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修复研究2015-2016

文物修复研究2015-201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贾文忠 编
图书标签:
  • 文物修复
  • 文物保护
  • 文化遗产
  • 修复技术
  • 研究报告
  • 2015-2016
  • 学术著作
  • 考古
  • 博物馆
  • 材料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津安考古文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文联出版社
ISBN:9787519016180
商品编码:10492446734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具体描述

书名:文物修复研究2015-2016
作者: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专业委员会 编
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
出版年:2016年6月
定价:115.00
目录
前言
一、金属类文物(41篇论文)
二、陶瓷类文物(18篇论文)
三、纸张类文物(35篇论文)
四、石质类文物(7篇论文)
五、竹木漆器类文物(5篇论文)
六、古建壁画类文物(3篇论文)
七、纺织、皮革、玻璃文物(5篇论文)
八、其它(28篇论文)
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专业委员会大事记
《文物修复研究2015-2016》是一本专注于文物保护与修复领域前沿探索的学术专著。本书集结了国内外众多顶尖的文物修复专家、材料科学家、考古学家以及相关技术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旨在为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全书内容涵盖了广泛的文物类型,从古代绘画、书法、陶瓷、青铜器,到石窟寺、古建筑、土遗址等,力求全面反映当下文物修复的广度和深度。书中不仅深入探讨了各种文物材质的特性、劣化机制以及相应的修复理论,还详细介绍了多种新型修复材料、工艺技术和科学检测方法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 例如,在古代绘画修复部分,本书不仅梳理了传统揭裱、加固、补色等技法的演变与创新,还重点介绍了运用光谱分析、显微观察等无损检测手段,如何更精确地诊断颜料成分、基底状况,从而制定更科学、更具针对性的修复方案。书中通过对具体画作的修复案例分析,展示了如何平衡艺术性与科学性,如何在最大程度保留文物原貌的基础上,恢复其应有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信息。 陶瓷修复方面,本书详细阐述了不同时期、不同窑口的陶瓷在性质上的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修复挑战。从碎片的粘接、缺失部分的填补,到表面风化、彩绘脱落的处理,本书都进行了细致的论述,并结合了三维扫描、3D打印等现代技术,为复杂陶瓷器物的修复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金属文物修复领域,本书特别关注了青铜器、金银器等材质的腐蚀与防护问题。书中深入剖析了不同环境因素对金属文物造成的损害机理,并介绍了一系列先进的除锈、缓蚀、表面处理等技术,以及对修复材料稳定性的长期评估方法。案例分析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展示了如何通过严谨的科学实验,制定出适合不同金属文物特点的修复和保护策略。 石窟寺和古建筑的修复是本书的另一重点。面对大型、复杂的文物本体,书中强调了整体性保护的理念,从结构加固、墙体病害防治,到壁画、彩塑的保护,都进行了系统性的阐述。本书关注了现代工程技术在文物本体保护中的应用,如结构监测、环境控制、新型加固材料的使用等,同时也强调了对传统工艺的尊重与传承。 此外,书中还涉及了土遗址的保护与修复,分析了土质文物的易损性,介绍了加固、防风化、防盐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长期监测和维护提出了建议。 本书的另一显著特点是跨学科的融合。除了传统意义上的修复技术,本书还引入了化学、物理学、材料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信息技术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例如,对于有机文物(如纺织品、纸质文献)的保护,书中探讨了微生物、虫害的防治,以及温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对文物寿命的影响。对于石质文物,书中则深入研究了酸雨、盐分结晶等环境因素的侵蚀机理,以及相应的防护措施。 本书在材料科学方面的贡献尤为突出。它不仅总结了现有修复材料的优缺点,更着重介绍了新型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生物基材料等在文物修复领域的应用前景和实验结果。这些新材料的出现,为解决传统修复材料的不足,提高修复的耐久性和可逆性提供了可能。 在科学检测与评估方面,本书详细介绍了多种先进的无损检测技术,如X射线荧光光谱(XRF)、拉曼光谱(Raman Spectroscopy)、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荧光光谱等,这些技术如何帮助研究人员精确了解文物的成分、结构和劣化状态,从而为制定修复方案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本书也关注了修复效果的长期评估方法,强调了建立和完善文物修复档案的重要性。 本书还关注了文物修复的伦理与法规问题。在探讨修复技术的同时,书中也强调了“最小干预”、“可逆性”等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以及修复决策中的价值判断和文化传承的考量。 总而言之,《文物修复研究2015-2016》是一本集理论性、实践性、前沿性于一体的学术著作。它不仅为文物修复领域的学者和从业人员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也为广大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现代文物修复技术与理念的窗口,对于推动我国乃至全球的文物保护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第一次接触到《文物修复研究2015-2016》这套书时,我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望,总觉得“研究”这个词会过于专业和晦涩,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可能有些难度。然而,当我真正翻开书页,我才发现,我的担忧是完全没有必要的。这本书以一种极其详尽且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我展示了文物修复的方方面面,让我对这项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关于不同类型古代金属器物的修复研究,尤其让我着迷。我了解到,金属器物在漫长的时间里,会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产生不同程度的锈蚀,如铜绿、铁锈等。而修复师们如何通过科学的手段,去除这些有害的锈层,同时又保留文物本身的包浆和历史信息,这本身就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金属器物的锈蚀成因分析,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锈蚀类型,选择最适合的化学或物理修复方法。我了解到,例如在处理铜器锈蚀时,可以采用电化学除锈法,通过控制电流和电解液的成分,来选择性地去除有害锈层,同时又不会损伤器物本身。我还了解到,对于一些表面有精美纹饰的金属器物,修复师们会采用微观操作技术,例如利用显微镜和特制的工具,小心翼翼地清除附着在纹饰上的锈蚀。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以及对文物历史痕迹的尊重,让我深感敬佩。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文物修复是一项融合了科学、技术、艺术和历史的复杂工程,它需要修复师们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精湛的技术,以及对文化遗产的无限热爱。

