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气工程大典(第11卷):配电工程

中国电气工程大典(第11卷):配电工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陆俭国 等 著
图书标签:
  • 配电工程
  • 电力系统
  • 电气工程
  • 电力技术
  • 高电压
  • 输配电
  • 电力规划
  • 智能电网
  • 电气设备
  • 电力自动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9787508378343
版次:1
商品编码:1048240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2-01
页数:93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国电气工程大典(第11卷):配电工程》为第11卷,配电工程卷。主要内容包括概论、低压电器、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低压电器与成套设备可靠性技术、低压电器试验与检测技术,以及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试验与检测技术。
《中国电气工程大典(第11卷):配电工程》主要供电气工程领域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使用,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内容简介

《中国电气工程大典(第11卷):配电工程》是由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中国动力工程学会和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共同组织全国电气工程各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编纂而成的。它是一部全面系统反映电气工程各领域最新成就和技术水平的综合性工具书。《中国电气工程大典》包括现代电气工程基础、电力电子技术、电气工程材料及器件、火力发电工程、水力发电工程、核能发电工程、可再生能源发电工程、电力系统工程、电机工程、输变电工程、配电工程、船舶电气工程、交通电气工程、建筑电气工程、电气传动自动化等15卷。

目录


前言
本卷前言
第1篇 概论
1 低压配电工程与低压配电系统
1.1 低压电网结构
1.2 低压电网的基本数据
1.3 低压电网的总体设计简介
1.4 主开关设备、分支配电设备和控制设备

1.5 智能化配电系统
2 本卷主要内容
2.1 低压电器主要内容
2.2 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主要内容
2.3 低压电器与成套设备可靠性技术的主要内容
2.4 低压电器试验与检测技术的主要内容
2.5 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试验与检测技术的主要内容
3 低压配电工程的发展展望
3.1 低压电器的发展展望
3.2 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发展展望
参考文献

第2篇 低压电器
第1章 综述
1 低压电器用途与分类
1.1 低压电器定义与范围
1.2 低压电器分类与用途
2 低压电器主要特征
2.1 低压电器基本特征
2.2 配电电器主要特征
2.3 控制电器主要特征
2.4 终端电器主要特征
2.5 低压电器型号含义及其唯一性
3 我国低压电器产品现状
3.1 我国低压电器产品总体情况与技术特征
3.2 我国新型低压电器发展与应用
4 低压电器发展动向
4.1 低压电器现代研发技术
4.2 低压电器产品相关新技术
4.3 我国低压电器产品发展动向
第2章 低压电器基本理论

1 电弧理论
1.1 电弧的物理基础
1.2 电弧的产生
2 电接触理论
2.1 收缩电阻
2.2 表面膜对收缩电阻和接触电阻的影响
2.3 a斑点的稳态熱效应
3 电器发热
3.1 允许温度
3.2 热的产生
3.3 传热方式
3.4 长期工作发熱
3.5 短路电流下的发热和熱稳定性
4 电动力
4.1 电动力现象
4.2 动稳定性
4.3 电动力方向
4.4 典型导体电动力计算
4.5 三相电流电动力
5 低压电器电磁系统理论与计算
5.1 磁路分析与计算
5.2 电磁系统吸力特性计算
5.3 电磁系统动态特性的分析计算
5.4 电磁铁的工程设计方法

第3章 低压开关电器的开断过程与开关电弧
1 低压断路器的分断性能与开断过程分析
1.1 低压断路器的分断性能
1.2 塑壳限流断路器的开断过程
2 电弧停滞时间
2.1 电弧停滞时间的定义与对电器开断性能的影响
2.2 电弧停滞现象的机理
2.3 影响电甄停滞时间的各种因素
2.4 电弧从触头到弧角的转移
3 磁吹和气吹对电弧的冷却和驱动作用
3.1 断路器触头系统的自励磁场
3.2 气吹对电弧的冷却和驱动作用
4 电弧进入灭弧橱片后的背后击穿现象
4.1 电瓤的背后击穿现象的电路模型
4.2 背后通道热击穿条件分析
4.3 消除和减弱背后击穿现象的方法和措施
5 电弧电流过零后的介质恢复与重燃现象
5.1 两种重击穿现象
5.2 介质恢复强度的测量方法
5.3 不同开断电流和栅片厚度的介质恢复和重燃过程
5.4 产气材料与灭弧室出气口尺寸对介质恢复过程的影响
6 开关电弧的现代测试技术与灭弧室的优化设计
6.1 低压灭弧系统研发新技术
6.2 单频振荡回路和各种传感器
6.3 灭弧室内电弧运动的测量
6.4 电极与灭弧室橱片间距离优化选择
6.5 用引甄板改进灭弧室的开断性能

