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可不知的50个物理知识

你不可不知的50个物理知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贝克,译者:马潇潇 编
图书标签:
  • 物理学
  • 科普
  • 知识
  • 趣味物理
  • 科学
  • 教育
  • 学习
  • 通俗易懂
  • 基础知识
  • 大众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人民邮电
ISBN:9787115224217
商品编码:1060108872
开本:24
出版时间:2010-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你不可不知的50个物理知识
  • 作者:(美)贝克|译者:马潇潇
  • 定价:29
  • 出版社:人民邮电
  • ISBN号:9787115224217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0-07-01
  • 印刷时间:2010-07-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24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212
  • 字数:255千字

编辑推荐语

用压力锅煮饭为什么容易熟?为什么说蝴蝶挥一下翅膀就能引起龙卷风?光究竟是波还是粒子?彩虹为什么有?种色彩?薛定谔的猫为什么是既死又活的?原子弹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威力?掉进黑洞会怎么样?外星人真的存在吗?跟随这本书,踏上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旅程,去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吧! 作者Joanlle Baker以50个清晰准确的小短文,依次介绍了主宰宇宙万物运行的主要物理定律和原理,讲述了这些理论背后的奇闻轶事和科学家的生平介绍。全书清晰易渎、生动有趣,是了解现代物理学不可多得的入门书。作者极具天赋,将复杂晦涩的物理学概念娓娓道来。哪怕你原来一点也不懂物理,读过之后亦能心领神会。

内容提要

这是一本物理学科普书。作者通过50篇短文,描述了掌控世界运转的 定律、原理和理论的发现、意义及其作用。这些短文,以及**物理学家 的生平介绍、说明性图表和名人名言,使内容*加生动有趣,让读者读起 来津津有味、兴味盎然,并对物理学深深着迷。
     本书适合对物理学感兴趣的各层次读者。
    

作者简介

Joanne Baker知名科普作家,《科学》杂志的物理学编辑,专业领域为空间和地球科学。曾在剑桥大学学习物理学,1995年获悉尼大学博士学位。

目录

**部分 物质运动
01 马赫原理
02 牛顿运动定律
03 开普勒定律
04 牛顿万有引力定律
05 能量守恒
06 简谐运动
07 胡克定律
08 理想气体定律
09 热力学第二定律
10 **零度
11 布朗运动
12 混沌理论
13 伯努利方程
第二部分 波的秘密
14 牛顿色彩理论
15 惠*斯原理
16 斯涅尔定律
17 布拉格定律
18 夫琅和费衍射
19 多普勒效应
20 欧姆定律
21 弗莱明右手定则
22 麦克斯韦方程组
第三部分 量子谜题
23 普朗克定律
24 光电效应
25 薛定谔波动方程
26 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
27 哥本哈根诠释
28 薛定谔的猫
29 EPR悖论
30 泡利不相容原理
31 超导性
第四部分 原子结构
32 卢瑟福原子
33 反物质
34 核裂变
35 核聚变
36 标准模型
37 费曼图
38 上帝粒子
39 弦论
第五部分 时空宇宙
40 狭义相对论
41 广义相对论
42 黑洞
43 奥伯斯佯谬
44 哈勃定律
45 大爆炸
46 宇宙膨胀
47 暗物质
48 宇宙学常数
49 费米悖论
50 人择原理
术语表


