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1版 前言
第1章 结构设计人员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和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概念
1.1 年轻结构设计人员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和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概念
1.1.1 重点阅读勘察报告
1.1.2 如何配合建筑专业拟订结构布置方案
1.1.3 如何初估各种结构构件的截面尺寸
1.1.4 熟记民用建筑设计荷载
1.1.5 熟记各种钢筋以及多根同规格钢筋的总截面面积和助记技巧
1.1.6 熟记常用到的不同梁宽单排最多能放置各种规格钢筋的总根数
1.1.7 熟记常用到的混凝土强度设计值和记忆方法
1.1.8 学会利用计算手册的结论,提高设计效率
1.2 结构设计师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概念
1.2.1 结构或构件尽可能拉结成整体,不宜“各自为政”
1.2.2 有关钢筋锚固的构造原则——优先采用平直段锚固,并且构件优先自锚
1.2.3 “次要让位于主要”的原则——明确哪些钢筋的位置对结构设计来说更重要
1.2.4 混合结构未必都可采用
1.2.5 钢筋和混凝土强度等级何处用高,何处用低
1.2.6 结构设计(特别是基础设计时)何时用荷载设计值,何时用标准值
1.2.7 结构设计中哪些构件适合手算,哪些适合电算
1.3 快速提高部分——概念设计的深化与规范的延伸以及细化
1.3.1 钢筋的三种连接方式——焊接、搭接、机械连接“孰优孰劣”
1.3.2 伸缩缝与解决结构裂缝问题的深入理解与具体措施
1.3.3 关于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率问题的新观点
13.4 关于框架柱轴压比限值的深入理解
1.3.5 改进规范“框架结构适用高度及抗震等级”问题的新观点和深入理解
1.3.6 为避免形成短柱,地震区目前要求楼梯折板(休息板)不宜支承在半楼层高处的小梁上
1.3.7 框架结构中被“轻视”的砌体填充墙震害问题的深入理解
1.3.8 “短柱未必都可怕”的观点
1.3.9 框架结构中“小梁高”观点的设计依据和实践检验
1.3.10 “梁柱节点区混凝土强度可随梁的低强度等级浇筑”的新观点
1.3.11 单跨框架并非都被禁用
1.3.12 “凡是框架柱,就放大底层柱底的截面弯矩”的错误观点
1.3.13 “梁上开洞高度不应大于梁高的1/3的要求”是无充分依据的
1.3.14 “梁上洞口四角要求加斜钢筋的构造”并无必要
1.3.15 “柱箍筋构造可适度放松”的新观点与“梁纵筋在柱节点外连接”的构造探索与实践检验
1.3.16 “短肢剪力墙较多的剪力墙结构”的定义和新观点
1.3.17 剪力墙上开洞大小,对墙肢受力的“质”和“量”的影响
1.3.18 “《高规》位移限值可适度放松”的新观点
1.3.19 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的要求
1.3.20 多、高层剪力墙结构的剪力墙构造边缘构件的要求
1.3.21 “短连梁构造”的新观点
1.3.22 剪力墙“错洞处连梁纵筋及箍筋”的构造建议
1.3.23 “少墙框架结构”的观点和实践检验
1.3.24 框剪结构之剪力墙设置“边框”的必要性
1.3.25 框剪结构嵌固部位的构造措施
1.3.26 框剪结构中楼梯的构造措施
1.3.27 “少量框架的剪力墙结构”的设计观点
1.3.28 有关基础埋深的新观点
1.3.29 各类结构基础选型的新观点
1.3.30 筏板基础设计的新观点
