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1版 前言
第1章 結構設計人員所必須具備的基本功和所必須掌握的基本概念
1.1 年輕結構設計人員所必須具備的基本功和所必須掌握的基本概念
1.1.1 重點閱讀勘察報告
1.1.2 如何配閤建築專業擬訂結構布置方案
1.1.3 如何初估各種結構構件的截麵尺寸
1.1.4 熟記民用建築設計荷載
1.1.5 熟記各種鋼筋以及多根同規格鋼筋的總截麵麵積和助記技巧
1.1.6 熟記常用到的不同梁寬單排最多能放置各種規格鋼筋的總根數
1.1.7 熟記常用到的混凝土強度設計值和記憶方法
1.1.8 學會利用計算手冊的結論,提高設計效率
1.2 結構設計師所必須掌握的基本概念
1.2.1 結構或構件盡可能拉結成整體,不宜“各自為政”
1.2.2 有關鋼筋錨固的構造原則——優先采用平直段錨固,並且構件優先自錨
1.2.3 “次要讓位於主要”的原則——明確哪些鋼筋的位置對結構設計來說更重要
1.2.4 混閤結構未必都可采用
1.2.5 鋼筋和混凝土強度等級何處用高,何處用低
1.2.6 結構設計(特彆是基礎設計時)何時用荷載設計值,何時用標準值
1.2.7 結構設計中哪些構件適閤手算,哪些適閤電算
1.3 快速提高部分——概念設計的深化與規範的延伸以及細化
1.3.1 鋼筋的三種連接方式——焊接、搭接、機械連接“孰優孰劣”
1.3.2 伸縮縫與解決結構裂縫問題的深入理解與具體措施
1.3.3 關於縱嚮受力鋼筋最小配筋率問題的新觀點
13.4 關於框架柱軸壓比限值的深入理解
1.3.5 改進規範“框架結構適用高度及抗震等級”問題的新觀點和深入理解
1.3.6 為避免形成短柱,地震區目前要求樓梯摺闆(休息闆)不宜支承在半樓層高處的小梁上
1.3.7 框架結構中被“輕視”的砌體填充牆震害問題的深入理解
1.3.8 “短柱未必都可怕”的觀點
1.3.9 框架結構中“小梁高”觀點的設計依據和實踐檢驗
1.3.10 “梁柱節點區混凝土強度可隨梁的低強度等級澆築”的新觀點
1.3.11 單跨框架並非都被禁用
1.3.12 “凡是框架柱,就放大底層柱底的截麵彎矩”的錯誤觀點
1.3.13 “梁上開洞高度不應大於梁高的1/3的要求”是無充分依據的
1.3.14 “梁上洞口四角要求加斜鋼筋的構造”並無必要
1.3.15 “柱箍筋構造可適度放鬆”的新觀點與“梁縱筋在柱節點外連接”的構造探索與實踐檢驗
1.3.16 “短肢剪力牆較多的剪力牆結構”的定義和新觀點
1.3.17 剪力牆上開洞大小,對牆肢受力的“質”和“量”的影響
1.3.18 “《高規》位移限值可適度放鬆”的新觀點
1.3.19 剪力牆“約束邊緣構件”的要求
1.3.20 多、高層剪力牆結構的剪力牆構造邊緣構件的要求
1.3.21 “短連梁構造”的新觀點
1.3.22 剪力牆“錯洞處連梁縱筋及箍筋”的構造建議
1.3.23 “少牆框架結構”的觀點和實踐檢驗
1.3.24 框剪結構之剪力牆設置“邊框”的必要性
1.3.25 框剪結構嵌固部位的構造措施
1.3.26 框剪結構中樓梯的構造措施
1.3.27 “少量框架的剪力牆結構”的設計觀點
1.3.28 有關基礎埋深的新觀點
1.3.29 各類結構基礎選型的新觀點
1.3.30 筏闆基礎設計的新觀點
1.3.31 柱下條形基礎的簡化設計
1.3.32 高層建築與裙房之間不設沉降縫的措施
第2章 結構加固改造設計方法
2.1 加固改造設計中,應掌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識
2.1.1 檢測與鑒定的必要性
2.1.2 改造、加層、加固設計的責任歸屬、設計依據、加固後使用年限、設計原則與要點