第4章 低压电器的虚拟样机技术
1 概述
1.1 虚拟样机技术的概念
1.2 虚拟样机技术在低压电器中的应用
2 三维造型与CAD软件
2.1 AutoCAD系统和UG系统
2.2 其他三维软件的简要介绍
3 常用仿真软件
3.1 三维综合仿真软件ANSYS
3.2 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Adsms
4 电磁脱扣器与热脱扣器保护特性的计算
4.1 概述
4.2 电磁脱扣器保护特性的仿真
4.3 磁脱扣器保护特性分析
4.4 热脱扣器保护特性的等效熱路计算方法
4.5 热脱扣器反时限保护特性的计算
5 断路器机构动态特性的仿真与优化设计
5.1 低压塑壳断路器机构动态特性仿真分]
5.2 低压塑壳断路器机构优化设计
6 断路器的电动斥力和气动斥力
6.1 电动斥力的数值分析方法
6.2 气动斥力的实验与计算
6.3 塑壳断路器(MCCB)电动斥力计算及其应用
6.4 万能式断路器(ACB)电动斥力计算及电动力补偿

第5章 低压断路器
1 概述
1.1 用途
1.2 分类
2 断路器的动作原理
2.1 断路器结构组成
2.2 一般断路器的动作原理
2.3 直流快速断路器的动作原理
2.4 限流式断路器的动作原理
2.5 真空断路器
3 主要产品技术性能和参数
3.1 断路器的主要性能
3.2 典型断路器的技术参数
4 断路器设计要点
4.1 设计程序
4.2 结构选型
4.2 触头系统设计要点
4.4 灭弧室设计要点
4.5 过电流脱扣器
4.6 机构
4.7 抽屉座
5 选用
5.1 交流断路器的选用
5.2 直流断路器的选用
5.3 交流断路器选用举例
6 维修
6.1 维护
6.2 修理
7 断路器发展趋向
7.1 短路分断能力
7.2 短时耐受电流
7.3 壳架等级
7.4 外形尺寸
7.5 机电寿命
7.6 智能控制器
7.7 常用交流断路器

第6章 自动转换开关电器
1 概述
1.1 ATSE标准
1.2 国内外ATSE产品情况简介
2 结构与工作原理
2.1 ATSE的分类
2.2 开关结构特点与工作原理
2.3 控制器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
2.4 可通信控制器
3 主要产品技术参数与性能
3.1 GE-Zenith系列产品主要技术参数与性能
3.2 TPl系列产品主要技术参数与性能
3.3 TBBQ3系列产品主要技术参数与性能
3.4 wTS系列产品主要技术参数与性能
3.5 WATS系列产品主要技术参数与性能
4 设计要点
4.1 pC型ATSE设计要点
4.2 CB型ATSE设计要点
4.3 控制器设计要点
5 选用与维修
5.1 PC型ATSE选用要点
5.2 CB型ATSE选用要点
5.3 由接触器派生的ATSE选用要点
5.4 消防泵控制器中选用ATSE的原则

第7章 低压开关、隔离器、隔离开关、熔断器合电器
1 产品分类与用途
1.1 用途
1.2 定义
1.3 符合标准
1.4 产品分类
2 结构特点及工作原理
2.1 低压隔离器结构特点及工作原理
2.2 低压开关结构特点及工作原理
2.3 低压隔离开关结构特点及工作原理
2.4 低压隔离器熔断器组结构特点及工作原理
2.5 低压开关熔断器组结构特点及工作原理
2.6 低压隔离开关熔断器组结构特点及工作原理
2.7 低压熔断器式隔离器结构特点及工作原理
2.8 低压熔断器式开关结构特点及工作原理
2.9 低压熔断器式隔离开关结构特点及工作原理
3 产品技术参数与性能
3.1 低压隔离器典型产品技术参数与性能
3.2 低压开关典型产品技术参数与性能
3.3 低压隔离开关典型产品技术参数与性能
3.4 低压开关熔断器组典型产品技术参数与性能
3.5 低压隔离开关熔断器组典型产品技术参数与性能
3.6 熔断器式隔离器典型产品技术
参数与性能
3.7 熔断器式开关典型产品技术
参数和性能
3.8 熔断器式隔离开关典型产品
技术参数与性能
4 设计要点
4.1 总体设计
4.2 绝缘选择
4.3 导电结构
4.4 机械机构
4.5 安装方式及接线方式
4.6 附件
5 选用与维护
5.1 选用
5.2 维护

