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寓教于乐的收藏文化读本
零起点收藏爱好者之必备
清代官窑瓷器特色和鉴别常识大起底——
看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官窑究竟有何不同
皇家文化和古人生活细节大曝光——
看古代文人雅士最爱什么陈设和物件
内容简介
《醉文明:收藏马未都(5)》涉及的收藏知识和文化常识更加丰富和深入。皇帝大婚都用什么瓷器?慈禧太后的御用瓷叫什么?衣冠禽兽一词的来源,竟然是古代官员朝服上的补子?《醉文明:收藏马未都(5)》展现了清朝康乾盛世时期以及其他主要朝代官窑瓷器的特色,介绍了相关的鉴别知识、古人日常的生活乐趣和各种体育运动,同时对相关常见汉字词汇的来源做了通俗生动的阐释,读来妙趣横生,独具特色。正如马先生所说,五千年文明延续未断,文化物证随处可取,生在这样一块文化土壤,不知不觉中受到滋养,何其幸也。
作者简介
马未都,观复博物馆创办人及现任馆长,曾任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马未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收藏中国古代器物,先后出版了《马说陶瓷》、《明清笔筒》、《中国古代门窗》等著作。1997年,马未都在北京创办了新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观复博物馆。目前,观复博物馆在全国已开设三家地方馆,分别为杭州馆、厦门馆、哈尔滨馆。2008年,马未都在央视《百家讲坛》栏目,讲授文物收藏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知识,并结集出版了《马未都说收藏》。2009年,为配合观复博物馆国庆六十周年特展,出版了《坐具的文明》、《百盒千合万和》两部著作。
目录
自 序
1. 且看月涌大江流
2. 隽秀尔雅雍正瓷
3. 华丽繁缛乾隆瓷
4. 盛世遗风嘉庆瓷
5. 崇俭去奢道光瓷
6. 中兴流彩同治瓷
7. 昙花一现光绪瓷
8. 扑朔迷离民国瓷
9. 水中冰上话古嬉
10. 刚毅霸气赞力量
11. 动静相宜得养生
12. 更快更远说田径
13. 自娱自乐话民俗
14. 愉悦身心说球艺
15. 妙趣横生婴戏纹
16. 仪态万方说仕女
17. 闲情逸致雅士纹
18. 料得梨园处处景
19. 变化万千神仙纹
20. 铁马金戈说战争
21. 瑞由心起瑞兽纹
22. 盛世太平说瑞兽
23. 野阔林深访兽迹
24. 农耕文化话家畜
25. 禽戏鸟语纹色里
26. 怡情逸性说鱼趣
前言
自序
借物说古,借古喻今,讲的都是道理。道理有大有小,大至哲学,小至俚俗;大至国家,小到个人,都对我们有一份滋养,至少平添一份乐趣。做电视节目,其实一开始就本着这个态度,放下架子,与观众平起平坐;再把节目汇集成册,算是搂草打兔子,额外有一份收获。书有一个好处,随时随处可翻。
也许节目中有的话说过,那也不妨再说一遍。知识就是这样,场合不同,时段不同,能量就不同。如同有的古诗,每十年一读,感受就会有所不同。原因也简单,就是你人生的阅历经历所致。我的人生已过大半,有资格说这带有总结意味的话。
孔子说过有教无类,电视的气场是个典型的“有教无类”的场所。站在电视摄像机前,你只能看见现场观众,看不见千家万户,不知观众态度。所以说话就要周全,想到每一个可能,照顾每一位观众。实际上,我知道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也要硬着头皮上。每一场节目后面都有绞尽脑汁的策划,都有众多人员的共同努力,我不过站在台前而已。
说这话真不是谦虚。在中国文化的汪洋大海之中,大船小舟都是一片树叶,能浮是你尊重它,是它接纳你;能沉是你适应它,是它教育你,浮沉之间,知微知彰,知柔知刚,焉有不知足者?
《醉文明》一年两本,已出四册。五册理应作新序,为的是读者。读者是我坚持下去的理由,知恩图报,仁不轻绝。
是为序。
2013.9.14
精彩书摘
1 且看月涌大江流
瓷器是收藏中最庞杂博大的一支,瓷器一旦被冠以“官窑”的名头,就会身价倍增。那么到底什么是官窑?不同时期的官窑又呈现出怎样的风采呢?