评分

我对这套《文物修复研究2015-2016》的评价,可以用“颠覆性”来形容。在此之前,我对文物修复的认知,充其量停留在“将破碎的器物重新组合”的层面。然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为广阔和深入的领域。书中对书画、古籍等纸质文献的修复研究,尤其让我着迷。我了解到,纸张作为一种极其脆弱的有机材料,极易受到光照、湿度、酸碱、微生物等多种因素的侵蚀,导致变色、发脆、虫蛀、霉变等一系列问题。而修复师们如何运用各种精密的科学仪器和专业的化学试剂,来诊断这些“病症”并加以缓解,这让我深感敬佩。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使用各种先进的清洁技术,如激光清洗、超声波清洗,来去除纸张表面的污垢和霉斑,同时又不会对纸张纤维造成损伤。我还了解到,对于严重的破损,修复师们会利用特制的纸浆来填补缺失的部分,而这些纸浆的成分和颜色,都需要经过精心的调配,以达到与原纸张最大限度的统一。更让我惊叹的是,书中还会探讨如何利用数字技术,对受损的书画进行高精度扫描和三维重建,从而在虚拟空间中尽可能地还原其原貌。这种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修复理念,让我看到了文物保护的无限可能。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到,文物修复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一门科学,它需要修复师们拥有高度的专业素养、精湛的技术,以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来自遥远古代的纺织品文物充满好奇,它们所承载的不仅仅是物质本身,更是一种失落的工艺和文化。因此,当我在书店看到《文物修复研究2015-2016》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它。而阅读之后,我只能说,这本书彻底刷新了我对纺织品文物修复的认识。书中关于丝绸、麻织品等有机文物修复的章节,简直让我惊叹不已。我了解到,这些脆弱的纤维在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时间里,会经历严重的降解,如变色、断裂、虫蛀等。而修复师们如何在这种极端困难的情况下,通过科学的方法来延缓和阻止这些过程,并尽可能地恢复文物的完整性,这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书中详细介绍了对不同种类纺织品纤维的鉴定,以及它们在不同环境下的老化机理。我了解到,例如丝绸的蛋白质成分非常容易受到酸碱和微生物的影响,而麻织品的纤维素则容易受到潮湿和霉菌的侵蚀。针对这些不同的“病症”,书中提出了各种精密的修复方案,例如,使用特定的化学制剂来去除霉斑,利用惰性气体来惰化氧化的染料,以及使用与原织物纤维特性相近的天然或合成纤维来进行加固和填补。我甚至在书中看到了关于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来观察纤维结构的细节,以及通过红外光谱来分析染料成分的技术。这些先进的科学手段,让我深刻感受到,现代科技在文物修复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纺织品文物修复不仅仅是“缝缝补补”,而是一场与时间赛跑、与化学反应博弈的智慧较量。

