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了凡四训(线装竖排)(套装共4册)》这本书是中国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的家训,以此来教戒他的儿子袁天启,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改过迁善。并且以他自己改造命运的经验来“现身说法”:在早期验证了命数的准确性,到后来进一步通晓了命数的由来,说明了人们完全可以掌握和改造自己的命运、自求多福的道理。
作者简介
袁了凡(1533-1606),本名袁黄,字庆远,又字坤仪、仪甫,初号学海,后改了凡,后人常以其号了凡称之。袁了凡是明朝重要思想家,是迄今所知中国第1位具名的善书作者。他的《了凡四训》融会禅学与理学,劝人积善改过,强调从治心入手的自我修养,提倡记功过格,在社会上流行一时。
目录
册一
了凡四训
第1训 立命之学
第二训 改过之法
册二
第三训 积善之方
册三
第四训 谦德之效
附录
安士全书
册四
金刚经
前言/序言
人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上,命运却不尽相同。有的人一生平安、颐养天年;有的人却遭遇灾祸、英年早逝;有的人大富大贵、儿女承欢;有的人却贫困潦倒、膝下无人……世事如此难料,莫非冥冥之中果真自有天意?富贵荣华者被上天青睐,而潦倒凡夫都难逃命运的捉弄?
中国古人相信『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而『生死由命,富贵在天』。今天,也有人相信人间自有天意,自身所遭遇的一切都是上天安排的结果。人人都想万事如意,但人生不如意却总是十之八九,难道这些不如意我们永远无法避免和摆脱吗?在命运面前,我们真的束手无策吗?
了凡先生用亲身实践向人们证明,命运原本就掌握在自己手中。正所谓『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有我。』了凡先生总结自己一生的经验教训,撰写了这本探求立命之学的训诫之书,向世人阐释了修身、处世之道,被誉为东方第1励志奇书,曾受到曾国藩的大力推崇。
此外,为增加本书的丰富性,文后还附有节本的《安士全书》以及佛教经典《金刚经》。这两部经典,必将有助于加深对《了凡四训》的理解。
随着文明的不断发展,人类已经掌握了越来越丰富的历史资料和宇宙知识,人们都在积极探求宇宙实相,探索人生真谛,以解决生命的终ji问题。正因如此,我们精心校订了《了凡四训》这本书,除收录原文外,还配有译文,以及深化内容的浅释部分。译文部分以信达雅为原则,让您在享受原汁原味古文魅力的同时准确掌握原文内容;浅释部分精辟入理,让您得以全方位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另外,本书通过精美的画面来延展文意,我们期待着图文并茂地将一段段精彩的故事、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展现给大家。
面对命运,如果您还在彷徨,还在怨天尤人,甚至无奈绝望,为什么不读一读这本能够让您心胸开阔、信心倍增的书呢?如果想得到福寿安康,为什么不学一学这位曾辉煌一时的成功者的立身处事之方呢?了凡先生用富有感染力和警戒性的语言、丰富的实例,向世人阐明一切祸福皆由自己掌握的道理,鼓励人们向善立身,慎独立品。阅读书中的人生智慧,定能够让您的心灵获得安宁;领悟书中的精髓,更能让您收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良方。
内页插图
《了凡四训》:探寻命运轨迹,重塑人生蓝图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智慧的火花,穿越时空的阻隔,照亮后人的心灵。明代袁了凡先生的《了凡四训》,便是这样一部历久弥新的传世之作。它并非高高在上的哲学说教,而是以一位亲历者的视角,坦诚地剖析了命运的玄机,并指明了改写人生的道路。这部著作,以其深刻的洞察力、朴实无华的语言以及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坚定信念,自问世以来,便赢得了无数读者的共鸣与推崇。 《了凡四训》共分为四个篇章:《立命》、《改过》、《积善》、《谦德》。每一篇都围绕着一个核心主题,层层深入,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而实用的修身治世体系。它告诉我们,命运并非天定,也非不可捉摸,而是可以通过我们自身的言行举止,一点一滴地去创造和改变。 一、立命:拨开迷雾,认识命运的真谛 《了凡四训》的开篇,即以“立命”为题,直指人心最普遍的困惑——命运。作者袁了凡先生,年轻时曾偶遇一位精通命理的算命先生,算定了他一生仕途坎坷,寿数不过五十三岁。这一预言,一度让了凡先生心灰意冷,认为人生已无所追求。然而,命运的齿轮并未在此停歇。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遇到了著名的佛门高僧云谷禅师。禅师与了凡先生深入交谈,一番开示,如醍醐灌顶,彻底颠覆了他对命运的认知。 云谷禅师并没有直接否定算命先生的说法,而是引导了凡先生去反思,为何算命先生的预言会如此精准?禅师指出,算命先生所算的,不过是“宿命”——我们过去所造的业力所形成的轨道。然而,人生并非只有宿命,还有“立命”的可能。所谓“立命”,便是积极地去争取,去创造,去打破既定的轨迹。这其中,关键在于“心”的转变。“命由心造”,一切外在的境遇,无不与我们内心的念头、行为息息相关。 禅师进一步阐述,我们之所以被命运所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认识自己。我们常常被外界的诱惑所牵引,被情绪所左右,却忽略了内心深处那份纯净的本性。当一个人真正认识到自己的力量,能够主宰自己的念头,那么他便能逐步摆脱命运的束缚,开创属于自己的未来。 《立命》篇的智慧,在于它为我们注入了希望。它告诉我们,即使曾经被命运的阴影笼罩,也绝非绝路。只要我们愿意去探索,去改变,去“立命”,便能在人生的旅途中找到新的方向。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鼓励我们主动承担起塑造自己命运的责任。 