第8章 低压熔断器
1 低压熔断器的用途和分类
2 低压熔断器结构与开断电流的工作原理
2.1 低压熔断器的结构
2.2 熔断器开断电流的工作原理
3 熔断器的基本参数和性能
4 低压熔断器的设计要点
4.1 概述
4.2 熔体的形状和尺寸的确定
5 低压熔断器的选用
5.1 低压高分断能力熔断器
5.2 半导体设备保护用熔断器

第9章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电器
1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电器及其工作原理
1.1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电器概况
1.2 工作原理
2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电器主要部件及其结构
2.1 剩余电流互感器
2.2 剩余电流脱扣器
2.3 电子信号放大装置
2.4 执行元件
3 主要技术参数和特性及分类
3.1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电器的主要技术参数和特性
3.2 分类
4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电器的功能及应用方式
4.1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电器的用途
4.2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电器的分级保护方式
5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电器的选用和安装
5.1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电器的选用
5.2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电器的安装
5.3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电器误动作原因分析
5.4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电器动作后的故障查找
6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电器的设计要点
6.1 剩余电流互感器设计要点
6.2 剩余电流脱扣器的设计要点
6.3 电子式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电器的设计要点
7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电器的发展方向
7.1 B型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电器的发展
7.2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电器的功能扩展
7.3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电器的可靠性研究
8 电弧故障断路器
8.1 发展概况
8.2 电弧故障的类型和特征
8.3 与过电流保护和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的比较
8.4 发展前景
9 国内部分电气设备制造商生产的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电器及其主要技术参数

第10章 接触器和起动器
1 用途与分类
1.1 用途
1.2 分类
2 电磁接触器的结构型式及组成部件
2.1 电磁接触器的结构原理概述
2.2 触头
2.3 灭弧系统
2.4 电磁系统
2.5 反力弹簧
2.6 支撑和壳体
2.7 附件巾
2.8 常用接触器的结构特点
3 起动器的结构型式及组成部件
3.1 电动机的起动方式
3.2 电磁起动器的结构型式
3.3 过载保护继电器
3.4 起动器的外壳
s.5 起动器的附件
3.6 起动器的起动特性比较
4 主要技术参数与性能
4.1 接触器的技术参数与性能
4.2 起动器的技术参数与性能
5 设计要点
5.1 电磁接触器的设计要点
5.2 电磁起动器的设计要点
6 选用与维护
6.1 接触器的选用
6.2 起动器的选用
6.3 接触器与起动器常用的电气控制电路
7 其他品种的接触器
7.1 智能接触器
7.2 直流接触器
7.3 真空接触器
7.4 固态接触器
8 发展趋向
8.1 接触器的发展趋向
8.2 起动器的发展趋向

第11章 电动机软起动器
1 前言
1.1 软起动器的定义和适用标准
1.2 异步电动机的转矩、电流与转速的关系
1.3 异步电动机直接起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4 软起动器的分类
2 软起动器结构与工作原理
2.1 软起动器的基本电路结构
2.2 单相交流调压电路原理
2.3 三相交流调压电路原理
2.4 晶闸管三相交流io压电路的接线方案
2.5 中点控制的三相调压电路
3 软起动器的运行和保护功能
3.1 软起动器对电动机的起动控制
3.2 软起动器的运行控制
3.3 软起动器的停机控制
3.4 软起动器的保护监控功能
4 软起动器的主要技术参数和设计要点
4.1 软起动器的主要技术参数
4.2 软起动器的工作环境
4.3 软起动器的设计要点
5 软起动器的应用、维护及其选择
5.1 软起动器的应用和维护
5.2 如何选择软起动器