官窑的历史很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唐玄宗时期,“百宝大盈库”中就有“盈”字款的邢窑作品,这可以视为最早的官窑。“官窑”之所以得名主要源自它是宫廷使用的瓷器,包括唐代晚期的秘色瓷,这是宫廷使用的特殊瓷器。到了晚唐五代以至宋代,定窑、越窑生产的瓷器往往都写有“官”字,代表了早期宫廷用瓷的水平,也可以视为一种官窑。到了元代后期,统辖全国贡瓷的官方管理机构——浮梁瓷局作为一种宫廷或者说国家标准,主要负责设置窑口,这可以说是明清官窑的前身。
进入明代以后,洪武二年就开始设立官窑,从此成为一个制度沿袭下来。我们今天所论的官窑一般情况下都以瓷器的底款为准,历史上第一次把官窑生产的年代题写在瓷器上,是在永乐年间。故宫博物院藏有永乐年制的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题款就写着“永乐年制”,这是官窑有确切纪年的开始。到了宣德时期,这样的题款就十分常见了,题写的位置也比较随意,有写在口沿上的,有写在器底的,也有写在肩部的,各个部位都可以写,表明那时的官窑制度没有后来那么严格。
进入清代以后,在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这10个时期,都有官窑存世。清代的官窑制度非常严格,而且传世作品非常多。今天老百姓津津乐道的“官窑”,主要就是指明清两朝的官窑。
顺治官窑存世不多,品种比较简单,我们就从康熙一朝说起。康熙时期是清代打下江山以后的一个初始阶段,当时国家百废待兴,国势逐渐向上走,国力也越来越强。这时就有大量的官窑品种重新出现,复烧的品种很多。所以康熙瓷器主要以颜色釉的成就为最高,在青花、五彩等其他方面反而逊色很多。历史上,烧颜色釉比烧彩瓷要困难。
康熙时期的颜色釉有很多种,比较著名的有红釉、绿釉、青釉和蓝釉。红釉中又以郎窑红著称,这是以督陶官郎廷极的名字命名的。右面这件穿带瓶,颜色亮丽饱满,口是灯草口,有一圈白边儿。釉在高温下是流淌的,郎窑红的烧制水平极高,能控制釉流淌到足部就不再流,所以叫“脱口,垂足,郎不流”。
红釉的烧造在历朝历代都比较困难。真正意义上的红釉,也就是高温红釉,应该是指元代烧出来的釉里红,只是元代烧造的数量不太多。明初宣德时期,红釉也烧得炉火纯青,但是此后一直到明末,红釉都烧造得不太好。
到了清代康熙年间,康熙皇帝派了督陶官郎廷极专门督理陶事,可见宫廷的重视。所有的窑工一起努力,成功创烧了“郎窑红”并风靡天下。在康熙官窑所有的颜色釉当中,红釉首屈一指。而红釉中,郎窑红最为有名。其次是豇豆红,它的颜色跟郎窑红比起来,不突出它的热烈,而是突出它的柔婉、柔嫩。和豇豆一样,豇豆红的瓷器身上也有斑点,这是很写实的。此外还有霁红,它是高温红釉,烧制时温度高达1 300摄氏度,颜色非常沉稳、匀净。霁红是很收敛的颜色,它去掉了郎窑红中常见的玻璃感。
这就是一个清康熙时期的郎窑红盘子。背面的苹果青显得有点儿偏黄,有灯草口,玻璃感很强。郎窑红的颜色一般不是匀的,匀的反而不好,这上面的斑点状像山楂糕。目前所见的郎窑红以大件器物居多,比如观音瓶、直颈瓶等,盘子相对来说比较少。20多年前,我在天津的地摊上就看到过郎窑红的盘子,当时跟人家砍价(其实也就几百块钱)没砍下来,就没买着。这是我后来事隔很多年,以地摊上100倍的价格在香港买的。
郎窑红最初的意图是仿永宣时期的红釉,当时的学者称这种永宣时期的红釉为“如初凝之牛血”,就是杀死牛以后,牛血接下来刚刚凝固时的颜色。生活中很难看到这样一种红颜色,这种东西斑点状很重,玻璃感很强。300年前的中国人能够在官方不计成本的支持下,烧造这么难烧的红釉瓷器,而且如此精美,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而今天我们的红釉反而是很匀的、没有余地的。
这是一件清康熙时期的官窑作品,其造型是中国瓷器中的第一造型——梅瓶。它的瓷质有极强的玻璃感,颜色非常漂亮,瓶底闪一点儿苹果青,这就是著名的郎窑绿。郎窑红当时烧造的数量比较多,相比而言郎窑绿的数量就特别少。有意思的是,郎窑红和郎窑绿使用的是同一种呈色剂——铜。瓷器的颜色取决于金属呈色剂,红和绿两种颜色都是用铜烧造出的,依靠窑工控制窑炉的气氛来形成。所谓气氛,就是烧造过程中的含氧量,这会决定成品的颜色,这种技术即便是在今天也是很难的。