1.3.31 柱下条形基础的简化设计
1.3.32 高层建筑与裙房之间不设沉降缝的措施
第2章 结构加固改造设计方法
2.1 加固改造设计中,应掌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
2.1.1 检测与鉴定的必要性
2.1.2 改造、加层、加固设计的责任归属、设计依据、加固后使用年限、设计原则与要点
2.1.3 材料和施工
2.2 混凝土板典型的加固改造方法——叠合层法
2.2.1 叠合层法的实质与设计要点
2.2.2 叠合层法的工程实例
2.3 目前混凝土梁、柱扩大截面法中最可靠、最禁得起实践考验和反复推敲的设计方法
2.4 加层工程中增设楼层梁的典型的可靠做法——支座侧面“槽键连接法”与“围套法”
2.5 加层工程中增设剪力墙的典型的可靠做法
2.6 原有剪力墙上开洞的可靠做法
2.7 加固改造设计中的常见失误与正解
2.7.1 不区分情况,加固设计中一律采用粘钢
2.7.2 原砌体结构承重墙后开门洞,采用粘钢的错误方法
2.7.3 头脑中没有“多与原结构拉结”、对原结构“多保留少破坏”的设计概念和原则
2.7.4 后作梁与原结构剪力墙横剖面节点设计构造和施工做法
第3章 混凝土结构中板的简化算法
3.1 板的结构分类及工程设计要点
3.1.1 单向板板厚尺寸的经验确定
3.1.2 板支座嵌固度的经验确定
3.1.3 楼梯梯板配筋的简化算法以及配筋经验图表
3.2 双向板配筋的算法
3.2.1 一般双向板板厚的经验确定和不需要设次梁最大板块经验尺寸
3.2.2 一般双向板配筋的计算方法
3.2.3 异形双向板等效为规则双向板的经验方法
3.2.4 异形双向板配筋的工程算例
3.3 挑板配筋的简化手算法和经验配筋图表
3.3.1 挑板板厚的经验确定和可不设置挑梁的挑板最大悬挑尺寸的经验确定
3.3.2 挑板配筋的简化手算法和构造要求及其经验配筋表格
3.4 新规范板配筋的构造要求变化后设计应注意的要点
第4章 混凝土结构中梁的简化算法
4.1 板向梁导荷载的简化手算法
4.1.1 单向板向梁导荷载的简化手算法和算例
4.1.2 双向板向梁导荷的简化手算法和算例
4.2 梁配筋的简化算法及适用条件
4.2.1 梁截面最小尺寸的经验确定以及支座嵌固度的经验确定
4.2.2 单跨梁配筋的简化手算方法
4.2.3 单跨梁配筋的算法
4.2.4 各跨度不等的多跨梁配筋的简化手算方法
4.3 挑梁配筋的简化手算法和经验配筋率
4.3.1 挑梁截面尺寸的经验确定和构造要求
4.3.2 挑梁配筋的简化手算法
4.3.3 挑梁的工程算例
4.4 新规范梁配筋的构造要求变化后设计应注意的要点
4.5 梁设计时考虑施工质量和效率的若干建议
第5章 各类混凝土结构中柱的简化设计方法
5.1 柱轴压力(板梁向柱导荷载)的简化手算法
5.2 柱截面尺寸的简化手算确定方法(手算一般从中柱开始)
5.3 柱配筋的经验算法和构造要求
5.4 混凝土柱的工程算例
第6章 各类基础的实用简化算法
6.1 单独柱基及柱基间拉梁的实用简化算法
6.1.1 单独柱基尺寸初估的实用经验算法
6.1.2 单独柱基底板配筋的两种不同于规范的简化算法及其适用条件
6.1.3 单独柱基间拉梁的实用简化设计
6.2 筏板基础(梁板式)的简化手算方法
6.2.1 梁板式筏板基础中板的简化算法
6.2.2 梁板式筏板基础中地梁的简化算法
6.3 各类条形基础的简化手算方法
6.3.1 条形基础的结构分类及工程设计的要点
6.3.2 各类条形基础的简化手算方法
6.3.3 混凝土墙——柱下混合条形基础的简化手算方法
第7章 学会编制正确、完整的结构设计总说明
7.1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总说明之可共用说明
7.1.1 结构概述和设计标准
7.1.2 绘图说明与03G101-1图集增补、改进内容
7.1.3 主要材料
7.1.4 钢筋混凝土结构一般构造要求
7.1.5 地基基础设计施工要求
7.1.6 框架-剪力墙结构构造要求
