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势研判:经济、政策与资本市场 中信出版社

大势研判:经济、政策与资本市场 中信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经济学
  • 金融
  • 投资
  • 资本市场
  • 宏观经济
  • 政策分析
  • 研判
  • 中信出版社
  • 大势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信出版社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62091
商品编码:10467107285
品牌:中信出版(Citic Pres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4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资本市场具有较高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

“新5%比旧8%好,5000点不是梦,改革牛,经济L型”首创者,大满贯冠军分析师

研判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货币政策和改革前景

预测股市、债市、房市、大宗商品等大类资产的趋势和拐点

探寻中国资本市场暴涨暴跌基因

内容简介

当前中国经济非常大的宏观背景是增速换挡、结构调整和改革转型。《大势研判:经济、政策与资本市场》试图采用“转型宏观”分析框架,打通长期与短期、总量与结构、国际与国内、经济与政策、实体与货币、宏观与策略等重大环节,分析经济增长与产业升级、周期波动和行业轮动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国际上历次股灾的原因、救市、大类资产表现和投资策略,预测股市、债市、房市、大宗商品等大类资产的趋势和拐点;探寻中国资本市场暴涨暴跌基因。

作者简介

任泽平,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曾先后担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研究室副主任,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董事总经理、首席宏观分析师。中国金融40人论坛特邀研究员、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成员。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后。

曾参与重大文件和改革方案的起草,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量化绩效考核常年名列前茅。在《人民日报》《经济研究》等报刊发表文章百篇,专著《宏观经济结构研究》入选“当代经济学文库”,出版译著《从奇迹到成熟:韩国转型经验》(艾肯格林、铂金斯等著)。

致力于建立打通宏观经济、公共政策与资本市场的研究框架体系。创建“转型宏观”分析框架,2009~2014年参与研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增速换挡”“中国经济增长十年展望”等重大课题,2014年提出“新5%比旧8%好”,2015年提出“经济L型”等重要判断。对中国公共政策有常年深入的研究和实践,推出供给侧改革专题研究60多期。多次成功而精确地预测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大趋势和大拐点。

追求专业务实的研究、严谨密实的逻辑和鲜明利落的观点,实战性强,接地气。

精彩书评

中国经济转型面临着现实和理论的双重挑战。作者有政策研究经历,加上“下海”后的实战体验,创造性地提出转型宏观概念,并形成有个性的话语体系,对理解中国的经济转型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积极尝试。

——刘世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


中国宏观经济面临结构性、周期性和外部性的因素叠加,公共政策需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针对资本市场波动性加大,任博士在打通经济、政策和资本市场的逻辑框架方面,做了有益的研究尝试,值得阅读。

——贾康,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


宏观经济研究是一门博大精深、纷繁复杂的大学问,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则更为复杂。而市场策略研究则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A股市场实战更需要考虑政策、“羊群效应”等特殊因素。任泽平博士将多年所学倾注于本书, 有机地结合了宏观经济与市场策略研究,可谓“双剑合壁”。相信此书的出版,会将国内宏观经济、市场策略的研究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对于读者理解转型期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运行规律,颇有裨益。本书值得政策制定者、市场参与者认真阅读。

——黄勇 平安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当今中国的大国崛起、经济转型、创新改革,固守已有理论与模型,无异缘木求鱼。泽平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多年的公共政策研究以及丰富的想象力为基础,创新宏观分析与大势研判的分析框架,并卓有成效,令人钦佩。相信本书将成为广大经济爱好者拨云见日、洞察未来、研判中国资本市场大势的必备利器。

——孟朝霞 融通基金总经理


经济学界有擅长学术和理论的院校派专家,有以研究和解读政策为特色的政府智囊,还有以经济预测为主的投资银行研究员,以及吸引大众眼球的媒体经济学家——而在随时要被实践检验的宏观与金融预测领域,任泽平先生勤奋耕耘、小心求证、大胆预测,勇于并善于形成社会影响力,业绩可圈可点。本书汇聚了他很多专业研究成果和心得体会,值得推荐学习!