第12章 控制与保护开关电器
1 控制与保护开关电器(CPS)的概念
1.1 控制与保护开关电器的概念
1.2 分类
1.3 CPS的主要特点
1.4 CPS的用途
2 名词术语、结构与工作原理
2.1 名词术语
2.2 结构
2.3 工作原理
3 主要技术参数与性能
3.1 技术参数
3.2 结构和性能要求
3,3派生功能与特殊用途
3.4 典型产品的技术性能(国内外主要厂商控制与保护开关电器产品性能特点对照)
4 设计要点
4.1 设计程序
4.2 独立结构形式(一体化)CPS的设计
5 选用与维护
5.1 CPS的选用
5.2 CPS的适用范围与典型用途
5.3 维护
6 发展趋向
6.1 保护功能更完善
6.2 定值整定功能更完善
6.3 可选欠电压/失电压重起动功能
6.4 测量功能
6.5 带多路通信接口
6.6 具有维护管理功能
6.7 环保
6.8 节能
6.9 系列化

第13章 终端电器
1 终端电器的概貌
1.1 终端电器的特点
1.2 系列品种与分类
1.3 国外终端电器概况
1.4 国内终端电器概况
2 主要产品的用途、结构特点、性能与技术参数
2.1 小断路器类的产品系列
2.2 剩余电流动作断路器
2.3 熔断器组合电器
2.4 模数化终端组合电器
2.5 终端电器其他类产品
2.6 国外在我国的主要厂商和主要产品
3 选用
3.1 小断路器的选用
3.2 配电系统和保护装置
3.3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电器的选用
3.4 熔断体保护的选用
3.5 RT30与RT14的差别及各自适用的场所
3.6 HG30与HH30的差别及各自适用的场所
3.7 选小断路器还是选熔断体作保护
3.8 模数化终端组合电器的选用
3.9 现代建筑电气设计实例
4 终端电器的发展动向
4.1 小型断路器(MCB)的发展
4.2 剩余电流断路器RCCB与RCBO的发展
4.3 终端组合电器的发展

第14章 电涌保护器(s]PD)
1 电涌保护器概述
1.1 信息化催生的新电器——电涌保护器(SPD)
1.2 电涌保护器的基本功能
1.3 SPD的产品特点
2 SPD的主要功能元件
2.1 压敏电阻器(MOV)
2.2 气体放电管(GDT)
3 低压配电系统用SPD
3.1 电源用SPI)的类型
3.2 模数化SPD模块的结构
3.3 电源用SPD的安全性
3.4 SPD中电压限制元件的组合
3.5 大放电能力的空气间隙SPD
3.6 低压配电系统中SPD的配置
3.7 性能参数和典型产品
3.S产品选型和安装使用
4 信号用SPD
4.1 信号用SPD的特点和类别
4.2 信号用SPD的结构
4.3 信号用SPD的内部电路和性能参数
4.4 信号用SPD的选用和安装
4.5 信号用SPD的典型产品
5 SPD的检测
5.1 标准规定的SPD的检测试验项目
5.1 SPD专用检测试验设备配置
5.3 限制电压测量和动作负载试验
6 低压电涌保护器的发展
6.1 低压电涌保护器产品(SPD)
6.2 雷电防护系统技术
第15章 基于现场总线的低压电器和系统
第3篇 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
第4篇 低压电器和成套设备可靠性技术
第5篇 低压电器试验与检测技术
第6篇 代压成套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