2.1.3 材料和施工
2.2 混凝土闆典型的加固改造方法——疊閤層法
2.2.1 疊閤層法的實質與設計要點
2.2.2 疊閤層法的工程實例
2.3 目前混凝土梁、柱擴大截麵法中最可靠、最禁得起實踐考驗和反復推敲的設計方法
2.4 加層工程中增設樓層梁的典型的可靠做法——支座側麵“槽鍵連接法”與“圍套法”
2.5 加層工程中增設剪力牆的典型的可靠做法
2.6 原有剪力牆上開洞的可靠做法
2.7 加固改造設計中的常見失誤與正解
2.7.1 不區分情況,加固設計中一律采用粘鋼
2.7.2 原砌體結構承重牆後開門洞,采用粘鋼的錯誤方法
2.7.3 頭腦中沒有“多與原結構拉結”、對原結構“多保留少破壞”的設計概念和原則
2.7.4 後作梁與原結構剪力牆橫剖麵節點設計構造和施工做法
第3章 混凝土結構中闆的簡化算法
3.1 闆的結構分類及工程設計要點
3.1.1 單嚮闆闆厚尺寸的經驗確定
3.1.2 闆支座嵌固度的經驗確定
3.1.3 樓梯梯闆配筋的簡化算法以及配筋經驗圖錶
3.2 雙嚮闆配筋的算法
3.2.1 一般雙嚮闆闆厚的經驗確定和不需要設次梁最大闆塊經驗尺寸
3.2.2 一般雙嚮闆配筋的計算方法
3.2.3 異形雙嚮闆等效為規則雙嚮闆的經驗方法
3.2.4 異形雙嚮闆配筋的工程算例
3.3 挑闆配筋的簡化手算法和經驗配筋圖錶
3.3.1 挑闆闆厚的經驗確定和可不設置挑梁的挑闆最大懸挑尺寸的經驗確定
3.3.2 挑闆配筋的簡化手算法和構造要求及其經驗配筋錶格
3.4 新規範闆配筋的構造要求變化後設計應注意的要點
第4章 混凝土結構中梁的簡化算法
4.1 闆嚮梁導荷載的簡化手算法
4.1.1 單嚮闆嚮梁導荷載的簡化手算法和算例
4.1.2 雙嚮闆嚮梁導荷的簡化手算法和算例
4.2 梁配筋的簡化算法及適用條件
4.2.1 梁截麵最小尺寸的經驗確定以及支座嵌固度的經驗確定
4.2.2 單跨梁配筋的簡化手算方法
4.2.3 單跨梁配筋的算法
4.2.4 各跨度不等的多跨梁配筋的簡化手算方法
4.3 挑梁配筋的簡化手算法和經驗配筋率
4.3.1 挑梁截麵尺寸的經驗確定和構造要求
4.3.2 挑梁配筋的簡化手算法
4.3.3 挑梁的工程算例
4.4 新規範梁配筋的構造要求變化後設計應注意的要點
4.5 梁設計時考慮施工質量和效率的若乾建議
第5章 各類混凝土結構中柱的簡化設計方法
5.1 柱軸壓力(闆梁嚮柱導荷載)的簡化手算法
5.2 柱截麵尺寸的簡化手算確定方法(手算一般從中柱開始)
5.3 柱配筋的經驗算法和構造要求
5.4 混凝土柱的工程算例
第6章 各類基礎的實用簡化算法
6.1 單獨柱基及柱基間拉梁的實用簡化算法
6.1.1 單獨柱基尺寸初估的實用經驗算法
6.1.2 單獨柱基底闆配筋的兩種不同於規範的簡化算法及其適用條件
6.1.3 單獨柱基間拉梁的實用簡化設計
6.2 筏闆基礎(梁闆式)的簡化手算方法
6.2.1 梁闆式筏闆基礎中闆的簡化算法
6.2.2 梁闆式筏闆基礎中地梁的簡化算法
6.3 各類條形基礎的簡化手算方法
6.3.1 條形基礎的結構分類及工程設計的要點
6.3.2 各類條形基礎的簡化手算方法
6.3.3 混凝土牆——柱下混閤條形基礎的簡化手算方法
第7章 學會編製正確、完整的結構設計總說明
7.1 鋼筋混凝土結構設計總說明之可共用說明
7.1.1 結構概述和設計標準
7.1.2 繪圖說明與03G101-1圖集增補、改進內容
7.1.3 主要材料
7.1.4 鋼筋混凝土結構一般構造要求
7.1.5 地基基礎設計施工要求
7.1.6 框架-剪力牆結構構造要求
7.1.7 人防部分的特殊要求
7.1.8 非承重構件
7.1.9 一般混凝土結構施工要求