二、改过:涤荡尘埃,净心如明镜 认识了命运可以被改变,那么如何改变?《改过》篇便给出了具体的方法。了凡先生在云谷禅师的点拨下,开始深刻反省自己过往的种种过失。他认识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重要的是,我们能否诚恳地面对自己的过错,并下定决心改正。 “改过”并非易事,它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毅力。因为许多过失,是我们习以为常的,甚至是根深蒂固的。了凡先生列举了许多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过失,例如:说话不诚实,占小便宜,不孝顺长辈,浪费粮食,心存嫉妒等等。他强调,改过要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处着手。如同修筑堤坝,一处微小的裂缝,若不及时修补,最终可能导致整个堤坝的溃决。 改过的方法,在于“真”。改过的“真”,体现在“知过”、“恨过”和“改过”三个层面。首先,“知过”,就是要我们具备反省的能力,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过失所在。其次,“恨过”,是要我们对自己的过错感到痛心疾首,有强烈的悔意,才能生出真正的改过之心。最后,“改过”,则是要将悔意付诸行动,用实际行动去弥补过错,并且永不再犯。 了凡先生还提出了“发愿”的重要性。在改过之后,更要发愿“改过自新”,立誓不再重蹈覆辙。这种发愿,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要将决心刻入内心,时时警醒自己。通过不断地“改过”,我们的内心会逐渐变得清净,如同明镜一般,能够清晰地映照出事物的本质,也为我们接下来的“积善”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积善:播撒善种,收获福报 当内心的尘埃被涤荡干净,心境变得清明,我们便进入了《积善》的阶段。如果说“改过”是“止恶”,那么“积善”便是“行善”。了凡先生认为,善行是改变命运、积累福报的最直接的途径。 “积善”并非要求我们做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从点滴小事做起,广结善缘。例如:帮助他人,扶贫济弱,敬老爱幼,爱惜生命,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贪吝,不淫邪,不暴躁……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善行,日积月累,便能汇聚成强大的力量,改变我们的人生轨迹。 了凡先生特别强调了“阴德”的重要性。阴德,是指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默默行善。这种善行,不求回报,不图名利,更能体现出一个人内心的纯粹。真正的善,在于发自内心的仁爱之心,在于对他人的真诚关怀。 他提醒我们,积善要“有心”。仅仅是形式上的善行,而没有真诚的善心,其效果是有限的。我们要将仁爱之心融入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对一切众生都怀有慈悲之心。通过不断地积善,我们不仅能为自己积累福报,也能让周围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四、谦德:甘居人下,方得大成 修身治世,最终落脚于“谦德”。《谦德》篇是《了凡四训》的点睛之笔,它揭示了成就伟大事业,获得长久幸福的秘诀。了凡先生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观察,发现所有成就非凡的人,无一不具备“谦”的品格。 “谦”并非是软弱或自卑,而是指一种虚怀若谷、甘居人下的态度。它意味着我们能够放下傲慢与自负,愿意向他人学习,听取不同的意见。一个骄傲自大的人,就像一个装满了水的杯子,再多的智慧和福报也无法再注入。而一个谦虚的人,则像一个空杯,能够不断地容纳和吸收。 了凡先生列举了许多“谦”的益处:谦者,有其德,亦有其位;谦者,受益;谦者,保身;谦者,能容人,能容事。谦卑的态度,能够让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获得尊重,在事业发展中获得支持,在面对困难时获得智慧。 他告诫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警惕那些容易滋生骄慢的念头。即使取得了一点点成就,也要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始终保持一颗谦卑之心,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了凡四训》这四篇看似独立的章节,实则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修身治世的系统。从认识命运的“立命”,到涤荡心灵的“改过”,再到积极行善的“积善”,最终达到内圣外王的“谦德”,每一步都环环相扣,指导着我们如何从迷茫走向清晰,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平凡走向卓越。 这部著作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深刻的人生哲理,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论。它没有空洞的理论,而是充满了对人情世故的洞察,以及对个体行动的鼓励。袁了凡先生以自身为例,证明了命运是可以被改写的,一个普通人,也可以通过不懈的努力,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实现人生的价值。 《了凡四训》是一本值得我们反复阅读、细细体味的经典。它就像一位智慧的长者,在人生迷茫的十字路口,为我们指点迷津,点亮前行的灯火。无论你是身处顺境,还是遭遇逆境,都能从中汲取力量,获得启示。它鼓励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命运的舵手,用智慧和善行,书写属于自己精彩的人生篇章。