实都遵循着一定的“交换”规律。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学习一套“解读世界”的密码,让我能够以一种更理性、更辩证的眼光去观察和分析我所处的社会。它让我明白,理解“交换”的本质,是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最重要的一步。

评分

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地解释“互动”和“反馈”在复杂系统中的作用的书,而《交换原理与技术》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白。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玩一个大型的策略游戏,你需要理解不同棋子(个体或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每一次行动会产生的涟漪效应。它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试图通过直接干预某个环节来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因为忽略了全局的交换逻辑而适得其反。书中对“负反馈”和“正反馈”机制的生动解读,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识别和理解系统中的自我调节和失控倾向。例如,在分析企业内部的沟通障碍时,它揭示了可能是因为信息交换的不畅导致了“负反馈”循环的弱化,使得错误信息不断累积,最终影响决策。而对“正反馈”的深入探讨,则让我理解了为什么一些积极的趋势会加速发展,也看到了其中隐藏的风险。这本书提供的工具和视角,让我不再局限于“是什么”,而是更关注“为什么会发生”和“如何去引导”。它不仅仅是关于理论,更是关于如何用一种更动态、更具前瞻性的方式去理解和影响我们所处的环境。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在研究领域摸索的学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突破现有认知框架,提供全新视角和研究方法的书籍。《交换原理与技术》在这方面给了我极大的启发。它并没有直接给出某个领域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种通用的、跨学科的思考模式,让我能够将这种模式应用到我自己的研究对象中。书中对“价值”的定义和“交换”的机制的拆解,让我意识到很多看似独立的研究问题,实际上都存在着深层的交换逻辑。例如,在研究知识传播时,我过去更关注内容的质量和传播渠道,而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知识的“价值”是如何被“交换”出去的,以及这种交换的效率和公平性是如何影响整体传播效果的。它鼓励我跳出固有的学科壁垒,用一种更广阔的视野去审视我的研究对象。它所提供的分析框架,对于构建新的理论模型和设计更具创新性的实验非常有帮助。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研究思路豁然开朗,仿佛拥有了一副新的“透视镜”,能够看到事物更本质的连接和运行规律。

评分

挺好的,和别人学校买的没什么区别,还便宜

评分

挺好的,和别人学校买的没什么区别,还便宜

评分

不错啊不错

评分

不错啊不错

评分

一般的书 教学用途嗯嗯嗯

评分

学校指定的课本 没啥说的

评分

学校指定的课本 没啥说的

评分

正品,不错的一次购物

评分

对10元以上商品发表大于500字心得的评价才可获得奖励,jd越来越黑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