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江南農業的發展

唐代江南農業的發展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伯重 著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1148945
版次:1
商品編碼:10453654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9-0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60
字數:26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唐代江南農業的發展》以紮實的史料分析為基礎,把唐代江南農業放在一個較大的時空範圍中進行多重的比較考察,提齣瞭唐代江南農業變革的觀點,並修正瞭學界關於宋代農業革命的傳統看法。在唐代以前,黃河中下遊平原一直是我國最重要、最先進的經濟區;而到瞭宋代,江南地區起而代之,成為全國經濟重心之所在,直至今天。這一偉大的曆史變化,就始於唐代中後期。

作者簡介

李伯重,1949齣生於雲南省昆明市,1985年畢業於廈門大學,係新中國成立後首批博士學位獲得者之一。先後任職浙江省社科院曆史所、中國社科院經濟所、清華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現為清華大學曆史係教授。兼任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開大學等校兼職教授,以及美國哈佛大學、國會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英國劍橋大學、日本東京大學、法國國傢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等國外研究機構的客座教授,並任日本東洋文庫榮譽研究員。2007年當選為國際經濟史學會執委會委員。主要著作有《唐代江南農業的發展》、《發展與製約:明清江南生産力研究》、《江南的早期工業化,1550-1850》、《理論、方法與發展趨勢:中國經濟史研究新探》、 《多視角看曆史:南宋後期至清代中期的江南經濟》、 《韆裏史學文存》等。

目錄

再版自序
序一 韓國磐
序二 鬍道靜
第一章 導 論
第二章 發展的背景
第三章 生産技術的進步
第四章 集約化水稻農業的形成
第五章 農村副業的成長
第六章 農民勞動生産率的提高
第七章 唐代江南農業的發展水平
第八章 餘論
附錄
後記

精彩書摘

第一章 導論
在把本書奉獻給讀者時,我覺得,首先應當嚮讀者簡略地介紹一下本書的研究對象和所用研究方法的特點。其次,鑒於本書是一部經濟史著作,不能不涉及諸如度量衡、畝積、匹端製、比價及其摺算等許多技術性問題。把這些問題集中起來進行說明,無疑會更方便讀者閱讀本書以下各章。上述幾個方麵,便是本章的討論內容。
第一節 本書題解
本書的主旨,是研究唐代江南地區農業發展的狀況,以及發展的背景和曆史意義。
很明顯,這項研究包含四個方麵的內容:(一)時間——唐代;(二)地點——江南;(三)對象——農業;(四)著眼點——發展。
為什麼要進行這項研究?換言之,這個研究的主題在中國農業經濟史上具有何種意義?下麵我們通過題解的方式予以簡要說明。
(一)在中國封建社會經濟發展史上,唐代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在這一時期中,中國經濟在許多方麵發生瞭深刻的變化。這些變化在唐代以後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導緻中國封建社會經濟齣現一係列有彆於唐代以前的新特點。史傢對發生在唐代的這些重要變化進行瞭深入的研究,從不同的角度肯定瞭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經濟由前期階段嚮後期階段過渡的轉摺時期。由於唐代在中國社會封建經濟史上的這種裏程碑式的重要地位,因此對唐代經濟史的研究便有著特彆的意義。
……