郎窑绿的作品并不多,它比郎窑红更有价值。民国时期有很多藏家在搜寻绿釉,有个别的瓷器是用康熙年间的旧胎挂上绿釉重烧的。今天由于化学工业的发达,我们能比几百年前的人多看到更多种颜色,从某种角度来讲,我们是幸福的。但是反过来说,我们又是不幸的,因为这些颜色大部分是化工颜料染出来的,我们的感官被强烈地刺激过,现在再看古代作品上精湛的工艺就有些麻木。康熙一朝的人们,包括康熙皇帝,看到这么漂亮的瓶子时,其感受和我们今天的人是不一样的。所以在文明进程当中,有所得就有所失,我们的任务就是把这些丢掉的东西尽可能捡拾起来,展现给大家。
2 隽秀尔雅雍正瓷
清代的皇帝多数都是幼年登基,但雍正皇帝登基时已经45岁了,他登基晚有一个好处,就是在登基之前有更多的时间培养自己的艺术爱好。所以就艺术修养而论,雍正是清朝“十帝”中修养最高的一位。他登基以后政务繁忙,不巡幸、不狩猎,也不出宫廷,就在北京待着。他处理政务的压力很重,业余生活主要就靠艺术品来调剂。他对艺术品的要求,不仅仅有眼力而且很有耐心,所以雍正时期的艺术品,尤其是官窑瓷器,理论上讲是清代艺术的最高峰。
这是一件清雍正时期的玉壶春瓶,尺寸非常大,比一般的玉壶春瓶要大一些。玉壶春瓶是一个经典造型,从宋代就开始有了,历经金元时期、明清时期,延续不断,造型也越来越优美。雍正年间的玉壶春造型应该是最优美的,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摹古,主要仿造明初永宣时期的器型,另一类就是雍正本朝最精美的器型。这件就是仿造明代的,也就是“官仿官”,所以底款写着“大明成化年制”。一般“官仿官”都是指清代康、雍、乾三朝仿明朝的官窑。
这件玉壶春瓶的画法是按照明代的传统画法来的,青花有点儿晕散,画得非常细致,每一笔都画到了。这种“洞石芭蕉”是官窑中的传统图案,从明代永宣时期一直延续到清末。上面芭蕉的茎和叶子都是有翻转的,这一点在明代的画法中往往不够注意。清代人比明代人多开一分眼界,就是因为西方的绘画手法进入中国后,中国人看到了西方人画画的阴阳向背,从而学了过来。在此之前,中国人对此的感受是不强烈的,都愿意很平面地、平铺直叙地去表达。
雍正时期“官仿官”不仅仿永宣时期,也仿宋代的“五大名窑”,比如仿汝釉、仿哥釉、仿定釉,还有仿钧釉。一句话概括,雍正一朝制瓷的能力在清朝是第一的,所有的东西都可以仿制。
这是一个雍正时期的斗彩仙鹤盘,上面画着12只仙鹤,盘子虽然很小,但画得非常精致。它先是用青花勾线,然后往里面填颜色,填色的时候既注意到了色彩的变化,又没有抢画面。雍正瓷通常做得很规矩。这是雍正早期的一件官窑,翻过来看,款是正的,上写“大清雍正年制”,图案也是正的。而康熙时期的很多瓷器,画面是正的,翻过来的时候有可能款写得不正,这是由于当时不注重这一点。雍正以后,官窑制度非常讲究写款的方向。古代的官窑制度是逐步完善的,品种也是慢慢增加的。雍正时期作为明清两代官窑中一个很重要的节点,它不仅增加了很多品种,更重要的是传达了一个朝代的文化精神。
雍正时期还非常流行淡描青花。这就是一件清雍正时期淡描青花的长颈瓶,上面全部是用细线一笔一笔勾出来的,这需要极大的耐心。它不像康熙时期的浓墨重彩,“墨分五色”,而是讲究疏淡的,以少胜多。这件东西远看效果很好,它修长,颜色是百花锦地;近看也很吸引人,每一朵花都禁得住细看,上面有莲花、向日葵、芙蓉等等,中间还有一个庭院的开光。从这块开光的处理可以看出,它多少受一点儿欧洲的影响。传统的开光不是圆的就是方的,要不就是倭角或菱形的,总之都是对称的,因为对称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基本原则。西方人不讲究对称,而这上面的开光像云彩纹,比较随意。这件东西应该是当时中国人为西方人所做的,就是中国人利用中国的文化元素,又利用了西方人对曲线的喜好,画了这样一种开光,作为主打的外销品,为国家创造利益。这是我们过去凭技术赚钱的一个实例。
……
内页插图
醉文明:收藏马未都(伍) 中信出版社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