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11-14岁                                     虽然恐龙在几千万年以前就灭绝了,但是人们对它们却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一提起恐龙,许多人就变得异常活跃,甚至狂热起来。恐龙究竟具有什么样的魔力,竟能撩拨起人们内心如此的热爱与钟情呢?赶快翻看本书吧,它将带领你与曾在这个世界上生存过但最终消亡了的最奇妙的动物一同漫游;了解那些可怜的古生物学家穷竭一生都想揭开的谜底;找出导致恐龙灭绝的亘古灾难以及恐龙的食谱,甚至是那些看起来像是恐龙粪便的千古遗迹。
      内容简介
     最初,恐龙进化并统治地球长达几百万年之久……
  后来,发生了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导致恐龙从这个世界上灭绝……
  现在,我们对恐龙仍然缺乏足够的认识!
  你从这本“危险”的指南中所得到的收获绝对超乎你的想象。你将有机会与曾在这个世界上生存过但最终消亡了的最奇妙的动物一同漫游;了解那些可怜的古生物学家穷竭一生都想揭开的谜底;找出导致恐龙灭绝的亘古灾难以及恐龙的食谱,甚至是那些看起来像是恐龙粪便的千古遗迹。做个小试验,用你从“指南”中得到的关于恐龙的知识考考你的朋友,看看你能否成为一名恐龙小侦探。     
内页插图
          目录
   介绍
序曲
恐龙时代
神话般的家族
奇妙的化石
不可思议的食物
疯狂的古生物学家
恐龙侦探
神话的破灭
结束语       
精彩书摘
     疯狂的古生物学家
  寻找化石的人、恐龙的探寻者、古生物学家,不管你叫他们什么,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十足的恐龙狂!
  为了让你看看他们对工作的狂热程度,请简单回答下面的问题。下面给出的选项中,你更喜欢哪一个?
  A.赢得彩票的头等奖。
  B.和霸王龙一起待几分钟。
  如果你选择A,那说明你还是太理智了,不可能成为出色的古生物学家。如果你选择B,说明你已经够疯狂了。祝贺你,你已经具备了一个古生物学家所应具备的素质。
  疯狂的古生物学家名人录
  这种彻头彻尾的疯狂,在早期的古生物学家身上,表现得更是一览无余。
  威廉姆·巴克兰德(1764—1856)
  威廉姆·巴克兰德是牛津大学的第一位地质学教授。他曾经为了鉴定一堆乱糟糟的化石碎片,而几乎查遍了所有的历史资料,最终确定它属于一种大型的食肉类恐龙,并为其命名为斑龙(巨大的爬行动物)。
  斑龙,一直以来就是以那种“垃圾桶”式的恐龙而著称的。因为多年来,任何大型的食肉恐龙,在难以确定身份的时候,就常常被扔进了斑龙的家族里。而巴克兰德也是那种“垃圾桶”式的人物,实际上,他是一个爱开玩笑的人。他因为能吃几乎所有的东西而闻名遐迩,这其中包括鼻涕虫汤和犀牛馅饼。他还曾经带着一位非同寻常的客人——宠物熊,一起出现在宴会上。
  理查德·欧文爵士(1804—1892)
  理查德·欧文是第一个给恐龙命名的人(见第11页)。为了庆祝他的发现,并让大家看看他对恐龙有多么痴迷,1852年欧文亲自组织工匠在伦敦水晶宫制作了一些原样大小、栩栩如生的恐龙模型(直到今天,我们还可以看到它)。
  欧文花了一年的时间才完成这项复原土程。为了使这件事情更具轰动效应,欧文又邀请了19位达官贵人参加庆祝宴会,宴会还别出心裁地在一只禽龙的“肚子”里举行。为了保证这件事一开始就与众不同,欧文甚至把邀请函的卡片都做成了翼龙翅膀的形状。
  菲迪南德·海顿(1829—1887)
  美国地质学家菲迪南德·海顿对恐龙的狂热,曾经救了他一命。1856年,他在北美洲发现了一块恐龙化石,但是令他不安的是:这块化石是在印第安人的领地内发现的。
  当海顿被出征归来的印第安战士俘虏的时候,他们很惊奇地发现他并没有带枪,而只是带着很多古老的岩石。印第安人的首领认为:如果海顿觉得连那些烂石头都有价值的话,那他一定是疯了。然后他们就放了他,并且说:
  罗伊·柴普曼·安德鲁斯(1884—1960)
  罗伊·柴普曼·安德鲁斯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研究鲸之后,才开始从事古生物研究的,同时他还是一名盟军的间谍。他在蒙古大沙漠的探险中,除了要忍受60度的高温外,还要不断地与毒蛇和强盗的骚扰作斗争,同时他竟然还腾出时间发现了第一枚恐龙蛋,以及迅猛龙和似鸟龙的化石。
  安德鲁斯也有自己的缺点,他挖掘化石时的动作非常笨拙,以至于在博物馆里看到的任何一块破坏得很严重的标本,人们都说那一定是安德鲁斯的杰作。但他还是那么的光彩照人,而且还成了世界著名的电影人物——印第安纳·琼斯博士的原型。
  罗兰·伯德
  现代古生物学家罗兰·伯德决不会让死这样的“小”事,妨碍了他对恐龙的狂热。因此每个人都知道他对恐龙是绝对的痴迷,他甚至坚持他死后墓碑的形状也要刻成雷龙的形状。
  出格的古生物学家
  在所有疯狂的古生物学家中,其中有两个比其他人更甚。这对恐龙狂住在美国,他们经常去西部最荒凉的地方寻找化石。他们两人的竞争其实早已臭名昭著,以至于他们之间荒诞的表演被冠以“化石战争”,且尽人皆知。这两个出格的古生物学家分别叫爱德华·科普(1840—1897)和奥斯耐尔·马什(1831—1899)。
