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重先生硕士论文修改的,读后压力很大呀,楷模呀。
评分我的家庭背景比较特殊,父亲是个历史学家,当年是钱穆、陈寅恪的学生。父亲做了一辈子的历史研究,除了在大学里教书,一辈子也没有做过别的。我的经历本来也很单纯,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爆发之前就是一直在学校里读书。我从小就对历史比较感兴趣,虽然当时的风气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我在学校里算是拔尖儿的学生,数理化学得也都比较好,但是对于历史的兴趣却是一直保持着。我十岁的时候,父亲送给我一个生日礼物———《三国演义》,当时是困难时期,书印得很坏,但是我保持了很久。在那段时间,我还读了《资治通鉴》和吕思勉的白话本《国史》等书。读这一类的书,都是在业余时间凭兴趣来读的,并没有一种我将来就一定要做历史研究的想法。
评分书还不错,就是包装的不太好,不过幸好书没事
评分再版自序
评分值得一读的专业史书,这些书说实话才能让你领略中国的伟大
评分书还不错,就是包装的不太好,不过幸好书没事
评分后来父亲回到了昆明,一家人终于团聚了。家中的房子在文革中住进了别的人家,一家人变成了两家人,很挤。我和弟弟自己做土坯,在院子里盖了一间房子自己住。父亲在这个时候开始指导我怎么做研究,父亲是宋史专家,他从宋朝的方腊起义开始指导我。当时,研究农民起义上面是鼓励的。我作为父亲的助手得以在云大的图书馆里自由地看宋代的史料,抄了很多笔记,有什么问题回来就可以问父亲。经过了一段比较长时间的学习,我自己积累了很多资料。父亲在出版社做编辑的学生正好在组一部关于宋史的书稿,找到了云大历史系,系里就让父亲组织人撰写,父亲于是就让我写。虽然是本小册子,但是我写了很多遍,内容就是方腊起义。在书中我仔细地探讨了方腊起义为什么会发生、怎么发生、什么人参与、一起参与人的态度等问题。那本小册子在1975年出版了。当时不允许我写文章,我把重字拆开,用的是“千里”的笔名。那本小册子,是我从事历史研究的开始,也是我的处女作。让我高兴的是,20多年后,在浙江召开的关于方腊起义的学术会议上,我那本书居然被他们查到了,还找到了我,邀请我参加。
评分 评分书还不错,就是包装的不太好,不过幸好书没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