——滕泰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

目录

引言 如何研判宏观经济形势?如何抓住大牛市

第一部分 转型宏观:国际经验与中国未来

第一章 新5%比旧8%好

第二章 增速换挡期的宏观形势与牛熊催化剂:国际经验及中国未来

第三章 韩国在增速换挡期面临的挑战、应对与启示

第四章 中国1996—2001年供给侧改革面临的挑战、应对与启示

第二部分 中国经济的长周期和短周期

第五章 中国人口周期研究

第六章 中国房地产投资周期研究

第七章 中国设备投资周期研究

第八章 中国存货周期研究

第九章 中国通胀周期研究

第十章 汇率的决定机制与人民币展望

第三部分 中国经济的总量与结构

第十一章 经济增速换挡与结构升级

第十二章 经济周期波动与行业景气轮动

第十三章 宏观经济的总量和结构:理论、方法与实证

第四部分 拉斯普京市场之谜

第十四章 拉斯普京市场之谜:如何从暴涨暴跌变成慢牛长牛

第十五章 杠杆上的股市与监管

第十六章 历次股灾:原因、救市、效果和启示

第十七章 历次股灾中的大类资产表现和投资策略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后记

带着梦想去旅行

人生是一趟心灵的伟大旅程,我们一起来到尘世修行智慧。15年来深爱宏观研究,云游四海,遍访名师。

感恩生命中遇到的每个人和每件事,赞赏我们的人鼓励我们勇敢前行,批评我们的人激励我们不断完善自己,都让我们获得智慧。正法眼藏,传付何人,有道者得,无心者通。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

2009-2014年,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服务期间,满怀豪情参与了这个时代富有使命感的一系列重大研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增速换挡”“中国经济增长十年展望”等。2014年的春夏之交,怀抱梦想投笔下海,用生命向往自由,用灵魂呼唤改革,亲历并见证了2014-2015年中国资本市场波澜壮阔的大牛市及随后的轰然倒塌,先后提出“5000点不是梦”“对熊市的zui后一战”“改革牛、转型牛、水牛”“经济L型牛市有顶部”“海拔已高风大慢走”等。这是一段难忘的燃情岁月,虽然忙碌交织,但为梦想而战,青春无悔。我们深知,过去差强人意的判断不代表未来能取得同样的成绩。对于市场,始终心怀敬畏谦虚;对于研究,始终追求理性严谨;对于客户,始终牢记信托责任;对于大势研判,谨记每临大事有静气。

本书是我过去十多年宏观经济学习思考的一个阶段性总结,是对当代宏观框架的反思与实践。回顾百年宏观经济学思想史,从古典主义到凯恩斯主义到新古典主义再到新凯恩斯主义,正是一条充满争议、革命与反革命的历史,那些达成共识缺少争议的领域也必然缺乏创新、陷入停滞不前,我们对未知世界的认知正是在不断探索中化石般地积累知识。因此,必须声明,本书所建立的“转型宏观”框架力图实现逻辑自洽和开放式思维的平衡,但远远不是共识,作者更不敢“以己之昏昏,使人之昭昭”,只是作者对这个时代宏观经济、公共政策和资本市场在做大势研判时所面临问题的反思和感悟。

本来受朋友和客户建议只打算整理出本报告集,因为金融市场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我们必须学会在丛林中不断奔跑,才能保持动物直觉和一线分析师的状态。后来在整理过去报告的时候发现,错漏颇多,认识粗浅之处俯拾皆是,因此痛下决心重新修订,认认真真系统梳理逻辑关系和框架体系,前后竟然用了大半年时间。当然即使如此,书中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希望此书能够抛砖引玉,就教大家。

本书的完成要感谢我多年的师友和同事,他们是刘世锦、余斌、邓郁松、陈昌盛、许伟、邵挺、韦志超、张彩婷、张庆昌、宋双杰、熊义明、冯赟、解运亮、罗志恒等。感谢中信出版社乔卫兵先生、黄静女士认真细致的编审工作,并提出了大量建设性的修改意见。当然不足和错误之处由我本人负责。