精彩书摘

测量断路器操动机构主轴转动过程及动触头的位移需要用位移或转角传感器,例如WDD35D系列高精度导电塑料电位器可用于测量机械转角,其标称阻值为1-10k,可测360并转角。WDL系列直滑式导电塑料电位器可用于测量最大值由31-306mm的位移,其阻值为1-10k。6.3 灭弧室内电弧运动的测量。
低压开关电器的开断性能很大程度取决于开断过程中电弧在灭弧室中的运动,以及电弧能否顺利进入灭弧橱片,因而观察和记录电弧在灭弧室内的运动至关重要。目前有两种方法可以记录和拍摄灭弧室中的运动情况,它们是CCD数字式高速摄像机和二维光纤高速测试系统。0CD数字式高速摄像机拍摄灭弧室内电弧运动要在断路器外壳上开较大的观察窗。对断路器结构造成较大的破坏,影响断路器的开断性能,CCD高速摄像机的拍摄速度一般为104幅/s。而光纤测试系统可将光纤插入灭弧室内,对断路器影响较小,其拍摄速度可达106幅/s。这里重点介绍由西安交通大学研制的带自聚焦透镜的二维光纤阵列电弧运动测试系统,如图2.3 —57所示。
系统由多路光纤组成的探头、信号处理系统和后处理计算机及其专用软件组成,光纤探头以二维阵列方式布置,并插入被观察的灭弧室内,以测量电弧的光信号。为了提高测量精度,在每根光纤頂端加装一自聚焦透镜,使它与普通光纤比,可获得小得多的观察发散角度。系统利用光纤将测试点光照强度传送至以光电转换元件为核心构成的转换电路,由该电路将光照强度信号转换为与之对应的电压信号,经过AD转换后将各测试点光照强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保存,并在实验结束后将相应数据通过RS232串行通信口送至计算机。系统软件根据测试数据,用s种亮度不同的翻色表示对应的光照强度,根据需要将测量区域内各点的光照强度随时间的变化过程以可调节的速度模拟再现出来,即可观察到整个开断过程中电弧的运动形态。系统选择响应速度快的光敏二极管作为光电转换的核心元件.光敏二极管在反向施加一定电压的情况下,产生的反向光电流大小与其頂端采光透镜中通过的光强成正比例关系,使光电流通过一个采样电阻形成电压信号井经过线性放大,即得到可用于AD转换的电平信号,图2.3 -58为光电信号的采集与放大原理。