评分

这套《文物修复研究2015-2016》简直是打开了我认识文物修复的一扇新大门。在此之前,我对文物修复的印象还停留在影视作品中那种充满神秘色彩的“化腐朽为神奇”的描绘,总觉得那是一门高不可攀的技艺,更像是一种古老的艺术传承。但当我翻开这套书,才意识到事情远不止于此。它所展现的是一门严谨的科学,是无数专业人士日以继夜、一丝不苟的探索与实践。书中的案例分析,从唐三彩的裂纹修复到宋代书画的霉变处理,再到青铜器表面锈蚀的科学剥离,每一个细节都让我惊叹于修复师们深厚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技术。不仅仅是材料的运用,更重要的是他们对文物本身历史、文化、材质的深刻理解。例如,在处理一件丝织品文物时,书中详细阐述了不同年代丝绸的纤维特性、染料成分的分析,以及如何根据这些特性选择最适合的修复材料和方法,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其原始信息,避免二次损伤。读到这里,我仿佛能亲身感受到修复师在显微镜下小心翼翼地操作,仿佛时间在那一刻凝固,他们的每一个动作都承载着对历史的敬畏。而对于我这样一个普通读者而言,更具启发的是,书中对修复理念的探讨,例如“可逆性”原则的强调,以及在修复过程中如何平衡“保护”与“展示”之间的关系。这让我深刻理解到,文物修复并非简单的“修补”,而是一场与时间赛跑、与历史对话的智慧较量。它不仅仅是修复技艺的展示,更是对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一次全面梳理和升华。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配图,虽然未能亲眼见到那些珍贵的文物,但通过高质量的图片和详细的图注,我仿佛置身于博物馆的修复实验室,与那些默默奉献的修复师们一同经历着每一个激动人心的修复过程。这套书让我对“文物修复”这个词汇有了全新的、更深刻的认知,它不仅仅是技术,更是科学、艺术与历史的完美结合。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古代艺术品,尤其是那些历经沧桑的青铜器和陶瓷器,总有一种特别的情感。当我知道有《文物修复研究2015-2016》这套书的时候,我立刻被吸引住了,我希望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它们是如何被“拯救”和“呵护”的。这本书果然没有让我失望,它以非常详尽的方式,展示了许多令人惊叹的修复案例。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陶瓷文物修复的章节印象深刻。那些曾经破碎不堪的瓷片,在修复师的手中,仿佛拥有了第二次生命。书中不仅仅展示了如何用粘合剂将碎片拼接起来,更重要的是,它还详细介绍了如何对粘合剂的选择、填充物的颜色和质感匹配,以及如何处理修复缝隙,使其尽可能地不影响文物的整体美感和历史信息。书中提到的一些先进的填补材料,以及能够模仿陶瓷本身光泽和纹理的技术,都让我觉得修复师们简直是“魔术师”。更让我感动的是,书中强调了修复过程中对文物“病害”的诊断和治理。例如,对于陶瓷器表面的“缩釉”、“剥釉”等问题,书中会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给出相应的处理方法,以防止其进一步恶化。这种“治病救人”式的修复理念,让我感受到了修复师们对每一件文物都抱着一种极其珍视的态度。我仿佛看到了他们耐心地观察,细致地分析,然后用最稳妥的方式,为这些古老的器物注入新的活力。这本书让我更加敬佩那些默默耕耘在文物修复领域的专业人士,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守护着我们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评分