前言/序言

  本書於1990年由農業齣版社齣版,近濛北京大學齣版社再版刊齣。學界尚未忘記此書,說明它也還有一些可取之處。俗話說敝帚自珍,如果這把敝帚對他人還有一些用處,那麼就更使人感到高興瞭。在此我感謝北大齣版社再版此書,並希望此書能夠為更多的學人的唐代經濟史研究起到墊腳石的作用。
  在本書齣版後的十八年中,唐代經濟史和江南農業史研究都有很大進展,同時我對本書中所使用的一些術語和概念(如“封建社會”、“封建經濟”等)的看法也已發生瞭頗大改變。由於我多年未再做唐史,如今再作馮婦,茲亦難矣。因此此次重版,隻做瞭個彆文字上的改動,而未能根據學界最新的研究成果朝廷修改,同時由於當年使用的文獻資料有許多不在手頭,因此亦未能依照今天的方式詳細注明史料齣處的齣版信息。
  本書脫胎於我的碩士論文《唐代長江中下遊地區農民個體生産的發展》。該論文於1981年通過答辯,但到最後完稿交付齣版社,前後曆時十二年之久。當年攻讀唐代經濟史,由於是“文革”後第一屆研究生,有幸得到諸多名師的指教。除瞭恩師韓國磐先生予我精心指導外,王仲犖、傅衣淩、史念海、吳楓、黃永年、柯有根先生作為論文答辯委員會成員仔細審查瞭我的論文並提齣瞭寶貴意見,王毓瑚、鬍道靜兩位前輩也對我學習農史以親切關懷和幫助。此書完成後,國磐恩師和道靜先生又惠賜序言。但是在此書完成之前,王仲犖、傅衣淩、王毓瑚三位老師就已仙逝,而在本書齣版後。其餘各位師長亦先後作古。將我帶上治史之路、並對此書寫作予以多方指教的傢父李埏先生,也於今年5月12日駕鶴西去。這些前輩的諄諄教誨,至今猶在耳際;他們的音容笑貌,也依然曆曆在目。但如今已天人永隔,令人曷任慟!







用戶評價

評分

好書,值得擁有,非常不錯

評分

評分

剛收到,外錶還不錯;正要認真看

評分

李和張不僅在撰寫中國近代史之前即已信仰從蘇聯輸入的“正統”馬剋思主義,而且進一步將自己對中國近代史的一般看法,直接建立在斯大林和共産國際的“正統”錶述的基礎之上。這在他們對中國社會性質、1920年代的國民革命以及後來的共産黨任務的理解上,錶現尤為明顯。23比如,李鼎聲在描寫鴉片戰爭後的中國社會時,追隨斯大林,並駁斥托洛茨基將中國看成是資本主義社會的觀點。他寫道:“鴉片戰爭後,中國纔日益走上殖民地化的途程,在國民經濟上、階級陣容上以及文化思想上都錶現瞭巨大的轉變。然而,我們卻不要因此誤會,以為中國在鴉片戰爭後,就漸次成瞭資本主義的國傢。鴉片戰爭以來的曆史隻是開瞭國際資本主義對於中國的榨取與掠奪,隻是加深瞭中國民族的奴隸狀況,舊有的農業經濟雖是為國傢資本主義的鐵爪逐次抓破瞭,而新的資本主義的生産力方法卻沒有支配著全國民經濟,這就是說中國社會的舊的剝削製度並沒有從此失勢。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雖然是局部地興起來瞭,而它並沒有占著絕對的優勢,並且是受國際資本的桎梏和奴役。”(李鼎聲1949:3-4)因此,1925年至1927年的國民大革命,是1911年以來“資産階級民主革命”的延續,其任務仍然是“反對帝國主義和反對封建地主”(同上264-267)。張聞天也將1925年至1927年的革命描述成一場“資産階級民主革命”,並引用斯大林的觀點,解釋決定中國社會性質的因素,如中國的“半殖民地地位和帝國主義的財政經濟的統治”以及“因軍閥和官僚的壓迫而加重的封建殘餘的壓迫”(張聞天1987:216)。毫不奇怪,在李鼎聲對革命的解釋中,也可發現同樣的因素(李鼎聲1949:264-267)。

評分

每天抽齣一點時間,讀一本心儀的書,展開與智者的對話,既能清心養性,又能享受到閱讀的快樂,這是多好的閑情逸緻。書籍是一泓浸潤人心的清泉,唯有潺潺不絕方能給人以精神的動力與養料,使人心胸豁達,目光高遠,成為一個豐富的人。書籍帶給人的精神力量,讓我們變得更加堅強。

評分

李伯重先生以碩士論文為基礎完成的著作,讓人欽佩

評分

書還不錯,就是包裝的不太好,不過幸好書沒事

評分

很不錯,下次再來買很不錯,下次再來買

評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