前言/序言

  电气工程包括发电工程、输配电工程和用电工程,是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电力能源及其装备的战略性产业,是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重要技术支撑,是国家在世界经济发展中保持自主地位的关键产业之一。电气工程的产业关联度高,对从原材料工业、机械制造业、装备工业以及电子、信息等一系列产业的发展均具有推动和带动作用,对提高整个国民经济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有显著影响。
  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我国电气工程已经形成了较完整的科研、设计、制造、建设、运行体系,成为世界电力工业大国之一。至2007年底,我国发电装机容量达7.13亿kW,三峡水电及输变电工程、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火电工程、百万千瓦级核电工程,以及正在建设的交流:1000kV、直流士800kV特高压输变电工程等举世瞩目;大电网安全稳定控制技术、新型输电技术的推广,大容量电力电子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产业化及规模化应用。超导电工技术、脉冲功率技术、各类电工新材料的探索与应用取得重要进展。特别是进入2l世纪以来,电气工程领域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新原理、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获得广泛应用,拥有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和产品,自主创新已成为行业的主旋律。我们的电气工程技术和产品,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已经开始走向世界。
中国电气工程大典(第11卷):配电工程 本书作为《中国电气工程大典》的第十一卷,专注于我国配电工程领域的深度解析与全面呈现。配电网是连接发电厂与最终用户的关键枢纽,其运行的可靠性、经济性和智能化水平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稳定运行和人民生活的便利。本卷系统地梳理了配电工程从规划设计、设备选型、运行维护到技术革新等全过程的核心知识与前沿发展。 一、 配电网规划与设计 本卷首先详述了配电网的规划理念与方法。内容涵盖了负荷预测的各类模型与应用,分析了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用户负荷特性的差异,以及如何依据国家发展战略与城市规划进行长期、中期和短期配电网发展规划。在设计层面,重点介绍了高压、中压、低压配电网的典型网络结构,如放射式、环网式、链式等,并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及适用场景。详细阐述了配电变电站的设计原则,包括站址选择、主变压器配置、高低压开关设备布置、二次系统设计等,并结合最新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强调了安全、可靠、经济、环保的设计理念。特别地,本卷对配电网中性点运行方式(如正、负、零序接地)的选择及其对系统稳定运行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供了多种工程实践中的案例分析。 二、 配电网设备与技术 设备是配电网运行的基石。本卷对配电网中各类关键设备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在变压器方面,涵盖了干式变压器、油浸式变压器等不同类型在配电网中的应用,分析了其结构特点、性能参数、运行维护要点以及最新技术发展,如节能型变压器、智能变压器等。开关设备部分,详细介绍了高压断路器、负荷开关、隔离开关等设备的工作原理、选型依据、技术参数及发展趋势,并重点关注了SF6断路器、真空断路器等在配电网中的应用及其环保替代技术。电缆及架空线路作为输送电力的主要载体,本卷对其材料选择、敷设方式、绝缘性能、安全裕度以及防雷、防冻、防鼠等方面的工程实践进行了系统论述。 此外,本卷深入剖析了配电网的保护与控制技术。介绍了各级电压配电系统的典型保护配置,如过流保护、距离保护、差动保护等,并详细讲解了保护继电器的工作原理、整定计算方法及现场调试技巧。在控制方面,对配电自动化技术进行了重点阐述,包括通信网络、现场控制器(FTU/DTU)、主站系统等构成,以及其在故障检测、隔离、倒闸操作等方面的应用,分析了其对提高供电可靠性和缩短故障恢复时间的重要作用。 三、 配电网运行与维护 配电网的稳定运行离不开科学的运行管理和及时的维护。本卷提供了详实的配电网运行规程和操作票制度,强调了安全操作的重要性。在运行分析方面,对配电网的电压合格率、线损率、故障率等关键指标进行了详细的解释与计算方法,并分析了影响这些指标的因素,提出了优化措施。 在设备维护方面,本卷系统梳理了配电变压器、开关设备、电缆线路等关键设备的日常巡视、定期检查、试验检测以及故障抢修等内容。强调了状态监测技术在设备故障预警与诊断中的作用,如局部放电检测、红外测温、油色谱分析等,并介绍了其在配电网维护中的实际应用。针对配电网中的常见故障,如短路、接地、过载等,本卷给出了详细的故障诊断与处理流程,以及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 四、 配电网发展新趋势与技术革新 随着能源结构的调整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配电网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本卷聚焦于配电网发展的新趋势与前沿技术。 智能化与数字化: 详细介绍了智能电表、智能终端、通信网络等在构建智能配电网中的作用,以及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和分析的智能化流程。探讨了配电网“三遥”技术(遥测、遥信、遥控)的实现方式及其在远程监控与调度中的应用。 新能源接入与并网: 随着分布式光伏、风电等新能源的大量接入,本卷分析了其对配电网稳定运行带来的挑战,并介绍了相关的技术解决方案,如功率预测、电压支撑、频率支撑、无功补偿等。 电动汽车充电设施: 探讨了电动汽车充电桩的规划布局、接入配电网的技术要求、充电管理系统等内容,以及其对配电网负荷特性的影响。 配电网可靠性提升技术: 重点介绍了配电网故障自愈技术(如重合闸、自动分段隔离)、微电网技术、以及多能源协调控制等,旨在最大程度地保障用户供电可靠性。 配电网经济性与效益分析: 结合配电网建设与运行的实际情况,本卷也对投资效益、运行成本、线损经济性等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策略。 《中国电气工程大典(第11卷):配电工程》集理论性、实践性、前沿性于一体,是配电工程领域从业人员、科研人员、高等院校师生以及相关领域决策者的重要参考工具。通过对本书的学习与研究,读者将能够全面掌握配电工程的核心技术,理解当前配电网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为我国配电网的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刚入行不久的电气工程师,对于配电工程的很多细节都还在摸索中。这本书《中国电气工程大典(第11卷):配电工程》的出现,对我来说,就像是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能够更系统、更深入地理解这个领域。 书中关于配电网故障分析与处理的章节,尤其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分。它详细介绍了配电网中常见的各类故障,如短路、接地、断线等,并深入分析了故障发生的原因、传播途径以及对系统运行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书中提供了一套非常系统化的故障分析流程和处理方法,从故障的识别、定位到隔离、修复,环环相扣,条理清晰。我曾遇到过一个难以诊断的配电网故障,在书中找到了类似的案例,并且书中的分析思路和诊断工具,帮助我快速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并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此外,书中还对一些特殊故障,如谐振过电压、暂态过电压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给出了相应的预防和抑制措施,这对于提升配电网的运行稳定性至关重要。

评分

当我开始阅读《中国电气工程大典(第11卷):配电工程》时,我被书中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所震撼。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部中国配电工程发展的编年史,凝聚了无数工程师的智慧和心血。 书中关于配电网的环保要求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论述,尤其让我感到欣慰。在当前日益重视环保的背景下,这本书详细介绍了配电网建设和运行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各项环保因素,例如电磁辐射、噪声污染、土地占用等,并提出了相应的控制和缓解措施。同时,书中还探讨了如何通过优化配电网结构、推广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方式,实现配电网的可持续发展。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书中还对我国在绿色配电网建设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和成功经验进行了介绍,这为我们未来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也激发了我为建设更加环保、可持续的配电网而努力的热情。