当我拿起这套《文物修复研究2015-2016》时,我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待,毕竟“研究”这个词往往意味着枯燥的理论和晦涩的术语。然而,事实证明,我的顾虑是多余的。这本书以一种我意想不到的生动和深入的方式,向我展现了文物修复的魅力。书中关于石质文物修复的部分,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那些饱经风霜的石碑、佛像,在修复师的巧手下,重新焕发出昔日的光彩。我被书中对风化、剥蚀、开裂等病害的成因分析所吸引,以及如何针对这些不同的病害,采取相应的加固、填补、粘接等技术。书中提到了一些特殊的加固材料,如有机硅类化合物,其渗透性强、稳定性好,能够有效地渗透到石材内部,增强其整体强度,同时又不会对文物造成视觉上的影响。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壁画修复的案例。那些曾经黯淡无光的古代壁画,通过精心的清理、揭取和再附着,重新展现出其绚丽的色彩和精湛的构图。书中详细介绍了壁画颜料的成分分析,以及不同时期壁画的绘制技法,这让我认识到,壁画修复不仅仅是简单的“涂抹”,而是对古代艺术的深刻理解和尊重。我仿佛置身于古老的洞窟,与修复师们一起,用放大镜和微型工具,小心翼翼地剥离附着在壁画表面的灰尘和污垢,恢复其本来的面貌。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文物修复是一项高度专业化、系统化的工作,它需要修复师们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精湛的技术,以及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深厚情感。

评分

在我接触这套《文物修复研究2015-2016》之前,我对文物修复的理解非常有限,甚至有些片面,总觉得那是一种“技术活”,是依靠经验和手艺来完成的。但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认知。我被书中关于方法论的探讨深深吸引,它不仅仅罗列了各种修复技术,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剖析了文物修复背后的逻辑和原则。书中反复强调的“最小干预”和“可逆性”原则,让我深刻理解到,文物修复的根本目的不是将文物“复原”到某个完美的状态,而是尽可能地保护其现存的物质本体和历史信息,并使其能够以一种稳定、安全的状态继续传承下去。书中关于不同修复方法的优缺点分析,以及在具体案例中如何权衡和选择最恰当的修复方案,都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处理一件受损严重的石质文物时,书中会详细讨论是进行整体加固,还是部分填补,亦或是采用物理剥离技术去除后期人为附加物。这种严谨的论证过程,让我看到了修复师们在决策前所做的细致调研和深思熟虑。而且,书中还会探讨一些伦理层面的问题,例如,当修复涉及到对文物外观的改变时,如何处理“真实性”与“可读性”之间的关系。这种对复杂问题的深入思考,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部关于文物保护哲学的著作。它让我明白,文物修复是一项充满挑战和责任的工作,需要修复师们具备高度的科学素养、历史学知识、艺术鉴赏能力,以及最重要的,对文物本身所承载的历史与文化的敬畏之心。