7.2 框架一剪力牆結構設計總說明示例
7.2.1 工程概況
7.2.2 建築結構的安全等級、設計使用年限等結構設計標準
7.2.3 自然條件與抗震設防有關參數
7.2.4 本工程相對標高±0.000相當於的絕對標高
7.2.5 本工程設計遵循的標準、規範、規程
7.2.6 本工程設計計算所采用的計算程序
7.2.7 設計采用的均布活荷載標準值見錶7-13
7.2.8 地基基礎
7.2.9 主要結構材料
7.2.10 鋼筋混凝土結構構造
7.2.11 其他注意事項
7.2.12 構件代號
7.3 砌體結構設計總說明之可共用說明
7.3.1 結構概述和設計標準
7.3.2 繪圖說明
7.3.3 主要材料
7.3.4 鋼筋的連接與錨固
7.3.5 地基基礎設計施工要求
7.3.6 混凝土樓屋麵闆、梁的構造要求
7.3.7 構造柱與圈梁、過梁
7.3.8 樓梯間構造要求
7.3.9 小砌塊房屋的芯柱與灌孔要求
7.3.10 小砌塊承重牆體的設計與施工要求
7.3.11 磚砌體承重牆的設計與施工要求
7.3.12 填充牆
7.3.13 幕牆
7.3.14 女兒牆
7.3.15 一般施工要求
7.3.16 構件代號
7.4 砌體結構設計總說明示例
7.4.1 結構概述和設計標準
7.4.2 繪圖說明
7.4.3 主要材料
7.4.4 鋼筋的連接與錨固
7.4.5 基槽開挖的施工要求
7.4.6 混凝土樓屋麵闆、梁的構造要求
7.4.7 構造柱與圈梁、過梁
7.4.8 樓梯間構造要求
7.4.9 承重牆的設計與施工要求
7.4.10 填充牆
7.4.11 幕牆
7.4.12 女兒牆
7.4.13 一般施工要求
7.4.14 構件代號
7.5 多、高層鋼結構設計總說明之可共用說明
7.5.1 結構概述和設計標準
7.5.2 繪圖說明
7.5.3 主要材料
7.5.4 鋼結構的製造
7.5.5 構件連接
7.5.6 焊縫連接
7.5.7 螺栓的連接與固定
7.5.8 鋼結構的安裝
7.5.9 鋼結構防腐要求
7.5.1 0鋼結構防火要求
7.5.1 1填充牆
7.5.1 2構件代號
7.6 多、高層鋼結構設計總說明示例
7.6.1 結構概述和設計標準
7.6.2 繪圖說明
7.6.3 主要材料
7.6.4 鋼結構的製造
7.6.5 構件連接
7.6.6 焊縫連接
7.6.7 螺栓的連接與固定
7.6.8 鋼結構的安裝
7.6.9 鋼結構防腐要求
7.6.1 0鋼結構防火要求
7.6.1 1填充牆
7.6.1 2構件代號
附錄A 深受彎構件承載力錶
A.1 深受彎構件正截麵受彎承載力錶
A.2 深受彎構件斜截麵受剪配筋錶
附錄B 樓梯
B.1 現澆鋼筋混凝土闆式樓梯配筋錶
B.2 現澆鋼筋混凝土梁式樓梯配筋錶
附錄C 預埋件
C.1 預埋件受彎剪承載力錶
C.2 預埋件受拉彎剪承載力錶
參考文獻
這本書的排版和裝幀實在不敢恭維,簡直像早些年那種批量印刷的教材。封麵設計平淡無奇,拿到手裏沒什麼分量感,內頁的紙張質量也一般,油墨蹭得手上都有點。更讓人抓狂的是,裏麵的插圖和示意圖簡直是噩夢,綫條模糊不清,尺寸標注也常常含糊其辭,很多關鍵的力學模型圖看得我一頭霧水,根本無法準確理解作者想要錶達的結構受力狀態。有時候為瞭弄明白一個簡單的節點構造,我得對著圖紙來迴翻,對照著文字描述琢磨半天,效率低得令人發指。這哪是“快速入門”,分明是“慢速鑽研”的節奏。對於初學者來說,這種糟糕的視覺呈現無疑會大大增加學習的門檻和挫敗感。如果作者和齣版社能稍微注重一下圖文排版的專業性和清晰度,這本書的實用價值絕對能提升好幾個檔次。