7.1.7 人防部分的特殊要求
7.1.8 非承重构件
7.1.9 一般混凝土结构施工要求
7.2 框架一剪力墙结构设计总说明示例
7.2.1 工程概况
7.2.2 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设计使用年限等结构设计标准
7.2.3 自然条件与抗震设防有关参数
7.2.4 本工程相对标高±0.000相当于的绝对标高
7.2.5 本工程设计遵循的标准、规范、规程
7.2.6 本工程设计计算所采用的计算程序
7.2.7 设计采用的均布活荷载标准值见表7-13
7.2.8 地基基础
7.2.9 主要结构材料
7.2.10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造
7.2.11 其他注意事项
7.2.12 构件代号
7.3 砌体结构设计总说明之可共用说明
7.3.1 结构概述和设计标准
7.3.2 绘图说明
7.3.3 主要材料
7.3.4 钢筋的连接与锚固
7.3.5 地基基础设计施工要求
7.3.6 混凝土楼屋面板、梁的构造要求
7.3.7 构造柱与圈梁、过梁
7.3.8 楼梯间构造要求
7.3.9 小砌块房屋的芯柱与灌孔要求
7.3.10 小砌块承重墙体的设计与施工要求
7.3.11 砖砌体承重墙的设计与施工要求
7.3.12 填充墙
7.3.13 幕墙
7.3.14 女儿墙
7.3.15 一般施工要求
7.3.16 构件代号
7.4 砌体结构设计总说明示例
7.4.1 结构概述和设计标准
7.4.2 绘图说明
7.4.3 主要材料
7.4.4 钢筋的连接与锚固
7.4.5 基槽开挖的施工要求
7.4.6 混凝土楼屋面板、梁的构造要求
7.4.7 构造柱与圈梁、过梁
7.4.8 楼梯间构造要求
7.4.9 承重墙的设计与施工要求
7.4.10 填充墙
7.4.11 幕墙
7.4.12 女儿墙
7.4.13 一般施工要求
7.4.14 构件代号
7.5 多、高层钢结构设计总说明之可共用说明
7.5.1 结构概述和设计标准
7.5.2 绘图说明
7.5.3 主要材料
7.5.4 钢结构的制造
7.5.5 构件连接
7.5.6 焊缝连接
7.5.7 螺栓的连接与固定
7.5.8 钢结构的安装
7.5.9 钢结构防腐要求
7.5.1 0钢结构防火要求
7.5.1 1填充墙
7.5.1 2构件代号
7.6 多、高层钢结构设计总说明示例
7.6.1 结构概述和设计标准
7.6.2 绘图说明
7.6.3 主要材料
7.6.4 钢结构的制造
7.6.5 构件连接
7.6.6 焊缝连接
7.6.7 螺栓的连接与固定
7.6.8 钢结构的安装
7.6.9 钢结构防腐要求
7.6.1 0钢结构防火要求
7.6.1 1填充墙
7.6.1 2构件代号
附录A 深受弯构件承载力表
A.1 深受弯构件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表
A.2 深受弯构件斜截面受剪配筋表
附录B 楼梯
B.1 现浇钢筋混凝土板式楼梯配筋表
B.2 现浇钢筋混凝土梁式楼梯配筋表
附录C 预埋件
C.1 预埋件受弯剪承载力表
C.2 预埋件受拉弯剪承载力表
参考文献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实在不敢恭维,简直像早些年那种批量印刷的教材。封面设计平淡无奇,拿到手里没什么分量感,内页的纸张质量也一般,油墨蹭得手上都有点。更让人抓狂的是,里面的插图和示意图简直是噩梦,线条模糊不清,尺寸标注也常常含糊其辞,很多关键的力学模型图看得我一头雾水,根本无法准确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结构受力状态。有时候为了弄明白一个简单的节点构造,我得对着图纸来回翻,对照着文字描述琢磨半天,效率低得令人发指。这哪是“快速入门”,分明是“慢速钻研”的节奏。对于初学者来说,这种糟糕的视觉呈现无疑会大大增加学习的门槛和挫败感。如果作者和出版社能稍微注重一下图文排版的专业性和清晰度,这本书的实用价值绝对能提升好几个档次。