评分

说实话,当初是被这套《文物修复研究2015-2016》的标题吸引了,觉得“研究”这个词很有学术性,而“2015-2016”又显得很及时,似乎能了解到最新的研究成果。拿到书后,我并没有急于翻阅,而是先感受了一下它的分量和质感,厚实的书页,精美的装帧,都透着一股专业的气息。当我真正开始阅读时,才发现它远超我的预期。书中对于不同种类文物的修复案例,从陶器、瓷器到石刻、壁画,甚至是更为脆弱的纸质文献,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介绍。我被书中关于有机文物修复的部分深深吸引。特别是关于纸质文献修复的章节,让我大开眼界。书中详细介绍了纸张纤维的降解机制,不同类型纸张(如宣纸、毛边纸)的特性差异,以及如何通过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来加固、清洁和填补残损的纸张。书中提到的一些先进的去酸、去污技术,以及用于填补的特制纸浆,其科学性让我咋舌。我甚至在书中看到了关于数字修复的探讨,这让我意识到,现代科技在文物修复中的应用已经如此广泛和深入。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并没有回避修复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和争议。例如,对于某些壁画,在是否进行大规模揭取修复的问题上,不同学者的观点和考量都被清晰地呈现出来。这种开放性的讨论,让我体会到文物修复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阅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走进了一个由严谨的科学实验、精密的仪器设备和高度集中的专业人员构成的“修复世界”。它让我看到了修复师们不仅需要掌握高超的技艺,更需要拥有深厚的历史学、化学、物理学等学科知识,以及对文物的深切敬畏之心。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宝藏,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和感悟。

评分

我一直认为,文物修复是一项非常“安静”的艺术,它在幕后默默地进行,最终呈现给公众的是文物的完整与新生。这套《文物修复研究2015-2016》恰恰揭示了这“安静”背后的澎湃力量。我特别被书中关于材料科学在文物修复中的应用的章节所打动。过去,我可能只知道用胶水粘合,用颜料填色,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更为精密的科学应用。例如,在金属文物修复中,书中详细阐述了不同种类锈蚀的形成机理,以及如何通过电化学方法去除有害锈层,同时又保留文物本身的包浆和历史痕迹。书中介绍的各种新型修复材料,如稳定性极高的聚合物粘合剂,以及能模拟文物原有质感的填补材料,都让我惊叹于科技进步为文物保护带来的巨大可能。而且,书中不仅介绍了材料的性能,还非常注重对材料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和长期稳定性进行评估。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一旦修复不当,可能会对文物造成不可逆的损害。我记得书中有一个案例,是关于一件古代玻璃器物的修复。玻璃的化学成分复杂,且极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发生风化。书中详细讲解了如何通过控制温湿度,使用特定的保护涂层,来延缓玻璃风化的过程,并对裂缝进行微观填补。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以及对材料的长远考量,都体现了修复师们高度的责任感和专业素养。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文物修复不仅仅是“技术活”,更是“科学活”,是材料科学、化学、物理学等多个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晶。它为我打开了理解文物修复的另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了其中蕴含的巨大智慧和不懈努力。

评分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这套《文物修复研究2015-2016》,而它所带来的震撼,至今仍未平息。在此之前,我可能只将文物修复视为一种“技术活”,一种单纯的“修补”行为。但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才真正认识到,它是一门融合了科学、艺术、历史和伦理的综合性学科。书中对不同类型的有机文物,如木器、漆器、竹简等,所进行的详尽的修复研究,让我大开眼界。我了解到,这些有机材料在自然环境中极易受到潮湿、虫蛀、霉变等因素的影响而加速降解。而修复师们如何通过精密的检测手段,诊断出这些“病害”的根源,并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这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科学工程。例如,在处理一件受虫蛀严重的木质文物时,书中会详细介绍如何利用熏蒸、气体消毒等方法来杀灭蛀虫,同时又不会对木材本身造成损害。而对于漆器文物的修复,书中更是强调了对漆层结构的理解,以及如何使用与原漆层化学成分相近的天然大漆或合成树脂来填补缺失的部分,以保证修复后的视觉效果和长期的稳定性。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可逆性”原则的强调,这意味着修复所使用的材料和技术,都应该尽可能地便于日后移除或进行再次修复,以避免对文物造成永久性的损害。这种前瞻性的考量,让我看到了修复师们对文物历史信息的尊重和对未来传承的责任感。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文物修复是一项充满挑战和智慧的工作,它需要修复师们不仅拥有精湛的技术,更要有深厚的科学素养和对历史文化的敬畏之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