評分我買這本書的初衷是想係統梳理一下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抗震設計規範條文及其背後的原理,但讀完後發現,它在深度和廣度上都顯得非常膚淺。對於一些核心的結構概念,比如塑性鉸的形成機理、消能減震措施的具體應用,書裏僅僅是點到為止,用瞭大量的篇幅去講解一些基礎到幾乎可以忽略的計算公式,而對實際工程中那些“灰色地帶”和疑難雜癥卻避而不談。比如,在處理復雜樓闆與剪力牆連接處的配筋細節時,作者給齣的建議過於保守和模闆化,完全沒有體現齣資深工程師應有的經驗和靈活性。讀完感覺自己隻是在背誦一本過時的規範摘要,而沒有真正領悟到結構設計的精髓——如何在滿足安全的前提下,實現經濟閤理的優化。這種缺乏深度和實踐指導的理論堆砌,對於真正想提升設計水平的工程師來說,價值有限。
評分這本書的章節組織結構顯得非常混亂,缺乏一個清晰、遞進的學習路徑。它似乎是把一些零散的講義和筆記硬拼湊在一起,而不是精心設計過的一套教學體係。比如,在講解基礎設計之前,它突然插入瞭一大段關於預應力構件的理論,這兩者之間的關聯性非常弱,使得讀者的學習思路不斷被打斷。初學者在試圖建立一個完整的結構設計知識框架時,會因為這種跳躍式的編排而感到無所適從,根本無法形成“先整體後局部”的認知過程。一個好的入門教材,應該像鋪設軌道一樣,引導讀者一步一步穩健前行,而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更像是在一個堆滿工具的倉庫裏摸索,不知道該先拿起哪一把扳手。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極其古闆、晦澀,充滿瞭陳舊的學術術語,讀起來就像在啃一本上世紀八十年代的翻譯著作。句子冗長,邏輯跳轉常常讓人措手不及,很多本應清晰解釋的物理概念,被作者用一種繞彎子、充滿限定詞的方式描述齣來,生怕彆人一下子就能看懂似的。例如,在講解撓度控製時,書中對位移限製的論述反復使用瞭好幾個拗口的從句,我不得不停下來,自己重新組織語言,纔能勉強捕捉到其核心意思。這對於急需快速吸收知識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種巨大的障礙。我更期待看到的是一種現代、簡潔、注重邏輯清晰度的敘事方式,能夠用更貼近現代工程實踐的語言來闡釋復雜的結構行為,而不是沉溺於老一套的、拖遝的學院派錶達中。
評分從內容覆蓋的時代性來看,這本書明顯滯後於當前行業的發展。我對其中關於幕牆支撐結構的設計章節尤其不滿意。書中討論的計算方法和材料選型似乎還停留在十年前的標準,完全沒有提及近幾年廣泛應用的先進結構膠、高性能連接件或者新型輕質支撐係統。在今天的建築項目中,如果完全按照書中的指導來設計外圍護結構的支撐體係,很可能會因為無法滿足現代建築的保溫、氣密性以及美觀要求而被甲方否決。結構設計是一個與時俱進的領域,依賴過時的信息來指導實踐是極其危險的。希望未來的版本能緊跟材料科學和施工技術的前沿進展,提供更具前瞻性的設計思路。
評分速度快,京東物流給力。。。。。。。
評分不喜歡。。。。
評分是本不入門的書。建議不用買。
評分還沒看,留著看瞭。
評分感覺很好,正版,內容沒啥評價就是物流好
評分不懂,不懂
評分爭吵確實很容易突然失去控製,轉嚮其他的東西而愈演愈烈。其中一方應該盡量遏製其發展,這時候應該走開。但為瞭避免誤會這時一定要顯示齣你的尊重。比如你可以這樣說:“聽著,今晚再這樣吵下去不會有任何結果。我們休息吧,也許明早醒來頭腦比較清楚瞭再來談論會比較好,行嗎?”
評分京東對書好像跟有包裝的東西一樣,這書怎麼受得瞭?算瞭問題不大就忍瞭。
評分是一本工具書。還可以。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