王阳明先生认为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知识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作者先后实践过学术研究、公共政策研究和商业研究,在修行宏观经济的时候,偶有龙场悟道的豁达感,但大多数时候常悟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人生zui大的对手是自己,无我不执。人生zui强悍的是放下自己,成就别人。无厚德,不载物,杯子无法容纳大海,容纳大海的是拥有大海的胸怀。上善若水,以无事取天下;道隐无名,无为而无不为。人若无名,专心练剑。人若有名,留心慈善。一个人拥有名气或财富,是社会赋予了你更多的信任,以推动社会进步。

修改书稿期间,两年来难得有空闲时间,晨起登山,带着梦想去旅行,负重行远,放空心灵,香山、西山、妙峰山、凤凰岭、鹫峰、龙泉寺、大觉寺……晚上回来捧读经典。

今年春天,沿着蜿蜒的林荫道,攀登阳台山,漫山盛开着绚烂多彩的樱花。生命如这栖身于北方磅礴的燕山山脉的樱花一般,大多数时间都在等待、准备和忍耐,熬过漫长寂寥的寒冬,zui终迎来刹那间的尽情绽放。那绽放的不仅是生命,还有青春、梦想和希望!

谨以此书献给平凡而伟大的时代,我们一起奋斗的岁月年华,以及关于理想和情怀的美丽传说。

任泽平

2016年6月

于北京

……

前言/序言

序言

如何研判宏观经济形势?如何抓住大牛市?

一、 大势研判

宏观是定大方向的。

宏观经济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相对于一家公司而言,所需要输入的信息量以几何级数增加。因此,宏观研究框架应是一个开放兼容的体系,打通各环节,对现实的观察和对未来的预测在各层面能够逻辑自洽、交叉检验,减少误判。研究员应保持开放思维、宏大视野、丰富阅历以及发自内心的热爱,并有化繁为简、快速抓住主要矛盾的能力。

宏观研究包括逻辑框架和心性修炼两部分。

宏观研究框架应致力于打通长期与短期、政策与经济、实体与货币、宏观与中观、国内与国际、宏观与策略的界限。作者曾云游四海,遍访名师。做了6 年纯学术研究、5 年公共政策研究、4 年商业研究。

长期与短期:经济变量有两类,人口、制度、技术等长期变量决定经济潜在增长率,货币政策、消费、投资、出口、库存、情绪等短期变量决定经济周期波动。在长周期拐点上,慢变量变快了,这是转型宏观和周期宏观的区别。

政策与经济:中国的经济和市场运行不是单纯经济学能够解释的,政治经济学——“有形的手”亦十分强大。商业研究关注“是什么”,公共政策研究关注“应该是什么”。对于公共政策的预判,需站在利益博弈中各方的角度去思考。

宏观与中观:经济增长是由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所推动的,周期波动是由行业景气梯次轮动所形成的。

实体与货币:实体运行和货币创造是相互对称、相互影响的两个系统。

国内与国际:中国宏观经济是一个大国的开放模型。

宏观与策略:宏观研究强调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是总量思维;策略分析强调心物兼修,是边际思维。大势研判是理性逻辑和直觉艺术的结合,平衡使用左右脑思维。

二、“转型宏观”新思维、新框架

理论是应时代而生的,理论以解释、解决所处时代的重大关键问题为任务。

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发生了很多新情况和新变化,对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而言,挑战的不是观点,是框架,固守旧思维的人将不断犯错,过去这些年我们经常看到市场上各种误判层出不穷。

案例1:2012 年的存货周期误判

2012 年去库进入尾声,市场预期补库,但实际却没有发生。

潜在增长率下降主导了2010 年以来的经济持续下行,由于“势大力沉”,导致各类周期运行轨迹发生改变,穿越了中短周期。

仔细观察,近年中国存货周期发生了两大变异:去库长(2010 年中至2013年中),补库短(2013年3~4 季度);由过去的“去库—补库”循环,演变为近年的“去库—被动库存积累—去库”循环。