评分从内容覆盖的时代性来看,这本书明显滞后于当前行业的发展。我对其中关于幕墙支撑结构的设计章节尤其不满意。书中讨论的计算方法和材料选型似乎还停留在十年前的标准,完全没有提及近几年广泛应用的先进结构胶、高性能连接件或者新型轻质支撑系统。在今天的建筑项目中,如果完全按照书中的指导来设计外围护结构的支撑体系,很可能会因为无法满足现代建筑的保温、气密性以及美观要求而被甲方否决。结构设计是一个与时俱进的领域,依赖过时的信息来指导实践是极其危险的。希望未来的版本能紧跟材料科学和施工技术的前沿进展,提供更具前瞻性的设计思路。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古板、晦涩,充满了陈旧的学术术语,读起来就像在啃一本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翻译著作。句子冗长,逻辑跳转常常让人措手不及,很多本应清晰解释的物理概念,被作者用一种绕弯子、充满限定词的方式描述出来,生怕别人一下子就能看懂似的。例如,在讲解挠度控制时,书中对位移限制的论述反复使用了好几个拗口的从句,我不得不停下来,自己重新组织语言,才能勉强捕捉到其核心意思。这对于急需快速吸收知识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障碍。我更期待看到的是一种现代、简洁、注重逻辑清晰度的叙事方式,能够用更贴近现代工程实践的语言来阐释复杂的结构行为,而不是沉溺于老一套的、拖沓的学院派表达中。
评分我买这本书的初衷是想系统梳理一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设计规范条文及其背后的原理,但读完后发现,它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显得非常肤浅。对于一些核心的结构概念,比如塑性铰的形成机理、消能减震措施的具体应用,书里仅仅是点到为止,用了大量的篇幅去讲解一些基础到几乎可以忽略的计算公式,而对实际工程中那些“灰色地带”和疑难杂症却避而不谈。比如,在处理复杂楼板与剪力墙连接处的配筋细节时,作者给出的建议过于保守和模板化,完全没有体现出资深工程师应有的经验和灵活性。读完感觉自己只是在背诵一本过时的规范摘要,而没有真正领悟到结构设计的精髓——如何在满足安全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合理的优化。这种缺乏深度和实践指导的理论堆砌,对于真正想提升设计水平的工程师来说,价值有限。
评分这本书的章节组织结构显得非常混乱,缺乏一个清晰、递进的学习路径。它似乎是把一些零散的讲义和笔记硬拼凑在一起,而不是精心设计过的一套教学体系。比如,在讲解基础设计之前,它突然插入了一大段关于预应力构件的理论,这两者之间的关联性非常弱,使得读者的学习思路不断被打断。初学者在试图建立一个完整的结构设计知识框架时,会因为这种跳跃式的编排而感到无所适从,根本无法形成“先整体后局部”的认知过程。一个好的入门教材,应该像铺设轨道一样,引导读者一步一步稳健前行,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在一个堆满工具的仓库里摸索,不知道该先拿起哪一把扳手。
评分大家自己看
评分内容是可以参考的,有很多作者的思想。但是如果结合新规范再版就更好了。价格偏贵
评分都是挺不错的书,值得阅读。
评分适合初学
评分111111111
评分买来学习,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评分还行
评分帮别人买的,送货很快~~~
评分一言难尽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