评分

这本《中国电气工程大典(第11卷):配电工程》的出现,简直如同在茫茫学海中点亮了一盏指路明灯,让我这个在配电领域摸索多年的工程师,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深度依赖的权威参考。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地梳理和总结当前中国配电工程最新技术、标准和实践的书籍,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所有期望。它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堆砌,更重要的是,书中大量的案例分析和工程实例,让我能够将抽象的理论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 比如,在关于配网自动化那一章节,作者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智能开关、故障定位技术、自愈控制策略等核心内容。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详细对比了不同类型智能开关在复杂配电网络中的应用优劣,以及如何根据实际运行环境进行最优选择。同时,对于故障定位,书中不仅列举了多种基于通信、基于测量和基于模型的方法,还用大量的图表和数据展示了它们在不同故障场景下的精度和可靠性。更令我赞赏的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理论层面,而是结合了国内多个大型城市配电网改造的实际案例,从规划设计、设备选型、施工安装到最终的运行维护,进行了全方位的剖析。我曾遇到过一个复杂的故障诊断难题,恰巧在书中找到了类似的案例,并且书中提供的解决方案给了我极大的启发,最终成功解决了问题。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一本好的技术书籍,其价值远不止于知识的传递,更在于它能成为解决实际工程难题的宝贵工具。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拿到这本《中国电气工程大典(第11卷):配电工程》的时候,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觉得可能就是一本普通的工具书。但是,在翻阅了之后,我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这本书的内容之详实、之深入,是我之前从未见过的。 尤其是在配电网的运行与调度这一章节,简直是干货满满。书中对配电网的日常运行管理、负荷调度、无功功率的调节、电压的控制,以及故障后的快速恢复等环节,都进行了非常详细的阐述。我曾一度对如何有效地进行配电网的负荷调度感到困惑,但书中提供的多种调度模型和优化算法,以及具体的应用案例,让我豁然开朗。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详细介绍了我国配电网在应对极端天气(如雷暴、大雪、台风)等突发状况时的应急预案和处置流程,并结合了近年来发生的一些重大电力事故案例,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总结,这对于我们提升配电网的抵御能力和应急响应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评分

这本书,可以说是我近年来在配电工程领域看到的,最翔实、最接地气的一本参考书了。我一直觉得,理论知识再丰富,如果不能体现在实际工程中,就显得有些空泛。而《中国电气工程大典(第11卷):配电工程》恰恰弥补了这一遗憾。它在介绍各种配电技术时,都附带了大量的图表、数据和实例,让人能够直观地理解。 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配电网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化的内容印象深刻。关于继电保护,书中不仅详细介绍了传统保护原理,更深入地探讨了微机保护、差动保护、距离保护等在实际应用中的各种配置和整定方法,并且对于不同类型故障的保护响应特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结合了大量实际线路和设备的保护配置案例,给出了详细的整定参数和操作流程,这对于我们现场的保护人员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帮助。在安全自动化方面,书中对重合闸控制、自动重合闸、事故倒闸操作以及各种安全联锁逻辑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并且通过仿真模型展示了不同控制策略下的系统运行情况。我之前在处理一些复杂的倒闸操作时,经常会因为对联锁逻辑理解不深而产生顾虑,但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这些操作流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大大提高了我的工作信心。

评分

在接触到《中国电气工程大典(第11卷):配电工程》这本书之前,我对配电网的很多方面都只是停留在比较浅显的理解层面。但这本书,用其详实的内容和严谨的逻辑,让我对配电工程有了全新的认识。 书中关于配电网的经济性分析和技术经济评价的章节,让我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介绍了如何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更深入地探讨了如何在满足可靠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实现配电网建设和运行的经济性最优。书中通过大量的案例,展示了不同技术方案在经济性方面的比较,以及如何通过技术改造来降低运行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我曾参与过一个关于老旧配电网改造的项目,书中提供的经济性评价方法和工具,极大地帮助我们评估了不同改造方案的可行性和效益,并最终选择了最优的方案。