  臭名昭著的竞争——10个令你不可思议的事实
  1.爱德华·科普出生在费城。他是宾夕法尼亚州州立大学的教授,同时也是一位虔诚的教友派信徒。六岁那年,他见到了一块30米长的被称做“海扎克蛇”的海洋生物化石。虽然那块化石后来被证明是假的,但是却触发了科普要做全世界最伟大的古生物学家的雄心……
  2.奥斯耐尔·马什也有同样的雄心。马什出身于一个富裕的家庭。1860年,他说服他的一个有钱的叔叔给耶鲁大学捐建了一座自然历史博物馆——条件是他当馆长。这样,他也就成了耶鲁大学的第一位古生物学教授。
  3.1868年,他们两人臭名昭著的竞争开始了。当时,科普发表了一篇描述海生爬行动物薄片龙的论文,其中有一些严重的错误,他甚至把头尾都弄颠倒了,而马什马上注意到了,并立刻给他指了出来。
  4.科普承认了错误,并决定把已散发出去的所有论文副本都买下来。最终,他买下了所有的副本——除了马什所持有的两本,因为马什拒绝卖掉它!
  5.科普永远都不会原谅马什。这对疯狂的古生物学家开始在美国西部寻找化石,每个人都竭力找出比对方更多的恐龙化石。这期间,这对冤家总共鉴别出了130多种恐龙,并发现了异龙、阿普吐龙、梁龙、剑龙、鸭嘴龙,以及其他一些恐龙。
  ……    
				
 
				
				
					《消失的恐龙》——一场穿越亿万年的生命探秘  在浩瀚的宇宙长河中,地球生命曾经历过无数辉煌与黯淡的篇章。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也最令人扼腕叹息的,莫过于那个曾经统治地球的庞大族群——恐龙。它们的身影,曾遍布这颗星球的每一个角落,它们的存在,勾勒出一段波澜壮阔的生命史诗。然而,在距今约66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这曾经的地球霸主,却如同被一只无形的手抹去一般,在一夜之间,集体消失,留给后世无尽的谜团与遐想。  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恐龙灭绝的各种猜测,也并非仅仅展示那些令人惊叹的史前巨兽。《消失的恐龙》将带领11至14岁的年轻读者,踏上一段跨越时空的科学探索之旅,深入探究那个伟大文明戛然而止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真相。我们将不仅仅是旁观者,更是这场科学侦探游戏中的一员,通过严谨的科学推理和生动的史料呈现,一同剥开历史的面纱,触摸那些遥远而真实的细节。  第一章:回溯史前,恐龙的黄金时代  在我们开始追寻“消失”的原因之前,首先要了解它们“存在”时的辉煌。《消失的恐龙》将首先带您穿越回恐龙的鼎盛时期,领略那个生机勃勃、充满生命力的世界。我们将从地质学的角度,了解地球的演化,看看在恐龙出现之前,地球的面貌是怎样的。接着,我们会进入侏罗纪和白垩纪,这两个恐龙家族最繁荣的时代。  在这里,您将不仅仅是阅读枯燥的文字,而是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我们将栩栩如生地描绘出各种恐龙的形象:高耸入云的梁龙,它们温顺地啃食着树叶;威风凛凛的霸王龙,它们嘶吼着,震慑着整个丛林;迅捷如风的迅猛龙,它们群体协作,展现出惊人的狩猎技巧;还有那些长着奇特羽翼的古生物,它们是否预示着某种进化的方向?我们将通过科学的还原,让这些曾经的生命重新“活”过来。  通过对恐龙化石的研究,我们不仅能了解它们的体型、食性、生活习性,更能窥探它们复杂的社会结构和互动方式。我们将介绍古生物学家是如何从零散的骨骼中“重塑”一只恐龙的,他们是如何通过牙齿的磨损来判断食性的,又是如何通过骨骼的结构来推断它们的运动能力的。您会发现,每一个化石背后,都蕴含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都隐藏着解开生命之谜的线索。  第二章:蛛丝马迹,探寻灭绝的端倪  当我们将目光聚焦于白垩纪末期,一个令人不安的景象逐渐显现。曾经繁盛的恐龙家族,其数量和种类开始明显减少。这种衰退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本章中,我们将深入研究地质记录,寻找那些预示着灾难的蛛丝马迹。  我们将探讨K-Pg界线(白垩纪-古近纪界线)这一关键的地质层。在这个薄薄的岩层中,科学家们发现了许多异常的证据,这些证据就像是来自远古的“证人”,指证着一场突如其来的浩劫。其中,铱元素的异常富集就是一个重要的发现。铱在地壳中非常稀少,但在陨石中却十分常见。这一发现,如同为我们指明了一个重要的方向。  我们还将审视其他地质学上的线索,例如在K-Pg界线发现的微小玻璃球(微球粒)和冲击石英。这些证据都指向了一个可能的天体撞击事件。通过详细的科学描述,您将了解这些微观世界里的证据,是如何被科学家们放大、分析,并最终构建成一个宏大的灾难模型。  同时,本章也会回顾科学家们早期对恐龙灭绝原因的各种猜测,从瘟疫、火山爆发到气候变化,这些曾经的设想,虽然在今天看来可能不尽完善,但它们都是人类认识自然、探索真相过程中的重要一步。我们将梳理这些猜想的发展脉络,展示科学的进步是如何一步步逼近真相的。  