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中国·越窑高峰论坛论文集

2007中国·越窑高峰论坛论文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沈琼华 著
图书标签:
  • 越窑
  • 陶瓷史
  • 中国陶瓷
  • 学术会议
  • 考古学
  • 艺术史
  • 文化遗产
  • 2007年
  • 论坛论文
  • 越窑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24667
版次:1
商品编码:10480175
品牌:文物出版社(Cultural Relics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05-01
页数:23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越窑高峰论坛论文集2007》收录了国内外古陶瓷研究领域享有很高知名度的四十余名专家学者的学术论文22篇。这些论文主要就以下几个议题做了新的探讨:一是关于越窑的时空概念和兴盛原因;二是关于秘色瓷含义和越窑的性质及组织形式;三是关于越窑瓷器的外销和在国内的传播问题;四是关于越窑的个案研究和馆藏名品的介绍等等。

目录

越窑研究综述
审其名实慎其所谓——“越窑”考古学定位思考
论“越窑”与“越窑系”
刍议上虞窑在越窑系统中的地位
越窑衰落原因的探索
浙江地区原始青瓷窑场与越窑场兴衰的社会机制
唐宋官用越瓷烧造相关问题再议
贡窑、官窑辨
从千峰翠色,走向雨过天青——五代秘色之巅“柴窑”探秘
“东窑”出上林湖——从新发现的两件五代越窑墓志罐谈起
福建地区的越窑系青瓷
越窑与其他瓷窑、工艺品间的交流
台州窑业在越窑体系中的地位
唐代越窑秘色瓷的秘色涵义初探
吴越王家族墓葬出土越窑瓷器研究
冰清玉洁的越窑青瓷——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越窑瓷器
从秘色瓷的涵义看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几件越窑秘色瓷
越窑秘色瓷的出现与发展
黑石号出土的越窑瓷器与唐代越窑的外销
越窑的外销及相关问题
读《广州南汉德陵、康陵发掘简报》
后引发的一些思考与收获
试述4~11世纪越窑青瓷在东北地区的流布