评分

不得不说,《中国电气工程大典(第11卷):配电工程》这本书,真的是把我这些年学习和实践中遇到的很多模糊不清的概念,都梳理得条理清晰。我之前在接触一些新的配电技术时,总感觉像是隔靴搔痒,难以深入理解其背后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但是,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在对高压配电技术进行介绍时,特别是在电缆输电、架空线路以及变电站设计方面,做到了极为详尽的阐述。 我特别欣赏的是,书中关于电缆线路的章节,不仅仅是讲解了电缆的结构、类型和敷设方法,更深入地探讨了电缆接头、终端的绝缘设计、热稳定性分析以及故障诊断技术。对于一些复杂的地形条件下的电缆敷设,书中提供了不少巧妙的设计方案和施工经验,这对于我们这些在现场工作的工程师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此外,关于架空线路的章节,也对线路的走廊选择、杆塔基础设计、导线选型以及防雷接地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且结合了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给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不同材质杆塔的力学性能和防腐蚀处理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分析,并附带了相关的计算公式和图表,这为我在实际工程设计中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持。

评分

这本书《中国电气工程大典(第11卷):配电工程》,真可以说是集大成之作。它将中国配电工程领域的最新技术、理论和实践,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和总结,对我这样的从业者来说,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参考书。 我对书中关于配电网的绝缘配合和雷电防护章节特别感兴趣。书中详细阐述了不同电压等级配电网的绝缘水平选择原则,以及如何进行系统的绝缘配合设计,以确保设备和线路的安全可靠运行。同时,书中对雷电的形成机理、雷击对配电网的影响,以及各种雷电防护技术(如避雷器、接地装置、架空地线等)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且给出了不同区域、不同场景下的雷电防护设计指南。我特别受益于书中关于局部放电检测技术在绝缘状态监测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分析局部放电数据来预测设备故障,这为我们设备的预防性维护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评分

拿到这本《中国电气工程大典(第11卷):配电工程》之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全面性和前瞻性。作为一名长期从事配电系统规划和设计的工程师,我深知一个领域的发展离不开前沿技术的引入和系统性的总结。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尤其是在城市配电网的智能化升级和新能源接入方面,这本书提供了大量宝贵的信息。 书中的“配电网规划与设计”章节,对于如何科学合理地规划和设计配电网,进行了系统性的讲解。它涵盖了负荷预测、网架结构优化、无功补偿与电压调整、以及配电网的可靠性评估等多个方面。我特别受益于书中关于负荷预测模型选择和最优网架结构确定的方法论,这为我后续的规划工作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和可靠的依据。同时,书中对新能源接入配电网带来的挑战,例如电压波动、频率偏差以及潮流反转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包括分布式电源的协调控制、储能系统的应用以及智能变电站的建设等。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书中还详细介绍了我国在这些领域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工程实践经验,这对于我们紧跟技术发展的步伐至关重要。

评分

《中国电气工程大典(第11卷):配电工程》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细致入微地为我解答了在配电工程实践中遇到的种种疑问。这本书的逻辑结构非常严谨,从基础理论到前沿技术,层层递进,让我能够逐步深入。 我特别欣赏的是书中关于配电变压器和高压开关设备章节的内容。对于配电变压器,书中不仅详细介绍了各种类型变压器的结构、原理和选型原则,还重点讲解了变压器的运行特性、故障分析以及维护保养的要点。我曾遇到过一个关于变压器过载运行的棘手问题,书中提供的分析方法和解决方案,让我受益匪浅。在谈到高压开关设备时,书中对不同类型断路器(如SF6断路器、真空断路器)的工作原理、绝缘特性、灭弧原理以及动特性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且详细介绍了它们的选型依据和安装调试注意事项。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书中还对不同电压等级的开关设备在实际运行中可能出现的各类故障进行了分类统计和原因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排查和处理建议,这对于我们现场的设备维护人员来说,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评分

按网络化仪器的定义不难发现,电能自动抄表系统在一定意义上也相当于一种用于测量电能数据的网络化仪器――网络化电能表。因为利用电能自动抄表系统,经电缆或电话线或无线电或电力线路,用电管理部门便可完成对异地用电信息的测取和监控。本篇第4章的5.8介绍的模块化电能表,其实就是一种网络化的电能表。有关自动抄表系统方面的知识可参见本篇第4章的。

评分

1.4 主开关设备、分支配电设备和控制设备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2.3 控制电器主要特征

评分

3.1 我国低压电器产品总体情况与技术特征

评分

1.1 低压电网结构

评分

给老板买的,哇咔咔,凑字。

评分

东西挺不错,这次购物挺好

评分

还不错,挺好还不错,挺好还不错,挺好还不错,挺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