能够解释这种存货周期变异现象的唯一逻辑是:长期需求潜力下降,需求收缩持续快于供给侧产能调整,从而压制补库行为,传统周期性行业景气乏力。

案例2:2011 年前后的设备投资周期“新周期”误判

2010~2012 年制造业投资加速,部分市场分析人士认为中国经济迎来了产能扩张的“新周期”。而实际上,在这一段时期,中国经济持续下行,企业不太可能去逆势扩张产能。

根据我们的调研发现,当时反常的制造业投资高速增长主要受区域间产业转移而非产能扩张驱动。随着东部地区要素成本上升,2010 年前后出现了一场大规模的产业转移活动,从东部转向中西部,并于2013 年前后减缓。

“转型宏观”新思维新框架是相对于传统的“周期宏观”而言的。经济增长是由趋势和波动组成的,长期趋势是指潜在增长率,由人口、技术、资本、劳动、需求潜力等供给侧慢变量决定;短期波动是指各类短周期,由存货、投资、财政货币政策、偶然事件等需求侧快变量决定。

过去长期潜在增长率不变的情况下,研究员分析短期经济形势时,经常采用“周期宏观”的传统框架,追踪需求侧快变量和政策变化,一般不会去留意供给侧慢变量的变化。但在转型期,我们发现的一个典型事实是,慢变量变快了!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出现,住行消费长周期峰值来临,劳动力成本、适龄置业人群、技术等这些“慢”变量完成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能量积聚过程,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并对经济产生了系统性的冲击。

当我们chaoyue传统“周期宏观”分析框架,将供给侧和需求侧、长期潜在增长率和短周期因素结合起来观察时,各种看似矛盾的“新”现象都可以解释,拼图完整了,未来也清晰了。

转型期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框架提出了新的挑战,新的解释框架并不是要抛弃传统“周期宏观”逻辑,而是需要建立一个更包容的分析框架,能够兼容长期和短期、总量和结构因素。

因此,我们提出“转型宏观”新框架,这是一个适用于潜在增长率下降情景的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新框架,包容了趋势和波动、总量和结构因素,使其更具解释和预判能力。

三、转型宏观、转型时钟、转型牛与改革牛

“投资时钟”是常用的基于宏观经济运行之下的大类资产配置框架。

根据我们研究全球和中国经济史发现,经济时钟有两类:转型时钟和周期时钟,其所适用的环境、经济运行逻辑、对应的大类资产轮动是不同的。

适用环境:“周期宏观”适用于潜在增长率和动力结构不变时,比如1992~1996 年、2003~2007 年。“转型宏观”适用于潜在增长率和动力结构改变时,比如中国1996~2001 年、2010~2017 年,日本1970~1980 年,中国台湾1983~1992 年,韩国1992~2002 年等。

经济形势的主导力量:“周期宏观”重点观察快变量(存货、投资和货币政策)。“转型宏观”需要综合观察快变量和慢变量(人口、房地产),到达拐点后,慢变量变快了。

股市牛熊转换:“周期宏观”下的熊牛转换逻辑是,财政货币政策底→市场底→经济底,分子驱动周期牛a,行业景气轮动特征明显。“转型宏观”下的熊牛转换逻辑是,改革降低无风险利率提升风险偏好→市场预期底→经济底,分母驱动“改革牛”“转型牛”“水牛”,经济结构升级特征明显。

大类资产轮动逻辑:“周期宏观”下的大类资产轮动逻辑是,经济萧条、产能过剩→货币宽松、利率下降、去杠杆、去产能→债牛→经济复苏、股牛。“转型宏观”下的大类资产轮动逻辑是,旧增长模式拒绝出清,加杠杆负债循环,经济往下但无风险利率往上,股债双熊→改革破旧立新或危机倒逼出清,无风险利率下降,风险偏好提升,股债双牛。

经济转型期,“周期宏观”解释不了,而“转型宏观”能够解释的问题:(1)增速换挡期的上半场,经济增速往下走,但为什么无风险利率往上走或居高不下?因为旧增长模式拒绝出清,加杠杆负债循环。(2)经济增速往下走,但为什么行业出现结构性衰退与成长,股市出现结构性牛市?因为增长动力结构升级。(3)增速换挡期的下半场,一旦开启出清去杠杆进程,经济增速往下走,为什么股市可能往上走?催化剂在于改革破旧立新,无风险利率下降,风险偏好上升。