第三章:巨石陨落,末日审判的科学推演  在众多猜测中,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假说,如今已成为最为主流且证据最充分的理论。本章将以科学家的严谨态度,详细推演这场可能导致恐龙灭绝的“末日审判”。  我们将模拟当时地球所处的环境,以及一颗直径约10公里的小行星,以极高的速度撞击地球的情景。想象一下,那将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巨大的能量释放,瞬间产生的冲击波,如同地狱般的火海,以及随之而来的超级海啸,席卷全球。  撞击产生的尘埃和烟雾,将遮蔽阳光,导致地球进入漫长的“黑暗时代”。没有阳光,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食物链的顶端——恐龙,将面临毁灭性的打击。本章将详细阐述撞击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气候的急剧变化,全球温度的骤降,以及酸雨的侵蚀。  我们将运用物理学、化学和地质学的知识,来量化这场灾难的影响。例如,计算撞击释放的能量相当于多少枚核弹,撞击引发的地震强度有多大,以及对大气层造成的破坏有多深远。通过这些科学的计算,您将更直观地理解这场灾难的毁灭性力量。  此外,我们还会探讨撞击地点——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的希克苏鲁伯陨石坑,它是如何被发现的,以及它如何成为支撑小行星撞击假说的关键证据。了解科学家们如何通过钻探、重力探测等技术,揭示这个隐藏在地下的巨大撞击痕迹,将是一次令人兴奋的科学发现之旅。  第四章:生生不息,生命的韧性与重塑  恐龙的消失,并非生命的终结,而是地球生命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恐龙灭绝的废墟之上,新的生命形式开始繁荣。本章将重点探讨这场大灭绝对地球生命演化的深远影响,以及幸存下来的生命所展现出的惊人韧性。  我们将介绍在恐龙消失后,哺乳动物是如何抓住机遇,迅速崛起,并逐渐演化出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各种物种。您将了解到,我们人类的祖先,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迈出了走向繁荣的第一步。  同时,本章也会关注那些在恐龙时代就已经存在的,并成功度过大灭绝的生命。例如,我们今天仍然能看到的鸟类,它们被认为是恐龙的直系后裔,是恐龙在灭绝浪潮中顽强生存下来的唯一代表。我们将探讨它们是如何在巨变中找到生存之道,并最终演化出今天丰富多彩的鸟类家族。  除了宏观的生命演化,我们还将讨论这场灭绝事件留下的“生态位”。恐龙曾经占据了地球上的许多生态位,它们的消失为其他物种腾出了发展空间。这种“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贯穿了地球生命的始终,也正是这种法则,造就了今天丰富多彩的生物多样性。  第五章:反思与启示,从过去眺望未来  《消失的恐龙》并非仅仅是一次对史前历史的回顾,它更是一次深刻的反思,一次对我们自身生存的警示。在本章中,我们将引导读者将目光从遥远的过去拉回到当下,思考恐龙灭绝事件对我们今天有何启示。  我们将探讨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可能造成的潜在影响。虽然我们不像小行星那样具有毁灭性的直接撞击力,但工业化、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因素,同样可能对地球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冲击。我们将通过科学的数据和分析,让读者了解这些潜在的风险,并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本书将鼓励读者保持科学的探索精神,用批判性的思维去审视各种信息,不盲从,不轻信。科学的进步,离不开每一次大胆的假设和每一次严谨的求证。恐龙灭绝的研究,就是科学精神的最好体现。  最后,《消失的恐龙》希望能够激发读者对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鼓励他们从小培养探索未知的勇气和求知若渴的精神。地球的过去充满了故事,而未来,也将等待着我们去书写。通过了解恐龙的故事,我们不仅能认识到生命的脆弱与坚韧,更能深刻理解我们与地球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并肩负起保护这个蓝色星球的责任。  这场穿越亿万年的生命探秘,将带领您走进一个奇妙而震撼的世界,让您在惊叹恐龙曾经的辉煌的同时,更能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意义,以及我们作为地球居民,所肩负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