前言/序言


《2007中国·越窑高峰论坛论文集》 本书汇集了2007年在中国举办的越窑高峰论坛上,来自海内外陶瓷史学界、考古界、博物馆界及相关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们提交的学术论文。论坛聚焦越窑这一中国陶瓷史上的璀璨明珠,旨在深入探讨其悠久的历史、辉煌的成就、精湛的工艺以及对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本书的研究范围广泛,涵盖了越窑的方方面面。在历史维度上,论文追溯了越窑的起源,梳理了其从三国两晋南北朝至唐宋的兴衰演变,着重分析了各时期越窑产品的时代特征、窑址分布、生产技术以及与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的紧密联系。在地域研究上,除了对浙江绍兴、慈溪、余姚等核心产区进行深入挖掘,也探讨了越窑产品的外销范围及其对周边地区陶瓷产业的影响。 工艺与艺术的探索 在工艺技术方面,本书的论文对越窑青瓷的胎质、釉料配方、烧成温度、窑炉结构等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结合最新的考古发现和科技检测手段,揭示了越窑在釉色、造型、装饰等方面的独特之处。特别是对秘色瓷的研究,多篇论文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论据,力图解开千古之谜。同时,本书也展现了越窑在艺术上的高度成就,从精美的器物造型到细腻的刻划、印花装饰,无不体现出匠师们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考古发现与学术前沿 书中收录的论文,许多是基于近些年新发掘的考古资料,包括重要的窑址遗迹、墓葬出土物以及海外回流的越窑精品。这些新发现为研究越窑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也促使学者们对既有的学术观点进行反思和修正。本书汇集了当下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反映了越窑研究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 跨学科的对话与交流 本书不仅仅局限于陶瓷史和考古学,还积极融入了多学科的视角。例如,有学者从经济史的角度分析越窑的商业化生产和贸易;有研究者将其与唐代对外交流、海上丝绸之路联系起来;更有学者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探讨越窑在中国古代贵族生活、宗教信仰以及审美观念中的地位和作用。这种跨学科的对话,极大地丰富了对越窑的理解。 文化传承与时代意义 《2007中国·越窑高峰论坛论文集》不仅是对越窑这一重要文化遗产的梳理和研究,更是对中国古代辉煌陶瓷文明的致敬。通过对越窑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民族的创造力、智慧和审美追求。本书的出版,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陶瓷学术研究的繁荣,以及增强民族文化自信,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书为从事中国陶瓷史、考古学、博物馆学、艺术史以及对中国古代物质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了一部不可多得的参考著作。它所展现的越窑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以及前沿性的学术观点,必将为读者带来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启迪。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一位对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有着强烈好奇心的读者角度来看,《2007中国·越窑高峰论坛论文集》这本书,提供了窥探古代社会风貌和贵族生活的一个独特窗口。越窑青瓷,特别是其代表性的秘色瓷,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与宫廷、贵族阶层以及社会精英阶层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我期待书中能够有论文,详细描述越窑青瓷在唐宋宫廷中的使用情况,例如作为御用器皿、祭祀用品,以及在重大宴会和庆典中的角色。对于其在士大夫阶层的流行程度,以及在文人雅士的日常生活中的地位,例如用于品茶、赏花、焚香等雅事,我也希望能有生动的描绘。书中对越窑产品在古代墓葬中的出土情况的介绍,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其在古代丧葬文化中的意义,以及与墓主身份、社会地位的关联。我非常希望能看到关于越窑产品在当时的器用审美、生活方式以及人们的物质文化观念上的影响分析。例如,越窑青瓷的温润色泽和高雅造型,是否代表了一种特定的审美理想,并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当时的社会审美潮流。书中对越窑瓷器在文学作品、绘画等艺术形式中的描绘,也可以作为佐证,展现其在古代社会文化生活中的渗透程度。对越窑产品如何从宫廷走向民间,以及其在不同社会阶层中的普及程度,如果能有细致的考量,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消费结构和文化传播。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工艺史有着浓厚兴趣的学者,我看到《2007中国·越窑高峰论坛论文集》这本书,便立刻意识到这可能是一本能够深入挖掘越窑工艺技术细节的宝库。越窑,作为中国古代青瓷的集大成者,其烧造技术的高度发达,在当时乃至后世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我期待书中能够有专门的论文,深入剖析越窑的胎料选择与处理技术,例如不同胎土的成分构成、颗粒度、可塑性等,以及其对最终烧成效果的影响。关于釉料的研究,更是我关注的重点,我希望能看到对越窑釉料主要成分(如长石、石英、石灰等)的化学成分分析,以及不同釉配方对形成温润釉色、玻璃质感和细小开片的机理的解释。特别重要的是,对于“秘色瓷”的釉料配方和烧成工艺,如果书中能有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将是令人振奋的。此外,窑炉的结构与建造技术,例如龙窑、馒头窑等不同类型窑炉的演变,其内部结构对烧成气氛的控制,以及如何实现高品质的还原烧成,都是我希望在书中找到答案的关键问题。越窑工匠们在工具使用、模具制作、拉坯、修坯、施釉、装烧等一系列生产环节中所运用的精湛技艺,也希望能够得到详细的阐述和图解。对越窑烧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及其解决办法,如果书中有所涉及,将极大地丰富我们对古代陶瓷生产复杂性的认识。

评分

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总是在寻找能够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而《2007中国·越窑高峰论坛论文集》这本书,恰好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让我能够穿越时空,去感受那段辉煌的陶瓷历史。越窑,不仅仅是一个窑口的名字,它承载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汗水,是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瑰宝。我期望书中能够通过扎实的史料考证和严谨的学术论证,为我们还原越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轨迹。从其早期的萌芽,到中晚唐的繁荣,再到五代、北宋的巅峰,直至后来的式微,每一个阶段的演变都充满了故事。书中对于越窑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宏大叙事的互动,是否能提供新的解读?例如,越窑的兴盛是否与当时的国家政策、对外贸易政策,以及社会经济的繁荣息息相关?书中对越窑产品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作用,如宫廷御用、对外赏赐等,是否能有详细的披露?我特别关注的是,越窑青瓷的独特魅力,究竟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得以传承和发扬的,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其最终的衰落,书中是否有较为权威和令人信服的解释。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学术的堆砌,更是对一段活生生历史的重现,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创造力的礼赞。我渴望从书中获得更深刻的历史认知,更全面的历史视角,以及对那段辉煌往事的更真切感受。