四、转型宏观视角下我国宏观运行的主要逻辑与未来展望

当前中国经济zui大的宏观背景是增速换挡、结构调整和改革转型。近年典型事实先后出现:2008 年前后越过了刘易斯拐点,2012 年劳动年龄人口开始净减少,2014 年房地产长周期拐点出现。表面上是增速换挡,实质上是动力升级,根本上靠改革转型。新一轮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是:以财税始,以国企终,中间夹金融。成功重启改革需要具备三个条件:政治控盘、形势倒逼达成共识和价值观。

从增速换挡进程看,已由快速下滑期步入缓慢探底期。中国拥有十几亿人的广阔市场,虽然宏观缺增长,但微观并不缺生意,也不缺伟大公司的崛起,近年来信息消费、电影票房等领域需求快速增长,与未来同行的投资者将获得丰厚回报。

2014 年第二季度以来,宏观和微观数据裂口张大,真实的情况是经济经历了一轮快速下滑,倒逼货币放水和改革提速,无风险利率下降,风险偏好提升,居民大类资产开始轮动,股债牛市启动。

2014 年下半年至2015 年上半年的股票牛市驱动力来自“改革牛+ 转型牛+水牛+ 杠杆牛”,是由从下到上的微观转型和从上到下的政府改革所发动的,并有资金配合。2014 年下半年价值股行情的驱动力来自无风险利率下降,2015 年上半年成长股行情的驱动力来自风险偏好提升,均属分母驱动。杠杆工具放大了高风险偏好投资者表达意见的能力,这也可以理解,“6·15”前后去杠杆和改革预期调整引发了市场风险偏好下降。

2014 年债券市场牛市,主要受经济基本面衰退和货币宽松预期驱动。2015年上半年债市震荡,受地方债务置换供给冲击和股市资金分流影响。6 月以来债市重新走牛,受股市牛熊切换资金流出和经济基本面预期转差推动。未来的驱动力来自货币宽松、资金成本下降、经济基本面再下台阶等。

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经济都将处在L 型的底部调整期,但经济结构内部将发生巨变,改革驱动的风险偏好大起大落。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正处在一个大的变革时代。