《星际漫游者的哲学笔记:宇宙的尺度与人类的疆域》 导言:在无垠中锚定坐标 人类文明的进步,往往与我们对自身所处环境的认知深度成正比。仰望星空,我们惊叹于那宏大无匹的尺度,却也时常感到一种根植于心的渺小。本书并非一本传统的物理学教科书,它拒绝沉溺于抽象的公式推导和实验室的精确测量。相反,它是一次深刻的哲学漫游,一次对人类心智与宇宙秩序之间关系的追问。我们将从天文学、宇宙学、时空观以及生命起源的宏大叙事中汲取灵感,探讨我们如何在一个无限广阔且不断演化的宇宙中,构建起有意义的知识体系与情感寄托。 第一章:从地平线到视界——尺度感的重塑 我们的日常经验,被局限在地球表面的几公里之内。然而,一旦我们将目光投向更远的地方,一切都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1.1 尺度的陷阱与必要性: 我们将首先探讨“尺度感”在认知构建中的作用。牛顿的苹果与爱因斯坦的引力波,其物理定律是统一的,但我们的直觉如何跨越这两个量级?本章分析了人类感官的局限性,以及数学和理论模型如何成为我们理解超大尺度现象的唯一桥梁。我们不会详细论述光的波动性或粒子加速器的构造,而是关注这些尺度差异如何影响了我们的世界观。 1.2 宇宙的拓扑结构: 摒弃对“宇宙中心”的古老迷恋,本章深入探讨了现代宇宙学的基本模型——平坦、开放或闭合的宇宙形态。我们关注的重点是空间本身的几何性质,以及这些性质对光线传播、时间和距离测量的哲学影响。例如,一个曲率不为零的宇宙,对“平行线永不相交”这一欧几里得几何学的绝对性构成了怎样的挑战?这不是对黎曼几何的深入解析,而是探讨这些结构对人类“确定性”信念的冲击。 1.3 时间的相对性与历史的深度: 我们不仅要丈量空间,更要理解时间。从普朗克时间到宇宙的未来热寂,时间的跨度是压倒性的。本章探讨了爱因斯坦时空观对“同时性”概念的颠覆。我们将考察时间在不同参考系下的弹性,并思考,在宇宙尺度下,人类历史(几千年)与地质历史(几十亿年)相比,其意义和价值应如何重新定位。 第二章:秩序的诞生与熵的必然性——从混沌到结构 宇宙似乎在遵循某些基本法则运行,这些法则是如何从初始的均一状态中涌现出来的?同时,我们又面临着“热寂”这一不可逆转的命运。 2.1 初始条件的深远影响: 宇宙大爆炸理论描绘了一个极热、极密的状态。我们关注的不是早期宇宙的粒子物理,而是微小波动如何被宇宙的快速膨胀放大,最终形成星系、恒星和行星。我们将探讨混沌理论中的“蝴蝶效应”在宇宙尺度上的体现——一个极早期的微小不均匀性,如何决定了今天我们所见星空的宏伟格局。 2.2 结构形成的驱动力: 引力是宏观结构的主要塑造者。本章将以一种更具叙事性的方式,描述引力如何在数十亿年间“筛选”物质,将弥散的气体聚集为团块。我们将关注星系形成、恒星演化(从氢云到超新星的爆发)的宏观过程和美学,而非核聚变效率或光谱分析。 2.3 熵与目的性的悖论: 熵增定律是宇宙的终极裁判。它预示着一切有序的结构最终将走向无差别的平衡态。这与生命追求意义、追求秩序的本能构成了深刻的哲学张力。我们将探讨,在熵增的洪流中,生命体如何通过消耗局部能量来维持暂时的、局部的低熵状态,并思考这种“对抗”在宇宙剧本中的位置。 第三章:生命在宇宙的边缘——认知与存在的交汇点 如果说物理学揭示了“宇宙是什么”,那么本章将追问“我们在其中意味着什么”。我们将把视角转向生命,尤其是智慧生命的诞生与局限性。 3.1 宜居带的地理学与化学: 探讨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时,我们着重于环境的广域参数,如行星的质量窗口、恒星的寿命周期、以及构成复杂分子所需的元素丰度。这不是对生物化学反应的细致描摹,而是对“宇宙适宜居住的区间”进行哲学界定。 3.2 费米悖论的伦理困境: 宇宙如此古老且广阔,为什么我们没有发现其他文明的明确信号?费米悖论的核心不在于信号探测技术,而在于对“智慧文明演化的普遍性”的质疑。本章分析了“大过滤器”理论的几种可能性,探讨了文明自我毁灭的内在倾向,以及技术进步是否必然导向自我保存。 3.3 局限中的超越: 即使我们无法在观测上超越光速,人类的认知能力依然可以“超越”其物理限制。我们通过数学模型和理论构建,可以理解黑洞的奇点和宇宙的开端。本章总结了人类心智在面对不可观测的宏大现实时所展现出的独特能力——即通过想象和逻辑构建现实的能力。我们存在的意义,或许不在于我们占据了多大的空间,而在于我们能够思考这些空间。 结语:星尘的沉思 《星际漫游者的哲学笔记》旨在引导读者进行一场没有终点的思考之旅。我们不提供确切的答案,而是提供更精妙的问题。当我们回顾浩瀚的星空时,我们带走的不是新的物理定律,而是对自身存在的深刻敬畏——我们是宇宙在某一特定时空点上,用来理解自身的工具。这本书是一份邀请函,邀请您以一个星际漫游者的视角,重新审视脚下的土地和头顶的苍穹。 --- 本书特色: 侧重宏观叙事与哲学思辨,而非技术细节。 探讨人类心智与宇宙尺度之间的张力。 深入剖析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对世界观的影响。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以来都对宇宙的奥秘和事物的运作方式感到着迷,但往往因为缺乏系统的物理知识而感到力不从心。直到我接触到《你不可不知的50个物理知识》,我才找到了那个可以点燃我求知欲的火花。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能够将那些常常被认为是“天书”般的物理概念,转化为普通读者能够理解和欣赏的语言。比如,当书中提到“薛定谔的猫”时,作者并没有止步于一个著名的思想实验的名字,而是深入浅出地解释了量子叠加态的概念,用通俗的比喻让读者理解在被观察之前,猫可能处于“又死又活”的奇妙状态。这种层层递进的解释方式,让我这种物理“小白”也能够逐渐掌握核心要义。还有关于“引力波”的部分,作者没有一味地强调其数学模型,而是用“时空的涟漪”来形容,并结合人类探测到引力波的重大意义,让我深刻感受到这项科学发现的震撼力。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半导体”的章节,它不仅仅是讲解了半导体的物理特性,更把它与我们日常使用的电子设备联系起来,让我明白了科技进步的基石。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供知识,更激发了我对科学探索的热情,让我觉得自己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更是一个积极的思考者。