评分

从一名艺术鉴赏者的角度来看,《2007中国·越窑高峰论坛论文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堆学术论文的集合,更是对一种极致美学追求的集中展现。越窑青瓷,尤其是其闻名遐迩的秘色瓷,那种温润如玉、内敛含蓄的釉色,以及器物造型的优雅流畅,一直是中国陶瓷艺术的巅峰之作。我希望书中能够有专家学者对越窑青瓷的釉色进行细致的分类和描述,比如对不同时期、不同窑址出土的青瓷,其釉色在青、绿、灰、黄等色调上的细微差别,以及影响这些色泽变化的因素,如胎土成分、釉料配比、烧成气氛等,进行深入的探讨。同时,对于器物的造型,我希望能看到对越窑代表性器型,如碗、盘、碟、瓶、罐、灯、枕等,在不同时期的演变和特征的分析,了解其在实用功能与艺术审美之间的完美平衡。书中关于越窑装饰工艺的研究,例如刻花、划花、印花等技法的运用,以及这些装饰如何与器物本身的釉色和造型相得益彰,也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部分。我期待能够从中领略到越窑工匠们高超的技艺和对美的独特理解。此外,如果书中能够有对越窑青瓷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影响的论述,比如其对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陶瓷发展的启示,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越窑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对当代陶瓷艺术家如何从越窑汲取灵感,进行创新性转化,我也希望能有所提及。

评分

作为一名资深的考古爱好者,拿到《2007中国·越窑高峰论坛论文集》这本书,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它是否能够为我提供关于越窑遗址考古工作的最新进展和突破性发现。越窑,作为一个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伟大窑口,其遗址的每一次勘探和发掘,都可能揭示出前所未有的珍贵信息。我特别关注书中是否有关于上林湖、官山、白 浒等主要越窑产地的最新考古报告,这些报告能否提供更精细的年代划分,更准确的窑炉结构分析,以及出土遗物(如窑具、残器、未施釉的半成品等)的详细描述和图版。我期望书中能够包含通过科学考古手段,如碳十四测年、岩矿鉴定、化学成分分析等,对越窑产品进行更深入的科学分析,从而揭示其釉色、胎质等关键特征形成的奥秘。此外,对于越窑在不同历史时期,如唐代、五代、北宋等不同阶段的生产规模、技术演变以及产品风格的差异,书中是否有更为细致和权威的论述,这对于理解越窑的兴衰脉络至关重要。我同样期待书中能够提及越窑与同时期其他重要窑口,如汝窑、官窑、定窑、耀州窑等之间的技术交流和风格影响,这种横向比较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越窑在中国陶瓷史上的独特性和重要性。如果书中能够附有大量的实物照片、测绘图和考古现场照片,那将是极大的福音,能够让非专业读者也能直观地感受到越窑的魅力和考古工作的艰辛与伟大。

评分

这部《2007中国·越窑高峰论坛论文集》的出现,无疑是陶瓷收藏界和历史研究领域的一场盛宴。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陶瓷,特别是越窑青瓷情有独钟的爱好者,我怀着无比期待的心情翻开了这本书。从书名本身就透露出的信息来看,它汇聚了2007年在中国举办的关于越窑艺术与学术研究的顶尖论坛上的诸多宝贵成果。这意味着,书中收录的论文,将不仅仅是简单的学术报告,更是当前中国在越窑研究前沿的深度探索和最新发现的集中展示。越窑,这个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据着辉煌篇章的窑口,其青瓷以其温润如玉的釉色、精湛的工艺,以及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一直吸引着无数的目光。这次高峰论坛的论文集,我期待能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专家学者们对于越窑从起源、发展、鼎盛时期工艺特征、釉料配方、胎土选择,到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影响、对外传播交流,乃至其衰落原因等方方面面的深入剖析。特别是关于唐宋时期越窑青瓷的代表性作品,例如秘色瓷的真正面貌,其烧制技术的精妙之处,以及在当时宫廷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我希望书中能够有详实的考证和令人信服的论述。同时,对于越窑遗址的最新考古发现,以及这些发现如何改写或完善我们对越窑历史的认知,也是我非常关注的重点。书中可能还会涉及越窑青瓷的仿制与创新,以及当代陶瓷艺术家如何从越窑汲取灵感,这些内容同样能为我带来新的启发。总而言之,这本书在我眼中,是通往越窑历史深处的一扇窗户,是理解中国古代辉煌陶瓷文明的一把钥匙,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其中,汲取知识,获得艺术的滋养。

评分

在我看来,一本好的学术论文集,不仅仅是要有深度的研究,更要有广度的视野,《2007中国·越窑高峰论坛论文集》这本书,在这方面应该会给我带来惊喜。越窑的研究,并非孤立的存在,它与中国整个陶瓷史,乃至世界陶瓷史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期待书中能够有论文,将越窑的研究置于中国古代陶瓷史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例如,分析越窑在技术、风格上如何承袭前代,又如何影响后世,它在中国青瓷发展史上的地位如何?同时,书中是否能涉及越窑与同期其他窑口(如北方窑口)的比较研究,从技术、产品、市场等多个维度,揭示它们之间的异同和相互影响?对于越窑青瓷的对外传播,如前所述,其对朝鲜、日本等国陶瓷生产的影响,是否能有更为深入和系统的研究?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出土越窑瓷片的详细分析,以及其在当地陶瓷发展史上的定位。另外,关于越窑的学术研究史,这本书是否也能有所梳理?即从古代到近现代,不同时期、不同学者对越窑的研究有哪些重要的进展、争议和突破?这种研究史的梳理,对于理解越窑研究的学科发展脉络,以及对未来研究方向的把握,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书中还能涉及越窑研究中的一些前沿方法和技术,如三维重建、虚拟现实技术在遗址展示和产品复原中的应用,那将是极具启发性的。