五、本书研究方法、逻辑框架和主要结论

本书试图采用“转型宏观”分析框架,打通长期与短期、总量与结构、国际与国内、经济与政策、实体与货币、宏观与策略等重大环节。

(以下省略)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假定名为《大势研判:经济、政策与资本市场》的书籍的图书简介,其中不包含您提供的原书名或任何与其内容可能重复的信息。 --- 《时代脉络:全球变局下的宏观经济、治理与金融前沿观察》 内容简介 在全球化进程遭遇逆流、地缘政治格局深刻重塑的今天,理解经济运行的基本逻辑、把握政策制定的复杂考量,以及洞察资本市场的非线性波动,已成为企业决策者、专业投资者乃至普通民众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帮助读者穿透短期噪音,把握长期趋势,理解驱动当前世界变革的核心动力。 《时代脉络》并非一本枯燥的学术论著,而是一部紧贴时代命题的深度观察报告。它将目光投向全球主要经济体的结构性挑战与转型路径,探讨了技术革命、人口结构变化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如何重塑经济增长范式。全书结构清晰,分为三个相互关联的部分,共同构建起一个理解现代复杂经济系统的完整视角。 第一部分:全球经济图景的重构与挑战 本部分聚焦于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的最严峻和最紧迫的议题。我们首先审视了“后疫情时代”的经济复苏路径分化现象,分析了发达经济体与新兴市场在债务负担、通胀压力和供应链韧性上的差异化表现。 核心议题包括: 1. “再全球化”与供应链的重塑: 探讨了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风险升级背景下,全球产业链如何从追求效率最大化转向强调安全可控。本书详细分析了“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和“近岸外包”(Near-shoring)的驱动因素、实施成本及其对全球贸易成本的长期影响。 2. 结构性通胀的持久性: 区别于传统周期性通胀,本书深入剖析了由能源转型、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短缺以及去全球化导致的成本推升因素。分析认为,在特定宏观环境下,央行传统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正在减弱,需要更精细化的财政政策配合。 3. 高企的政府与企业债务: 评估了过去十年宽松货币政策积累下的债务“堰塞湖”。书中利用跨国数据模型,展示了不同财政纪律国家在利率正常化环境下面临的主权债务风险敞口,并预测了可能触发金融市场波动的临界点。 第二部分:政策艺术与治理的未来形态 经济的轨迹并非完全由市场力量决定,政策干预和制度设计起着决定性作用。本部分深入剖析了政策制定的复杂博弈过程及其对经济预期的塑造能力。 关键分析点涵盖: 1. 产业政策的回归与精准化: 面对关键技术(如半导体、清洁能源)的竞争,各国政府纷纷重拾产业扶持政策。本书着重探讨了如何设计出既能有效激励创新,又避免市场扭曲和资源错配的“有效”产业政策。案例研究涵盖了针对关键领域的补贴机制、研发税收抵免的国际比较。 2. 监管科技(RegTech)与金融稳定: 随着金融市场复杂度的提升,传统监管模式面临效率瓶颈。本书详细介绍了监管机构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来增强对系统性风险的监测能力,特别关注了对加密资产和影子银行活动的监管框架演进。 3. 应对气候变化的财政激励: 气候变化不再是边缘议题,而是宏观经济决策的核心要素。分析了碳税、碳交易体系(ETS)和绿色债券等工具如何内化环境外部性成本,以及这些政策如何引导私营部门的投资流向,同时平衡能源转型的社会公平性问题。 第三部分:资本市场的演进与风险洞察 资本市场是宏观经济预期的晴雨表和资源配置的核心枢纽。本部分着眼于金融市场内部的结构变化、投资范式的转变以及新旧风险的交织。 核心洞察聚焦于: 1. 估值逻辑的重塑: 在高利率和高不确定性的背景下,传统的现金流折现模型面临挑战。本书探讨了“确定性溢价”在当前市场中的体现,分析了成长股与价值股的风格切换背后的深层驱动力,并对“永续增长”假设进行了审慎的再评估。 2. 另类数据与量化投资的边界: 随着技术进步,另类数据(如卫星图像、社交媒体情绪)正被广泛应用于投资决策。本书评估了这些新工具的预测价值,同时也警示了数据偏见、模型过拟合以及信息披露不透明带来的潜在系统性风险。 3. 地缘政治风险的金融传导机制: 阐述了地缘冲突、制裁措施如何通过资产冻结、资本管制、市场信心冲击等渠道,快速、非线性地影响全球资产价格。为投资者提供了构建“地缘韧性”投资组合的原则和工具。 结语: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 《时代脉络》的最终目标是提供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方式,而非简单的预测。它强调,理解经济、政策与资本市场的互动,关键在于识别那些不易被短期噪音掩盖的结构性力量。对于致力于在复杂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的读者而言,本书是理解当前时代脉络、制定前瞻性战略的有力助手。它提供的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方法论,而非一次性的答案。 --- 推荐读者: 宏观经济研究人员与分析师 企业战略规划与风险管理高管 资产管理、投资银行及对冲基金专业人士 对全球治理、政策制定有深入兴趣的政策制定者与学者 寻求提升金融素养的个人投资者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主要是被“经济、政策与资本市场”这几个关键词所吸引。在我看来,这三者之间是高度耦合、相互影响的。经济的运行轨迹决定了政策的调整方向,而政策的制定又反过来影响着经济的健康发展和资本市场的波动。尤其是在当下这样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全球经济环境中,想要在投资领域有所建树,就必须对这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有深刻的理解。我期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新的认知大门,让我不再是碎片化地获取信息,而是能够形成一个更加完整、更加系统的思维框架。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帮助我提升宏观视野的书,能够从更宏大的视角去审视我们所处的时代,理解那些影响我们生活和财富的深层驱动力。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约大气,给人一种专业、严谨的感觉,这让我对书中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希望作者能够凭借其深厚的专业积累,为读者提供一份深刻的见解,帮助我们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中找到清晰的航向。

