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走上书法艺术的道路,出于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起因是在考试时书法不好,遂发愤用功自成名家。这在他的《画禅室随笔》有所记述,其中还自述学书经过:他在十七岁时参加会考,松江知府衷贞吉在批阅考卷时,本可因董其昌的文才而将他名列第一 ,但嫌其考卷上字写得太差,遂将第一改为第二,同时将字写得较好些的董其昌堂侄董源正拔为第一。这件事极大地刺激了董其昌,自此钻研书法。董其昌回忆说:“郡守江西衷洪溪以余书拙置第二,自是始发愤临池矣。初师颜平原 (真卿)《多宝塔》,又改学虞永兴(世南),以为唐书不如魏晋,遂仿《黄庭经》及钟元常(繇)《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丙舍帖》。 凡三年,自谓逼古,不复以文征仲(征明)、祝希哲(允明)置之眼角。”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董其昌几乎学习研究了以前绝大部分名家,从钟王到颜、柳,从怀素到杨凝式、米芾,直至元代的赵孟頫。
评分《消夏百一诗》上下卷,主要是关于叶德辉四弟叶德煌(默庵)收藏的明代沈周至清末何维朴折叠扇画一百零一件的七绝题咏诗。叶德煌所藏扇画绝不止一百零一件,因为其中可能有一人多画;另外,明末鉴藏家张丑有《鉴古百一诗》,所以叶德辉是仿其体例。折叠扇是消夏之物,故名曰《消夏百一诗》。其撰写体例是:每一个画家一首七绝诗,在诗下注明画家的名字和作品的名称或形式。然后,再摘录有关书籍里此画家的文献史料。各个画家由于史料的多寡,所以引文长短不一。有的仅短短数行,而有的则长达数页,比如王翚(石谷)就有五六页之多。叶德辉认为在折叠扇上作书画,盛行于明中叶,并云“此鉴古者所宜知也”。其实,明中期多以泥金扇面作书画,而素纸扇面则出现在晚明时期的嘉、万年间,此亦“鉴古者所宜知也”。《消夏百一诗》充分体现了叶德辉读书广博和记忆惊人,的确是一个学者型的鉴赏家。
评分春宜读诗,冬宜读史。 黄昏宜读情书,清晨宜读外语。 月下宜读西厢,半夜宜读聊斋。 读教材宜考前,读晚报宜浴后。 读唐诗宜坐,读宋词宜卧。
评分 评分“观画”有两个含义,一是观赏自己或他人的藏画,一是在购画时对作品的鉴赏,故在《观画百咏》中有许多此方面的掌故轶事。在此不妨转述其中一个故事如下:乾隆年间,苏州人王月轩以四百金从平湖高氏处购得元人高克恭《春云晓霭图》真迹,此图曾著录于清初高士奇《江村消夏录》中,图上有高氏题签。有一张姓裱工以白金五两购侧理纸半张,一裁为二,再以十金求画家翟云屏临摹两幅,又以十金属郑雪桥摹刻图上印鉴。然后再将摹本精心“做旧”,从而使得笔墨宛似真迹,但缺少原作的沉静之气和笔墨神韵。再将原画上的装裱绫缣和高士奇题签卸下装于一摹本之上。求售于大收藏家毕涧飞,时毕氏正卧病在床,故未及细鉴,遂以八百金购藏。等病愈后再谛视,方知“走眼”,但为时已晚。另一幅摹本又以五百金售于江西一藏家。但真本却仍在苏州,竟无人过问。此事曾著录于吴修《青霞馆论画绝句》中。清末年间,上海一江西籍收藏家以一千二金购得毕涧飞旧藏《春云晓霭图》。叶德辉的友人知道此事就奔告于他,以为神物。叶德辉随即询问该图的一些情况,即告诉友人是伪物,并举《青霞馆论画绝句》示人,众皆哑然,叹为神奇。叶德辉曾对他的弟子说过:“鉴赏之事,人人头上有眼,吾则腹中有眼。”其读书多也。
评分华东师范出的书就是略胜于无,将就看看。
评分叶德辉在书画鉴定上的具体操作有自己的观点:“辨别古书画,亦有一定之理,一证之于风气,一定之于纸绢,一考之于印记,彼此勘验,物无遁形矣。”这里的“风气”就是“风格”之意。接着他详细论述了历代书画的风格史和传承谱系,历代书画纸绢,以及历代各种不同材质的书画印鉴的不同特点和差异,这与以往鉴赏家此方面简略笼统的论述相比,更具有可操作性。在《收藏》一章里,叶德辉还开列了近四十种鉴赏方面必备的常用工具书,其中包括了纪元编和疑年录等书籍。虽然难称完备,但在当时已属难能可贵。
评分董其昌走上书法艺术的道路,出于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起因是在考试时书法不好,遂发愤用功自成名家。这在他的《画禅室随笔》有所记述,其中还自述学书经过:他在十七岁时参加会考,松江知府衷贞吉在批阅考卷时,本可因董其昌的文才而将他名列第一 ,但嫌其考卷上字写得太差,遂将第一改为第二,同时将字写得较好些的董其昌堂侄董源正拔为第一。这件事极大地刺激了董其昌,自此钻研书法。董其昌回忆说:“郡守江西衷洪溪以余书拙置第二,自是始发愤临池矣。初师颜平原 (真卿)《多宝塔》,又改学虞永兴(世南),以为唐书不如魏晋,遂仿《黄庭经》及钟元常(繇)《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丙舍帖》。 凡三年,自谓逼古,不复以文征仲(征明)、祝希哲(允明)置之眼角。”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董其昌几乎学习研究了以前绝大部分名家,从钟王到颜、柳,从怀素到杨凝式、米芾,直至元代的赵孟頫。
评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