评分

作为一个对科学一直充满好奇但又常常被复杂的理论吓退的人,这本书对我来说简直是一场及时雨。它并没有直接灌输知识点,而是像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引导我一步步去理解那些看似高深的物理原理。书中选取了50个“不可不知”的知识点,每一个都经过了精心的筛选和提炼。例如,当谈到“惯性”时,作者没有停留在牛顿第一定律的表述上,而是通过一个孩子坐过山车时的感受,来生动地解释为什么身体会向前倾或者被甩出去,让我瞬间体会到惯性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同样,在讲“熵”的时候,作者用了一个房间变得越来越乱的例子,来形象地说明“熵增”是自然界的普遍趋势,无需刻意为之,这让原本听起来很抽象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变得触手可及。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解释“光速不变原理”时,并没有直接抛出爱因斯坦的公式,而是通过一个简单的思想实验,让读者体会到无论观察者如何运动,光速始终保持不变这个令人惊叹的结论。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注重“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它鼓励读者去思考,去联想,去发现物理规律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痕迹。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对周围的世界有了更深的洞察,很多曾经不理解的现象,现在似乎都有了科学的解释。

评分

我一直觉得,很多科学书籍过于追求学术严谨,导致普通读者难以接近。但《你不可不知的50个物理知识》这本书,则完全做到了“深入浅出”的境界。作者在选择知识点时,很有策略性,每一个知识点都选择了那些既有代表性又能在生活中找到对应,或者能引发深刻思考的。例如,当讲到“热力学定律”时,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冷冰冰的公式上,而是从“为什么热的东西会变冷”这样一个生活化的场景切入,然后巧妙地引出能量守恒和熵增的概念,让人豁然开朗。尤其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原子和分子”的介绍,作者用了大量的比喻,比如把原子比作微小的乐高积木,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构成了我们看到的一切物质,这种形象的描述,彻底打破了我对原子微观世界的刻板印象。我还特别喜欢关于“电磁感应”的讲解,作者将它与发电机的原理联系起来,让我明白了我们生活中触手可及的电力是如何产生的,这种将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方式,极大地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友好,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感,更像是一位博学的朋友在和你聊天,分享他对世界的奇妙理解,读起来轻松愉快,但又能学到扎实的知识。

评分

说实话,我曾经对物理的印象就是考试时的噩梦,各种公式公式公式,根本不知道它们有什么实际意义。《你不可不知的50个物理知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没有用枯燥的术语堆砌,而是用极其生活化的语言,将那些抽象的物理现象掰开了揉碎了讲。比如,书中关于“惯性参考系”的解释,作者举的例子是你在汽车里,当你踩刹车时,你会向前倾,而如果你站在路边,你不会向前倾。这个简单的对比,立刻让你理解了什么是“惯性”。再比如,当谈到“功”和“能”的时候,作者不仅仅是给出定义,还会解释为什么推一扇门需要“做功”,而坐在沙发上什么都不做就不需要。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压强”的解释,作者没有直接给出公式,而是通过比较一个人踩在软泥地上和穿着高跟鞋踩在软泥地上,来生动地说明为什么压强会让你陷进去。这本书让我明白,物理其实无处不在,它就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以前没有发现。它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解释我们生活方式的工具。我真的觉得,这本书太适合那些和我一样,对物理曾经感到畏惧,但又对世界充满好奇的人了。

评分

这本书简直太神奇了!我一直觉得物理是个高冷又遥不可及的学科,那些公式和定理看得我头疼。但翻开《你不可不知的50个物理知识》后,我彻底改观了!作者真是太有才了,把那些复杂的物理概念讲得像讲故事一样生动有趣。比如,关于“量子纠缠”,我原本以为会是晦涩难懂的理论,结果作者用了一个比喻,就像是两只分别被放在不同盒子里但却心有灵犀的袜子,无论相隔多远,只要你观察一只袜子的颜色,另一只袜子的颜色就会瞬间确定。这个比喻简直太形象了,让我瞬间明白了量子纠缠的核心意思。还有“黑洞”,我以前只觉得它是一个会吞噬一切的神秘天体,但书中通过一系列巧妙的类比,比如将时空比作一张被重物压弯的床单,解释了黑洞如何弯曲时空,以及“事件视界”的概念。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反而让我对宇宙充满了好奇。我最喜欢的是书中提到的“相对论”,以前觉得爱因斯坦的理论太深奥,但作者用生活中的例子,比如乘坐高速列车时,时间流逝的速度会发生微小变化,让我感觉相对论并没有那么遥不可及。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物理,感觉自己仿佛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迫不及待地想继续探索下去!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很好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