评分

作为一名陶瓷修复师,我对《2007中国·越窑高峰论坛论文集》这本书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那些能够为我提供实操指导和理论支持的内容上。越窑青瓷,以其精美的釉质和独特的胎骨,在修复过程中常常面临着特殊的挑战。我希望书中能够有关于越窑瓷器胎料和釉料成分的详细化学分析数据,这些数据对于我选择合适的修复材料、了解修复后可能产生的反应至关重要。关于越窑瓷器在不同年代的烧成工艺,特别是烧成温度、气氛等信息,如果能有明确的记载,将有助于我更好地理解瓷器的结构强度和潜在的脆弱性。书中对越窑不同时期产品,特别是秘色瓷在釉面物理化学性质上的差异,是否有深入的探讨?例如,釉面的硬度、吸水率、热膨胀系数等,这些参数直接影响到修复方案的设计。我同样期待书中能有关于越窑瓷器出土后可能遇到的病变,如釉面剥落、胎骨酥碱、颜色变化等,及其形成原因的分析。如果书中能够提及一些与越窑瓷器相关的修复案例,或者对某些典型修复技术在越窑瓷器上的应用进行评估,那将是我最为看重的部分。对越窑瓷器仿制技术的研究,也能为我辨别真伪、理解仿品与真品的细微差异提供帮助。这本书,在我看来,是连接艺术品与科学技艺之间的桥梁,是帮助我更好地传承和保护这份珍贵文化遗产的重要工具。

评分

从一名普通读者,但又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深热爱者的角度来看,《2007中国·越窑高峰论坛论文集》这本书,就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奇妙旅程,带我走进那个古老而又充满魅力的越窑世界。虽然我不是专家,但我能从书名中感受到它所承载的厚重历史和文化底蕴。我期望书中能够以一种既学术严谨又不失趣味性的方式,向我展示越窑青瓷的魅力。比如,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精美的图片,介绍越窑青瓷的起源故事,它的发展历程,以及它在中国陶瓷史上的独特地位。我希望书中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那些复杂的学术概念,比如“秘色瓷”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它如此珍贵,以及它的美究竟体现在哪里。书中如果能穿插一些关于越窑工匠们生活的故事,或者一些关于越窑瓷器在古代社会流传的趣闻轶事,一定会让我觉得更加生动有趣。我希望能从书中了解到,越窑青瓷是如何影响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又是如何成为一种文化符号的。即使书中有很多专业性的内容,我也希望它能够提供一些入门级的介绍,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有所收获。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扇窗,让我能够透过它,去感受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去领略那份穿越千年的东方美学。我期待在这场学术盛宴中,能够收获知识,开阔眼界,更重要的是,能够与那段悠久而璀璨的历史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评分

对于一位致力于研究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史的研究者而言,《2007中国·越窑高峰论坛论文集》这本书,无疑提供了观察越窑在中国古代对外经济文化联系中的重要性的绝佳视角。越窑青瓷,特别是其精美的产品,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我希望书中能够有详细的论述,分析越窑产品对外出口的贸易路线,例如经由海上丝绸之路,或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以及主要贸易伙伴的分布情况,如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等地。对于这些地区出土的越窑青瓷,其数量、种类、年代和保存状况,书中是否有具体的考古证据和分析,能够证明越窑在中国古代外贸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我同样关注,越窑青瓷的传入,对受瓷国本土陶瓷业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是否促进了其技术的革新和风格的演变。书中如果能有关于越窑产品在海外市场的价值评估、流通方式以及当地消费者对其的接受程度等方面的探讨,将为理解中国古代全球化进程提供生动的例证。此外,关于越窑与其他中国古代商品(如丝绸、漆器、茶叶等)的组合式贸易,以及越窑贸易在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中的作用,也是我希望能够深入了解的方面。书中对于越窑在不同时期对外传播的活跃程度和地理范围的变化,如果能有清晰的梳理,将极大地丰富我们对中国古代文明对外辐射能力的认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