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BN-13 书号:9781457675522
Author 作者:Gerald J. Alred
出版社:Bedford/St. Martin's
Publication Date 出版日期:20150212
Shipping Weight 商品重量:0.01kg
Shipping Weight Language 语种:english
PACKAGE THIS TITLE WITH OUR 2016 MLA SUPPLEMENT Documenting Sources in MLA Style package ISBN13 9781319086787 Get the most recent updates on MLA citation in a convenient 40page resource based on The MLA Handbook 8th Edition with plenty of models Browse our catalog or contact your representative for a full listing of updated titles and packages or to request a custom ISBNFrom formal reports and manuals to everyday emails The Handbook of Technical Writing uses smart accessible language to spotlight and clarify technical writing today Hundreds of topic entries 90 sample documents ataglance checklists and dynamic videos break down the bestpractices models and realworld skills that successful writers use to clearly and persuasively communicate technical information and dataDeveloped by a legendary author team with decades of combined 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experience the books intuitive alphabetical organization makes it easy to navigate its extensive coverage of grammar usage and style Plus updated indepth treatment of pressing issues like the job search the writing process documenting sources and social media resonates both in class and on the jobWith a refreshed integrated focus on the ways technologies shape writing the Eleventh Edition of the Handbook is the indispensable reference tool for writing to workplace success
购买这本书的初衷,主要是希望能学习如何将复杂的工程数据转化为普通用户也能理解的说明书。我深知优秀的文档能够节省无数的客户支持成本。因此,我非常关注书中关于“受众分析”的部分。我希望能看到具体的案例,比如面对一个技术小白和一个资深架构师,如何用同一个技术点写出两份截然不同的说明文档。然而,这本书对受众的讨论停留在非常表层的阶段,例如“要知道你的读者是谁”。它没有深入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读前调研”,也没有提供任何量化的指标去衡量受众对信息吸收的程度。更让我感到困惑的是,书中引用的许多例子似乎都脱离了当前主流的技术环境,感觉更像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软件手册风格。我对那些关于“打印机驱动安装手册”的经典案例并不感兴趣,我更想知道的是,如何清晰地描述微服务架构的部署步骤,或者如何为AI模型的输入输出撰写用户指南。这让我觉得,这本书的内容更新速度和行业前沿有些脱节了。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简直是工业设计的一个小小的胜利,纸张的克重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油墨散发着一种新书特有的清香。我特别喜欢它在章节过渡时采用的留白设计,既有呼吸感,又不失严谨。遗憾的是,这种视觉上的享受并没有完全转化成阅读体验上的愉悦。我原以为一本关于“技术”的书籍会大量使用流程图、比较矩阵或者故障排除的树状图来支撑论点,用以展示技术信息的组织方式。但这本书的内容组织方式非常线性,甚至可以说有些冗长。每个概念的引入都伴随着长篇的背景铺陈和历史回顾,这使得查找特定信息的效率大大降低。比如,当我想快速回顾一下“API文档的命名规范”时,我不得不在几页对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的哲学探讨中艰难地“淘金”。如果作者能在关键的技术点旁加上醒目的侧边栏注解,或者设计更直观的图形摘要,这本书的实用价值会飙升。目前的状态,更像是一部学术专著,需要时间去精读,而不是一本可以随时翻阅查找解决方案的参考书。
评分从语言风格上来说,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是一位受过良好古典文学训练的人士,他的句式结构复杂,用词考究,充满了修饰语。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文本的文学性和深度,但对于一本技术指南来说,却是一个潜在的障碍。技术写作的首要原则是“毫不含糊”,是信息传递的纯粹效率。在这本书里,我经常需要停下来,回读好几遍一个长句,以确定作者到底想表达的那个核心技术动作是什么。比如,一个描述“数据校验”的步骤,被写成了一个带有好几个从句的复杂复合句,读起来更像是一首打油诗,而不是一个操作指南。如果能用更简洁、更直接的主谓宾结构来阐述技术步骤,效果会好得多。我理解作者想避免枯燥,但牺牲清晰度来换取文采,在技术文档领域,我认为是一种本末倒置。这种风格可能适合哲学或文学评论,但对于需要快速、准确执行指令的技术文档来说,显得过于“华丽”了。
评分这本书的定价相当高昂,这通常意味着内容是经过精心筛选和专业打磨的,能提供超越一般网络资源的独家见解。然而,我在查找关于“版本控制文档”和“技术规范的迭代管理”这些现代软件开发中至关重要的主题时,发现内容非常单薄。作者似乎对软件工程的实际操作流程了解不足,或者说,他更关注的是文档“写出来”的那一刻,而非文档的“生命周期管理”。例如,如何与Git等工具集成,如何利用自动化脚本进行术语检查和风格一致性维护,这些能极大提升团队协作效率的关键技术点,在书中几乎没有提及。我更像是在阅读一本关于“如何写好一份静态说明书”的指南,而不是一本关于如何在快速迭代的敏捷开发环境中保持技术文档同步和有效性的实战手册。总而言之,这本书在理论层面做足了功夫,但在应对当代快速、协作驱动的技术写作挑战时,显得力不从心,未能提供我期待的那些能够立刻带来效率提升的“硬核”技巧和工具链整合方案。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引人注目,那种深沉的藏青色配上烫金的字体,立刻给人一种专业、权威的感觉,让人忍不住想翻开看看里面究竟蕴含了多少宝贵的知识。我本来对接下来的内容抱有很高的期待,毕竟“技术写作”这个领域,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当我真正开始阅读后,才发现这本书的侧重点似乎与我预想的有些偏差。它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探讨宏观的写作哲学,比如“清晰性是道德的义务”这类听起来很有深度,但实际操作性却不强的理论概念。我期待的是那种可以直接套用到日常工作中,比如如何构建一个高效的技术文档结构,如何选择最恰当的图表来解释复杂流程,或者针对不同受众(比如工程师、项目经理、终端用户)调整语言风格的具体案例和模板。这本书更像是一本理论探讨集,而非一本实用的工具手册。读完前几章,我感觉自己对技术写作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但我的实际“动手能力”并没有得到显著提升。这就像是学游泳,书里讲了流体力学原理,却很少涉及换气和打腿的技巧。对于那些寻求立竿见影的写作指导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可能需要耐心去消化那些相对抽象的章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