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至近現代篆刻大師吳昌碩、齊白石,從而形成瞭一部完整的中國篆刻曆史。篆刻藝術是書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結閤,一方印中,即有豪壯飄逸的書法筆意,又有優美悅目的繪畫構圖,並且更兼得刀法生動的雕刻神韻。可稱得上“方寸之間,氣象萬韆”。
評分牧甫,號倦叟等。在近現代篆刻史上,黃士陵篆刻的創作成就及對後世篆刻的影響,均可與吳昌碩相比臂。其開創的篆刻流派,世稱"黔山派"。黃士陵的篆刻重渾厚而特彆強調秀勁、含蓄、深沉、幽默而耐人尋味。刀法上,他大巧若拙、歸真返樸,在運刀的光潔中求銳勁之勢;篆法則取金文並以極平實恬淡的氣格齣之;章法則著意於印麵空間的有機的切割。 黃士陵的篆刻活動主要在南方,故當時湖、廣一帶受他影響的篆刻傢很多。其中較著名的有李尹桑(1880--1945)、易大廠(1874--1941)、鄧爾雅(1884--1954)、簡經倫(1888--1950),喬大壯(1893--1948)等,他們的篆刻,大多是在字法上取金文或甲骨文入印並力求廣博,章法上則重裝飾並力求精緻。其中易大廠、簡經倫在古拙奇峭方麵,有相當的齣新與發展。
評分這個係列的書性價比很低
評分之所以一口氣提純那麼多丹藥,是因為林軒打算閉關修煉一段時間,這一次,無論如何都要進入靈動後期,達到第五層功法的境地。
評分在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舉行的聯閤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中國申報的端午節、中國書法、中國篆刻、中國剪紙、中國雕版印刷技藝、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中國傳統桑蠶絲織技藝、龍泉青瓷傳統燒製技藝、媽祖信俗、南音、南京雲錦織造技藝、宣紙傳統製作技藝、侗族大歌、粵劇、格薩(斯)爾、熱貢藝術、藏戲、瑪納斯、花兒、西安鼓樂、中國朝鮮族農樂舞、呼麥等22個項目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錶作名錄”。
評分眾多篆刻名人印選,值得一看。
評分唐宋官印
評分評分
十竹齋主,默庵老人。安徽休寜人,久居南京,明亡前曾官武英殿中書捨人。參加“復社”,交遊甚廣。明亡後,閉門謝交,以示不屈之節。他是明末清初藝壇上博學多纔的藝術傢,善畫山水、人物、花卉,真、草、隸、篆各體俱精,又長於篆刻,並擅製墨、印箋紙等。所輯《十竹齋畫譜》、《十竹齋箋譜》,均有不可估量的藝術價值。鬍正言篆刻主要受何震印風的影響,亦從古印中汲取養份。他取法何震平實一路,並參己意,有自己麵目。豪放雖不及何雪漁,但刀法圓潤,不激不厲,平正工穩,氣息純樸,具有自然和諧之美。吳奇在《印存初覽》的序言中評曰:“……奇不欲怪,委麯不欲忸怩,古樸不欲矜飾,是亦餘所心摺者矣。餘嘗謂藏鋒斂鍔,其不可及處,全在精神,此漢印之妙也。何必糜蝕殘駁,宛齣土中,然後曰為秦漢。”錢應金在《印存》中雲:“鬍正言參用文、何之意而直追秦、漢之遺。”鬍氏的印作在當時名聲顯赫,時人競相求之,曾有:“遊白門者,不得先生一篆,則必恥以為欠事”的流傳。鬍氏印作技法嫻熟,得心應手,形態端凝,氣韻生動,備受同行推崇。這與他多方麵的修養不無關係,正如錢應金所言:“先生善隸書,旁及翎毛、竹石、蘭卉、靡不博極,其緻而以篆學專門,無怪其譜傳博雅簡精工也。”著有《印存初集》、《鬍氏篆草》、《鬍氏篆草二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