评分

我平时就很关注经济新闻和分析,对宏观经济学也有一定的基础了解。但坦白说,很多时候感到自己在理解这些概念时,总觉得隔靴搔痒,缺乏一种能够贯穿始终的清晰脉络。尤其是在看到各种经济数据、政策新闻的时候,往往难以判断其真正的意义和潜在的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能够引领我穿过纷繁复杂的经济信息迷雾,找到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核心逻辑。我尤其看重书中对于“政策”的解读,因为我深切感受到,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政策的影响力是前所未有的。理解政府的意图、政策的工具箱以及政策可能带来的 unintended consequences,对于我们做出理性的判断和决策至关重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构建一个更加坚实的宏观经济认知体系,让我能够更自信地面对未来的经济挑战和机遇。

评分

对于这本书,我最期待的部分是如何将抽象的宏观经济理论与具体的资本市场操作相结合。很多时候,我们能读到很多关于经济形势的分析,也能看到关于股市、债市、汇市的各种解读,但如何将两者有效地连接起来,形成一套可操作的投资逻辑,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希望作者能够在书中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或者提出一些实用的分析模型,来帮助我理解宏观经济的变动是如何具体反映到不同资产价格的起伏上的。例如,当通胀预期升温时,是黄金、大宗商品更具吸引力,还是某些特定行业的股票会受益?当央行开启加息周期时,对债券市场和股市又会产生怎样的连锁反应?我渴望能够从这本书中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并且能够学习到一套系统性的方法论,能够让我自己去分析和判断未来的市场趋势。书名中的“大势研判”这几个字,让我觉得这本书的定位非常精准,就是要帮助读者建立起对宏观趋势的判断能力。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一下子就击中了我的痛点。我一直觉得,在资本市场里面摸爬滚打,如果缺乏对宏观经济大势的准确判断,就像是在黑暗中摸索,很容易碰壁。尤其是在各种短期因素干扰下,市场情绪往往会过度放大某些信息,导致与真正的趋势背道而驰。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方法论,让我能够跳出局部的、短期的波动,去把握那些真正影响市场长期走向的根本性力量。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经济周期是如何形成的,不同阶段经济发展有哪些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又会如何影响到股票、债券、商品、房地产等不同资产类别的表现。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对政策制定者的思维方式和决策逻辑进行深入的剖析,因为政策往往是改变大势的关键变量。总而言之,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显著提升我分析宏观经济和资本市场趋势的能力。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有质感,沉甸甸的,翻开内页,纸张的触感也相当不错,这给了我一个很好的阅读预设。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仅仅是浏览目录和前言,就已经感受到作者在梳理宏观经济逻辑方面的功力。我特别期待书中对于“大势”的解读,在当前信息爆炸、市场情绪波动剧烈的时代,能够有一本沉静下来、抽丝剥茧分析经济运行规律的书,实在太难得了。我一直对经济周期、产业变迁以及这些变化如何映射到资本市场有着浓厚的兴趣,常常觉得自己在这方面还像个初学者,缺乏系统性的框架。希望这本书能给我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分析工具,让我能够更清晰地洞察未来经济走向的蛛丝马迹,从而在投资决策上少走弯路,甚至能抓住一些别人看不到的机会。书中提到的“政策”部分,更是吸引了我,理解政策导向对于把握宏观大势至关重要,因为政策往往是驱动经济和市场变化的重要力量。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浅出地剖析政策制定的逻辑、执行的路径以及对不同行业和资产类别的潜在影响,而不是简单地罗列政策条文。

评分

这么好的书为什么不是精装版呢?

评分

这么好的书为什么不是精装版呢?

评分

值得一读。

评分

受益匪浅

评分

正版图书

评分

正版图书

评分

慢慢看,希望有所悟

评分

受益匪浅

评分

OK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